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部队军史传统教育情况的调查与转发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标 题:对当前部队军史传统教育情况的调查与转发 副 标 题: 作 者:曾求腾 责任编辑:卜晓业 栏 目:调查与思考
正 文:编者按: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的前一个过程是调查,后一个过程是研究。调查,重在广泛占有材料;研究,贵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加强调查研究,是实施正确的工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为此,本刊特设《调查与思考》专栏,刊登有深度、有见地的调查报告,欢迎赐稿。
军史(含各部队史)历来被誉为优良传统教育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它以全景式的历史画面,充分展示了我军的光荣历史、辉煌战绩和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各个部队的奋斗历程和特色、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赤诚和智慧铸就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军优良传统积淀了丰富的优秀思想文化底蕴,代表着先进军事历史文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用我军的优良传统启迪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是保持我军性质、本色、作风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去年底,我们对湖北省军区所属部队和驻鄂部队、院校共64个团以上单位进行了调查。总的感到,多年来部队的军史传统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引起注意。部队军史传统教育,在认识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形式上需要正确引导,在内容上需要发展和创新。
一、当前部队军史传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入世后我国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对部队文化渗透的力度和范围逐步加大,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军史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西方宣扬的所谓“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反动论调,影响我军军史教育的灵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我军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影响官兵树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信念;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影响部队紧密团结、亲如兄弟的官兵关系,侵蚀官兵的革命斗志;一些庸俗、格调不高的文学作品及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对军队崇尚和倡导的传统美德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中的趋利化现象,影响官兵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官兵的精神要求趋于多样化;等等。
当前,部队军史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志包括个别从事军史传统教育工作的同志,对军史传统教育认识不足,觉得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物质利益,管用的是经济杠杆,对军史传统教育还灵不灵、是否管用,产生疑问。个别同志甚至把军史视为过时的历史,片面否定军队传统。二是教育内容“两多两少”,即:零散陈旧的资料多,现今收集、整理的资料少;带共性、普遍性的内容多,反映部队自身特点的少。一些部队特别是师以下单位,不注重深入挖掘、整理本部队军史资料,不能充分利用本部队的资料进行传统教育。有的单位军史资料归档、保管制度不够落实,存在资料散失现象。三是教育活动不够经常。有些单位开展军史传统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军史传统教育的作用发挥得不好,不少军政主官对本部队的创建时间答不上来,对本单位的历史沿革、历史荣誉和涌现的英模人物答不完整。四是教育形式落后、单一。现在,官兵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单位展现部队历史画面的形式却比较落后,缺乏新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有的单位的传统教育仍然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形式上,不善于运用声、光、电和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形象化、多样化、超时空、跨时代地反映部队历史传统,不注重贴近现实展现部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二、正确认识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我军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弘扬优良传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来源于对优良传统的科学信念。对优良传统信之坚,才能行之笃。在新的历史时期,军史优良传统的宝贵价值体现在哪里?怎样认识和看待它在部队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加强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是保证官兵坚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牢记我军宗旨的需要。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并在党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型人民军队。我军的战斗历程表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与生俱来的“军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军前进的每一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自觉行动。我军正是依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获得了无敌于天下的胜利之本,才有了无往而不胜的雄风和威力。当今世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军“西化”、“分化”,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等论调,妄图改变我党我军的性质,达到“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企图。我们要通过军史传统教育,使广大官兵进一步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维系我军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军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军拥有人民这座靠山的根本前提。对于这两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丝毫不能动摇。
(二)加强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是激励官兵发扬艰苦奋斗、英勇战斗、不怕牺牲革命精神的需要。我军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我军宗旨的先进性,决定了我军全部历史都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铸造,每一页的胜利史都要靠一代又一代军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谱写。有了这种精神,我军才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无所畏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作用,攻必克、守必固,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今天,尽管国际环境、战争样式、武器装备及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强调重视人的因素,树立和强化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军永恒的课题之一。目前,我军要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面临着很多困难,如底子薄、基础差,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等。这就更需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通过军史传统教育,使官兵懂得只有进一步发扬邓小平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和江泽民主席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才能为我军的光荣历史增添新的光彩。
