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心得(大全)
《“质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心得
学校数学科组组织全体数学科任教师对《“质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一文章进行了学习与研讨,本人收获良多。现谈谈个人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深化,探索的动力。学生对未知的总是充满着好奇,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的释疑技巧,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质疑”的氛围,鼓起学生“问”的勇气;二是教给“质疑”的方法,掌握“问”的要领;三是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深化学生的思维。
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方面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质疑,耻于生疑,造成不敢问、不爱问的心理障碍。教学中,教师要把“爱”带进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哪怕学生是说错了,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与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
第二篇:自主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自主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而《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都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反而越来越不爱提问了,不爱思考了,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趣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质疑 发挥创新潜能
要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探索质疑。把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坛”,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场所,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把想到问题提出来,学生会问“白血病是什么病?”“骨髓移植”是什么?“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找?大陆没有吗?”通过质疑,根据自己预习所知道的知识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升华了情感,引发共鸣,体会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不断的探索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能力。这样不正能够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二、课堂激趣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1、创设质疑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在与学生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 “谁来说说你的奇思妙想”“谁灵感来了”“谁有不同意见”“不用举手就可以说”等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种创新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以故事导入:“黄鹤楼的传说”这样学生知道了为什么李白要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在和学生一起表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接下来就会大胆质疑,长江上那么多船,没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样,在尝试探究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发挥自主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形象,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课文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课文的感受和
理解。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课文中潮来前,人们期待的心情,潮来时,那种壮观的场面,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又如:教学《荷花》这课时,上课开始,伴随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观看公园里荷花盛开的录像,美丽的图画,悠扬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这时,教师相机导入:“同学们,这么多的白荷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谁能描绘一下自己想想中的景色?”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主要是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我这样设计问题,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然后请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五位壮士,刻画出壮士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斩钉截铁”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性格。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3、运用竞争对质疑自主求证,激发思维。
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及时给予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乌塔》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到:“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我们也经常茵旅行。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妈妈喜欢音乐会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欢博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们也茵出去玩,也单独出去玩,爱他们,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没有逻辑。”我创设一种“竞”境:让学生讨论“爱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由此,学生们开始热烈的讨论。这一“竞”境的设置,再次把同学们引入思考、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竞争,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可以是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质疑,也可以是对习题练习速度、练习质量的评比或对某一问题处理深刻性的评价;从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创设的,也可以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
三、课堂内外相结合大胆质疑,提供创新空间。
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局限于书本与课堂的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体验,在生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课内外联系,注重校内外沟通,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一些能与学生生活结合的课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例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让学生到动物园参观或上网、查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弄清楚袋鼠、猴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想象小壁虎向这些动物借尾巴的情景,仿照课文的段式练习说话,如学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坐在小山坡上,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篇:紧扣课堂教学 点燃思维火花
紧扣课堂教学 点燃思维火花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句容市东昌小学 2122416 黄元俊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而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下面就具体做法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感知 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李明和陈辉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70米,李诚每分钟走65米,经过10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可以先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
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 “同时”、“相向”、“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数量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行程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李明速度与陈辉速度之和。这样,同类题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二、分析综合 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食堂运来大米800千克,面粉是大米的,运来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先画线段图让学生直观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有层次剖析题目中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面粉数量与大米数量有什么关系,题中单位“1”是哪个数量;如何从两个数量的联系中求出面粉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大米与面粉的数量关系及苹大米的数量求出面粉的数量,然后将大米与面粉的数量相加,得出“共
多少千克”。即:400+400×,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400×(1+)。
三、比较总结 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堆水泥,一堆重120吨,比另一堆轻,另一堆水泥重多少吨?(2)有两两堆水泥,一堆重120吨,另一堆比它轻,另一水泥重多少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让思维的火花闪耀在我们的课堂之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一种独特理性之美。
13133434
第四篇:点燃学生说“火花”(共)
点燃学生说的“火花”
语文教学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怎样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善于点燃说的“火花”,让说“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
一、以“爱”点燃,让学生敢说
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时,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姆”。学生哗然。可贾志敏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教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
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贾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
面对学生的胆怯腼腆、面对学生的话语错误,如果老师老师放弃,嘲笑,责怪,学生以后还有谁敢说?所以我们要热情地鼓励,真诚地启发,耐心地等待,像一个燃烧的火把,以深沉的爱温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诚挚的赞美激励学生。在学生自卑的心田里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爱意绵绵,学生则情深意重。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感受?哪有心火不能点燃?
