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配方法
(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初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根的定义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上一课时,学生已经经历了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的解的过程,已经体会到其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成为完成本课任务的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课程安排上这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②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
③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 1 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活动目的:回顾配方法的基本步骤,为本节课研究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基础。
实际效果: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回顾,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并整理步骤,例如,x2-6x-40=0 移项,得 x2-6x= 40 方程两边都加上32(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x2-6x+32=40+32 即(x-3)2=49 开平方,得 x-3 =±7 即 x-3=7或x-3=-7 所以 x1=10,x2=-4 学生一般都能整理出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这个方程基本步骤地熟悉学生们顺畅的理清思路,掌握了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增强了解题的信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配方法的两节课连贯性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新授期间应多接触,熟练掌握基本的步骤,掌握每一步的原理,这样会增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解法的步骤(移项,配方,开平方,求解)及注意事项。移项的目的是将二次项和一次项调整到等号的左边,常数项调整到右边;配方是将方程的两边添加一个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原理是根据公式(a+b)=a+2ab+b进行的;开平方的原理是平方根的定义,需要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求解的过程是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2221.x2+2x+________=(x+______)2 2.x2-4x+________=(x-______)2 3.x2+________+36=(x+______)2 4.x2+10x+________=(x+______)2 5.x2-x+________=(x-______)2
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1.x2+6x+8=0 2.3x2+18x+24=0 探讨方程2的应如何去解呢?
活动目的:通过对第一部分的五个口答练习题的训练,熟悉完全平方式的三项与平方形式的联系,第二部分的两个习题之间的区别是方程2的二次项系数为3,不符合上节课解题的基本形式,联系是当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以后,这两个方程式同解方程。学生们作了方程的变形以后,对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的解法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思路。
实际效果:学生对第一部分五个口答题的积极抢答,调动了各自的思维,进入了积极学习的状态;比较第二部分中两个方程系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们发现二次项系数为1仅是方程中的一小部分,怎样将其它类型的方程转化成这类方程非常关键,这个比较也点明了转化的方向和思路,为后续解这个方程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学生解决它已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1:讲解例题 例2 解方程3x2+8x-3=0 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8x2x103移项,得x 28x13
配方,得
844x2x1333425x39x222451,x1,x23333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
45化成(xm)2n(n0)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x33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
54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x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
33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实际效果: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例题的处理,进一步把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熟悉了其步骤。活动内容2:应用提高:
做一做:一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系:h=15t-5t2,小球何时能达到10米的高度? 解:根据题意得 15t-5t2=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t2-3t=-2 配方,得 33t23t222
2213t42 t3122t12,t21活动目的: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根据题意很快列出了方程,解方程的过程比较顺畅,最终得到两个时间t的值分别为1和2,根据实际情景怎样理解这两个时间呢?这就是很好的数学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很多学生能想象出当时间为1秒时,小球上升到离出发点10米的地方,当时间为2秒钟时,小球是处于下降状态,离出发点也是10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课本习题2.4第1题
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解:可设猴子的总数是x,由题意可得
1(8x)2+12=x 解得x1=16 x248 答:这群猴子可能是16只,也可能是48只。
活动目的: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
实际效果:这个题中的等量关系不易发现,课堂上,我给学生们适当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思路,用学 5 生的语言带动学生们学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掌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53页习题2.4第2题;
⑵一个人的血压与其年龄及性别有关,对女性来说,正常的收缩压p(毫米汞柱)与年龄x(岁)大致满足关系:p=0.01x2+0.05x+107.如果一个女性的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那么她的年龄大概是多少?
⑶有能力的同学请课余时间用配方法交流探究方程: ax2+bx+c=0(a不为0)的解法.四、教学反思
1、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这节课作为配方的第二节主要是以习题训练为重点,所以我依照书上的例题为重点展示了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另外,添加了辅助性的3个习题;将书上的做一做转化成一个例题,让学生体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感受;另在作业中配套了一道血压方面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2、注意改进的方面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性的计算比较快,与此同时,班级中的有7—8名学生对于数据计算有懒惰的思想,速度慢,时间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部分学生将落队,或者整节课堂冗长无味,因此如何调控教学进度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的办法是老师准备好几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当大部分学 生做完后,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高层次的习题,继续引领他们的思维前进,而加强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动手动脑的监督。
第二篇: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 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用字母表示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自主探究
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你是怎么做的?
x25; 2x235; x22x15;(x6)272102。
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例题讲解
(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x+4)2=25 开平方,得 x+4=±5, 即 x+4=5,或x+4=-5.所以 x1=1, x2=-9.小结及布置作业
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课本39页习题2.3 1题、2题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上要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第三篇:《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配方过程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5(2)(x2)25
(3)(x6)25(4)x212x365
解方程x212x150
解:x212x15,(常数项移到右边)1212x212x()215()2(这里的二次项系数必须为1)22(x6)251(整理)(x6)51(运用两边开平方)因此方程x212x150有两个根
x1516 x2516(不合题意应舍去)做一做
“读一读”由学生阅读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当方程形如(xm)2n(n0)时,可直接用开平方法求解比较简单,但两边同时开平方时,要注意取正负号,不要与求算术平方根混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注意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如果二次项系数不为1,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开始配方,配方时应注意两边同时同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最后整理出(xm)2n(n0)的形式,而后应用开平方求解.
第四篇: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目的: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1)你能解哪些一元二次方程?
(2)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你是怎么做的?
x25; 2x235; x22x15;(x6)272102。
(3)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第二问做好了准备。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直接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根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历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单应用。在第2问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现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直接化成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xm)2n(n0)的形式,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索配方法埋好了伏笔。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叙述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巩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顾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要把形如x2ax的式子
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
2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养的,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
(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x+4)2=25 开平方,得 x+4=±5, 即 x+4=5,或x+4=-5.所以 x1=1, x2=-9.(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照例1,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 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5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 不合题意舍去。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活动内容3:及时小结、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醒学生注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达到前后呼应的目的。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
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基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后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讨论,学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单。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达到了资源共享。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解下列方程
(1)x210x257;(2)x214x8;(3)x23x1;(4)x22x28x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
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掌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39页习题2.3 1题、2、3题
四、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初
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行开方运算,而且普遍掌握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索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安排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规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第五篇: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设计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设计
柳树乡初级中学 吴永伟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本课《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2、利用配方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xm)2p(p0)
的形式
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读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对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的解读,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
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内容:
1、用字母表示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完全平方公式,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叙述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巩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释疑
(1)解方程:x2+8x-9=0.(根据上面的启示让学生独立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x+4)2=25 开平方,得 x+4=±5, 即 x+4=5,或x+4=-5.所以 x1=1, x2=-9.(2)解方程;x212x150(根据上面的启示让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 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516,x2516,2 思考: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 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对1题和2题的展示与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解下列方程
(1)x2-10x+25=7;(2)x2-14x=8
(3)x2+3x=10;(4)x2+2x+2=8x+4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 解方程:x2+px+q=0.(p2-4q≧0)活动目的:教师放手让学生用已经获取的经验去解决难一些的问题,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示,其他同学发现问题进行补充,达成共识。
(五)总结归纳: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39页习题2.3 1题、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