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7.有理数的乘法
(二)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四则运算的五条运算律,并初步体验到了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具备了对非负有理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技能。在本章的第四节的第二课时又熟悉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的结合律,并经历了它们的探索活动过程,具有了探索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基本技能基础,尤其是上节课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更是重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并体会到了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的简化作用,这不仅在探索方法上提供了经验基础,而且从情趣意识、求知欲望上也为本节可增添了兴趣基础。另外上节课学生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训练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修正的过程,也是本节课学习的有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科书在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有理数长法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策略
对于认知的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第二环节:符号表达,知识升华;第三环节:整体感知,双边互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知识归纳;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活动1(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有什么发现?
(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又有什么发现?
(3)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又有什么发现?(4)通过计算积的比较,猜想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活动2(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各是什么?(2)如何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乘法运算符号如何规定?(3)在小学学过哪些运算律?
活动目的:活动1问题(1)中的材料,与学生以前知识有关,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问题(2)、问题(3)紧接着问题(1),让学生进行讨论。复习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训练学生的运算技能,通过比较结果,探究猜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使用的结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活动2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进行猜想并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水平和简单的抽象建模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在以上的活动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教师应事先有所预料,可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活动以激发兴趣和提高运算准确性和述度,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正面评价。学生经过正确计算后,自然会发现计算结果分别相等。此时,教师应出示相等的算式,最好用投影展示:□×○=○×□,(□×○)×◇=□×(○×◇),□×(○+◇)=□×○+□×◇)这样便于学生观察猜想,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在活动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后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符号表达,知识升华
活动3(1)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等式,请同学们判定等式成立的依据是哪条运算律,并口述对应运算律的内容。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
(1)(-765)×4=4×(-765);(2)[7×(-8)] 3=7 ×[(-8)×3];(3)(-5)×[1/2+(-1/3)]=(-5)×1/2+(-5)×(-1/3).(2)思考: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乘法运算律。
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ab=ba 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bc)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等式中熟悉运算律,并再一次叙述运算律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明确应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运算律。事实上,运算律是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运算律的文字语言叙述一般问题不大,而符号语言的表达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并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得到运算律的符号表达,至于学生采用那些字母,是否小写等等问题,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只要正确,就要鼓励,最后教师可将结论统一,用投影片展示规范的符号表达。学生在表述出现语言障碍,教师应设法给予帮助,但主要应由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修正、补充自己完成,而不能由教师代替。实践证明,只要相信学生,并适当引导,学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给予明确答复: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双边互动
活动4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有理数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出示例题)例1计算:(1)(-0.25)×(-
1)×(-4)61(2)(-8)×(-6)×(-0.5)×
3例2计算(-24)×(-231++)3412例3,计算:
⑴(-5÷6+3÷8)×(-24)
⑵(-7)×(-4÷3)×5÷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讨论:积的符号与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的关系。教科书“随堂练习”。
1、计算:
⑴ 0×(-5÷6);
⑵3×(-1÷3);
⑶(-3)×0.3 ;
⑷(-1÷6)×(-6÷7);
2、计算:⑴(-3÷4)×(-8);
⑵30×[(-1÷2)-(1÷3)]; ⑶(0.25-2÷3)×(-36);
⑷8×(-4÷5)×1÷16 活动目的:师生互动,将知识所学进行拓展延伸。得出积的符号与负因个数的关系。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提高运算技能,对运算律的运用使计算简便。
活动的注意事项:例题讲解时,需对两种解法进行板书,以比较两种解法的过程,体现运算律可简化计算的作用,提高学生合理使用运算律的意识。另外对体现环节的练习题不宜补充复杂的计算题,因为有理数运算重点是对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所以切记因为小数、分数的繁杂运算冲淡学生的主题,况且对于复杂的计算,我们提倡使用计算器,而不能过分讲究运算技巧,最后还应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知识归纳
活动5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教师扩展:(方法归纳)
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来进行运算,更要注意符号的确定对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使运算更简便,使计算更准确。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
在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时,要仔细审题,看能否用运算律简便而准确,有时将式进行适当变形,有时用逆向分配律,运用技巧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平时表现不积极不勇跃的同学,多给他们以帮助,鼓励和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活动6
(一)数学小日记
日期_________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
所涉及的重要的数学知识______________ 理解最好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______ 所学的内容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必做题:教科书第79页知识技能1,联系拓广1、2。
(三)选做题:1.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拔3000m时,气温为-20℃,已知每登高1000m,•气温降低6℃,当海拔为5000m和8000m时,气温分别是多少?