(三)加强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是保持官兵严明纪律、紧密团结的需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我军官兵懂得了遵守纪律和生死与共、密切协作、统一指挥是夺取一切胜利的客观要求,因而始终像维护生命那样来维护纪律、维护团结,写下了许多动人的历史篇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各种腐朽思想文化渗透侵蚀部队的渠道日益增多,这就更加需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部队,官兵之间、军民之间更需要紧密团结,军政军民之间更需要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局面。我军未来面临的将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种战争比以往任何战争都更加需要指挥上的统一和作战上的协同,对军人保持严明纪律和紧密团结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通过军史传统教育使官兵懂得,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紧密团结是我军无坚不摧的组织保证,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四)加强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军自创建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广大官兵以建设和保卫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为了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安全和富强,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了一曲曲爱国主义颂歌。各个部队的发展史向世人展示的是一部部英勇悲壮的爱国主义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军史优良传统,既是强军动力,又是地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当前部队开展军史传统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各部队在开展军史传统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一些部队征编军史、师史、团史,编纂军事志,建史馆、荣誉室,为英模树碑立传等。为了更好地开展军史传统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紧迫意识,注重引导官兵全面深入地学习军史,增强官兵对优良传统的认同感。应该看到:一方面,部队中经历长期革命战争实践锻炼,对优良传统直接体验较深的老同志相继离开了工作岗位,而建国后出生成长的同志特别是青年官兵,对军史和优良传统只有一些零碎的表层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兵的价值观念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官兵的利益观、得失观、敬业观、奉献观、交际观、择友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兵对军史、对优良传统容易产生隔膜感和疏远感。因此,应注意引导和帮助官兵从部队史中了解优良传统的由来、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宝贵价值,进而思考和理解军队传统文化,使我军优良传统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并发扬光大。
(二)要立足时代要求,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做法加以审视,合理取舍,使我军优良传统永葆青春。按照唯物辩证法,我军优良传统既包含着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也包含着由此派生出来的具体做法和具体形式。优良传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意义。例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是我军必须永远发扬的革命精神;严明的纪律是我军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紧密团结是我军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等等。而由此派生出来的具体做法和形式,往往只同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难免带有历史的暂时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沉醉于历史,不加选择地把过去的做法照搬过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把优良传统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与由此派生出来的具体做法、具体形式加以区别。对那些具体的做法和形式,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和部队的实际加以审视,合理取舍,抛弃那些与部队实际不相适应、跟不上时代要求的东西。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发展,把我军优良传统的基本精神创造性地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
(三)要有发展的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优良传统以新的内涵。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境的文化交流明显增多。这既为我军汲取外军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契机,也给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开展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既有个再实践的问题,也有个依据优良传统的基本精神进行新探索的问题,而这两者都具体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优良传统本身也要在各种新的实践中与新的情况相适应,以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军优良传统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穷尽军队建设的真理。各单位要善于把握其基本精神,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军目前面临着诸如如何增强部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何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等新问题。而只有在优良传统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四)要有“中心”思想,坚持把战斗力标准,保障“打得赢”作为军史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战斗力是军队兴衰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军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便于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便于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这些都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之所以要强化军史教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是因为它适合国情,具备鲜明的特点,不仅能为提高战斗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我军只有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才能为战斗力的提高开辟广阔的前景。因此,在当前开展军史教育、弘扬优良传统的整个过程中,继承和创新都要紧紧围绕保持我军性质、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个目标展开。开展军史传统教育,要在代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结合本单位实际,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把坚持战斗力标准渗透到军史传统教育之中,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我军的光辉历史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为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责任编辑:卜晓业)
