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实验基地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参加实验基地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感
参加实验基地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感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主任李海龙意味深长地说:优秀教师应能成为专家,谁能走得更远,在于他能不能研究。
研究什么?当然是基于学生、老师、学校发生问题的研究。
研究的源头在哪里?在教学反思。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同,收效相差甚远,为什么?自己反思,与他人交流,如果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可见,要研究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本校教学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
篇幅较长的怎样教,怎样学,会让老师得心应手,让学生醍醐灌顶,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何长文短教,交流会上商丘市实验小学做了深入地研究,并结合研究做了示范课《黑孩子罗伯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教师在引导孩子课前预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疑问。有的疑问,读一读就能解决,有的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要靠学生来解决,要引导学生防偏离题目。教师要善于提炼学生的质疑。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质疑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提出。
商丘实验小学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是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课前查阅资料,课中积极探究,课后拓展学习,学生、老师在问题的驱动下,齐心合力逐个击破。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了什么,是文字层面的问题,学生用心去读,可以迎刃而解。怎么写,用了什么技法是文学层面的问题,这是学习的重点,要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几个要素来解决。而为什么写则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了,需精心预设问题引领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迅速画出情节曲线图,短时间内梳理清了的脉络。了解了一下,是他们在小学中段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令人惊诧莫名的表现,源于教材的不同,使用的教材不同训练的结果也不同。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以为要敢于使用那些实践中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高效教材。
一种类型的课,已经不是一个老师智慧的结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要落在实处。
善于总结各种学法,先是半辅半放,再就是给方法,相信学生,放给学生依法解决。
如如何理解词语或者文中的句子?这是一个棘手问题。
洛阳市的小学就总结推广了“体验式学习办法”,助力学生解决对词语或者文中句子的理解问题。
“体验式学习办法”:
1、读一读,想一想XX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懂XX的话。
3、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4、用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一些名校,请进国家级名师来帮助搞教研,有的直接与省教研室联系搞教研,有的与国内研究所联系搞教研,这种做法起点高,见效快,教师队伍成长快。
别人研究了好东西,我们要借鉴,要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芬兰人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基于研究的职业。他们的教师学历以研究生为起点。
相信我们只要不务虚名,实事求是就可以学会在教改之路上且行且学且思且研,就可以走得更远,就可以为孩子健康、幸福生活服务得更好。
第二篇:参加实验基地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感
参加实验基地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研讨会有感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主任李海龙意味深长地说:优秀教师应能成为专家,谁能走得更远,在于他能不能研究。
研究什么?当然是基于学生、老师、学校发生问题的研究。
研究的源头在哪里?在教学反思。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同,收效相差甚远,为什么?自己反思,与他人交流,如果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可见,要研究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本校教学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
篇幅较长的文章怎样教,怎样学,会让老师得心应手,让学生醍醐灌顶,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何长文短教,交流会上商丘市实验小学做了深入地研究,并结合研究做了示范课《黑孩子罗伯特》。
教师在引导孩子课前预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疑问。有的疑问,读一读文章就能解决,有的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要靠学生来解决,要引导学生防偏离题目。教师要善于提炼学生的质疑。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质疑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提出。
商丘实验小学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是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课前查阅资料,课中积极探究,课后拓展学习,学生、老师在问题的驱动下,齐心合力逐个击破。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了什么,是文字层面的问题,学生用心去读,可以迎刃而解。怎么写,用了什么技法是文学层面的问题,这是学习的重点,要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几个要素来解决。而为什么写则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了,需精心预设问题引领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迅速画出情节曲线图,短时间内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一下,是他们在小学中段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令人惊诧莫名的表现,源于教材的不同,使用的教材不同训练的结果也不同。
我以为要敢于使用那些实践中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高效教材。
一种类型的课,已经不是一个老师智慧的结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要落在实处。
善于总结各种学法,先是半辅半放,再就是给方法,相信学生,放给学生依法解决。
如如何理解词语或者文中的句子?这是一个棘手问题。
洛阳市的小学就总结推广了“体验式学习办法”,助力学生解决对词语或者文中句子的理解问题。
“体验式学习办法”:
1、读一读,想一想XX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懂XX的话。
3、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4、用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一些名校,请进国家级名师来帮助搞教研,有的直接与省教研室联系搞教研,有的与国内研究所联系搞教研,这种做法起点高,见效快,教师队伍成长快。
别人研究了好东西,我们要借鉴,要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芬兰人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基于研究的职业。他们的教师学历以研究生为起点。
相信我们只要不务虚名,实事求是就可以学会在教改之路上且行且学且思且研,就可以走得更远,就可以为孩子健康、幸福生活服务得更好。
第三篇:参加校本教研有感
参加校本教研有感
洪小淇
一听到校本教研,感到很陌生,待到真正熟悉之后,才发现,我早已受益匪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它看似枯燥、机械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方沃土,让我快乐,让我成长。,我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听课时,前辈们专注的眼神让我感动;评课中,大家善意的见解和赞许的话语让我欣慰,我想,我不再畏惧了。
1、校本教研,促进沟通,创造教研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校本教研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营造了浓浓的教研氛围。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学习,其乐融融。在我上公开课前的准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学校的老师随我听了好多次试教,或是提供朗读教学的建议,或是讨论我课堂形成的合理设计,这么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建设,对于初涉讲台的我是前所未有的。
2、加快成长,带来无形力量
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我在无形中成长。上公开课,对我是一种尝试,有机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是一条捷径。一次又一次的备课、上课,更让我学会在教学中考虑得更多。