2.某班分小组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道题加10分,•答错一道题扣10分,不答不得分.已知每个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有一个小组共答20道题,•其中答对了10道题,不答的有2道题,结合你学过的有理数运算的知识,求该小组最后的得分是多少.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学生巩固、提高、发展。活动注意事项:联系拓广的第1题是乘法法则反过来思考,一方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乘法法则。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一定要认真批阅这个作业,并及时反馈,纠正不当说法;第2题是训练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要关注。
四、教学反思
1、要关注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水平,对法则和运算的学习评价,不应单纯考查记忆和具体计算,而应对运算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上,考察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2、本节习题中联系与拓广中两题带有“*”号,仅仅是面向学有余力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完成它。在实际情况中也正说明这一点,收回的作业,学生的解答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既增添批改的难度,又出现一些思维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今后的作业布置,一定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3、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是以组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每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验证的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符号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4、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学生也能很快融会贯通,只是计算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练习过程中我一一指正,并提出要求,针对学生加减运算中的薄弱环节,在乘法中加入加减运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经验,牢记结论,做到在简单的运算中不失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基本计算能力薄弱,导致所学知识掌握不牢,每道题目都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和板书,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解题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很难练习多个题目,容量总是提高不起来,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很差,不可能自己去找题目做,因而熟练程度很低,我感觉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和辅导,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能力。应该把推导的过程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维和推导。
第二篇: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
8.有理数的乘法
(二)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四则运算的五条运算律,并初步体验到了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具备了对非负有理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技能。在本章的第四节的第二课时又熟悉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的结合律,并经历了它们的探索活动过程,具有了探索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基本技能基础,尤其是上节课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更是重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并体会到了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的简化作用,这不仅在探索方法上提供了经验基础,而且从情趣意识、求知欲望上也为本节可增添了兴趣基础。另外上节课学生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训练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修正的过程,也是本节课学习的有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有理数长法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探究猜想,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⑴(-7)×8与8×(-7);
(-5÷3)×(-9÷10)与(-9÷10)×(-5÷3)
⑵[(-4)×(-6)]×5 与(-4)×[(-6)×5];
[1÷2×(-7÷3)]×(-4)
与
1÷2×[(-7÷3)×(-4)]; ⑶(-2)×[(-3)+(-3÷2)]与(-2)×(-3)×(-2)×(-3÷2); 5×[(-7)+(-4÷5)] 与 5×(-7)+5×(-4÷5);(2)通过计算积的比较,猜想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训练学生的运算技能,通过比较结果,探究猜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使用的结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活动的注意事项:在以上的活动⑴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教师应事先有所预料,可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活动以激发兴趣和提高运算准确性和述度,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正面评价。在活动⑵中,学生经过正确计算后,自然会发现计算结果分别相等。此时,教师应出示相等的算式,最好用投影展示:
⑴(-7)×8=8×(-7);
(-3÷5)×(-10÷9)×=(—10÷9)×(-3÷5); ⑵[(-4)×(-6)]×5=(-4)×[(-6)×(-5)]; [1÷2×(-7÷3)]×(-4)=1÷2×[(7÷3)×(-4);]
⑶(-2)×[(-3)+(-3÷2)]=(-2)×3+(-2)×(-3÷2);
5×[(-7)+(-4÷5)]=5×(-7)+5×(-4÷5)。
这样便于学生观察猜想,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
第二环节:文字表达,理解运算律
活动内容:通过回忆交流,相互补充,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达乘法运算律。
乘法运算律有三条,分别是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对加法的结合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目的: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
第三环节:符号表达,熟悉运算律
活动内容:(1)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等式,请同学们判定等式成立的依据是哪条运算律,并口述对应运算律的内容。
