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振:运用“问题连续体”优化语文问题设计
运用“问题连续体” 优化语文学案设计
蔡园完小 李振
各位校长、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运用“问题连续体”,优化语文学案设计》,“问题连续体”可能对大家是个新概念,所以这次讲座对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尽量用案例来代替理论讲解,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到与不到之处请各位一线同仁多多海涵;
在上一个学年里,市教育局、教研室推广“尝试教学经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这一设想并在全市34所实验校大胆实践,我们高兴的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师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了,教师们抛弃了“轻车熟路”传统教学模式,纷纷“下水”,向传统教学发出挑战,举起“问题教学”的旗帜——问题导学成为我们许多教师改革旧教学的一个共同的“法宝”。下面,我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一下:(出示讲座提纲)
一、为什么引入“问题连续体”这样一个概念?
我在前面用“下水”比喻了我们对课堂改革的尝试,在上一学期可以说是我们熟悉水性的过程,自然而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暑假培训中我们提到:设计运用学案就是将所学知识问题化,总结上一学期学案编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指导阅读的学案设计存在繁、难、偏、旧、乱等一系列“低效”现象:
1、“繁”在问题多而杂,密度设计不合理。有的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满堂问”,学生疲于应付,难以静心思考,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容。(举例)
2、“难”在问题设计或偏或难。要么是不常见的问题,要么是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不少教师为了上课出彩,设计一些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这也增加了问题的相对难度。(举例)
3、“乱”在问题没有梯度,相关性与连贯性不强。问题没精心设计,想到什么,问什么,结果出现“问题零乱,关注学生不够,课堂生成不足。(举例)
4、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来,但是在这里提出来不知道恰当不恰当,在上学期的学案编制中,个别教师有“偷懒”之嫌,没有把学案编制和集体备课当作一次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机会,而是“生搬硬套”,设计的问题根本不具有探究性,甚至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脱离的;提出这一现象,我想说的是课程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用心去研究、去探索,与大家共勉。
正是由于我们的学案编制存在上面的种种问题,我们才要引进“问题连续体”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优化学案中的语文问题设计,回到我前面那个“下水”的比喻,就是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再熟悉水性之后通过正规的训练达到专业化的游泳水平。
二、什么是“问题连续体”?
“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June Maker)教授提出来的,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经过十五年的试验,创立了以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为目的的“问题连续体”,该体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就问题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三个纬度。把问题分为五个类型。这五种类型不是孤立的,而是一条直线上的几个点,他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此处省略问题连续体——体系表)。
梅克教授”问题连续体”中的第一层次的问题类型,是问题和方法师生已知,答案老师知道,但学生未知,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共有多少个苹果?这类问题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最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训练。(诸如我们语文学案上要求学生运用提取信息的能力或者其他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找一找近义词、反义词、比喻句、中心句等等的问题)
第二层次的问题类型,是问题师生已知,而方法却对学生隐蔽,要求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甲有5个苹果,乙比甲多3个,乙有多少个苹果?显然,这提升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我们的语文学案,就比如理解某个重点词语的意思、说说中心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层次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如:现有6个苹果,要分给甲乙两人,请问有多少种分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了多元化思考。(这就好比我们学案中要设计的让学生学习作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探究问题,如《黄继光》教学中“你从哪里能体会到黄继光的勇敢坚强?”,再如《观潮》教学中“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等等)这类问题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承载着如何引领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任务——推荐群共享杨主任上传的“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一文(2013—11—22)。(另外,有一个自己不成熟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我们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学科那样知识体系紧凑、环环相扣,所以我们提出的“主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问题,它其实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路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把“主问题”进行肢解成几个小问题,那就又有可能回到第一、而层次的问题类型。这一点在随后我要和大家交流的“运用原则”中还要提到,不多说了)
第四层次的问题类型,要求方法和答案都是开放的,如:果园里有100棵苹果树,组织100个学生去摘苹果,如何组织更合理?为什么?这类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进了一步。
第五层次的问题类型,不仅方法和答案开放,连问题本身也是开放的,学生必须在解决问题以前定义问题。如:组成小组,参观果园,注意观察果园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第四、五层次的问题类型对应的就是我们语文学案中诸如仿写、读写结合、阅读方法的变式练习、迁移运用等问题,它承载着帮助学生由掌握阅读方法到形成阅读能力的任务)所以,梅克教授将这一问题类型视为能力培养的最高层次。
三、运用问题连续体设计学案问题的原则
