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

时间:2019-05-12 03: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

第一篇: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

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恋爱行为日益普遍。错误的恋爱观会给高职学生带来多种危害。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恋爱观的途径有:帮助高职学生确立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爱情的本质;以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为指导,引导高职学生文明恋爱;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社会、高校、家庭间的合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职学生 恋爱观 教育类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相互之间容易产生好感。但是,恋爱是难以驾驭的人生艺术,投入恋爱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论对其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以及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中的恋爱现象

笔者对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9及2010级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机械装配与维修等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6%。问卷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6.5%,同时14.1%“已经谈成”,21.6%“正在谈”,26.8%“原来谈过”,只有33.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期间不想谈”。此外,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交流,发现他们对爱情、恋爱的认识相当肤浅,仅停留在好感的层面上。因此,对高职学生开展恋爱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高职院校亟待重视并加强的问题。

二、错误的恋爱观及其危害

作为缔结婚姻,组成家庭的基础和前提,恋爱是男女双方爱情的过程中或在爱情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恋爱中的男女收获爱情。而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高职学生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科学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否则,恋爱就可能成为其人生不幸的诱因。高职学生存在的几种错误的恋爱观。(1)错把友谊当爱情。有些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能准确区分友谊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情感,错把正常的异性友谊当爱情,给双方增添了许多烦恼。(2)为寂寞解闷而恋爱。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而频繁,加之成人意识增强,一般不愿意与老师、家长坦诚交流。于是“满腔烦恼无处诉,找个恋人来倾吐”成为不少高职学生恋爱的动机。(3)偏重外表美,忽视内在美。表现在择偶标准上,男的要求女方漂亮、温顺、有魅力;女的要求男的标致、个高、有男子汉风度。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懂得美的内涵,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味追求容貌。这种简单的恋爱观,既可能会伤害对方,也可能会伤及自己。(4)爱情至上。爱情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高职学生只为爱情而活着,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5)功利化地看待爱情。不少高职学生,尤其是女生将对方看做“钱包”,以对方的门第、家产、地位、处所等为恋爱的前提条件。(6)性行为的随意性。在高职校园里,部分学生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在行动中,并不是为着真正的爱情去爱对方,而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加之部分学生缺乏避孕知识,极易导致怀孕现象发生,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创伤。错误的恋爱观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妨碍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爱情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与成才相比,它毕竟处于从属地位。部分低年级的大学生恋爱很大程度上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远离家乡父老而感到孤独寂寞、高年级男生对低年级女生的主动追求等因素有关。同时一些学生分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加之对爱情抱有神秘感、浪漫感,当他们自认为的“爱情”到来时,就盲目、忘我地投入对爱情的追求。尤其是部分陷入单相思、师生恋和同性恋泥沼的学生,容易失眠、焦虑。甚至导致心理疾病。(2)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同时,在高职院校这种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容易产生感情。在校园中、草场上、图书馆、食堂等场所,部分谈恋爱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搭肩搂腰,甚至公然拥抱、接吻等,这不仅有损大学生的形象,与良好的学习氛围极不相称,也是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3)处理不当,恋爱会导致高职学生断送学业。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学知识、长身体、锻炼思想、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好恋爱、爱情问题,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提高身体与思想素质,力求全面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幸福、发展和前途,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现实生活中,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使一些原本天赋极高、富有才华、渴望成为栋梁之才的高职学生被埋没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三、高职学生正确的恋爱观的建构途径 教学法论文教育理论 英语教学论文 帮助高职学生确立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与历史的使命。大学阶段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当代高职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经受着多重价值观念碰撞,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对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清大学生的内涵,从而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奋进。同时,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自身成长、科学地认识与把握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从而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实现自身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教育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爱情的本质。鉴于当代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婚姻爱情观教育,他们对爱情、恋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上的讲解,还仅仅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上。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性文化、性思想的铺天盖地侵入与传播,给大学生在理解爱情的问题上设置了障碍,甚至使部分学生陷入追求性自由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真正的爱情是性爱、理想和责任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1)性爱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因此,青年大学生应该把握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好感属于友谊的范畴,在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中,好感有可能发展为爱情。但是,将一时的好感或某一方面的倾慕当做爱情是错误的,会给自己和对方增添许多烦恼。(2)理想的契合,使恋人们在爱情路上勇往直前。个人的爱情一旦实现了与理想、事业的融合,就能更充分地焕发出恋人们内心潜在的力量和创造才能。只有实现了这种融合,才能使恋人们英勇地投身于探索真理、献身祖国、造福人民,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责任的担当,体现了爱情的特殊性。虽然爱情包含性欲的因素,但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欲。性欲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爱情已经远远不能等同于性欲。人类不是禽兽,肉体的满足已经无法与精神的满足、精神的吸引分开。那种只把异性当做性欲对象的行为,只能是一种兽性。爱情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容,但社会属性净化了自然属性。爱情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体体现为恋人们在追求、收获爱情的路上,彼此之间为对方“忘我”的付出。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他)缔造幸福。”恋人间责任的担当不仅为爱情提供了坚实的情感保障,也丰富了爱情的内涵,升华了爱情的境界,而且从根本上将爱情与性欲、纯粹的性爱、自私地占有对方、视对方为玩物区别开来,充分展示了爱情这一人间真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为指导,引导高职学生文明恋爱。恋爱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其实,爱情本身就蕴涵着道德性,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它要求爱情的双方在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平等相处、自觉承担责任、在恋爱中文明相亲相爱。虽然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考虑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个性的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因素,是维护恋爱关系的自主性和持久性的条件。在建立和发展爱情关系的过程中,恋爱双方应该以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方式进行交往,平等、真诚相待,不能有任何欺骗行为。一旦建立起爱情关系,就要共同承担起这一关系所包括的所有各种义务。这样的恋爱双方,在长时间的恋爱过程中,不会逾越性行为的界限。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人,幸福才是久远的。在恋爱的问题上,那种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玩弄异性的“爱情”是虚伪的、卑劣的。“恋外情”“婚外情”,甚至“多角恋爱”,不是真正的爱情,也是对对方感情的不尊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力避高职学生因业余文化活动匮乏而去寻求异性感情寄托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合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走出二人情感世界圈子,在参加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塑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组建家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社会、高校、家庭加强合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服务。调查显示,社会上两性关系中丑恶的现象,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对爱情的认识,关系到他们正确恋爱观的确立。近年来,婚外恋有蔓延的趋势,仅2002年,在我国普通公民中,有婚外情的占8.2%。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高级官员道德败坏问题,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间感情上遭遇危机,这些情况对高职学生造成的认知冲击是深远而严重的。为此,全社会都应增强对高职学生爱情观、恋爱观的关注。社会、高校与家庭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挥三位一体的作用,在发挥学校教育与引导作用的同时,增强社会、家庭在这方面的作用。从而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矛盾加剧,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起步晚,缺少成熟的经验,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优化教育内容,注重教育效果,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文化氛围;搭建一个平台,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高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不失时机地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逐渐形成高校安全文化。

