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时间:2019-05-15 05: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第一篇: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

姓名:彭丰

学号:0103120933

摘 要:本文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研究, 运用美学、体育美学的基础理论, 从美学视角审视篮球运动,阐释篮球运动具有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目的在于讨论其美学价值的具体所在, 丰富和发展体育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加深对篮球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视域;篮球运动;美学

1.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经过人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求新、求美、求精彩,使篮球运动变得更加俊俏、更加有魅力。它之所以在全球得以广泛开展,是具有自身特点的: 它是以投进篮得分多的队为胜,有统一的规则,还具有较强的集体性,要求每个队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它不仅要求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可使个人的力量、技巧、速度、耐力、灵敏,通过集体合作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展示篮球运动员的个人素质,以及篮球运动的集体性、战斗性与和谐性。作为体育的一个项目,篮球运动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审美要素。篮球运动发展至今,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一种社会活动、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项综合艺术。它是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人类的娱乐需要而存在的,是社会的审美对象之一。

2.篮球运动美的表现

2.1.篮球运动的身体形态之美

邵纪森认为“身体美是由生命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他要求严格符合解剖 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它是创造、概括、提炼艺术作品中人体美的源 泉,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 示出的健康之美。”

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形体、素质。从美学的角度讲也就是人类通过对自身自然对象的改造,创造着自身的美,最终以一种身体形态、动作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的美就是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对象化。篮球运动中的身体美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对于形体要求的充分认识上,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自己目的需要的结果,也就是人们把自己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特征、规律的理解这样的“智力图式”对象化于自身身体的结果。

人们对体育美感的认识和体验,在古希腊时期达到高峰。古希腊人崇尚健美,他们经常进行严格的身体训练,培养强健完美的体魄,他们以宽阔的胸膛、炫耀健力美的身体,通过竭力展示美丽的人体,追求美的享受。古希腊人广泛开展竞技运动,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念,为人类正确认识体育美感奠定了基础。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已经达到两米二以上,体重也已经达到100磅以上,队员们身材高大、体形匀称,躯干短、四肢长,关节灵活,上肢手大臂长,下肢大腿粗小腿细,肌肉发达,票少埠健美,既具备了大个的优势,而且其灵活、敏捷性又不亚于小个队员,将惊人的弹跳力与极好的柔韧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向人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身材美、强壮美、素质美,使人们感受到人的精神昂扬、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一面。被球迷们形象地称作“重型坦克”的NBA球星巴克利依仗强壮的身体,在众多高手中横冲直撞,令人胆战心惊,如同出膛的炮弹,势不可当,把他和乔丹比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滞空能力是篮球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项很重要的素质指标之一。空中扣篮,空中换手投篮,空中躲闪防守的投篮,空中接力投篮,等等动作都充分显示了篮球运动员惊人的身体素质表现。可见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对人类的身体美进行了完美演绎。当人们观看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时,仿佛直观到了人类独有的本质力量,心里会产生无比的愉悦。

2.2.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运动之美

刘俊等研究的《NBA篮球运动的美学特征》中就认为:“技术美是指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完成技术时所表现出的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实效性、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一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跑、跳、投等朴素、单调的基本动作向人们展示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动态美。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们的跳起空中盖帽、摆脱抢位、空中转体扣篮以及一连串令人分辨不清的假动作等,无不使观众为之高超的技艺而叹服,同时也使观众享受着一种篮球运动特有的运动美。可以说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美是比赛中最具引人注目的,也是篮球美中最重要的因素。

篮球技术动作是人以手直接持控球并与全身协同配合组成的专门动作。众所周知,人体运动器官中最精确、最灵活、最快速的部位是手。手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其力度的把握,节奏的变化,方向的准确性和突然性,用力的精确度等方面都远远优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所以,规范地掌握篮球技术动作,在全身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提高手对球的控制能力,就会更具美学特点。技术动作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协同完成,是由各个不同的技术环节组成。身体的协同配合有利于较好地完成动作,动作形态美会更好地体现出来。任何技术的完成都是一个力的渐进的传递的过程。运动员只能用手来处理球这是篮球运动规则明确规定的,手便成了运动员唯一接触球的合法部位。通过手的控制与支配球去完成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体现篮球运动的美。运动员能否将球准确地投入对方篮筐,能否将球准确地传到同伴手中,最关键的还是靠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手对球的控制力能够创造出无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结合自身好的协调性,加上手对球的控制力所展示的动作形态美,常常像魔术一般,让人匪夷所思,令人惊叹,使得篮球运动具观赏性。

在现代篮球高强度、高速度的对抗下,身体在进攻和防守中是对抗的焦点。在防守、快攻、突破、投篮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如果体能不济,根本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高对抗的比赛。运动员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各项技能,保证有充足的体能储备的前提下,才能在这一高水平的竞赛运动中适应并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利用正确的投篮手法将球投进对方篮筐或把球准确地传给队友,需要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各种动作的前提条件。2.3.篮球运动中的战术美

