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第一篇: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黄岩中学

梁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初步学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概念以及与溶液的区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展示三种混合物:氯化钠溶液、植物油和水、泥水,学生讨论得出三者的共性和区别。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引导学生抽象出不同点: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10 ~ 10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板书】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森林中的光束、稀豆浆等 【板书】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10m之间的分散系。【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P14实验1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板书】(2)性质:丁达尔现象

【演示】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设疑】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 【学生】用丁达尔现象加以区别。

【讲解】鉴别出的胶体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让我们亲手试一试吧!【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P14实验2,回答问题(2)【讲解】胶体在生活中可以净水,胶体还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5资料卡:胶体的应用

【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过渡】虽然胶体很重要,但我们最常见的还是溶液。【板书】

3、溶液

【观察】学生看图1—9: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 【学生】描述该电离过程

—9

—7

—7—9—7【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发生导电? 【分析】 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讲解】 我们把可以这样的导电的溶液叫做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叫做非电解质溶液。

【板书】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板书】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过渡】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状态下电离的过程如何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4的资料卡,理解酸、碱、盐在电离意义上的定义。【板书】

5、.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反馈练习】电解质的判断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具体略)【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性质:丁达尔现象

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OH—

第二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实验试剂: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CuSO4溶液、Fe(OH)3胶体、泥沙

实验仪器:激光笔、玻璃棒、烧杯

五、教学过程

导课:在PPT上展示黄山云海的图片

教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黄山吗?有没有看过黄山的云海呢?图片上就为大家展示了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黄山云海。大家知道吗?这美丽的云海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分散系。下面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板书:物质的分散系

教师:实物展示: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请学生观察并回忆溶液的概念。

学生: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的混合物。

教师:回答正确。而泥沙悬浊液是由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植物油乳浊液是由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PPT上展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共同点)同学们发现这三者有什么公共点吗? 学生: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正确。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系,板书: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合体系

教师:那么如何区分分散质和分散剂呢?看混合物的相对成分,分散剂大于分散质

(PPT中展示表格)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填出刚刚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学生:回答并填写表格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老师知道这个也难不倒大家,那么20%酒精和75%酒精分散质分别是什么?点名回答。

XX学生:20%酒精分散质是乙醇,分散剂是水;75%的酒精分散质是水,分散剂是乙醇。

教师:非常好,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种分散系,如此多的分散系,如何将其归类呢?第一种方法根据分散系和分散质状态的不同分为9种。那么黄山云海的属于哪一种呢?(呼应开头,对导课留下的疑问解答)(PPT上展示9中分散系,让学生简单看一下,不必掌握)

学生:云海的分散质是小水滴,液态,分散剂为空气,气态。

教师:第二种方法根据分散质大小的不同,分为溶液、浊液、乳浊液,这是三者本质的特征。(重点强调)板书:溶液<1nm(10-9m)浊液>100nm(10-7m)胶体1-100nm(10-9-10-7m)演示动画:滤纸的孔径=10nm,半透膜的孔径=1nm(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对分散质大小有深刻的认识。)

教师:前面两种分散质初中时已学习相关知识,而胶体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学习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板书: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教师:胶体的性质又有哪些呢?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1:让学生拉上窗帘,实验需要黑暗的环境,用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没有任何现象

再同样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啊,这种现象称之丁达尔效应

板书: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那么同学们现在知道如何区分溶液和胶体了吗? 学生:利用丁达尔效应

演示实验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泥沙,再向其中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Fe(OH)3胶体,搅拌后静止片刻,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程度。学生:加入胶体的烧杯变澄清了。

教师:很好,这是因为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生活中用Fe(OH)3胶体净水。板书:胶体具有吸附性

教师:学习完了胶体,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一下溶液、浊液和胶体

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完成表格。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和表格的完成情况,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没有掌握的同学积极请教别人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回答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趁热打铁,随堂练习一下。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A)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教师:XX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没有忘记老师强调的知识点。本节课到此结束,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相关联系,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合体系 溶液<1nm(10-9m)浊液>100nm(10-7m)胶体1-100nm(10-9-10-7m)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性质: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具有吸附性

七、形成性评价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A)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

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能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思想分辨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学生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课本P6 [ 实验1-1][ 实验1-2]

[观察现象]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设计一: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

[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课本P6 [ 实验1-3][ 实验1-4]

[观察现象]

[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生: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知识迁移]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二: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1、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2、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上述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哪个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阅读] 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归纳] 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设计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师: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5中,纸片点燃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生: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生: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师: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设计四: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板书:1.熔点

师: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板书:2.沸点

师: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沸腾变成气体,如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同学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度?

