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

时间:2019-05-12 04: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

第一篇: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

风雨同舟四十载 创新实干铸品牌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初心不改,四十年逐梦前行,四十年成就辉煌。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建立40余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承“奋进、博爱、重德、精医”的院训,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岁月见证了它的巨变,更见证了它的进取与跨越。

岁月如歌 步履铿锵

时光流转至1975年8月,渭南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渭南地区妇幼保健站建立,当时仅有办公室一间,工作人员3名。1992年7月迁至位于东风街中段114号的新址,占地仅9.8亩,拥有一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门诊住院楼和30余名职工,病床十余张,并正式更名为渭南市妇幼保健院,临床业务开始起步。到1998年仅6年时间医院成功创建成全省首家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2006年6月,该院高10层、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在渭南城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化住院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大大改观,年住院人次由建院初期的几十个人增加至1.3万人次。

2009年至今,在院长蔡长友的带领下,勤奋、智慧的妇幼人围绕“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先后建成高17层、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的渭南市儿童医院大楼,完成原门诊医技楼拆除并在原址新建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渭南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医院业务用房面积进一步增加至5.5万平方米,就诊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目前,医院拥有职工87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36人,开放床位增加至550张,年服务人次增加至40余万人次,产科年住院分娩量为7000例,儿科服务增加为116935人次,妇科年服务量增加为46717人次。

如今的市妇幼院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三甲妇幼院,是我市规模最大、服务项目最多、功能最齐全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指导和服务中心,同时也是陕西省首批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陕西省儿童先天性结构畸形救治定点医院、全市妇幼医联体龙头单位、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产前筛查中心以及医学会儿科、儿保、新生儿、超声、妇科肿瘤及省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渭南工作站等6个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主委单位。其中,新生儿科为陕西省、渭南市临床重点专科,妇科为陕西省特色及渭南市临床重点专科,产科、儿科为渭南市临床重点专科。

奋斗的过程也收获了很多荣誉,该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白求恩精神奖、陕西省文明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及“创先争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党建引领 助力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院党委充分发挥下辖8个党支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作风年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制定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和个人医德医风档案,与药商和器械供应商签订“反商业贿赂”协议书,与临床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与“不收”红包责任书,营造廉洁行医、服务至上的氛围,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他们拒收病人馈赠及红包,仅2017年,全院医护人员拒收红包金额达5800余元,收到锦旗20余面,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达到98%。

以提高我市妇女儿童健康指数为己任,以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为追求,全院职工紧紧围绕“一法两纲”全面落实全市妇幼健康各项目标任务。近年来,先后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各县市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科、儿保、产科适宜技术以及妇幼项目管理、托幼机构管理等系列巡讲活动,举办全市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近百期;针对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等进行大型义诊活动50余次,每年举办孕期优生优育、儿童保健及母乳喂养等健康知识讲座200余次,利用母乳喂养周、儿童节等举办大型特色活动10余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突出妇幼特色,开设孕妇学校、家长课堂,积极引进开展导乐分娩、新生儿早期基础保健(EENC)、无痛分娩、产后康复、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康复、无痛胃镜、无痛人流、妇科宫腹腔镜微创手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新技术,开展孕妇唐氏筛查、胎儿系统超声、四维彩超等产前筛查项目,服务范围不断扩大。2017年,完成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50634人次,产前筛查41000人次,门诊接诊43.54万人次,同比增加24.9%;住院治疗1.9万人次,同比增长1.4%;成功抢救妇产科、儿科危重病人1000余例;重点科室病床使用率最超过100%,儿科病床使用率最高达112%;各项重点妇幼卫生指标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25.52/10万、13.13‰降至2017年的5.6/10万、3.1‰。

深化改革 科学管理

近年来,医院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机制,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零差价和综合监管等制度实施,先后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住院患者“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直接让利于老百姓,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牢牢抓住医疗质量这个发展之根本,把“一切为了妇女儿童健康,为了一切妇女儿童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持续开展医疗护理质量主题月活动、“三基、三严”训练、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质量考评,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在患者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打胜生命之战。

