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节高中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几张图片,图片上都是一些小婴儿,图片上的孩子样子古怪,头大脖细,形体发育极不正常。这些大头娃娃正是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同学们义愤填膺之外,都说国家质监部门应严把检测关,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提出如何实现这个“严”字呢?怎样真正把握这个“严”呢?也不能一袋一袋奶粉逐个化验呀,这时有的同学就说了“抽样检测呗”,接着其他同学就问道:“如何抽样呢”?就这样几张图片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想要去解决,去找寻更好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说道:“我们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如何抽样”。接着教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又稍作点拨„„这样在学生不断地提问和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了“随机抽样”,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体现了问题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当今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而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方法。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材中设置的“思考?”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素材,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提出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提出问题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我们数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空手”而来,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成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虽然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精神,但是首先还需要自主探索,需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新课程改革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实践、交流和总结。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利用新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习新知识,首先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我们的教学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等待回答问题,教学过程其实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应该保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简单,再“可笑”,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把问题提完,切不可泼冷水,讥讽挖苦,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热情解答、积极引导。提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新课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而不是将结论简单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在例题分析、练习点评、课堂小结及反思等环节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提出问题,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过程更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因为教材是最直接的材料,而现在的教材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开始可以向学生问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比如问问题的引入与提出:问概念、定理的涵义;问定理用于何处,使用的条件;问公式如何运用等等。通过训练,然后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比如对课本中的例习题的解答,有许多学生总想表现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高明,比书上的独特,爱“标新立异”。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同时还要引导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好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等待灌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经常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辨析是非,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提出摸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也可以故布疑阵,引发学生争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想法,也许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或亮点。
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国际上一致认为应该提倡解答一个问题,要力求寻找多种途径,这样做是有根据的,因为本质相同,实现途径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抓住本质,就有可能推断出所有实现目标的途径,并在这些途径中,寻找最佳捷径。这里的核心是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性的因素,打开思路,让思维突破成规的局限,探索最佳途径。“问题解决”,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规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学习数学就是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即问题解决。当学生对老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提出新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教师也可以改编一些开放式问题。问题的答案是无穷的,根据常规这个说法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却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
因此,培养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的人才,要求学生试作一些具有开放式答案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类题型不是让学生感到答案神秘莫测,而是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学生的头脑不呆板、不僵化,能够具有不断探索新的结论、新的思想的意识。这无疑对学生提出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识规律,就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下学生问题
意识的培养
延寿县第一中学
黄海萍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意识实践研究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新知、学会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并着力去解决“集体沉默”和“没有问题”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快速、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价值,增强信心。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1、问题要问得有疑问
教学中,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数学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影响,使学生对数学有极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大胆表达,不断推动思维向前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思考,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
(1)创设具有激趣的问题
教师通过有趣的、新颖的形式以及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些学生想要回答却不知怎样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 知欲,另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悬念”情境,学生立刻开动自己的大脑,努力思考其中的原由,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够揭开其中的奥秘。正是因为这一悬念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才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会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理解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有大量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由此出发,我们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将生活问题和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拉近数学和学生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其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也会在处理生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更高效地展开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教师需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课程中来,比如让学生对折纸张,观察纸张的厚度,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实际感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提问恰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始点,现阶段由于 教师未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不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习方法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爱上数 学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全面保护好学生善问、乐问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落实新课标的问题意识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喻加燕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学生都被动学习,不善于提问,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教会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促进学生把问题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思考的习惯,增强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应用意识
