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
课题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 课中改进
一、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教科书2页探究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2,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1)课本P5练习.(2)判断下列图3中是否存在对顶角.五、作业
图2 图3 板书设计 5.1.1相交线
邻补角的概念: 例
1、对顶角的概念: 练习
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反思:
第二篇: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
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的对顶角是,的邻补角是
若:=2:3,则=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则
第三篇:5.1.1相交线教案
七
年级
《
数学
》上册教案
执教者:
授课班级:701/702
上课时间:第1周2月19日
课时总时数:1
课
题: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的图形找出邻补角和对顶角,进而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能运用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图、看图、归纳等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通过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再推理的方法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定理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图、看图、猜想、推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几何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1.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2.初步体验推理的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参见教材P2“探究”
问题2填空: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因为∠1与∠3是______角,所以∠1+∠3=_______,因为∠2与∠3是______,所以∠2+∠3=_______,根据_________,所以∠1______∠2,这就证明了对顶角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邻补角与补角有怎样的关系?
2.推理的依据一般有哪些?
【归纳结论】1.定义:(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2)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2)对顶角相等.3.邻补角与补角的关系:邻补角一定互补,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补角.4.推理是今后经常遇到的事情,推理的依据是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找出图中的对顶角与邻补角.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B+∠2=180°,问∠1与∠B是否相等,∠B与∠3是否相等,为什么?
【教学说明】题1可以抢答的形式让同学们回答,对于题2,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略.四、课堂小结
1.邻补角、对顶角定义.2.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五、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六、板书设计
5.1.1相交线
第一课时
1.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并能够解决
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运算与角平分线的运用.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
第四篇:相交线教案
5相交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以及这一性质的说理过程;
3、能运用“对顶角相等”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相交线。
想一想: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课题,并介绍相交的概念。议一议: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相交线的实例吗? 二.问题引领 探索新知
1.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得出
对顶角的概念: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找出图中的所有对顶角)
2.想一想:判断下列各图中∠1和∠2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请你猜一猜,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AOC和∠BOD这两个角的大小保持怎样的关系?
4、量一量: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113页图10-1(2)或者你刚才画的∠AOC与∠BOD这两个角,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5、证一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6,议一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
7.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
三、讲析例题,巩固新知
例
1、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说出图中的6组对顶角
∠FOA与 ∠ EOB:∠AOC与 ∠ BOD;
∠COE与 ∠ DOF;∠FOC与 ∠ EOD;
∠AOE与 ∠BOF;∠COB与 ∠ DOA。
例
2、在下图中,如果∠1=52°,那么∠2等于多少度?你能说明理由吗?
四、巩固练习,提升新知
1.对顶角相等。反过来,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吗?
五、反思小结,加深印象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堂小结
1.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2.对顶角的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课后作业
1.必做题:习题10.11、2.选做题:
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问图中有哪几对对顶角?n条直线相交共有多少对对顶角?
第五篇:相交线、对顶角教案
相交线、对顶角教案
相交线、对顶角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教给学生在图形中如何辨认它们.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2)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顶角性质的证明和书写格式.要证明两角相等,这对于刚学习推理证明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至今为止已经学过的关于两个角相等的定理,使学生自己联想到“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定理,从而受到启发获得证明的思路.可先结合图形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然后再“翻译”成符号语言的几何推理格式.要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确每一步推理的根据.3.教法建议
(1)因为本节是由相交线的模型用钉子固定的两根木条来引入的.所以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先让学生观察模型,对相交线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在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讲完了对顶角的定义后,可以用以下方法让学生感受对顶角的特征,探索其性质.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刀,在讲台上演示.老师不停地变换剪刀的边所成的角,让学生思考,在剪刀的边所在的角中,哪些角是对顶角,哪些角是邻补角?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先拿出相交线的模型,转动木条,观察角的变化,然后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再让学生观察四个角的特征,这四个角根据位置关系可以分几类,这两类角各有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实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通过相交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简单美、对称美.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2.学生学法: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认真研讨、学会概括.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三)疑点
对顶角、邻补角的图形识别.(四)解决办法
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找出基本图形的方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尺、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讨论、总结对顶角、邻补角两个概念.3.通过学生研讨、练习巩固完成性质的讲解.4.通过学生总结完成课堂小结.5.通过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案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
更多初一数学教案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