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社会伦理学说“瞬间亲情论”的意义
新社会伦理学说“瞬间亲情论”的意义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聂圣哲,提出了新社会伦理学说“瞬间亲情论”。
一、理论内容: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你身边的人就是你遇到意外时最能帮助你的人,是您这一瞬间最亲的人。此时,他们比你的妻子、丈夫、父母……所有的家人都重要。
二、核心价值: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就是你这一瞬间的亲人——这就是“瞬间亲情论”的核心价值。
三、理论意义:树立有爱心、在意身边人存在的正能量价值观,社会充满爱,构建和谐社会。
聂圣哲:我一直在思考现代社会亲情的界定。因为社会的飞速变化——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工作与生活方式……都有了彻底的改变。如果还用传统亲情来定义一切条件下的亲情,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如何定义不同时间与场合下的亲情呢?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使我的“瞬间亲情论”这一崭新的社会伦理学说,得以初步完善。事情还得从我一次从美国回中国的航班上说起。
我因为有家族遗传的心脏病,所以乘飞机时特别小心,尤其是长途飞行。记得我那次乘的是美国的AA航空公司的航班。起飞后,我告诉空姐,如果我的头一歪,就撬开我的嘴,把我裤子左边口袋里的救心丸拿出10粒塞入我嘴里。空姐是个美国人,真是太认真了(也许怕我死在飞机上)。只要有空,就来看看我。后来,我睡着了,这位负责任的空姐还经常来看看,为了判断睡着的我是否有问题,每次就把她的手放在我的鼻子前面,检查一下我的呼吸是否正常,经常把我搞醒。我虽然觉得很烦,但心里还是很温暖。每次被弄醒,我旁边的那位旅客,无奈的对我笑笑(可能他也是被吵醒的)。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的感觉到,我纵然有家人和挚友,但人在途中,一旦有闪失,只有身边的人才能第一时间来帮助你。
2008汶川大地震发生,有一件事情催熟了我的“瞬间亲情论”的完善。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幢楼的一楼里有三桌人在打麻将。突然发生了地震。这幢房子直线下沉。于是这些打麻将的人就开始自我分工,最会持家的女人管剩下的水和食品还有蜡烛(蜡烛是四川有些地方打麻将的标配)。有力气就整理断垣残壁,防止余震再伤害人;有的就轮流想办法传递埋在地下的生命迹象信息……连点蜡烛都注意了氧气的消耗量。无论多能吃的汉子,在这个女管家面前每天只有一小勺救命食……就这样坚持了7天,后被救灾的人员救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人居然后来难舍难分,据说,到现在他们还经常聚会。秘鲁一家煤矿的一次矿难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
这就大大增加了我提出“瞬间亲情论”的信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你身边的人就是你遇到意外时最能帮助你的人,是您这一瞬间最亲的人。此时,他们比你的妻子、丈夫、父母……所有的家人都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就是你这一瞬间的亲人——这就是“瞬间亲情论”的核心价值。
2010年以后,我就在不同的场合不断解释、推广、贩卖我的“瞬间亲情论”。有些有心的人就记住了并付诸实践。这些践行“瞬间亲情论”的朋友们反馈回来的讯息是令人鼓舞的,有许多还超出了我的期待。现在,就挑几件来说说—— 有个国字号的公司董事长在乘动车时坐的是商务座,以前,像这种情况,他是不会和别人打招呼的。那次,他刚听过我的“瞬间亲情论”讲座,好奇的想试一试我有没有胡说。坐定以后,就和商务座的几个邻座打了招呼。然后,他就把座椅子放平睡大觉了。这位老总醒来后,发现衣领上粘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先生好!我提前下车了,您的手机滑落在椅子下面,千万不要按椅子的按钮,因为椅子复位时极有可能把手机碾碎,你可以请列车服务员帮助取出手机……这位董事长极为感动,当时还把这张字条的照片用微信发给我,在微信中连说:“瞬间亲情论”好好好!还有一位我的朋友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几年前去武汉讲课。乘飞机时,为了检验我的“瞬间亲情论”是否有效,就与邻座的几位热情打招呼还递了名片。因为赶时间,下飞机时,才发现自己在飞机上用笔记本改学生论文时用的一个小硬盘忘记在座位上了。人又不允许回到飞机上,他非常着急。更不巧的是,这个小硬盘里有不少重要资料,连这次讲课的最后完整版的课件也在这个小硬盘里。他问失物招领处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他遗失的硬盘,招领处工作人员回答说,一是要看打扫清洁的能否发现这个小硬盘;二是就算发现了这个小硬盘,最早也要到下午下班之前才有可能拿到……正当他茫然的时候。手机响了,一个女孩的声音,问他是不是小硬盘搞丢了?他说是的。对方说,她就是坐在教授邻座的女子,稍等就来把硬盘交给他……
践行“瞬间亲情论”引起或派生出人与人之间关系转变的故事还很多:有大学宿舍因此改善了同室关系的,有同办公室的死对头和好了的,有同事轮流去同一学校接送孩子的,还有在医院住院的邻床之间护理的亲人守夜时轮流休息的……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瞬间亲情论”被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与践行,我估计,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
“瞬间亲情论”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如果有一个人开车把你撞到了,你受了伤,但这个肇事的人紧接着把你送进医院救治。你应该把这个过程分成两段,第一段TA肇事了,是过失与过错;第二段,TA没有把你抛弃自己逃离,TA是离你最近的亲人,把你送进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没有错过你的最佳抢救时机……这第二段的法律责任暂且不论,但从“瞬间亲情论”的角度来看,TA作为你的瞬间亲人是称职的,也是值得赞许的,你说呢?
第二篇:论亲情
珍惜可贵的亲情
xxx(xx学院)内容摘要: 亲情、友情、爱情,人生宝贵的三种情谊,亲情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关注的情谊,父母对我们无私奉献就是亲情,情亲对我们很重要,缺少了它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人的人,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经营亲情,让爱发光放热。
关键词: 亲情、无私奉献、矛盾、珍惜亲情、维系亲情
一、什么是亲情
当婴儿一出生就拥有了亲情,然而亲情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很虚拟无法轻易用语言来表述,但是我们又能真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亲情没有隆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它逶迤在生活的长卷中,如水一样浸满每一个空隙,无色无味,无香无影,于是也常常让我们在拥有时习以为常,在享受时无动于衷。亲情是饭桌窗前的晏晏谈笑,是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是求全责备的一声抱怨;是离别后辗转低回的牵挂,是重逢时相对无语的瞬间。常常,一个简单的电话,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是对亲情最生动的演绎和诠释。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没有动人心魄的诗篇,从来不需要费心费力地想起呵护,却永远如水般静静的流荡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悄滋养温暖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亲情是最朴素最美丽的情,它不像爱情那样浓郁热烈,也不像友情那样清新芬芳,却是那么的缠绵不绝、余韵悠长。它不似爱情那样缘于两情相悦,也不是友情那样有着共同的需求,它和我们的血脉相连,与我们的生命相始终。爱情也许会流散死亡,友情也可能反目成仇,只有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柔的角落。虽然常常我们会因为它平常而忽视,常常因为它朴素而会忘记,可是当我们伤痕累累,满心疲惫之时,最先想到的只能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只有他们可以不计得失敞开胸怀的接纳我们。
