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时间:2019-05-12 03:4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第一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

联合关小学

臧志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在实践教学中我有一下收获与心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具体做法:

①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③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④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⑤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⑥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能识别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观察身边的物和事,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

(3)拓展应用,引进札记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第二个层面:①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去实践,让学生学会做数学。②低段的学生,利用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③关注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教学中往往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

第二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喻加燕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学生都被动学习,不善于提问,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教会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促进学生把问题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思考的习惯,增强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应用意识

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观察

思考

鼓励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也发现凡是善于提问的学生,数学就会学得很好。可是,多数学生都不爱提问,也不会提问,而是长期以来都习惯于等老师提出问题再思考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就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学习效率。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开始学生还是乐于提问的,老师就要呵护好学生的这一积极性,不要怕学生不会提问。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从不会到会。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抛掉顾虑,大胆提问。当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的。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直观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呈现出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讲比较大小时呈现出主题图,出示了一幅美丽的花园图片:4只蜻蜓,3只蜜蜂,3朵花。这时,有孩子脱口而出“蜻蜓4只,蜜蜂3只”,我鼓励了一句:“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什么发现?”其他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高涨,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了问题。有孩子说:“蜻蜓多1只。”我引导孩子们:“有问题想问他吗?”有孩子就问:“你怎么知道多1只呢?”孩子抓抓脑袋说:“我看出来的,一个对一个还多了一只。”接着,我用学具来代表蜻蜓和蜜蜂随意的摆放,孩子发现说:“这样摆不好,一个对一个更好看蜻蜓多一只。”于是我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感受这样摆的好处,进一步使孩子直观感受到数的大小,并初步建立了对应思想。

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时,讲了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妈妈只有一个桃,要分给两只小猴,孩子们听到此,个个都说:“一人一半。”我随手分了一个大半和一个小半,孩子就不同意了说:“老师,你没分平!”我就让他说说该怎样分,从而孩子提出了“为什么要平均分”这一问题,初步理解了分数度意义。分好后我让孩子们用数来表示,孩子就犯愁了“用什么数呀?”,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孩子们在这样的提问和讨论中认识了分数。

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孩子自主探究学习后,互相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不明白的向同学提出来。这样,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有交流的素材,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有问可问,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留给观察思考的时间。当出示了问题情境时,不要马上让学生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好自己的思路后再表达。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我出示信息东东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宜宾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多媒体出示路线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已行路程100千米,剩下路程200千米。我让孩子观察思考,能从中发现哪些问题。这时,孩子们都有了一些发现,我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探讨。有了时间思考,孩子们交流规律时,都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总路程、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会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而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能结合提问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才是让学生提问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数学中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中发现问题。数学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或学生已有经验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在认知新知时,教师引导其从已有知识开始思考,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通过计算20×30就想到:是不是只要两个末尾有0的因数相乘,都先不看末尾的0相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没看的几个0。当学生这样思考时,对这一计算规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第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当学习了新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来提出问题。如,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引导其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和前面学习的长方形周长有什么不同?计算面积也和长方形的长宽会有关系吗?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就会找到探究新知的方向,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第三,从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学生尝试学习时,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和不清楚的内容作上记号,并提出来。这对于多数学生是很容易办到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哪儿不懂时,他会思考也会认真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表扬,那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简单,教师都首先要肯定其进行了思考,再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处理。如果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解答或请别的孩子帮助解答;如果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解答。总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活动,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数学模型到进一步应用的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堂好课,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问题是组织教学的纽带与归宿,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质疑能力,做一个“有问题”的人,有思想的人。