积极参与“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健康扶贫工程,抽调77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和高年资医生对包联的77户109名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制定“一人一户”健康帮扶工作方案,每月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群众健康状况及疾病诊治情况,对患病群众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和疾病诊治,指导合理饮食和健康保健知识,广泛宣讲健康扶贫政策以及参合农民报销政策等。按照国家乳腺癌筛查项目方案投资16万元,对华州区和潼关县的2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免费筛查。选派乳腺外科及超声科“精兵强将”,携带超声仪器下基层,完成乳腺癌筛查2038例比原计划多38例,初筛发现阳性患者75例、复查33例,确诊乳腺癌3例,已收治住院4例。先后开展健康扶贫大型义诊活动3次,免费为健康扶贫群众发放妇科、儿科及慢性病常用药品价值10万余元,承担兜底治疗费5万余元。

便民服务 舒适就医

环境越来越好,看病越来越高效,费用越来越惠民,服务越来越人性化……如今,群众在市妇幼院的就医体验越来越好、满意度越来越高,这些都得益于该院推出的一系列便民举措。优化就医流程,营造舒心就医的环境,医院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在儿科门诊及检验科安装排队叫号呼叫系统;建立单位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支付账户,开发启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预约挂号系统、自助机系统、排队叫号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支付系统等,方便广大群众就医。开设儿童夜门诊、午间门诊、日间病房,做到儿童就医24小时无缝衔接;门诊导医台增设了爱心陪检护士,配备轮椅、担架、热水器、老花镜等便民设施,院内公共服务区域培植绿色植物盆景,有效美化服务环境。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近年来,院领导班子把妇产、儿科、新生儿科、保健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儿童医院住院大楼和门急诊综合楼,购置进口核磁共振、最先进的进口彩超、胃镜、腹腔镜、宫腔镜、儿童呼吸机、进口产床等一批先进设备,为保障母婴健康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以创建重点专科为抓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予以支持,使重点学科快速成长。儿科由原来的一个病区发展成4个病区,相继开设夜门诊、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午间门诊,实现儿童就医24小无缝衔接,;新生儿科从一个病区增加到2个病区;产科作为全市危重孕产妇的急救中心,从原有的一个病区增加到三个病区,并投资100多万元进行病房升级改造,病床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儿保科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间房子发展到现在2层楼2000多平方米,通过省级早期儿童发展示范基地的创建,业务不断规范化;小儿外科专科实现了全市儿外科零的突破;小儿消化、小儿呼吸、儿童生长迟缓、儿童康复、儿童内分泌等一批二级专科初具规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气管内用药、极低体重早产儿管理、儿童矮小症的诊断治疗、腹腔镜子宫胆囊联合摘除等新技术达省级水平,新生儿科通过了省级重点培育专科评审,儿科、产科、妇科创建成市级重点专科,妇幼专科品牌的影响力得以彰显。

四十三年艰苦奋斗,四十三年砥砺前行;四十三年的悠悠历史,见证了渭南妇幼保健事业的峥嵘岁月;四十三年的努力拼搏,锤炼了渭南妇幼人的意志和品质,四十三年的发展成果,汇聚了渭南妇幼人的智慧和汗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妇幼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价廉、更优质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为保障我市妇女儿童的健康,为建设健康新渭南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和弊端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有来自甘肃的大学同学就告诉我,他们那儿说“吃饭”其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吃米饭,就是“吃面”。一年四季,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叫化鸡”“龙凤呈祥”“东坡肉”“蚂蚁上树”。记得十年前播出的《还珠格格》中,紫薇将一根啃过的大骨头称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引得群臣一阵赞叹。可见菜品的欣赏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不过按照马克思唯物论的思想,任何事物要都辩证的看待,我们的饮食文化同样存在一些弊端。合食制就是一个典型,原来汉唐时期继承先秦的传统,基本上是采用分食制的,这种食制对于减少交叉传染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唐代后期被合食制取代,这对于人民健康非常不利。尽管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合食制的弊端,但是改起来还是很困难。

