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设计2012.3整理
第一单元 珍贵的友谊
课题一:同窗友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这一环节去积极发现、思考制作的方法,使学生对制作过程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所选的材料不同,设计思路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制作方法,教师没有必要事先示范制作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而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现学生制作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就制作中出现的普遍性技术问题,进行适当的示范。教学准备:
本课学习内容要准备的学习用具比较简单,教师可在课前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关注有关美术字、留言板的知识和形式,然后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所需准备相应的美术学习用具。教师准备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二、欣赏评述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进行适当讲评。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提供美术字图片。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三、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呈现作业要求: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提供背景音乐。
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四、赠送体验
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课题二:友谊地久天长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表现友谊的绘画、雕塑、书法作品,体会作品中是如何表现感情的。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画一幅象征友谊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凡·高的代表作、各类表现友谊的艺术作品等。
课时:2课时 第一节
一、欣赏评述,听故事
1.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出示教师提前寻找到的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园网中学生对《向日葵》的评述文章: 六、一班学生欣赏、评述文章 向日葵(油画)凡高(荷兰)《向日葵》 六、一 杨 雪
我,一朵蛋黄色的向日葵,朴实、简单。我向着阳光而开花,我喜欢阳光,我也是黄颜色的,这都代表光明!
也许哪天我会死去,只留下枯黄的花瓣,但我要在活着的这几年里努力开放!我有许多兄弟姐妹,我们都插在同一个黄色的花瓶里,有些花的花瓣都掉完了,有些都仰不起头来,我是最小的一朵向日葵,它们说我还有好多漫长的路要走,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过程„„
如今我也长大了,也有好多花瓣掉落,现在我已经不在拥有阳光,也不是最小的向日葵了!
我很高兴凡高先生的画上永远留下了我们的模样。
勇往直前
六年级一班 郑馨格
当我欣赏了著名画家凡高所作的油画——《向日葵》一画后,使我深受震动。
那纯朴而又不太起眼的向日葵竟然被他描绘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啧啧称赞。向日葵的那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向阳光进发的精神与品质都被他用画笔与颜料勾画出来,使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
这幅画最吸引我之处莫过于那如同火焰的花瓣,像太阳,像火球,让人充满莫大的希望与阳光。
伟大的画家凡高真不愧是一名举世闻名的大师啊!他的那种勇往直前,充满希望的画面,让人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力量。
向日葵 高如心
我奉命来采访凡高先生。
走进凡高先生的工作室,只见他正在专心的画一幅画。见我来了,他忙停下来。我怕影响他的思路,就请他继续,我随便。他继续画,我在他的工作室里东走走西瞧瞧,看看这看看那。他画了几副画:画了太阳,画了月亮,画了蓝天,又画了白云,画了草地,又画红花。
再看看凡高先生,他正在画一盆向日葵,很美很美,画面是菊黄色的,因为凡高先生十分喜欢桔黄色,所以,他的画面是桔黄色的。
我不想在打扰凡高先生工作了,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
伟大的画家——梵高
六年级一班 黄婉璐
我来到荷兰,来到梵高的工作室外,梵高正在画一幅向日葵的画,我走进梵高的工作室,我看见他正在用黄色和桔黄色在加背景,他画完后。我连忙说:“梵高请给我签名,能不能给我衣服你的作品?”梵高不加考虑的给了我。
我从七幅画种选择了梵高的向日葵,有几个原因:
(一)梵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
(二)梵高的画非常有特点。
(三)梵高的画非常好看。
(四)黄色调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和温柔。带跟我们光明,温暖。
谢谢,梵高先生!
2.关于这幅画,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看书,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书上关于凡高和高更有意的小故事。3.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体会画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总结: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高更的友爱。
二、把爱寓于画中:
提问:如果现在让你来画向日葵,你打算怎样表现呢?
师:如果改变向日葵的颜色,感觉会怎样?(利用电脑把向日葵变成绿色调。)学生谈感受。
比较近似色与对比色搭配给人的不同感受。总结: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学生谈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不同色调的感受
作业要求用凡·高《向日葵》的构图、造型为素材,尝试重新命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改画《向日葵》。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把爱展示出来
展示作业,由作者本人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准备把这幅画送给谁。第二节
一、动画里的友谊
课件出示迪斯尼动画片《The Fox and the Hound》,提问:你知道这部迪斯尼动画片的名字吗?知道其中感动人的故事吗?你对影片所表现的动物之间的友谊有怎样的感受?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看过的动画片里是如何表现友谊的。
二、品诗画,话友谊:
1.欣赏宋代画家马远所画《踏歌图》(局部)及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诗人与画家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友谊的。
2.欣赏当代雕塑家潘鹤所作大理石雕塑《当我长大的时候》。
学生讨论、分析这幅作品是如何把人物间的亲昵感觉表现得如此自然的。
四、知识积累表友谊: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友谊的诗句? 作业要求:
选择绘画、诗歌、书法等形式,以友谊为主题进行创意并把作品存入艺术档案夹。作业展示。
第二单元 镜头里的奥秘 课题一 定格瞬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与交流来了解电影的发明、发展以及电影的有关知识。2.从研究拍电影时的场记板时作什么用的了解电影的拍摄过程。教学重点:
电影的发明、发展及有关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途径自学习与交流。教学准备:
有关电影发明、发展的短篇介绍、课件。多媒体播放系统。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看电影:
通过电脑课件观看最早的无声电影、初期的有声电影、黑白片和彩片,后来的电影发展的剪辑,感受和体验电影的发展。
二、了解电影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
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三、电影小常识
问:拍电影时总有人拿一块板,然后导演说“action”,那人就把板上面的木条敲下去,这个东西派什么用?为什么一定要敲一下?可不可以用纸头替代?或者不敲一下可不可以?