第三篇:建构校训文化创设和谐校园

建构校训文化创设和谐校园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校训则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思想的精华,是创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校训文化;建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2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办学上的个性化表现。它是标语,也是一个标尺,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是创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因此,校训文化的建构与实施是建设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的关键,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

一、“求我养正”校训文化的建构

我校“求我养正”的校训不是生搬硬套移植借鉴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我校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发掘、酝酿、完善、发展起来的,是刻有我校历史印记和反映我校特有的DNA遗传基因的文化要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真正能够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1.价值取向

“求我养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研究儿童文化为崭新视角。校训“求我”,就是探求美好的自我、身心健康的自我、追求理想的自我;“养正”就是“养天地正气”,成为一个品行正派、德才兼备、充满浩然正气的现代中国人。“我”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我”,更是社会意义上的“我”,“求我”不但要“求”身心健康、更要“求”思想品行健康,成为有头脑充满智慧的大写的“人”、大写的“我”。仔细分析理解“求我养正”的内涵,我们会发现它与素质教育要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求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唯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方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校训中的“求”与“养”字,不只是办学主体学校与老师的主动行为,更是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行为。“求”既有追求的意思,更有探求的意蕴;“养”既有培养的意思,更有养成的内涵。“求”与“养”,无论从教育者还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都体现其主动性而非被动性。