此外,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除了一般的鱼肉类之外,还追求如“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残象白。”为此,他们不惜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了祸根。

公费奢侈吃喝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鱼肉人民。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种。据传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用以准备御膳的车厢就占四节,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顿饭都要一百余种菜色。令人瞠目结舌。

作为通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2]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3]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4] 刘朴兵:《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刘思余 08金双2班 40804586 2010年5月16日

第三篇:华侨大学变迁史

华侨大学变迁史

华侨大学,中国著名华侨高等学府,创办于1960年,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华侨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内外有别、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华侨大学创办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风雨飘摇的六十年代

1.华侨大学的兴办

1955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与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拥护和赞同。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国家地位空前提高,大大地鼓舞了海外广大华侨,吸引着为数众多的华侨青年学生,本着爱国爱乡的热忱,满怀激情地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求学深造。

据统计,自1949年至1957年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达四万余人之多。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海外侨胞。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切接见归国华侨知名人士和代表,并制订了新中国关于“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国华侨”的各项侨务方针和政策,对发展华侨教育事业极为重视。

在这所学校办在哪里的问题上,当时主要有北京、广州和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几种主张。经过反复的比较,鉴于北京已有许多高校,学校过于集中不好,而福建泉州既是著名侨乡,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广大海外华侨心目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最后决定把学校建在福建泉州。

有关领导经反复比较和多方协调,确定将学校建在泉州城东乡五里亭。因为这里距泉州市区十多里,背靠清源山,面朝大海,风景秀美,地方开阔,对学校今后发展有利:面对大海,可以搞航海;福厦公路横穿此地,规划中的铁路也将经过这里,交通便利;附近有群生和草邦两个水库,学校用水充裕;土石建筑材料多,基建取材方便。回北京后,大家把勘察情况和初步意见向廖承志主任作了详细汇报,最后经廖承志主任同意,确定了学校建校校址。

2.教学工作的开展

自1960年秋至1964年春,学校相继建立了中文系、数学系、化学系、政治系、物理系、亚热带作物系、外语系、化学工程系。1962年,设立华侨大学医疗系;12月,设立华侨大学艺术系,设舞蹈、声乐、器乐3个专业;1964年2月,设立华侨大学土木建筑系。截至1964年2月,五年期间华侨大学共设置11个科系,15个专业。

1962年春,学校办学已初具规模。自教学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就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改善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总结教改经验,组织全校交流。教学改革收到了可喜效果。可惜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革”而被迫中断。

3.被迫撤销停办

1965年,正当华侨大学师生沉浸在庆祝建校五周年,展望学校美好发展前景的喜悦之中,各项工作一派生机盎然之时,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抛出了他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序幕就此揭开,处于教育界的华侨大学与全国高校一样,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开始。

“文化大革命”很快就席卷全国,同样也影响到华侨大学。1966年6月省委派工作团进校,仍然未能控制局面。1968年秋,部队的军宣队和泉州运输总站的工宣队进驻学校。是年12月26日,学校各派实现大联合。1969年2月10日,华侨大学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军代表、6714部队副师长段波任革委会主任,委员由23人组成(后增至26人),设常委11人。虽有部分学生开始要求学校复课,但当时的环境已经无法恢复正常教学。

1970年1月17日,福建省革委会发出“关于撤销华侨大学的通知”,就这样,由无数海内外华侨华人关心支持,众多华大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创办起来的华侨大学,被迫撤销停办。

