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切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笔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市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如何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党政部门荟萃人才精英作了一些思考。
一、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党政领导
干部队伍以往那种优越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跳槽”离开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从1999年起,津市市在四年时间里先后有33名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离开党政机关另谋他职,其中任单位党政正职的就有16名,占离职干部总数的48%。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流失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转行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具备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相当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其他一些新经济组织都乐意以高薪接受党政领导干部加盟。以津市市为例,该市一名副市长于1998年辞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了高级管理人员,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全市先后有12名党政干部“跳槽”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二是下海经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日益优化,加上受身边早先下海经商干部的影响,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为改变自己相对窘迫的经济状
况下海经商。从1999年起,津市市先后有10名领导干部辞职经商。三是离职创业。在调查中,也有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积极寻求发挥自身才干的场所,毅然选择了离职创业。四年来,津市市先后有11名党政领导干部离职创业或创办其他经济实体。党政领导干部不恋“官位”闯市场,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同时对精简机构、缩减财政开支及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对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带来了消极影响。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离职创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都比较高。在调查的33名离职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8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3人,占%。如市勘察设计院原院长吴卫刚,是某建筑学院毕业的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辞去公职后现供职于广州某设计院。市场需要人才,商界需要精
英,但党政部门同样需要人才和精英,尤其是在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需要的正是那些肯干事、善干事、能成事的精英。而这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党政干部辞去公职,对党政部门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党政机关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正成为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
二、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原因
1、干部价值选择多元化。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打破了党政干部的优越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看似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实际上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念”在逐步淡化,不再固守“从一而终”坐机关的想法。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实现自我价值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和巩固。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领域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限制逐步消除,创业环境逐步优化,良好、科学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根据自身的
特长和优势,努力尝试“换一种活法”,卸职让贤、辞职下海,寻求自身才智的保值增值,追求另外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促使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离开机关创业,或准备离开机关下海经商。
2、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益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实行低工薪制度,社会福利保险也不完善,党政干部在各种行业当中收入偏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党政干部的收入待遇与其它行业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党政机关更难留住优秀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其他职业在物质收益上,远远超过党政机关的干部。现在个体户、私人企业家、乡镇企业家、企业承包人、三资企业中方经理、科技人员、演艺界明星等人员的收入远远高於党政干部。於是,党政干部作为一种职业在物质上的收益大大落後了,出现所谓“政治地位高,经济地位低”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靠工资养家感到力不从心党政干部,开始相信“三个诸葛亮,收入不及小
皮匠;摆个小摊,顶个县官;开家小厂,胜过省长”的信条。而且早先离开党政机关的干部,大多数状况都比在机关好,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心动。
3、现行用人体制的缺陷。近年来,虽然各级党组织针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建立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考核奖惩、辞职辞退等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创新,但还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突出表现在:一是科学分类管理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大。党政群和立法机关尚未摆脱“一揽子”管理的局限,存在明显的传统管理色彩;干部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干部难上难下,热门单位难进难出的问题依然严重地阻碍了优秀人才的选择。二是干部选任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干部选拔视野不宽,民主程度不高,仍然存在“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干部考察不深不细,有时甚至失真失实,导致发生用人失误。三是干部管理方式缺乏竞争机制。由于目前尚未
形成一整套较系统完整的体现竞争择优原则的管理规范,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有些政绩平平、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仍长期占着领导岗位,致使有些干部不思进取,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组织人事管理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干部管理中的人治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选人用人管人等方面的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效力,影响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的形成。
