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情境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心得体会
近日我读了各省优秀课改经验后,使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认真阅读后我被李老师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所感动,也被“情景教育”深深吸引。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纽带。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情境教学中提出以“情”这纽带有利于缩短这种心理距离。以“生活”为源泉。生活是智慧的源泉。现实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教学同样要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像李老师也是领着孩子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而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在儿童书面表达中取得了成功,李老师验证了这一点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他可以带给我们一篇篇生动习作。
情境教学缩短了心理距离。在情境教学中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景,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再认真学习情境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试着用情境教学法,努力让学生快乐的学语文。
第二篇:情境教育心得体会
前不久,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揭晓。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凭借《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特等奖第一名。笔者留意到,中央电视台播放李吉林和李希贵的专访时,曾打出“个性与情境教育:基础教育新方向”的字幕。虽是简短的一行字,却体现出了国家对情境教育独特优势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基础教育新方向的指引,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首先,它昭示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李吉林情境教育一贯主张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并在各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全面实施“择美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启智—情智相长”的策略。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长期以来重知识灌输,忽视情感培养的唯理性教学传统。
情感是人的本质属性。哲学家李泽厚就提出“情本体”,因为情感是人生的根本。情境教育正是把情感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提出的“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情激智”“以情为纽带缩短与儿童的心理距离”充分利用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同时又通过儿童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的培养,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本是充满爱心和情感的事业,但现实中,学校以狭窄的应试为目的,使之异化为简单地灌输和反复地操练,学生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是快乐、情感和责任心的缺失。情境教育“以美为境界”“让艺术走进课堂”“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它昭示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作为情境教育的开创者,李吉林始终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她就提出:情境教学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后来,又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李吉林不仅提出要重视创造潜能的早期开发,更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只有在学科学习中结合能力训练,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她的实践中,学科教学与创造教育是相互交融的,这就为我们的创造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将创造教育局限于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技法训练,或许能收一时之效,但非长久之计,有意识地通过启发想象将创造力培养渗透于日常的各科学习中,应成为今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最后,它昭示着教师成长的新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李吉林的教育创新之路,就是一个创新型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典型范例。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教育教学现状的永不满足,因而才会不断自我突破,达到新的高度。从“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到“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开发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以至“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她用20年时间做了四期教育部重点课题,但始终围绕“情境”这一主题,锲而不舍地追寻儿童教育的完美境界。当代教师不正需要这种积极进取,努力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吗?
李吉林的实践创新是与她的不断学习紧密相连的。为了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她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去寻“根”,反复研读古代文论“意境说”并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又注意借鉴吸纳西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坚持“学、思、行、著”的研究道路,这才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情境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由此可见,当代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顾埋头苦干,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又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边学习边反思,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纷繁多变的信息社会中,为国家培养出既具适应力又能开拓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情境教育
让 红 烛 发 出 更 亮 丽 的 光
——“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
席 浩平
时值金秋,筹划已久的“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的课题终于拉开了帷幕,在家乡教育改革的大舞台上,我将以满腔的热情,演示一段亮丽的人生,让红烛发出更加美丽的光辉。按照课题实施方案,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进行课题的第一阶段实验,为使此工作顺利进行,现作出如下计划。
一、实验的目的学习“情境教育”的有关理论,提高教学能力。以语文、思想品德课为主进行教学试验,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走上接受素质教育的新轨道,使实验班学生成绩赶上或超过对照班人均成绩,提高优秀率、及格率。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较多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摸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示范授课。整理并编写一些较成功的有指导性的教学情境设计。论证课题实验的优劣得失。
二、实验内容
1、在五(1)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一
(1)班进行“汉语自学法”教学实验。
2、在班内开展活动课。
3、改进教室文化粉饰。
4、在教师中开展讲座和讨论
三、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五(1)班为“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班,以语文、思品课为主要教改科目,由本人负责进行教学实验,五(1)班共有学生34人,该班学生纪律松散,上学期被列为全校后进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多数学生缺乏上进心,上学年统考语文成绩名列全乡倒数第三名,人均成绩比平行班五(2)班低5.3分,优秀率5%及格率50%,原任课教师已经调离,本人对该班学生情况比较生。
2、确定五(2)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正在由原任班主任乡级 第0页
先进工作者学校模范教师——张树奇进行“目标教学”教改实验,五(2)共有学生31人,该班学生学习基础好,学风浓,上学年末全乡统考语文人均成绩高出五(1)班5.3分,优秀率达10%,及格率达69%,学生思想表现好,上学期被评为先进集体。
3、确定一(1)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实验班,由申林孝用新教法上课,由该教法的创立人席浩平对该课程的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一(1)班共有学生28人,拼音教学完全属于新授课。
4、确定一(2)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对照班,由全乡久负盛名的低年级先进教师申海波用传统教法授课,该班共有学生29人,拼音教学属于新授课。
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积极学习“情境教育”的理论,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授课计划。
