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4《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难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走进作者: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朗读本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2、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3、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4、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 1 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六、精读品析: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3、现在你对战争有了什么认识?
七、拓展延伸 :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板书设计: 喜------悲------泣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 老兵的不幸——读《十五从军征》 (新版)语文版
老兵的不幸——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诗集中的一篇,描绘了一位老兵返回故里的情景,表现了以老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阅读这首诗歌,我们重点分析主人公老兵的不幸表现。
一、兵役漫长。诗歌开头即交代老兵服役的期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出去的时候,是芳年稚齿、生机勃勃的少年,回来的时候,已是老态龙钟的衰翁。这期间的六十五年,老兵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一个“征”字,却高度概括了他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其艰辛、惨烈、危险和九死一生,都在想象中进入读者的视线。一个“始”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老兵归来的不易,八十岁才得以归来!这期间的盼望和思念,这期间的苦苦挣扎,我们又怎能想象!如今八十岁了,“始得归”,老兵悲喜交集,匆匆地踏上了归程。这是一个怎样的兵役?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年,历时六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残忍,怎样的不堪,怎样的不幸啊!可是,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却成为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与冰冷坟墓中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那么地幸运!真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亲人故去。老兵八十得以归来,但家中的亲人们却都已故去,这幸运中的不幸又是那么地让人伤痛。归途中,老兵“道逢乡里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询问,“家中有阿谁?”。此时,诗歌将老兵形象放在家的氛围中来塑造。按理说,家应该是给人温暖、希望和归依的地方。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给了老兵重重地一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您远远望去,那长满松柏的众多高坟处,就是您的家!或许,老兵已有心理准备,离去六十五年,在这动荡的社会中,能存活的家人应该不多了。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已是“松柏冢累累”。这哀伤的关于家的氛围中,哀伤的老兵,将怎样一步步走去?这心中的哀痛,将向谁倾诉呢?回到家中,老兵习做好了饭,可是,他突然想到“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再也没有亲人与他共享羹饭了。想到这里,老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一个“看”字,将老兵的渴望、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兵的张望,是因为渴望能有亲人的相伴,是因为亲人离去的悲痛,是因为空荡荡的孤独„„望着,望着,老兵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之上。亲人故去,家中悲凉,老人悲苦,这悲伤中的悲痛,让这个老兵的不幸更显不幸。
三、家园荒芜。亲人故去,家中无人照料,一片荒芜。当老兵回到家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家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从远看,到近望,满眼都是凄凉。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作者没有正面去写“空室无人”,也没有直接交代“庭园荒芜”,而是选择了典型的物象,两个动物“兔”与“雉”,两种植物“旅谷”、“旅葵”,让这上下、里外的动植物,构成了一幅荒芜、悲凉的景象。这景象,刺痛着老兵的眼,刺破了老兵的心,盼望了六十五年的家,竟是这般残破、荒芜!老兵的不幸,在这荒芜的景象中,1 也就显得尤为悲痛。
四、生活无依。本来,老兵“八十始得归”,渴望能回家安度这风烛残年,可是,归家时却发现,亲人故去,家园荒芜,生活无依。老兵的生活无依,还不仅是年迈体弱和没有亲人的关怀,在物质上,还将陷入极度贫苦的状况。刚进家门,就面临着无衣、无食、无住所的窘况,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便可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开始艰难度日。老兵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征战时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孤苦无依,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诗歌没有回答我们。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无休无止的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老兵的悲惨遭遇。但诗歌主题表现的不仅仅是老兵的不幸,我们从松柏环绕着的座座坟墓上,从没有人气的荒芜的家园里,从老兵东看的眼神中,从作者描述的一个个场景里,我们嗅到了更多苦难的气息:与老兵一样不幸的,还有整个社会底层的全体人民,他们同样遭遇着社会的黑暗,同样经受着社会的压迫。
第三篇: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诗词五首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三、课后作业:选取其中的一首诗词,准备改写成故事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三、简介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诵读古诗,畅谈体会:
(一)诵读(节奏
情感
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五、再读古诗,独立思考:
1、朗读词的上阕,说说词中所写的塞下那些秋景,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2、朗读词的下阕,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 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2、说说诗中也写到了哪些塞外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七、当堂完成:
背诵《渔家傲》
1、自由背
2、同桌互背
3、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渔家傲
雁
边声
景
千嶂
长烟
景交融
落日
孤城
思家忧国、壮志难酬之情
荒凉、萧瑟的西北边塞之景
由景入情、情2
第五篇: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编者: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第十二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师小结】
这首诗注重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自主学习】
1、《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2、《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3、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4、学习生字:
冢累累()狗窦()雉()舂()羹()贻()......
5、范读,指导朗读。【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自主学习】
1、《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3、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4、学习生字:
戍()鬓先秋()
5、范读,指导朗读。【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上片: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4、学习生字:
万兜鍪()()
5、范读,指导朗读。【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第十三课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自主学习】
1、“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交流探讨】
1、概括文章的内容。上片: 下片:
2、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3、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教师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十四课时 朝天子 咏喇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自主学习】
1、《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2、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3、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4、范读,指导朗读。【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教师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课堂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理解性默写
(1)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3)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远景描写)。(近景描写)(4)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5)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7)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8)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2)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6)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9)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诉衷情》理解性默写
(10)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1)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的句子是
写作者悲凉沉痛的句子是
(3)词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语句是(4)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的词句是
三、《南乡子》理解性默写
(2)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的句子是
写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句子是
(1)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
(2)化用《登高》中的句子是(4)下阕中写了历史人物的句子是(5)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的句子是 ?
五、《朝天子·咏喇叭》理解性默写
(3)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
(1)写出喇叭“吹”之声音的句子是
(2)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4)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5)用抒情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3)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