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3: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第一篇: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梁雪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术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细致认真、乐于体验生活、接近社会实际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手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法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体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所以,学校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基地,其改革就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一些浅见。

一、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制造统一零件,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有所不同。应在了解学生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了解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规律和信息加工的活动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直接经验基础上直接引入,又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结合学科知识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建构。因为人的共性是在个性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寻求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美术材料来表达事物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上所能接受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了解儿童美术的一些普遍和明显的特征,感受其中一些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特殊身心状况与令人愉快的学习条件相“匹配”,才能使学生有所获得,也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安排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背离真实比例,色彩强调夸张,根据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教师应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愉快思想和感情。教学要着眼于审美体验,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表达性的语言,具备看到事物后有准确恰当描述的描述能力,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并尝试对个人作品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口齿伶俐地就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应该尊重那些擅长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幻想的学生,若忽略这些差别则会出现拙劣的教学,并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产生消极的体验,使人格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压制其实现自我的潜能。

二、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集体程度的外界指导在美术教学中影响最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师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据学者分析,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习内容不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经过选择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发现连锁知识的情境,通过感知和记忆储存把握对象的活动方式,以丰富多样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有价值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甚至运用最迅捷的直觉思考、运用抽象思考、跳跃性思维,展开改造、重组、概括、提炼,重新形成全新形象的想象,寻找捷径和解决策略,以发现其中隐含的重要知识特性。

㈢教学应均衡而有连贯性,选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以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并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表达一种个人的选择并获得尊重自己选择的体验,可选开放式的学习活动,采取发现教学法,创设平等、民主、尊重、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和审美要素来养成审美心理习惯。

有位教师曾特意安排了一次美术活动课。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动眼、动手、动脑、动心。从活动到激动到思考到创造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需要一个引导转换的过程。为开拓学生接触生活的渠道,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公共的地方要爱惜,讨论生活公约与休闲设施安排,结合三年级《上学路上见到的景物》一课,设计制作一个合理、安定、方便、舒适、设施齐全,符合时代要求,受大家欢迎、喜爱的社区环境,然后,分以下几步对学生进行指导:

1、请学生观察回家路上所有的服务便民生活娱乐设施,研究其合理性与欠缺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运用互相学习与引导的方式进行,去其他好朋友家拜访、参观,寻求多方面建议、改进方法和好的措施。

3、综合各方面意见,本着为人服务的原则,选择社区应有的设施,设计勾画社区蓝图,补充内部设备:游乐场、篮球场、电影院、艺术画廊、社区义务服务站、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旧物展卖站、养老服务站、健身房、喷水池、雕塑、桌椅、花草、公园大门、公共垃圾桶、垃圾分类回收站、海报招贴站等。

4、用废弃物动手制作社区环境,提倡互相协作,呈现别人所没有见过的新形象、新面貌。推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如用毛线、棉花做冰淇淋,用易拉罐做车轮,用陶泥做建筑,用塑料绳做喷水池,用饮料瓶做邮筒,用照片底板做电影院等。

5、为社区起个令人快乐的名字。

6、为社区商店交易选一种非金钱的特殊交易方法。

7、为社区服务中心枢纽站制定管理规则。

8、为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艺术画廊等提出合理建议。

这种课堂以外的知识延伸,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通过自由活动、拜访与调查收集信息,进行自由联想;然后进行信息加工,综合多方意见,进行优化选择,归纳设计方案。最后自由选择制作方法,完成自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从具体制作中去学习体验。美育教育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感知力 想象力 理解力

引发动机 个体探求 集体研究 主体体验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归纳问题 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观察调查 综合判断 联想创造 归纳概括 美术教育图

学生在创造中通过娴熟地利用工具和技法,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通过不同媒介创造作品,在解决视觉问题的同时,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选择技法、材料,提高表现力,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空间已经远远超过了课堂上的40分钟。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对于能够离开教室的题材,学生显得相当的兴奋,感觉到自由、新鲜、激动,他们是完全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独立学习。初步尝试空间设计,体会环境合理利用空间的必要,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些反省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很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创作,尝试体验各种创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对培养自学精神,提高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等审美能力都有好处。