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它需要用集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战术美又是在技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篮球运动的美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团结性。而任何背离整体的战术意图的,独立的,按个人意识的自我表现的都不能创造美,并破坏整体的战术美。战术美是以场上两人以上的集体配合形成的,一切目的都在于投篮得分和遏制对方,争取有利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此的攻防易位,周而复始,是每一个攻防都体现出集体的战术美。篮球运动所展现的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的战术美的世界,这就是通过对抗双方在时间、空间、速度、力量、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所创造出来的变幻莫测、深邃的美的世界。

篮球战术配合产生的美在于通过它人们能够感受到集体协调一致的配合行动,能够感受到教练员的智慧和其指挥的艺术,能够感受到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水平。篮球运动的变化性和观赏性可以从战术配合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一套战术配合成功,可以为篮球运动技术提供一个好的展示舞台,使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体能等得到更加完美地展现。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以及富有变化的穿插跑动、均衡落位有利于增加战术运用的效果和篮球技术的美感。战术配合中的变化美从战术配合的方法和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运动员在执行战术过程中应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准确判断,快速地做出决断。

2.4.融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

对抗是当今篮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篮球运动中对抗表现为身体、技 术、战术、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的对抗,运动员在对抗中挑战自身极限、发挥 创造力赢取对手,充分的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抗美总是寓于身体、技术、战术和智慧之中。

篮球运动就其运动形态而言,隶属于竞技运动中的对抗类项目。竞技运动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抗,它是竞技运动在发展和变化中永恒的存在形式,是其 本质的特征。对抗在竞技运动中的普遍存在,显示了对抗融于竞技的必然性。对抗是篮球运动的根基,是构成篮球比赛的条件和要求,贯穿篮球比赛的全过 程。运动员高度技巧和应变能力在激烈的对抗条件下成功表现出来给人无尽的 快感和享受。在篮球比赛中的对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身体对抗、技术对抗、战 术对抗、心理对抗、智慧对抗,我们从这些对抗中看出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非凡 技巧和超人智慧,我们可以体会到队员自信能战胜对手的表情,能体会到无论 是进攻还是防守,运动员表现出的勇猛顽强、斗志高昂的精神。运动员只有在 激烈的竞争对抗中,独特的高超技艺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激烈的对抗才 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悬念。对抗总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智慧,显示出了人类善 于创造的本质力量。人们不爱看没有对抗的比赛,不爱看胜负悬殊的比赛,因 为人们钟爱悬念,钟爱那种心被提到嗓子根的紧迫感觉。篮球球迷们一定记得湖人队科比一场比赛独得62分带领球队反败为胜,火箭队麦迪在比赛最后35秒独得13分的惊人表现,使球队最终获得胜利,这些成绩都是在和对手的激烈对抗中创造的。可见对抗是使篮球充满无尽奇迹、无穷魅力的重要因素。

当代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攻守对抗的凶悍和拼斗性的日趋激烈。篮球运动的美在对抗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者风范会在篮球运动的对抗中充分展现出来。10名运动员在篮球场上进行激烈的对抗,在每一次进攻或者防守中,运动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一次又一次力与力的对抗中,篮球运动的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NBA赛场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强力对抗下的美,让人赏心悦目。球员在对抗中形成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既很好地提高了对抗的效率,又将对抗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篮球运动中的力与技完美地体现出来。在观赏篮球比赛时,人的优美感的产生源于篮球比赛所展示出来的运动员优良的体形和出众的体能,以及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人技巧和球员间富有创意的战术配合。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在时间与空间的争夺、地面与高空的抢占中,篮球运动更具观赏价值。“飞人”乔丹以其出色的弹跳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滞空以及在空中滑翔进行飞身扣篮的绝技,给观众留下恒久的空间动态美。此外,队员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令人拍案叫绝,犹如一部自如运转的精美的机器。