1、适量性原则:(1)五类问题的比例适当,从易到难应呈递减趋势,但并不要求五类问题俱全或顺序不变。如文本阅读难度大,问题设计只能集中在一、二、三类中,四、五类问题可以不考虑;如果文本阅读难度小,问题设计可集中在三、四、五类中,这些问题往往涵盖了前几类问题。(2)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学生实际能解决多少问题,进行量的选择为宜,要给学生充分查寻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求多。
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是指问题的设计既要与文本内容相联系,更要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相关,尤其是与多数学生的现有的阅读水平相关,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而不是根据少数优秀学生水平或话题涉及的生活内容来设计,结果导致问题过难或过易。
3、递进性原则:递进性指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促进学生认知迈向深度发展,而不是平行进展。举个例子(案例——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案设计)
四、案例:“问题连续体”在《威尼斯小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从本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出:
1、以“问题连续体”为框架的设计,能规范教师的阅读问题设计;对学生富有挑战性。
2、所谓“问题连续体”的设计不要求五类问题俱全或顺序不变。
3、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本学案问题一中体现较为明显。
4、“主问题”的设计要兼顾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5、“主问题”不一定是教学的起始问题,但一定要触及教学核心目标。
6、教学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细节问题支撑,教学必将想的苍白、空虚。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根据时间,确定是否加入讲座内容)
①潜心会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②二度开发──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语文学科,在上课之前,“教什么”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有个确定与选择的问题,有个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问题。
③深入浅出──语文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深入是为了读“厚”,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想到很多很多;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从大处把握;只有读“薄”,你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只有读“薄”,你才能更清楚教什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五、后期展望
问题连续题理论有很强的生命力。问题连续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认识循环中,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水平,因此基于问题连续体的教学既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也重视语言知识的深度学习,从不忽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介于本人水平有限,唯恐有讲解不到之处,特向大家推荐两本相关理论书籍:
运用“问题连续体”理论,能规范教师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形成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希望一线同仁在教学实际和学案编制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谢谢大家!
第二篇:《优化问题》教学设计
《优化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懂得在同一时间内,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态度:
1、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常规训练:口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提问题:请看大屏幕:
1只小猫吃1条小鱼需要1分钟,那么5只小猫吃5条小鱼需要几分钟? 师:谁愿意说一说?(生:可能回答:5分钟或1分钟)师:为什么是1分钟?(生:5只小猫同时吃只需要1分钟。)
2、揭示课题:师:能同时进行,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同时进行呢?
3、课件出示。(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读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小丽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门铃声)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出示主题图)(生:来客人了)
2、师: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
3、师出示教材104页例1.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对这个课件演示加以说明。哪个同学愿意尝试一下。
生:(小明的妈妈在和李阿姨聊天,小明的妈妈让小明去给客人沏茶)4.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大声地读一读?(课件出示工序图)
烧水:8分钟 洗水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5.学生猜测需要多长时间。6.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他想一想,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同时做呢?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生:小组合作交流 7.汇报交流: 生展示。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算式:1+2+1+8+1+1=14(分钟)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算式:1+1+8+1=11(分钟)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比较合理并且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②种方案,因为第②用的时间最少。
师:那你知道这个方案为什么用的时间最少吗? 简单介绍流程图。8.揭示课题板书:优化
9.介绍数学家华罗庚:(出示课件)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
1.小红感冒了,要吃药休息,需要做: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师:请你在作业纸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出一共用多长时间? 全班交流
2.我在做家务,需要做: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扫地(10分钟)整理书桌(10分钟)晾衣服(5分钟)请帮我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出一共用多长时间?
