第一篇: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快乐的动物》说课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46-47页上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记得去年教二年级的时候,这块内容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复习时,学生对倍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乘法,什么时候该用除法,所以上这一课时应该特别认真。从教材编写体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编排了“做一做”、“说一说”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教材“说一说”中的第三个小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体验、交往的空间。这是本节教材的一个特色。“倍”是生活用语,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编排了“练一练”的课时练习,为学生独立解决“倍比问题”提供了素材;特别是第3小题的编排,我们可以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借助老师的引导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逐步体会等分与倍之间的练习。
(2)、感知“倍”的含义,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手操作是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难点:
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小兔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确定如果把代表小兔的2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3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3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小鸡数和松鼠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四、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认识,并结合对“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的理解,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数学课。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本节课以趣引入,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感知,让学生寓学于情,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特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
根据主题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参加聚会,真是热闹。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请学生去认真观察,数一数,并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介绍图中的小动物。
学生会相应说出(小鸭有6只,小松鼠有2只,孔雀有1只,猴子有3只,鸟有12只,小鸡有8只。)老师就在大屏幕上边听边做出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这个有效的情境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探究新知识
1、通过小鸭子与小猴子比,初步认识“倍”。
今天我们班也请到了两种小动物,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类别上台前排队(学生按照头饰,3只猴子排第一排,6只猴子排第二排)。排好后,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子、鸭子摆出他们的数量。
师:(摆完后)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给小猴子画了3个圆,给小鸭子画了6个圆。
师:猴子有3只,是几个3?
生:1个3。
师:动手圈一圈,看鸭子里面有几个3?
生:有2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几个3?
生:6里面有2个3。
师:(小结)猴子有3只,是1个3,鸭子有6只,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板书: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倍”,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齐读两遍。)
师: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
生:6÷3=2。
板书:6÷3=2。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6里面有2个3,所以6÷3=2。
板书小鸭子数是小猴子的2倍;之后板书“倍”。说出小鸭子数是小猴子的2倍理由。说出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的只数是猴子只数的2倍。
特别说明倍是指小鸭子和小猴子的倍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写倍字。
2、通过小鸭子与小松鼠比,进一步认识“倍”。
(1)用情景引入,看,小松鼠来了,小鸭子又要和小松鼠比一比,你们快来看一看,它们有倍的关系吗?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自己的体验,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每2个一份,进一步明确倍的标准的重要性。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名描述“倍”的关系。把理由说给同桌听,交流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全班交流。(4)用算式表示。指名叙述理由
3、通过小鸭子与小孔雀比,进一步明确 “倍”。
(1)用情景引入,又飞来了1只孔雀,小鸭子又来和小孔雀比了。(2)和同桌说说它们的倍的关系,全班交流。
4、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6倍都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5、小鸟飞来了,小鸡也加入到我们当中了,小鸟能和谁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倍的关系。
6、你能用这节课学过新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并用算式来解答。
师: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伴交流一下。(交流后)谁来汇报,说一说你的问题。
生:小鸟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
师:谁能帮他列式?
生:12÷3=4。
师:谁还有问题?
生:小鸟的只数是鸭子的几倍?
师:谁来列算式?
生:12÷6=2。
生:松鼠的只数是孔雀的几倍?
师:谁来列算式?
生:2÷1=2。生:小鸡是猴子的几倍?
师:小鸡是8只,猴子是3只,它们之间没有倍的关系。
(三)趣味练习
1.师:动物王国里还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1题左图。)
(1)师:谁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有几只?
生:图上画的是猫和老鼠,有4只猫,8只老鼠。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要求老鼠的只数是猫的几倍。
师:请你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4只猫,8只老鼠,8里面有2个4,所以老鼠的只数是猫的2倍,8÷4=2。
(2)(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1题右图。)
师:咱们看看谁最聪明?这道题你会做吗?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学生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6只蝴蝶,30只蜻蜓,30里面有5个6,所以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5倍,30÷6=5。
2.师:咱们班今天真热闹,连咱们的好朋友淘气和机灵狗都被吸引来了。(出示自制的第47页练一练第2题的图片。)
师:瞧!它们正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比个子。
师:淘气和机灵狗想比一比个子,但是没有尺子,谁来说一说它们在用什么方法比个子?
