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构建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
李吉林
图为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向李吉林赠送她的三本英文版专著。何帅张君摄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著(英文版)首发式11月16日至17日在南通举行。李吉林《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建构的历程》《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三本专著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翻译和印行。来自国内外的52位知名专家与会,近30位专家在大会上作报告。本报特摘选李吉林及部分专家报告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半个多世纪,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使我懂得爱儿童所爱,知儿童所需,儿童成了我心灵的寄托,“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课题,我竟做了39年。今年春天,终于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在“儿童情境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不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理论滋养的启示,深感“意境说”是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更确切地说是“诗论”的精华。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代表作。古代诗人的创作也同样是从对世界的认识、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灵感和开始创作的萌动。多少年来,我反复研读“意境说”,读着它,不得不为其内容的丰富、阐述的精湛而震撼。
我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而我深感“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它使儿童情境学习实践与研究一步步走上民族文化引领的道路,蕴含着本土文化的神韵,更觉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
概括真、美、情、思核心元素,儿童情境学习理论架构一步步形成
30年间我持续研读“意境说”,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并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
真: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真”是“情”“思”“辞”的根基,强调“真实”才能获“真知”,激“真情”。
美:美的愉悦唤起情感,促进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从“美物”到“美文”,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情: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主张“为情造文”,“情”则是儿童情境学习的命脉。
思:想象是创造的萌芽,广远意境开发儿童潜在智慧。“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为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真”“美”“情”“思”这四大核心元素正是儿童发展所需,不可或缺,并由此逐步形成中国式儿童学习理论构架。
(一)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学习环境
根据马克思“环境与人的行为一致性”的哲学原理,我首先策划为儿童学习营造最佳的环境,竭力让儿童去认识“真的世界”,感受“美的熏陶”,激发“情的驱动”,发展“思的潜在智慧”。
营造环境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拓宽教育空间
为儿童情境学习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选择富有美感的适宜他们成长的空间。只有走进真实的世界,才能为儿童营造宽阔的学习空间。在这样多元的空间里,扩大了儿童视野,身心俱适。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学习,也是活动,获取知识的源泉和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2.缩短心理距离
情境学习提出“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情感的链接给儿童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进而快乐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保证主体位置
作为学龄期儿童的小学生,学习首先是动机启动、情感的作用,情境学习顺应儿童的情感驱动,引导儿童投入一系列学科活动。这里有审美的、艺术的活动,也有道德的、科学的活动,连同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在情感与角色意识的驱动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着力创新实践 情境学习环境拓宽,便可充分利用儿童在周围世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和信息,连同已经激起的热烈的情绪,引导儿童着力进行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从而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情境学习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使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以落实。
(二)从儿童心理倾向,揭示儿童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
亲历实践、到实践中感悟、又从感悟中提炼概括,这是一漫长的过程,直至1996年,我才从儿童心理倾向的不同角度,构建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
1.情感驱动原理
儿童情境学习利用移情作用,形成学习者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情境学习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情境学习所创设的情境,首先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了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儿童开始关注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他们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情境中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儿童情境学习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驱动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2.暗示倾向原理
课堂上利用艺术手段创设的情境,连同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引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
情境学习正是利用暗示倾向,“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情境学习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的能力和潜在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3.角色转换原理
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蕴含着教育者意图,它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儿童通过扮演角色、担当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就由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投入的主动角色,主动参与,从而迅速推进儿童学习活动。
4.心理场整合原理
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空间。优化的情境使儿童的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场”。这样的情境与活动其间的儿童必然处于相互依存的变量的状态,是网络式的联动着、推进着的。心理场理论指出,儿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在这种正诱发力的推动下,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得到优化整合,促使儿童用整个身心去学习,顿悟加速产生,从而随之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成为现实。
(三)概括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确立五大教学原则
