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

时间:2019-05-12 03:2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

第一篇: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

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

一、论文的选题。

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宗教、地区之中,儿童虐待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身体上的伤害自不必说,精神上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

儿童期创伤经历能形成遗留到成人期的心理后遗症,它的影响是严重和持久的,可能是大范围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躯体症状(比如头痛,敏感症)到心理症状(压力、焦虑、恐惧等)再到问题行为(物质滥用、自我伤害、付诸行动、自杀意念或尝试等)。

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发生及其影响,是儿童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但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于成人期影响究竟到何种程度,国外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依然很匮乏。此论文的作者对南京市四所高校5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儿童期创伤经历发生情况的调查,对此状况展开研究。

对儿童期的研究是人类心理现象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然而,国内很多人往往对儿童期过于忽略,关注度不够。此研究着眼于儿童期对成人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于研究儿童期与成人期的相关有重要意义。儿童期创伤经历严重影响受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全社会应该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并时刻预防创伤事件的发生,降低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此论文的研究方法。

这篇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及数据处理法。

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500 名发放问卷。问卷组成为:①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研究编号、性别、年龄、学校、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等,由被试在填写问卷时自己填写;②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中文版;③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即SCL-90)。

500名被试的年龄范围为18~25 岁,平均年龄为21.1 岁。男152(33.2%)人,女306(66.8%)人;大一105(22.9%)人,大二121(26.7%)人,大三122(26.9%)人,大四106(23.1%)人;出生地在城市的145(31.7%)人,城镇140(30.6%)人,农村162(35.4%)人;独生子女243(53.1%)人,非独生子女182(39.7%)人。被试涵盖大学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和生活状况,具有比较高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信度。

CTQ-SF和SCL-90都是实验证明信度和效度很高、在国外已经经过广泛应用的问卷。

三、此论文的结果分析。在对儿童期创伤经历发生情况的统计中,作者采用频度分析,对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分布特征作总体描述,列出了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各个层面得分的最大值、最小值、每题平均分和标准差。得到的结论是大学生在其儿童期受到的情感忽视最为严重,其次是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

另外,作者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考察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在性别、年龄、出生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几个因素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儿童期创伤经历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性,而在其它几个变量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在对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上,作者采用采用Tamhane,s T2 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儿童期创伤经历高分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显著的低于中间组、低分组的学生,可见童年时所受创伤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就愈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与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等儿童创伤经历显著正相关;恐怖与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等儿童创伤经历显著正相关,与情感忽视相关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作者使用了表格和插图等直观方式来说明这些研究数据,措辞科学准确。

四、讨论,关于此研究。

本研究条理清晰,方法科学,虽然并不能真正确定儿童期创伤经历与那些心理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结果至少说明了两者密切相关。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此研究受条件限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所以结果的推广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仅限于解释被调查的大学生。另外,虽然此研究的研究对象一般有着较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适合不记名问卷调查,因此调查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调查问题涉及性虐待等敏感问题,也不能排除其中有隐瞒的成分。再加上采用的是回顾性调查,也不能排除记忆所带来的偏差。

2011.03.25

第二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姓名:李源広

摘要:体育锻炼体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它还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总之,只要引导得当,体育锻炼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Abstract: physical exercise, body not only a strong body,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also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 sound personality formation.And it help to correct some mental defect.In short, as long as the boot properly,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Keywords: 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一、研究目的在社会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强劲的挑战,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愉快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挑战。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心理上的问题;体质差对大学当地的气候环境不适应;以及对大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差,学习的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大学生活,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的因素。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体的抵抗疾病能力,改善心理不良情绪。高校体育是“健康第一”发展目标的主要有效的手段。本文就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两所高校大学生的大学体育生活现状及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和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本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对人的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并提高智力功能。

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器械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器械等),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人的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有些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如棋类;而体操、跳水、花样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则能充分发展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的表现力.一些走,跑等动作的发展对少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排队、赛跑、跳上跳下、投包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低年龄学生的识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和先后、快慢等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低年龄学生在做复杂的游戏时,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地,快速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发展和提高少儿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情感过程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学生经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竟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据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姑且不论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但从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作效率的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大众体育活动和中小学的体育课上,还是在有竟争的运动会,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和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从年青时就开始醉心于体育运动,甚至在监狱中也坚持体育锻炼。他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写道:“我从来相信,人的体育锻炼不但对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还能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从前,有好多次我烦恼的时候,就跑到健身房对着拳击沙袋一通猛打,免得冲着同事,甚至是警察发火。"

