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服务人才能力建设项目基层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总结
救助管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实践
——成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思考
重庆救助管理站 罗 飞
“社工似水,能包容一切,和而不同;社工似水,能滋润人们的心灵,融化内心坚冰;社工似水,能折射光明,点亮每一个人的希望;社工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始于至微,止于至善。
——这是我对社会工作的一点理解。2012年2月28日,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启动与重庆师范大学“救助社会工作合作项目”,市救助管理站成年人管理区迎来了第一批社工,救助社会工作在这里开始了蹒跚学步。一年多来,成年人管理区社工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摸索中不断前进,逐步总结出一套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民政救助服务工作注入新思维和活力。
一、社会工作基本情况
一年多来,在市局和市救助站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重庆师范大学教师帮助和指导下,市救助管理站成年人管理区社工紧紧围绕“加强实践与总结,形成救助社会工作长效机制,创建我市社会工作标准化示范工程”为目标,坚持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兼蓄并收,在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做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和完善,谋求建立适合本站实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方法。
(一)社工模式基本建立
市救助管理站成年人管理区社工针对成年人流浪群体的特点,在社工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以需求评估为基础,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着力点,主题活动和康乐活动全面推进的成年人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此外,社工还将救助社会工作向站外延伸,积极配合市救助管理站街头主动劝导队开展救助社会工作外展服务,使更多流浪乞讨困难人员及时得到救助服务。
(二)社工制度逐渐完善
一是制定救助管理社会工作流程。即:求助接待—入站登记-建立档案—需求评估—确定服务方案—提供服务—结案评估—离站结案。二是细化个案工作流程(接案—研究与资料收集—诊断与服务计划—服务与治疗过程—结案与评估)和小组工作流程(小组筹备—组员招募—活动的开展—评估过程)。三是明确社会工作岗位职责,制定了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四是设计系统化工作表格。如:《个案基本情况表》、《个案接案评估表》、《个案结案评估表》、《小组评估表》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救助社会工作运行的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
(三)社工队伍逐渐壮大
社工人才是推动救助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力量。近两年,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公务员公招考试,引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人才9人,今后每年还将通过公招形式逐步引进专业社工,以充实社工人才队伍。同时,市救助管理站也通过各项激励政
策鼓励在职工作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目前,我站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职工14人,其中社会工作师8人,助理社会工作师6人。成年人管理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5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职工5人,其中社会工作师3人,助理社会工作师2人。
(四)社工实务稳步推进
一是进行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救助社会工作的起点,是开展好救助社会工作的前提,需求评估从查询入手,对服务对象进行甄别,实现对受助对人员需求评估全覆盖。二是建立个案工作。帮助案主完善人格、提升自我,增强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其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开展小组工作。通过小组工作,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适时开展成长小组、互助小组、防骗小组、兴趣小组、手工小组并定期组织受助对象开展康乐活动。四是打造生命教育小组模式。生命教育的引进时我站救助工作开展的一大特色。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社工理论相结合,通过故事解说、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救助对象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
二、救助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年多来,在市局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救助站的正确领导下,我站的社会工作的确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确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组织体系尚不明晰
由于全市对社会工作的重视,我站救助社会工作也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取得较大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工作与日常救助管理工作的细化分工和协同合作,使成立社会工作科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因种种困难,成立社工科一事踯躅不前,也给当前救助社会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工散佚在两大业务科室,双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业务科室领导没有社工背景,重视程度不同,没有形成统一要求。
(二)社工人才依然紧缺
重庆市救助管理站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救助管理站,也是整个西南地区受助人员的中转“枢纽”,因此救助工作量大、任务重,年救助人次达8000-10000人次,这也给社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站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仅有9人,占所有职工比例不足10%,专职从事社会工作者只有6人,占所有职工比例不足8%,且社工要兼顾社工行政、社工实务和其他业务工作。社工专业人才不足,分工不细,直接导致社工介入量小、面窄、层次浅,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社工机制仍不完善
经过一年多不断改进,我站社会工作各项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设计了一系列表格表单量化社会工作内容,制定了动态简报、工作月报等工作汇报制度,建立了服务流程、岗位职责、服务标准、档案管理等工作规范,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社会工作运作模式。但是,由于社会工作组织框架的不成型,导致我站现有社会工作模式实际是两个业务科室独立运作、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统一。同时,虽然我站社会工作模式初步成型,但是在模式的运转上,还缺乏有效的驱动力。
(四)资源获取十分困难