关键词:部队军史 传统教育 调查与思考
第二篇:对当前部队及官兵涉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部队及官兵涉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济南军区空军军事法院
最近,我们对全区2001年以来的涉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官兵本人及其家庭遇到的涉法问题明显增多,是当前基层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涉法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共发生涉法问题216起,有10%的官兵或其直系亲属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涉法纠纷。常见涉法问题的主要类型:一是婚姻家庭纠纷。共42起,约占总数的20%。这类纠纷比较复杂,既有官兵本人婚姻家庭中的悲剧和不幸,也有义务兵父母离异后带来的困惑与苦恼,尤以基层年轻军官和士官居多。主要表现为,有的因两地分居引起婚变;有的对婚恋问题不慎重为产生纠纷埋下隐患;有的因“喜新厌旧”导致感情裂变。二是土地承包和宅基地纠纷。共60起,占总数的28%。这类纠纷大多发生在农村籍官兵家中。主要表现为,个人及家庭承包的土地、山林、荒地、鱼塘等使用权纠纷;宅基地被人强占或相邻权争议引发的纠纷;建房占地、采光、通行、通风、排水等纠纷等。三是经济合同纠纷。共36起,占总数的17%。随着人们经济交往频繁,购销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担保纠纷、借贷纠纷、劳务合同纠纷等明显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军人及亲属购房增多,因为房产、装修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四是人身伤害纠纷。一种是官兵直系亲属被不法分子伤害,共23起,占11%。第二种是交通事故引起的伤害,共23起,占11%,其中2003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总数82%。五是单位涉法纠纷和遗留问题。一种是1998年以前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遗留下来的问题,其中以占用军队房地产所引发的纠纷为主,占单位涉法问题的44%。第二种是部队和地方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涉法案件,截止2003年仅
地方法院委托我区军事法院协助执行的就有9件,至今仍有7件未予执行。第三种是各种严重疾病患者滞留部队,全区目前共有74名患严重疾病的战士滞留部队。
二、涉法问题对部队建设的影响
部队官兵涉法问题增多,说明国家及军队法制建设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官兵法律意识增强,善于用法律评判是非曲直,对自己和家庭的合法权益要求依法进行保护。但是,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是影响官兵安心服役,加大了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难度。有的基层官兵遇到涉法问题后,特别是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家庭成员受到不法伤害又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处理问题的心情十分迫切。极个别法纪观念淡薄的官兵,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很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基层管理工作增加难度。二是影响部队安全稳定,极易成为犯罪诱因。有的干部战士发生涉法问题后心理紧张、情绪急躁,到处寻求说法,极易形成心理障碍,产生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有的基层官兵遇到涉法问题后,如芒刺背,自制力极差,不能正确对待,如果解决和控制不力,很容易丧失理智,采取过激行为,引发案件。三是牵扯领导和机关精力,给部队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基层官兵涉法问题发生后,往往希望部队能给予帮助或是借助组织的力量来解决,部队领导和机关耗散大量精力。不少涉法问题由于处理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部队增加了额外负担。根据我们对11个团级单位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他们先后派出63人次为官兵处理涉法问题,仅差旅费一项花费就近12万元。四是影响军政军民关系,损害部队政治声誉。有的单位与地方发生民事案件,既不请律师又不到庭申述权利,地方法院判决败诉后,既不提出上诉又不履行判决,地方单位和群众意见很大,导致有的向上级领导和机关反映,有的通过地方政府交涉,有的上访告状,甚至扬言静坐示威,使部队威信和声望受到损害。
三、解决涉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和机关要提高对处理涉法问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发现,少数单位对官兵涉法问题重视不够,认为涉法问题纯粹是“个人自己的事”,对可能给部队建设带来的影响不敏感,或对其漠不关心,或缺乏解决的主动性,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各级领导和机关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处理官兵涉法问题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部队建设,维护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基层干部骨干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善于从法律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调查发现,当官兵本人或家庭遇到涉法问题后,有些基层干部和个别领导仍习惯于用老模式、旧方法处理,结果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滋生了不稳定因素。如果对症下药,用法律手段去处理解决涉法问题,就会起到帮助一人、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作用。三是法制教育应调整充实内容,注重实效。从调查情况看,部队法制教育除形式比较单一外,内容也有些偏。只侧重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有震慑性的内容,而对权利方面的各项法律规定涉及不多,致使官兵法律素质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一旦遇到涉法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显得很弱。部队法制教育,不仅要教育官兵知法守法,提高“免疫”能力,而且还要教育他们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及亲属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达到避免和减少纠纷、依法处理问题的目的。四是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人员的服务保障作用。由于基层法律服务骨干大多由各单位保卫干部兼任,且人员变化频繁,培训不经常,在帮助官兵处理各种涉法问题方面,作用发挥不大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涉法问题的及时妥善解决。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组织,加强和充实法律服务队伍。建议在直属团以上政治机关编配专职法律服务干部,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宣传、保卫、军务等部门参加的法律服务组织。要把有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热爱法律服务工作、热心为官兵服务的同志,吸收到法律服务队伍中来,同时可以适当招收一定数量的法律专业地方大学生,优化部队法律服务骨干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五是把法律服务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法律服务工作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管理工作,虽
属不同范畴,但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手段运用也相近。把法律服务融会贯通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中,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基层经常性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思想工作的整体效应,还能切实为官兵排忧解难,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济南军区空军军事法院