2.5.篮球运动的服饰美

篮球运动服装的颜色、质地、款式,同样是人类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代表,它健康文明。在NBA官方网站上一直有对于各队球衣款式的评价,这说明观众 对于球衣的关注程度,也说明篮球球衣服饰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篮球比 赛中,球员的服装要更加随意,宽大的无袖上装与长及膝盖的运动裤显现出街 头斗士的潇洒不羁,而通常仅及脚踩的运动鞋与运动袜则将球员在运球跑动时 如舞蹈般优美的步伐以最直观的形式表露出来,肌肉和骨骼把篮球运动美充分 的表现出来了。对于喜爱篮球的人来说,球衣不仅是两块包裹身体的布,不仅 是场上分辨彼方和己方队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服装设计师和他自 身的篮球理念充分结合的结晶。由于是篮球运动非橄榄球运动,所以少了头盔;由于不是足球,不能反其道地设计出砍袖,因此,设计师们根据篮球的特点在 大背心和大裤权的布上倾力描绘,精心设计出篮球运动服装的格调。如各队球 衣上的标志图案代表的是自己球队的最高追求,颜色的选择也是非常地注重美 感和风格,如NBA的新军夏洛特山猫队在其球衣颜色的选择上没有选择惯常的 海军蓝或者天蓝色而是选择了番茄色,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一次新的设计 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比如对于球衣领子是圆领还是“V”字领的设计,对于是否变换成“复古”模式,对于球衣上标志物的设计等等都会引起球迷的 注意力,进而进行模仿,满足追星爱美的心理,另外,篮球运动鞋子融入时尚 和科技元素带来的美也会让球迷追随膜拜。总之,在欣赏精彩比赛之余球迷们 充分的享受篮球运动服饰带给自己的快乐

3.结束语

篮球运动作为世界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运动项目, 它的美学特征通过它在运动之中将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的核心显现出来。当然从不同角度, 我们能发现篮球运动的不同美学价值和美学魅力。希望篮球爱好者从篮球运动中多多感受篮球的魅力。

第二篇:宜居、乐居:环境美学视域下的重庆城市文化景观1

罗晓欢按语: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2010年,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成为中央战略布局的重要棋子。同时重庆当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我国城乡统筹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民幸福指数和安全感指数名列前茅城市等等„„尤其是在***书记领导的“唱红打黑”以来,使得重庆市越发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使得重庆颇具活力和发展潜力。在“五个重庆”的导向之下,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越来越关注也使得重庆市的发展和“宜居”。这就使得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重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各种见解和建议,真可谓“百家争鸣”。

陈望衡教授1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景观文化研究专家,多次应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地方政府之邀前去讲学。2010年12月15日,他应邀来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讲学。为了尽地主之谊,也是他主动要求:“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重庆这座城市”。我们一行在重庆难得一见的雪后对重庆进行了“重庆一日游”。雪后天气晴朗,空气清晰,稍稍有些清冽的天气让人神清气爽,一路走走看看,很是愉快!

由于环境美学是陈老师是近年来的学术兴趣和主要研究方向,所以,我们的话题也就围绕着环境美学和城市景观这一问题展开。陈望衡教授对重庆市环境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建议,其中,许多涉及环境美学的重大问题,不仅对其他城市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树也具有重要意义。于是,特将陈教授的讲话加以整理。

彰显山城之首,融汇西南精华

——陈望衡教授访谈录:环境美学视域下的重庆环境建设

陈望衡;罗晓欢(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湖北430072;2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

在“五个重庆”的导向下重庆获得了一个很好地发展契机。对话以“宜 1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理事会副主席,亚洲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杭张家界风景区文化顾问、杭州宋城集团公司顾问,曾任湖南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优秀专家。

近几年来开拓环境美学研究方向,在中国率先开辟环境美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生,承担《环境美学基本问题》国家课题,主编《环境美学译丛》和《环境美学前沿》丛刊。其环境美学专著——《环境美学》获中国高等学校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优有成果二等奖)。

陈主持多项环境规划工程,主要有:三峡工程景观论证、武昌宝通禅寺建设及旅游规划、武夷山下梅村建设及旅游规划、武夷山城村建设及旅游规划、广东丹霞山建设及旅游规划、湖北英山县南武当山、桃花冲旅游规划。居”为话题、以两江穿城而过的山地城市景观为背景、以城市——家园为重点展开,讨论了从“宜居”到“乐居”、从城市文化到具体的重庆市景观、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文脉的保留。提出以美学为主导、以显山露水为原则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彰显山城特色,融汇西南精华”为旨归的重庆城市景观文化,要彰显重庆“世界山城之首”的地位,实现重庆从“宜居”到“乐居”的蜕变。关键词 环境美学 五个重庆 宜居 乐居 城市景观文化

罗晓欢(以下简称罗):陈老师,您好!此次简短的重庆之行我们一直聊得很开心,谢谢你能够给我们这个机会。您作为环境美学和景观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能给我们简单谈谈重庆这个城市给您的总体印象吗?