社工秉承“助人自助”的基本价值理念,旨在通过使用有效社会资源,引导受助对象认识自身问题,并帮助他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然而现实工作中,由于救助机构职责有限,与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联动,且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因此社工在获取助人资源上十分困难。而一个成功的助人案例,不但要社工的努力和机构内介入,更要链接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等资源系统参与互动,单凭救助机构是无力解决的。我们的机构社工不是社会精英,他们实务工作中本身就是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没有资源,社会工作有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三、对救助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站救助社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发现一些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强化组织保障,增强社工实务开展的领导力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是否开展得好,关键看组织是否得当,组织是否得当,关键看领导是否重视。应确立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救助社会工作整体部署、资源分配和考核问责,避免“高度重视”流于形式。第二,搭建架构,形成有机整体。确立社会工作组织架构,不但有利于统一社会工作实务形式和内容,促进救助社会工作形成有机整体,而且有利于统一社工管理、统一工作要求、统一考核标准,增强对社会工作的凝聚力和领导力。篇二:zjs最后:社会服务能力与示范建设项目总结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服务社会,打造品牌形象并引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神圣使命。为此,学院以“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专项投入和政策导向,推进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项目概况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服务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积累了开展社会服务的资源条件优势,并具有开展技术培训、应用技术研究和支持帮助兄弟院校共同发展的历史传统,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项目建设是学院品牌与实力拓展的延续与发展。
(一)项目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和方向,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成为湖南省内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中心,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成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中心、区域内校企合作和高职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牵头学校。
具体目标:培训企业职工3500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5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500人次,职业院校师资培训900人次,培训职业院校学生5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11000人次;每年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15~20项,科技服务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到款额达到500万元以上;校办产业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与13所职业院校结成对口支援学校,开展与国外一流职业院校交流与合作。
(二)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包括教育培训服务、技术服务、教学成果应用推广、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等四个子项目。
1、教育培训服务:推进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建设,依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机械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规模和面向区域内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培训工作,拓展教育培训服务功能
2、技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与创新团队,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3、教学成果应用推广: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方面的成果,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西部对口支援与交流。
4、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数控技术等3个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实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参考资源服务,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国、行业和区域的共享。
(三)项目建设资金预算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预算经费386万元,资金来源于学院自筹经费和主管部门投入。其中教育培训服务项目90万元,技术服务项目130万元,教学成果推广及应用项目95万元,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71万元。
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三年建设期间,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一)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建设期内,本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表1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表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建设期内,本项目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三、项目建设成效 按照“将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的方针,通过三年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实体化为基础,以职教集团为纽带,以工业中心为平台的“四纵四横”(“四纵”指社会服务与辐射示范工作的空间包括学院、企业、社区和兄弟院校,“四横”指社会服务与辐射示范工作的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成果推广与标准输出、对口支援与交流、社会服务与辐射示范体系,激发和提升了学院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增强了学院办学效益。
(一)形成了“工业中心统筹、各专业能动”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运行机制 学院牵头组建了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工程机械类、汽车及零部件类、电工电器类等三个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集团及其下设的三个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成为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教学成果应用与推广等社会服务项目的重要资源。学院组建了工业中心,下辖校办实习工厂(长沙第三机床厂)、实训中心,鉴定中心,并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等机构,对内负责校内产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对外负责各类培训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的洽谈与合作项目的拓展。各专业依托设备、技术和师资优势,在工业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并可在工业中心指导下就有关合作项目进行洽谈,从而有助于发挥各专业的能动性。学院承担完成的教育培训项目中有40%由工业中心出面联系,60%的教育培训项目是由相关专业洽谈,社会服务项目中65%以上的项目来自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出台了《校企合作办法》,确认教师下企业实践期间接受企业委托完成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合作企业有优先获得转让的权利或免费使用的权利,与企业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
