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情境及其设计
学习情境及其设计
20世纪后期,人们从更多视角研究学习的规律,对学习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其焦点放在了关注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意义和身份建构及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建构主义从个体建构发展到社会建构,情境认知理论由“实践场(Drac―tice field)”向“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Orae―rice)”发展,其共同趋势都是强调学习与个人生活实践间的密切联系。这为职业教育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身的思维构造的,学习者按照自己的经验解释“实在”rreal―ity)。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外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协作学习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交往与培养社会能力和民主价值观的过程;会话可帮助学习者从其他同伴的多种解释中认识认知的灵活性、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意义建构使学习者全面正确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获得,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Jonassen,199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学习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和建构的实践,其基本过程表现为“互动的意图一行动一反思”。学习者有能力表述自己的学习意图和策划行动,行动是感知和自觉思考的整合。学习情境的重要概念有实践场和实践共同体。其中,实践场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由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
按照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过程按照抛锚式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基础之上。确定这类问题被比喻为“抛锚”,即一旦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与职业教育当前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是完全一致的。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创设与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尽量一致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在与学习情境各要素的交互中,主动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在企业的职业活动中的社会身份。职业教育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这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具体的、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专门性工作,它反映了一个专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对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学习情境的数量和大小并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如果学习情境很大,综合性和开放性就很强,这对学习者能力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可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较好的教学资源条件,还需要学习者有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学习情境设计得很小,教学比较容易实现,但是相对又比较难以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设计与创新能力等。因此,在低年级处于职业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时,可以设计数量较多的学习情境,便于教学组织与实施:而在高年级时,则应设计数量较少,但是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学习情境,以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而不是教学环境的设计。情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以下9个特征:提供真实与逼真的境域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提供真实与逼真的活动,为理解与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提供接近专家以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察与模拟的机会;在学习中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出多重观点提供可能:构建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支撑知识的社会协作性建构:在学习的关键时刻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搭建“脚手架”;促进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扩大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是带有经验成分的工作过程知识);促进清晰表述以便使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提供对学习的真实性和整合性评价。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第二篇:实验教学情境设计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王宏老师针对上述问题总结了创设物理实验情境的如下方法:
1. 情境设计与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曰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能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脱离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不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更不能激发观察者丰富的联想。观察者在心灵深处的感受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如果教师先介绍发生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人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就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更大量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才能具有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了。
2. 创设实验情境的几种方法。
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实验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应用历史事实设计实验情境。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在科学发展中起过特定的作用,科学家们为此曾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放射线的发现、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事实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首先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2)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的除了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处,主要是为了理解、深化及运用物理概念。概念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而思维源于矛盾,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又一种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例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1)用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称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称示数有何不同?在其他有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提出“空气有没有重量?能否称出空气的重量昵?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常规生活经验相悖,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
3.揭示实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设计实验情境 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学生不仅需要富有趣味的史料与问题启示,借以烘托实验主体,更需要揭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新实验的认知基础,而新实验又为知识体系添新的素材,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章中,通过六个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总结出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有变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在演示“磁铁不动,线框运动,有感生电流产生”之后,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学中“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思考、推理第二个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从第一个演示实验推理出:“线框不动,磁铁运动,同样有感生电流产生。”有了这个判断,教师再加以演示验证,实验效果就非常明显。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实验,即磁铁和线圈一起运动,有没有感生电流?学生的思维由于受到第二个实验的激励,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后面三个实验,学生的思维逐步激活,进入丰富的联想空间,最终得到结论:“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生电流产生。”
关于实验情境设计,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第三篇: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 1.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作平行四边形,思考用哪些向量的运算可以求得点D的坐标。设计意图:本题的解题方法比较多,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解题方法。作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根据图形特征建立数式与图形间的联系。
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学生作图,思考与点D的坐标有关的向量之间的关系。
2.问题:你能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不同思路之间得到相互启发。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思路的异同。这里只要求学生谈解题思路,不必书写完成的解题过程。
3.问题:选择不同思路的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各自解题,完成后与教科书上的解答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写出规范化的解答过程,便于交流。师生活动:学生板书或自行解答,教师巡视。
4.问题:你能说说各种解法的特点吗?不同解法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对解题方法进行比较,总结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可请学生点评,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小结。本题的解法只有两类,解法一用方程的思想,解法二直接通过向量加法运算。5.问题:变式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向量的坐标运算。