华侨大学的基业受到灾难性的摧残和肢解,学校校址被安排给1969年由福建医学院和福建中医学院合并成立的福建医科大学做校址,学校原有的校舍、通讯和生活设备等也移交给福建医科大学;学校的土建系并入福州大学,外语系并入厦门大学,医学系并入福建医科大学,这三个系的教职员工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分别由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三校对口选用。学校仅成立一个留守处,处理停办后的善后工作。华侨大学从1966至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年之久。

二、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十年代

1.华侨大学的复办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为落实党和国家关怀、爱护、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一贯政策,满足海外华侨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回国、回内地求学的愿望,党和国家把恢复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的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

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要求积极进行筹备,并请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力争早日复办招生开学。

华侨大学复办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得益于福建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指示:“全国只有华大、暨大是面向海外招生的大学,办好华侨大学不仅是泉州市、晋江专区的事,也是福建的事”“泉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大学怎么行,要千方百计复办好华侨大学,把她当作掌上明珠那样关心爱护办好”。

1978年7月4日,华侨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由福州搬回泉州华侨大学原校址。

2.中央决定重点扶持华侨大学

1983年6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把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7月19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常委办公会议,会议建议:

(1)将华侨大学由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设备和培养目标逐步进行调整,以适应改革开放及毕业生在海外就业的实际需要;

(2)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中文、外语、艺术(主要是国画)、旅游、法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开办成人高等教育;

(3)要大力宣传华侨大学的办学方针及中央重点扶植的意义,特别向东南亚及港澳台宣传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介绍华侨大学概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环境,以扩大境外生源;可以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协助开展宣传,同时加强董事会和校友会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华侨大学在海内外的影响;

(4)学校应增强与海外高等学校的交往,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聘请一些海内外专家、学者、学术界名人来华侨大学任教或讲学,以提高华侨大学在海外的声誉和知名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调整改革时期的华侨大学

1.“七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24号文件”,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所作出的各项指示和要求,华侨大学本着深化改革的精神,加快了改革步伐,积极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方向和目标迈进。

在“中央24号文件”和国务院国发〔1984〕91号及国务院侨办〔1985〕61号文件精神指示下,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1987年7月1日,华侨大学向国务院侨办呈报《华侨大学七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1986—1990)》:

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争取若干骨干学科在九十年代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和改革教学后勤各方面的管理,使学校学风、校风和管理工作有明显的转变和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坚持开放、搞活的方针,做好学校外事工作,进一步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广泛建立与海外侨团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加强与海外、港澳地区大学的实质性的协作,为学校办学提供有益的外部条件。

3.办学方向调整

学校把原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调整为“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经济特区”。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基础上,学校认为华侨大学应当以原有理工专业为基础,逐步发展文科、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科系,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使华侨大学由原来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调整为以工科为主,涵盖文、理、工、管、法、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1984年在1983年的基础上,学校增设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旅游系导游翻译、旅游经济管理两个专修班,外语系英语专修班,艺术系中国国画专修班等5个科系6个专业。至此学校已有12个科系16个专业。1985年,应用化学专业又从化学化工系分出来,成立应用化学系,设应用化学专业;原化学化工系改为化工与生化工程系;物理系改为应用物理系,设应用物理学专业;外语系又增设日语专修班;同时又成立工商管理系,设工商管理专业。1987年又成立法律系,设国际贸易法专业;所有专修班一律改为专科。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89年又对部分科系的专业作了重大改革:应用数学系的应用数学改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物理系的应用物理专业改为电气技术工程专业;原外语系的英语和日语专修科改为四年制的本科;法律系的国际贸易法也改为国际经济法。从而使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15个科系、20个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三、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兴办

1.建校起因

华侨大学委任建筑学院周春雨老师进行了南至草邦水库,北至群生水库的扩展规划,并进行了先期300亩的土地征用,遭到泉州市以“保护清源山国家风景区”为由的否决,致使华侨大学发展用地极受限制。

在教学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华侨大学不得已在原西区体育场用地上进行了洪祖杭大楼的建设。