(二)将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升计划纳入校企合作“外包”项目,打造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在工业中心统筹规划下,整合国家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湖南省首家省级职业院校重点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湖南省分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校内资源,将中联重科、远大空调、长丰汽车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提升项目纳入校企合作的“外包”项目,形成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全面共享的开放的技术 培训平台。学院是全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中联重科、长丰集团、广汽菲亚特等12家企业员工培训定点基地,近三累计为省内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培训钳工、电工、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plc和绘图员等人员2300人次。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新进员工技术培训的合作,中联重科共计有175名新员工在我院单独组建钳工班、电工班、焊工班接受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长丰集团已有超过100名一线操作人员在我院完成了为期3~6个月的技能培训。为全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采取“送教上门”方式,为资江机器、泰豪车辆等企业培训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450名。受省人事厅委托,为湖南省机关事业单位举行锅炉操作工、电工、机修工、压力容器检验工定级培训考核362人,完成扶贫办农民工转移培训343人次,移民局安排的库区子弟专项培训231人次,开展湖南省机械工程师认证培训168人次,完成社会职业技能培训25600人次,为社会培训下岗职工1021人次,通过“扶贫班”、“移民班”形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32人次。在工业中心下成立了专门的鉴定中心,负责对社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托设在学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提供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三大类48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鉴定,近三年完成25800多人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详见表3: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表3 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篇三:5重点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子项目
重点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子项目
资 料 整 理 要 点 骨干校验收要点相关资料整理时,除了要整理任务书中验收要点列出的资料,还要整理相关的过程性资料。为了方便重点专业开展工作,特将重点专业的验收要点列出,并指出对应的资料整理要点,供参考。注意此处列出的要点是通用的,同类的验收要点已经合并,每个专业可以根据方案和任务书略有不同。篇四:示范校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总结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为指导,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开展工作。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获得的新空间和新机遇。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高水平高职高专建设为目标,坚持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已经建立了广泛而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通过学院培训、技术、科技、扶贫等服务的优势,学校在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经济建设发展的项目中,取得系列成果,现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结如下:
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高校服
务于社会的方向。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决策,以及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对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我国经济
快速、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也快速发展。建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使云南区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院必须进一步提高培训、科技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加速融入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建设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共分为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扶贫、对口支援四个二级项目组成,三级项目共十一个,项目建设时间: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加速校企合作,以学院培训机构、校内外实训基地、经济实体为社会服务基础,有效利用行业内的各类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院的辐射作用。
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的进度及成果
通过培训服务能力建设,培训基地明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以培训基地与生产现场相结合等方式,面向交通行业内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形成行业、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一)教育培训
1、领导重视是办好培训班的根本 两年中培训工作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且对培训工作做出指示,特别是对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人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培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准备充分是办好培训班的前提
为办好培训班,我们对培训工作进行了精心准备。与办班单位相关人员多次沟通、协商,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确定相应培训方法,并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建、共同打造良好局面。此外,并对培训会场、教学设施设备、学员食宿、学员参观考察等做了精心安排布置,确保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师资专业化、课程精品化是办好培训班的关键 培训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对更新学员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员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4、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送教上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扩大服务范围;经过对各交通局需求信息调研后,根据基层具体情况,聘请云南有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到基层讲授,送教上门。先后在弥勒弥卢公司(路桥二公司)、大理州宾川交通局、武定县交通局、红河州交通局等地开办了交通技术干部培训班。通过培训对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5、管理规范,服务热忱是办好培训班的重要保证 为办好培训,配备了值班人员,全程跟班,随时了解学员情况,做好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与服务工作。及时征求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并加以改进。在培训期间,各部门积极配合此次培训工作,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讲课教师接待、场地卫生及茶水服务等各项培训接待工作,保证了此次培训的顺利开展。篇五: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论文
成人教育
毕业论文 sm公司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问题
学 校 辽宁大学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年 级 2010 形 式 业余
姓 名 喻 琇
学 号 1002019 指导老师 韩亮亮
地 区 沈阳市
2012年5月
内容摘要