(2)思考如何用字母来表示每条运算律。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1)(-765)×4=4×(-765);
(2)[7×(-8)] 3=7 ×[(-8)×3];(3)(-5)×[1/2+(-1/3)]=(-5)×1/2+(-5)×(-1/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律吗?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等式中熟悉运算律,并再一次叙述运算律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明确应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运算律。事实上,运算律是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运算律的文字语言叙述一般问题不大,而符号语言的表达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
第四环节:体验运算律简化计算的作用
活动内容:(1)教科书第78页例3,计算:
⑴(-5÷6+3÷8)×(-24)
⑵(-7)×(-4÷3)×5÷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2)教科书第78页“随堂练习”。
1、计算:
⑴ 0×(-5÷6);
⑵3×(-1÷3);
⑶(-3)×0.3 ;
⑷(-1÷6)×(-6÷7);
2、计算:⑴(-3÷4)×(-8);
⑵30×[(-1÷2)-(1÷3)];
⑶(0.25-2÷3)×(-36);
⑷8×(-4÷5)×1÷16。
活动目的: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提高运算技能,对运算律的运用使计算简便。活动的注意事项:例题讲解时,需对两种解法进行板书,以比较两种解法的过程,体现运算律可简化计算的作用,提高学生合理使用运算律的意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平时表现不积极不勇跃的同学,多给他们以帮助,鼓励
和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教科书第79页知识技能1,联系拓广1、2。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
活动注意事项:联系拓广的第1题是乘法法则反过来思考,一方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乘法法则。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一定要认真批阅这个作业,并及时反馈,纠正不当说法;第2题是训练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要关注。
四、教学反思:
第三篇:有理数的乘法(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
(二)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四则运算的五条运算律,并初步体验到了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具备了对非负有理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技能。在本章的第四节的第二课时又熟悉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的结合律,并经历了它们的探索活动过程,具有了探索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基本技能基础,尤其是上节课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更是重要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活动过程中,已经有了切身的体验,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并体会到了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的简化作用,这不仅在探索方法上提供了经验基础,而且从情趣意识、求知欲望上也为本节可增添了兴趣基础。另外上节课学生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训练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修正的过程,也是本节课学习的有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科书在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有理数长法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猜想,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一)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展示投影2.)⑴(-7)×8与8×(-7);
(-5÷3)×(-9÷10)与(-9÷10)×(-5÷3)⑵[(-4)×(-6)]×5 与(-4)×[(-6)×5]; [1÷2×(-7÷3)]×(-4)
与
1÷2×[(-7÷3)×(-4)]; ⑶(-2)×[(-3)+(-3÷2)]与(-2)×(-3)×(-2)×(-3÷2); 5×[(-7)+(-4÷5)] 与 5×(-7)+5×(-4÷5);
(二)通过计算积的比较,猜想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训练学生的运算技能,通过比较结果,探究猜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使用的结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在以上的活动(二)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教师应事先有所预料,可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活动以激发兴趣和提高运算准确性和述度,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正面评价。在活动(二)中,学生经过正确计算后,自然会发现计算结果分别相等。此时,教师应出示相等的算式,(展示投影3):
⑴(-7)×8=8×(-7);
(-3÷5)×(-10÷9)×=(—10÷9)×(-3÷5); ⑵[(-4)×(-6)]×5=(-4)×[(-6)×(-5)]; [1÷2×(-7÷3)]×(-4)=1÷2×[(7÷3)×(-4);]
⑶(-2)×[(-3)+(-3÷2)]=(-2)×3+(-2)×(-3÷2); 5×[(-7)+(-4÷5)]=5×(-7)+5×(-4÷5)。
这样便于学生观察猜想,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
2.文字表达,理解运算律
活动内容:通过回忆交流,相互补充,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达乘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有三条,分别是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对加法的结合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学生试说后展示投影4,小结)
活动目的: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注意事项:学生在表述出现语言障碍,教师应设法给予帮助,但主要应由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修正、补充自己完成,而不能由教师代替。实践证明,只要相信学生,并适当引导,学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3.符号表达,熟悉运算律
活动内容:(1)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等式,请同学们判定等式成立的依据是哪条运算律,并口述对应运算律的内容。(展示投影5)(2)思考如何用字母来表示每条运算律。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1)(-765)×4=4×(-765);(2)[7×(-8)] 3=7 ×[(-8)×3];(3)(-5)×[1/2+(-1/3)]=(-5)×1/2+(-5)×(-1/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律吗?