三、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这一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在党政部门荟萃人才,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
1、高度重视,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工
作环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意义,用伟大的事业吸引人才、凝聚人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现有人才,要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成长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要主动参与国内和国际人才竞争,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2、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秀党政领导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要创新三种机制:首先是创新竞争机制。从目前来说,创建竞争机制,难点在于要解决“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用人机制的一系列突破。同时要制定一套竞争的规则,使竞争公正、有序地进行。其次是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要给能者上,并给他们设计一条快车道;要给干部人
才创造的业绩设计一套客观、公正、科学的考评体系,并且给予相当价值的物质报酬;要给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机会和条件。再次是创新严格的监督机制。要深入研究监督的内容、范围、程序、方式以及各种处分方式,从严治理,防止干部的渎职和腐败。同时,要提倡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于律己。
3、努力探索市场配置与组织配置相结合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调配新途径。加入wto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由“双轨制”转向市场化的大趋势,干部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已刻不容缓。要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解决知识价格和价格实现的市场化,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要加大提高工薪报酬水平的力度,改变目前党政干部报酬偏低,人才外流等状况。二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力
度,建立起分行业、分类别、分地区并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的新工资激励机制。特别要提高领导干部工资水平,以改变领导干部工资水平低而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政府服务的状况。三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稳定的党政干部薪酬体系和分步实施计划,使之有良好的预期,从而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中稳定队伍。
4、狠抓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把人才培训作为基础性建设来抓,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切实保证我们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篇:对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切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笔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市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如何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党政部门荟萃人才精英作了一些思考。
一、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以往那种优越感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跳槽”离开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从1999年起,津市市在四年时间里先后有33名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离开党政机关另谋他职,其中任单位党政正职的就有16名,占离职干部总数的48%。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流失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转行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具备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相当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其他一些新经济组织都乐意以高薪接受党政领导干部加盟。以津市市为例,该市一名副市长于1998年辞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了高级管理人员,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全市先后有12名党政干部“跳槽”到企业做经营管理人员。二是下海经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日益优化,加上受身边早先下海经商干部的影响,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为改变自己相对窘迫的经济状况下海经商。从1999年起,津市市先后有10名领导干部辞职经商。三是离职创业。在调查中,也有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积极寻求发挥自身才干的场所,毅然选择了离职创业。四年来,津市市先后有11名党政领导干部离职创业或创办其他经济实体。
党政领导干部不恋“官位”闯市场,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同时对精简机构、缩减财政开支及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对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带来了消极影响。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离职创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都比较高。在调查的33名离职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8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2.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3人,占51.1%。如市勘察设计院原院长吴卫刚,是某建筑学院毕业的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2001年辞去公职后现供职于广州某设计院。市场需要人才,商界需要精英,但党政部门同样需要人才和精英,尤其是在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需要的正是那些肯干事、善干事、能成事的精英。而这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党政干部辞去公职,对党政部门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党政机关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正成为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
二、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人才流失原因