在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对企业至关重要。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因素,人员素质的高低、综合能力的大小是其决定性的因素。管理人员是企业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的主体,它的队伍状态如何是对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中之重。要使其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增强创造动能,就要不断的对其进行有真对性的培训。本文力图通过对某保险公司业务部管理人员的培训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为其企业发展在人力资源使用的情况,对各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情况,提供指导和建议从而为其做深度的研究与分析,为它纠正在培训当中的错误,提高对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对企业培训的现状和分析,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参考国内外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最大限度的能使本文为该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
一、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意义
二.sm公司辽分公司简介,目前sm公司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员工培训相关理论
四、改善培训对策措施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一.引言、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意义
1、人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人们都在说竞争,谈论竞争的激烈、残酷,而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是发明和创造各种劳动和生产工具的人。伟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个企业,它的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的水平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信息知识经济社会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各国、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不光是土地资源或材料,能源等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总体、综合素质的状况,以及企业对这些人力资源的利用、开放及管理的程度和水平。
2、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合理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争取发挥每种资源的最大作用。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中,资本设计和物资的合理配置固然十分重要,但离开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都会失去应有的保证,甚至变得无关紧要。没有人和谈企业,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力资源之间,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在空间和时间上使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形成最优的配置,才能减少劳动消耗,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势,就要不断的对其人员进行培训。
3、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员工个人的职业能力、促使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不断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十分注意在企业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为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机遇。因此,管理人员的培训结果,就组织而言是组织的生产率提高和组织竞争力的增强,就员工而言则是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作满意感的增强。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经常是不一致的,这会导致企业效率的损失。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就必须在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协调上下工夫,企业要为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做长远规划,要想设法促使员工得到合理的就业岗位;在岗位任用,报酬分配,健康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员工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这些也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来解决。
4、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的实现。人员培训就是要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管理和使用企业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使其激发员工们的才能与热情,从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并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服务性企业普遍存在加班、延长工作时间且效率不高的问题。管理人员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阻碍,提高8小时以内的工作效率,让员工不在靠时间、拼体力,不在头脑昏昏沉沉的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加强培训。
5、有利于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目前企业人员由于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跳槽的很多,这也是困绕企业领导者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企业固有的竞争能力,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给企业的社会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哪个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哪个企业的员工队伍就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过培训给员工带来希望、带来动力,也就是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效益。
三、管理人员培训的原则:
二.正文
一、公司目前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管理人员培训的现状
1、公司目前的基本情况:位于沈阳著名金融一条街——和平北大街zt大厦26层顶上的sm人寿保险公司标识,在霓虹灯的笼罩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这道靓丽的风景线给沈城增
添了光彩。更值得骄傲的是,辽宁生命在七年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用自己的行动记录了“诚信经营、特色服务、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辉煌历史。sm辽宁分公司于2004年9月开业,是系统内第五家开业的分公司。七年来,sm辽分人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先后在13个城市设立了中心支公司,全省37个区县设立了支公司、服务部,48个作业点。开业至今已累计实现总保费76.4亿元;2011年实现总保费13.33亿,系统排名第7位,在当地市场排名第6位,实现新单规模保费8.78亿,系统排名第9位,在当地市场排名第5位; 2011年,个险标保达成1.00亿,系统排名第10;同比增长35.6%,达成率100.3%;银代新单达成6.98亿,系统排名第9;银代期交达成1.13亿,系统排名第9。
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大胆提出了“二次起跳”战略。第一次“起跳”是一种“量”的跳跃,凭借快速增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树立品牌,让更多的客户知道、了解、体验和信赖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第二次“起跳”是“质”的跳跃,从求速度“跳”到重质量,从粗放型外延扩张“跳”到集约型内涵增长。从而,辽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业务渠道全面开花,保费平台屡创新高。辽分已成为辽宁寿险业最为成熟、最具竞争力保险公司之一。