生:用垒南瓜的方法。
师:咱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南瓜?
(师生一起数:1,2,3,4,5,6,7,8,9。)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的身高有9个南瓜那么高,机灵狗的身高有3个南瓜那么高。
师:你知道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几倍吗?
生: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3倍。
板书: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3倍。
师:谁能试着列出算式?
生:9÷3=3。
板书:9÷3=3。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9里面有3个3,所以9÷3=3。
3.师:最近咱们喀什也下了几场雨,气象组因此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你想了解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自制47页练一练第3题左图。)一起来看,这里有3个图标,¤表示晴天,表示阴天,表示雨天,图标上面一个△表示1天。(出示小黑板。)
(1)¤□天,□天,□天。
生:晴天12天,阴天6天,雨天3天。
(2)你知道¤的天数是 的几倍吗?
生: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4倍。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2÷3=4,¤的天数是 的4倍。
(3)谁能试着再提出一些问题?
生:晴天是阴天的几倍?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12÷6=2,晴天是阴天的2倍。
师:谁还有问题?
生:阴天是雨天的几倍?
师:谁会列式?
生:6÷3=2,阴天是雨天的2倍。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倍”,你们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想说一说?
生:这节课我们学得很高兴。
生:我认识了“倍”,会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中进行思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意义,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学难点:体会“倍”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要去郊外游玩,他呀想邀请咱班的同学和他一起去,你们想去吗?(出示主题图)瞧,郊外真美啊!天蓝,水清,草绿,还有一群小动物也在这里开心的玩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快乐的动物》。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图中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几只?你能帮老师数一数它们的只数吗?
2、理解“倍”含义
(师出示猴子图片在后面粘3个磁扣,出示鸭子图片在后面粘6个磁扣)
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把小猴子的只数看作一组(圈),那么小鸭子的只数可以看作这样的几组呢?
把小鸭3只一组,3只一组的圈在一起,这样6只小鸭被等分成2组,每组小鸭的只数与小猴一样多。实际上小鸭数是2个3,小猴数是1个3,小鸭数有2个小猴数那么多,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可以说: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板书)“倍”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倍的认识)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为什么小鸭子是小猴的2倍?
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6÷3=2。(板书)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请你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算式的含义,好吗?
3、加深对“倍”的认识
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4倍的?用算式怎么表示呢?在本子上写一写,写好之后和你同桌说一说每个数都表示什么(生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象这样的,求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我们都是用是什么方法计算的?你学会了吗?淘气可不太相信,他要出两道题考考你,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做P46页“说一说”里面的前两小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4、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真不简单,这么快就学会了,不过淘气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幅主题图里,还有一些数学信息,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发现吗?先在小组内说给其他伙伴听听。学生汇报。
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收获 板书:
快乐的动物
猴子:○○○ 小鸭:○○○ ○○○ 小鸭只数是小猴的2倍 6÷3=2 课后反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在学习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结合《快乐的动物》一课,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意义:
1、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由学生熟悉的、感受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谰、符合小学生口味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他们,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淘气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独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展示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2、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动手实践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龟的蛋,令我们大开眼界,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去看看鸟蛋宝宝的情况吧。请看大屏幕。(播放情境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龟蛋的基础上,对即将看到的鸟蛋充满好奇,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搜集数学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提的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解决问题,提供素材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的重量,你能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谈话:请你列出算式,可以先不写得数。交流学生列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信息,培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谈话: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除法怎么办?对,利用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规律探索中的便利性,整理出算式,研究规律便有了载体。
2.观察素材,发现规律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观察,逐渐发现小数点像左移动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把46.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把46.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
(4)适时梳理,总结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教师板书: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两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三位,[设计意图]规律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以学生解决的问题为载体,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全班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从而获得知识。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由。)谈话: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孙悟空呢?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有80米,你能将它缩小到原来的1/
10、1/100、1/1000吗?请做在练习本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的作业?(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谈话:你现在将金箍棒缩小了你能再将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吗?(做在作业本上。)