在校本教研的引导下,我更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过硬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但我该庆幸从中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它可以不断督促我,激励我向目标迈进。
第四篇:参加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心得
参加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心得
2011年11月9日,我和园领导及同事参加了在宣中新区召开的“全市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会上我们听取了全市优秀的校本教研的经验交流,其中有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幼儿园的校本教研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我觉得,某小学的“教师个人档案”,做得很好,我们幼儿园也可以借鉴,为每个教师建一个“个人档案夹”,如果个人需要什么就不用到处查找了,只要打开自己的“个人档案夹”就能找到了。
幼儿园的“教学三研”也值得我们平时上教研课时采用,也能在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中运用。
总之: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让我真正明白了校本教研到底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开展。作为语言教研组的组长,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园领导开展好我园的园本教研工作,并多动脑,为开展好园本教研多献计献策;平时要充分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好本组老师,发挥每位老师的作用,让园本教研落到实处。2011、11、12
第五篇: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实行校本教研是十分必要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程在我省的全面铺开,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做法作简要的汇报。
一、落实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
学校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研组--课题组--教师”的管理体系。出台了《柳坪小学关于加强教科研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对校本教研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校本教研的具体做法
1、全员参与教科研,针对课题要求,每周确定一人,上一堂教研课。每一堂教研课都必须按照学校要求的“四环节”模式进行。
2、落实“四环节”教研模式
所谓“四环节”教研模式,是指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研活动。它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备课。要提供教研课的老师,根据课题要求,在教学大纲的统领下,吃透教材和学生,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
(2)说课。这里的说课与讲课之后的说课不一样,而是课前说课,是提供教研课的老师,在上课前向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进行的说课。说课时间一般选择老师们都有空儿的周日晚上。说课内容除了如何实现学科目标外,重点突出课题所要求的实施情感教学的做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做法。老师们充分讨论,逐个环节、逐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去听课,由教导处负责对课堂教学过程全程录像,评课时用来边看边评,同时作为教研材料存档。这是为研究而提供的一种课,而不是示范课,所以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4)评课。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为实现课题要求采取了哪些手段,自己对本次活动研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会。然后课题组成员边看录像边评议,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上课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效果好?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应做何改进?整个讨论过程和结论由授课老师纪录并整理,并交教科室存档。
4.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
主要是我们在上课和评课时,请县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来听课、评课和指导,提高教研的理论水平。比如,在县教研室领导来我校听课、评课和指导后,老师们感到大受启发,开阔了视野,懂得了教育理论对教研的指导作用,老师们在以后的教研中都自觉地寻找理论根据,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其次是选派骨干教师到高校请教、学习,回校后发挥其辐射作用。聘请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教研。这些措施都对我校的教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重视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挖掘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另外学校要求老教师要坚持撰写教学随笔,不断积累校本教研的经验。
6.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研中,老师们遇到难题,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进行学科教学和网络使用的整合,提高教研的科技含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的一点做法,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与同行们交流并请同行指正。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我们会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改进我们的做法。
校本教研的学习体会
李雪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走出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学校,不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开始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听了教育局书记《走向校本营造学校教研文化》的报告,深受启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校本教研、开展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是广大教师借助相关教育理论,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一样,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工作职责。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一部分教师仍然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敢或不愿积极投身到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使得教育科研仅仅是少数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的工作。其次,一些人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缺乏具体内容,无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有的学校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来,缺乏对学校问题的思考、论证和研究,以常规工作代替科研工作,以工作计划代替研究计划,以工作总结代替研究报告,以工作成绩的简单堆积代替研究成果。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实际脱节,教育科研实效性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走向校本,营造学校教研文化,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科研模式。
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是一件值得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张书记强调:加强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研方式,强调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同时,校本教研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通过教育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要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学校具体实际,营造一种新的既有科学性更具操作性的学校教研文化。
“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从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校本教研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对教育教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使这种推动作用得到尽可能发挥,需要对教育本身进行研究与创新。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立足于学校的发展、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为主体,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活动过程。