2002年夏天新上任的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访问华侨大学,并对华侨大学在厦门设立分校提出了邀请。

除了无偿划拨2000亩土地外,还将以每个学生5000 元补贴华侨大学在厦门的办学。

2.建成与遗憾

2006年8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管委会和指挥部工作人员搬迁至厦门校区上班。10月9日,材料、机电、土木、建筑四个学院的1200名2005级学到厦门校区报到开学。10月16日,厦门校区正式启用。11月,成立了以艺术系为基础的美术学院。

2008年,吴承业校长带着无限的遗憾以及深深的愧疚离开了校长的职位。不可否认,在厦门校区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其片面强调廉政工程以及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农民拆迁问题,导致了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而教职工居住用地由于过于匆忙地进行。校区建设而失去了与地方政府最佳的谈判时机。

3.新时代的发展

2008年,4月3日,华侨大学男篮获得第十届CUBA联赛男子总冠军。6月16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拆分独立;化工学院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拆分独立;成立了以体育部为基础的体育学院。7月8日,华侨大学与挂靠的华侨大学福建音乐学院解除挂靠关系。12月,丘进出任华侨大学校长。

2009年,民办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挂靠华侨大学,成为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9月,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拆分为公共管理学院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商学院更名为经济与金融学院。

2010年,7月,国侨办与泉州市人民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9月,成立了工学院。11月,华侨大学举办50周年校庆。

2011年,1月,国侨办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月,国侨办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6月,华侨大学男篮获得第十三届CUBA联赛男子总冠军。9月,贾益民出任华侨大学校长。

2012年,4月28日,成立了生物医学学院。

2013年,成功主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村镇防灾全国性学术会议。

2014年,召开土木工程学科成立50周年学术论坛,启用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实验大楼;增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专业。

2015年,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并授牌。2016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小结

华侨大学创办至今已有56年有余,经历过辉煌,经历过低谷,华大和一届又一届师生一起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辉煌灿烂。它依然和我们一起大步向前。

第四篇:华侨大学变迁史

华侨大学变迁史

学号:1513111023 姓名:林育鑫

简介

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这所由“中侨委”创办的中央部属高校诞生了,他名为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建校以来,取得了许多荣誉,被评为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外专千人计划”、“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是福建省继厦门大学之后第二所设有研究生院并具有教授、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府,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是首批获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评估”以及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

学校总部坐落于由“海上丝绸之路”之称的福建泉州,一共设有两个校区。最先在泉州成立了泉州校区,而后在2006年学校在经济特许厦门又建立了新的校区。总面积达到2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7.6万平方米。同时,华侨大学也开始走向国际,在新加坡设立了南洋学院,在巴塞罗那设有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在曼谷、普吉、维也纳等地设有孔子学院。学校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领导,在学科建设上也逐步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为止,学校一共开设了31个学院,138研究院、所、中心,4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8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有博士生、硕士生4929名,本科生23095名,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4550名,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是全国首批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在全球五大洲均设有办事或招生机构,是香港政府特许的招收副学士升学试点大学之一,建校以来,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近17万人。

历史沿革

坎坷的建校之路

1959年,华侨大学开始酝酿筹办,筹备一年后学校开始正式招生。可以说当时华大的创办与国内外形势密密相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步入发展的正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为提高,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使得身处海外的广大侨胞欢欣雀跃,也增强了他们对回到祖国的向往,所以,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华侨青年满怀这热情和希望,回到了久违的祖国怀抱之中。但随着回国华侨青年数量日益增多,如何根据其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以让他们日后能成为发展祖国的后备力量的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为此,从1952 年开始,国家先后在北京、厦门和广州等地专门创办了 7 所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开办了华侨中学和华侨技术学校等各类学校,以及各种补习班、学习班,供归国侨生升学。1958 年,还在广州复办了暨南大学,专门招收海外侨生。但是,当时的暨大并不隶属中侨委领导,不能按中侨委的方案培养学生;而且,由于归国侨生的人数众多,暨大也满足不了他们升学的需要。因此,几经考虑,中侨委决定自己创办一所大学,专供华侨学生回国深造。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破裂,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也大多随之陷入困境。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仍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因此我国外交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在这一历史背景的促使下,创办华侨大学也带有着通过民间交往、扩大中国影响的意图,也包含有通过广泛招收港澳台和华侨学生,培养革命种子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图。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中侨委于1959年起草了关于创办华侨大学的报告,由廖承志主任亲自签署,呈送国务院研究批准。当时,正值“左”倾冒进的“大跃进”年代,但酝酿创办华大,绝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审慎的考虑才提出来的。因此,华大的创办也绝非“大跃进”热潮中“一哄而上”的产物。