二、以“情”点燃,让学生想说 《示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感受到陆游什么样的感情? 生:为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伤。
师:是的,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可自己的祖国还没有统一,心里无比的悲伤。(屏幕出示《清明上和图》)
师:这是当时北宋的情景,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当时北宋非常繁荣。
师:可是,这一切从金兵入侵,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都已不复存在了(画面消失,播放了一段古战场车喧马嘶的音乐。)
师:闭上眼睛,听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闭眼聆听、想象。)
生:我听到了老百姓的哭喊声。
生:我看到了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师: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注释),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老百姓在敌人的统治下日子很难过。生:人民盼望着南宋军队来解救。
师:可此时,南宋统治者在什么呢?出示《题临安邸》(有注释)生:整天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生:置自己的百姓不顾,只顾自己的享受。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怎样? 生:悲伤。
师:仅仅是悲伤吗? 生:悲愤。
师:为什么悲?为什么愤? 生:为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悲,为国家不能统一悲,为统治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愤。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说什么?
生: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
„„
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想对某某说什么”,可学生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只是喊几句苍白的口号。这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没有真正受到激荡。情感是说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渡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运用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情朗读、背景介绍,语言描述等一系列手段,让学生的情感逐渐升华,课文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积聚成情感的“核反应堆”,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喷发状态。这时,让学生去倾吐,去表达,真是水到渠成。
三、以“趣”点燃,让学生乐说
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的口语交际课上,我首先联系《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出假孙悟空,变出小猴子,变出三头六臂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在学生了解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要求后,我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积极想、大胆说、认真听”的要求,并宣布将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口才奖”“进步奖”等作为激励措施。学生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于是,我选出五名学生当“小记者”到同学中采访: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让学生畅所欲言,再让小记者在班里发布新闻,报道同学们的想法。针对小记者报道的情况,我对学生奇妙的想法,有意义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不太合适的给予建议,引导学生从为人类造福的角度想像。为了让学生能够使用规范的口头语言,说得清楚具体,有条理,在小结后,我让学生静心充分想象,再自由组合,小组互说,以“长”带“短”。我则参与其中,帮学生疏导思路,组织语言。这之后,我让学生推荐或自荐上台演说,夺取奖项。最后引导学生评议,评出得奖者,给予奖励。
这节课综合运用了多种训练方式,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在活动中无拘无束的交流,实实在在的得到语言的训练。他们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下课后,许多学生仍意犹未尽,继续与同学交流。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教学中都不可避免这样一个事实,不感兴趣的东西,是难以学好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乐于说,其效果自然妙不可言。
四、以“法”点燃,让学生会说 造句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些词不止一种意思。如“骄傲”就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指不谦虚;第二种指很自豪。谁来用第一种意思造句?
生:王刚其中考试语、数、外三门功课都得了100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学习和以前一样用功。
师;谁来用第二种意思造句?
生:我为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感到骄傲。
师:刚才大多数学生都是造得人骄傲的句子,能否造动物骄傲的句子? 生:老鹰见小鸟飞得没它高,就骄傲地说:“小鸟,你怎么飞不高呀?” 师:能否造植物骄傲的句子?
生:春天,迎春花首先开放,它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在说:“你看,我是报春的使者。” 师:能否用“骄傲”造个问句?
生:你就取得了一点儿成绩,怎么能骄傲呢? 师:能否用“骄傲”造个结尾是感叹号的句子?
生:期中考试我考了双百分,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 师:同学们,能否用上关联词造句?