“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所遵循的就是校本课程的校本理念。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关于校本教研的学习体会
石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学校,不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开始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教育科研是广大教师借助相关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都将教育科研作为必须抓好的一项常规工作。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一样,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工作职责,学校逐渐将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科研是新世纪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措施。
但是,综观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弊端。首先,许多教师仍然认为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高不可攀”的事情,将教育科研“神秘化”,不敢或不愿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使得中小学教育科研仅仅是少数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的工作,影响到参与教育科研的广度。其次,一些人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强调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缺乏具体内容,无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第三,将教育科研简单化。有的学校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来,缺乏对学校问题的思考、论证和研究,以常规工作代替科研工作,以工作计划代替研究计划,以工作总结代替研究报告,以工作成绩的简单堆积代替研究成果。最后,教育科研还存在弄虚作假、“泡沫化”的倾向。不注重实际操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归纳;搞重复研究,在成果上妄加水份,拼凑文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诸多弊端,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在于科研机制的不健全、科研运作模式的欠规范、欠科学。论文和课题追求“热点”、迎合上级和领导的口味;课题的选题仅仅从文件或现有资料中寻找,不注重学校实际;科研的目的在于评职称和获奖;形成了一种“唯上、唯利”的科研机制,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教育科研实效性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科研模式。
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是一件值得教育科研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应加强“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研方式,强调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还要注重“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在有 “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要克服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倾向,教研工作本身必须要创新。必须按照教育研究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实际,构建一种新的既有科学性更具操作性的教研模式。
教师将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从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教育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管理、德育、教学、教研是这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中,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管理和教研是保障。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是为德育和教学服务的手段。教育科研通过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对教育教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使这种推动作用得到尽可能发挥,需要对教育科研本身进行研究与创新。同时,教育科研本身也是一个系统,需整体考虑教育科研的管理、组织、评价、推广等系列工作,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教育科研机制。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环节。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新思想、新理念,如强调课程整合,强调师生对话与互动,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校本课程开发是此次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活动过程。“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所遵循的就是“校本课程”的“校本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提炼。
学习新课程理念有感
李雪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李叔同先生的为师之道。他就是把学生当做人来看的,当做平等的人,堪与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像李叔同先生那样,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感于苗教授教学教法报告
谭杰
听了苗教授一天的教学教法报告,总的来说可以用8个字做概括:“精辟,客观,务实,创新!”简而言之苗教授即将“传统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毋庸置疑,“实施传统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教育”相整合的教育目标,发展到今天也有七八个年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早已突破传统的语数主学科领域,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里来,并由此打破传统僵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正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以“传统学科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多种混元体系相互补充发展的复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单一固定死的,可以根据不同学科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差异,不同地域学习风俗区别,不同教师教学风格迥然不同,进行灵活多样化的实施变通,最终实验两者的完美整合,从而达到师与生教学相长的境界。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全面审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当是有益的共存与互补的关系。共存是两种模式的发展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渗透,最后达到统筹规划,共同发展。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互相取代。而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既注重教师的辅,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对象、领域和教学目的上可以分工,可以互有交叉。
互补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如:新兴的网络教育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应当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传统教育则可以既有面授课程,也有虚拟课程,并逐步建立和发展适合网络学习的课程。在进行网络教育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形式加强德育教育,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要使网络教育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只有熟悉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把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充分结合起来,运用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及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第三,要正确看待网络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它不仅发生在学校和其它社会机构组织的网络教学中,同时还发生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社会文化活动中、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和社会家庭日常生活中。
第四,要适当地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在其它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把多媒体当作一种教育技术手段,适当地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