2、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开展活动课,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智力发展具有个性行为的倾向性。
4、坚持进行教研组评议、讨论,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短期小结评估,调整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
5、做好期中、期末试卷分析为工作总结积累材料。
6、在时机成熟时进行示范教学,吸引其它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7、不排除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课型设计,学法指导的随意性与灵活性,五、重要活动安排。
1、开学初做好课程计划并进行评议,学期末做好总结。
2、学期中至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一次抽样分析。
3、做好试卷分析与成绩评估,进行能力发展测试。
4、开展活动课要有记录,有活动成果分析。
1999年9月15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
席 浩平
“情境教育”教改实验时经一年的磨砺,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对此我信心百倍,愿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本阶段的工作计划。
一、实验的任务。
1、进行新一轮的“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
2、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参与教学实验的能力。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教研实践,把“情境教学”从语文单一学科,延伸到各门学科中去;从课堂教学法,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广泛领域中去。促成“情境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在“情境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试验。
4、总结经验,写出专题论文,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宣传。
二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四(2)班为“情境教育”第二阶段教改实验班。该班共有学生25人,其中女13人,该班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由原任班主任兼语文课,由于教者对素质教育认识深度有限,致使所教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知识的领会上,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一篇文章,只要用上几个好词语,就是一篇水平较高的文章,可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全篇作文没有一句通顺的话,学生说话能力就更差了,班上发生了一些小事,班干部不能叙述完整。学生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差生过差,如有的学生书写慢,不会分析简单的汉字结构、笔画顺序。有的学生识字少,遇到作文造句一类的作业速度慢,有的学生汉语拼音没有过关,识字能力差。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懒惰贪玩,平时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外练习就更少了,有个别学生一天写不好十个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有趣的活动,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谈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养成推天推日,蒙混过关的习惯。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忽视意志的锻炼与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而且受关门办学,偏面追求升大学,跳出山村,万众一心向高考的错误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偏离了面向未来,面向穷山沟的未来的正确宗旨,把考上大学看成是山沟孩子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使学生不懂国家时事政策,不了解家乡人生活命运的变化。不实实在在地立足于自己的山乡,想自己应该想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马马虎虎,对学习的目的摸摸糊糊,没有远大的理想。
2、确定四(1)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学生共有27人,学习基础差,纪律也较差,与四(2)基本平衡。
3、确立一(2)班为“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班,由本人指导任课教师张维恭实施实验,确定一(1)班为“拼音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法和新教法混合施教。
三、实验的方法:
1、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示范等方法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2、开展全校性的教改活动,利用“听、评、论、做”等形式进行授课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把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活动——情感意志活动——思维智力活动”统一起来,把“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形式统一起来,达到“情境教育”。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既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激励学生,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能够教中求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实施途径
1、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初步形成一种模式。
2、加强班级活动课,发展校级活动课。
3、改进校园文化粉饰,增加教学硬件设施。
4、在教学中开展“听、评、说、做”课活动,增强教改意识。
5、在班内开展创新教育。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在开学初组织教师学“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已经取得的经验材料。
2、开展观摩教学,提高实践操作水平,评选优质课进行乡级教学示范。
3、为全乡“教研教改讲座会”准备材料。
4、在全校开展活动课,组织学生去校外调查访问活动。
5、总结创新教育的经验。
二○○○年九月五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三阶段实施计划
(2001年9月至2002年5月)
席 浩平
浓浓的秋色,沉甸甸的秋实,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满怀信心,整装待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在圆满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后,又要开始第三阶段的实验工作。为胜利地结束最后的任务,本阶段应做好如下计划。
一、实验内容:
1、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情境教育”的教改方案。在全乡大力宣传“情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促成“情境教育”的广泛普及。
2、在教学实验中,把“情境教育”从具体的活动模式,延伸到全校性的,多学科的,大单元的教育活动,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把“合作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情境教育”。
4、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汇报成果,接受鉴定,广泛宣传,推广普及。
二、实验目的:
1、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面向未来,面向祖国,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生活交际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2、在我校全面推行以“情境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办有特色的学校。
3、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教”为办学宗旨。迅速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4、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整理实验过程中的全部资料,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为提高我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实验对象:
1、本阶段个人实验对象仍确定为第二阶段升入五年级的二班学生,对照班与任课教师都不变。重点进行新教法,新理念的渗透,使教育教学能够始终处于创造性发展的前提下进展。
2、在本校学前班进行“汉语拼音自学法”实验。
3、在本校各级各科进行“情境教育”教改实验。
四、实验方法:
1、利用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形式推进“情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2、创设条件,积极推进课内外活动课的广泛开展使“情境教育”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在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引用“合作教育”“个性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探索学习、体验。
4、完成个人总结,分析实验成果。
5、在学生中实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共同提高”为班风学风的教育。
五、具体活动按排:
1、在全校进行两次教学示范(语文课一次,活动课一次)。
2、在全校进行一次全体学生观摩的大型自然课教学实验。(三球仪演示实验。自然图片展示。人体解剖结构展示)
3、进行一次“情境教学”评课竞赛。
4、论文交流一次。
5、准备乡教委组织的“情境教育”研讨会材料。
6、总结德育工作成果。2001年 9月7日