总结:拍电影时前面的一块黑色条纹的板叫做“场记板”。作用有三:
一是作为每一段胶片的开头标记,便于剪辑时候识别;
二是利用打板的声音确定准确的声像定位,是后期音效编辑的开始点。三是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职务人员区分特定镜头的依据,避免不同时候拍摄的镜头在细节上的瑕疵,从而避免细节上的硬伤。
四、小组建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电影知识。
课题:让音画活起来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比照动画片的原理了解电影放映机的构造和放映原理。2.了解电影中的音效制造,尝试着做简单的声音效果。3.了解蒙太奇电影表现手段。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影中让声音、画面动起来的原理。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动画书
学具:纸板、金属盆等可以制造音效的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一、从动画走进电影
在二年级时我们专门学过动画片的制作过程,谁还记得? 回忆关于动画的制作。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影。都是通过电影放映机放出来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放映机的构造与原理。
课件出示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是把电影胶片上的各个画幅连贯而又等速地反映在银幕上的机器。电影放映机一般由输片、动力传动、光学、还音和电路五大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二、电影中的音效
在电影行业有这样一句话:“电影的一半是声音”,它说明声音在电影中所占的份量。电影之所以有震撼力,除了画面清晰、色彩优美以外,还在于电影声音悦耳动听,令人如临其境。
课件展示几种电影中的常见音效,并揭秘这是如何制造的。
三、音效我来造
鼓励学生利用带来的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制造声音效果。1.打雷声 2.雨点声 3.风声 第二节
一、介绍蒙太奇
课件展示一段电影,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觉 介绍蒙太奇: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课件展示)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手枪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
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二、看电影,学知识
课件展示几段电影剪辑,请学生辨别哪一段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这对影片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帮助。
三、谈感想
分组讨论,派代表说一下自己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电影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以及今后如何看待电影艺术。
课题1:青铜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今天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二、新授: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新授
1、深入学习青铜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播放课件和欣赏书本和资料,教师重点分析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特征。(1)对称、稳定的造型;
(2)坚硬、冷峻的质感,光洁深沉的色泽;(3)神秘、狞厉的纹饰。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了解青铜器的工艺特点。纹饰可分为人物、动物几何形等三类,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式样。通过互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好习惯。
二、学生探讨。
1、教师从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色泽的处理、纹样的装饰上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学生设计作品。
2、欣赏其他班同学好的构思,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用线描方法表现青铜器,包括造型、装饰等。
2、小组讨论
各组同学提出自己的方案,交流激发新的灵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四、赏析评价。
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你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你的构思了吗?通过学习与制作,你觉得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制作水平,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吗? 你觉得谁的设计最漂亮、最具有青铜器的特征? 表扬、鼓励和肯定同学们的大胆设计的作品。教学资料:
1、青铜艺术: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青铜器种类众多,造型繁复,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高超。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2、商周青铜壁: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汪新志创作。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参展优秀作品。“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铜都采冶历史。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中央。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课题2:一言九鼎
一、设计理念: 通过鼎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的创新整合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
四、教学准备: “鼎”字成语和名鼎图片资料.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欣赏
感知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文化内涵,学生交流搜集资料。进入青铜展廊:
1、兽面纹方鼎
鼎呈方斗形,口沿有一阶状的唇边,口边立两耳,腹下四隅设四空足,口沿下是以单线构成的八组兽面纹,每壁的两侧和下沿饰密集的乳钉纹.大鼎在古代是盛放肉食,作于祭礼原器为商代中期(公元前15-前13世纪).1974年河南部州张寨南街出土,高100厘米,重82.5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2、四联鼎
由四个相同的附耳盖鼎于腹部连接面成,盖顶有三头卧牛为饰,每个鼎只有一个足,但有六个附耳,其中两耳是共用的.长足鼎是典型的战国晚期楚鼎的风格,四鼎相连中一起的形式很少见.原器为战国晚期(公元4世纪-前221年),1972年安徽太湖长河水利工地出土,高1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收藏.3、龙纹鼎
口上有两耳,耳外壁各有两条对称竖立的龙.腹部有六条侧面的龙,两两相对,在龙头之一设小牛首.腹部有三个龙头大耳,与腹下三足相对应.这一形式在青铜鼎上是仅见的.整器造型宏伟,是西周时代最大的青铜鼎.原器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1979年陕西淳化史家塬村出土,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淳化县文化馆藏.4、秦公鼎
口上立两耳,腹部宽而浅,下有马蹄形足,口和腹部的纹饰是两个变形的兽,尾部上下相接,连接处为一兽目,称兽目后连纹.腹内壁铸铭文六字“秦公作铸用鼎”,说明这是秦公所铸并作用的.原器为春秋早期(约公元前6世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墓地出土,高47厘米,重26.5公斤,上海博物馆藏.5、福禄寿屏风及鼎炉
屏风上为仿金铜大梁,长6.6米,两端站立一对不锈钢铸成展翅欲飞的仙鹤,两根方形青铜立柱,高5.6米.屏风用透雕,密集的交龙纹组成,镍白铜铸造,上有福,禄,寿三个篆体仿金铜字,气势壮丽宏伟.我国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教授设计屏风前置三座寓意福禄寿的鼎炉,高1.2米,参照陕西法门寺地官出土刻唐草连瓣纹争鎏金五足大薰炉,以仿金铜铸成,造型华丽.6、钟——以钟传情
钟是中国青铜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敲击乐器.钟体是椭圆形的共鸣箱,前后左后各有一条立体的,以蟠龙弯曲勾连形成的透雕棱脊;前后两条上限在舞部,左右两条在舞的上部相联,组成悬挂状的钮.腹部饰对称的龙纹.钟敲击的部位在焉部空隙处.原形参照为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的克钟的原形,高63厘米,重38.25公斤,此钟通高1.68米,钟声洪亮悠扬.二、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欣赏各类鼎
1、司母戊铜方鼎 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这三个字的含意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我们看到司母戊铜方鼎的鼎腹是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2、大禾方鼎
器呈长方形,四壁饰浮雕人面,神态严肃,五官毕具,人面额顶较宽,脸宽而方,浓眉,凹
陷的眼窝,高颧骨,鼻梁挺直,阔嘴厚唇.人面两侧有大耳,耳的上方有小的曲折形角,耳下有兽爪,这是一个神人.腹内壁铸名“大禾”两字,为商代氏族名.原器为商代晚朝(公元前13-前11世纪),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高难度38.5厘米,重12.85公斤,湖南省博物馆藏.3、世纪宝鼎
1995年10月2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青铜鼎.原件高2.1世纪;口径1.5米,重1.5吨,三足鼎立,双耳高耸,商周纹饰,浮雕兽面,去纹垫底.鼎的内壁铸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随着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龙纹饰.象片华夏炎黄子孙由56个民族组成.底座前后分别以金文铸有“世纪宝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赠于一九九五年十月”字样.鼎圆禁方,造型雄伟,气势宏大,古朴典雅,庄重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原件现屹立于纽约联合国广场.4、肇庆九龙宝鼎
宽大的双耳,外面各饰十条蟠龙,二十寓意置立此鼎喜迎新千年的时代.口沿下有三组对称的龙纹,为六龙,加上三足顶端有三个大龙头,共有九龙.九是最大数,龙是中华民族象片,九龙寓意深刻.腹部是波曲纹,环回旋曲,似众多重叠山岭,寓意祖国大地山川充满生机和稳定.鼎置肇庆,称为“肇庆九龙宝鼎”.鼎内壁铸篆体铭文“敬铸肇庆九龙宝鼎,喜迎二十一世纪”十五字.此鼎由中国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教授参照中国古代青铜鼎的形制和纹饰设计,中国铸造学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谭德睿教授督铸.鼎身以失蜡法整体铸成.鼎高6.68米,口径5.58米,重16吨,为世界之最.二、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感受鼎文化 教师讲解鼎
1、展示“鼎”的篆文,从形象上感受它的重量.引申它的蕴义之重.2、回忆“鼎”字成语.学生小组交流。
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志昌盛,三足鼎立,鼎力相助,问鼎中原,人声鼎沸,春秋鼎盛.二、学生绘画
用油画棒或水粉描绘鼎的纹样。
教师指导。
三、欣赏、讲评
模拟赠鼎现场,请一名同学担任形象大使,身着唐装郑重出场,向联合国秘书长介绍并赠送学生创作的世纪宝鼎,提出美好祝愿.四、教师小结: 鼎文化是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课题3 钟鼓齐鸣
一、教学思路:
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一切都充满