师:他这样帮我安排你们同意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流程图)
四、课堂总结:
第三篇:教学问题优化设计
教学问题优化设计
摘 要:教学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即让课堂问题具有目的性、深刻性并且简明扼要,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而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目标;思维
教学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支持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把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转换为相关问题,以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本文就结合自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创设优质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抓住教学目标,在重点、难点处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目标正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前应全面分析一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理清重、难点,于重点、难点处设计指导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以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提出很多的想法: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汉族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互帮互助;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既突破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更从方法与过程等角度整体掌握了知识,促进地理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准恰当时机,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
新的知识通常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和引申出来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
比如,在讲物质、运动、规律这些哲学观点时,在分析“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后,可以向学生提问:“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有哪些联系?”学生通过思考,便能完整地掌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一规律。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在此过程中解决了新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思维阻滞处设计问题
据相关研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时,会产生求解问题的强烈愿望,这个时候是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的情况及学生在平时对作业的反馈情况,及时在学生思维阻滞处进行点拨。
如,在讲授“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时,可在该处设置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问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尔与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比尔?盖茨两人的贡献谁更大?”学生的思考结果各不相同。甲说:“比尔?盖茨的贡献大于保尔,因为比尔?盖茨对社会的贡献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而保尔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乙说:“保尔的贡献大于比尔?盖茨,因为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虽然现在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贬值,甚至消失,而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持久的,而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当学生对问题分析讨论至此时,他们的思维障碍已悄然排除。其首功应归于该设问的准确到位。这样设计问题,把问题由大变小、由难变易,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将问题的基础性与探究性相结合
问题设计的基础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但是,问题过于复杂,学生不仅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学习的自信心还容易受挫。只有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最适合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框的教学中,由于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节,学生已经掌握公民有权行使监督权,所以关于“如何监督政府权力”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2)请从不从角度探究如何监督政府。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回答,但这主要是为第二个问题打基础的。这样,学生在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就会自然地从公民、国家等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两个简单的设问,就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对课本重点知识的探究与学习中,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但好的问题还需要优质的实施策略。在课前设置好相关问题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在课堂所反映的情况,适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提问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D].山东师范大学,2014.[2]王天蓉.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编辑 薛直艳
第四篇: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问题与优化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问题与优化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一项政策性强、投资量、地域分布广、涉及面宽、工程程序多、群众参与度高的宏大生态建设工程。根据研究以往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的经验,分析其在退耕还林建设过程的主要问题,对于指导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优化对策
0.引言
至从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本文通过系统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政策管理、技术措施等方面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优化。
1.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效益
通过大力推广退耕还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在退耕地区已经很明显。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增长,森林范围明显扩大。遏制水土流失显著有效,生态环境逐渐在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通过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总体上得到好转,局部开始良性循环。
1.2经济效益
通过有效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新产业收入,更科学地管理耕地。
1.3社会效益
在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下,农民利益在明显增长中,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2.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群众和领导的认识有偏差,大部分农民群众没有认识退耕还林的深远意义,导致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栽植、补植、管理等工作的实施。其实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有些领导还觉得退耕还林是林业部门的工作,也认为是扶贫的事情,与乡镇政府无关。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检查验收、兑现政策等工作不管不问,导致出现了“不退也补,少退多补”的民心不平衡的扭曲现象,栽植、补植数量少,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进展。
2.2监督力度不到位,政策兑现存在问题
监督检查发现有的地块虽然还林了,但是还有大面积的农作物在种植;还有的杂草丛生,甚至还有退而复垦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还林的效果。在实际的退耕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和兑现不承诺的问题,有些村干部和政府人员擅用职权对退耕指标作假,私留或送人。在《退耕还林条例》制定下,退耕还林实际操作中还是以老套路去平均分配,不能调动农民退耕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在兑现中私自以各种名义扣款私吞。
2.3重造轻管观念严重,苗木补栽不到位
尽管基层单位与退耕农户签订了相关的管护合同,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尽职尽责,导致对退耕还林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林木没草肥,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现象,后期的补栽补造也没很快到位,没有达到退耕还林的最初目的。根据国家具体政策设计上,不提倡多栽经济林,规定其比例不超过20%,鼓励多种植单纯生态防护林。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比例不平衡,长远意义上重新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在一些工程区,经济林比重超过50%。,政策所规定的林种比例指标难以实现。林业结构趋同,从长远来看,农民难以活的预期收益,可能导致重新毁林开荒。
2.4确权发证缓慢,工程债台高筑
由于勘验任务量大,人员配备少,致使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进展迟缓,影响了退耕户的后期维护积极性。总体上说退耕还林是一项综合性强,任务繁多,涉及面广,规划要求高的工程,尤其是在经费方面,有些贫困地方很难支出。从而退耕还林工程很难保证了正常进行。
3.对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优化
进一步优化退耕还林工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新农村建设,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
3.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逐渐趋向平衡,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所落实,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接受,退耕农户主要收入就是由粮食和生活费补助组成,退耕农民生活得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没有得到彻底平衡,因此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加快土地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重要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2把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纳入工程预算
退耕还林工程工作量大、程序多,在实施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实施中要做好监督、培训和指导等组织工作,实施后要进行检查、奖励、验收等完善政策。这其中退耕还林的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等费用和农户的补助资金和造林补助费都是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要预算的费用。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投资预算应将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费、工程中期的监理验收费以及后期监测评估费等工作经费规划进去,从根本上解决工作经费短缺的问题。