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让我在实践中的研究提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并进一步提升为“五大原则”: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美感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人文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也即“主动性原则、美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发现儿童学习秘密,情感与认知结合,确立儿童情境学习核心理念
在“探索儿童究竟怎么学习”的主旋律中,我首先着手研究激发儿童情感的起因,那就是学习动机的形成。正如脑科学指出的:儿童内心的愉悦感和热烈的情绪使脑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刺激神经元生出更多的树突,并增强链接,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指出“丰富环境中的儿童明显具有更高的智商”。脑科学证明,儿童在情境中学习,符合脑功能的科学原理,所以情境学习不仅保证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这样的学习路径还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在“真、美、情、思”核心元素的影响与导引下,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那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儿童情境学习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驱动,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揭开的正是儿童学习的核心秘密。近些年来,这一核心秘密从学习科学那里得到了验证。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于是在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时候,我将二者结合,作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核心理念”明确提出,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取得高效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揭示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这“三部曲”围绕着一个“主旋律”,即“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历经30余年持续的探究,我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其内容概括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行、思、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一)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要领的阐述
择美构境
回顾探究历程,我深知爱美是儿童的天性。美能给幼小心灵带来愉悦,儿童喜欢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做美的事,喜欢听美的音乐、唱美的歌曲,连同大自然的天籁和美妙的音响,儿童都愿意倾听。他们从所见所闻之美,获得快乐的审美感受,激起愉悦的情绪,展开美妙的联想、神奇的想象。因此,我认定“择美构境”是顺应儿童天性育之的有效路径。在真实的情境中优选美的情境,课堂上我通过富有美感的音乐、图画、戏剧等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相关的情境。
境美生情
事实表明,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吸引了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在教学现场我无数次感受到,“美”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而情感必然会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随之大增,认知活动转变成一种体验,思维活动积极展开,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在这普遍的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里,学习效能不断提高成为必然。这正如艺术心理学所阐明的“美能唤情”,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由于暗示的作用,无意识心理倾向,儿童不知不觉地萌发出积极的情绪,正所谓“情不自禁”“情由境生”,由此揭示了“境美生情”的儿童学习的要诀。
以情启智
在大量亲身实践感受与理论感悟的双重作用下,我领悟到儿童在热烈情绪的内驱力推动下,在课堂上为求知而乐,为探究、想象而兴奋、激动,让儿童课堂学习达到了一个比教学设计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求知—满足”的平衡感使儿童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继而又生成新的学习动机。我由此揭示了儿童情绪演绎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从生成到发展的过程。情感既为手段又为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在这样的形态中,儿童的情感与思维的活动已融合在一起,且相互补充、相互推进。
(二)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操作策略
境中学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强调优化的情境将知识嵌入情境中,使儿童情境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甚至有情节,这就自然而然地将儿童的认知与经验链接起来。这样,儿童在情境中,知识也镶嵌在情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神经科学研究指出:情境中的这些与来自儿童经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与儿童学习的新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起输入大脑,这就难以忘怀,易于形成久远的记忆。
境中行
“学”是为了“用”,所以在“境中学”的同时,引导儿童在“境中行”。从而促进儿童情境学习不仅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获得具身认知,而且在课堂上又通过优化的情境,让儿童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生动而真切的模拟操作,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引导儿童应用知识,体验到学习知识的运用价值,从而在运用中有效地培养学习力,磨练才干,产生成就感。这就保证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境中思
在境中“学”和“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着力引导儿童在境中“思”,结合学习及运用知识,为儿童拓展其广远的思维空间。正如“意境说”所指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也让我较早地有意识地启迪儿童的想象。在优化的情境中顺势引导儿童带着想象去阅读,带着想象去习作。因为情境的美、情境的“形”与“情”,更易于激起儿童的所思所想。环境是引起儿童思维动机的重要前提,在境中学与行的学习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儿童往往更容易进入“美美地想”的状态中。实践表明,在情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是十分奇特和美妙的。
境中“冶”
“美”是教育的磁石,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儿童情境学习中,我先后明确提出从“以美为突破口”到“以美为境界”,主张引导儿童通过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把“美与形象”“美与心灵”“美与世界”“美”与“真”和“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康德语)
在优化的有美感的情境中,课堂是美美的,儿童的心灵也是美美的。在优化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儿童持久地、多侧面地获得审美感受,就会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体验到审美愉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受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改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从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使情境学习真正成为儿童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让我寻到了“源”,找到了“根”,支撑了我构建中国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第二篇:“情境教育
让 红 烛 发 出 更 亮 丽 的 光
——“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
席 浩平
时值金秋,筹划已久的“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的课题终于拉开了帷幕,在家乡教育改革的大舞台上,我将以满腔的热情,演示一段亮丽的人生,让红烛发出更加美丽的光辉。按照课题实施方案,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进行课题的第一阶段实验,为使此工作顺利进行,现作出如下计划。