例如在讲到《论语》六则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后,我启发道: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首创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取得了硕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属于教育类专篇。它通过别开生面的“师生恳谈会”反映了当时私人学园的风貌,可以当作孔门弟子各言其志,孔老夫子精要点评的一段轶事。请你结合本篇课文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低头沉思,有些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几分钟之后,班内个别学生举手回答。同学甲:“孔子向他的弟子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他们发扬光大。”同学乙:“孔子教育弟子时不直说,而是通过表情来传达。”同学丙:“孔子喜欢比较谦虚的学生”。学生的回答与问题相差甚远。当他们的回答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教室里一片沉寂。针对眼前出现的沉闷现象,我很快将这一问题作了调整后问道:“你和老师、同学在一起聊过理想、志向的话题吗?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抬起头,一脸的兴奋,纷纷回答说:“有”。我接着问:“你们认为这类话题应在什么样的氛围中进行最好呢?为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甲:“我认为应像朋友聊天一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同学乙:“如果老师就象我们的知心姐姐一样和我们交流,给我们以指导,那样我们说话就会没有压力,很轻松。”同学丙立刻站起来反对:“不行,如果是毫无压力,无所顾忌的随口说说而已,那么你的理想和志向就不可能实现。因为你在心理上不重视它。”话音刚落,同学丁又站起来说:“错了,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理想同样可能实现不了。”课堂上形成了激烈的争论,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很流利。这时,我又不失时机的问道:“那么有谁能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同学甲:“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谈的志向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根据他对弟子的了解一一作出了评价。可见他能够因材施教。”同学乙:“孔子与他的弟子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各自的志向,互相学习。”同学丙:“孔子用温和谦虚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说明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同学丁:“孔子刚开始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很尊重他们。”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总结说:“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说明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很透彻。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问题解决了,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轻松,很愉悦。

一个问题的设置不同,竟然使一堂课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见,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老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会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可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形式中激发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偏差。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不少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的思维效率极低,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创设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提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第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要在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励学生关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第二、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清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和意志的品质,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带给学生幸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他就成为了学习、创新、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宁夏灵武市第二中学。

第四篇: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题目: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论文)

姓名:职务:教师

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摘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懂得竞争就意味着将要被社会淘汰。而未来的世界肯定充满着比现在更激烈的竞争。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我开始接手这个班的学生是一群刚从二年级生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是因为社会阅历比较少,他们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

【关键词】: 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 中学生 共同发展 心理品质

竞争是生物学关系之一,强调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这种对象有物质或非物质的。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所

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善于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例如,经常性地在班级开展“卫生竞争月”、“纪律竞争周”、“优秀作业积分赛”、“考试成绩进步赛”以及演讲、唱歌、绘画、拔河、书法比赛等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的做法是,每开展一项竞赛活动,就在班级设立“XX竞赛评比台”,采用记分制或动态等级评比制,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实践者。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重视每一点滴的进步,才会实现伟大的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参照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那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竞争前选择好合适的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平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二是指竞争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相比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比较某一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开展“优秀作业积分赛”中,那些学困生的作业错误比较多,如果让他们与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作业的正确率,反而会遭受挫折。可以让学困生与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比较进步的幅度,比较作业文面的正规性,作业态度的认真度。这种“优惠政策”给学困生设置了相对宽广的比赛空间,他们在希望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竞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准衡量的标准,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赞赏范围,加大赞赏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

尽管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竞争的残酷性依然存在。优胜劣汰,这是竞争必然带来的结果。成功与失败,永远与竞争相伴随。开展竞争活动,不仅仅在于通过活动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在于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之后,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与心理平衡的再调整,对参与者至关重要。一个志在必得、永不服输的竞争者,就必须具备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战斗精神,这种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之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重大、更为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使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趋成熟。

在每次竞赛结束后,我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形成书面材料后,由我和班委会共同审阅,并采用批语的形式,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肯地指出

该生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学生,我们在批语中对他的努力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赏,鼓其斗志,并坦诚地指出造成失败的个中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指点,学生愿意接受。经过一个阶段的心理调整,绝大多数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告别过去,以全新的姿态投入新的竞赛中。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打敢拼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在每次竞赛中和竞赛后耐心地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现代教育培养观对成才的标准有了新的认知层次,看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人才,不仅要看他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看他的情商高低,即看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是否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个知识渊博,但道德沦丧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值得任用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竞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消除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残杀,竞争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别人进步了,成功了,要为之高兴;自己失利了,受挫了,要正确地面对。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伤害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该予以彻底地消除。

2、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手段竞争。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苦干赢得成功,不能靠投机取巧谋取私利。就是说,竞争的手段要正当,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这些道理教师要经常灌输给学生,并在活动中加以实施。例如,班级进行“优秀作业积分赛”时,有两名学困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让高年级的学生代写作业,我敏锐地感到,这是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我和班委会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惩罚,降低他们作业的积分档次,并在班会上以此为主题,展开了大讨论,让全班同学明白,竞争是一项道德活动,弄虚作假是不光彩的行为。当大家达成了共识,并付诸于行动,一股良性的竞争之风便在班级很快形成。