报告呈上去不久后,我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当时,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减轻国家负担,全国范围内大量压缩机构和编制,全国的800多所高等院校也削减到400多所.但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特事特办,于1960年初批准创办华侨大学。华侨大学能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也体现出周恩来总理对侨务工作的长期战略思想。华大史上的大危机

刚刚建校初,由于校舍等资源还未调配完全。华大只能四处“借校”。1960年,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收学生,暂借福建师范学院上课。1961年秋,增设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和化学系化学专业,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上课。1962年厦门医学院、漳州农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新办高校相继停办。厦门医学院停办后,部分干部、教师和实验设备划归华侨大学,设立华侨大学医疗系,医学院党委书记孟宪武、医学院院长王志超分别担任医疗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上课地点仍为厦门医学院原址。同年12月,教育部通知,同意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歌舞班划归华侨大学,改为华侨大学艺术系,设舞蹈、声乐、乐器3个专业,仍在北京原校址上课,由原校领导负责管理。于是,华侨大学的学科建设也开始走向正途,“厦门医疗系”和“北京艺术系”开始名声在外。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对华侨大学的支持,指定国家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等向华侨大学支援师资力量。然而正当华侨大学要开始走上正轨之时,一场历经十年席卷全通的大灾难——文化大革命降临了。在1970年时,学校被迫停办,一部分教师不幸遭到迫害,还有一部分被下放至农村,校舍也被安排给了福建医科大学。在文革**期间,华侨大学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原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尽数散失。而华侨大学则更被认为是培养资本家的摇篮,同党和国家一起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过六年创办起来的华侨大学,就这样被一场“文化大革命”冲散了、冲垮了。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报告,决定复办华侨大学。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教育还处于全面复苏阶段。因此,华侨大学随称为复办,实则为重办,再加上没有了之前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华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华大史上的重要转机

1983年,被称为华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华大复办后教学发展的重要转机,被誉为“是花大人就应该记住的一年”。

1978年4月学校复办之初,国家要求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办成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学制暂定四年。以招收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和台湾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招收部分内地的学生(归侨、侨眷子女为主)。复办后的华侨大学,设有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学和物理等7个系。并开办专修班和夜大学。复办不久,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学校开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1980年开始,华侨大学对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采取单独命题,提前考试和录取的办法。华侨大学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授权可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1981年底,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授予华侨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次年起,土木建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数学四个系,陆续招收建筑结构、精密机械,应用电子、基础数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到了198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将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国家还规定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生活设施等标准,应略高于国内其它大学的标准。中共福建省委高度重视,还就改善华侨大学的办学条件提出具体意见:要求福建医科大学于1983年底和附属医院一起,全部迁离华大,把校舍归还华大使用,支持华大复办;要求晋江地委、行署和泉州市委、市府做好华侨大学附近农村社队工作,批准一次性征购校园尚未办手续的土地和果树;逐步改善华侨大学师生的生活环境,丰富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华侨大学由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的、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等等,这些决定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华侨大学的调整、改革工作。1983年6月10日,杰出国务活动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大学校长廖承志因病不幸逝世。83年7月,中央任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叶飞为华侨大学第二任校长。这一年来,华大在发展教育事业上突飞猛进,成为了华大走向繁荣的重要转折。