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学生在感受这厚重文化的同时,去挖掘钟鼓的造型、纹饰之美,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着仿制或设计一个立体的钟鼓。
二、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钟鼓,感受钟鼓艺术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了解钟鼓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教学难点:
钟鼓的制作,以及纹饰的绘制。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纸制钟鼓若干个,剪刀、彩纸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感知与体验
1、成语导入,了解古代青铜器皿;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与美术有关的语文知识——成语,我们来读一读:觥筹交错、破釜沉舟、前车之鉴、惟我独尊、箪食壶浆。
▲这里每个淡绿色的字都指代了一种器皿,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这就是觥,一种奇特的酒杯;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锅;鉴:对、是镜子,但这里指装水的盆;这些造型各异的酒具都是尊;这些精美的壶都是用来装液体的。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状态,同时也为我们间接地展现了一份古老的造型艺术。
2、认识“爵”这一器皿,了解青铜器的材质特征; ▲老师这还有一件仿制品,是什么呢? ▲非常好,这是酒具,叫爵。
3、点题:
▲我们看到的所有器皿都是古代人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因其颜色呈青灰色,故称为青铜器。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识一下“中国古代的钟鼓”。
二、学习与创作
(一)了解更多青铜器
1、视频欣赏——编钟演奏; ▲(点击课件,播放编钟音乐、显现PPT中的课题;同时板书课题——中国古代的钟鼓;)▲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欣赏„„)——这就是千年绝响铜编钟!
2、图片欣赏
▲下面老师要快速地给同学们浏览一些青铜器图片,如果你知道,就请你响亮地说出来:大铜鼓、铜钟、这是古老傩戏中的铜面具„„
三、总结
归纳青铜器的总体特征:
▲看了这么多,请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些青铜器。
你们说的这些,都能归结为一个字,美,而且是精美。▲ 精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美——构思巧妙的形态;
富丽精致的文饰; 风格独特的铭文。
▲小结:这三方面构成了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第二课时
一、学生创作钟鼓
1、师生创作
▲ 欣赏了这么多,也许你会产生兴趣,也许想即刻拥有一个。下面,我们就要尝试着制作一个钟鼓。先请打开桌上的红盒子,看看、讨论一下这些钟鼓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做的?
▲(演示)将长方形纸留边对折,涂上胶粘合,再错位折,这样一个立方体出来了,然后将四条角边对齐剪出四条腿。好,剩下的留给其他同学自己琢磨。
2、纹饰绘制。
▲ 同学们做得都不错,但是还没有好,还要画上纹饰,使它更加精美。
▲ 我们来看这个钟鼓上是什么纹饰?最主要的纹饰——动物纹,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兽面纹,也叫饕餮纹;这是青铜器最早的纹饰“实心连珠纹”,是继彩陶纹饰延续发展而来,这是几何纹花边,我们在学习原始彩陶那一课时画过许多,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画。(出示范画)
▲ 这些花边可以沿着器口一圈,也可以围着器物的的一个面一圈(出示范作); 今天你们可以参考这些花边来装饰你的钟鼓。
二、评价与拓展 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完成的同学请将作品放到这个展区(调整灯光)。▲我们来看,互评。
第四单元 俄罗斯风情
课题1:辽阔的大地
一、教学构思: 俄罗斯建筑风格深受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规模庞大富丽堂皇.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拥有洋葱头屋顶的,拥有神话般美丽和梦幻的东正教教堂建筑.根据同一个题材,引导孩子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想象,根据自主的学习愿望,让孩子们选择性地用画一画,剪一剪,拓一拓等不同手段来表现.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用纹样,图案,色块来装饰建筑的乐趣;用剪剪贴贴的手段,体会对称折剪建筑;
2、知识与技能:在制作完成纸模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绘画方式——拓印小版画.3、过程与方法:在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习蜡笔拓印的技巧,享受亲自动手拓印小版画带来的成就感.三、教学重点: 制作一幅蜡笔拓印小版画 教学难点: 掌握对称剪贴建筑和成功拓印的技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宣纸,彩纸,剪刀,胶水,ppt.六、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什么是对称图案
2、对称剪纸的要点是什么
二、欣赏与思考
1、欣赏对称俄罗斯教堂剪纸建筑(1)外型的折剪设计
(2)折纸时一定要住主建筑主要的特征.2、引导创作: 装饰建筑的外形
(1)你打算用什么形式装饰它的外部(2)说说你脑海中的纹样有哪些
三、新授:
1、作业步骤讲解
2、教师提作业要求: 外形:对折彩纸画上半栋带有幕帐形(洋葱头造型)楼顶的教堂建筑轮廓剪下.剪2至3栋,粘在底板纸上.装饰:选择合适颜色的碎纸进行墙面和屋顶的装饰.可运用以前学过的剪窗花,对折剪图形等技能,注意色彩的搭配.四、展览与评价
1、展出作品 互评
自由交流:对称剪纸能得到左右相同的纹样
讨论:纹样都绝对的对称吗(有些细节地方打破对称的格局会有更好的画面效果)交流:(具象的纹样,连续纹样---花边,几何图形等等)
2、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是什么画
2、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3、出示课题:《拓印小版画——俄罗斯教堂建筑》.二、引导观察,激发构思
1、欣赏不同色调的相同画面的拓印作品 说说有何不同
2、接触教材,动手实践
材料:宣纸,剪贴俄罗斯建筑做模板.尝试拓印.拓印要求: 不移动纸张,注意手上的力度的控制.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动手拓印小版画,相邻两个学生互相协助,帮旁边的同学压住纸张,不移动.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四、总结
课题2 《天鹅湖》的故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舞剧《天鹅湖》的“天鹅”主题,了解作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
2.了解舞剧音乐与芭蕾舞剧的相关知识,能够辨别和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并能用舞蹈或课本剧形式来进行创造表现。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并了解“天鹅主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钢琴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
l.播放二首由《天鹅湖》旋律改编的歌曲:S H E《remember》和神话组合的《Top》,欣赏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欣赏教学 1.引导学生明白“天鹅”主题旋律和情绪的变化: 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 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2.师:公主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呢? 介绍《天鹅湖》的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3.师:下面让我们视听结合一起来感受一下舞剧《天鹅湖》的片段。让学生带二个问题欣赏:问题一,这段舞剧背景音乐用的什么?(“天鹅”主题)问题二,这段舞剧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4.简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芭蕾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法国──俄国──世界各地)。 5.简介这段舞剧表现的剧情0暮色降临,为王子成年举行的舞会正在进行,王子忽然发现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这引起他强烈的狩猎愿望。 三、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 1.先播放小品《洛桑学艺》中关于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再播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飞翔的动作。 2.教师现场展示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让学生模仿。(先无音乐伴奏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然后全体学生站起来再跟“天鹅”主题和根据“天鹅”主题改编的说唱音乐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 四、学生创编表演 规则: 1.每组任选下列一段音乐和一个故事情节来创编。2.表演形式:舞蹈、课本剧或课本剧加舞蹈等。3.表演时间不超过2分钟。4.准备时间5分钟。 音乐(任选下列一段音乐)1.古典风格的“天鹅”主题。2.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情节(任选下列一个故事情节) 情节一:幕色降临,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情节二:在湖边,公主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注:如在编排中合理的加入刚学过的芭蕾基本手位和飞翔动作,加5分。)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评选出优胜组。 5.让学生欣赏舞剧中演员们所表演的情节 一、情节二,并让他们回答这两段舞剧片段所用背景音乐是什么?(“天鹅”主题) 五、师生共同总结舞剧 舞剧:在西方统称芭蕾,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文学和舞美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六、播放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让学生再次重温主题音乐的美妙旋律并离开音乐教室。 课题三 伏尔加河之歌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盛受俄罗斯风景画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4)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井进一步感悟,让学生在理解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各种语言进行风景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 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 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思路: 一、新课导入: 教室墙上挂着俄罗斯风景画、地图、国旗和列宾所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播放由古筝演奏的乐曲,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教室。 课件播放歌曲片段: 《伏尔加船夫曲》 请同学们辨别它们分别属于那种音色?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属于男高音、高亢纯正甜美;男中音、浑厚 ;男低音、浑厚。) 师:同学们注意区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它们主要是由音的高低和音色的本身特点来划分的,而不是单纯听音的高低,男低音音色浑厚、沉重。 二、新课教学 1、聆听音乐 请同学们听音乐《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歌曲属于哪个国家?