3.3逐步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补助标准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的核心。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利益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调动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因此应逐步完善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补助标准按照不同的还林来调整,确保群众能继续积极退耕还林、经营林业,保证退耕还林地块的规划面积。
3.4夯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夯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长远来看是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全面健全和建设和谐社会。退耕还林功臣规划设计的恢复生态学基础(如图一)。基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图,以利于群落的稳定和发展。
图一:生态农业建设三个关键措施之间的关系
3.5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退耕林地应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放活林地经营权,让农民依法合理利用退耕还林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对于生态区位重要地区,每年每亩按一定标准予以补助,以此来弥补群众收入降低的损失,逐步建立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3.6加强科技支撑
在环境保护保证体系下(如图二),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社退耕户,退耕造林,建立一个健全稳固的体系。按照环境保护保证体系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林业技术推广,将各种保证体系渗透到工程规划设计中,做到在有效法律体系下的合理规划设计。通过举办培训班与制度、技术、法律组装配套培训相结合,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退耕还林的团队。
图二: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3.7加强对林地的管理
(1)加大力度补植补造,科学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经济林和绿化林的改造。在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中,加大改造力度在补植补造与分林分类方面。合理安排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种植,有效提高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范围。
(2)狠抓育林抚育。在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督促退耕户搞好幼林的松土除草和预防病虫害、鼠兔害的繁殖。加强管理经济林和生态林,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管护责任。要把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与管护绩效相结合,要与退耕户签订管护协议,才能把管护责任做到真正到位。
(4)持之以恒的抓好封山禁牧。
(5)严格控制征占用退耕还林地。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确需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建设项目,全额缴纳补偿费用和政策兑现费用。
(6)简化确权发证工作。在有效合理程序下,把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工作和质量进行责任考核,加强规范管理,要及时变更简化退耕还林地块各种手续,核实和发放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让退耕户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3.8加强效益监测
遏制水土流失问题是退耕还林的主要规划治理目标之一。加强效益监测,为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4.结束语
在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要深刻领会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政策措施,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开展做出贡献。针对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文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10 [2]杨旭东.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0.03 [3]姚文绣.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05.01
第五篇: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
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其中需要引起教师高度关注的是,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本文分析了正确认识英语阅读理解对初中生的重要性和真正目的,重点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旨在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问题设计;
前言: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新课标的实行更是为素质教育理念推行到实际教学中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改变以往教学中旧有的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内容,英语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运用的逻辑性,增加学生语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使用。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视问题的设计,优化问题设计,改革英语阅读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和目标。
一、英语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对初中学生的重要性及目的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也说明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顺利的英语运用能力,其并非简单的对英语所学知识的积累和使用,而是将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掌握之后的融会贯通而达到理想的熟练运用。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达到此目的,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作为英语教师重要的课业任务之一。
当前的阅读理解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其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有效的信息,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学之路或者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让阅读理解能够达到以上目的的有效途径则是对问题的设计。阅读理解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理解阅
读理解文中的含义,建立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帮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和文章目的。阅读理解教学的问题设计是否适当,则关系着问题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因此,问题的设计对于老师的要求相应提高,需要老师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英语阅读理解问题的设计,需要进行层次的安排,需要老师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认真钻研文章,揣测学生阅读理解的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引导性。才能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建议
1、阅读问题设计需明确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问题设计中,存在一些一题多解的情况,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含糊不清。问题提问角度角度不明确,造成学生无从下手,导致问题的一题多解,此种情况则是在进行试题设计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思考。比如:有的文章问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会选择呼吁人们采取行动之类,而教师出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选择人们应对的解决办法。还有一些情况教师出题目的是希望学生选择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提问方式的误差而让学生选择字面意思。这样让学生感到题目出的匪夷所思,对学生自信心产生打击,让学生对阅读理解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候要注意问题的明朗化、明确化,依照阅读理解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2、设计问题要循循诱导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带有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的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老师在讲解“7A Unit 4 Reading”时,可以逐次设计如下问题:1.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2.How about apples or bananas?3.What do you eat after lunch?4.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5.Do you think you are very strong and healthy?在学生正确回答完各个小问题的前提下,对文中意思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正确答案的得出也会迎刃而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气氛中较快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做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学会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目地的去猜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把握其主要思想,深刻领会文章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在设计问题的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阅读理解练习题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认识的词汇,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增加“猜词”一题,猜词不仅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而且要求学生对上下文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才能选出正确答案。总结性问题也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Where you may find this massage?”,这类问题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了解,同时需要学生对国外的文化、西方人的思维、行为习惯等有所了解,对于学生西方文化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因子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教师要对此引起高度关注。问题设计,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聚重点,更应该全面的得到教师的精心研究,以及反复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2:52.[2]刘春梅.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2:56.[3]谢志花.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问题设计与优化[J].校园英语,2014,3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