陈望衡(以下简称陈):重庆远依青藏高原,近靠巴巫诸山,处两江之交汇,扼西南之咽喉,控三峡之门户,是中国西部最为紧要地方,其地理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向来十分重要。关于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

这里仅就景观维度来谈。就自然景观来说,它取山、江、峡于一城,既是山城,又是江城,更是峡城。可用“气象峥嵘,风光万千”来概括。旧日重军事,重庆为西南门户,以险著称;今日重观光,重庆风景奇丽,以奇闻名。

就人文景观来说,这里有原始古老的大溪文化,神奇璀灿的巴蜀文化,儒兼道佛的中原文化,近现代还有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等,这些人文历史通过建筑及其他物件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概括重庆的人文景观,也可用八个字:“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值得补充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重庆融汇一体,相得益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朝天门码头了。我个人比较地看重朝天门,认为它是重庆的标志,此一门可谓钟峡江之灵气,萃西南之精华。旧的朝天门码头我来过,此番见到新的朝天门码头,感觉不一样。有得有失。可能昔日朝天门码头的雄奇险峻繁华热闹给我的印象太深,我今日对朝天门码头的感觉,似还不足以敌之。

重庆这些年的建设基本沿着彰显重庆地理特色文化特色的路子,同时又让重庆增添不少现代风采。这样,重庆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特色卓著的老城,又是一座翘楚中国欣欣向荣的新城。

罗:重庆市委***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您听说了吗?您怎么看?他早在任大连市市长期间就获联合国“人居奖”哦。据我所知,您提出城市居住的三个层次是:宜居、利居和乐居。宜居、利居和乐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陈:我知道“五个重庆”的提法,我认为,“五个重庆”的提法与我的“宜居”、“利居”和“乐居”的提法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五个重庆”的提法更具体,它将重庆建设落到了实处,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我的“三居”则主要从理论上区分出三个层次,突出的是城市建设的方向。

按我的理论,“宜居”重在生存,“利居”重在事业,“乐居”重在幸福。利居和乐居均建立在宜居的基础之上。乐居与利居则并不存在前者以后者为前提的问题,利居有助于乐居,但乐居未必一定要利居。从某种意义上讲,乐居也是一种利居,只是与利居比,它更重城市的文化品位,更重城市的个性魅力,更重人居的生活质量,更重市民的情感归依,概括起来一句话,它更重精神文明建设。乐居的提出,是邓小平的两个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西安市雁塔区委最近请我去讲过乐居的主题,他们拟将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

罗:我注意到您的环境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家园,而且说城市是人类的第三个家,这个家园是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共同构成的,您能够具体的谈谈吗?

陈:人类最早直接生活在自然界里,那是在渔猎经济时代;后来人类生活在农村里,它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革命后,人们涌进城市,这时候人们主要生活城市里。自然界、农村、城市,三个家。三个家既是历时态的,也是共时态的。说是历时态,它体现了三种历时态的经济,说是共时态,就是说,除了渔猎经济外,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现在共存,所以,农村和城市这两个家共存。城市化可能还不能理解成消灭农村。

不过,无疑城市是我们主要的家。2008年我在宁波等地讲《城市——我们的家》,影响比较地大,讲稿光明日报登了两上版(2008,12,11),算是很重视的了。

你让我着重谈谈城市这个家园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共同组成这个问题。其实,所有的家园均具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意义,但是,我不能不指出精神家园的消失或者说迷失是目前家园建设的突出问题。我提出“乐居”概念,就是强调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精神家园的内涵极为丰富,首先,要强调“家”这个概念,家有物质的意义,也有精神的意义,也许精神的意义更重要。这个概念联系到我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样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他首先联系到的是父母亲,是祖先,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家,放大一点是家乡,是祖国、是祖国的文化。乐居的“乐”,是居在家中的乐,乐在哪里?乐在情感上融洽,乐在精神上的依靠,乐在思想上的忠诚。这“乐”不是很重要吗?

罗:情感也是您的环境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城市而言,人与城市的情感关系是以什么为纽带的呢?

陈:美学,按其缔造者德国人鲍姆嘉通的说法,为感性学或感情学。它主要不是谈美的,而是谈情的,因此,我理解的美学应是情感哲学。环境,是一个中性概念:它可以从科学角度去认识,也可以从美学角度去认识。从科学角度去看环境,它重视人与环境的理性关系,主要评价词是“善”或者“利”,从美学角度去看环境,要重视人与环境的情感关系,主要评价词是“美”或者“好”。人与城市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很多人来到城市为的谋生,也有的人来城市是学本领,闯天下,打江山,做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发财,升官等等。这些人中有一些会在这个城市住下来,成为永久居民。但是,他们是不是认这座城市为自己家,则不一定。要想将家的种籽落入心中,化为血肉,太难了。很多上海人来上海好几代了,还说自己是宁波人,因为祖辈就是宁波人。

人对城市的情感关系是非常多的,来重庆观光,他可能对重庆也产生好感,那是什么情?山水之情。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要关注的首先是什么情?是家园之情,家园之情是什么样的情?是亲情或类似亲情的情。具体来说,是生我育我之情,依靠依恋之情,精神归依之情。“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狗窝是什么?家呀!