校训“求我养正”,是学校的文化追求。《中小学校训赏析》的编著者王天纲认为:学校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文化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没有校训文化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校训是一个学校教育理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我校的校训不但体现学校的教育先辈的办学理念,而且也切合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它融传统与现代教育于一体,既植根与学校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先进文化。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2.文化建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首先对校训“求我养正”进行文化建构,通过分析理解、拓展延伸,形成了指导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鲜明的校训文化:

(1)办学理念的确立。从有利于办学实践、增强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对“求我养正”校训进行一定的阐释,把“求我”理解为“求健康真我”之意,这里的“健康”即身体、心理双重健康,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养正”解释为“养天地正气”之意,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正派、为人正直、充满正义的现代中国人。“养天地正气”借用原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的前半句,表示我校作为百年老校与苏州大学同属吴地,文化渊源流长的意思。

(2)“三风”的形成。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我校校训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从“求我”中提炼了校风和教风,从“养正”中提炼了学风,建构起了具有学校个性又有时代特点的新“三风”:

校风:知我、悦我、律我、亮我。围绕心理学上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发展自己”的发展顺序,设计由低到高的自我发展序列,作为学校集体、教师和学生个人之“我”的发展理念。

教风:求实、求活、求趣、求新。围绕教师教育教学中怎么“求我”而提出,我们认为: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创造性智慧。

学风:养礼、养诚、养怡、养智。将“养正”具体化,筛选出学生学习生活必需的四个要素: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心理健康、学会学习。

(3)学生发展目标的制定。我们将“知我、悦我、律我、亮我”确定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养礼、养诚、养怡、养智”确立为学生品德培养目标,两个层面的培养目标是办学理念“求健康真我”的具体落实。

(4)特色教育内容的确立。我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办学特色,如何深化特色教育工作,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校训引领下,我们确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较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庞杂的实际问题。

二、“求我养正”校训文化的实施

正如前述,我校“求我养正”校训植根于学校百年传统文化,然而只有在不断建设中的校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真正对办学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让“求我养正”的理念真正根植于全校师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1.把校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我们以校训“求我养正”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来引领、建构和形成学校基本的发展思路、主要发展目标和各方面工作。

我们提出:学校“求我”,走向百年名校;教师“求我”,塑造现代名师;学生“求我”,成就未来名人的办学愿景。并提出了“两高两化”发展战略目标,即教学高质量、文化高品位、师生品牌化、办学特色化。具体措施上,提出了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一训三风”、健康课堂文化、心育文化和科研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措施。

2.在校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受到熏陶

为使广大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体验校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在原中心校内建成校史陈列室,反映百年历史长河中先辈的办学实践和动人故事,诠释校训的来历和内涵。布置校园小景点,刻有“求我”“养正”字样的两块碑石矗立在校园门口和通道处。学生胸卡上印有“百年黎小,求我养正”的宣传标语,向学生告知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校训的内容。一次性杯子上印有“百年黎小,求我养正”字样,作为向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和远方客人来校的介绍和宣传。另外各种活动时使用的拎袋、宣传单、彩旗、纪念品等,都不忘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每年举办的心理健康节已经成为学校营造校训文化、推动特色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3.以学校特色发展推进校训文化建设

校训的产生源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反过来校训文化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的特色建设在“求我养正”的指导下,确立了“自我意识”的培养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并编写了《求我》探究型心育校本教材。

《求我》心育活动教材,分两册中高年级各一册,内容包括“我的成长”、“我的学习”、“我的交往”、“我的生活”、“我的心灵”、“我的生命”、“我的问号”、“我的群体”、“我的探究”和“我的明天”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四个主题,每周开设一节课,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计划,由专职和兼职的老师执教。学生在探究自我成长过程中问题、困惑,了解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求我》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学校运用特色发展战略推进校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事实上,自2003年学校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个别心理咨询、同伴心理互助、感觉统合训练、心理日记、校园心理剧表演等就是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重要活动,旨在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真我”。

4.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推动校训文化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质量。当前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面对课程与教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过去的经验不管用,现成的经验有没出现。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立足校本、立足校训文化,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子。我们出台了《教师专业发展“亮我”评价办法》,调动教师专业“求我”的积极性。该办法把涉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要素“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教育研究反思能力”等三大方面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价,使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具体可行的建设制度和操作办法。

