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1
九 古代诗词四首
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3.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学习重难点】 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爱国诗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簪(zān)
浑(hún)
夜泊(bó)...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泊秦淮》一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 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春望》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泊秦淮》一诗写了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统治者还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二)深层探究
(1)请你对《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评价。
明确:寄情于物,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伤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感伤。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奥妙在哪里?
明确:写出了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泊秦淮》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什么歌曲,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集在酒楼中欣赏靡靡之音,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的老路。因此我们认为作者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矛头是指向高层。
(三)写法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明确:“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是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的吗?
(2)《泊秦淮》的末句写《后庭花》,这是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四、课外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与爱国有关的诗句吗?
示例: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第二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3.体会关键诗句的含义。【学习重难点】 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2.体会关键诗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爱国主义诗篇。领略一下陆游和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3 在拘囚过程中,虽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夜阑(lán)
戍轮台(shù)..3.理解词义。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来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噼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若不是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
(2)《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二)深层探究
(1)“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境的描绘,又象征了什么? 明确: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指境况的险恶和境遇的孤苦。(三)写法探究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明确: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处境
精神状态
夜阑听雨 铁马冰河
思
寄志于梦 梦
↓
↓
冷落悲哀
乐观豪放
过零丁洋
回顾平生——辛苦遭逢
↓
局势分析——山河破碎、身世浮沉
惶恐、零丁
↓
命运选择——留取丹心
↓
视死如归、高风亮节
五、课外拓展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示例:人难免一死,为了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如:闻一多拍案而 5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六、教学反思
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但古诗与现代语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诵,感受爱国之情;
2、合作鉴赏,体会用词之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读准一首诗: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自由朗读本诗。自学指导一:
1、读准字音: 戍
2、读出节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试读,点评。集体朗诵。
三、读懂一首诗:
自学指导二:
结合注释,合理想象,四人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
四、读懂一种情:
自学指导三:
找一找,品一品:从诗中哪些词、句,你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发言。
僵卧:诗人年迈体弱,赋闲在家,无事可做;
孤村:孤寂荒凉,远离朝堂,诗人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泪洒荒村。
大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然而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为什么? 没有,“不自哀”,他还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夜阑:夜已将近,诗人忧思难眠。
入梦来:窗外寒风呼啸,如战马嘶鸣;雨打柴扉,似万箭齐发。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这是一个多么豪壮的梦啊!然而,这只是一个梦呀!
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这一个梦,陆游竟做了一辈子。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临死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击,晚年更是落魄困窘,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都在想着江山社稷。陆游的一生就像一本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却是热血沸腾的理想。在这本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而这种情感也时刻在老师的心中激荡,于是,在一个深夜,我写下了这样的诗行:
年迈的诗人 瘦成一杆长矛 被遗弃在,这穷乡僻壤 他在黑夜里闪着锈迹的寒光 怀想着曾经的战场 北望 北望
死,也要死在这片曾经的土地之上
葬我在黄河的边上,替大宋守卫着这辽阔的北疆 天地之间,您是南宋铁骨铮铮的绝响
孩子们,时间跨越了千年,但这种爱国的情感早已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就让我们全体起立,让世界听一听我们每一个爱国者的声音!
师生齐诵。下课。
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 爱 戍轮台 夜阑听雨 国 铁马冰河
现实 理想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古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领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 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身边的普通人,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_____________ 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来回答)
二、作者及背景资料简介
1、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 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2、本文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走进老王(一)、默读课文(迅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的拼音。(二)、思考:⑴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划上记号;⑵你认为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例。(三)、学生合作探究。明确: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 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生活上----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苦”
2、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 明确:A、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 恐 B、除两个“没 出息”的侄儿外没什么亲人 C、被人瞧不起,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D、被人中伤年轻时不老实(精神上----内心凄苦)-------------“苦”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善” 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善”和“苦”)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 c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四、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教师示范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文本思考: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进一步追问: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这样想?(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一 样对更不幸者 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还没有尽到最大的力量去帮助老王,所以感到“愧怍”。有感情地 再读最后一句。
五、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 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六、教师总结:读杨绛的《老王》,见于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 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附:《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古诗四首》 同步练习苏教版
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训练题
班级 姓名 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 ⑶抵(): .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丹心: 汗青:。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能力迁移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①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注释:眦,读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即眼眶。
13.岱宗,就是东岳 山。14.在原文的横线上填上名句。
1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时间是,并由 岳而想到将来的 岳。
16.“齐鲁青未了”的意思是:。17.你也一定登过高山,你是否也有杜甫这样的感觉,联系此诗,谈谈你登上山巅的感受。
感受: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满洛城。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了这首七绝。
18.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9.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呼应。
20.第②句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1.第③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答:。22.第④句中的“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答:。23.“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答:。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古人惜时三“日”诗,写一篇演讲稿。
诗一: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昨日歌》)
诗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今日歌》)
诗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
题目:努力请从今日始
要求:⑴合乎演讲稿的特点;
⑵联系实际,给人以启迪;
⑶不少于500字。
答案
1.⑴shēn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⑵jiàn 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3)dǐ 相当,顶; ⑷zān 用来绾(wǎn)住头发的一种首饰。2.C 3.③;④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从远到近;残破的国都、深深的草木、近处的花鸟。6.表达了杜甫关心国家安危、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7.起一经:起于一部儒家的经典,意思是从中进士开始;寥落:稀少;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微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8.对偶、比喻;大好河山有如风中柳絮,国事衰微,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飘泊水上,无所依附。9.零丁洋里叹零丁。10.人生自古谁无死。丹心:赤诚的心;汗青:指史册; 自古以来,有谁的生命没有尽头,我要用我的一颗赤胆忠心来报效祖国,让我舍生取义的精神永垂史册。11.⑴辛苦遭逢 ⑵风飘絮;雨打萍。12.A 13.泰 14.一览众山小。15.自远而近;从朝至暮;望,登。16.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17.(略)18闻 19.暗,春夜,故园情 20.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注意“满”字的作用)21.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22.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