温馨是家园的情基本调质。

情感是最个人的,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爱这座城市,但是,我们第一要让我们的市民热爱这座城市,第二,要让更多的外来人喜爱这座城市。

罗:您来的那天晚上(12月15日)重庆少有的下了雪。第二天我们去重庆观景,天气特别好,虽然有点冷,但是空气清冽,阳光明媚,干干净净的,很透明。其实我很惭愧。作为一位艺术学的研究者,几乎很少以审美的眼光走进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那天真的觉得重庆很美!你说我们发现了他人没有发现的美感,也发现了他人没有发现的弱点,你可以坦率地谈一谈吗?

陈:一座城市的美的构成是多元的,但呈现出来的则是一元的。如一幅画,用了许多色彩,画了许多东西,但是提供给人欣赏的是一幅画。我强调的是这个“一”。除非专业人士,一般人不会去注重那一笔一划的。换句话来说,审美欣赏,整体性很重要。

我那天欣赏重庆今冬的第一场雪,是站在一座桥头上看的,对象是建筑物后的歌乐山。我发现的是歌乐山的美,歌乐山平常也美,有了雪,它的美彰显了。这个地方景观也有弱点,主要是几座建筑物破坏了整体的画面。我当然不会反对在城市建高楼,但是这高楼怎么建,是有讲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城市中的山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应是相得益彰,最不能容忍的是:建筑势压山体,遮蔽江景。重庆市的建设在这方面,可圈可点的很多,但可叹可惜的亦不少。

罗:我认为重庆的美在于“距离”,因为有两条江相隔的距离,让我们可以从两岸来观看重庆。据我所知,武汉、长沙等长江沿岸的城市也在沿江景观上花了很多心思,你可以做个比较吗?

陈:重庆的景观与武汉、长沙的景观不同。三地均临江,但各有特色。重庆、武汉均处两江交汇之处,但武汉地处平原,虽南岸有山,但山脉不高,只是为武汉略略地画上一条眉,重庆四周高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站在朝天门码头,抬头看山,俯首看江,上下不着,疑悬空中,惊险交并。若从站在两岸的高山上观重庆,重庆则如散落在峡谷中的明珠,秀雅之感升上心头。湘江傍长沙而过,江之东为主城区,江之西有南岳余脉——岳麓山。山、江、城均有一定规模,相得益彰。如果用人面为比喻,则:岳麓山是人之鼻,湘江是人之眼,而城是人之面。三者恰到好处地构成整体和谐。当然,我这比喻不是取地理位置,而是讲三者的关系。

三城均有江景、山景,如何利用江景、山景进行景观建设,大有讲究。这里且不谈武汉和长沙,只说重庆。总的原则应是:显山靓水。显山之巍峨,靓水之秀雅。重庆高楼太多,据说还要建高达八十层的高楼,就景观来说,实不可取。

罗:、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地和江水共生的自然环境,是否有您提出的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优势?重庆是否具有“山水园林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一体的基础?

陈:重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得天独厚之处。应该是两城共建。具体如何建,需要做研究。重庆有自己的特色,在建设时要彰显特色,不能与中国具有同样称呼的城市走一样的道路。

罗:记得您对您对重庆城市的景观提出了一个概念:“显山露水”,后来我们又补充了“藏风聚气”,我回来又思考了一下,觉得还应该有个“错落有致”以体现重庆山地城市的建筑景观的特点。您能够展开谈一下吗?

陈:关于“显山露水”,我上面已经谈到了。“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上的话,“聚气”又叫“纳气”。“风”“气”,在风水学上不能理解成自然的风和气,而应理解成生命精神。整个城市要藏风纳气,要萃山水之精魄、人文之灵秀,而就重庆这座城市来说,它的命门在两江汇合之处,即朝天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重“藏风纳气”。关于这个地方如何建设,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楚的,以后再谈吧。

罗:我们那天还谈到城中村的改造,你认为城市应该宽容,城中村不该全部拆除。还提到一个思路就是保留些部分的菜地,使之为高档居住区的“后菜园”。我觉得这是个新思,你去了国外那么多的城市,也做了很多的研究,有成功的先例吗?

陈:城中村,我不赞成全部拆除,但主张全部改造,其中有一部分还需新建。与高楼林立的城区相比,城中村别具情调,这村自然有更多的自然,如树林,也可以有一些农作物,如青菜。但是,我要强调指出的是,住在城中村的人,不是真正的农民了。当然也未必是最有钱的人,但确是比较有讲究生活情趣的人。不消说,城中村是很卫生很文明的,房子也很漂亮。这样的城中村,在欧洲、美国、日本很多,差不多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城中村。

城市是各色人等的家,它应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它要讲究文明,但不一定都那么高雅;它要讲究卫生,但不一定都要那样整齐;它要讲究景观,但不一定都是一个风味。

罗:当您听到随行的司机李师傅说,50年代的老厂房和职工宿舍要全部拆除,就谈了您的看法,你看可以从“城市历史”的角度再谈谈这一问题吗?