体裁是怎样的?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请大家看墙上列宾所作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结合小学所学过的课文,刚才聆听的音乐,讨论歌曲的思想内容。欣赏书上多幅范作,说说感受。 2、情感体验。 师:请问欧洲最长的河是? 生:伏尔加河。 对,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俄罗斯人民称它为“母亲河”,这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并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们对伏尔加河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 所以俄罗斯的绘画作品以此为题材的很多。 a·欣贯书中第46、4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 b·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的心情。 c·结合自己的课前收集和课外阅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d·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说说他们的构图和表现技巧。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e·思考:自然风景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什么绘画有点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f·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表现画面? ●拓展活动 a·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b·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 c·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景象。 d·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 ●延伸活动 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与大自然合个影吧!试试看,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添到自然界的画面里,我们将会多么幸福!现在就动手吧,把我们画迸美景中去。 ●评价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 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 ●总结活动 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简单总结 第五单元 生活需要幽默 课题一 笑破肚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创作与表演的基本知识,构思创作戏剧小品片段,并进行即兴表演。 2、学习戏剧表现基本手法,根据情节,运用表情与肢体动作与对白进行戏剧表现。 二、教学重点: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教学难点:如何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思路: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阿凡提 卓别林陈佩斯 赵本山 你们认识这四位人物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幽默,风趣).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你生活的班级里有幽默风趣的人吗和他在一起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现在就一起乐一乐。请班上的“幽默大师”给大家讲一个幽默故事或者表演一段小品。 你能发现乐观,幽默的态度有什么好处吗?(陶冶情操的途径,让我们体会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情趣。) 二、新授 教师讲解卓别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卓别林受迫害四十年内幕:世界闻名的喜剧泰斗查利·卓别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被联邦调查局扣上各种可怕的帽子被逐出美国,而当他在20年后重返美国受到各地群众更热烈的欢迎时,曾迫害他的联邦调查局简直是大出意外,惊慌失措,从而成为这位有良知的进步艺术家历史中光荣的一页。 三、学生模仿 学生自编内容和动作,模仿卓别林的表演,用喜剧形式表演。札记: 学生模仿马三立的《逗你玩》惟妙惟肖,为本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卓别林喜剧短篇的播放也让学生捧腹不已。课题二 我幽默 我快乐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2.学习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某一个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二、教材分析 漫画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境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不过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是漫画家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感受通过夸张变形等表现技法,跃然纸上,又以欣赏为手段,对人及社会起到一定警醒、启示作用。儿童漫画则是指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成功的儿童漫画也有很多成人读者,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自漫画诞生以来,不但得到成人们的关注,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材选了许多成人画像的漫画及儿童漫画,像《八戒赶新潮》中的八戒竟然隆鼻成大象样,让师父和两位师兄弟目瞪口呆,颇为有趣;三幅《无题》中的一幅画了一个人走了迷宫后居然连走路也像走迷宫了,也很有意思;还有其他像《棋迷》、《突破》等也挺幽默。另外,教材还选了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喜、怒、哀、乐各种造型,卓别林漫画像等一些小朋友喜欢的漫画。另外,教材中的几幅学生作品,给了学生亲切的感受。通过画漫画像,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夸张、简练描绘人物头像的技能、技巧的表现力,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难点: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意。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教师)准备中外漫画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品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引导思考。 (1)出示一幅有生活气息的儿童漫画,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漫画的初步感受。(2)教师小结并示范漫画。 (3)提问:漫画有什么特征?跟其他画种有什么区别? 2.欣赏讨论,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中外名作、范作、学生作品等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2)请学生谈谈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说说感受。(3)欣赏课本中的漫画。 (4)师生共同概括构思,可以从造型(漫画可以夸张、变形)、线条、色彩等来比较。3.学生创作,提供建议。 根据下面的主题建议,结合以上的欣赏、分析,让学生创作。(1)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像。 (2)创作建议: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可以夸张、变形;投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发挥作画工具的特性,使材料、工具的使用更能表现作品的主题。4.指导创意,因材施教。(1)表扬大胆创作的同学。 (2)表扬作品有特别含义的同学。(3)指出共同不足的地方。5.作业讲评,加强体验。 (1)对作品优点、缺点进行讲评,并指出创作的内容走向。(2)课外收集生活中感兴趣的素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准备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的工具材料等。(教师)优秀漫画作品以及有关的录像、照片等。教学过程 1.作业展评,引导方向。 (1)复习上节课的漫画知识。 (2)作业展评:表扬画得有特点和夸张有趣的画,共同探讨平淡的作品的修改思路。2.师生作画,合作研究。 安排一至二个主题,如环保、学习等,共同创作。3.学习技法,加强感悟。 主要对线条、构图、造型和形式感等加强指导。(1)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3)教师小结。 4.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1)创作要求:自定主题,要求新颖、深刻;运用所学漫画技法进行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评比作品,追求情趣。 (1)举办班级漫画展,评选漫画大师; (2)评价建议:画面是否夸张有趣;主题是否有特定的含义;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3)小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漫画师出现,优秀的作品可以送去投稿。6.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收集一些漫画作品,还可以写漫画日记,创作连环漫画等。 第六单元 红与黑的艺术 课题一 情感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情感与审美: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从欣赏中认识一些“书法文化”。 体验与发现:欣赏与创作相结合,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感受书法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践与创作:自选练习四个字,创作“挥春”这一简单的书法作品。初步掌握书法创作的基本步骤与技法。 欣赏与评议:能对作品发表简单见解,初具书法作品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欣赏优秀书法艺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2、“挥春”的书法文化现象,以及“挥春”创作的基本步骤及技法。难点:“挥春”时如何把握书法创作的基本要点。 三、教学准备: 名家书法集字挥春作品数幅;狼毫大楷、中华墨汁、洒金宣纸、毛边纸、羊毛毡。 四、教学设计 一、欣赏引入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历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展示部分书法家图片,提问相关知识) 这些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书法作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这些书法作品能流传到今天,就说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欣赏部分经典书法作品,分别让学生说出书体、个人感受。) 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继续演示课件),其实不仅我们中国人喜爱书法书法,在新加坡、日本、法国都有很多人喜欢这门艺术,到底如何欣赏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有兴趣,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些书法发展史,到那里去认识这门艺术。(展示网站) 二、讲授新课 挥春的产生和发展:“挥春”到底指的是什么?怎么来的?先从“春联”说起,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俗称门对子。