亲情不是浓烈的醇酒,不是甜美的饮品,它只不过是一杯纯净平淡的白开水,虽然无色无味,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它不会让我们兴奋,却能让我们安静;它不会给我们刻骨难忘的体验,却始终为我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营养。亲情中自有一份纯朴和自然,不用刻意的雕琢,在我们意识到时,它早已悄悄浸润在我们的指尖脉络中。
在纷繁的红尘世界,因为有了那一份亲情在,不管距离远近,无论喧嚣寂寞。我们的心始终是安然从容的。
若非要给亲情一个定义的话,应该就是与爱自己以及自己爱的亲人之间那份感情吧。
二、亲情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人类活在世上之所以不是行尸走肉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时刻洋溢在我们的脸上。亲情、爱情、友情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三者缺一不可,亲情尤为重要。
我们刚诞生的时候只有呼吸喝奶的本能,对于后天的意识以及生存的能力完全空白,这时是父母无时无刻的照顾我们,慢慢抚养我们长大,教给我们生存的本领、教我们学做人的道理。是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才使我们健康的成长,父母对我们的那份亲情毫无杂质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首儿歌处处体现了亲情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有妈妈疼的孩子心里身体都能受到关爱,在关爱中长大,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上都是健康的人。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可能一样长大,但是他们的心理肯定会缺乏着什么,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亲情,有多重?谁可以告诉我,哪个天枰可以称出来?有人认为亲情就是物质需要,只要给亲人足够的物质就可以了,有的人却认为,亲情是神圣的,是无价的是不可被侵犯的。那天,们观看的电影《生命斑马线》中告诉了我们亲情的重要性。故事中有三个家庭:一个是孝顺的女儿,在家中十分体贴父母,一个是被父母忽视的女儿,只有物质,却没有精神寄托,还有一个肇事司机的一家人,家庭和睦但因一场车祸,毁了整个家庭。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运输水泥的司机,因为急功返利就冒险超载再加上几天没睡觉,疲劳驾驶,在一个十字路口与板车相撞,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后逃逸,事故造成包括他女儿在内的五个孩子死亡,毁了六个家庭,母亲因为巨债而被气晕全家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故事讲完了,这样的故事全国各地每天都会重演,我们早已屡见不鲜,在肇事司机超载时,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人如果考虑到家人,悲剧也许可以避免,那第二个家庭中的女孩也在这场事故中遇难了,我们不禁反思,如果父母能够把亲情看待的比物质更为重要,而每天放学去接孩子,悲剧也不会发生,当女儿冰冷的尸体躺在地上,才想起到曾经的过错,难道不是太晚了吗?每一场车祸都是这样的悲剧的重演,可是人类总是善忘的,总是不会回头想到自己,而盲目乐观,总是想着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下一个躺在地上的就是你。亲情,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干什么事都考虑一下自己的家人,事情的后果,可以减少的悲剧啊!我们不禁感叹,亲情咋现在人的心目中,到底有多不值一提,在金钱面前要正确自己的人生观,不要像肇事司机,那样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三、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不缺乏与亲人之间的矛盾,关于各个方面的都会有,尤其是我们青春期的时候,人一旦进入青春期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叛逆的心理,对父母以及老师的话都会产生一定的叛逆,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什么。
遇到各种矛盾首先不要一个劲的加剧它的发展,而是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处理刚才的事,经过不断地冷静思考认识到自己或者对方的错误,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好矛盾。
如果没能处理好矛盾就会使他不断地恶化,最终一旦集中爆发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我们附近村子前段时间就出现了类似的事情,虽然很令人惋惜可是却没有办法挽回了。
隔壁村子一个年仅14岁的小孩在读书期间对上网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每天不断地去网吧消费,作为一个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只有不断地向家长伸手要钱。后来这位母亲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人家孩子用钱没有那样夸张,母亲经过了解后知道了孩子已经沉迷于网络了。农村的妇女没有那么高的文化,也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正确的做法,这位母亲实在太疼爱孩子但是又怕孩子就此堕落下去,只好采取了不给钱的措施,每天只提供他一定的必须生活费。由于孩子没钱去网吧消费了,但又有网瘾,没办法,最后慢慢的从家里偷钱去网吧上网。
一天早晨,孩子从家里偷拿钱准备去网吧玩耍,却被这位妈妈发现了,这位妈妈从他手里抢夺钱不允许他这么做。这孩子正处青春期,年少气盛,直接跟他妈妈打了起来,女人毕竟是女人,力气没有自己儿子打,被一把推倒在地上。孩子打红了眼,直接抄起自己家的小铁锤朝着自己妈妈的头上砸去,这位妈妈头部受创后完全失去知觉瘫软在地上,孩子貌似还没有一解心头只恨,又连续砸了自己妈妈18锤。完事之后孩子把妈妈锁在家里,自己背着书包去了学校。
课堂上,这位孩子突然不断地发抖,老师便问他怎么了,他始终说不出来话,后来慢慢的在老师的安抚下说出了早上发生的事情。老师连忙报警,感到孩子家的时候,这位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
如果事先这位妈妈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惨绝人寰的事情,可见处理好亲人之间的矛盾实为重要,我们需要用心的去经营每一份亲情。
四、呵护珍惜亲情
亲情是美丽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不是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就是应该的,而是我们 该对彼此负责,给彼此营造一个爱的环境,让全家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家和万事兴。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亲情》——百度文库 《亲情的价值》——百度文库
第三篇:第一章孔子的伦理学说第一节