七年来,sm辽分人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从2004年第一张保单的诞生到2011年末,公司支付理赔款达6845件,赔付金额3218.6万元,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生命人寿辽宁分公司在快速发展中,加强了企业员工培训及文化建设,构建了以“爱心、信心、齐心、决心”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形成了“用关爱凝聚员工;以辛勤培养提携员工;以考核晋升激励员工”的企业文化模式。为了活跃员工文化生活,公司先后开办了“生命大讲堂”,创办了“图书角”、开展了健身活动、为员工生日祝福、新春联欢会、踏青春游等活动,从而使员工感受到生命大家庭的温暖。
“关爱社会,奉献爱心”是生命辽分坚持的宗旨。七年来,分公司以生命的名义去爱,用爱浇灌生命之花。从公司开业为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到公司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四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客户,面向员工,面向农村)结合公司的亮点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从公司“用爱点亮生命”的第一届客服节,到“生命祝福”进万家;从自行车环城环保宣传保险、文艺、医疗“三下乡”活动,到百场电影进社区;从为交通协勤员送手套、为环卫工人送温暖,到走进敬老院扶助孤老;从一元钱的爱心积累,到几十万的抗震救灾捐赠;从员工义务献血救助白血病孩子,到为儿童福利院献爱心;以及为人民警察赠送意外保险,这些爱心活动开展既富于实效性,又展现了生命人寿良好的公众形象。
辽宁sm人用爱心感动了社会,用诚信经营赢得了各界的好评。公司先后荣获了沈阳市政府颁发的“优秀贡献奖”、“最具竞争力保险公司”、“辽宁保险业最佳经营奖”、总经理廉亚斌荣获2009年中国保险业“十大经理人”等多项殊荣。在2011年辽宁省保监局、辽宁保险行业协会举行的“辽宁保险业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中,公司荣获了一等奖。
七度春华秋实,我们看到:生命辽分人用激情播下“生命”的种子,用汗水浇灌“生命”的幼苗,用智慧呵护“生命”的成长,用真爱描绘“生命”的美丽。
2、目前公司对其管理人员培训的状态:在上述业绩中成绩是值得肯定和嘉奖的,然而其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就企业培训工作而然基础业务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高级经理业务培训几乎占具了全部培训工作。而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确存在许许多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为使企业发扬以有的光辉业绩、继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企业有必要重新认识管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为此笔者对本保险公司客服管理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和研究分析,基于该单位目前的现况,本文结合它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科研成果,将为他提
供一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培训效能的方法和策略,为其提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使其不断提高员工特别是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综合管理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出贡献。通过调研认为企业的基本情况是:目前有员工196人,设有总经理室、财务部、人力资源、培训部、保费部等业务部门及下属分公司等共30个部门。每人每年平均得到的培训为4次。
组织架构图如下: 2.sm公司基层管理问题事例(1)(300-500字)sm人寿保险公司是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拥有近400 名员工。针对公司生产线频频出现质客户退保、投诉等一系列问题,公司领导决定举办专门的技能技巧以及产品说明培训课程来解决这些问题。
培训课程被安排在每周五晚上七点至九点时进行,为期10 周。员工可以自愿听课,公司不给员工支付额外的工资。但是公司主管表示,如果员工能积极地参加培训,那么其培训的考核结果将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公司以后提职或加薪的重要依据。
培训课程由营销部的李经理主讲。培训形式包括讲座,放映有关质量管理的录像片及一些专题讨论。内容包括退保劝阻的必要性、提高劝阻客户退保的技能技巧、个人险和银行险的产品说明等内容。公司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员工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去听课。
课程刚开始时,听课人数平均在60 人左右。在课程快要结束时,听课人数下降到30 人左右。而且,因为课程是安排在周五的晚上,所以听课的人员都显得心不在焉,有一部分离家远的人员课听到一半就提前回家了。
在总结这次培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经理总结说:“李经理的课讲得不错,内容充实,知识系统,而且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至于听课人数的减少并不是他的过错。”(2)年初,sm公司曾举办一次《客户服务与管理》公开培训班,参加对象均为企业市场、营销部门的经理、总监,我们邀请该老师担当此次培训讲师。
这些在市场上来自不同行业滚爬摸打多年的营销精英,在看中了我们的培训模式中“向客户提供管理和培训一体化的个性解决方案”及强化“互动式交流,专业化服务”的宗旨后,除了想提升营销理念,学习新的知识外,更主要想请老师能够现场解答他们在日常营销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所思、所虑和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于是他们事先都准备了许多提问,并在老师讲课时不断地提出。由于我们事先没有安排老师试讲过,同时,老师事先也没能与学员进行沟通(这是公开课的最大缺陷),针对性不强,结果有个别学员进行挑剔、发难,使老师在课堂上很尴尬。
第二篇: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摘 要:通榆县社会救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救助工作人员睿智创新、务实开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效的解决了我县5万多名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疾病救治等社会救助工作,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通榆;救助;能力建设;调研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我县在搞好基层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并初见成效,其主要表现在: 科学践行救助政策制度,不断加强改进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审核审批程序。
1、规范申请程序。救助申请人或委托申请的村(居)组织是救助申请的责任主体。生活确实困难,自我认为符合当地救助条件的对象都有权直接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救助。乡镇人民政府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受理。
2、规范审核程序。我县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审核申请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重点核查申请材料以及各项声明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由审核人员和申请人签字确认。
3、规范调查程序。入户调查人员必须在2人以上,禁止对自己的近亲属或直系亲属进行入户调查,坚持回避制度,入户调查率达到100%。
4、规范评议程序。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居)为单位,建立以人民监督员、村民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为主体的评议人员数据库。入户调查结束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对救助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