我们重视“四求”教风建设,打造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提出的“求实、求活、求趣、求新”的“四求”教风,旨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四求”的具体含义是:求实,即从学生及教材实际出发,讲求实用,扎实训练,务求实效;求活,即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生动活泼,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充满活力;求趣,即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求智,即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培育创造性智慧。在教师“实、活、趣、新”的教风影响下,不但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根本的保证,而且学生文明守纪、好学向上、健康活泼的学风得以发扬,使“求我养正”的校训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我校的校训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随意性到系统性,意味着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求我养正”校训文化将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我校的办学方向,弘扬校园精神,陶铸师生灵魂,在学校进一步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篇: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提升班级工作效能

学科:语文 作者:倪志英 上传时间:2009-4-29 浏览次数:1

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提升班级工作效能

——谈小班化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技巧 倪志英

有一句广告词说:愿每个孩子都长得像树一样高„„自从开展小班化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这种“小班额,大教育”的实践模式就使得这句广告词变得更付诸现实。教师们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放飞人生”等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续进行小班化教学实践的老师提供了可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小班化教育的“前沿战士”,我积极参与一系列有关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有关小班化教育实践的众多课题中,“优化小班化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策略”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无疑是当前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是一个迫不及待需要实践和研究的课题之一。其成功与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学习环境的创设,更会影响到师生共同的人生发展。

一、问题的缘起

教学班级小班化是一个班的学额概念,是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学生数量,只要每个班级学生控制在30个学生以下就可以叫做一个小班。小班化教育的本质是关注每个学生、促进个性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注重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把班额减下来,看上去是一个“数”的变化,实际上是“质”的更动,它不但没有降低对原有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使其工作负担减轻,反而给小班化背景下的班主任提出了更高、更艰巨的挑战。

从上述两表中不难看出,两位班主任只有在“身教”项目上满意度大体相当,而大多数项目的差距甚大,B班的班主任甚至有几个项目的满意度比大班额教育的班主任还低。从测试的项目细表分析,有近50%的学生认为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处于淡漠状态,缺少爱和关心。这无不说明了即便在小班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的今天,在小班化教育活动展开得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热潮中,我们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上没有跟进,未能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要,未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未能提供一个足够烘托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从而出现了“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种种与小班化教育不和谐的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得不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引起我们广大的实践老师的高度重视。

为此,我们在课题的实践和探究中,充分认识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理念及策略在小班化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思路,其目的就是通过构建比较的完善师生关系,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让素质教育在小班化背景下彰显出独特的风格,让学生的个性在小班化背景下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的人生在小班化背景下润泽得丰富多彩。

二、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建立深厚师生情谊 在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

1、真爱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动力,师生爱得越真挚,师生关系就越和谐、德育效能就越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和核动力,没有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没有爱的德育不可能有大的效能。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让学生真正感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潜能;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期待的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师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继而转换成健康成长的内部诱因。事实上,这种群体信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的相互作用和良性循环,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背景,这种和谐人际环境的情绪效应反映在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往和更多的相助机会,师生间的隔膜会在一次次活动中消失。学生也因此会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也愿意主动向老师倾诉内心苦恼和种种愿望,从老师那儿及时得到爱抚和鼓励。

2、平等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试金石,师生民主平等程度越高,师生关系就越和谐、德育效能就越大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是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判定标准。德育只有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有大的效能。陈桂生教授认为:“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不管学校中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如何进行,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或者是一种看不见的民主生活训练,或者是一种捉摸不定的顺民训练。”

平等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教师持有的学生观不同,是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的表现,这会使他们在教育中持有不同的教育态度、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视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个体。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向师性”又具有“独立性”。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和关爱,这些决定了学生具有“向师性”。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有某种程度的独立倾向和要求,这些决定了学生具有独立性。教师持有正确的学生观,就能产生应有的情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运用适当的方法。所以,正确的学生观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3、沟通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立交桥,师生沟通渠道越畅通,师生关系就越和谐、德育效能就越大