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 一些人家也常会用墨或金粉在红纸上书写一些吉利的词语贴在家里或者送给亲朋好友,以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讨个吉利,久而久之,在我们广东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逐渐就 形成了一种新的春联形式——“挥春”。“挥春”不局限于书写对联,一个字也是挥春,如“福”。 三、书写练习 今天我们就尝试书写一条“挥春”,同学们从这些“挥春”选择一个挥春,然后在毛边纸上练习临写。简单提示书写要点,巡回辅导。 四、示范辅导 示范书写一件“挥春”。步骤:构思à折纸à书写à完成 巡回辅导,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五、评议结束 对作品发表简单评议。本课时安排内容较多,主要通过“挥春”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法文化。根据学生积极性,适当多给学生一些创作时间。 课题二 郑重的承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 1、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1)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2)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3)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5)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 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3、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 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4、设计印稿 (1)章法篆刻: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2)排列方法 a、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c、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d、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四、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用具。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① 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② 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为几类?(提问学生,简略回答所学知识) 三、讲授新课: 篆刻的刻印步骤(分段进行教学,教师示范) ① 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② 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③ 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 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三)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印章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习肖形印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作业习惯和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良好情感。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想象和表现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朱文和白文印章的特征;学习肖形印章刻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难点:对朱文、白文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刻制方法的理解与正确地运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印章若干枚,朱文、白文印章放大范图或幻灯片,刻刀,肥皂,印泥。学具:刻刀或小刀片,肥皂或橡皮,印泥,毛笔或彩色水笔,作业纸。 四、教学程序 (一)导人新课。 1.教师出示印章实物,让学生直观认识印章。 刻印章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教师出示肖形印纹的放大范图(或幻灯片)。提问:这几幅放大的印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直观识别肖形印章。)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以图案花纹或人物肖像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印章叫做肖形印,又叫象形印或图案印。它是刻印艺术中的一种。生肖印是肖形印的一种专题印章 大家想不想学习刻印呢?(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 1.随堂欣赏、讨论。 (1)学生观赏、分析课本中所列印章,感受朱文、白文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2)教师出示朱文、白文肖形印章范作各一枚。提问:这两枚印章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印纹为红色的叫朱文,又称阳文。朱:红色的意思。反之叫白文,又称阴文。 继续提问:想一想,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需采用怎样的刻制方法才能表现出来。 2.讲授刻印方法、步骤和相关的技术要求。(1)材料准备。 技术要求:刻印的一面要进行加工平整(这一步骤可以在课前准备好)。(2)描绘印纹。 此时,须提醒学生注意确定采用哪种表现形式(朱文或白文)。(3)执刀刻制。 教师演示。同时讲授正确的握刀与运刀和合理把握力度的方法及安全操作知识。(4)授色盖印 技术要求:授色须饱满,盖印时用力要均匀,且不能移动印章。3.学生作业。 教师随堂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提示,以点带面。(三)课堂小结 1.讲评作业。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 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治印艺术而努力学习。 第七单元 艺术家的故事 [教学内容] 1、一条崭新的路 2、歌曲之王 3、五百年来一大千 4、民族音乐的战士 [教学目标] 本单元从不同侧面讴歌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成就。引领学生在欣赏、感受、歌唱表现、表演、绘画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艺术家的可贵精神。[教材分析] 美,来自哪里?它来自生活,来自有灵性的舞姿,来自不朽的旋律和跳动的音符,来自色彩的运动和线条的组合。艺术的各个门类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彼此营养的,无论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在艺术的天地里,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的耕耘、探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生活故事和佳话。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高尚的情操、艺术修养等。本单元共设立了《一条崭新的路》、《歌曲之王》、《五百年来一大千》、《民族音乐的战士》等四个课题,分别介绍了中外艺术家的东山魁夷、舒伯特、张大千、贺绿汀的故事,从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等角度揭示了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多彩的生活、不朽的作品 [课时安排] 6课时 课题一 一条崭新的路 [教学目标] 1 感受东山魁夷的艺术作品,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描述。2 了解东山魁夷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运用其方法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教学准备] 1东山魁夷作品以及其他相关作品图片。2 东山魁夷生平资料和罗丹故事。3图画纸、水粉等美术用具。[课时] 2 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一:走进东山魁夷、介绍东山魁夷生平:日本当代著名画家,他的艺术贯通古、今、东、西,在音乐、哲学、历史、宗教、文学多个领域都有深厚修养。其绘画作品雅俗共赏、散文富有诗意。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少年的东山魁夷体弱多病,在山里养病期间,他独自在葱郁的树木、树影边写生,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后来,他又经历了战争、双亲的死亡、弟弟早逝等悲惨的生活体验,但在他的心底一直藏着一条路,那就是不断追求探索崭新的艺术之路。 活动二:一条崭新的路、师生共同欣赏东山魁夷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给人宁静的感觉,因为东山魁夷擅长用蓝色、绿色等同类色彩进行厚涂法来表现。《山谷》这幅作品作品的色彩对比却比较强烈 2、讨论欣赏东山魁夷的美术作品的特点是什么?根据大家的讨论和自己的体会写出简短的文字,并在自己小组里说一说。活动三:我“读”东山魁夷 1、东山魁夷是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对中国的画界并不陌生。但东山魁夷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可能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读东山魁夷的散文和随笔,你会感到心醉,因为一个画家的眼睛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更具色彩灵感,真正有“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东山魁夷美术作品中的诗歌和散文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诗意和画境中倾注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真挚情感。 3、通过东山魁夷从事艺术创造的故事的学习和了解,展开讨论,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创造生活和美”这个主题进行思考。什么叫做用艺术家特有的眼光看事物(世界),艺术家特有的眼光与普通人的眼光有什么下同?自己用简单的话说出来。 活动三:世界就在我的手中、运用东山魁夷在色彩的创作特点,鼓励学生用同类色表现风景,引导学生对颜色的 明度进行分析,并对局部的形态作比较细致的处理。学生用色彩尝试这样的表现。 2、作品展示交流。 课题二 歌曲之王 [教学目标] 1 有兴趣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故事。2 学唱歌曲《致音乐》,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 有关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介绍和音乐作品录音带以及画册、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音乐中的故事 1、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特别是他的故事和传说等,讲述给大家听。 舒伯特是19世纪初期奥地利主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位伟大的古典作曲家,生前一直过着穷愁潦倒、衣食无着的生活。舒伯特的一生是为音乐而生的,可以说音乐是他生命的全部内容。从13岁创作一首四手联弹的钢琴幻想曲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19年。但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给人类留下了一千多部作品。在他那大量的音乐作品中,他的歌曲最为著名,其旋律优美富于抒情性,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他的许多代表作,如《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听、听、云雀》、《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在世界广泛流传,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2、用多媒体形式请学生感受舒伯特的生活片段,引入老师讲述舒伯特的故事,了解音乐家舒伯特。