陈:城市是历经许多岁月积淀而成的。中国的城市,历史长的可上溯三千年。城市的历史是由两个东西来体现的,一是文字记录,另是实物,二者都重要,但实物更可贵。在城市,最能体现历史的实物是建筑,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建筑风格,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保存下来,正是基于保留城市记忆的考虑,我不同意将五十年代的建筑都拆光。如果这座城市保留有每一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东西,你想想,这城市简直就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博物馆,那多有魅力!

现在有些地方,特别注意保护文革时期知青住过的房子。我看过这样的屋子,屋子外面,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这屋子现在成了珍贵的文物了。老城比新城之可贵,就在于它保留了许多历史的记忆。这种记忆最好不要断层,即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城市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这样的城市就具有特殊的魅力。

罗:如今“环境保护”的概念我们现在提的比较多,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总是看到它被“悬搁”,更不用说“环境美学”了。这个理论是不是太理想化、太超前了。他们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陈:“环境保护”的概念被悬搁,主要是重资源轻家园所致。我们生存之地,既是资源,又是环境。如果只是将它看成资源,拼命掠夺,竭泽而渔,这环境就破坏了。须知环境是我们的家,家都毁了,挣那么多钱有什以用!现在有一比较流行的标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建议改成:“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至于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化,它们不仅可以统一,而且必须统一。没有提升到环境美化高度的环境保护是消极的保护,这种消极的保护不仅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的需要,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保护。我这次拟在重庆讲的《艺术能够拯救地球——美国当代艺术家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介绍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那就是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化统一的典范。约翰松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两点: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功能与艺术或审美的统一。

环境美学提供的思想是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化的统一。它提供的诸多理念,实际上是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比如环境美的本质是家园感,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工程即景观,等等。

罗:您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工程即景观”或者“功能与景观的统一”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定很难实现吧?有成功的优秀事例吗?

陈:“工程即景观”或“功能与景观相统一”,是我的重要思想。我在最近发表的《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新华文摘》2010,19)中着重谈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也不是做不到。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工程师不愿做或不能做,而我们的艺术家又参与不了这样的工程中去。在西方,许多大工程是工程师与艺术家一起做的。现在有些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到处建高架路,根本不考虑是否破坏景观。这真叫病急乱投医。将来造成的麻烦会很多。现在有些城市提出城市建设“功能第一”的观点,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功能第一,在实际操作中会变成“功能唯一”,当功能唯一,哪还有景观的位置?

罗:您提出的城市建设应该以“美学主导”而不是以“功利主导”诱发诸多质疑,你觉得原因在哪里?您坚持“美学主导”的理由是什么?

陈:城市建设以“美学为主导”是我的重要思想。关于它,我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上。功利主导是我们目前实际上在用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功利主导,它的潜台词就是内容与形式可以分离。内容为功利。既然内容与形式可以分离,内容即功利为主导,就可以忽视形式。事实上,用功利主导来指导城市建设,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美学主导”为什么行呢?因为真正的美不只是在形式上的,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就包含功能。美学主导,不会忽略功能,因为没有真善为内涵的美,我们从来不认为是真正的美。“美学主导”取的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立场,功能坚持了,形式也保证了。这样做,实际上将城市建设的品位提高了。罗:请你谈谈“城市病”的问题吧,如今中国乃至国外城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这个严峻的现实,但是“城市化”又是一个必由的趋势,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或者策略去应对呢?这也是您正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化向何处去?” 陈: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我最近也完成了一篇论文《中国城市化向何处去》,并且在西安、庆阳做过讲演。我觉得主要是城市理念问题,现在的城市理念是工业时代的,工业时代的城市,重功能,轻生活。由于城市集中的功能过多,人也就越来越多,就不适合于生活了。城市化如何化,我认为,首先在确定城市以生活为第一的理念。用“世博”的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针对中国城市的实际,我认为主要是减功能。比如,这座城市既然已是政治中心,就不一定要做经济中心了。美国的华盛顿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但它不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也不是文化、教育中心。对于城市化,我提出“满天星斗”式,这满天星斗式,可以是众星拱月式,也可以不是。总起来说,城市化宜朝着小型化、分散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需吸收乡村的自然环境好的优点,尽量地纳自然于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乡村化了;而乡村则需要尽量吸收城市文明程度高的优点,尽量提高人居环境的文明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了。所以,我主张的城市化城市乡村双向化,即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今年春,我在广东中山市的一个讲坛上谈到过这个观点。

罗:对了,最后想问问重庆的夜景怎么样?那可是我们重庆的骄傲哦。它展现了重庆的另一面。

陈:重庆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它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均是独具特色的。从城区到北培的那条沿江小路,四十年前我走过,这次重游,仍然觉得魅力无穷。像这样一条路,我在别的城市没有见过。重庆的两条江,特色各具,不相代替。嘉陵江重在奇秀,长江重在雄浑。而重庆周遭的山葱茏茂密,生意盎然,从不同的方向看山,山的面目不一,或清新可喜,或雄奇磅礴。这次我坐车畅游重庆,不时青山扑面,迤逦如山水长卷。