一、实验的目的学习“情境教育”的有关理论,提高教学能力。以语文、思想品德课为主进行教学试验,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走上接受素质教育的新轨道,使实验班学生成绩赶上或超过对照班人均成绩,提高优秀率、及格率。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较多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摸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示范授课。整理并编写一些较成功的有指导性的教学情境设计。论证课题实验的优劣得失。
二、实验内容
1、在五(1)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一
(1)班进行“汉语自学法”教学实验。
2、在班内开展活动课。
3、改进教室文化粉饰。
4、在教师中开展讲座和讨论
三、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五(1)班为“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班,以语文、思品课为主要教改科目,由本人负责进行教学实验,五(1)班共有学生34人,该班学生纪律松散,上学期被列为全校后进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多数学生缺乏上进心,上学年统考语文成绩名列全乡倒数第三名,人均成绩比平行班五(2)班低5.3分,优秀率5%及格率50%,原任课教师已经调离,本人对该班学生情况比较生。
2、确定五(2)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正在由原任班主任乡级 第0页
先进工作者学校模范教师——张树奇进行“目标教学”教改实验,五(2)共有学生31人,该班学生学习基础好,学风浓,上学年末全乡统考语文人均成绩高出五(1)班5.3分,优秀率达10%,及格率达69%,学生思想表现好,上学期被评为先进集体。
3、确定一(1)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实验班,由申林孝用新教法上课,由该教法的创立人席浩平对该课程的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一(1)班共有学生28人,拼音教学完全属于新授课。
4、确定一(2)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对照班,由全乡久负盛名的低年级先进教师申海波用传统教法授课,该班共有学生29人,拼音教学属于新授课。
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积极学习“情境教育”的理论,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授课计划。
2、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开展活动课,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智力发展具有个性行为的倾向性。
4、坚持进行教研组评议、讨论,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短期小结评估,调整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
5、做好期中、期末试卷分析为工作总结积累材料。
6、在时机成熟时进行示范教学,吸引其它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7、不排除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课型设计,学法指导的随意性与灵活性,五、重要活动安排。
1、开学初做好课程计划并进行评议,学期末做好总结。
2、学期中至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一次抽样分析。
3、做好试卷分析与成绩评估,进行能力发展测试。
4、开展活动课要有记录,有活动成果分析。
1999年9月15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
席 浩平
“情境教育”教改实验时经一年的磨砺,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对此我信心百倍,愿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本阶段的工作计划。
一、实验的任务。
1、进行新一轮的“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
2、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参与教学实验的能力。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教研实践,把“情境教学”从语文单一学科,延伸到各门学科中去;从课堂教学法,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广泛领域中去。促成“情境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在“情境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试验。
4、总结经验,写出专题论文,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宣传。
二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四(2)班为“情境教育”第二阶段教改实验班。该班共有学生25人,其中女13人,该班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由原任班主任兼语文课,由于教者对素质教育认识深度有限,致使所教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知识的领会上,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一篇文章,只要用上几个好词语,就是一篇水平较高的文章,可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全篇作文没有一句通顺的话,学生说话能力就更差了,班上发生了一些小事,班干部不能叙述完整。学生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差生过差,如有的学生书写慢,不会分析简单的汉字结构、笔画顺序。有的学生识字少,遇到作文造句一类的作业速度慢,有的学生汉语拼音没有过关,识字能力差。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懒惰贪玩,平时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外练习就更少了,有个别学生一天写不好十个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有趣的活动,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谈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养成推天推日,蒙混过关的习惯。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忽视意志的锻炼与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而且受关门办学,偏面追求升大学,跳出山村,万众一心向高考的错误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偏离了面向未来,面向穷山沟的未来的正确宗旨,把考上大学看成是山沟孩子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使学生不懂国家时事政策,不了解家乡人生活命运的变化。不实实在在地立足于自己的山乡,想自己应该想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马马虎虎,对学习的目的摸摸糊糊,没有远大的理想。
2、确定四(1)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学生共有27人,学习基础差,纪律也较差,与四(2)基本平衡。
3、确立一(2)班为“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班,由本人指导任课教师张维恭实施实验,确定一(1)班为“拼音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法和新教法混合施教。
三、实验的方法:
1、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示范等方法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2、开展全校性的教改活动,利用“听、评、论、做”等形式进行授课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把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活动——情感意志活动——思维智力活动”统一起来,把“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形式统一起来,达到“情境教育”。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既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激励学生,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能够教中求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实施途径
1、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初步形成一种模式。
2、加强班级活动课,发展校级活动课。
3、改进校园文化粉饰,增加教学硬件设施。
4、在教学中开展“听、评、说、做”课活动,增强教改意识。
5、在班内开展创新教育。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在开学初组织教师学“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已经取得的经验材料。