提问和讲述你从舒伯特的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舒伯特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写出来,在班级里用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3、舒伯特的才华和作品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他在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的同时,自己却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一生未娶,在年仅31岁时就过早地夭折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位“歌曲之王”的真正价值,他那些动人的旋律和他的名字一样,越来越闪烁出耀眼的光彩。活动二:欣赏《魔王》 1、《魔王》是舒伯特在18岁时创作的。教师给学生讲述《魔王》创作的小故事。 2、《魔王》原诗讲的是一位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发出惊呼,最后终于被魔王夺取生命的的故事.很有必要的,首先谈到这首歌曲的“角色性”。因为歌德的原诗是按照第三人称写作,并且体裁属于叙事性诗歌,所以在歌词中我们能够看到有四个不同的人声需要表现:讲述者、魔王、孩子和父亲。就像罗西尼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表现得那么出色一样,舒伯特为了表现四种人声也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动机。其中表现“魔王”是最为丰满的。“魔王”在歌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动机旋律几乎是一样的。活动三:致音乐 1、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音乐之于我,犹如食物之于生命”,“当我生病时,莫扎特于耳的音调好像亲人在枕畔看护我;在我疑惑沮丧时贝多芬的音乐让我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自古以来,人们用各种艺术形式赞美着音乐。其中舒伯特的《致音乐》是经典作品之一。、学唱歌曲《致音乐》。 第二声部出现了很多变化音级,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单独练习,准确歌唱后才能唱好二声部的合唱。 课题三 五百年来一大千 [教学目标] 1 学生有兴趣地了解张大千作品的特点、写生手法和构图特点。2 学生喜欢尝试对绘画工具的创新,了解泼彩绘画的表现方法。学会对同色类、对比色的运用。逐渐培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通过故事学习张大千先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坚持真理、尊重事实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1张大千的美术作品(图片或VCD光盘)。2 纸、板刷、毛笔、颜料及自制美术工具等。[课时] 1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最为杰出的优秀画家之一。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又无所不精,是现今最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的中国画坛巨匠。师生共同搜集张大千先生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并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对祖国山河的情感并描述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老师首先向学生提问:美来自哪里?又应该如何表现?美反映了什么?请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一起聆听下面的故事。 欣赏作品并提问,请同学们讨论发言;作品中表现了哪些内容?对形象处理的特点?色彩的特点如何?构图的特点(几何形的平面分割和迅速占领画面)如何? 活动二: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周围的景物、事物,来分析它们的特点,选择自己认为适中的方法来表现。 通过讨论张大千先生对表现工具的选择,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选择材料,自制绘画工具,进行表现。 主要是泼彩的工具材料,复习和巩固第六册《艺术家的故事》中对水墨画的初步尝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泼彩绘画,要注意颜色冷暖的协调,一味的暖色,会使画面变得浮躁;一味的浅色,会让人感觉轻浮。因此,墨色和深沉的冷色,对画面的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泼彩后的作品,在半干或干后,还可以用毛笔蘸墨色在局部进行适当的勾画。 课题四 民族音乐的战士 [教学目标] 学生能从贺绿汀的故事种感受生活的魁力,加深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初步理解,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学准备] 1 有关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艺术创作的故事。2 歌曲《游击队歌》的录音带、CD光盘、录像资料。[课时] 2 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一:说说 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我国的杰出音乐家-----贺绿汀,同学们对贺绿汀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吧,那么你了解他吗? 贺绿汀湖南邵阳县人。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活动二: 听赏歌曲《游击队歌》,说一说你听了这首歌曲后的感受,它和我们平时或以前曾经学习或听过的合唱曲目在表现什么不同?对歌曲的旋律发表自己的看法。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和思想。 2、配合放有关影像资料,为学生提供创作和演出的背景材料(,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试着学唱歌曲《游击队歌》。 A 初步掌握歌曲旋律中难唱的部分。 B 完整地听歌曲,同时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声部完整地敲击节奏,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用各种音响为歌曲件奏,找出旋律线。活动三:听听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 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然后出示图画,(把课本P24的图画用水彩扩写放大),用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音乐,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应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学生再听一遍乐曲) 第八单元《艺术档案夹里的往事》 教材简析: 这是小学艺术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具有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目的。在这个单元里,以前教材中出现过的表示歌唱、舞蹈、手工、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小图标,拟人划地活了起来,成为串连这个单元的“角色”,引起学生重温艺术历程,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温馨回顾、快乐自信、热烈向往的情感中结束小学的艺术学习,走上新的学习道路。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童年,童年像一首歌》,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在歌声中表达理想和希望。 2、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和交流在艺术课中印象最深的音乐作品、音乐活动、自己音乐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对未来自己在音乐能力和音乐学习上的期许,等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生的艺术档案夹。课件。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六个小图标。课件展示六个小图标。 我们是艺术教材里的六个小图标,在以往的日子里,你们或许都没有认真的断想过我们。但是我们却是你在艺术学习中一路走来,始终陪伴关注你的好朋友呀!小学阶段的艺术学习即将结束,让我们一起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吧! 二、小袋鼠的话: 还记得我吗?我是艺术档案夹!请大家打开自己的艺术档案夹。 回顾六年的学习,艺术档案夹里记录了我们多少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还有那在艺术课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小故事。 学生翻自己的艺术档案夹,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在艺术课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小故事。填表: 翻翻艺术档案夹,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进步是: 我最快乐的时刻是: 我最喜欢做的是: 我还应该努力的是: 我最想对艺术学习和老师说的是: 三、小画笔的话: 嘿,我是小画笔!请你从艺术档案家里找出为自己画的自画像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第一次话的自画像曾经让我们多么开心呀!欣赏《胡同里的童年》,小作者对小胡同的表现和观察室多么仔细!请大家欣赏这幅作品,找出画中所表现的生活场景。 大家还记得我们的创作生活吗?有快乐,有苦恼,更有成功的喜悦!和大家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美术作品是哪一幅。 四、表演人的话 嗨,我是快乐的表演人! 在艺术课上,许多缅腆的孩子也会用角色塑造的方法书法自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也能够出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看课件中以前表演活动的照片) 表演活动使我们体验了不通的形象和情感,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表演中的配合,使大家的心贴得更紧了,从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填表:我最得意的演出活动是: 五:小巧手的话: 我是小巧手,六年来有许多漂亮的小制作在我们的手中诞生,它寄托了我们的深情,也传递了我们的友谊。(看课件中以前制作活动的照片)填表: 我最成功的制作是: 六:快乐的舞蹈家的话: 我是快乐的舞蹈家。过去,我在肢体语言表演方面特别没有感觉,通过艺术课的学习使我的信心大增不仅学习了基本的舞蹈动作,还在舞蹈表演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呢!(看课件中以前舞蹈活动的照片) 这个舞蹈曾经出现在哪个单元里呢? 七:美妙的百灵鸟的话: 我是美妙的百灵鸟。艺术课中的音乐学习是我特别自信,更喜欢观看演出,欣赏音乐。听赏《童年,童年像一首歌》。 我们曾欣赏过多少美妙的音乐作品呀,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让我们互相交流、介绍一下吧! 八、精彩的留言簿 打开艺术书最后一页,留下我们精彩的一刻!快来设计我们的班级留言簿!设计、交流。 教师祝愿学生在今后艺术课的学习中快乐成长! 札记:好像学生还没有进入即将毕业的状态,对于设计毕业留言板热情不高。看来本课应放到最后一个月进行。 札记:歌颂友谊的诗词文章学生从语文课本里学了不少,所以在选择素材方面比较省力。但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如何构图难度较大,以欣赏法和比较法解决效果比较好。 札记:学生对电影知识很感兴趣,但现在到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在学校以前请放映队来校放过电影,学生亲眼见识过放映机,所以对电影的放映还比较了解。札记:其实以前对于电影表现手法,尤其是蒙太奇,我也不是很了解。但通过备课和查阅资料,我自己也感到受益匪浅。所以说教学必定相长。