(三)体育锻炼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或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克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活动中,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因为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这着要达到某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你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如某一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就必须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刻苦锻炼,坚持不懈。而当他努力达到“标准”时,则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战胜困难的巨大潜力,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的勇气与自信。如攀岩原来属于成年人的一项冒险运动,然而,在当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少年也开始迷恋上攀岩,有些中小学特别开设了攀岩课,由攀岩高手担任教练。据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400余所学校的17万名中小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攀岩训练,并由此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等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此外,还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个活动中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运动也能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善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善于分享.这一法则正是健全人格的法则。

体育锻炼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急能力等。体育锻炼还能磨练人的个性,使人变的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不同运动方式进行不同的锻炼,并在其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性格,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体育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又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马赛等人在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型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身体训练以及做操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还必须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这些观念如果迁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则能有效的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五)体育锻炼对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有良好效果。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而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同时,如果某些人存在心理上特别是人格上的某些缺陷,也可在这一空间中通过参加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得到较好的矫治。如对于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的人,可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项目的锻炼,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态,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面对困难,越过障碍;如对于不善与同伴交往、不合群的人,可以选择足球、篮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体育项目,在这些活动中,任何犹豫徘徊都将错失良机、失败,从而培养人果断的个性。对于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人可以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持久而有耐力,从而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特点;对于做事信心不足的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使锻炼者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增强信心;对于遇事容易紧张的人,如考试总是心慌的人,可以参加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一些竟争性强的项目进行比赛,这种比赛形式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够在激烈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经常参加这种运动就能够使人遇事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对于自负的人,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项目,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跑、艺术体操等,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这样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骄傲之气。毛泽东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培养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而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传授体育基本技能、技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创造能力等,更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六)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

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 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 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 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 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 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 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 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

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导向。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很高,但还没有切身的去积极利用体育运动来提高自己的在校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因高度重视体育运动在大学生活中作用、影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体育文化,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优化体育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的氛围中,让学生的体育态度得到改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将体育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二)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 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 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 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 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 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通过学习后所谈及的一些内容,身体锻炼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积极作用远不只这些,本人只是例了一些常见的、易通的,至于其它更深的,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以至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世一:《加强身体锻炼、克服心理缺陷》,运动与健身1998年8期;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大出所版;

[3]王强:《名人与体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所;

[4]董应宣:《健身、健心、健美》,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所。

[5]闫梅:《论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

[6]郭海力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基础教育网。

[7]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8]冬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8]谢翔,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10]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马北北。北京高校连续11天没有新增诊断病例[N]。参考消息。2003,5,20。

[12]塔季扬娜*斯科罗博加季科。提高免疫力尤为重要[N]《莫斯科新闻》周报2003,5,6。

第三篇:野外生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野外生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xxxxxxxxxxxxxx

摘要:野外生存训练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对野外生存训练效果的研究,了解使大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一种途径。本文结合当代大学大学生身心问题及成因与普通高校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探究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及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身心健康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野外生存训练”,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孤岛等野外环境中,不完全依赖外部提供的生存、生活物质条件,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的训练。它以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作为一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将野外生存活动列入体育课程中实践为主要手段,以野外生活为主要形式,使学生从中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1.“野外生存训练”的目标:

“野外生存训练”是新拓展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获取健康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协作和竞争意识,形成勇敢顽强、创新进取精神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制定的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五个学习领域来确定“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心理健康基本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社会适应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发展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智力水平迅速提高: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日趋成熟,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已接近并达到承认水平。感知能力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深刻行和全面性。记忆力的 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意义记忆快速发展并居于主要地位,想象的目的性、有意性发展突出,能够围绕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思维方式显著变化,辩证逻辑思维占优势,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抽象性和理论性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争议、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

虽然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提高较快,但由于个人阅历睡觉前,知识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尚不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完善,因此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缺乏深思熟虑,从而过分自信,固执己见,易走极端。

2.2情感丰富而强烈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处在体力和精力的旺盛时期,因此,他们的情感丰富多彩,有瞬息万变。情感的体验一鉴定、乐观与振奋为主要特征。对美的体验表

现得更为复杂而深刻。情绪的两极化比较突出,极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和热情,或是极端的愤怒、泄气和绝望。

随着和社会生活的接触日益增多,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大学生逐渐具有了调节和控制