2、开展观摩教学,提高实践操作水平,评选优质课进行乡级教学示范。
3、为全乡“教研教改讲座会”准备材料。
4、在全校开展活动课,组织学生去校外调查访问活动。
5、总结创新教育的经验。
二○○○年九月五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三阶段实施计划
(2001年9月至2002年5月)
席 浩平
浓浓的秋色,沉甸甸的秋实,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满怀信心,整装待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在圆满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后,又要开始第三阶段的实验工作。为胜利地结束最后的任务,本阶段应做好如下计划。
一、实验内容:
1、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情境教育”的教改方案。在全乡大力宣传“情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促成“情境教育”的广泛普及。
2、在教学实验中,把“情境教育”从具体的活动模式,延伸到全校性的,多学科的,大单元的教育活动,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把“合作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情境教育”。
4、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汇报成果,接受鉴定,广泛宣传,推广普及。
二、实验目的:
1、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面向未来,面向祖国,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生活交际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2、在我校全面推行以“情境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办有特色的学校。
3、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教”为办学宗旨。迅速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4、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整理实验过程中的全部资料,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为提高我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实验对象:
1、本阶段个人实验对象仍确定为第二阶段升入五年级的二班学生,对照班与任课教师都不变。重点进行新教法,新理念的渗透,使教育教学能够始终处于创造性发展的前提下进展。
2、在本校学前班进行“汉语拼音自学法”实验。
3、在本校各级各科进行“情境教育”教改实验。
四、实验方法:
1、利用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形式推进“情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2、创设条件,积极推进课内外活动课的广泛开展使“情境教育”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在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引用“合作教育”“个性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探索学习、体验。
4、完成个人总结,分析实验成果。
5、在学生中实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共同提高”为班风学风的教育。
五、具体活动按排:
1、在全校进行两次教学示范(语文课一次,活动课一次)。
2、在全校进行一次全体学生观摩的大型自然课教学实验。(三球仪演示实验。自然图片展示。人体解剖结构展示)
3、进行一次“情境教学”评课竞赛。
4、论文交流一次。
5、准备乡教委组织的“情境教育”研讨会材料。
6、总结德育工作成果。2001年 9月7日
第三篇:情境教育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老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忙碌不止。李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探索精神,动力从何处而来?动力就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育改革的主动热情和勇攀高峰的执著追求。李老师身上所弥漫的对孩子、对事业的激情,正是最打动我们,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胸怀宽广,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阅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四篇:关于高考选修课范式构建问题的工作总结
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选修课】【范式】【构建】【原创】
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南山道士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8年了。2009年安徽省实现了新课程实行以后的第一次自主命题高考,多数专家认为这次高考自主命题与前边的高考试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伴随着必修课程的翻新和教材的更换,选修课程及选修教材也如约而至。从我本人这么多年的一线教学体验来看,目前,在县及以下学校中,选修课程的贯彻不容乐观。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范式及评价研究”试图在解决目前选修课诸多问题中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我的调查了解,我县各高中校处理选修课基本分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基本不开,三所农村中学对于选修课现在基本是不开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必修内容的复习以课本为主,能够搞透彻一点就相当满意了,至于选修课内容太多,既处理不完,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种情况是选得比较少,随便上一下应付上面的检查,没有什么目的;一种情况是围绕高考,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来学习。这几年来,我校在确定选修课的时候先后选过《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人传记》《先秦诸子散文欣赏》等。每届的老师在处理选修教材时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是选择一部分文本来教授,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结果选修课不仅失去了“选”的灵活性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魅力,而且也不能像必修课那样成为体系序列,往往也只是浅尝辄止,看上去是围绕高考,但是实际并未获得就有的效率。
因此,如何建立必修课的基本模型,并使之在实践中成为一种范式就成为一种必要。我校近两来在这项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具体的课例研究中,我们有一批热心的青年教师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有成功的喜悦,也失败的痛苦。在与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被老师这种崇高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所打动,也自觉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本文正是我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中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纠正对选修课在基本理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就明确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在我们的一些老师看来,选修课程是作为必修课程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一定要弄清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华东师大的倪文锦先生认为:“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倪文锦教授对于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从战略的高度阐释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廓开了思路,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以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选修课的重点在“选”。首先应该解决谁来选,毫无疑问,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来选。但是,目前在我省大部分高中的现状是,选修课上哪个教材是教师决定的,学生被排挤到了一边,成了“被”选者;其次是选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这同样是老师的事情。第三,选修课的功能是什么,倪文锦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个完整的翅膀。