沟通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沟通也是德育的重要工作方式,因为沟通的重要目标是师生的相互理解。保持沟通渠道的畅行,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师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它不仅是改善师生关系的一种立交桥,同时沟通理解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德育效益。首先,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中沟通。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真正理解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才可以和谐沟通。教师不能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价值观、成人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去看待学生所做的一切。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客观上的差别是存在的。且因教师的世界观、人生阅历、年龄状况的不同,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总是用成年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来对学生强求一律,把这些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就会不断加大,沟通就必定会出现障碍。当然,这样讲并不是一切去迁就学生,完全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对待他们,而是要求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适当调整思考的方式。

其次,在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中沟通。分享,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分享,往往代表着一个群体共同的喜悦,在分享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友好、融洽的氛围,因此一个聪明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分享。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许多东西,包括大自然、礼物、作品、书籍、喜讯等。在分享的过程中所有的心灵都能体验到快乐、平等、愉悦,师生之间的心就贴得更紧了。对于教师来说,能和学生分享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分享更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教师才能用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和学生真实地沟通交流,才能以此感染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喜爱。这样一来,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与友情。在分享过程中,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论,每一次快乐和惊叹都是师生沟通的良机。要对学生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做出回应,顺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你会发觉,一旦你尊重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教师要敏锐的捕捉住分享的最佳良机,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三,在创设丰富多元的平台中沟通。中国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本身就十分丰富,现代科技又为师生沟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促进师生的充分理解。诸如面谈、笔谈、家访、电话交谈、网络对话、短信交流等,还可以通过班会活动、团队活动、春游活动、联欢活动、问卷调查、师生辩论等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创设师生交流的环境,相互敞开胸怀,在和谐中沟通,在沟通中和谐。

4、榜样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航标灯,教师的表率性越强,师生关系也和谐、德育效能越大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崇高的教师形象像航标灯一样指引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榜样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榜样,提高德育效能需要榜样。

用大方得体的装束亲近学生。当今的学生,跟进时代的能力十分强劲,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色彩,喜好多元化的装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庄重严肃的传统观念,在运用主观创设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吸取学生适合时代发展规则、适合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重新建构自己的外在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衣着打扮要带给学生新鲜、潇洒、现代、自信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当你穿上一条大方得体的裙子或衣裳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毫不吝啬的赞美:“老师,你今天真漂亮!”大方得体的装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有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用熊熊燃烧的激情感染学生。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的激情,师生的激情会产生德育效能。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教师的激情会拉进师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师太理性,庄重严肃似乎成了教师的独特标志。现代的学生不愿在冷峻中生活学习,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世界,教师在情感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充满生活的激情。教师是生活的热爱者,始终要保持阳光的心态。每天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学生,都应保持快乐的情绪,不要宣泄消极的情感,不要把家庭和个人的苦闷情绪带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满学习的激情。孔子云:此生亦有涯,而学海亦无涯。校园是由知识构成的校园,校园具有文化的属性;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行为,不爱学习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要满怀激情去学习,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精于研究,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智慧,高强的能力,让学生钦佩效仿。再次,教师要充满工作的激情。可以说,谁选择了教师,谁就选择了奉献。教师既是崇高的职业,也是十分辛苦的职业。作为教师,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生命的需要,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

(二)提升班级工作效能,提升学习快乐总量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从各个学校毕业的三十名同学跨进了同一个教室,拉开了为期三年初中小班化学习的序幕。人数的减少让班主任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为使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充实紧张而有丰富多彩,每个同学都充分发展个性,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显得很是重要。

1、掌握学生的特点,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初中生和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初中学生属于青少年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情感强烈,富于热情和激情,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能够独立、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平时具体表现为:他们更多地要求行为、道德评价和情感上的自主,希望父母、老师对其行为不做过于严格的限制,能够支配自己,对保姆式教育产生抵触甚至厌恶情绪;在人格上需要他人尊重,常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主评价外界事物。要建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而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则能帮助班主任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具有的理想、追求和希望达到的成果,也是班级发展的导向、全班同学人生的导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自身融入到集体中去。当然,制定奋斗目标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较高的长远目标,其激励程度高于价值较低的中、短期目标。但如果长远目标目标脱离实际,其价值就会激不起相应的热情。所以制定目标时应把长远的总体目标和中近期的行动目标相结合,以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直处于新的追求之中。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同学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2、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民主是一个世界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初中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对班级目标、计划、制度的制定及重大活动,必须经全体同学讨论,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再是主宰,而是参谋,起指导作用。