3、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竞争具有残酷性,但竞争并不是冷酷无情,不是孤军奋战,竞争需要合作。新的课改观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许多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像拔河比赛,小组间的卫生竞赛,班级间的歌咏比赛等,都需要大家的真诚合作,没有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不大。即使一些个人之间的竞争,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譬如,个人学习成绩竞赛,它不仅仅是局限在考场上的应试,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这就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进行口头教育,还要与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此,学生的人格才会得以全面地发展。

拥有竞争意识能推进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培养并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第五篇:中职政治课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人的思维过程和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努力的方向。

一、中职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提问题的很少。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厌学。由于他们以往在校多是中等以下学生,不太受教师关注,以致长期对学习缺乏兴趣,不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自身并不优秀,对产生的疑惑不敢公开提出,担心被同学、老师笑话,所以干脆不问;三是填鸭式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对知识权威的敬畏,学生问题意识淡化,批判精神缺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敢向老师、书本提出疑问。

二、问题意识的缺失对中职生的影响

1、能否具有创新能力

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思维的起点、创造发明的先导是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美国教育家肯尼恩·H·胡佛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当中职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时,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要想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需要在政治思想课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学生以后走向成功打下必要的基础。

2、能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旧知识不断更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他们在走向社会后,需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挖掘,采用各种有效的问题教学法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稳定而又科学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能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在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培养才能形成。而良好的氛围能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他们由此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中,能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对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增强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和善于转化知识的能力,形成不畏权威,开拓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而这些良好个性和品质的形成对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培养与激发中职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教学中学生不提问并不等于学生真的没问题,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不敢问”。这种心理障碍源自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一心理障碍,教师在课教学中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老师本身要增强民主教学意识,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容忍和鼓励学生的怀疑和挑战,正视学生对教师指正的错误与不足。以一种开放、开明的心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一些不成熟或不合情理的意见,也要宽容对待。

由于中职生基础和能力有限,他们有时提的问题很浮浅,有时提现的问题不着边际,甚至有的问题是错误的,离题的,但教师同样要重视,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要使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肯定和支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其次,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摆脱“知识权威”观念的束缚。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也存在一些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疑点,学生可以对教材提出疑问;教师是常人而并非“圣人”,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学生可以对教师质疑;所谓的“标准答案”,实质是“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它很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更不是唯一的。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多种观点。尤其是有创意的观点。中职政治课教学有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的天地,因为她早已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长期的“去问题”教育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和批判精神的缺失。中职生的思维惰性表现更为突出。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使学生想问、乐问。教师可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水平。教学实践中一般有情景式问题情境、竞争合作式问题情境、活动式问题情境等多种情境设置。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组织了一次模拟面试活动,让学生分别代表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开展活动。学生兴趣很高,事先通过翻阅报刊、上网查找等方式,准备了在面试时要交流的问题。在模拟过程中,学生有模有样地将自己准备的问题与对方进行交谈。有些同学还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临场发挥提出新问题。虽然有的学生在面试时提的问题质量不是很高,或者回答得不是很好,但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3、引导学生生成问题,使学生“会问”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许多学生对如何提出问题往往感到困难。中职生的问题意

识更加淡薄,很多学生不知问题从何而来,几乎没有问题可问。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既要学会“于疑处生疑”,也要学会“在无疑处生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议一议”“想一想”和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些问题提出类似的问题。虽然是模仿,但它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其次,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问题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作进一步思考、质疑,延伸、演绎新的问题。再者,引导学生结合某个教学内容,带着问题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从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不时地发现、挖掘问题。最后,以学生所学科学理论与所发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为切入口,触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一般来说,学生遇到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思想上就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疑虑,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

4、采用问题教学法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常问”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思想认识上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观点进行教学,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我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问题教学法。经常使用“还有呢?”“想想看?”“你的看法呢?”“你有什么疑问?”等启示语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中尽量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多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帮助并鼓励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的速度,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放慢讲课的速度,尽可能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掌握的时间来质疑、探讨。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学习各环节始终围绕问题开展。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习惯。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心理的安全与自由和对知识的向往,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加强。他们就学会了自己提问并自己回答问题,外部控制就转化成了自我行为。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早日走出低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濮存德,时敦友.运用问题教学,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西安),2006.3.13-15

[3]车玲仙,费国平.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京),2006.7.11-12

下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与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

    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不足。在了解了问题意识的培养现状后,又详细探讨......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合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

    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

    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得体会 陈绍斌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点经过多年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走进当今课......

    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我见

    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我见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王玉梅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新课程认为,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