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观察
思考
鼓励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也发现凡是善于提问的学生,数学就会学得很好。可是,多数学生都不爱提问,也不会提问,而是长期以来都习惯于等老师提出问题再思考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就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学习效率。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开始学生还是乐于提问的,老师就要呵护好学生的这一积极性,不要怕学生不会提问。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从不会到会。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抛掉顾虑,大胆提问。当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的。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直观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呈现出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讲比较大小时呈现出主题图,出示了一幅美丽的花园图片:4只蜻蜓,3只蜜蜂,3朵花。这时,有孩子脱口而出“蜻蜓4只,蜜蜂3只”,我鼓励了一句:“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什么发现?”其他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高涨,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了问题。有孩子说:“蜻蜓多1只。”我引导孩子们:“有问题想问他吗?”有孩子就问:“你怎么知道多1只呢?”孩子抓抓脑袋说:“我看出来的,一个对一个还多了一只。”接着,我用学具来代表蜻蜓和蜜蜂随意的摆放,孩子发现说:“这样摆不好,一个对一个更好看蜻蜓多一只。”于是我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感受这样摆的好处,进一步使孩子直观感受到数的大小,并初步建立了对应思想。
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时,讲了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妈妈只有一个桃,要分给两只小猴,孩子们听到此,个个都说:“一人一半。”我随手分了一个大半和一个小半,孩子就不同意了说:“老师,你没分平!”我就让他说说该怎样分,从而孩子提出了“为什么要平均分”这一问题,初步理解了分数度意义。分好后我让孩子们用数来表示,孩子就犯愁了“用什么数呀?”,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孩子们在这样的提问和讨论中认识了分数。
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孩子自主探究学习后,互相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不明白的向同学提出来。这样,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有交流的素材,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有问可问,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留给观察思考的时间。当出示了问题情境时,不要马上让学生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好自己的思路后再表达。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我出示信息东东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宜宾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多媒体出示路线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已行路程100千米,剩下路程200千米。我让孩子观察思考,能从中发现哪些问题。这时,孩子们都有了一些发现,我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探讨。有了时间思考,孩子们交流规律时,都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说明了总路程、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会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的提问,而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能结合提问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才是让学生提问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数学中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中发现问题。数学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或学生已有经验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在认知新知时,教师引导其从已有知识开始思考,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通过计算20×30就想到:是不是只要两个末尾有0的因数相乘,都先不看末尾的0相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没看的几个0。当学生这样思考时,对这一计算规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第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问题。当学习了新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来提出问题。如,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引导其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和前面学习的长方形周长有什么不同?计算面积也和长方形的长宽会有关系吗?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就会找到探究新知的方向,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第三,从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学生尝试学习时,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和不清楚的内容作上记号,并提出来。这对于多数学生是很容易办到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哪儿不懂时,他会思考也会认真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表扬,那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简单,教师都首先要肯定其进行了思考,再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处理。如果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解答或请别的孩子帮助解答;如果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解答。总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活动,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建立丰富的联系,在“做中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数学模型到进一步应用的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堂好课,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问题是组织教学的纽带与归宿,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质疑能力,做一个“有问题”的人,有思想的人。
例如在讲到《论语》六则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后,我启发道: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首创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取得了硕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属于教育类专篇。它通过别开生面的“师生恳谈会”反映了当时私人学园的风貌,可以当作孔门弟子各言其志,孔老夫子精要点评的一段轶事。请你结合本篇课文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低头沉思,有些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几分钟之后,班内个别学生举手回答。同学甲:“孔子向他的弟子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他们发扬光大。”同学乙:“孔子教育弟子时不直说,而是通过表情来传达。”同学丙:“孔子喜欢比较谦虚的学生”。学生的回答与问题相差甚远。当他们的回答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教室里一片沉寂。针对眼前出现的沉闷现象,我很快将这一问题作了调整后问道:“你和老师、同学在一起聊过理想、志向的话题吗?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抬起头,一脸的兴奋,纷纷回答说:“有”。我接着问:“你们认为这类话题应在什么样的氛围中进行最好呢?为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甲:“我认为应像朋友聊天一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同学乙:“如果老师就象我们的知心姐姐一样和我们交流,给我们以指导,那样我们说话就会没有压力,很轻松。”同学丙立刻站起来反对:“不行,如果是毫无压力,无所顾忌的随口说说而已,那么你的理想和志向就不可能实现。因为你在心理上不重视它。”话音刚落,同学丁又站起来说:“错了,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理想同样可能实现不了。”课堂上形成了激烈的争论,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很流利。这时,我又不失时机的问道:“那么有谁能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同学甲:“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谈的志向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根据他对弟子的了解一一作出了评价。可见他能够因材施教。”同学乙:“孔子与他的弟子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各自的志向,互相学习。”同学丙:“孔子用温和谦虚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说明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同学丁:“孔子刚开始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很尊重他们。”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总结说:“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说明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很透彻。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问题解决了,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轻松,很愉悦。