三、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创造的艺术品是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的产物,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学生把它看作一种自我的拓展,并因此学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集各种启发创作思考的策略,有计划地激发并鼓励孩子去创造去想象,促进其思考的成熟。当然,并不是每一节美术课都能发挥创造力,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次一种,可加以融合应用,针对学生的特征需要,发挥最大潜能,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训练直觉的判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生动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在内容安排上课外应是课内的补充、延伸、拓宽、提高,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志向、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一年级《节日的服装》一课中,为了减少学生画人物时的畏难情绪和受挫感,教师可以借鉴一些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尝试改变教学内容,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喜欢的个性服装,课题取名《我的新服装》。

⑴展示学生以前画的人物作品,大家观察后提出改进意见,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 将要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做游戏:①大家透过投影仪的光照,来玩一个光和影子的游戏,感受光与影子的关系。请在投影仪前做几个手、脚、身体的动作。大家一起动,展开讨论。影子概括了人的形体动作,清晰简练;影子直观表达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②讨论回忆:在太阳下影子活动的景象,根据太阳的高度会出现长短不同的影子。

⑶你选用哪些最直接的方法设计纸人型:①把纸贴墙上,直接站在纸前,摆好自己满意的动作,然后请合作者沿轮廓描画下来。②透过玻璃勾出人型。③站在阳光下,将纸铺在地上,人站在纸前,光景投在纸上,然后人做出各种姿势,摆好满意的动作,取影子人型。④ 利用投影仪或照明灯的光束取影子人型。⑤可两排人之间拉一块布,被灯光照射,一组人随音乐旋律舞动姿势定位后,另一组人描画幕布影像,换组再重复上述活动。⑷请各小组结合,选择一下用什么方法在纸上画出姿态生动的人型。然后勾画出自己想要的人型,并剪下来。教师出示图片:活泼健康的各族小朋友,穿上干净、鲜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多么高兴。仔细观察,服饰的结构形式近似圆、方、三角形、梯形等。服装样式大方、舒适。装饰纹样、花色,具有民族特色。

⑸装饰人型,给人型穿上有特点的衣服。选择仿古装的设计、自由宽松的现代休闲装束、想象中太空服、新鲜独创的未来装、理想中的新人类装、强调自我表现的服装以及节日或表演用的表现装等,创设你自己独特的只属于你喜欢的色彩和样式。

⑹选择制作材料:衣服、布料、彩纸、颜料、塑料、树叶、丝带、毛线、棉花、瓦棱纸、丝绸、纱、锡箔、窗纱、易拉罐、泡沫等。

⑺试着自己搭配色彩,感受色彩给人带来的愉快。

⑻讨论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并讨论出制作时应注意的方面:①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变废为宝。②注意制作时材料间的遮挡关系。③发挥每个同学的能量,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集体合作。④提供互助友爱。⑤有创造性,与众不同,搭配新发型、手饰、草帽等。⑥保持环境卫生。

⑼制作后用纸板装订使人型站立展示,大家观赏评价各自的作品,谈感受,提合理建议,各自整理修饰。

⑽自己设计的新形象取名,让学生自己介绍新形象名字的由来,讲设计构思象征意义,希望将自己装扮成什么样的人。讨论这些作品可以拿到什么场合运用,帮忙选择一下。

⑾想象还可以用影子的效果做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创作这样的主题。这节课的尝试,主要是进行与生活相关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与价值体现,它贯穿了美术课知识,还包括了许多自然、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并联系社会实际,让孩子思考将来如何面对生活。体验选择这种优化过程,只因学习是为了生活,学生在制作中将对采用各种材质贴画的艺术特色有更多的理解。当然学生不会讲出什么艺术道理。但是,培养他们有目的地追求自己理解的美感形式则是可以做到的。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可以使学生尝试和体验到各种材料粘贴制作的乐趣;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敢于打破定势来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想,能培养灵活、独创的创造思维品质。这节课学生不仅体验了创作活动,还对作品有了理性的认识、思考,并就作品进行了交流,由此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鼓励主动自发的探求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美术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面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应鼓励学生研究实际的问题,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应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新的尝试有更宽松的谅解态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内容,内容难度要合理,不统一设置并放宽要求。还应适当补充课业内容,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来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五、改变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多方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语言取向,另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身体和运动取向,还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视觉取向等等。因此,对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使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去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个性张扬应予以高度评价,不像其他学科,这里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最为宝贵的是发现、挖掘学生观点中的差异。评价中应该多加鼓励,特别要鼓励在个性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等不同评价方法。其中互评就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它能使学生洞察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丰富本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上述方法,不论采取哪种,都要积极向上,尊重他人,严格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作品技能技巧的表现是否充足,作品细节表现方式的选择程度。