1、干部价值选择多元化。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打破了党政干部的优越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看似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实际上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官念”在逐步淡化,不再固守“从一而终”坐机关的想法。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实现自我价值观念正在逐步确立和巩固。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领域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限制逐步消除,创业环境逐步优化,良好、科学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尝试“换一种活法”,卸职让贤、辞职下海,寻求自身才智的保值增值,追求另外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促使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离开机关创业,或准备离开机关下海经商。
2、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益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实行低工薪制度,社会福利保险也不完善,党政干部在各种行业当中收入偏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党政干部的收入待遇与其它行业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党政机关更难留住优秀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其他职业在物质收益上,远远超过党政机关的干部。现在个体户、私人企业家、乡镇企业家、企业承包人、三资企业中方经理、科技人员、演艺界明星等人员的收入远远高於党政干部。於是,党政干部作为一种职业在物质上的收益大大落後了,出现所谓“政治地位高,经济地位低”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靠工资养家感到力不从心党政干部,开始相信“三个诸葛亮,收入不及小皮匠;摆个小摊,顶个县官;开家小厂,胜过省长”的信条。而且早先离开党政机关的干部,大多数状况都比在机关好,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心动。
第三篇:对当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来到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已经将近一个月,通过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细致的观察和了解,采取深入基层走访和座谈的方式,对目前我单位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的真实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切实查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思考对策,结合本人工作经历,总结归纳为本篇论文,力争对纯洁干部队伍、促进作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消防;队伍;作风建设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消防体制改革,不仅是一场制度上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像潮水一样冲击着我们每一个干部的思想,在这场冲击面前,一部分干部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铿锵步履和时代脉搏振动的强音,自觉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汇入到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之中。而另一部分干部,在冲击面前,失去了人生坐标。学习上浅尝辙止,不求甚解;工作上虚伪浮漂,潦草应付;政治上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这部分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其影响不小,危害甚大。
一、表现
(一)思想消极懈怠,不思进取。
在近期我支队组织的一次针对全市干部队伍改制以来思想动态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对目前消防事业前景持“悲观型”或者“茫然型”态度的干部占到调查对象的35.4%。表现为工作敷衍了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观念陈旧,眼界不宽,缩手缩脚,打不开工作局面。有的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依赖性强,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工作越做越被动。有的机械模仿先进单位的做法,照搬照套,生吞活剥。有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无所作为,满足于“贡献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天天走”,明哲保身,四平八稳。(二)满足于现状,小进则满。
习惯于现在与过去比,同差的、弱的比,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略有进步就自我陶醉,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进取意识,工作标准不高。争先意识不强,缺乏谋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胆略气魄。工作缺乏激情,比待遇不比奉献,比条件不比贡献,混日子、求安稳、图清闲。工作不敢担责,干事怕得罪人,行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队伍管理不敢管,不愿管,不愿触及矛盾。(三)工作作风漂浮,形式主义。
有的基层大队开展工作往往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学习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喜欢做表面文章。有的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当天和尚撞天钟”,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不琢磨事,专琢磨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唯领导马首是瞻,看领导眼色行事,把探上级“口风”,琢磨领导心思,分析领导意图,只要得到领导的只言片语,便当作工作方向,而不看所干之事是否有利于队伍全局,是否有利于长远建设,为让领导肯定“政绩”,不惜搞短期行为。领导一句话,汇报变成花,领导一个火花,汇报成火球,只知对上负责,至于对队伍基础建设有什么作用,往往不予考虑。(四)组织纪律淡薄,我行我素。
一些干部不带头遵守队伍规章制度,上班迟到、早退、随意离岗,请销假制度流于形式,工作期间着装随意混搭,集体的会议、学习、训练纪律不认真履行。一些干部认为改制后消防队伍已经属于地方人员了何必那么讲究,穿着工作制服外出不注意言行举止,有的穿着制服参与社会上的宴会或者聚会,严重影响消防队伍的形象。(五)学习风气不浓,敷衍应付。
有的干部总觉得自己好歹是个科班生,得过且过。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赶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对因形势发展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观察,不研究,不谦虚、不学习,操作起来靠经验、想当然。机关各科室,“各人自扫门前雪”,对涉及到别的科室的业务知识则熟视无睹;大队干部还是陈旧思维,认为只需学好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就够用;救援站干部只是死板教条的学习灭火救援知识,与灭火救援无关的内容则一概不去了解和钻研。(六)集体观念淡化,团队意识不强。
一些基层主官把组织给予的权利私有化,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小天地来经营,搞家长制,惟我独尊,工作随心所欲,遇事不通气、不商量、不研究,组织制度流于形式,决策只靠自己拍脑袋,视民主集中制若无物,直至出现班子不和,你是我非,争长论短。一些普通干部则摆不正自身位置,能上不能下,只想唱主角,不愿唱配角,不讲团队意识,不能唱好“生旦净末丑”,认为干好干坏都是主官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二、原因