(学生试做后展示投影6,认识如何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运算律)。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等式中熟悉运算律,并再一次叙述运算律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明确应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运算律。事实上,运算律是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运算律的文字语言叙述一般问题不大,而符号语言的表达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并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得到运算律的符号表达,至于学生采用那些字母,是否小写等等问题,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只要正确,就要鼓励,最后教师可将结论统一,用投影片展示规范的符号表达。
4.体验运算律简化计算的作用
活动内容:讲解例题(展示投影7,8,9)例1,计算:
⑴(-5÷6+3÷8)×(-24)
⑵(-7)×(-4÷3)×5÷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例
2、计算:
⑴ 0×(-5÷6);
⑵3×(-1÷3);
⑶(-3)×0.3 ;
⑷(-1÷6)×(-6÷7);
例
3、计算:⑴(-3÷4)×(-8);
⑵30×[(-1÷2)-(1÷3)];
⑶(0.25-2÷3)×(-36);
⑷8×(-4÷5)×1÷16。
活动目的: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提高运算技能,对运算律的运用使计算简便。注意事项:例题讲解时,需对两种解法进行板书,以比较两种解法的过程,体现运算律可简化计算的作用,提高学生合理使用运算律的意识。另外对体现环节的练习题不宜补充复杂的计算题,因为有理数运算重点是对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所以切记因为小数、分数的繁杂运算冲淡学生的主题,况且对于复杂的计算,我们提倡使用计算器,而不能过分讲究运算技巧,最后还应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5.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注意事项: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平时表现不积极不勇跃的同学,多给他们以帮助,鼓励和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
6.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教科书第79页知识技能1,联系拓广1、2。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
注意事项:联系拓广的第1题是乘法法则反过来思考,一方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乘法法则。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一定要认真批阅这个作业,并及时反馈,纠正不当说法;第2题是训练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要关注。
四、教学反思:
1、要关注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水平,对法则和运算的学习评价,不应单纯考查记忆和具体计算,而应对运算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上,考察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2、本节习题中联系与拓广中两题带有“*”号,仅仅是面向学有余力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完成它。在实际情况中也正说明这一点,收回的作业,学生的解答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既增添批改的难度,又出现一些思维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今后的作业布置,一定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3、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是以组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每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验证的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符号的语言描述运算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第四篇: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a.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2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2 ×3= c.2 ×(-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2)×(-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同号得(-)×(+)=()异号得(+)×(-)=()异号得(-)×(-)=()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理数乘法 有理数加法 同号 得正 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2)×(-3)=6 把绝对值相加(-2)+(-3)=-5 异号 得负 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 得零 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点评】:本节课张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密切社会生活的问题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课,并利用学生熟悉的数轴去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充分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等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张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了问题训练单,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法则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和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对比,通过讨论、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以优化。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当新知识获得之后,必须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为新知识找到“家”,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张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人性格不同,采用异质分组,使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对交流、互换角色,达到了性格互补的目的。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的认识都得到完善,这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我们也同时看到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第五篇:有理数乘法运算教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设计者:李开聪)
授课时间:2010年12月26日 授课地点:保山市腾冲县荷花中学 授课教师:李开聪
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理念:以教材为依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确定积的符号。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小学已接触到的乘法、初中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观察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探索有理 数的乘法法则。本次活动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以及参与意识的培养,使其充分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教学用具:大白纸和彩色书写笔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1、提出问题:(口述提问)
(1)3个2是多少?(让学生用加法计算)学生回答:2+2+2=6(再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板书)3×2=6
(2)3个-2是多少?(让学生用加法计算)学生回答:-2+(-2)+(-2)=6(再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板书)3×(-2)=-6(板书课题)§2.9-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总结归纳:(口述结论)
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发现:
若把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也变成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变换练习:(板书)
对于3×2=6,若把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则积6也变成原来的相反数-6。即:-3×2=-6
以此类推则有:-3×(-2)=6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以便发现规律,得出乘法法则,让学生口述)
3×2=6
-3×(-2)=6
同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乘。-3×2=-6
3×(-2)=-6
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二、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6—8人为一组,全班分成8个组)
根据法则分组计算下列各题,各小组把解题过程和发现的规律写在大白纸(第1组和第6组)
1、①-2/9×0
②-6/5×(-5/2)(先计算结果,再寻找规律)
规律:0因数的结论和带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小学学过的一样。
(第2组和第5组)
2、①-1×8
②-9/8×(-1)(先计算结果,再寻找规律)
规律: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的相反数。(第3组和第8组)
3、①-6×(-1/6)
②-7/8×(-8/7)(先计算结果,再寻找规律)
规律:倒数问题和小学学过的一样。(第4组和第7组)
4、①-2×(-3)×4
②-2×(-3)×(-5)(先计算结果,再寻找规律)
规律: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在学生分组活动时写出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三、师生互动:
1、每个小组按次序展示活动成果,各派一名发言代表进行讲述。
(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
2、教师点评。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52页练习的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充分体现:参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经历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与发现,并且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同时我们发现:倒数和0因数的结论,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那么,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成立呢?
预知详情如何?下一节课再说!(设置悬念)
六、布置作业:课本第57页习题2.9 的第1、2、3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充分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规律的发现过程,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免去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却起不到好的效果,使得师生合作得到很好的诠释。
参与式教学设计
姓名:李开聪
学校:腾冲县荷花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