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5篇

时间:2019-05-12 21: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

第一篇: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谈

教材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幻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这两首诗的显著特点是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喜欲狂” “白日放歌”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陆游在《示儿》中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这两首诗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明白如话,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读起来节奏鲜明,声韵铿锵。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二教时 《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停顿和重音提示。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第二篇: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

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三、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四、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五、学一带一

六、指导课外阅读 教学后记:

课堂上抓住一位学生质疑的契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教学后记

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教者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妙的艺术情境,对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有效的净化和提升。

第三篇: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六年级上)

对比教学中品味一“喜”一悲的爱国情感——《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时,我主要运用了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一、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学生通过比较、诵读,很好地把握了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并又收集了一些相关爱国诗句,进一步进行比较,既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丰富了积累。

第四篇: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自学题:

1.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感情。4.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1.简介杜甫:

考考大家,在中国文坛上,“李杜”是什么?谁被称为诗圣?谁被称为诗史? 知道杜甫为什么被推崇为“诗史”吗?(因为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的历史画面。)。

出示杜甫的名篇名句及其解释,帮助孩子体会他的诗风。

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洋溢着爱国精神的诗——出示课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这首诗中的情感。3.解题 :

1)理解词义:“闻”是什么意思?”官兵”是哪儿的?“收”是什么意思?“河南河北”是什么地方?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交流了解背景:了解了题目意思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简介“安史之乱”

二、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初读诗句。

1.出示古诗,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蓟”“涕”“卷”“襄”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衣裳:轻声,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涕泪:鼻涕和眼泪。

卷:名词读第四声;动词读第三声。

妻子:妻子和儿女 3.齐读这首诗。

4.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杜甫是怎样的心情?说一说。

三、再读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杜甫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怎样听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理解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2.忽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杜甫高兴异常,诗句中有个词语是怎么描写的? 理解“喜欲狂”: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诗句都在描写诗人的“喜欲狂”,你感受到了吗?读读诗句,将感受到的诗句或词语划下来。

4.交流:相机知道理解诗句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用一个词语代替就是喜极而泣。

深化:收复蓟北这叛军的老巢,意味这山河重新统一,漂泊“剑南”急于返乡的诗人真实是天大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这个词已经和现在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区别。)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深化:关于读书,杜甫有句名言,是什么?对于爱读书的杜甫来说现在却随 2

手胡乱地卷起书,再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太过于“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这个词和现在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5.指导朗诵这欣喜若狂的心情。

指导分清虚实。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6.内心的狂喜,不由让诗人张开了这样的想象? 7.理解诗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8.看地图的线路。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路要经历三个省。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9.朗读诗句。

10.总结学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四、诵诗句,背诗文。

四、升华

1.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你怎么理解“快“?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

2.有感情朗读,背诵 3.欣赏杜甫的《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读读诗意。

国家破亡,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3

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战争时间太长,家书更加可贵。头上白发本来就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2.选择正确的答案。(用“√”表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 对侵略军的一种痛恨。()② 对战争的一种厌恨。()

③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3.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不同的风格。

七、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忽: ;涕泪: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 ;漫:

2.根据要求填空。

①《 》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喜欲狂”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从“,”可以看出来(填诗句)。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填诗句)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反映了诗人 的心情。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谈话理解遗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爱国的古诗,能背诵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古诗。回忆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郑板桥等人的遗嘱。)3.学生读后交流感受。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

咐。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自由读这首诗。1.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 3.读出节奏

三、理解这首古诗内容。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 6

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九州同”的北宋和平安宁、繁荣昌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而诗人陆游看到的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生边品读诗边想象,然后交流)

4.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践踏得满目疮痍的九州!此情此景,诗人陆游怎能不“悲”呢?请同学们带着深切的悲愤吟诵第一、二句诗。(生自由读、齐读)5.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虽然是深深的“悲”,但仍未绝望,他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愿望,那是什么?(盼望国家重新统一)哪句诗写出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6.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盼望国家繁荣昌盛!同学们,你们可知陆游盼了多少年?盼了65年!65年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强烈的期盼吟诵第三、四句诗。(生自由读,齐读)

7.一个“悲”,一个“盼”,诗人弥留之际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统一,《示儿》表现的就是诗人矢志不渝、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悲”和“盼”一起来吟诵全诗。(配乐,师生齐诵)

四、拓展。

1.父亲的嘱托,孩子们未能忘,出示大屏幕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爱国诗人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诗人至始至终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作努力。他的另外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出示,我们来看一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7

元: ;但: ;同: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 ;乃翁:

2.根据要求填空。

①诗人在临终前感到悲伤的事情是(填诗句),叮嘱儿子的事情是(填诗句),表达诗人 之情。

②读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后,我们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前者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而后者是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

3.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读一读解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诗意]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2.背一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盼 北定中原日

习作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写细致,感受真实。【教学过程】

一、作文指导

一、引导学生审题:

指导学生看本次习作要求(见教材第20页)。分小组酝踉本次习作要求。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写我们暑假中的一段或者一次“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寂寞的,甚至是烦恼的。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如果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来献计献策。

2.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

(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3.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点评:此处老师的设计为我们的学习扫除了习作路上的一大难题。4.如果是走走亲戚,又该注意些什么呐? 5.如果是看球赛呢?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写出细节,事有具体的实例,景有重点的景致与自己的感受。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旅游、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点评:此处的设计重点在说,课堂上练说意义不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因为这个题材是很丰富的,可略。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 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 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二、讲评课

(修改人根据本班情况自备)【教学目标】

1.学习细节的描写,将事情写详细。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文要求:以一件详细的事来反映事情的中心。

二、总体评价: 1.优点:

整体的结构完整,很多同学注意了首尾呼应

同学们在对描绘事情时已经有了细节意识 2.缺点:不清楚具体地该如何将细节写生动

部分同学在选取事例不够鲜明

个别同学的语句不够通顺

三、指导修改:

1.欣赏“XXX”同学的习作,同学讨论自己的感受。选材突出中心 语言精练

2.打开自己的习作,对照老师的要求看看自己缺少什么?

3.自己修改自己习作的部分句子,修改后比修改前好在哪里?交流讨论。

四、生修改习作,师巡视:

五、师指导个别习作基础较弱的学生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 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第五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2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主动积累、运用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学习《春晓》。课件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巩固生字:(1)、认读生字卡片。(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4、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3、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六、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2、练习书写。

七、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下载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掌握两首古诗,熟读成诵。 3、熟练掌握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的美好。 教学重点: 学......

    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荐荐二2014下语文教案(3000字) 二语文教案下册 (500字) 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荐语......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 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4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5.默写。 教学重......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精品教学设计(大全5篇)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5.默写。......

    六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能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到古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