上述几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领导欣赏什么样的人,下面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干部。机关如何评价基层的工作,下面就会创造出相应的局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按此思路分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对“干部素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即素养,指平日的修养,所谓“干部素质”应是干部业务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许多场合,我们在评价基层干部素质时,依据仅是汇报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素质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仅靠这一点来观察、来肯定,未免有失偏颇。同时也说明在检查基层工作时,作风不实,不深入、不细致,听听汇报了事,是官僚主义在工作中的外在表现。难怪有不少干部把汇报工作看的比干工作重要,干出来能说出来当然更好,但对那些能干而不会或者没机会说的人怎么对待呢?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决不是夸夸其谈之辈,而是那些在基层干最辛苦工作而又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同志,他们才是我们事业的支柱,队伍的脊梁。(二)对“干部政绩”界定标准模糊。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善于理性思维,检查工作喜欢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把其视为政绩来肯定,而不看是否具备条件,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更不看取得的政绩是否有利于当前和以后、是否有利于局部和全局,是否对本单位具有实际和长远效益。那些地处经济发达、财政形势好的单位,硬件上了档次是政绩,而地处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财政拮据,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同样完成了防火灭火任务的单位,有无政绩呢?政绩应综合评定,我们这支队伍是用来打仗的,衡量干部政绩还是要用战斗力标准,还是要看管理教育是否到位,队员思想是否稳定,训练情绪是否高涨,成绩是否优良,防火工作是否普及,灭火成功率之高下,这不仅是政绩,也是建立我们这支队伍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三)干部考评机制不尽完善。
在选才用人上靠感觉、凭印象、重感情。提拔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干部考评制度,但尚不完善,德能勤绩粗线条,不细致,不量化,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一旦进入操作层面,没有实际工作基础,没有数字依据,笼统概括,反映不出干部的真实面貌。这样一来,我们在用人时只好跟着感觉走,谁在下面搞的形式大,谁给领导留的印象深,谁和领导交情厚,便予以优先考虑。于是乎,踏踏实实,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干基础工作的少了,想花点、出花样、搞形式主义的多了,天天往机关跑、日日围领导转的人多了,结果工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基础并不扎实。(四)干部轮训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消防队伍的干部培训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缺乏系统的岗前锻炼,在干部提拔任职后往往是立马上任、投入角色。致使一些同志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统筹兼顾、驾御全局的能力与所担任的职务尚有一段距离,又加上一些同志平日事务多了,工作忙了,学习的机会相对减少,自身充电不够,产生一些同志所谓“职务上去了,水平却未有明显提高”的现象。三、对策
(一)继续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
务实,是我们吕梁消防救援支队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我们在基层队站建设、装备建设、队伍战斗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充分认可,我们要继续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机关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指导水平,特别在检查基层工作时,要深、要细、要严,切实揭示单位的本来面貌,不能为假象所迷惑,切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在评定基层工作时,要弄清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具体成效如何,所干的工作是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有无长远意义,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基层大队要在争取和利用好经费、提升执法专业化水平、提高队伍管理教育水平上下功夫,各队站要在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确保队员思想稳定和队伍训练战斗安全上下功夫。(二)强化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支队党委要本着“培养人、塑造人”的理念去教育和培养好每一位干部。基层干部素质的高下,是工作质量的决定因素,提高干部素质应坚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树立良好形象”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学习,一个干部工作水平不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不善于学习,知识陈旧,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工作水平的高低,同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成正比,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就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二要干事,所谓干事就是亲身实践,只有塌下心来想事业,扑下身子干工作,进入操作层面,在实践中锻炼摔打,才能长见识、长才干、长能力;三要廉洁,腐败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衡量干部的试金石,从某种意义上讲,干部的生命在于其自身形象,作为一名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不盲目从事,不存侥幸心理,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自己高度负责,做到眼不受污染、耳不被堵塞,心不贪、手莫伸。努力塑造消防队伍的良好形象。(三)确保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
提什么样的干部,用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努力方向和他在岗位上能发挥出什么样的潜能。所以,干部的提拔和使用,要坚持“取人之长、人岗相适”的原则,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选用,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到唯贤是举,不唯情、不唯亲、不唯权、不唯钱,晋升干部时,要把那些思想好、水平高、踏踏实实干工作的同志优先考虑,确保我们晋升使用的每一名干部,不仅要党委通得过,还要使同志信得过,让大家口服心服,逐渐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就是我们每一名干部都认识到,想进步就要努力学习、提高水平、踏实工作、创造成绩,得到组织和同志的认可。从而激发每一名干部的工作热情,端正每一名干部的努力方向。(四)继续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和干部奖惩机制。
