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自传》感想

时间:2019-05-12 03:4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胡适自传》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胡适自传》感想》。

第一篇:读《胡适自传》感想

读《胡适自传》感想

由于本周是讨论课,所以备课就稍微的简单些,腾出了时间看了《胡适自转》,本想拿出2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们来了胡适的讲解,但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但凡大的思想家学者或者说某一时期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是十分的复杂和深奥的,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亲人朋友以及自己的机遇等等都会对人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单凭一本自传,或者单凭几天的时间,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水平有限,所以我认为我很难把握胡适的思想,所以就放弃了在课堂上讲解的想法,还是自己读读就好了。那读完任何一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想,有了想法就不吐不快,所以在此就简简单单的把《胡适自传》的感想说一些。

胡适是一个很多崇拜的学者教授,在上研究生期间,同寝的小姑娘就疯狂的喜欢他,那时候我对胡适的了解就是知道他是 寻文化运动的棋手,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在美国读书期间受实验主义家杜威的影响,产生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著名言论,回国后在北大担 任教授并接任北大校长一职,仅此而已。

看了《胡适自传》后,更多的了解了胡适思想形成的渊源,那就是他从小所受的教育,胡适的父亲是当时的“能人”,在东北江南一带任职,在老家安徽绩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三先生”。胡适的母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作为偏房嫁给50多岁“三先生”,所以24岁就守寡,母亲一直充当了慈母和严父的双重警角色,母亲在大家庭中以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处理了自己和“三先生”遗留下的儿女的关系,这些对胡适的影响很大,同时母亲对胡适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从小让他读各种书籍,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

胡适后来跟随母亲到过上海,在上海那个中外交流汇集之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使他中国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在1910年中,美国要退回庚子赔款,中国人就利用这批赔款开始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学习,那胡适就作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同时还选修了历史文学等课程,认识了一大批的学者教授,并且自己在适当的场所就发表演说,把自己的演讲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影响很大,这就是而来胡适在同李大钊等马克苏主义这在论战中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理论都是假设的,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渊源。回国后,胡适就被蔡元培校长请到北大作教师,由此认识了一大批年轻有思想有个性的学者,他们在北大这块圣地上为新的思想为西方的民主科学摇旗呐喊,给人民一次彻底的思想大洗礼,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文字,同时他还用白话文写了中国第一首诗歌《蝴蝶》,后来收藏在他的《尝试集》中,推动了中国文学和语言的繁荣,同时他还开始 整理国故,研究和尚和考证红学,在一系列领域中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自传中有胡适弟子唐德刚的一些注释,有了第一手难得的资料,唐德刚丝毫不隐讳对老师的批评真诚真实,显露真知,正是西哲说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那种精神。胡适对于共产主义和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都有无法与本土主导文化观念完全相合的看法,这不难理解,他是把本世纪影响中国的各种思想主义等等量齐观地来看待,他自己有时中国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带头人,他自然不会有“四个坚持”。至于“太平天国”,他的自传中均记录了安徽胡氏家族经历这场战争,人口从6000多聚降至1000多人,宗祠毁灭,胡适叙述的感情色彩就很了然了,正义的战争任是战争,战争就有它残忍的悲剧的性质,我相信我们都有“同情之理解”的治史方法去理解胡适了。

读完后,感触颇多,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还没整理好,等有时间再整理了,好了,我要备下周的中国共产党的课程了。预祝自己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哈哈,好土的祝福呀!