1984年9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华侨大学正式成立了工商管理系,这是中国高校中最早以“工商管理”命名的科系。1996年7月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准许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当时国内仅有14所高校通过此评估。学校同时成为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成为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之一。2002年11月,国务院侨办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共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协议。2004年1月3日,厦门校区一期568亩土地铁丝网围栏开工。2004年11月7日,占地面积2000亩的厦门校区工程正式动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综合教学楼、郑年锦图书馆、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等三项工程举行了奠基典礼。2006年10月,厦门校区一期主体建设工程宣告竣工,并于10月16日举办正式启用仪式和校区开学典礼。2010年7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泉州市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新一轮(第五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将华侨大学纳入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今后五年,国侨办至少安排8亿元人民币、福建安排4亿元人民币,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发展。同日、国务院侨办还分别和泉州市、厦门市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今后五年,泉州和厦门分别安排1亿元人民币和7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华侨大学正在越来越好!

第五篇:妇幼保健院发展工作计划

妇幼保健院发展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我院科学发展,为十二五加强妇幼卫生建设计划工作发展打好基础。依据《河北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管理办法》,河北省卫生厅妇幼处将评审工作纳入明年工作重点,结合我院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发展计划: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地做好我院二级甲等妇幼保健申报评审工作。

(一)、成立组织,按达标标准搞好自查,明确工作任务。

(二)、落实职责,依据自查结果,明确责任,健全科室,以科室为基础,做好达标工作。

(三)、自我评估。在达标工作基础上,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评估,评估达标后,写出自查报告,进行申报。

二、完善科室建设。

(一)、重点搞好保健科、儿科病房、产科的机制建设。

(二)、实行科主任管理负责制。按标准要求,确定科主任,明确主任职责,落实科主任管理责任化制,增强科室服务的团队战斗力。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科室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和保健医生的培训。从“三基”培训青年,结合病例讨论等方式扎实有效地搞好继续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规范讨论行为。

以我院临床科室为重点,采用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制定有实用价值的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医生诊疗行为。

五、创建特色服务。

(一)、妇产科和儿科临床服务,突出与保健相结合。

(二)、产科实施高水平的爱婴行动,纳入常规,创产科爱婴品牌。

(三)、儿科护士加强临床技能练兵,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创建“一针准”服务品牌。

(四)、创建妇幼保健服务品牌。

六、完善分配机制。

实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院、科两级分配制度,落实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最大限度地调动业务人员的主观能力性。

下载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变迁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妇幼保健院发展思路

    浅析妇幼保健院发展思路 江北区妇幼保健院-张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这是在国务院工......

    盘点50年儿时游戏变迁史

    盘点50年儿时游戏变迁史 盘点50年儿时游戏变迁史 “00”后迷动画爱网游,抓石子滚铁环等都走进了博物馆 专家表示传统游戏式微不利孩子发展2011年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每......

    渭南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渭南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结构、降低消耗、改善民生、增强......

    汶上县妇幼保健院发展亮点

    新形象 新理念 心关爱 心感动 -------汶上县妇幼保健院发展亮点纪实 2011年汶上县妇幼保健院以“新形象 新理念 心关爱 心感动”全新起航,新院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

    临沂大学发展历史变迁

    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才摇篮 滨海建国学院 1945年8月,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原滨海中学的教职工大部分到建国学院工作。1947年春,山东省教育处(厅)把直接管辖的山东大学附中改......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渭南市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

    日本广告史发展范文

    日本广告史资料整理 (包括历史分期以及各阶段发展状况) 一、日本广告发展的现状(以博报堂和电通为例) 日本广告在世界的排名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个行业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机......

    妇幼保健院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工作总结

    妇幼保健院 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工作总结 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以来,在县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认真部署,严格按照局党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