必修课解决的是双基问题,而选修课的功能在于发展个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既要尊重选修课原来的序列,又要勇于打破现有的序列,按照教师的教学意图对选修课进行重构。我以为,这才是教师的用武之地,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原来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把教材分成了八个话题,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话题来教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其中的一篇作品、一个话题,可以从某一篇突破,落实其中的话题。比如我校唐文婷2013年4月11日在当涂二中参加三县联动的研讨课,就选取了《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以“情感”为话题为串起本单元的几篇作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当然,在尊重教材序列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有教材序列进行重构,我认为,选修教材首要的是学生选,而在教师这边也可以表现得比较灵活和个性的是教师的重构。经过重构的教材往往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它更像选修教材。我校教师近年来在选修教材重构方面作了以下尝试。1.《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徐慧老师执教),徐老师选取了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若干首诗歌串起了“生命意识”的主题;2.《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外小说作品中人性关怀”(由陈莉老师执教),陈老师选取了《小团圆媳妇之死》《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三篇小说来串起“人性的呼唤”主题;3.《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国小说中表现技巧:陡转”(由詹克文老师执教),詹老师选取了《玉堂春》和《安徽省江南十校2008年素质测试语文试卷》之现代文阅读题《飞行员的抉择》等作品来演绎“陡转”这一小说表现技巧的应用;4.《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推荐五首作品赏析(由吴耀新老师执教),吴老师选取了《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五首作品串起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主题;5.《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选修小说阅读:情节之陡转”(由袁厚霞老师执教),袁老师选取了《清兵卫与葫芦》《最后一片叶子》等作品串起“陡转”这一主题6.《先秦诸子散文欣赏》中老庄和孔孟作品节选数则(由谢亮老师执教),谢老师试图以先秦“儒家”“道家”两个流派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统一来印证儒道思想本来可以相互体用的。7.《外国小说欣赏》中《山羊兹拉特》《礼拜二午睡时刻》等小说的赏析(由唐文婷老师执教),唐老师试图使用原来的话题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验;8.《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的赏析(由宋媛老师执教),宋老师试图通过古代诗词中的凝练的语言对今天流行歌曲的影响,来证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不朽……以上老师的有益尝试,使得我校选修课呈现出较为生动的局面,掀起全校语文教师研究选修课的热潮。另外,还有陈军、疏文娟、张明、吴小燕、郭福来、叶田春、石宏才、查贵军、姜梅寒等老师也都组织专题进行了尝试。
三、找到载体,切准抓手,紧扣文本,防止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政治课,班会课、甚至思想品德课。决不让语文课走样,让选修语文课有十足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在教材的重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虽然经过深思熟虑,苦心经营,仍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失误,出现了明显的败笔。我们认为:教学本该是遗憾的艺术,有了失误,我们都会不满足,我们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新的创造。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对典型课例开展了认真的反思和细致深入的研讨。如我们有的老师上人性关注的主题时,由于没有准确找到抓手,扣紧文本,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文本,撒得过开,放得过大,造成了语文课缺少语文味的问题。有的老师上比较阅读鉴赏课时,找的点过多,这样使得课堂失去了重心,缺少支点,往往造成了重点不重,亮点不亮的问题。如果像人性的呼唤这样的主题的课能够紧扣文本,抓住人物形象,抓住了小说的要素,从人物的分析着手,人物形象则更加清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扣的是人物形象,而作品的旨归在主题,而主题当然是作家通过“人物形象”暗示出来的!“人性的呼唤”,说到底是关涉作品的主题的大问题,这样的课就一定会更像语文课,也会有更多看点。再如,像杜甫的晚年的作品中生命意识这样的课题,重点表现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依文本为抓手就容易上成哲学课、政治课,必须以杜甫的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沉郁顿挫的风格为切入点,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同时,又要明确杜甫的诗歌中字字句句包含了浓重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悲。因为诗歌说到底还是情景两端,必须在剖析的时候紧扣诗歌文本的情和景以及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忧虑,这样才能表现出语文的本质。即使是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专题也应该围绕语文特质或者紧扣文本来开展讨论。如:小说的陡转。最好能够围绕陡转的几个方面的作用来展开讨论,把它同小说的几个要素关联起来。
四、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和必修课相比较,选修应该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坚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一位置不动摇。笔者认为这也是选修课的特色。因为选修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评课的时候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在上公开课,一定要把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来,这种认识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任何事情必须有个度,这个度怎么把握?我总觉得一个教师总想着要表现自己,这不是教育家的胸怀。表演须少而精,教师的智慧在于引导、引领、启发、拔高,关键处自会出彩。当然,话说回来,并非是课堂越热闹就越好,我们所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有切实的思维过程,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经历过才会切肤难忘,感动过才会刻骨铭心。并非是选修课才有这样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通则。笔者曾经在给青年教师培训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过,青年教师一定要明白在走上讲台的时候,每一步要落实了,不要学花拳绣腿,要去“表演化”。
五、选修课应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解读。有学者把高中语文选修课总结为三个层次:即文字——文学——文化。如果进一步提炼则可以看成是:语言——文化。“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需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逐渐培养起语感,而这并不单纯以考试作为指向;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如要寻求更深远的意义,那么它必定需要负载文化、传承文化。”
在新课程实施早几年,就有专家指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若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此作为一条贯穿高中、大学两个时间阶段的轴线,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使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相接轨,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条贯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价值与诉求的主线。《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和”的思想,和谐的理念与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又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孝道”,“百善孝为先”等“敬老孝亲”的传统观念,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文明进步的支柱理念,再比如“清正廉明”这样的为官准则,何尝又不是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物质,儒家主张“端方”,道家主张“淡泊”,佛家主张“无欲”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守护的。