5、规范公示程序。经民主评议通过的救助对象,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全县各村(居)固定公示栏内进行公示。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我县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救助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特别是收入与人口不确定的动态管理对象有责任和义务每月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定期报告变化情况,连续三次不及时报告的,视不需再次进行救助。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可每年核查一次;对于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可每半年核查一次;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原则上实行城市按月、农村按季核查。
(三)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监管机制。我县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县民政、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救助工作进行重点抽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将加强对乡镇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民政部门将对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公示、发放、档案管理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建立经办人员近亲属、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干部直系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民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备案的救助对象严格核查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强化部门个人责任追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各基层民政部门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乡镇民政部门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村(居)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考评体系。
(二)强化责任管理。强化救助对象的申请受理、调查、评议和公示等审核职责,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在搞好救助对象的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等重要程序工作中,充分发挥乡镇联村干部指导、村(居)自治组织积极配合、县乡人大代表监督的整体联动作用。
(三)强化责任追究。工作人员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或有违法违规且造成损失或不良后果的,不论工作变动或调离,均要追究其相应责任,并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经办事宜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单位和个人,造成救助对象不准或其他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责任。制订并实施对救助申请人的责任追究,采取虚报、隐瞒、贿赂、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的,除追缴其违反规定领取的救助资金外,还要进行行政和司法处置。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不高,意识观念存在偏差。由于缺乏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致使人们的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以及一部分群众片面认为,对困难群体的扶贫帮困是民政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有的困难对象“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不愿依靠自身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困难就找政府,达不到目的就牢骚满腹,到处上访告状;更有甚者,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等欺骗手段,以达到获取救助的目的。
2、地方财力投入不足,救助资金难筹集且规模小。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覆盖面越来越宽,困难群众的希望与救助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财力不足,加之社会筹资渠道少,难以形成规模,致使城乡社会救助资金投入短缺,基本上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付,一部分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不能足额到位。
3、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困难群众需求。对于真正困难的弱势群体,按照现行的救助?俗己退?平,特别是根据医疗救助费用比较大的现象,现有救助水平难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困难家庭的低收入与其子女上大学昂贵的学费形成强烈的反差,高昂的学费使其家庭生活举步维艰,助学、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
4、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推动不力。部分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缺少,特别是缺少专业人员,以及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人事编制管理的现状,务必影响基层工作的推动和落实。
5、经费保障不足,工作难以完成。民政工作线长面广,工作量大,没有必要的工作经费是难以完成各项民政工作业务的。特别是工作经费的列支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有关部门间的工作经费拨付是难以协调的,建立出台相关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经费财政支出政策文件有利于县乡基层民政工作正常运转。
作者简介
陈楠(1982-),女,吉林通榆,大学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现从事民政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及研究工作。
第三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汇报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汇报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健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关于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州中医院针灸等特色科室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各县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为群众提供简、便、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截止2020年11月,全州有1所三级乙等中医院、6所二级甲等中医院,为区域提供中医药服务,起到了“龙头”示范带头作用。29所综合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医院)中有14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有中医药人员154人,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使人民群众在综合医院能够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90%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70%以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切实提高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4个县创建为国家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二)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全州“十三五”期间,我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18个州级中医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中医药人才培养
截止2020年11月,全市已培养沪滇合作中医临床骨干技术6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25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21人,中西医结合人才15名,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学员16人,中医药管理骨干培训15名,传统医学师承人员20名,能西会中乡村医生1055名。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