学生交流并展示算式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谈话:观察算式你能不能总结出一个规律。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小数变化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认识
1.完成63页的绿点问题
将40.59缩小到他的1/
10、1/100、1/1000。做在练习本上,并交流。
(1)学生独立试做.(2)集体交流。
谈话:40.59缩小到它的1/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整数位数不够,该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说出如果整数位数不够,要在数的左边用零不足。交流时教师注意强调“补零”问题。2.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组题目运用的是什么规律。
3.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组内交流说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基本是按这样一条线索来进行的:根据教材提供开放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巧妙利用情境图。教材本身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
2.教给学生巧妙运用计算工具的策略。
3.让学生切实参与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4.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第三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搭建对话的平台,唤醒生活中真实的体验,促进对话的有效。
2、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展开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课前帮助别人,体验给予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幸福拍手歌》,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做个游戏,听音乐做动作,表示自己的幸福。
2、刚刚老师看到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很快乐,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当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3、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反馈交流不懂词语
饶有兴趣:很感兴趣。课文中指保罗看见谁?(接读: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他们之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谁(板书:保罗 小男孩),在什么时候(圣诞节前夜),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供句式:保罗在------------------------用哥哥送给他的-----------------------,载着-----------------------------,度过了一个-----------------------------,从而感受到---------。
试着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抓文中意外,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1、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你再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意外?
(1)保罗第一次意外:(投影出示)(4、5自然段)自由练读对话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填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没想到男孩希望()。
我希望有这样的哥哥和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区别吗?(说说如果你是保罗,当时听了这样的话会怎么想?
(板书: 索取 给予)
(2)第二次意外(读第8、9、10.11自然段,试着填空)
保罗以为男孩(),没想到男孩()。
(3)重点指导读男孩对弟弟说的话。教师引读:小男孩指着保罗的车,亲切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满怀深情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自豪地对深爱的弟弟说多么疼爱弟弟的小男孩,你觉得小男孩送给弟弟的只是一辆汽车的梦想吗?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话想对男孩说。
(4)如此关爱弟弟的小男孩感动了我们,更感动文中的主人公保罗。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各自因为什么而难忘?
(四)拓展延伸
1、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来找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同学们明白了课文中人物都给予了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3、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投影)推荐篇目:
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
3、《
乞 丐 》-----[俄] 屠格涅夫
4、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的奉献>音乐起)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下面就本课教学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因此我设计一个句式减轻学生的难度: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用哥哥送给他的-------------,载着--------------------,度过了-------夜晚从而真正懂得了-----------的道理。在句式的引领下学生较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我专门设计填空练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没想到男孩希望------------。再讨论:希望有这样的哥哥和希望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区别?学生在讨论、辨析中明白男孩高尚、无私的心灵,学生初步懂得了索取与给予的区别,与人物的对话就有效。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我于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读后引导学生与男孩展开对话: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个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学生有的说:很爱自己的弟弟。很自信。(师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 前面说他家不富裕,却要买汽车送给弟弟,说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三、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保罗的哥哥因为()而快乐,男孩因为()而快乐,保罗因为()而快乐,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引导深思:你发现这几个人物快乐的共同原因吗?这样学生才深入地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但上课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停留与表面,如有个学生说保罗因为收到哥哥的圣诞礼物而快乐,显然没有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鱼市场的快乐》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
《鱼市场的快乐》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生词,重点理解“互相唱和、身手不凡”在文中的意思。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第二、三自然段的朗读。3.引导学生借助旁批,习得一些阅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帮助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快乐,学习鱼贩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学会制造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鱼贩创造的快乐
教学难点:理解鱼贩为什么能快乐生活的源泉——把苦日子过甜。
教学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派克市场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质疑激趣
1.师出示PPT陈木诚诗——《不快乐的想法》,提出问题,蜗牛和寄居蟹他们为什么会不快乐?试着用诗中原话回答。生有感情朗读。2.抽生提问,生根据诗歌读出相关语句。3.师:既然我们在这里暂时没能找到快乐,就试着去其他地方找找看吧——翻开课本——《鱼市场的快乐》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快乐的源泉是什么。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出来。2.创设情境 记者采访 师:这里是平顶山电视台行知小学生活频道,早就听说西雅图有一个特别的鱼市场,这里总是充满了欢乐。今天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了大洋彼岸的这里,就要好好探究一下,为什么这里充满了快乐!随机选择提问:
这位满面笑容的先生/女士你好,请问您是来买鱼还是来卖鱼的? 为什么喜欢来这里买鱼/卖鱼呢? 这里一直都是这么欢乐吗?