札记: 在设计《一言九鼎》一课时,我先考虑了很长时间:这一课是通过鼎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的创新整合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难点为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但对学生来说,古老的青铜文化,尤其是祭祀时才用的到的“鼎”,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遥远;尤其是六年级下学期的美术课难得一上,课上光欣赏不能动手无疑是件很遗憾的事。怎么能即将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来,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世纪宝鼎”的铭文给了我启发:既然现代人仿造的宝鼎上可以刻上文字,那可不可以让学生画一个鼎,然后用篆书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于是我先将六年级三个班名单的电子稿用文字处理软件将字体全变成了篆书带到了课堂上。欣赏了各具特色的鼎之后,我告诉学生,鼎不光有祭祀的用途,它的蕴意也很重。我用课件展示了“鼎”的篆文,引导学生从形象上感受它的重量,并让学生回忆有“鼎”字的成语。学生小组交流: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这时我引导学生感悟——原来“鼎”字还包含着一个人对别人的郑重承诺,包含着别人对一个人人品、知名度的肯定。作为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大家准备让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回忆与评价自己呢?在学生的讨论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要做就做“鼎鼎大名”的人。此时我提出:把我们的美好愿望与承诺记录下来好么?怎样记录?就像世纪宝鼎上的铭文那样,把我们的名字“刻”在鼎上吧!我把提前打印好的同学名字的篆体小条发给每个人,请大家把它设计到自己画的“鼎”中,成为铭文。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名字转化为篆书以后都感到了兴奋与惊奇,同时对镌刻有自己名字的“鼎”的设计增添了一份郑重。不少平时画画潦草惯了的学生,这一次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修改草稿后才绘制正稿的;还有的学生在完成草稿后咨询了多位同学的意见,又进行了修改„„ 第二天早上,作业一张不少的交了上来,所有作业从未有过的干净、工整,作业纸连一个角都没折。从中我仿佛看到学生们长大了,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对自己、对他人多了一份责任感。 谁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谁说现在的孩子不在乎别人怎样评价自己?谁说美术课上的德育渗透总是流于表面?其实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还是“浮”在面上,没有认真地考虑与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相适应。对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渗透,一定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这需要什么呢?需要教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以学定教”;多看有关的文章,备课前多了解课题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这样才能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在完成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为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课堂而尽自己之力。札记: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这毫不夸张,几千年 来所凝练的浓郁、厚重的青铜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札记: 其实学生最熟悉的是俄罗斯的套娃,所以在拓展时我出示了利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来制作的套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札记: 用糖纸来扭跳舞的小人作业效果不错,但现在糖纸太少,倒是可以尝试用包花的包装纸来代替。 札记:应该说本课学生的作业不够成功,因为多数学生对水粉颜料的掌握不够好,造成颜色要么过稀,要么过干,有的画面太“生”,有的太脏。看来画好彩画并不是在课堂上就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大量的平日练习。札记: 学生往往把捉弄人当作幽默画了出来,所以教师在作业前要提醒学生:幽默和讽刺都要注意内容的健康,主题要有特定的含义;作品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札记: 由于近年来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的分离,使得学生写毛笔字的机会减少,甚至许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能正确执笔书写毛笔字,所以本节课学生是有心无力,作业效果不怎么样。 札记: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完成本课作业,我提出用橡皮、石膏块等作篆刻材料,用小刀做刻刀,水粉作印泥,便于雕刻和修改。这样才使多数学生顺利完成了作业。札记: 其实在四年级的艺术课中就涉及到了日本的绘画艺术,所以今天在欣赏东山魁夷的作品,以及分析其作品色彩特点时比较顺利,学生的感受表达的也比较好。札记: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泼墨”并不是单单往画面上“泼”,其实大笔挥毫也是“泼”,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画好。札记: 其实学生还保留着艺术档案夹的很少,由于频繁的更换教师,所留存的教学活动档案和照片也没有多少,这让回忆有些困难。所以将精彩的留言簿作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大的遗憾。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与水有约 来源:XSK 点击:20846次 评论:0条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一)(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教学反思: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xùn(驯服、顺从)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pán shān 槭qì(落叶小乔木) 触chù,不读chǔ 瑰guī,不读guì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山中杂记》 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画。 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一、美文品读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同位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三、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教学反思: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二、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三、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 议议 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教学反思: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教学反思: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附:名胜古迹对联) 厦门集美鳌园 花草春常在 乔木认前痕,劫后能酬经始志 虫鱼万象观 菁莪期远荫,老来犹报济时心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3、索桥的故事 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4、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5、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6、列提纲,交流。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教学反思: 《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 → 探寻、发现 → 保护、繁殖 教学反思: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4、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 的顺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一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三、检查一读课文的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了解划出的词语; 3、指名回答问题(一读的思考题)并板书(阵容、神态); 4、完成作业本上第1、2两题。四、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五、三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4、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七、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3、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4、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八、学习第3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九、总结学法,齐读1、2、3自然段。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二、指名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段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四、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讨论。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3、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独立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六、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 ③试着造句,讲评。 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前段时间,爷爷病了。经过医生的诊治。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 ⑥试着照句,讲评。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军 阵(威武雄壮) 老战士 神 态 虎视眈眈 小战士 稚气 战 马(栩栩如生 膘肥体壮) 教学反思: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活动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教学反思: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板书: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方志敏生平简介)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 句子2: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 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 (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 (不按照顺序)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段落3: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只要读读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 六、感悟将来,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相机完成板书:(欢歌……)(红色) 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 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 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去读一读。 