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及改进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几年的教学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不切实际,空洞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二)杂乱无序。一堂课,教学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
(三)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其实,(四)挖掘教材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其实,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科学合理的主问题设计,它能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主问题设计谈四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样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缺腿;问题也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如果地设含糊地计问题“这则童话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困惑,难以回答。若进行层层递 进的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1、巨人第一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巨人第二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当巨人第三次斥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层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容易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不难而解了。
(二)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预设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三)化顺为逆,主问题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赖小珍
第二篇: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一、采取“主问题”式阅读教学:
1、理解主题上:清代文学家刘熙在《艺概》中讲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也。主脑既得,则制动则静,制繁于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文学作品如何抓不住主旨,则相当于没读。”
《荷塘月色》以含蓄美著称,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这篇散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2、把握结构上:选修《黄州快哉亭记》:A、快哉亭以快哉命名有哪三方面的原因?亭上风景之快,古人风采之快,人生境界之快。B、楚襄王与宋玉谈论风C、对比分析《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在结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柳宗元和苏辙的境界,你更景仰哪一位?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结尾处“是二者,余未信之。”
《段太尉逸事状》:A、本文共记叙了段太尉的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段太尉是怎样的一个人?
3、赏析语言:《山中与裴秀才迪书》,A、将喻良能的诗改编成一篇微型美文,然后与课文一、二段对照,感受本文的“文中有诗”的特色。B试着将第三段改编成一首格律诗,体会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
《滕王阁序》为何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假设、求证。
4、探究发现:《祝福》A、为什么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主题+人物形象探究;B、围绕如何运用反复手法刻画人物、渲染氛围、揭示主题?
《项链》:你认为这项链拯救了恶还是断送了一个()的玛德尔德? 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林清玄《四随》、魏微《谁是最可爱的人》、汪曾祺《葡萄月令》、毕淑敏《我所喜爱的女生》,《我与常识的音符》《我与故事》《好奇心》《八 十八 二十八》选给你印象最深的文章,为什么?
5、从人物的遭遇经历入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金圣叹曾经评价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的好汉呢?” 《边城》《鉴赏家》:阅读本文,你感受到哪些美?
6、问题出自专题:《管仲列传》,《孔子世家》《屈原列传》放在同一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管仲为人如何?他能体现《史记》的理想人格吗? 《祝福》:a、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b、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谁?c、祥林嫂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d、祥林嫂死了吗?——李士侠《没有春天的祥林嫂》
——清代学者刘熙载“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7、问题出自文体:《项脊轩志》一文,以情真意切、凄婉动人而成为千古奇文,被称为“明文第一”。题目中的“志什么?志是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那本文究竟抒发了什么情感?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为什么可喜?为什么可悲?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逃胙?是课堂教学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有效性策略
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就完成了一次提问行为,不去研究与创新,导致提问流于形式,陷入一些误区。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1.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1.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
1.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2.明确针对哪些内容进行有效提问
2.1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
2.2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三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
2.3切合学生实际, 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3.潜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比如:我教《铁骑兵》这一课,我先跟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跟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继而提出“同是抗日的八路军骑兵班跟大部队失去联系,为什么还可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果断地打游击,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这个问题。随即,我便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一来,既把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会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反而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由此展开新的课堂教学。
4.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Щ雇ü?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且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学生借助我所展示的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具更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结合,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创设学生活动情境,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计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和课中问题,通过科学巧妙的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收稿日期:2014-03-20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交)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
张琳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和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设计优质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主问题设计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太,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几年的教学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不切实际,空洞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我在实习时,教四年级的语文《巨人的花园》 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设想了很多问题。在公开课上,我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一连串的提问,一节课下来倒是教学环节紧凑,可是各位前辈说提问太杂太乱,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二)杂乱无序。一堂课,教学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例如,我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们同年级的优秀老师,她讲的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她课堂主问题设计的很巧妙,层层递进,有序不杂乱。后来我在讲这课时,也是根据这个老师的思路去设想问题的。围绕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区别、态度去提问的。上完课,写反思的时候就明显感觉这课的问题提的恰到好处。
(三)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其实,这些问题在我实习的时候都遇见过,我设计的主问题要么太难,使得课堂压抑,学生没兴趣;要么过于简单,使得课堂变成一团乱。当时的我就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去发问的,也没有去更多的关注学生。
(四)挖掘教材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其实,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科学合理的主问题设计,它能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主问题设计谈四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样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缺腿;问题也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我之前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如果地设含糊地计问题“这则童话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困惑,难以回答。若进行层层递进的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1、巨人第一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巨人第二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当巨人第三次斥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层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容易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不难而解了。
(二)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预设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兰兰过桥》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两种桥?