第二篇:读胡适自传有感

读《胡适传》有感

2008-07-30 00:08:40 来自: 百无一用(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 “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第三篇:读《胡适文存》之感想一(转载)

读《胡适文存》之感想一

(2015-03-19 20:35:01)转载文化

杂谈 ▼

标签:

说来有一个很是奇怪的事情:我所钟爱的民国作家中,有三位是不被大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他们是周作人、林语堂、胡适。

在传统的教育中,三位都被描述成富有争议略带灰色的文人。周作人被毛公定义为“文化汉奸”,一直未能翻身;林语堂因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左翼联盟的不相怠见,在历史的潮流中也很少上得了台面;胡适,更有意思。和国共两党的党魁都有交集,并在特定时空备受推崇和尊重,可惜不沾政治、独立思考、极力启迪明智、布道民主与改革的文人特质,让其两边不讨好。以至于在内地,与周作人同命,被人讳而不谈。在台湾,蒋公一句话为其盖棺定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初次见此联,总觉得蒋公对胡适的评价很高,后面阅读一些蒋与胡的恩怨交集后,总觉得该语含有不敬之意,其中之味,需仔细咀嚼。

可是,政治的东西让它回归政治,与我无甚干联。我一介草民,阅读其文,觉其文笔优美、理性,还带有开一代风气的思想荣光。这个对一个爱好读书的市民,怕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喜闻乐见的事情。

我在和朋友聊天时,一直说中国有几个思想最自由的时代: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三是清末到民初。那几个时期,思想上百花齐放,思辨却不相互打压。像极了一个大戏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境,各自竞演风流。智慧之光交映之后,社会剧烈动荡变革,大大促进了历史进步。中意的事,我喜爱的三个作家,都生活在那个思想极其自由的时期。不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创造了历史,纠缠不清中,就喜欢上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他们。

三位作家中,我首先阅读的是周作人的作品,读了不少止庵校正的集子,读着很是有感触,因为本文想叙写对胡适的一些印象,故不多加描绘;林语堂是读郁达夫文集时,里有一篇文章描述在上海亲历林鲁之争而感到意外,进而结识,后就寻觅了《林语堂文集》来读之,以满足为何当时一青年才俊敢和文坛老大角力之好奇。胡适,是在一个出版社做的《指尖上的中国》中阅读到其关于桂林山水的描绘,觉得其文笔特别有意思,知识之广令我惊异,进而有了好奇之心,随后购买了《胡适文存》套集来了解。

《胡适文存》套集,共有十二本,洋洋洒洒预计三百万字。这个通读下来,估计要一年时间,我也是准备花一年多的时间来慢慢了解一下胡适。文集是一四年十二月中旬购买的,到如今已有三月的时间。可惜,因为懒惰,至今我才读完一本,很是不好意思。但在读的过程中,我就有了要写写自己对于其人其文感受之冲动。但因为知识点很少,加之脑海中很多印象是道听途说,真假难辨,不敢妄言。可是,作为一个灵魂不安分的人,还是压抑不住自己说说的恶习,忍不住要讲讲了。这其中最大的支持也来自胡适先生的思想,其在《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中坦承自己对民国政府颁布命令在中学一二年级推行国语的支持,并对反对者给予了毫不隐晦的批判。他说:”国语的标准绝对不是教育部定的出来的,也不是少数研究国语的团体定的出来的,更不是在一个短内定的出来的.......推行国语就是定国语标准的第一步........嫁了自然会养儿子,有了国语,自然会有国语标准。“得此启迪,无关完善与正确,先写了再说,大不了到时改过自新了罢。

在读完《文学改良媰议》后,我才对胡适为什么是五四运动旗帜性人物有了一个简单了解。单就其所提八议,时至今日个人认为还是行文的标准,可惜是,很多人却是没有用心去领悟。胡适在文中说:”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究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点在现在看来好似平常不过了,但是在当时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替的时代,那作用是极其突出的。它改变了大家行文立说的固化思维,好似平地一声惊雷,震醒了梦中人。后面白话文推开了,新诗出现了,可读的文章多了。这可以说,在恰当的历史节骨眼上,胡适一声嗓子,历史就进入了现代。这里这样说,好似有夸大之嫌,再举一例,证明胡适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的推进是无人能代替的。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一文中,胡适对标点符号的定义、用法以及好处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细读之后,感叹胡适不光在思想上立于潮头,在实践上也是亲力躬为。他界定“标”,是用来标记词句的性质种类;“点”,是用来点断文句,使人明白句中各部分在文法上的位置和交互的关系的。这个定义,在当时如何行文撰意时是有规范的作用的。其在文中对标点的种类和用法也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在旧标点基础上,我们应该用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和书名号。并对用在哪里合适进行了一一论述。我读完该文后,很是意外,没想到一个平时极其关注形而上的人,也能操刀做形而下的文章,并且立论一如既往的干练、叙述一如既往的有逻辑层次,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胡适对于历史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得到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坚信我相信也一定会落在胡适的好友周作人身上。但是,对于初读《胡适文存》的我来说,阅读该书还是有些困难的,今记录如下:

一、该文集排版为竖行,与现同行的作品不同,阅读较为费力。文中多有繁体字,加之标点多为旧时用法,没有耐心和没有稍许文学素养的人是没有能力读完的;

二、文集很多代表性作品都产生于民国那段思想最思辨、最丰富多变的时期,若对于这个时代环境不了解,就难了解文章的内涵了;

三、胡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人,其很多思想、方法论、比较法都是借用西方的,没了解的人,不会懂。举一例,如其常提及的历史进化论’

四、文集中会涉及很多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要稍许了解这些人的思想、作品,也是一件不易的事;

五、文集中文章一般篇幅较长,万字左右是常有的事,这个对于阅读习惯是个大的挑战,现在很多人喜欢阅读篇幅短小的文章,那样容易掌控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这在胡的文集中,是很少见的。

在个人而言,一旦开了头,就会继续阅读下去。何况,读胡的文章,时不时都有一些惊喜出现。

残荷听雨二零一五年三月十九日作于昆明

第四篇:《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胡老爷子在政治主张上究竟是对还是错

新闻2班 李越

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 不抵抗”主义。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他们的文化传统白得像一条被单。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从欧洲白种人的文化传统出发的。第二,他二人都是西方扩张主义极盛时代、最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上等公民。第三,他们是上述这个社会内的“开明分子”、“社会贤达”、高级知识分子,自命为有教无类的大学者、教育家。他们的人品都是极其善良的:奉行基督,反对战争,同情弱小,同情得像贾宝玉同情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一样。第四,他二人就同胡适之先生、张君劢先生一样,无拳无勇无钱,而又自命不凡,不甘寂寞,专门欢喜“谈政治”的“白面书生”。现在美国的费正清先生等等的社会贤达,还是属于这一类。而胡适先生的家庭背景也与其相似,家庭出生好,是个完全的白面书生,很容易受到文人政客思想的影响。

我读完后在想,如果当时中国群众跟随了胡适先生的“新和平主义”思想,不对日宣战,那后果又是什么,我现在打的是中文还是日文呢?

胡适先生生前一直主张要学会质疑,在疑处生疑。那为何他确不以此来要求自己呢?一生的思想都被安吉尔和杜威的“新和平主义”牵着鼻子走。所以,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主义同样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看。中国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硬件支持外,思想上的先进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胡适先生固然伟大,但不能称作是伟人。胡适先生虽参加过新文化运动,但并未给中国民主带来实质性的进程,我指的是民主解放的国民性。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在中国不合适,思想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行。

第五篇: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Qingcheng Qingcheng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

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下载读《胡适自传》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胡适自传》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胡适文章有感

    (一)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号上。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

    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

    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 要说起改革,首先想到的三个层面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要论难度,经济最易,文化次之,政治确是最难的。若是能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政治改革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的母亲感想胡适

    我的母亲读后感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

    读胡适《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感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

    读胡适《我的母亲》

    怎一个“忍”字了得! ——读胡适《我的母亲》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 李明哲 摘自拙著《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原载《中学语文·上旬》2015年第7-8期。 “......

    读《胡适论教育》有感

    读《胡适论教育》有感 Wzn6835 据统计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九百多万,并且录取率达到70%,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有将近七百万,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了。在中国,无数人为了考......

    读胡适文章有感汇总(5篇)

    读胡适文章有感 原作者:何中华哲学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