自己情绪的能力,因而他们的情感又往往表现出内隐性和闭锁性,他们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并非一直的情绪状态,或有选择地暴露给不同的对象这就对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我认识和评价水平大为提高。表现在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能根据周围人对自己的各种态度来评价、认识自己,也能将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来评价自己,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

第二,自我控制的愿望非常强烈、水平明显提高,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逐渐以

社会标准社会期望、社会条件为转移。

第三,自尊心十分突出。别人的批评常使他们感到内疚和羞愧,别人的嘲笑更使他们难以

忍受。

第四,独立意向十分强烈。要求自主和独立,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当这种意向因某些

原因受阻时,会产生不满、对立情绪或反抗行为。

第五,自信心、好胜心增强。在接受新任务时表现为跃跃欲试,不甘人后。

3.野外生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上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野外生存训练的意义,可以看出野外生存训练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向健康的心理发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例如在野外当遇到困难时,人们会努力克服,当一人之力难以胜任时,大家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又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千周,在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不良的学生,除了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节、疏通和治疗外,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也是心理健康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野外生存自然对心理疾病治疗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

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线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增强学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另外“野外生存训练”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朝一个良性状态发展,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而且野外生存作为一项户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以下几点:

3.1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某些人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和压抑等情绪反应,参加野外生存训练可以转变个体不愉快的意识和情绪,因为运动能够提高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唤醒水平是指一个人情绪兴奋的水平。当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时就会使唤醒水平提高,使人精神振奋、乐观自信、充满活力。

3.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自主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野外生存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活动难度加大、运动损伤等)和主观困难(如惰性、胆怯、畏惧、疲劳等)。所以野外生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并能够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3.3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参加野外生存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野外生存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并且野外生存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和配合的过程。

3.4有助于心理卫生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防治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野外生存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自然对心理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80%认为体育锻炼时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认为应该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由于学校压力和其他方面的挫折因素,焦虑症和抑郁症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而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减缓和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4.总结

综上,野外生存将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导向,并能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协作精神等,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的日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为学生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任帅钦 《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年第7期

2.叶长青等 《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3.李伟 陈强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4.姜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5.丁芳盛等 《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

2008年04期

第四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种病态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不论在情感和意志上都存在未成熟的一面。大学生病态的表现在于:(1)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2)人际关系不良;(3)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4)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产生这些弊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问题、学习及环境的压力、专业及职业的选择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恋爱中的矛盾、心理冲突与不良性格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曾有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述,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2004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做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其实,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生理上产生积极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积极大于消极。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8)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9)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一次30 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室外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风吹日晒,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健康体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们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技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取得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即使比赛失败,在经过找差距、找方法、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4、提高智能

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正确对待挫折

体育锻炼中的挫折随处可见,只要比赛就会有输赢,有胜利就会有失败。挫折、失败并不都是坏事,它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促进思考和奋起,变得更坚强,它能打破主观唯心的认识和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幻想,运动竞赛的失利、体育运动的失误往往给学生心理留下印记,产生情绪反应。然而挫折即已发生,应该勇敢面对它,适应它.摆脱挫折阴影的纠缠,在反复经历了体育锻炼中各种挫折的磨练后,心理承受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正视现实,激发迎接挑战、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才会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来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脊梁.。心理上正处于发育的过渡阶段。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着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打击。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然而,家庭方面的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存高远。渴望知识。追求进步、满怀着踌躇之志,为着祖国和未来努力奋进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经济和科技分发展,社会一直在变化。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正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承受不住而走上极端道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困难直接撒手,毫无主张。有远大的学习目标,但是缺乏学习动力。有信心,但是没有恒心。没有紧迫感,适应能力极差。

(二)对大学适应能力差。一些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只顾读书,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然而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就不存在了,因而心里会产生落差。再者生活上,离家在外,缺少了家人的呵护,心里少了一丝温暖。还有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不习惯,而产生了压抑烦躁的心理。

(三)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因未能良好地协调与舍友同学的人际关系,因而逐步被孤立成宅男。整天沉迷虚拟网络,使得心理走向自闭。