第一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吏,后任鲁国都宰、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时,曾摄行政事三个月。在孔子去世后的数百年,以及而后的几千年,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归之三个因素:孔子思想对中国人及世界其他民族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国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学识使人倾慕。
孔子的品格可概托为三个方面:第一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宪问》);第二,中庸的风格;第三,求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对于“怪、力、乱、神”,以不语作答。美国的《世界名人辞典》和英国的《人民年鉴手册》(1985年出版)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这十位思想家是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孔子》篇作者刘根报写道:“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不仅对以往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而且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成为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基础的哲人。
孔子的学说,涉及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为政治国立身处世的一切方面,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包罗宏富的孔子思想……,确确实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也多与孔子的思想相联系。中华民族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和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道德风范,可以说很多是渊源于孔子思想的精华。毛泽东曾把孔子和孙中山直接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2页。)
孔子思想不只是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越出国界,传播到东南亚、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思想的一个因素。
事实表明,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历史名人之一。孔子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太史公说,《诗》中有“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使人遵循”。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内心却十分向往。我读了孔子的书,可以想像到他的为人。到鲁地去的时候,我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和礼器,儒生们都按时在孔子旧居演习礼仪,我在那里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敬仰,留恋徘徊。天下的君子乃至贤人实在太多,活着的时候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孔子只是个平民,可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推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侯王,凡是中国讲论六经道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当作是判断和衡量大道的最高标准,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林语堂先生在其1938年出版的《孔子的智慧》一书中这样评价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二、道德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
(一)对“道德”这一范畴的看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
艺)。
道德这一范畴在孔子这里还是分别使用的。什么是“道”,就是道路,引伸为途径、规则、规范、规律、道理等。
孔子关于“道”有以下几种含义 :
一、指道路和途径。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这是说,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待人处事总要遵循一定途径。
二、规矩、规范。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三、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
“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朝夕道,夕死可矣”《里仁》这个“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四、指道理、学说。
“吾道以一贯之”《里仁》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公冶长》
这里的所说的“道”都是指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论语》中孔子关于“德”的见解
其一,指道德整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其二,道德意识、道德境界。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
其三,指品德、精神风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其四,指道德修养。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备两方面条件:守道,修德,即要立志学习,遵守道
德规范,要有遵守规范的道德情操。
(二)道德同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孔子主张道德决定论。即主张道德统帅作用。
第一,道德与政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为政》
孔子认为,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们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
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们不但有廉耻心,而且人
心归服。
为了推行他的德治学说孔子极力宣传他的道德感化主张: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认为,统治者的行为端正,别人的行为也就端正了,这就是他为政的内容。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孔子与季康子这番谈话,强调道德感化作用,认为治理国家不要靠杀戮,要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感化人民,执政者作善事,百姓也就跟着作善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他又以禹为例,说明古代圣王严于律己,能行善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音叙,沟渠)。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道德规范与思想主要有二:一是礼,二是仁。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他认为,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便什么困难也没有了,否则,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仪了。