基层干部是上级指示、决议、命令的执行者,是组织实施的一线指挥员,工作目标的完成最终要在他们那里画上句号,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制定出干部的评定标准,标准的制定应本着容易执行、好操作的原则,并且在评定时,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其公正合理性。同时还要严格干部奖惩,通常情况下,表现好的干部要奖励,似乎不是太难的事,而一些干部没有做好工作或者犯了错误要批评时,我们决不能拉不开面子,奖惩必须严格,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惟有如此,才能达到教育先进、鞭策后进、共同进步的目的。第四篇: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邓年生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查找农民增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组织调查组深入祁阳县梅溪、黄泥塘、白水等3个镇的7个村,就农民收入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2003年祁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97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5%;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增长4.2%。通过对3个镇8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由于农业不同程度受灾,导致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农村居民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11.7%,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工资性收入为4284元,比上年增加了191元,增长4.7%,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56.4%。
(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595元,比上年增长12.5%;
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4.8%上升到16.1%。
(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受特大干旱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只增加了0.5%,总产基本持平。油料、水果等产量有所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种植收入下降。农村居民种植业收入为1637元,下降了2.19%,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85.2%下降到83.9%。虽然种植业收入下降,但产业结构
升级促进了其他各类收入增长。一是出售蔬菜收入有较快增长。通过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蔬菜产业有较大发展。蔬菜面积增长10.9%,产量增长3.2%,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产值增加了32.6%。二是优质稻收入有所增加。按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共推广“天龙一号”优质稻5.5万亩,收购价每百斤增加15元,农户亩平增收135元。林牧业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加大林牧各业生产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03年人均牧业收入增长12.9%;林业收入增长36.4%。
(四)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人平税负为46.8元,比税费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村负担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是党和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第一、二批8万亩退耕还林项目区受益群众达8万人,人平增收104元。三是农网改造。2002年,我县实施农网改造的有151个村,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000万元。改造前,农村电价高的1.1元/度,低的0.75元/度,全县平均达到0.9元/度;改造后,实施城乡同价,为0.55元/度,按户平每年用电140度计算,户均少支出49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干旱对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受特大旱灾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失收,减少了农民收入。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6.2%,但产值却减少了4.2%。渔业效益下降,由于长期干旱,捕劳期提前,导致产量下降,产值减少了4.7%。二是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多。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
(二)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的也有不少,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
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方面,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2003年由于受特大旱灾影响,以农业为主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0.8%;种植业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3%。另一方面,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设施的落后,导致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移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求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搞来料加工。对于安置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认真清理农民进城的各种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坚决取消一些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二)通过分流一批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分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大办个体私营商业,搞活农村市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划和农村市场网点的建设,鼓励农民兴办个体私营商业。二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三要促进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要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的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自来水、燃气等居民服务业社会化服务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式,实现农民住房商品化;采取低税收、宽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服务业,改变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三)通过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带动农户走向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一
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同时,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开发、产品扩散、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辐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大力扶持龙头市场,实现流通增收。以城镇为依托,产品集散地为基础,建立特色专业市场,力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大力扶持贩运大户,实现多渠道增收。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大力发展贩运大户,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依靠贩销大户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通过帮扶一批农村老弱病残人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占人口总数15.8%的低收入者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口组成,很多老人的年生活费不足500元。从农民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人口中只有少数乡镇企业职工享受待遇不高的养老保险,绝大部分老人以子女赡养为主。社会救助体系也不够完善,很多急需帮助的困难户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税收返还、集体筹资、个人缴纳等三个方面来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限度地保障失去劳动力人口的生活水平。