生:100。C

师:对!100。C是水在常温下的沸点。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锅做饭快吗?

生:温度高。

师:为什么温度高呢?

生:.......师:这是由于高压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高,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师:展示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大家如何分出哪块是铁,那块是铝?

生甲:看颜色,铁发黑

生乙:掂一下,重的是铁

师:为什么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呢?这是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我们把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板书:3.密度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师: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时我们如何区别呢?

师: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就用举重运动员来打个比方,举重运动员在举重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举重能力。同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有关物质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加热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 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汽油燃烧 C菜刀生锈 D 酒精挥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是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练习。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P10—11作业

2、预习提纲:

⑴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课后反思: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第四篇: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的的低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1.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课题2的是新增的内容,体现新课标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的内容,重视过程与方法,重

视学生学习的经历与体验。.课题3与老教材中学生基本操作实验相比,减少了浓酸、浓碱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仪器的连接等内容,将这些操作分散在气体制取实验中。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学习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趣味,增加了给学生亲身感受的机会。

本章学习的地位主要是: 激发兴趣,学习方法。其作用是:

开启化学的大门——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化学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课题1)

激发兴趣的起点 ——在化学的探究中感悟求知的乐趣(课题2)学习方法的启蒙——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方法(课题2)化学实验的起步——在实验的尝试中学习基本技能(课题3)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与化学有关的事例说明什么是化学及化学研究的对象;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化工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化学研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

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四、本单元实验与活动分析

学完课题1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的关系,了解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哪些属于绿色化学,哪些不符合绿色化学,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并与同学交流。

课题2第一课时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先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并记录观察的现象,同时查阅、收集有关蜡烛性质、用途的相关资料,并尽可能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蜡烛,用于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这些活动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用于交流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

课题3的操作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这个学习过程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因此不能用学生演示代替,更不能仅做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教师要演示试管的具体位置,否则实验耗时长且容易失误或造成试管炸裂。

五、本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 一课时

课题2---------两课时:一课时用于探究蜡烛极其燃烧。一课时用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课题3——-两课时:一课时用于了解实验室及其守则、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学习药品的取用。一课时用于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

七、本单元教学措施

1.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课题1(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与原教材绪言相比新教材删去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而现在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通过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走进化学。课题2分两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以两个探究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教师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重点追求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的时空,在体验中学会观察,学会设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合作。(课题2的设计)两个实验的体验点有所侧重,蜡烛燃烧侧重观察方法的体验,可通过学生实验

——交流———再实验的方法,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对蜡烛的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则侧重实验的设计,体验对比方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操作及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热爱化学的情感,应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求知欲,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化学,亲近化学。课题3是实验基本操作课,分两课时完成,其重点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建议先让学生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参观之后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对化学药品的归类、保存、放置的方法有大致的印象。基本操作的教学要和附录1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结合起来。

4.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会有出乎意料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的想法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找出其亮点,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千万要避免把学生硬拉进教师预设的“轨道”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入误区。

第五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

在初中学过的溶液和浊液的基础之上提出分散系概念,引出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和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在难度层次上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一般顺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胶体的例子,利于学生对胶体这一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胶体并非一类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分散系。如果能让学生动手实验或再准备一些不同类的胶体会更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一对难以区分的概念,因此,我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词分析、强调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方法,同时,举出一些物质让学生判断,使学生从错误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再归纳总结出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降低学生的判断难度。从作业反馈来看,不少学生上课并没有能真正理解,还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书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是,一些陌生酸根的盐的电离错误还比较多,知识的迁移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载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12高一化学:物质的分散系

    第1单元 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4 猜字谜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猜字谜》一课有两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设计力争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写写”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养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置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

    第一单元 课题1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

    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精选)(共五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 班级: 姓名: 学号: 目 录一、单元内容和知识体系 1.本章主要内容 2.本章知识体......

    四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Word 文档

    《入学教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法,让学生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