强调以礼治国。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他认为,假如有王者治理天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一定能使所有的人都成为仁人。
这里讲“仁”的作用。
第二,道德与刑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说明道德治国应是第一位的,道德教化远比刑罚高明。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先使无讼乎?”《颜渊》
其意是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他认为,断案
并不难,难的是使天下无案可断。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尧曰》
他认为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
第三,道德与知识教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为有余力,则以学文。”《学
而》
孔子教诲他的学生们说:在父母跟前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
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的躬行实践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
他在评价他的学生时,也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他对颜渊评价最高。
一说他不违仁:“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二说他贤:“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三说他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他认为,假如一个人其才能比得上周公,只要他骄傲并且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一看了。
第四,道德与文艺。
孔子认为评价文学、艺术活动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道德标准;一个是美,艺术标准。
其中“善”是首要的。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时的乐曲;“武”,是武王时的乐曲。“韶”歌颂舜以德治天下,所以孔子称其为“尽
善尽美”;“武”歌颂武王的武功,所以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也。
孔子曾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他认为,诗经三百零五篇,概括地说就是思想不邪恶。或者说是符合道德标准。这也是儒家的审美观。
第四篇: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要通过制度资源和制度设计体现出来,以制度的威力来规范公共管理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即公共伦理制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是公共管理的历史性进步,是《公务员法》实施的必然。
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坚定的理论为依据和基石。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以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理论依据。即不论社会性质和制度如何。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其社会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但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从理论说。与对“人”的假设有关。“人治”把“人性善”作为前提,这是我国奉行千年的孔子的管理理念,笃信每个人经过教育可以克服自私心和自利行为,而不必要进行制度化的约束与管理。“法治”的前提则承认人并不善,还藏有私欲,用黑格的话说,甚至是恶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制度,使人生活于制度环境中,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和制约,人就是有自利之心,也会做出对整个社会有利之事。而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面前,制度的约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公共伦理制度化建设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结果。
除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中个人的心理伦理和道德理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下表现为有限性,这也要求并决定公共伦理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个人心性伦理侧重于从个体方面来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为通过伦理教育促使个体行为自律,并在发生不道德问题时追究个体的责任。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角度看,也要承认个人心性伦理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自律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必须看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仅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在个人心性伦理之外还必须配之以制度伦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展,血缘宗法关系和地域狭隘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伦理道德获得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其巨大的利益驱动和利益的引诱,社会主体仅靠自身的自律及伦理道德规范已不起多大的作用。所以有些人为某种私利,也铤而走险,进而出现了官场的腐败。这样就需要建设和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符合的公共伦理和制度伦理。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这是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区别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根本特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内在要求。
公共伦理在少数行政主体身上失去应有的调控作用,数使公共权力偏离了权力运行的健康轨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反面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公共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二是干部人事体制上的委任制导致的官场腐败,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三是少数公务人员道德败坏,以权谋私。