一个问题的设置不同,竟然使一堂课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见,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老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会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可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形式中激发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偏差。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不少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的思维效率极低,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创设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提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愿意提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第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要在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励学生关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第二、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清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和意志的品质,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带给学生幸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他就成为了学习、创新、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宁夏灵武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题目: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论文)
姓名:职务:教师
关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问题
【摘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懂得竞争就意味着将要被社会淘汰。而未来的世界肯定充满着比现在更激烈的竞争。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我开始接手这个班的学生是一群刚从二年级生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是因为社会阅历比较少,他们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
【关键词】: 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 中学生 共同发展 心理品质
竞争是生物学关系之一,强调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这种对象有物质或非物质的。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所
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善于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例如,经常性地在班级开展“卫生竞争月”、“纪律竞争周”、“优秀作业积分赛”、“考试成绩进步赛”以及演讲、唱歌、绘画、拔河、书法比赛等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我的做法是,每开展一项竞赛活动,就在班级设立“XX竞赛评比台”,采用记分制或动态等级评比制,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实践者。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重视每一点滴的进步,才会实现伟大的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参照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那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竞争前选择好合适的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平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二是指竞争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相比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比较某一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开展“优秀作业积分赛”中,那些学困生的作业错误比较多,如果让他们与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作业的正确率,反而会遭受挫折。可以让学困生与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比较进步的幅度,比较作业文面的正规性,作业态度的认真度。这种“优惠政策”给学困生设置了相对宽广的比赛空间,他们在希望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竞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准衡量的标准,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赞赏范围,加大赞赏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
尽管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竞争的残酷性依然存在。优胜劣汰,这是竞争必然带来的结果。成功与失败,永远与竞争相伴随。开展竞争活动,不仅仅在于通过活动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在于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之后,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与心理平衡的再调整,对参与者至关重要。一个志在必得、永不服输的竞争者,就必须具备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战斗精神,这种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之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重大、更为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使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趋成熟。
在每次竞赛结束后,我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形成书面材料后,由我和班委会共同审阅,并采用批语的形式,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肯地指出
该生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学生,我们在批语中对他的努力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赏,鼓其斗志,并坦诚地指出造成失败的个中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指点,学生愿意接受。经过一个阶段的心理调整,绝大多数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告别过去,以全新的姿态投入新的竞赛中。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打敢拼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在每次竞赛中和竞赛后耐心地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现代教育培养观对成才的标准有了新的认知层次,看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人才,不仅要看他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看他的情商高低,即看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是否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个知识渊博,但道德沦丧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值得任用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竞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消除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残杀,竞争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别人进步了,成功了,要为之高兴;自己失利了,受挫了,要正确地面对。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伤害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该予以彻底地消除。
2、教育学生采取正确的手段竞争。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苦干赢得成功,不能靠投机取巧谋取私利。就是说,竞争的手段要正当,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这些道理教师要经常灌输给学生,并在活动中加以实施。例如,班级进行“优秀作业积分赛”时,有两名学困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让高年级的学生代写作业,我敏锐地感到,这是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我和班委会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惩罚,降低他们作业的积分档次,并在班会上以此为主题,展开了大讨论,让全班同学明白,竞争是一项道德活动,弄虚作假是不光彩的行为。当大家达成了共识,并付诸于行动,一股良性的竞争之风便在班级很快形成。
3、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竞争具有残酷性,但竞争并不是冷酷无情,不是孤军奋战,竞争需要合作。新的课改观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许多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像拔河比赛,小组间的卫生竞赛,班级间的歌咏比赛等,都需要大家的真诚合作,没有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不大。即使一些个人之间的竞争,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譬如,个人学习成绩竞赛,它不仅仅是局限在考场上的应试,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这就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进行口头教育,还要与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此,学生的人格才会得以全面地发展。
拥有竞争意识能推进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培养并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