如果说一个班级是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起指导作用的班主任是这条船上的舵手,学生则是奋力划行的船员,只有靠他们,班级之船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所以,班主任要采取民主竞选的方式建立班委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建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们熟悉之后,愿意当班干部的同学通过竞争演讲,其他同学们民主选举选出班干部。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多为他人着想,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为他人着想”和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并不矛盾,教育家雅克德洛尔认为一个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人,不只是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还要同学们自觉遵守校纪班规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和同学们的“共同生活”分不开的。多学生,在小学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宝贝、家中的小太阳。进入新的环境之后,一些同学可能会产生失落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低落、表现孤单。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在共同生活中挖掘自身的价值。

首先,抓住良好时机进行教育。初中阶段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正是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大好时机。如在运动会上,班主任强调对运动员的服务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多为他人着想。只要班主任加强教育,相信通过一次次的集体活动,同学们一定会逐步养成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习惯。

其次,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有意义的主体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一的主体班会应以教育学生怎样相处为重点。例如可以开展以“同学们是否能够真的以诚相待”为题目的辩论会,以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学会共同生活。

初中阶段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建立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提供赏心悦目、积极有为的学习环境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也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

三、思考的问题及后续打算

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研究的进程我们思考:

1、如何彰显小班化教育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学校特点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焦点之一。

2、小班化教学因组织形式等的区别,与大班学生在人格因素,如交往水平、责任意识等,这些方面发展的差异性研究。

3、小班化特色教育及相关研究。

“小班化”教育增加了教师和每个学生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让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它就像一朵绚丽的花,一首动人的诗,一幅优美的画,孩子们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张扬着个性,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拥抱着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高校学生自组织视域下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摘要: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非官方群众性组织。大学生立足高校自组织在方向性的自我教育、规范化的自我管理、多元化的自我服务和灵活性的自我创新等方面的实践,实现对自身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组织;全面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学分制和第二课堂教学正在逐渐弱化学院、专业、班级官方性组织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角色。同时,大学生基于自愿性、合作性、自治性的原则建立起包容着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自组织,以顺应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势。所谓高校学生自组织,是指大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非官方学生组织。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引导力,并在提升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学生自治组织中,大学生乐于沟通、有序协作,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能达成群体共识并迅速传播。同时,在微观的群体组织中,大学之间极具包容性、理解性地尊重彼此个性、学习彼此特长、模仿彼此素养。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新组织的高校学生自组织有着组织松散、管理自治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学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发展现状、产生原因、组织特征、活动规律、社会影响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正因为面临诸多困惑,高校学团主管部门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认可和利用高校学生自组织在组织青年学生、团结青年学生、教育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的优势,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自组织提升大学生自我群体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大学生自组织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群体素养的提升;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新形势下依托学生自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和开展实践活动新途径、新办法。

二、高校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成果。能力是人对知识的内化、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大学生参加学生自组织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科学认识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自组织中的落脚点是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持续提升的起点,也是大学生自组织建设发展的关键。

(一)自组织方向性的自我教育

方向比努力重要。为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理论水平,强化自我群体组织思想引领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立足本土化和国际化视野,结合思想教育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建立起了追梦人励志协会、行政技能开发协会、民生学社、《大学之道》编委会、劳关研学社、农村基层治理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和新儒商协会等大学生自组织。这些大学生自组织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也契合高校的德育的主要任务。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自组织中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值得肯定和支持。调查研究也表明:方向性自我教育的大学生自组织面向大学生实现实际,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自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升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追求真﹑善﹑美之中提升了自我品德素养。

(二)自组织规范化的自我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学生自组织随组织松散但其管理也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在大学校园里,学团组织和教学单位依托的学生组织往往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官方性的学生组织充满了自上而下“管”的刚性气息。为了有所弥补和提升,大学生相得益彰地成了一些自下而上“理”的柔性团体,以更全面地对学习目标、思想动态、心理咨询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在大学校园里,自我管理的概念往往狭隘性的转化为大学生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协会、留学生交流协会、每周经济论坛、海天调研协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知识协会、工程管理协会、雷雨话剧社等学生自组织表现出专业化和技术性业务管理范围的原因所在。在这些相对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以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理念之中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大学自组织在个人灵活性的协作和团队创造性的凝聚之中,以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励为核心实现了工作能力和实践素质的跨越式提升。

