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比较 教案
第二单元 比较
总第9课时 过生日(比大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内检测:填一填
2>□ 6>□
6=□
□>8
□<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3)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教师小结
3、教师演示,比较多少
(1)用两个不同的瓶子装水;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水多?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一些东西。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
1、出示教材p19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2、出示教材p19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出示教材p19第4题
(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图中小朋友学习什么。(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5、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课堂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布置作业:完成数学配套练习册 P13-14 1-6题 课后反思:
总课第10课时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课内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个子高?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师随便找出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请学生判断高矮,并说一说为什么?(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
(2)、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强调:比两个人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给甲乙丙丁四个学生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其方法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2)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学生分四人一组活动,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并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4、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学生活动,比绳长短,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教师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再比另一端。)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课本p21“练一练” 第1、2、3、4题
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总第11课时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内检测】参见课件
一、引入新课,感受重量: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1: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册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册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电子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教案(新
版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单元比较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图形和图画的辨认和叙述,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这些知识对今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比较质量的多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能力目标: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引导。(例如,“给挥汗劳动在田间的父母端茶水”、“搀扶老奶奶过街”、等,都体现了人文情怀、行为规范或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较,更不会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去叙述。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叙述。
单元教学重点
经历比“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单元教学难点、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2、三个量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
2、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模仿、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及方法的掌握。
3、用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比较方法。
学困生突破方法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划分
课题
过生日(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出示)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教学反思:
课题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问题引入
、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2、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3、汇报交流
4、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5、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1、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4、学生聆听。
5、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7、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8、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p21“练一练”2—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6、学生猜测并讨论。
7、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讨论交流第2、正。
4题,在集体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合集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
比较
第一课时
过生日
学习目标、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誰说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
2、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学习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大方法和结果。
学具准备
电脑
杯子
水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生日是怎么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比较大小。
师:如果有的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
师:你为什么这么分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呢?
2、比较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
师:第一杯我给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生思考后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你们能比较吗?
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的高矮、形状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学生动手操作
3、再观察。
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点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目标:、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薄厚)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
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下课都玩什么游戏那么热闹啊?
生1:跳绳生2:抓人„„
师:这么多种游戏啊!一定很好玩。但要注意安全哦。同学们,淘气和他的同学下课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下课啦”,让淘气他们出来玩吧。生齐喊:下课啦!
(出示主题图)师: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修凳子。
师:是啊,他们玩的游戏也不少。好像有人在叫我们,看看是谁?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师:原来是老师,她说想考考我们,看看谁的小眼睛看的最认真。如果能闯关拿到三个签章,就有奖品哦。想不想要?
第一关:比高矮
1、(出示比高矮图片)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比高矮。
第一关的闯关题目就是请我们同学们来当裁判,他们两个比,谁高?谁矮?
生1:他们一样高。
生2:不对,男孩子偷偷垫脚尖了,不能比。
师:那怎样比才是正确的呢?
生:两个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谁在上面谁高,谁在下面谁就矮。老师演示并小结。
2、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师:我们也来做比高矮游戏,谁愿意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比高矮要注意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
三名高矮悬殊大的一些学生上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名学生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说清前提谁和谁比或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老师给我们签一个奖章,叫“高矮”。
第二关:比长短
第二关来考我们的是这两个跳绳的小朋友。他们的闯关题目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一比他们的跳绳,谁长?谁短?师:跳绳我们自己也有。四个同学一组,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正确地比出长短,不出错。要注意什么?反馈
师:谁来说说,你要怎么比?生: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师:请你大声告诉这两个同学,让他们照着你说的方法比一比。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长短”
第三关:选钉子
老师要修凳子,有三个钉子,请同学们认真想想选哪个钉子合适?为什么?生:第二个。因为木板很厚,第一个太短了,第三个太长了。只有第二个刚好合适。
出示另外两个不同厚度的木板,选钉子。
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厚薄”。
恭喜你们闯关成功,等到了老师的奖品,每人一朵小红花,下课找老师领。
三、课堂练习
还想不想闯关?我们一起去闯闯智慧岛吧。(21页练一练)、快速回答第1题
2、第2题
问:为什么?生:因为第二条绳子没有拉直
3、第2题
演示:线越短绕的圈数越少,越长绕的圈数越多。圈数越少绕的线越短,圈数越多绕的线越长。
4、第3题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说说为什么
5、第3题谁最高?谁最矮?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你有什么办法比高矮?引导学生寻找参照物横线。数数占几行?
6、同样是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怎样比这些笔谁长谁短?从短到长排。引导学生寻找参照物数格子。
7、提示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引导数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闯关用到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
(比高矮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比长短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
第三课时
跷跷板
【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比一比(共3课时)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社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二、导学达标
1. 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你们能回答老师下面的问题吗?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4.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三、达标测评: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布置作业:
(1)画△和□同样多。
(2)画△比□多2。△ △ △ △ □ □ □ □
(3)画□比△少2。
(4)去掉()个△就和□同样多。△ △ △ △ △ □ □ □ □ □
△ △ △ △ △ △
板书设计:同样多,多些,少些
第二课时: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chang、短duan
二、导学达标: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达标测评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啊?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布置作业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板书设计: 长CHANG 短 DUAN
第三课时:高 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懂得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导学达标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达标测评:
1.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2.学生活动(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4.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第12页第7题(课件出示)(1)说出动物名(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板书设计: 高 矮
第五篇:2013版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小编推荐]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观察小兔储钱罐、玩具老虎、玩具车等物体的活动,以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看一看》
(一)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玩具老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1)、交流,同桌说一说。(2)、全班汇报。
小霞看到了小兔头上有漂亮的小花。
小宇看到了小兔的一只耳朵。
二、探索新知
1、思考:为什么都是同样的小兔,他们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呢? 小女孩坐在小兔的正面,小男孩坐在小兔的侧面。
2、肯定评价: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思考、交流、讨论
出示18页例题,提问:小霞看到的是哪幅图?
小霞坐在小兔后面,看到的是小兔的背面,选第二幅图。
4、拿出玩具老虎,同桌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同桌面对面,观察老虎交换位置说自己看到的形状。
三、巩固新知
课本:练一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看一看
(一)12-7= 16-8= 13-5= 7+6= 11-4= 9+3= 17-9= 14-6=
第二课时《看一看》
(二)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从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玩具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1、交流,同桌说一说。
2、全班汇报。
小明看到了车的警灯,小华在车的侧面、小亮在车的后面。
二、探索新知
1、出示20页例题,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下面哪幅图?拿出玩具车,三人一组观察车的三个方向抽学生说自己从哪个方向看到了什么?
思考:分别从车的上面,侧面,后面观察
生1:我从上面看到了警灯和车顶盖
生2:我从侧面看到了车门和轮胎
生3:我从后面看到了车牌和尾灯
2、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小明小华小亮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解决问题完成例题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图片,提问:从书包的侧面面,会看到哪幅图?
拿出书包观察侧面做出选择,肯定评价。
2、课本:练一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正面 侧面 上面 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