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 乘车三维目标教案
乘车《》教案
河畔镇中心小学 郭建军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掌握100以内家将混合运算的方法。
2、继续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水平。
3、学会看懂图意,能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看懂图意,用书上的问题开展估算活动,培养和提高估算意识与水平,并通过多次对图意的理解,学会看懂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陈述性知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
程序性知识:看懂图意,开展估算活动,列出相应是算式,解决问题
元认知知识: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评价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
教学资源
印刷材料:教科书第80页“乘车”情境图,试一试,练一练。
多媒体资源:
模型/实物:教学主题挂图,小黑板。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领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来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上下车的生活情境来理解图意,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会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下面,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们去看看2路公共汽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看图)
二、新科探讨
1、了解图意,初步估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乘车”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车上原来有56人,上车19人,下车27人。
师;根据图中了解到的数字信息,大家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比56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
生:我认为现在车上的人比56少。因为下车的人有27人,而上车的人只有19人。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所以人数就变少了。
师小结:同学们肯动脑筋,从上下车人数的比较中可以估算出现在的人数比56少。这也是估算的一种方法。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车上原有56人,上车19人,下车2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问题提得很好,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生:用56先减去下车的27人,再加上上车的19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56-27+19)生:我想先加上上车的19人,再减去下车的27人。
(教师板书:56+19-27)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的特点。
生:算式中有加也有减。
师:对,像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这样的算式时,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下面,每个同学都动手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几人。(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学生展示计算的过程,并利用这个机会强调减法中的退位和加法中的进位。学生在计算时有的是分成两个竖式,有的是两成一个竖式写,两种写法都可以。教师不做统一要求)
师小结:在解决乘车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也可以先减去下车的人。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给学生一个再次思考的空间,有可能会出现27-19=8人,56-8=48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算式表示的意思)
3、“试一试”
师:刚才从乘车的问题解决中,我们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接下来,大家用试一试的两道题考考自己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反馈时教师可以展示书写较好的学生作业,以此强调要养成书写工整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1﹚弄懂图意
师: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图中告诉我们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在计算之前先估算一下现在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生:我们认为现在人数变多了,因为新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数多6人。
师:大家都掌握了估算方法。下面每个同学动笔算一算合唱队现在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留意个别学生的计算情况)
﹙2﹚集体反馈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算式表示的意思。
2、“练一练”第2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计算这样的题目时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计算出练一练的这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
四、课时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加减混合计算。
生:我学会了解决乘车的问题,还知道有好几种方法。......师总结:现在我们学习的加减混合计算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乘车》教案
乘 车
教学目标
1、在模拟上下车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模拟演示,探索新知
1、探索连加。
(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图片)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齐说:公共汽车
师:公共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你们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吗? 生:是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车”的相关知识。师:谁来说一说坐车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1:上车时要排队、不拥挤。生2:应从前门上车,从后门下车。生3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窗外。
生4:要等车停稳后再上下车。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希望同学都能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设计意图:渗透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师:(课件演示,师配旁白)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看„„ 学生观看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把到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说一说? 生叙述(多请同学起来说一说),师引导:车上有2人,上来了3人,现在有几人,又上来2人,那么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生:车上有2人,到站后,上了3人,又上了2人,现在车上有7人。(在学生叙述时,教师把2,3,2,三个数字写在黑板上。)师:(指着黑板)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 生:2+3+2=(师板书)。师:那么,这么算式结果等于几呢? 生:等于7。师板书.。
师:对。孩子们,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生:我是数一数现在车上的人数有7人。生:„„画圆圈,再数一数。
师:如果我们在这里不画圆圈不数数,如果这里也没有图让我们看,就黑板上这样一个算式,我们该怎样计算出结果呢? 生:先算2+3=5,再算5+2=7。师:可以,很好,请坐。
师:(再请同学来说)这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2+3=5,再算5+2=7(引导用“先”、“再”)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它有两个加号。生:有3个数相加。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加算式”。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再现学生生活中搭乘公共汽车情境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从乘客变化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建立连加的数学模型,符合儿童思维特点。)
2、探索连减。
同学们坐好来了,坐稳了哦,我们的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课件演示:看一看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游乐园到了,后门有4个人下车,前门有1个人下车。)师:谁能把到刚才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说一说? 生:车上有8人,游乐园到了,下车4人,再下车1人,现在有3人。师:谁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人数的变化?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生:8-4-1=
师: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减号”,在前面却用上“加号”啊? 生:有人下车,人数变少,就用减法;有人上车,人数变多,用加法。师:真聪明,说得真好。那你是怎样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师5呢?。生:„„画圆圈,再数一数。
师:如果我们在这里不画圆圈不数数,如果这里也没有图让我们看,就黑板上这样一个算式,我们该怎样计算出结果呢? 生:先算8-4,再算4-1=3。师:可以,很好,请坐。
师:(再请同学来说)这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先算8-4,再算4-1=3(引导用“先”、“再”)师:在这道算式里都有哪种运算符号? 生:有两个减号,有三个数相减。
师: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减算式”。
3、探索加减混合。
同学们坐好来了,坐稳了哦,我们的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课件演示:看一看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体育馆到了,后门有4个人下车,前门有1个人下车。)师:谁能把到刚才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说一说? 生:车上有9人,体育馆到了,下车4人,上车1人,现在有6人。师:谁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人数的变化?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生:9-4+1=
师:为什么在这里既要用“减号”,又要用上“加号”啊?