生:虽然我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我一点也不骄傲,因为我知道骄傲就会落后。师: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但希望人家听(读)明白,还希望人听(读)后印象深刻,这就要把句子造得形象生动。
师:谁来造个比喻句?
生:骄傲的敌人被八路军打得像老鼠一样四散逃跑。师:谁来造个拟人句?
生:那朵鲜艳的太阳花昂着头,骄傲地说:“你们看,我多漂亮。” 师:谁来造个排比句?
生:我们为祖国的山河壮丽而骄傲;我们为祖国的物产丰富而骄傲;我们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
师:能否造个夸张句?
生:你看你,取得了一点成绩,骄傲的尾巴都要翘到天上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骄傲,可以造出这么多句子,今后造句,可试着从以上几方面去造,相信你会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达尔文)以上老师的造句指导可谓是扎扎实实,步步深入,让学生知道了怎样造句,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造句可以这么造!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掌握了造句的方法,以后他们造句就会运用这些方法去造句,定会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来,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定会得到了发展。
第五篇:点燃兴趣的火花范文
点燃兴趣的火花
【摘要】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才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明显提高。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氛围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设计悬念,引发兴趣;精心设问,激发兴趣;借助游戏,培养兴趣;优化练习,巩固兴趣;重视小结,延续兴趣。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积极性效率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他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诚然,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才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明显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设计悬念,引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创设学习情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它能否被2还是3或5整除。学生通过计算验证,果然正确,有几位同学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俗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激起求知欲望。学生带着这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诱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急于让学生在圆锥里装沙做实验,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他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高?如果用圆锥的底
面积乘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地沟通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经过学生猜想、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由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的能力。
三、借助游戏,培养兴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把丰富的数学知识“蕴藏”在有趣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首先教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一个手指表示1,两个手指表示2,„„5个手指表示5,然后两人一组,按照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的规则,手指出的是数字,两个数字相乘,说一句乘法口诀,先说的同学获胜。为了更好的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每个同学都用心去记,即使上一轮慢了,下一轮也争取优胜。通过这样一个动脑、动手又动口的游戏,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5的乘法口诀。
再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兵兵球装入一个不透明的纸箱,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
教学中把游戏、活动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兴趣。
四、优化练习,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要新颖有趣,耐人寻味,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思维。练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花样性练习。低段学生由于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可设计一些小游戏、抢答等花样性的练习,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从学生情感出发,这样的练习还是很有效的,因为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2)操作性练习。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在教学“排列组合”后,我设计了一个“唐僧四师徒照相”的游戏,让4个同学扮演里面的人物进行拍照,看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师傅唐僧应该排第一,跟着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有的说:“孙悟空本事大,应该排第一,然后才是唐僧、猪八戒、沙僧。”还有的说:“我想安排孙悟空殿后,这样妖精就不敢追上来了。”„„这样在座每一个学生都是摄影师,学生的思维活跃,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3)实践性练习。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忙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重视小结,延续兴趣
如果说巧妙的引课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开启思维的钥匙,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小结,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课堂小结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记得有次听一个老师的课,讲课内容是“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到最后,上课老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瞥了一眼墙上的钟,说:“这节课要结束了。” 我心里一怔:好象还没有进行课堂小结。正当我感觉惊讶的时候,老师接着说:“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请站起来。”马上一半学生站了起来。“学号能被5整除的同学请站起来。”又一批同学站了起来。“学号能被3整除的同学请站起来。”几个同学也陆续站了起来。太精彩了,太出人意料的小结了,听课席上响起阵阵掌声。
记得小时侯,很喜欢听电台的评书人讲故事,每到关键处或精彩处,都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下一个悬念,害得我天天准时候着。我想:如果学生也能带着这样一种心情结束一节课,也是这样急切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那该多好啊!受此启发,我在课堂小结中一改过去归纳、说收获的做法,尝试“卖关子”。如:学完年、月、日,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雨今年6岁了,可他才过两次生日,问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一般说,他应过六次生日才对,可为什么才过两次呢?留个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回忆今天所学新知,寻找答案。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索,收到“课已完,趣犹在”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多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