根据《2013年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培训方案》要求,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宣传和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的培训,使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掌握服务技能,提供规范服务,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信息报送及网络直报。截止11月,共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177569人、占总数298181人的60%,0-3岁儿童中医调养100916人、占总数145199人的70%,均超过省下达任务指标。在9月份第三方对全省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包)考核,我市得分96.6分位列全省第一名。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体系不完善。个别乡镇卫生院仍然未建有中医馆,部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妇幼保健机构未设中医科,中医药服务能力缺失。社会办中医较为滞后。
(二)中西医发展不平衡。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中医药倾斜政策尚未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乡村医生老有所养问题尚未解决,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县乡村中医药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提升工程提质增效困难较大,中医药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做到中西医并重,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强力推进中医药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办中医。
(三)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
(四)进一步充实基层中医药人员,扩大中医药队伍。
(五)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力度。
(六)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
第四篇:街道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工作
调研报告
根据区民政局有关要求,按照《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调研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民政工作汇报如下:
一、办事处民政办岗位职责是:组织优抚、双拥工作;残疾人工作;救济救灾工作;做好低保救济工作等。具体如下:
1、按时发放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义务兵优待金。
2、抓好城乡“低保”的申请、调查、审核工作。
3、切实做好灾情的申报、调查、核实工作。
4、做好困难救助工作。
5、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
6、及时发放救灾款、物。
7、规范民政业务档案的管理。
8、做好民政事业的其他工作。
二、目前办事处民政所有实体大厅1间,服务窗口1个,工作人员2名,在编1人,无上级拨款工作经费,下辖5个社区配备民政工作协理员5名,负责社区民政工作。各设1个服务站点、开设服务窗口1个,开展业务包括:低保申请、老年证办理、救助申请、救济救灾、优抚、双拥等。
三、在“互联网+民政”上,探索新模式,特别是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工作上,创新模式,完善政策,夯实基础,引导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开辟网络教室,实现智能化养老,探索了新路子,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截止目前,共筹措融合社会资金1132万元,建成1所养老院,1所老年大学,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俊颈肩腰腿痛医院、家事调解中心、党员家风教育中心等服务机构,从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达350余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覆盖10万余人(覆盖全市)。依托市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街道积极对接河南安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融合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养老院、嘉乐园老年大学等社会组织和社区文化娱乐场所,筹备开启“智慧健康养老”嵌入式模式,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工作打头阵做贡献。
四、辖区有敬老院数量1所,工作人员29人,服务总人数40人,其中失能人员25人,半失能人员15人。2017年经费投入36万元,2017年设施设备建设经费投入22万元。
第五篇: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结
晋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结
根据《河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对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总结评估工作,认真进行总结,真实反映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进展和成效。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实施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为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纲要,由市政府牵头,卫生、人社、发改、药监四部门联合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组建了办公室;与各相关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每半年督导检查一次,并通报、总结。市卫计局成立了中医科,负责全市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实施。各市直医疗单位、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不断加大中医药工作力度,构建了提升工程良好的组织体系。
(二)以创建为抓手,大力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我市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50余万元以高标准建设“国医堂”“中医科中药房”、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抓手,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根据《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标承诺书》中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任务要求,我市卫生局成立中医科;9所乡镇卫生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多种中医诊疗设备,拥有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按照中医药服务功能,继续提高中医门诊人次占比和中医处方占比,开展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耳压等常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10种。逐步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提供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3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健康教育处方5种,设立中医药生活常识及防病治病宣传栏,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村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养生办法。
全市224个村卫生室中181个村卫生室已经建设完成中医药特色性卫生室,并统一配备适宜的电针仪、火罐、刮痧板等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其中181个村卫生室配备一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二、取得的成效
(一)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推广。