3.出示“五只鳕鱼飞到明尼苏达去了” “八只螃蟹飞到堪萨斯” 抽生用相关感情读出相关语句,体会鱼市场的欢乐气氛。
熟读后,创设新句:如果平顶山人民想要6条鲶鱼,该怎么吆喝? 抽生回答,并用相关语气读出来。
4.鱼市场一直都是这么欢快吗?如果不是,之前是什么样子的?为何变成这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PPT出示该段落“不是„„而是„„”、“与其„„不如„„” 生共读该句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5.用上述两个关联词造句。师点评指导。
6.鱼贩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懂得了什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话说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回忆前诗,升华主旨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开篇那一对不快乐的小伙伴吗?你来劝劝他们吧!告诉他们什么,才会让他们也快乐起来呢? 抽生回答,师做总结。
课后反思
我的本次公开课很不成功,事先的准备工作未完成充分,学生读书效果较差,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这些因素导致课堂提问环节的尴尬屡有发生。公开课前已经布置过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到熟读。但没有硬性明确的要求,导致该任务完成效果不很理想。而且更要紧的是,教师本人对孩子们的了解还是不够,只是自以为布置了这些口头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却缺乏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认真劲。另外,本节课讲解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的不熟练,导致正常课堂走向未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于是又出现了教师漫灌式讲授,学生被动旁听。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了绝对的忽视。这以后都是我需要引以为戒的内容,日后定会有所增进改正,争取早日成长到成熟!
第五篇:“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龙胜小学:苏小勤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分类。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学习重难点:能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具准备:课件、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平面图形。教学设想:
一、情境导入,感知分类
电脑出示:(商场外景——商场物品近景——-商场物品远景),让学生认真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通过看录象,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在数学上叫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以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分类的方法,比一比哪组同学最爱学习、最爱思考,小手最巧,智慧星最多。
[评析:欣赏了超市物品分类摆放的录象片段,初步感知分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整理事物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1、小组合作──分实物。
(1)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组分到的纸盒里的物品,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物品放到指定的架子上分层摆一摆;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
(2)学生合作。(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
(4)小结。
2、互动练习(电脑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分各种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是多样的,体验生活中的分类。电脑课件互动练习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分卡片。
(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有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1)你能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小组先商量怎样分,然后动手合作进行分类。
(2)各小组上台展示并汇报分类的结果。
(3)师小结,生评价。
[评析:学具袋里为学生准备有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探索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上台展示汇报分类的结果,同学间互相评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分水果,分食品,分其他物品,现在请你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你打算怎样分?
2、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让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运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也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是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力图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感,让他们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1、学并快乐着。这节课共安排了6次分类,如果只是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很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我就准备了一些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这样做,不但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2、教并快乐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穿插了自然、体育、美术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教师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高的是一类,矮的是一类;胖的是一类,瘦的是一类;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没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老师是一类,学生是一类;戴帽子的是一类,没戴帽子的是一类;有智慧星的是一类,没有智慧星的是一类……学生积极的思考,精彩的回答让老师也沉浸在快乐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