当然,我也有所担心,因为重庆到处在建房子。房子不能不建,但高楼不能再密了,不能太高了,留出山水,亮出山水,这是我对重庆的祝福。

我认为,重庆最突出的特色是山城。世界上山城很多,但最著名的是重庆。就自然地理来说,重庆为山城。世界山城不只是重庆,但世界山城以重庆最为著名,所以,要彰显重庆“世界山城之首”的地位。山城,一定要见山,不仅要见山之峰,还要露山之体。所以,城市楼房不能太密,要裸露出岩石以见山体。城中路宜有高低,盘旋而上,当年的重庆的路有此特色,今已难见,殊为可惜。

西南是中国黄金之地,物华天宝,人物风流,要尽力将西南的精华聚集起来,以不同的方式彰显。建几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应是其中之一。建筑作为“物华”之一,要有历史感,要风格多样,不宜过于一致。另,山城之建筑与山关系密切,其特色何在,宜研究,不宜与平原建筑一样。

我给重庆建设的建议归纳起来就是“彰显山城特色,融汇西南精华”。罗:谢谢陈老师,您谈得很深入,很有建设性,很受启发!

Livable and being willing to live there :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of chongqing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hen Wangheng

(Chenwangheng1 luoxiaohuan2)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430072;2 School of Art ChongQing 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

Abstract :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ve Chongqing”, Chongqing got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In our dialogue, our refer to the “livable”, two rivers through the city, mountain city landscape and city – home etc.These discussions come from “livable” to “being willing to live there” and from urba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to Chongqing Urban Landscape.In short, we believe that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Chongqing should be “To highlight the mountains and water”, and the purpor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hongqing city should be:“shows the mountain city characteristic;blends together the southwest essence”.Full of merit, yet poetically, man dwells on this city.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five Chongqing,Livable,being willing to live there, Urba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作者简介:陈望衡,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2。电话:***)。

罗晓欢(1972,9.-),男,四川南江,硕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设计学。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00047。电话:***,huan_luo910@sina.com。

第三篇: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

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英文题名】 Contemporary Citizens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Domain of Mass Media

【作者中文名】 周金玲;

【导师】 丁永刚;

【学位授予单位】 长安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 2009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长安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9-10-07

【关键词】 大众传媒;公民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英文关键词】 Mass media;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Evaluation mechanisms;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大众传媒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大众传媒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公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同时,也给公民的道德观念和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进而给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大众传媒。本文以传播学、道德教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阐述大众传媒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定义等相关问题入手,明确了大众传媒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理清了大众传媒视域下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着环境复杂、内容多元、目的迷失、效果弱化等问题;并从社会、媒体自身、受众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众传媒视域下我国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即:党和政府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大众传媒的素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吸收借鉴国外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成果;同时,提出要构建大众传媒视域下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为我国...

第四篇: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靠人治不依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务,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落实,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持续成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认识到制度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所处的环境,认清企业制度在制定、执行中和企业文化、员工、领导及训新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真正使制度在企业管理护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益。

一、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传统的中国人将道德标准视为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第一准则,而把对事物的确认当作次要因素来看待。受此影响,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伦理问题被放到了中心位置,企业内部干部的优劣、职工的好坏,乃至企业决策与经营行为的衡量准则,都采用道德是非和伦理的标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重工作态度轻工作效率的观念。企业经营中过多强调“德治”,却忽视了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今天,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

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

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侣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一种“精神境界”。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在对人的调节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定的“强制性”。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要求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则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

结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二、制度与员工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制度是否健全共同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绩效,并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活力型、散沙型、官僚型和健康型。活力型企业的制度也许并不完善,但由于员工责任心强,往往在制度并没有对员工的一些行为做出何种要求,高素质的员工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承担其各个任务,并妥善加以解决,而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如果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也许会专门寻找制度的空隙和不足,在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采取一种投机行为,从而有损于企业而利于自身,这就是所谓的散沙型企业。在制度很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员工如果没有责任心,员工会感到处处受制度的制约,而天天忙于应付制度所要求的标准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工作,整个企业表现为毫无活力,毫无激情。也就谈不上创造力和创新了。对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的研究表明,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员工责任心很高且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极其完善,这同时也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健康型企业。

三、制度与领导

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板既是企业制度制定的倡导者,甚至是制定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第一破坏者。在自己的企业里,老板好像以前的皇帝,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不受制度的约束,这样就造成中高层管理者的效仿和员工的怨声载道。对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采取的奖罚不—,当问及企业到底是人治还是法制,老板却回答:当然是依法制企,你没有看我们有许多制度条款和下发的各种文件嘛!中国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存在着差距,但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差距本身并非不可逾越,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逾越自己。