(二)自我体验的程度,间接或直接地表达自我。

(三)通过自主学习,在作品中面对自己的经验所表现出的:

1、体验他人的需要,对社会家庭的观注,参与群体制作,对于各种文化的欣赏提高;

2、对美术语言元素的美感体验及表现,线条、色彩、形体、纹理和装饰感受;

3、是否有与众不同敢于探索的表现方式,有无新发明、新表现,有无竞争力,能否积极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审美能力。

把个别同学在思考和表现上的新进展作为范例,在全班加以宣扬;将个人成果作为集体财富,促进更新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在良性循环中使大家共同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教师应强调全体学生的能力是否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否做到了相互努力协作,共同提高。

美术教学课业安排应有跨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使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文化传承的同时,集实践、创造、自主、趣味、发展、社会性于一体,把它构建成一种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

教学创新是实践的前期阶段,经教师严密思考组织起来的教学,使“教”与“学”产生默契,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心情。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全新形象。提倡学生展开幻想,大胆联想,发展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求异创新,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地向成功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健全快乐的孩子”。

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中]滕守尧著 《审美心理描述》 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艾略特·W·艾斯纳著《儿童的知觉与视觉》 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罗思菲德著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日]东山明著 《孩子与美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北湖区第十六完小 段颖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确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有80%的人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目前在基础教育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导致了中小学校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在理论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等几方面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显然是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展美术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推上积极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另外,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发展地方经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地方经济中,工艺美术产业在许多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发展美术教育对于美术工艺的发展自然就会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第三篇: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定稿)

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是人格最早的画笔。家长对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进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人。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这已成为社会学界和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

在心理学中有关于“自我意象”的论述,它认为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人都有一幅自我心理蓝图,也就是自我肖像,他把自己想象成心理中那个样子或那种人,并且会不自觉地按想象中的那种样子,那种人行事。因为,环境中的那个人的形象在影响着他,作为他心理中的理想人物在自身的行动中去表现。所以,自我意象既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也是一个基础,每个人的全部个性、行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父母往往是孩子第一个感受到的美好形象,因此也往往是孩子自我意象的基础。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为上的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远胜出直接对孩子的管教。家庭中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是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为要素,形成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模特儿”和描绘心理蓝图的样本。因此,由父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品质等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是一种无声教育,是任何一种显性教育所不及的。

在现实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家庭,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失和家庭,干部家庭,个体户家庭等等。在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方面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较差,另一方面却又显得非常固执,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再婚家庭是后父母同子女的关系问题,有的无缘无故责打孩子,有的视孩子为累赘,不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同样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妈妈一个人要承担父母双重责任,为生活而到处奔忙,为孩子而最大限度地干活挣钱。对孩子的照料、教育不够同时还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和凄凉;部分过失家庭的(道德品质低劣,或生活作风败坏,或参予社会犯罪活动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放荡无羁、恶习成性的不良行为;而一些领导干部家庭的子女则自感各方面条件优越,易产生了一种鄙视他人的心态,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个体户家庭(经商)经济宽裕,他们子女的价值观念是学习好坏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们在校一般比较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还有一些嫌弃孩子的家庭,失和的家庭,也往往是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类型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我们的在家庭教育上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忙于兴建家庭,注重经济,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门,一切教育都依赖于老师,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二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出力不从心。

三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教育没有正确的方法,一些家庭便出现了“棍棒教育”。四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爱子不当,加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先的特殊地位,父母们又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视子女为“皇帝”“公主”,任孩子养成专横任性的性格,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形成了许多坏习惯。五是不少父母尚未意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根本不注意在各种场合中自己的言谈举止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有的意识到了也是嘴上说孩子,自己不去做,因此也无法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六、很多父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注意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上的缺失造成以上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学生无论从年龄上生理发育上还是从社会经验上,都进入了一个懵懂的时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相对迟缓,表现的何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在一个健康家庭中,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健康家庭中,孩子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怀,可使子女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尊重老师,热爱父母,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富有生气和独立精神,生活在这种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良

好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家长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宽容地接纳孩子,鼓励孩子去探索,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并且体会孩子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与他们相互沟通,并能身教言教。作为父母首先是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摆正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位置,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给孩子一个和睦的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作为社会诸因素中最先接触的因素,其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溺爱或放纵,则孩子的性格多为创造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和懒惰。父母对子女采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或过于严厉,则孩子往往心胸狭窄,畏缩拘谨,感情淡漠、消沉。同样,家庭气氛融洽、安定和睦,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家庭经常吵闹、父母关系破裂而离婚分居,从小失去生身父母的孩子,则就容易形成悲观、抑郁、孤僻、狭隘,或者对人冷酷无情,行为精暴等性格特征。因此,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家长来说,要根据自已家庭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察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识(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或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