第四篇:情境教育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老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忙碌不止。李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探索精神,动力从何处而来?动力就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育改革的主动热情和勇攀高峰的执著追求。李老师身上所弥漫的对孩子、对事业的激情,正是最打动我们,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胸怀宽广,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阅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五篇: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心得体会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心得体会
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体会
——哈尔滨市阿城地区平山北川小学:刘晓红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合作学习不能走形式。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但是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开始,我们的合作学习很注重形式,把两个课桌并在一起,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可是学生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乱哄哄一团,根本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并从中知道解题思路的多样化呢?在一次劳动给学生分工中给了我启发,于是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分工,让他们有次序的发言。
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让学生自己操作谁负责摆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监督,谁负责汇报。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感到了与伙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学习成功的体验。
每堂课的分组合作学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定,小组的人数也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如“统计”一课中,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对口令”的游戏时,就是两个人一组来完成的。
合作学习讲究所有成员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献技献策,大家共同活动。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是,首先是自己去面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当自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时,才会去求别人帮助,与他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话,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丧失。因此,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的学习之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形成统一的意见,正确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例如:“老师买书需要100元钱,有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拿?我先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给他们足够思考的时间,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时多种多样的在小组中产生了,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了许多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了解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如:“认识图形”一课,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把其中的一个面描下来,观察一下,再想一想,看看是什么图形,给它取个名字,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几种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逐渐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学会了自学,学会了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应该参与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也不能忽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准备。和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走下讲台,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当中来。开始,当我来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就说话了,停止了交流,不让我听到他们的交流。有一次,我走到一个小组里,很亲切地说:“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讨论,你们小组能算我一个吗?”学生立刻回答:“行啊。”我就笑着和他们无拘无束地学习起来。以后,我就成了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们在游戏中共同学习。
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还要让学生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使合作有序的进行,成为有效的学习。
比如:“抛硬币”一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抛一人猜,轮流进行,观察是否每次都是 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当老师做手势时游戏立即结束。”我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首先积极的旁观,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时,积极地听、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怎样去组织学生学习。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热情更高。第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和睦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这样,把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流给学生,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天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了交流学习的伙伴。
四、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课标》强调,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例如,我在教百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创出很多方法,例如:62-48学生是这样算的: 62-40=22,22-8=14;
60-40=20,20-8=12,12+2=14 10-8=2,52-40=12,12+4=14 10-8=2,2+2=4。50-40=10……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目的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解放自己的 思想,放开学生的思维,提倡方法多样化。我认为只要是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
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应该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更加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某种方法可能不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最优化的,但是应该是最适合他们个人的。我们相信,学生通过学习,在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合作学习要有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有开放性,像“小名有6只铅笔,有买了5只,一共有多少只?”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没有合作的价值。像“统计”一课中的问题,“元旦快到了,一、二班准备召开元旦庆祝会,需要买一些同学喜欢的水果,该买那些水果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学生提出应该先调查大家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教师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调查与统计,就很有必要。
六、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我在教学是时,根据学生思维和年龄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他们在其中发现问题。
例如,“统计”一课,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调查出结果制成统计表时,我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喜欢吃香蕉的有多少人?喜欢吃苹果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橘子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吃香蕉的比吃苹果的多多少人……这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想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