(四)恋爱与性心理困惑。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对恋爱和性给于了更多的关注。然这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人因感情破裂,产生报复心理。也有人因早婚早育,而荒废学业。或者是未婚先育,而背负法律责任。,(五)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准备和面试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力不从心。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况,有许多是在其早期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一)家庭的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宿舍某君来自偏西的西南小山村,从小家庭贫困,他知道读书是唯一出路,因而考上了大学。然,已经产生的自卑感使他不敢与其他同学交流,贫困而不能对大世界有更多的认识,使得他与别人缺少共同的语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自我的一个人。贫困的生活使他不得不勤工俭学,参与兼职。这无形就增加了各方面的压力,学习跟不上,工作不顺心,造成了烦躁,厌恶的脾气。在对于前途和工作的担忧,使他经常焦虑不安。钱,永远是贫困家庭孩子最敏感的神经。因为穷而与社会归属冲突,脱离集体,产生了自卑,敏感不良的心理。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某同学,初中时期父母离异。而后长期由母亲教养。可能是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滋生了自卑心理,整天闷闷不乐,对生活缺乏应有的激情。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不太敢与人交流,讲话吞吞吐吐,情绪容易紧张突变。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我们家庭完整的孩子来说,确实很幸福,但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独自自主能力很差,与同学相处时,爱耍小脾气,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为时常为别人所疏远。最后,无所适从,产生了阴暗的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有直接联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想必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家庭充满冷淡、暴力、争吵,孩子的身心必然受创,带着疲惫,在折腾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四)家长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隔壁班某同学,在学校经常以小霸王的形象示人,蛮横无理,性格暴躁,打架斗殴。多次接触后才知道,原来他父亲是军人出身,从小就以严厉粗暴的形式来教育他。以至于懵懂年代的他还曾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后面就形成有缺陷的个性。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父母以温和细致的方式去关爱教育他,那么这位同学的性格应该会有所不同吧。看看那些大家闺秀,从小诗书沐浴,礼乐熏陶,言谈举止间但显大家之气。

三、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

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环境是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场所。家是心灵的港湾,是大学生遭遇心理创伤时的疗养所,是大学生获得心灵温暖 1 的源泉。家庭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低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以正确的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况。家长的语言,行为举止对孩子起到熏陶的作用。一旦家长的某些偏激、过火的行为将成为孩子以后的榜样。孩子也将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挥发出消极的因素。一旦误区产生,对于懵懂时期的孩子来说,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走向了心理阴暗区。作为家长,必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子女,在教育过程中,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健康培养孩子。

(二)家长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温暖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驿站。孩子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只要回到家里,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作为家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以爱的滋润对大学生子女进行聊天沟通,让大学生子女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以平等温和的态度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大学生子女得到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家长在推进孩子成才的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家庭的基础教育主要在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大多数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期望,从某些方面迫使孩子学习更好的,更热门的专业,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已经长大了,对未来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于鼓励,而不是限制。尊重大学生子女自己的选择,提前为他们铺好的道路,不想走,也就不会前进的。

(四)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及时教育引导,消除困惑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时期,心理变化幅度极大。一旦学生发生了,心理困惑,家长应该善于引导疏通,使之顺利磨合度过。在涉及恋爱问题,家长应该正确对待,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教育,知道子女注意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在处理学业事业等方面时,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以经验和见识引导大学生子女选择人生方向。

[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3]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4]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 [5]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总体报告

报 告 编

38a5c10684f633ee470055e4786aa9e9_303674

送 检 文

浅谈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送 检 人

检 测 单

个人用户

检 测 时

2012-12-12 18:01:23

论文库,中文期刊库(涵盖中国期刊论文网络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重要学术期刊库、中国重要检 测 范 社科期刊库、中国重要文科期刊库、中国中文报刊报纸数据库等),Tonda论文库(涵盖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围 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部分高校特色论文库、重要外文期刊数据库如Emerald、HeinOnline、JSTOR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总 体 结

总相似比 10.03% [即复写率与引用率之和] 论

检测指标 自写率(%)指标数值 89.97

复写率(%)

引用率(%)

总字数(个)

10.03 0.00 2815

    

指标说明:

1.总相似比即类似于重合率。总相似比即送检论文中与检测范围所有文献相似的部分(包括参考引用部分)占整个送检论文的比重,总相似比=复写率+引用率。

2.引用率即送检论文中被系统识别为引用的部分占整个送检论文的比重(引用部分一般指正确标示引用的部分)。

3.自写率即送检论文中剔除雷同片段和引用片段后占整个送检论文的比重,一般可用于论文的原创性和新颖性评价,自写率=1-复写率-引用率。

4.复写率即送检论文中与检测范围所有文献相似的部分(不包括参考引用部分)占整个送检论文的比重。

下载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期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感想(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浅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表明,家庭对一个人的品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我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我的影响 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所要的健康已经不再单指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我们早已更加注重心理健康了。 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

    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日益趋增,网络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