第三篇: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邓年生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查找农民增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组织调查组深入祁阳县梅溪、黄泥塘、白水等3个镇的7个村,就农民收入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2003年祁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97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5%;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增长4.2%。通过对3个镇8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由于农业不同程度受灾,导致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农村居民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11.7%,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工资性收入为4284元,比上年增加了191元,增长4.7%,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56.4%。
(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595元,比上年增长12.5%;
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4.8%上升到16.1%。
(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受特大干旱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只增加了0.5%,总产基本持平。油料、水果等产量有所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种植收入下降。农村居民种植业收入为1637元,下降了2.19%,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85.2%下降到83.9%。虽然种植业收入下降,但产业结构
升级促进了其他各类收入增长。一是出售蔬菜收入有较快增长。通过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蔬菜产业有较大发展。蔬菜面积增长10.9%,产量增长3.2%,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产值增加了32.6%。二是优质稻收入有所增加。按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共推广“天龙一号”优质稻5.5万亩,收购价每百斤增加15元,农户亩平增收135元。林牧业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加大林牧各业生产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03年人均牧业收入增长12.9%;林业收入增长36.4%。
(四)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人平税负为46.8元,比税费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村负担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是党和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第一、二批8万亩退耕还林项目区受益群众达8万人,人平增收104元。三是农网改造。2002年,我县实施农网改造的有151个村,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000万元。改造前,农村电价高的1.1元/度,低的0.75元/度,全县平均达到0.9元/度;改造后,实施城乡同价,为0.55元/度,按户平每年用电140度计算,户均少支出49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干旱对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受特大旱灾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失收,减少了农民收入。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6.2%,但产值却减少了4.2%。渔业效益下降,由于长期干旱,捕劳期提前,导致产量下降,产值减少了4.7%。二是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多。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
(二)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的也有不少,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
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方面,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2003年由于受特大旱灾影响,以农业为主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0.8%;种植业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3%。另一方面,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设施的落后,导致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移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求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搞来料加工。对于安置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认真清理农民进城的各种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坚决取消一些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二)通过分流一批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分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大办个体私营商业,搞活农村市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划和农村市场网点的建设,鼓励农民兴办个体私营商业。二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三要促进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要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的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自来水、燃气等居民服务业社会化服务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式,实现农民住房商品化;采取低税收、宽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服务业,改变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三)通过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带动农户走向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一
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同时,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开发、产品扩散、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辐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大力扶持龙头市场,实现流通增收。以城镇为依托,产品集散地为基础,建立特色专业市场,力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大力扶持贩运大户,实现多渠道增收。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大力发展贩运大户,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依靠贩销大户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通过帮扶一批农村老弱病残人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占人口总数15.8%的低收入者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口组成,很多老人的年生活费不足500元。从农民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人口中只有少数乡镇企业职工享受待遇不高的养老保险,绝大部分老人以子女赡养为主。社会救助体系也不够完善,很多急需帮助的困难户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税收返还、集体筹资、个人缴纳等三个方面来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限度地保障失去劳动力人口的生活水平。