(三)自组织多元化的自我服务

尽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强,在成长中也必然地将个人成长、学校进步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基于发现自我奉献他人的心理动机,大学生秉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为他人、学校和社会的飞发展贡献力量、创造福利。自我服务在心理意识上更多的源于大学生对“超我”的持续追求,大学生相信在相当学识的支撑之下,依靠自我能力能够“自给自足、自供自需”满足自我、他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道精神之中展现青春朝气、散发青春活力、传递青春能量。在冲浪口才协会、DIY俱乐部、集邮协会、飞扬卡耐基协会、公寓爱洁协会、网络爱好者协会、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等大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所奉献出的服务往往是志愿和无偿的,但在与人便利之中大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存在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大学生在个体自我成长中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必然。

(四)自组织灵活性的自我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大学生在学期间应着重培养的素质。高校也矢志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等项目培育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大学生以过硬的专业为基础,基于研究兴趣和共同爱好组织成专业性研究和实践性创新的自组织展示自我创新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在广泛参与学科类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之中,ACM技术协会、开源软件俱乐部、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协会、电子商务协会、金融协会、数学建模、IE协会等学生自组织的蓬勃了起来。学术科技类的学生自组织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引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开展专业学习、勇攀科技高峰。同时,在创业成为青春中国梦的感召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学习KAB、SYB课程,依托大学生创业园、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自组织投身于创业洪流之中,将专业文化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高校学生自组织自我建构的趋势方向

高校学生自组织是共同兴趣、共同愿景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交往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通过自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对自组织产生了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组织依恋。这种依恋引导大学生寻找到现实世界的存在感,也润色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归属感。然而,高校大学生自组织如何更好地在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如何建立高校自组织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何更好地组织、团结、服务更多的大学生仍有待深入解析与探究。

在人文精神的视域下,高校学生自组织是大学生为满足不同的人性需要而成立的,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高校学团组织工作应着重研究学生自组织中大学生对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的解读。同时,坚持人性回归的必然性,肯定大学生以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的角色和身份在自组织中承担的责任。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往往也会坚持理想主义,克服困

难去实现组织成员基于共同愿景的目标去寻找组织责任和个人兴趣的幸福感,而这种目标渐进性地满意状态正是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自我完善的表征。

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启示下,高校学团组织应从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化的视野出发,整体性的对官方性的学生组织和非官方的自组织进行逻辑层次上的规划和部署。仅仅从高校学生自组织独立发展的视角,解读其存在的辩证意义和规范其发展的方向路径是不科学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学生自组织的建设发展放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网络之中综合考量,定义、拓展、运用、创新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而,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建设高校组织自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并对其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引导,以此为大学生能力、知识和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更多地支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5]5号,2005.[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2004.[3]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4-17.

下载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学生恋爱观的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蔡春花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思品教师素质体系建构

    国培计划——2011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项目 课程名称题 目指导教师学员姓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 学 员 论 文 初中思想品德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思品教师素质体......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师生关系的时代特点1、师生关系的业缘性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业缘性意指师生关系基于教师的职业身份形成的交往特性。 (1) 业缘性的师生关系相对于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师生关系的时代特点1、师生关系的业缘性[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业缘性意指师生关系基于教师的职业身份形成的交往特性。 (1) 业缘性的师生关系相对于......

    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 姓名:彭丰 学号:0103120933 摘 要:本文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研究, 运用美学、体育美学的基础理论, 从美学视角审视篮球运动,阐释篮球运动具有身体形态之美......

    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更是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必须进行伟大......

    积极应对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积极应对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山东大学 张青 摘要: 和谐校园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关注的热点。针对目前大学生在校发生意外事故,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承......

    和谐视域下的家庭伦理关系问题分析及其解决途径

    和谐视域下的家庭伦理关系问题分析及其解决途径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关系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加强家庭伦理关系建设对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的心声 不知不觉中,整体建构已和我们见面一年多了。伴随着知识树、高效课堂等特色环节和生活的相融洽,我们同学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新感受,我们相信我们能创造奇迹! 同学A: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