2、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 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简介: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5、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教学反思: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 小草顽强生命力 号召大众起来反抗 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教学反思: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3、示范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 5、理解内容: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情感。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理解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6、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7.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8.小结 9.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五、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教学反思: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鱼 熊掌 ——舍鱼 ﹜ 舍生取义 生 义 ——舍生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03973-1.htm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公 开 课 教 案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执教:张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 引发猜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小强去“广场超市”的冷饮专柜买冰淇淋,圆锥形的冰淇淋标价是0.8元,圆柱形的标价2元。于是,他们两个为买哪一种形状的冰淇淋争执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吗?(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有说买圆锥形的,有说买圆柱形的)教师: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正确解决了! 2、圆锥实物 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一筒沙,师:将这筒沙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 ②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呢?(生自主回答,确立学习目标) ③揭题:圆锥的体积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 直觉猜想 (1)教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生说可能的情况)②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相应的”一词的?说说你的看法。生说后,师总结:“相应的”,即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用实物演示给生看) 2、实验探索 发现规律 (1)小组讨论填写材料单,有顺序地领取材料 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发现结果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4: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结论5: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师: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各不相同,到底哪组的结论对呢?(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准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5)参与处理信息。围绕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师: 我们先来看得出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这几个小组;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突出他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同,是不是由于实验过程或结论有错误呢 ?我们也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看法。(生说明他们的过程和结论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是即等底又等高的)。 师:总结以上各个小组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生3:我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合理,强调了圆锥体积的求法。…… 师总结并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 1/3 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沙(或米)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五)问题解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小明和小强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师: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说出买圆柱形的冰淇淋更合算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前先来做一道“脑筋急转弯” 晋江到福州有210公里左右,坐动车需要1小时24分钟,而一 蜗牛从晋江爬到福州只用了5分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爬的是地图。师:脑筋转的可真快呀! 师:大家仔细观察,为什么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可以画在这样一张小小的地图纸上?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幅中国地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大小变了,而形状没有变。师:观察得可真细微。 师: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地图,却大小不一呢? 生:缩小的倍数不同。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通常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二、探索新知,认识比例尺 课件出示:笑笑测量所在学校教室的地面长9米,宽6米,现在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练习本上。 师:咦!大家别急,先想想教室占地的平面图是什么形状呢? 生:长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师:同学们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的吗? 生:不是。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长9米,宽6米在练习本上画不下,将长和宽同时缩小100倍,长画9厘米,宽6厘米。 师:它是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长和宽同时缩小100倍,真能学以致用。 同学们,这个画在纸上的9厘米、6厘米,在数学上,咱们用一个词语:图上距离表示 师:那实际的长9米,宽6米,应该取什么名字呢? 生:实际距离 师:你们预习得可真到位 师:说说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理解 生:图上距离是画在纸上的,而实际距离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长度 师:同学们理解得可真好,那现在能用一个比来表示这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吗? 生:1:100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9厘米:9米=9厘米:900厘米=1:100(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注意到了要单位换算)师:那现在你们能理解一下1:100是什么意思吗? (小组互相讨论,并说一说)生汇报: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师:说得可真完整 还有谁想像他这样说说?(生发言)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100的意思。 (课件出示) 师:刚才这位同学画的是长9厘米,宽6厘米,还有其它地画法吗? 生:有 师:说说你又是怎么画的 生,长和宽同时缩小300倍,画长3厘米,宽2厘米。 师:那如果这样画,你能用一个比来表示它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生:1:300 师:像1:100,1:300都表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用式子表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咱们以前学过的比,除了写成比的形式,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生:分数形式 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全班齐读,再次大声齐读)师:求上面两幅图的比例尺 生:第一幅:比例尺 1:100或1/100 第二幅:比例尺 1:300或1/300(说说比例尺1:100的意思,生发言) 三、巩固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你们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 生:地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收集的一些资料 1、课件依次出示:中国地图上的比例尺 1:6000000 房屋平面设计图比例尺 1:200(生读比例尺并说说比例尺的意思) 2、课件出示三道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3、在这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通过求比例尺,归结出求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如:单位不一致,应先进行单位换算:比例尺的结果是一个比) 四、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怎样运用它来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9厘米 : 9米 = 9厘米:900厘米=1:100 6厘米 : 6米 = 6厘米:600厘米=1:100 3厘米 : 9米 = 3厘米:900厘米=1:30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例尺》片段教学设计 学校:永和镇福田小学 姓名:陈椰婷 指导老师:许春望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第二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片段教学设计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长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