祁阳县副县长 邓年生
第四篇:对当前无照经营情况的调查
对当前城乡无照经营情况的调查
营业执照是国家依法确认经营者合法资格的法律凭证,经营者只有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才能获得生产经营的权利,有资格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加大了对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取缔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未得到彻底根治。特别是近几年,无照经营现象呈现反弹趋势,在农村尤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结合当前的服务业调查工作,我们对农村无照经营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采取抽查的方式,共走访调查镇、街道12个,市场16个,行政村113个,个体经营户3713家。共有无照经营户286户,占总调查户数的7.7%。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区域分布看,镇区无照经营者少、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照经营者多。286户无照经营户中,镇区无照经营户102户,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照经营户184户。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批无证无照经营者。
(二)从有无固定经营场所看,固定门店无照经营者少,流动摊点无照经营者多。286户无照经营户中,固定门店无照经营户73户,流动摊位无照经营户213户。流动摊位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特点,经营规模较小,投入成本较低,治理难度较大。
(三)从审批环节上看,涉及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多,非前臵
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少。在286户无照经营户中,涉及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203户,非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83户。涉及前臵审批项目越多的行业无照经营率越高,如餐饮、住宿、食品、娱乐、美容美发、网吧、机动车修理等前臵许可项目多的行业,无证无照经营户相对较多。
此外,从其他相关方面看,新增加的经营户中无照经营者较多,特别是下岗、失业、残疾等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员,无证无照经营者多;经营规模大的业户无照经营者少,规模小的业户无照经营者多;常年经营的业户无照经营者较少,季节性经营的业户无照经营者较多。
二、无照经营的主要危害
无证经营破坏了市场准入规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第一,扰乱了正常的国民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调节力量,一种是市场价值规律的自然作用,一种是国家行政力量的有效干预,这两种手段都是必要的。从业者进行工商登记,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是对市场准入关的把守,而且负责为国家的决策机关提供有关经济指标,是国家制订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无照经营逃避工商登记,一方面,使其自身处于隐性经营状态,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影响政府宏观决策;另一方面,无照经营者以其低廉的市场准入成本进入市场,造成与其他守法经营者之间不公平竞争,挫伤了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源配臵的良性
循环。
第二,偷漏国家税费,冲击市场物价水平,扰乱市场秩序。无照经营者逃避了市场准入资格的审查,在经营中自然偷漏了应缴纳的各类税费,造成国家财政资源流失。而其相对低下的成本投入导致产成品的价格低廉,对整个市场的物价水平形成冲击。同时,由于业户无照经营,有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容易造成农村市场上欺行霸市、乱摆乱卖、短斤少两等违章违法行为的产生。
第三,欺诈消费者,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从调查情况看,无照经营往往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有的甚至从事淘汰产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诈了消费者,侵犯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未经核准登记建立经济实体或以虚有的经济实体作幌子,利用农民法律意识差和警惕性低的弱点,在农村乡镇从事诈骗活动,这种经济实体由于未经核准登记,从而容易逃避法律上的制裁。
三、无照经营产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情况研究分析认为,农村无照经营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总的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经营户对法律知之甚少,不知道无照经营是违法行为,尤其是一些享有收费、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下岗工人、残疾人员,认为自己连有关税费都可以不交,更不需要办理证照。有的经营户虽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利益驱动下不愿意办理相关证照,以图达到减少成本支出,获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属于知法犯法。
二是审批手续繁杂,市场准入门槛高。目前,“一站式”服务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个体工商户中还很难实施。虽然将个体工商户的审批发证权全部下放到了工商所,但有的部门并未将职权下放,一旦涉及到前臵审批,业户要县城、农村两头跑,增加了办证成本。一些特种行业办照前的审批环节多、费用高。有的部门甚至控制许可证发放数量,致使经营户条件成熟也无法办理前臵许可手续。
三是多头管理,经济负担重。管理收费政出多门,使得经营者负担过重。如一家申办营业执照的饮食店,一年中要接受综合治理、卫生达标、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检查,要缴纳诸如治安费、卫生费等多种名目的费用,而无照经营者除了承担被工商部门查处的风险外,可以逃避不少税费,因此部分经营者出于逃避税费的目的而选择无照经营。
四是执法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农村工商所普遍存在执法人员少、执法条件差的问题,对生产经营者监管不到位。同时,无照经营大多是低成本进入的行业,开业经营便利,集中整治后容易反弹。而对于部分恶意不办理证照者,则缺乏刚性的执法手段。
(安丘市统计局庞世宗)
第五篇:对当前干部精神状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干部精神状态情况的调查与
思考
对当前干部精神状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干部精神状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们结合县、乡两级党委换届,对全市干部精神状态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饱满,思想作风过硬,大部分干部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具有较强谋发展的意识。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部分干部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一、当前干部的几种不良精神状态 调查表明,有一少部分干部对事业缺乏激情,不思进取,悲观失望,对自己,对地方发展丧失信心;也有少部分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思想庸俗,自成一体,麻木不仁,满足于得过且过;还有少部分干部对家乡建设缺乏热情,悲观徘徊,怨天尤人,无力作为。主要表现在“短、悲、偏、私、愚、浮”6个字上。
“短”,就是个别干部目光短浅,认识不到位,对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上热情不高、力度不大,从而出现“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现象。“悲”,就是盲目悲观,失望,总认为外地的月亮比本地的圆,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看到困难就避,遇到问题就躲,不敢迎难而上,工作无决心、无干劲、无闯劲。他们没有看清发展的大好形势,没有看到发展的美好前景。“偏”,就是个别干部看待事物偏激,“当局者迷”,他们只看到支流,看不到主流;只闻到墙外的花香,看不到墙内的春色。因而整天牢骚满腹,在工作中表现为“和尚撞钟”、得过且过,以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碌碌无为,“山河不改”,面貌依旧。他们没有科学分析,只作简单比较。“私”,就是个别干部缺乏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一事当前,“私”字当头,以“私”字为圆心,“我”字为半径,画来画去都是个人的小圈子,对有利可图的事争着干,无利可图的事躲着闲,以致在工作上推诿扯皮、拖拖拉拉,有的甚至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制造是非。“愚”,就是懒开动脑筋,懒思考问题,经常以***惯行事,照搬照抄,按部就班,以致在工作上想法简单,办法不多,一遇到问题更是六神无主,束手无策,拿不出实招、硬招,从而自己的工作推进缓慢。“浮”,就是个别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甚至实情不察、实事不办,有的把工作部署和要求当耳边风,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原因分析