生:有人下车,人数变少,就用减法;有人上车,人数变多,用加法。师:真聪明,说得真好。那你是怎样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师6呢?。生:„„画圆圈,再数一数。
师:如果我们在这里不画圆圈不数数,如果这里也没有图让我们看,就黑板上这样一个算式,我们该怎样计算出结果呢? 生:先算9-4,再算5+1=6。师:可以,很好,请坐。
师:(再请同学来说)这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先算9-4,再算5+1=6。(引导用“先”、“再”)师:在这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生:有一个减号,还有一个加号。
师: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算式”。(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倾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个人与集体力量,以强带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及汇报成果中享受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愉悦。)(二)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游戏园过一会儿才到,我们来做些小游戏。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老师示范)
师:老师拿来了几根小棒? 生:5根。
师:老师再拿来了几根小棒? 生:2根。
师:最后老师拿走了几根小棒? 生:3根。
师:那还有几根小棒啊? 生:4根。
师:好,很好,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刚才看到的?
生:老师先拿来了5根小棒,再拿来了2根小棒,最后拿走了3根小棒,还有4根小棒。
师:很好。你能列个数学算式来表示么? 生:5+2-3=4.师:很好,请坐。再请一个同学也来说一说。学生起来说。
师:看来难不倒小朋友们。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玩一玩,说一说?最后列个算式。大胆一点。
生举手。下面的同学可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听他说得是不是对了,列的算式是不是也正确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学生活动中。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人人都参与在活动、学习中,相互交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具体操作中深化新知,让孩子在玩中学。)师:最后,我们来做做书本上的练习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4页。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来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小小的发现:
(设计意图:及时有效地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提炼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技能。)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谁来说一说。
第三篇: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1.1.2弧度制
(一)教学目标
(四)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五)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
(一)。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公式一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他们的集合形式表示出来.4-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1.3诱导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一、二、三的推导公式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3诱导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一、二、三的推导公式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sinx,x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sin(x2),作出ycosx,xR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
1.4.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德育目标: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而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周期性的理解与应用
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的图象;2.用正切函数图象解决函数有关的性质;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2.理解用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性质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性质。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二)教学目标
(七)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种变换的有关概念;(2)能进行三种变换综合应用;
(3)掌握y=Asin(ωx+φ)+h的图像信息.
(八)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变换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解题.
(九)情感与态度目标
渗透函数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第四篇:2012北师大版乘车教案
课题:乘车
(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
1.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能解答简单的应用题。2.通过乘车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仔细思考,找出不同解答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是周五,每到周五我们都会乘车离开学校返回自己的家。(板书:乘车)看!大客车已经行驶到了三里店了,(课件显示)
二、新授:
1、学习连加: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口述:车上原来有2个人,到站后先上来3个人,又上来了2个人)
师: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述:现在车上有几人?)师:谁能把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完整的表述呢?(学生口述:车上原来有2个人,到站后前门上来3个人,后门上来了2个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师:要想求车上现在有几个人,应该怎样列式呢?(2+3+2)师:请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 师:这样的算式叫连加法,读作:2加3加2
师:谁能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是怎样算的?(教师讲解:计算连加法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2、学习连减运算:
师:班车继续向前行驶,来到了七里庄,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当车到达第二站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车上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前门下车1人,后门下车4人)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如何计算?(8-1-4)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8-4-1)
3、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这么多问题,我们的班车继续向前行驶来到了几棵树(车上原来有9个人,到站后下车5人,上车1人)。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如何计算?(9—5+1=5)你是怎样计算的?(9减5加1我是这样算的:先算9减5等于4,再算4+1等于5)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9+1—5=5)
小结:刚才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学会了计算连加、加减混合和连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你们真棒。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的班车要继续向最终一站行驶了,不过汽车启动的钥匙藏在了下面的四道算式中,谁愿意帮助寻找车钥匙呢?(2+3+4;9-5-2;1+6-4;10-8+3)(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后再汇报解题过程)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汽车重新启动,所有的小朋友都成功的回到了家,你们真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乘车一课,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乘车
(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的:
1.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能解答简单的应用题。2.通过多种情境图,培养学生仔细思考,找出不同解答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校庆快到一年一班的小朋友组织了合唱表演(出示情境图),从这张图片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
师: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如何计算?(2+3+4=9)有谁的列式是不同的(4+3+2),并说一说你的计算顺序是如何的?
二、巩固提升,内化知识
师:接着一年一班的小朋友来到了蔬菜园秋游。你看,农民爷爷的丝瓜菜园,有好多丝瓜啊,你能帮帮农民爷爷计算一下有多少丝瓜吗?(出示情境图)
师:参观完了蔬菜园,一年一班的小朋友来到了蘑菇园,现在老师想计算一下到底有多少人来到了这里参观,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
师:秋游很快的结束了,一年一班的小朋友在乘车回学校的途中发现在车的前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窝小鸡在叽叽喳喳的叫,我们看看,小鸟为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出示小鸟课件)? 师:你能列出式子并解答吗?
师小鸟很感谢大家的帮忙,同时邀请大家到水族馆来玩一玩。(出示水族馆情境图)师: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师:小朋友真棒,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三、课题练习
完成课本47页第4、5、6、7.四、课题小结:
师:我们复习巩固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小朋友吗们都能做一个细心的人,随时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乘车教学设计
勤建学校一年级数学学科学案设计人:王洋审核: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__ 教学内容:乘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教学目标在具体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2 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顺序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 =10 – 7 =63 =5 +1 =
二、导入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