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不仅能对外部世界的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人还能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可能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他们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咸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由于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他们才时常感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从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新的情感。

3、自我意识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意志以人确定的行为目的为开端。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社会意义丰富的动机通常比社会意义贫乏的动机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但社会意义的丰富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者的个体意识从主观上加以认定的。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

2.自我认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1)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十对社会的贡献。

(2)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对外在的美起促进作用。

②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认识自我的途径

认识自我的途径包括:

1、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这是高中生认识自我的最基本的途径。高中生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了他人的一些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迁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认识了自身与他人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另方面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高中生对自己的认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为参照点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2、以自己活动的结果为镜认识自己

3、通过对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分析、内省认识自己

4、通过集体认识自己

3.自我悦纳与自尊自信

自我悦纳为自我认识后的态度,自尊自信属于自我体现的内容。

自我悦纳

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接受。“自我悦纳”是指个体以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我特征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悦纳的内容包括:接纳自己的体貌(如接纳自己的身高、体重、肤色、相貌等等);

接纳自己的现状(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接纳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经济状况);接纳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接纳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弱点、性格、气质类型以及能力倾向等;接纳自己的体验(包括快乐、宁静等正向情绪分配体验,以及愤怒、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

青少年要积极地悦纳自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喜欢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以积极态度来接受自身现实存在的一切;其次,要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激励自己,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最后,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总而言之,悦纳自我是青少年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关键一环。

自尊自信

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生自信心的培养:(1)激励培养、多元评价;(2)赏识培养、体验成功;

(3)特长培养、提升自信

4.自我控制与自主自重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应有的言论或行为。自我控制有时也能掩盖自己的真是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

自我控制过程是青少年改变“现实我”达到“理想我”的一个积极主动的反馈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积极有效,大致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目标的正确性与适宜性。青少年“理想我”应当是既现实又高于“现实我”;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既丰富又有主导因素;既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灵活性等。正确的自我控制应当是有积极、可靠的目标的控制。二是为实现目标的坚持精神。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证的条件,比如对目标的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能力,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对失败与挫折的适应能力等。所以,青少年要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有效的自我控制要有积极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坚强的意志作为保证,健康的情感作为激励的动力。

5.自我激励与自强自力

6.高中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教育教学

自我意识发展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3、帮助中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二)积极地悦纳自我(三)有效地控制自我

第五篇:《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人格的历史进程

——瓦尔·西蒙诺维兹《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决定事件的人格是什么?说明人格的事件又是什么?”,英美作家亨利·詹姆斯叩问学者,从古到今,人类始终痴迷于探求人格的形成,试图解答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又是什么导致了个人内部的多样性。

《人格的发展》是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丛书之一,所讨论的就是各种人格发展的既定模型。书中阐述每种模型在以下两方面的理论观点:正常个体发展的构成要素,以及个体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和特征的过程。从弗洛伊德及其他精神分析大师的开创性著作到埃里克森和莱文森的阶段发展理论,还包括存在主义、来访折中心理论对人格理论的新发展。强调不同人格发展理论中的闪光点,对理论保持批判态度,探寻了为前人著作所忽视的人格发展理论的重要层面,其中包括灵性、种族和性别认同的发展。

瓦尔·西蒙诺维兹和彼得·皮尔斯都是资深的咨询师和督导,因此在书中理论观点中结合自身的咨询案例,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但此书有点专业,较适合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士阅读。

下载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内容提要] 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非共享环境是指在......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

    浅谈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

    浅谈发展农村美术教育【摘要】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普九”以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差距尤其体......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杨景芝老师的著作。 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

    发展特色小学美术教育

    浅谈如何发展特色美术教育 摘要: 本文是我对美术特色教学的一点经验和看法。试图通过陶艺,折扇等民间艺术来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特色......

    美术教育与德育

    美术教育与德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所谓育人就是要使个体的身心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

    美育与美术教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心得与体会 学员:广州执信中学汤仲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获美感教育。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语文课,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激发起向......

    浅谈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你期待,我奋进 ——浅谈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现在所教的班级是五年级,是从一年级教上来的,一路教上来,看着孩子们从五、六岁成长到十一、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