少数干部群众的不良心态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转轨带来的冲
击,也有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偏见,既有客观方面的影响,也有干部群众认识上的局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四种负面心理导致。
一是矛盾心理。在复杂的的社会环境中,干部群众的心理活动也比以前更活跃和复杂。干部职工因工作、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都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有些干部职工产生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工作上,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等。计划经济时代的稳定性和优越性没有了,市场经济时代的风险性让部分干部职工还一时不能适应。二是失衡心理。受体制改革和利益格局等隐私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在分辨主流与支流、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中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和失衡的心理。少数干部群众认为,改革牺牲了他们的利益,甚至有人认为,越是搞市场经济,津市 的地位就越下降。有的干部在个人升迁上不能正确对待,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职位的同事,得到提拔,就觉得别人是跑官要官得到的,却很少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能力谁高谁低,这也是造成少数干部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怀旧心理。由于受地域、资源、交通等发展瓶颈制约,我市发展确实遇到不少困难。部分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没有正视现实,没有看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而是盲目和周边县市比较,产生怀旧心理,甚至认为津市越改革越不如从前。
四是自卑心理。部分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部分干部的自卑感、压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七、八十年代,干部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很强,他们会为自己在津市工作而感到光荣。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部分干部职工收入落后于其它行业和地区,从而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
三、对振奋我市干部精神的几点思考
干部的不良精神状态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障碍”、“拦路虎”和“绊脚石”。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要解放思想,树立争先之志。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当前,各地正面对各显所长、竞相发展的新一轮竞争。这种竞争主要是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的竞争,如果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上不能走在前头,就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落伍。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思想障碍,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争先之志。要敢闯敢试,把争先的思想打牢,把争先的目标盯紧,把争先的措施抓实,就一定能化决策为行动,化蓝图为现实。
2、要开拓创新,善谋发展之策。四平八稳带不来跨越式的发展,按部就班干不出超常规的速度。一个地方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创新者、“冒尖者”,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希望越大。要善待创新。充分尊重基层和群
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基层的探索性实践,热情鼓励基层在实践中的新鲜举措,热忱帮助基层在探索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要勇于创新。“什么路好走什么路、什么车快上什么车、什么力大加什么力”。要善于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要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借鉴运用外地先进的经验,大胆探索和试行没有明令禁止的政策,并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用好。
3、要艰苦奋斗、激发创业之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以苦砺志,以俭修身;要善于团结和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帮助他们实现致富愿望;要牢固树立“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发展意识。要积极为想创业,敢创业的提供合适的舞台,鼓励合法致富、诚信经营,让一切会创业、能创业的人都能找到广阔的创业空间。在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政策中,任何部门
任何人,决不允许为眼前利益所左右,制定政策时信誓旦旦,兑现政策时大打折扣;决不允许任意裁剪政策,截留政策,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只要干群一心,同舟共济,必定能够形成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良好局面。
4、要转变作风,强化落实之功。要把“奋发”的精神转变为“有为”的行动,关键在于强化落实之功,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转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实践证明,城市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关键取决于决策的正确和落实保障。发展目标的确立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以具体明确的责任意识抓落实。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把每一项工作逐级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岗位和具体责任人,大力推行“权力交到底、责任压到底、板子打到底”的工作措施,严格执行有责必究的“买单制”。要以高效快捷的服务理念抓落实。紧紧围绕效能建设,优质服务的要求,竭诚为广大投资者和群众提
供最快捷、最优质、最务实的服务。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和企业、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5、要团结拼博,形成人和之力。“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要实现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用“加法”和“乘法”,把上上下下的智慧集中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把本地的优势和长处整合起来;防止用“减法”和“除法”,造成智慧和力量无谓分散。对各级干部来说,善于团结是一种责任,一种胸怀,一种领导艺术。每一个干部都要有讲大局的政治觉悟、讲团结的良好愿望,兼听纳谏的宽阔胸怀,都要有善于和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共事的协调能力,搞好与班子、与群众、与方方面面的团结,力争形成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实干不争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