四是公共权力腐败的主体越来越法人化、集团化、年轻化、团体化。总之,以权谋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犊职犯罪等行为,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的典型反映。以上诸种公共伦理失落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公共伦理建设缺乏制度约束机制,对公务人员管理失控,制约不到位,出现公共权力腐败,是我国公共伦理制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所造成的。
第五篇: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张关华
哲学学院2009300010055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
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所以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世界各个民族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此略抒浅见。
一、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及其意义
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而这种修养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
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这种道德自我正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所谓的“为己”“成己”的道德理念,其内在旨趣不外是在人格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儒家的价值理想,也最终落实到人格理想上。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El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宪问》)“躬自身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要求自己而不强求别人的精神,是注重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表现。一个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里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也就是这种“修己慎独”的修养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
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甚至出现了“见死不救”的现象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人格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而也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
在人伦关系上,儒家重人与人之问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爱己及人,利己利人,不能不说这中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融洽相处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还需要伦理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总之,儒家推崇的相互协调的和睦相处能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取向。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的思想中,“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1】而在义利孰轻孰重上,儒家以义作为当然之则,“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后利”,针对这一观点,他表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即使圣_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二程集》第396页)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遵循“先义后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儒家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取向,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人们受到“利”的驱动而做出了一些丧失道德的事,如毒奶粉、黑心棉、假药、假酒、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遗产、家产而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有的为了一己之利而使朋友反目成仇等等。一般说来,求利是无可厚非的,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惟利是图、见义忘义、损人利己,那么会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必须要招致他人的怨恨,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能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儒家主张在合乎道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宜合理的方式去取利;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能够“以义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谋利中不失义,以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2】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在它的熏陶下,圣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以先义后利为准则来修身治平。这种伦理思想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末,支配了中华思想界几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无论哪家思想,哪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儒家在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复兴,而不是复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为当代中华和谐文化找到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儒家伦理观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当代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一面,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 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J].哲学研究2007(4).
[2]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