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推拿、针刀等10种中医药技术;村卫生室均能开展针灸、火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4项,9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熟练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二)充实中医药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全市各乡镇卫生院执业中医(中西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22%,85%的村卫生室有中医专业或能中会西的村医。
(三)中医药服务量大幅提高。
2012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75.22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15万人次,占年门诊量20%;2013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85.90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21.48万人次,占年门诊量25%;2014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89.34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24.12万人次,占年门诊量27%;2015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91.40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27.9万人次,占年门诊量30.5%;四年来中医门诊次呈逐步递增趋势。
(四)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1、落实《河北省卫生厅关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队中医药补偿比例的通知》,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对经批准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规定的各级报销比例基础上将补偿比例提高10%。
2、认真落实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国务院有关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各项政策规定。开展中药质量监管专项活动,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和中药饮片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3、制定相关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的政策措施。
4、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的宣传和培训,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三、工作经验和亮点
(一)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不断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
1、开展中医药人员市、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市、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市中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发展。
2、加强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配备设备,新建中医院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和内部装修。
3、市中医院具有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资质,成立基层指导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中医药业务指导。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骨科、糖尿病科重点中医专科具备指导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基本临床业务能力。
4、市中医院完成信息化建设,功能覆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并购置电教、多媒体设备和示教器材建设完成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遴选了8位中医专家,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市级师资力量,在临床中认真实践,筛选出适宜技术,编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500余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组织了针灸、艾炙、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等传统中医疗法10余项适宜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100多人次,培训村医300多人次。通过“燕赵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活动的实施,共培养20名中医药师承人才,提高了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的业务技术水平。
5、全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22%,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55%。以此保证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力量,更好的满足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能力。
6、逐步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市中医院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提供6种包含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3种包含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健康教育处方5种,设立中医药生活常识及防病治病宣传栏,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村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养生办法。其宣传资料占所有宣传资料的45%。全市10所乡镇卫生院能够运用中医药知识对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指导,健康管理率达到57%。中医体质辨识部分占居民健康档案的35%。
(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精神,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市本着“积极引导、合理规划、严格审批、依法管理”的原则,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举办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中医诊室等不同类型的中医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释放了积极信号,在社会公布,凡符合条件快速审批,调整和补充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格局,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需求。
(三)着力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优化区域内中医医疗资源布局,调整服务结构,努力构建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进村普及率达到90%,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进家庭普及率达到90%。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医人才匮乏。目前我市乡村两级普遍存在中医药人员短缺的问题,从事中医药工作年龄层次偏大、不能及时补员的问题严重。
(二)中医服务有待提高。中医名医、名家效应比较强,但是过程是缓慢的。目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力还不够,中医就诊人次不高,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创新培养人才等有力措施。
(三)中医药使用导向不明显。报销比例、范围在政策方面急需突破,群众用药习惯也有待改变。
通过这次评估,我们对以上不足之处,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督查整改结果;对一些工作亮点给予肯定、表彰,发现好的方法措施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必须常抓不懈。我们将以此次为契机,查漏补缺,不断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