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
年级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知识领航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颔、颈、尾联),颔、颈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水何(dàn dàn)澹澹(sǒng zhì)竦歭
(cháo)潮平一帆(xuán)悬(cán)残夜 归(yàn)雁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背诵古诗词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听读并自读诗文。
学法指导:提醒学生听读正确读音及节奏。
(四)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的内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及背景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歌内容,容易理解记忆。
答案示例: 学生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切勿变成古文翻译,最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方向。
(五)讨论交流。《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答案示例: 1.观。
2.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象。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答案示例: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六)小结诗文主要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
答案要点:
《观沧海》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次北固山下》
借景抒情,表达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三.课堂总结
四.验学提能(达标评价)
《观沧海》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 操,是东 汉 时期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观 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
5、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苍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摇荡,雄伟壮观。突兀耸立的山岛跃入眼帘,山岛之上百草丰美,树木葱茏。秋风阵阵袭来,海面上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6、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气势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7、本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实景描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大海的宏伟气象。“日月之行……”是虚景描写,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题目中“次”是停留的意思,本诗属五言律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这两句诗用字精炼传神,你认为哪几个字用得好?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联中“平”,“阔”,“正”,“悬”用得好。“平”与“阔”是说春潮涌动,江水浩荡,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就显得宽阔,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写帆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正”则显示了风既顺且猛的特点,这样帆才能悬,这句写景极为传神。
(如鉴赏整句:这句诗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写出作者在行船之上所见的两岸壮阔美丽的景色,+划线内容)
3、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此联写景蕴涵深刻哲理。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突出时间过得极快,含蓄传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阐述相同哲理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就显得宽阔。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之上。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题目
六.教后反思
第二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案 (新版
15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
年级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知识领航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颔、颈、尾联),颔、颈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zhuó)啄春泥 白沙(dī)堤 没(mò)马蹄 枯(téng)藤 天(yá)涯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背诵古诗词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听读并自读诗文。
学法指导:提醒学生听读正确读音及节奏。
(四)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的内容。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及背景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歌内容,容易理解记忆。
答案示例: 学生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切勿变成古文翻译,最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方向。
(五)讨论交流。《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答案示例: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天净沙•秋思》
1.请用自己的话绘一绘前三句的景物。
2.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1.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2.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3.思乡
(六)小结诗文主要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
答案要点:
《钱塘湖春行》
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作者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出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通过白描、意象叠加及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
四.验学提能:
《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_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2、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描绘了 西湖(地点)早春(季节)的景色,诗中能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水面初平、早莺、新燕、浅草 等。
4、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早春画面。
答:湖中春水初生几乎与岸平。远远的天边白云低垂,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歌唱鸣叫,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新生的小草嫩嫩的、浅浅的,才刚刚能没过马蹄。
5、“争”字和“啄”字好在哪里?试分析。答:“争”字具有拟人的意味,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鸣叫,“啄”字则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景象,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6、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8、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结合语句简要分析。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运用对偶、拟人手法描写早春美丽景色。“争”字具有拟人的意味,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鸣叫,“啄”字则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景象,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 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共描写了10 种景物,表达了作者 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的感情。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7.请就《天净沙 秋思》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名词的连缀在18个字之间描绘了9种景物。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画面简洁生动、凝练。同时寓情于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8.前三句诗用18个字描绘了9种事物,生动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你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景。
答: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走在荒凉的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的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五.布置作业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只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写袅袅不绝的钟磬之声更加衬托出禅院的寂静与庄严肃穆。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六.教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jiã()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字,晚号。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作者:)
训练二
一、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呜蝉。()
2、枯腾老树昏雅()
3、路转溪头忽现()
二、填空。
1、《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
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
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辛弃疾四言乐府汉朝
《西江月》王湾七言律诗元代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词的小令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本单元中,我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与那些描写自然的美丽文字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由此,我们越发感受到了自然的妙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佳境。但是,当人类无法善待自然,肆意践踏自然时,自然又会怎样呢?