2、这两种桥各有什么特点?
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潜水桥和塑料桥。潜水桥结实而又透明,是实实在在的桥;另一种 塑料桥 携带方便而又轻巧。
(三)化顺为逆,主问题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勤狮子非常刻苦地练习生活的本领,不是顺问“勤狮子刻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懒狮子每天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再结合课本上的插图,从而理解了只有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通过逆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逆问中,文章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四)挖掘内涵,主问题设计力求追求真善美。
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教化学生,如果语文教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真善美,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他们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快乐成长,那么,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就要有利于把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设计方向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作品的思想内涵上着手,如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
2、小峰看到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后,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逐步认识到:我们要学会关心家人,尊敬长辈。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作品词句深层意义下笔,引导学生琢磨理解语文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如学习一年级《两只鸟蛋》一文时,根据句子“我小心地捧着鸟蛋,把目光投向高原的蓝天”进行设计提问问题:为什么要小心的捧着鸟蛋?从“小心的”和“捧着”两词上理解,很快能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提问的问题设计上,相互切磋,互相探讨,精心构思,恰当运用,是我们的课堂可以牵住学生的心。
第五篇: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巴州区恩阳二中 陈振洲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纲举目张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标题人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可以从结尾人手。如《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已是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已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人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鲁迅的《雪》,通过对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描述,表达了深刻而隐晦的主题。学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体验作者情感,感悟鲁迅精神。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l.鲁迅先生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关键的词句品读。2.在一篇短文里,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雪‛他的用意是什么?在玩味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末段的内涵。此外,还可以从名家的评论、文中的矛盾处、事件发展变化和人事理关系等切入设计纲举目张的问题。
二、立足语言
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从言语形式通向语感。‛所以,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美点,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梁衡的《夏感》,立足毫不起眼的‚着‛字品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着‛的十五个句子,试着将‚着‛字改为‚了‛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着‛表示现在正在进行:高粱玉米正在生长着,农人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时刻迸发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在干什么呢?我们的作者也一直在行进着、思考着、微笑着、写作着、赞美着。通过显性的‚着‛和隐性的‚着‛的理解,体验到作者赞颂夏季,其实是在赞颂旺盛蓬勃的生命,《夏感》是一首生命之歌,这夏天的旋律就是生命的旋律。
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我‛的视点为切入口,当我们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父母视之如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而‚我‛却仔细看他的手和脸,并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联系全文,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你读出什么?这是还没有成年人所有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和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联系写作背景,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二、立意文化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着大量文化信息,从文字到文学最后在文化上立意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温州实验中学余晓琴老师上《论语十则》,并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意、积累文言字词层面,而是以十则语录为窗口,通过拆字法(‚儒‛‚忠‛‚恕‛‚仁‛)、字源推理法(‚习‛‚省‛)、繁体猜想法(‚圣‛字),引导学生言说汉字大智大美,窥探敦厚博大的儒家思想内核,打开一个文化探究的别样世界;通过想象朗读、对比朗读、删改语气词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亲近谦逊平和、乐而忘忧、学而不厌、热情天真、坚韧隐忍、富有人情味的可爱孔子;通过孔子语录字面意到字里意理解,再到生活体验感悟,初步体悟到儒家伟大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样的教学能引领学生认真领略字词中的文化信息,深刻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尝试践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四、开放多维
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无论是阅读主体与对象,或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应当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声音。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而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差异。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开放多维的问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设问。读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定各有不同,从情感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山中访友》,可设问: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邓稼先》一文,在解题和有感情朗读后,问: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为什么而感动?哪一处语言很精彩,为什么?在语言的品味中体验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