祁阳县副县长 邓年生
第五篇: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稳定状况的调查思考
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稳定状况的调查思考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加强和巩固。近年来由于村干部管理权力弱化、服务职责加重,职位吸引力减弱;在大环境上,村干部成了社会矛盾突显期农村矛盾的焦结点,职位风险增加;在组织管理上,上级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等原因,使农村干部队伍过于“动态化”,更换比较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以合理配置权力资源为前提,解决好“权”的问题。
首先,要教育村干部正确认识“权”。村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抛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变以权压人为靠人格魅力影响群众,靠真诚服务感染群众,不断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其次,应适当“放权”。近几年很多国家部委都在抓权力下放,但对村一级党组织的权力却一直在收紧,有的村甚至公章都归乡镇统一管理。建议县乡应给予村干部适当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既方便农村群众办事,不用再事事往乡镇跑,也有利于树立村干部威信。第三,村支部与村委会要合理分配“权”。要明确党支部作为领导核心,对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拥有绝对领导权,村委会重大村务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并接受党支部和村民的监督。要尽可能使村委会委员和党支部成员交叉任职,既可减少干部职数,又可避免因村民自治使党在农村领导地位受到削弱。
二、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钱”的问题。
在集体经济上,有一部分村发展得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村前些年把村里能分的都分到了户,村集体无资源、无本钱、无思路,离开上级的帮扶不可能有所建树。建议有关部门,一是给予政策扶持,工商、税务、农村金融等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政策从优,最大限度予以支持。二是给予资金扶持。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挂钩,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例如可以从村集体当年纯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在职村干部。四是将村内企业的税收适当返还本村。
三、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解决好“规”的问题。
首先,制定制度要“全”。对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村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决策、“三会一课”、民主监督等制度,要定期清理、健全完善,推动村级事务从无序管理到按“规”办事。对村干部,特别是新任职村干部经常组织开展制度学习,确保将各项制度熟记于心、自觉遵行。其次,落实制度要“严”。当前农村管理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制度,而是制度落实不力。村干部自己监督自己不行,让村民监督也多流于形式,最有力的办法是上级负责监督,由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制度的落实监督。乡镇负责同志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谈话教育,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苗头。再次,追责范围要“宽”。对村干部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乡镇相关人员的连带责任,增强乡镇加强对村干部监管的动力和压力。
四、注重培养和保护村干部,解决好“人”的问题。
首先,上级制定政策、安排任务时要考虑基层执行的难度,防止犯命令主义错误。当前有些县乡部门给村级党组织安排工作、分配任务时急功近利,存在命令主义现象。其次,处理农村干群矛盾时,要敢于维护干部合法权益,防止犯尾巴主义错误。近年来,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几乎由兼职变成了全职,而村干部工资却一直维持较低标准。建议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及时调整提高村干部待遇,同时,对从事村级党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同志,离任后要继续落实生活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让在职的、退职的农村党组织负责人都消除后顾之忧,安心、舒心、铁心地干好本职工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心都凝聚不住,又如何能凝聚数亿农民?
(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解决好“教”的问题。建议本着跳出党建抓党建的思路,通过解决农村社会中一些大的环境、氛围方面的问题,如村风民风、农民的信仰等问题,为农村党组织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而这其中最紧迫的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最善长的就是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近年来我们有的干部却把这一“法宝”弄丢了,越来越不会做群众工作了。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状况,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政府重要职责,把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做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农民的精神信仰和思想意识问题解决不好,兴办再多的民生工程,少数农民也找不幸福感和满足感,照样会“边吃肉边骂娘”,农村基层党组织将越来越难以应对。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审美标准大幅提高,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再靠喊喊口号、刷刷标语等原始形式,已经难以奏效了。首先,要舍得搞投入。电视、网络已成了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这一现实,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针对农民的特点,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和层次的需求,多琢磨、多创新,研究制作一批农民喜闻乐见、主题鲜明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通过电视和网络广泛传播,潜移默化,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舍得下力度。要想改变社会大氛围,必须先形成“改造”的大氛围。如果大的氛围改变不了,小范围取得的成效极易出现反复。因此,建议至少一个县、一个市甚至全国集中行动。一是层次高、力度大,二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大势”后,基层可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更易开展工作;三是教育民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慢性”工程,在当前三五年一届,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的情况下,只靠基层干部主动去抓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上往下压,将其纳入考核范围,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