师生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本题的条件,进行变式训练。
第四篇:情境作品教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巢湖市黄麓镇团结小学 许晓军
教材分析:
《
11、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整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晰;重点描述人物的事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畅言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本。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入情入境,体情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那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的贡献最大?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 “非典”的视频。畅言电子课本素材《走近叶欣》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出示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思考: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指谁?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以换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朗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2、检查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生互评。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课件出示
2、全班交流。
3、学习第一和第八、九小节。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1)学生抄写词语。
(2)摘录感动了自己的句子,并且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地抢救工作的。
3、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说说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地抢救工作的。教学准备: PPT课件 畅言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2003年,非典肆虐!全世界人民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在这场战争中,叶欣离我们远去了!(播放视频《感动》)
是啊,叶欣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护士长,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牵挂和怀念呢?她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感人的事迹。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快速读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并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谈谈感受。(出示要求)
2、交流。结合学生交流内容出示课件
(1)随着“医院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身先士卒”是什么意思? 叶欣是怎样身先士卒的? 模拟现场采访叶欣家人,并播放记者采访叶欣家人的视频
(2)电子课本出示:“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①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叶欣为病人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从抢救病人的具体事例入手,直观理解叶欣不顾疲惫和危险,尽职工作的情景。
她为病人做了哪些事情?(后面的省略号一提醒)从哪里看出她非常疲惫?(结合着词语来谈一谈,如“拖”等词语,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师总结:从一个病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叶欣不顾危险、不顾疲惫忙碌的身影,正如文中所说——
教师趁机课件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叶欣为抢救病人不顾疲惫、不顾危险的情况下,出示这句话,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谈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叶欣依然挺身而出,不顾危险,不顾疲惫的抢救着病人,真是令人感动。谁再来读这句话——
教师再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学生理解加深,因而这遍读应该更有感情。)
还有哪里感动了你?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叶欣带病坚持工作的疲惫和不易。(如“爬”字)从而感受她的可贵精神。
师:从叶欣染病那天的工作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她不顾疲惫,忘我工作的身影,正如文中所讲——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谁再来读好它?(这次读应该最有感情,学生在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叶欣的情感。同时也感受到了叶欣为病人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面对危险和死亡„„她心甘情愿” ①生谈出自己的感动。
②抓住重点词语“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理解叶欣的真情无悔。(叶欣的话进行个性化朗读,感受叶欣不怕危险保护战友的决心,体会出她身先士卒的伟大精神。)
③带着自己的感动读“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时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总结:为了战友叶欣不顾感染,真情无悔的奉献着自己,所以她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大家,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她也被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出示叶欣照片并配乐)
教师谈话: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的离开了„„
谁来读这段文字?(一直配乐并电子课本聚焦出示第八自然段)
教师总结(音乐再次响起):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带着自己的体会满怀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电子课本聚焦出示最后一段。
五、课外延伸。出示
1.向家人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写话: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第五篇:苏州园林 情境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的园林与文化
——感受古典园林仙境之美的情境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的意图
1、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的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既初步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又能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美景,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本文的认知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通过观看3分钟的苏州园林的简介的视频营造情境,再现园林的美景,让学生感知园林的整体布局及其图画美。结合视频与文本,让学生梳理出园林中的景物,并任选几个景物进行自由组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它们可能构成的图画美,从而得出文中总说的句子:一切景物都为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园林是一幅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
节
3、通过语言描述园林美景营造情境,园林中的景物应有尽有,它实际上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但它更像是仙境的一个缩影,同时让学生自己找出依据:山是假的,桥梁只是形式,河道也只是一个池沼等。通过播放西游记里展现仙境的短片让学生具体感受园林的仙境美。
4、通赤埃及金字塔与园林亭台楼阁建筑的图片对比,探讨中国古典建材选择石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古今建筑图片对比,探讨古典建筑屋角起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去鉴赏园林,感受园林的仙境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同时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分辨并熟练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二.情境素材
(一)信息素材:
1、苏州园林3分钟的简介视频(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精致的自然之景以及深远的意境。)
2、《西游记》中表现仙境环境的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与课文语言,能够较直观地感受苏州园林所营造的仙境之美。)
3、学生收集的说明文文体、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
4、古今建筑图片(图片对比能让学生很快发现古今建筑的不同特点,古典建筑以木为建材,屋角起翘,给人也活泼、飞翔、羽化登仙的感觉。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感觉古典建筑之美,从而便于学生探究古典建筑的文化内涵。)
5、《苏州园林》PPT(苏州园林风景图、背景音乐《姑苏行》、《春江花月夜》等)
(二)教学素材: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方法: 美术画:不讲究对称,只讲究意境美、自然美的画。它代表着一个人当 时的心情以及做画人的性情。
图案画:讲究对称和美感的画,主要表现的是有规律的纹样和图饰。三.问题组
【问题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看出苏州能和“天堂”媲美。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被看作是江南第一美景,那它倒底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问题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根据大家课下找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说明文?
【问题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写本文是想向读者说明什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问题4】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但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问题5】那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问题6】什么是美术画,什么又是图案画? 【问题7】结合刚才看的视频与文本,说说园林都有哪些景物?请你选择部分景物进行自由组合,营造一种你喜欢的美景,在音乐中用诗意的语言把你的画描述出来。【问题8】这几张图片是老师从你们找出的景物中选择出来的,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亭台楼阁在建筑材料上的不同之处,请试着说明古代建筑建材选择木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问题9】对比古代的亭台楼阁与现代的建筑,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说明古代建筑屋角起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问题10】通过刚刚才的景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园林里面有山有水,有草木虫鱼,亭台楼阁屋角起翘等,试想设计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11】设计者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营造一种仙境,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的仙境来体验园林营造的仙境美。这体现了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问题12】刚才我们已经鉴赏了文中给我们说明的园林美景,这是一篇说明文,请找出文中每一段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