据报载,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烈性传染病中,不仅刚在中华大地肆虐一场的SARS(即非典型肺炎)有可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连仍在猖獗的艾滋病、埃博拉等也与人类的饮食行为和方式不无关系——无所不吃。那么,身为人类一员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研究与思考]
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中,有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本单元中,我们也随着篇篇精美诗文的作者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然之灵的召唤与净化,你能否结合这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答:训练一
一.竦峙碣dàn dànxiāo sâmòdī二.1.哉咏2.悬3.雁三.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曹丕曹植2.停泊 唐 王湾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4.早(或:初)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二
一.1.鹊鸣2.藤鸦3.见二.1.《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南宋苏轼2.词牌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光、小雨、茅店、社林农村夏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散)曲曲牌马致远元 戏曲作家4.(略)三.1.互文、对偶2.对偶3.拟人4.对偶四.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3.C4.断肠5.寓情于景(物)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
一.赋诗词曲小说二.(略)三.C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小桥流水人家五.1.chánlàiqìng2.③②④①3.C4.不同。因为这是采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将静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如: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 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 临: 碣石: 何: 澹澹: 竦峙:
萧瑟: 行: 若: 星汉: 灿烂: 幸: 至: 以: 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主旨: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 潮平: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
第五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三、背景链接: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并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伐乌桓,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原的宏愿。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四、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气魄何等雄伟!
六、文本探究
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背景链接: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龙标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伴随着你一直送到那夜郎以西。
四、文本探究
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会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板书: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完成相关练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二、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三、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四、整体感知
归纳诗歌主要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 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更替如此匆匆,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北归的大雁来传递家书了。
五、文本探究
1.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旅途中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二、背景链接:
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西沉,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四、文本探究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文章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做铺垫。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巩固:
二、类文阅读: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目标导航:
1.认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的道理,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培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促写。通过积累大量的内容素材和语言材料,为得心应手地写作做好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写作做准备。
1.片段写作。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观察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然后写一个片段,描述这些变化。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2.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字数不限。
3.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学时代是人生路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凡又伟大。家庭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校园让我们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而社会生活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磨砺自己的舞台。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曾受到过哪些启发,收获了哪些灵感呢?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处处留心才能把熟视无睹的事物变成注意观察的对象,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要求】
1.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你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不妨先都记下来,再做取舍。2.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3.新的校园,新的环境。4.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5.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6.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7.回忆你成长经历中最受触动或印象最深的事,选定其中的一件,先与同学交流一下,看他们是否也受到了触动。
8.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9.在结尾处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点题作用。
【技法点拨】
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撷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植物的颜色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2)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从身边溜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被白白浪费掉。
(3)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进步。【范文引路】 我的初一生活
似水流年,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在草地上玩过家家的小朋友;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大声朗读“床前明月光”的小学生;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童年,告别朝夕相处六年的小学,走向青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走进了崭新的初一生活。
开学那天早晨,我背起了早已准备好的书包,早早地来到了那所陌生的学校。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学习的气氛中,在阳光的辉映下一切的事物都是亲切的,没有繁华的街道上的堵塞,没有人山人海的商场的喧哗,只有教室里发出的朗朗的读书声。下课了,同学在操场上打闹,和外面的世界相比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天堂!这就是回到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找到自己的座位,拿出崭新的笔记本,愉快地写到: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门功课。不管我以前怎样,在这里,我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父母。
上初一的第一天我就感觉课程比小学多了,作业也多了,每天的时间都抓得很紧。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是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正确运用它,就会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上初一了,第一个感觉是新鲜。校园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引人入胜;同学们相处是那样融洽、愉快;现代化的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以及实验室更是让我流连忘返。这一切与小学都有着很大差异,使我感到无比新鲜、有趣。
上初一了,再有的感觉便是紧张。在中学,尤其是优秀的中学,学习的竞争相当激烈,从而也会有一定的压力。稍不留神成绩就会落在队伍后面,所以丝毫不能放松,要时刻都处在学习状态。我必须适应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才能在三年的学习中取得成绩。
上初一了,既激动又期待还紧张。但无论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融入到新生活中,让我们以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一生活。
告别了小学,大家一起进入了全新的初中生活。那么初中的生活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体会。小作者就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将自己的初一生活娓娓道来。美丽的校园、亲切的老师、友爱的同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些新鲜的事物都给小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使读者感受到初中生活的新奇和美好。而在结尾处,小作者表达了自己要用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一生活的决心,乐观积极,充满朝气和活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第一单元检测
教学目标: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及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