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丧亲章第十八》教学设计
《丧亲章第十八》教学设计
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
韦敏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事君章第十七》。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八篇《丧亲章第十八》
3、板书课题《丧亲章第十八》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丧亲章第十八》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收集有关孝道的故事。
第二篇:孝亲教学设计
剑河县城关三小新八德主题教育优质课竞赛
《孝敬父母 从现在做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彭吉香 授课班级:三(1)班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下午第一节)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知道父母恩情大于天,知恩图报,知道孝敬父母的方法和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2.在行为上,教育学生要做到:理解父母心意,关心父母健康,接受父母的教导,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要尊敬长辈,体贴照顾老人;学习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的矛盾,做“孝亲敬长”的好孩子。
3.让学生了解孝敬老人行为有哪些法律规定;懂得孝敬老人不仅仅是传统美德,也是国家规定的法定义务。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一、导入
1、谈“孝”字。师:同学们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小结:上是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组成“孝”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孝”。
2、板书:孝
二、谈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师:大家都知道,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现在我们来看几个故事。
(课件播放父母关爱孩子的故事)
2、师:听了这几则故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由你看到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3、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教师总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是因为父母的恩情大于天,要知恩、感恩、报恩,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恩,更何况人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劳动,父母的恩德子女一生都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主要概括有四种:
板书:
1、咽苦吐甘恩;
2、哺乳养育恩;
3、体恤付出恩;
4、常念怜悯恩。
三、谈谈怎样孝敬父母?
1、师:是啊,天下的母亲都一样,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是多么辛苦啊!我们应该怎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1)课件出示,诵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章。(2)交流讨论,说说从中明白了怎么样尽孝? 课堂预设:
围绕“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中的行为做法均可。(3)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做得好,哪些不足?
小结:孝敬父母要做到“三养一心”。
三养: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一心:对父母有关爱的责任心。
老师讲张九精同学对自己父母做到三养一心的感人事迹。
四、孝敬父母对人生成长意味着什么呢?
1、师:孝敬父母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意味着什么呢?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立身之本。孔子在《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就是说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却爱其他人,这是与人性道德相违背的;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却尊敬别的人,这也是与礼相违背的。违背了这两个原则,在道义上就是个不仁义之人。如果一个人对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孝敬和报答,怎么能把别人、社会和国家记在心里,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即使一时得志,最后也会落得失败下场。历史上有个故事叫“管仲论相”。
2、师:在今天大力提倡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里,遵从孝悌之道,孝敬父母立身成才的优秀典型层出不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被誉为感动中国“当代孝子”、“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孝贤”的张尚昀同学,为
五、法律学习
师: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我们要知恩、感恩、报恩,不孝敬父母是大逆不道的。在中国直至清朝末年,一直有一项法律规定:凡是不孝敬父母,对父母辱骂、殴打等残害者,判决死刑。下面我们来看两段视频。
1、播放孩子当街打骂父亲的视频
2、播放视频:一日本留学生残忍杀死母亲。
师:多么让人心痛的画面,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却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
3、出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老师读法律。(2)学生质疑,读懂了什么?
六、小调查
1、师:孝亲,关键是要用心,在孝亲敬长方面,我们现在做得如何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实话实说。
2、进行小调查:出示调查表,请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内容为:
①父母为你过生日吗?
②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③父母爱吃什么?
④父母有什么爱好?
⑤父母身体怎样?需要什么照顾?
⑥你怎样做会引起父母的欣慰?怎样做会使他们发愁和生气?
3、统计调查结果,说说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父母那么爱我们,我们享受爱,却回报得很少或没有学会去回报。所以老师要求你们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板书课题。师:最后我想用一组漫画来结束我们的学习。
(播放一组漫画)
七、布置孝亲作业
1、回去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对照“入则孝”,勾选自己做到了哪一些。
第三篇:亲仁-教学设计
徐家河小学国学教学设计
《亲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及背诵“亲仁”的内容。
2.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从而学会如何交朋友。
3.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重点:会背诵“亲仁”第一节的内容,联系实际,懂得仁爱。教学难点:理解内容,内化寓德。
教学内容: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我们泛爱众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爱的中心。但是人有三六九等,有贤愚不肖,跟着圣贤学高尚,跟着恶人学流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使我们能够进步成为圣贤,首先就得选择善良智慧、诚信爱众的良师益友。亲近这样的人,我们就会少犯错误,多长智慧,升华道德。如果跟着那些损友邪师,我们将会一无是处,枉生人世。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亲仁”,学会如何看清圣贤与邪师,如何亲近仁者,升华道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弟子规》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共分为哪几部分?说说你了解的内容?
2.《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内容的意义?
3.背诵“泛爱众”的内容。
徐家河小学国学教学设计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1.出示学习内容。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师范读,校准字音。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内容,理解记忆。
1.你们能说说“亲仁”一词的意思吗? 2.理解字意。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译:同样都是人,品行高低却不一样。同流入俗的人很多,大
慈仁者的人实在很少。
注释:同:同样
类:种类、类型
流俗:随大流的俗人
仁:指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
对于大众,不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我们都一律心存爱护,但也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仁者,才能进一步亲近他,并且向他学习。仁者能爱人宽恕别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然赢得大家的敬重、佩服。仁者心口合一,不说一些做不到的话,不会随便取悦他人。有仁德的人是处处替人着想。
四、故事引读,内化寓德。
徐家河小学国学教学设计
1、学生观看《雪孩子》的图片,回忆《雪孩子》的故事,学生上台讲。
2、学生读《狐狸和乌鸦》
3、教师讲述故事——《梁上君子》 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和想法。
五、明理导行,常礼举要。
(一)何谓“仁”
仁字是“二”加上“人”,指在人际间能够相处得很好,“仁者”简单的说就是“好人、善良的人”,请同学想想看,有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请几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白板上,出来发表)
(二)思考:当我们看到有人把垃圾丢在我们的座位上时,往往都会再把垃圾丢到别人的座位上,心想,这又不是我的垃圾,也是别人丢过来的,这样做对吗?
六、板书:
亲仁
同是人,累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七、巩固复习。
1.朗读及背诵内容。
2.预习: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第四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五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