六、选修课应该因材拓展,顺势原理,巧作安排,周密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学校在尝试选修课模型的重构时,特别强调探究环节的设置。我们认为:选修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能力为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它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更加民主的。在具体课例研讨时,我强调了两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一是围绕文本,紧扣文本,适当加以发散阐释;一是以文本中理念或哲思为出发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我更加赞赏后者,因为在这里往往有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迸射出来。这样的探究环节一般可以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课堂自由发言,大家可以援疑质理,相互问难,畅所欲言,不受拘束,说完还要可以再补充,甚至可以针对反方观点发起争论、辩论;一种是笔写的方式,这样的书面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严谨,也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我对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教材的重构以及选修课范式建立等问题的一点思考,这些观点主要从我们的尝试中来,有些看来还很不成熟,有些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并完善。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重重的阻力。但是,不论我们经过怎样的痛苦,我们毕竟走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将来我们真正建立式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选修课范式,也许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
最后一稿时间2013年12月11日
第五篇: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呢?有效课堂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运用只适合积极地体验情感的过程。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创设情景的技能,使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实际、贴近文本的有效情境中,愉快、高效地学习。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使学生产生共鸣
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佳境。比如,在讲《背影》一课的时候,以崔京浩演唱的《父亲》作导语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听着这首抒情歌曲,很多同学热泪盈眶,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从古典诗词入手,让学生背诵山水名诗,教师的引古博今,学生的神思飞越,兴趣浓厚,就会创造出活泼热烈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入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学生的起跑线,任何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课堂提问能活跃学生思维,陶冶情操,让学生体验到上语文课使一种美好的享受。如有教师在讲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烈日下炎热的程度,并让学生谈自己被暴雨淋后的感受,然后问学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为什么还要拉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件事?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再加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而是问“愚公今年九十几?”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和“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家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同学看了看课文都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这样,就使“孀”和“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巧妙的提问就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活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文章,因此联系生活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跳出课堂,使学生振动飞向生活的翅膀,能消除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厌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如在教学八年级说明文时,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群的说明文。作文课上,我给学生的题目是“我的校园”,这个时候,与其坐在教室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教室,将课堂搬进校园,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的实实在在的景物,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写作,教师指导写作的效果是很好的。
“生活进课堂,课堂融生活”,这是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它的最终目的是搭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又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上《背影》一课,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小时候疼我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广阔蓝天的翅膀,打开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学的面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陕北农民表演腰鼓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视频中那粗犷的舞姿、震天动地的鼓声,源于黄河的不屈不挠的黄土精神,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视频影像朗读、学习,调动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春》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人劳作、孩童玩耍、阳光下飘动的风筝等画面,同时伴以优美的《春之声》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氛围中,感受到春的气息。然后,播放配乐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带给孩子的是视觉的享受、听觉的享受、轻松而愉悦,如亲临其境,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五、运用结课艺术,拓宽思考空间
精要、完整、令人兴奋、耐人寻味的结束是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教学结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况,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承前启后、促进思维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拓宽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么?”学生肃然回答“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十五你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一片空白。这么巧妙地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含着无数的画外音,他让学生在思考中体味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永生难忘。
总之,通过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感悟生活,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