老板和员工之间缺乏制度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也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大病因。在我国,许多老板经常有这种感觉:不担心没钱,不担心没人,也不担心业务,担心的是企业的稳定运转。老板在,企业一切事务好办,但老板没有三头六臂,这将如何办呢?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就是制度显现力量之处,你可不可以放下“老板的架子”,耐心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制度化,耐心地让员工按制度要求而不是你的指令工作?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够管理上万人,而另一些企业家只能管理一百人?关键还在与企业家自己内心相信什么。只相信自己的人自然信赖的是自己的权

威和亲信,认为员工只有在监督和压力下才会努力工作,而相信别人的人就会相信公平的制度,也只有公平的制度才会创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四、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实施管理制度需要相对规范的环境或条件,这就要求针对实施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能有可能是规范的。

实施企业管理制度要有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

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把握和利用好创新的时机是保持管理制变规范性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和创新活动的产物。如果用公式表示: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十创新。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必须按一定的规范来编制,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墅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管理制度重新,进而形成新的规范。作为企业来讲,应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定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宗旨。

五、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达到公平和公正,因此要做到企业制度的三个审视:

第一,要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的利益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对于相对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同时,制度制约下的每—个成员既是受约束者,又是监督者,女口果制度的内容是不公正的,就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第二,要审视制度出台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制度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出台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强权管理范畴。而强权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指鹿为马”的结果,这就提出了制度创设程序的重要意义。制度本身客观上排斥强权,主观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倚重强权、彰显强权。在当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中渗入强权成份的情况屡见不鲜,试想,朝令夕改,出口成规的情况,在多少企业真正得到了彻底根除?而且管理越不规范,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第三,要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

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合理性,即管理制度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否则,管理制度就成了“花瓶”和“空中楼阁”。管理制度要达到合理性,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适时。管理制度要适合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二是适地。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所在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三是适企。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实情,适合企业实施,适合企业发展。

第五篇: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意蕴,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社会发展规律论、人民群众观等角度出发,分别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基础,是正确认识、分析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逻辑需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依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抉择,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在唯物史观视域之下深入分析和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论证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寻求化解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人民的大团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的辩证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体制不健全,国家总体水平处于不发达甚至落后状态,因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沿用至党的十九大之前。如今改革开放历经十九年,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进行革新的过程中,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我国2017年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军事和外交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成为必然。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已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发展到要实现强起来的阶段。以上表明,无论是十一届六中全会还是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的。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好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经济层面,而是更加注重于高层次的上层建筑层面,由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对“新时期”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前一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自然结果。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科学运用

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基本矛盾是不变的,稳定的,主要矛盾是多变的,分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改变社会基本矛盾。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我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新时代我国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大力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住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社会文明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不同步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效益,因此也就决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稳定性不排斥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制约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但是这并不排除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特殊性。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以不同的形式的外在表现,不同社会的更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发展规律论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也会随之而改变,因而就表现为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

社会的发展决定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提出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共产党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进而原有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社会的发展决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在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民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产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阶段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因而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精神生活层次不断提高,然而各种其他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所面临主要障碍,成为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要求变革与现阶段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史观、群众路线的逻辑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和生产者本身的发展史,是劳动的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人民群众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然结果。

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说明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领域,而是要求更高的需求层次,然而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变化的需求,即人民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人民群众需要,根据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要层次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例证。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也会得到解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出现新的矛盾,因而社会主要矛盾又将会随之出现新的改变。

人民群众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依靠力量。首先,一切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现实的人。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而从事一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必定会不断从事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需要。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生产资料与自己的劳动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或者精神产品,同时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推翻落后的统治阶级,推动社会的变革。再次,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们在需求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诉诸于自身的力量,同样在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人民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时,人民群众要始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创造出满足自己以及社会需要的产品。

下载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更是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必须进行伟大......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作为一股新兴的世界性心理**流,积极心理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有着天然的适合性。积极心理学理念融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促......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生态作文教学是指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下,参照生态“平衡”“系统”等特性,着眼于学生习作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将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域下的居民消费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域下的居民消费(上) 2010-6-25 摘 要: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劳动和劳动时间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对象,完善的社......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经典重温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经典重温 【摘 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作为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已经发表60周年。这一经典文献不仅具有重......

    统编教材视域下集体备课策略

    统编教材视域下集体备课策略 李中华 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王主任和曹主任布置我一个作业,让我介绍一下励才初一年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情况。如何让这个老话题有新鲜感呢?正好......

    篮球运动简介

    篮球运动简介 一、历史发展 篮球运动,是一项很受大众喜欢的运动。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篮球运动,已经成为青春、时尚、活力的象征。其实,篮球运动的发展史仅仅一百多年,发展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