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美术审美反思

时间:2019-05-12 04: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美术审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美术审美反思》。

第一篇:提高美术审美反思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教学反思

美术鉴赏的前提是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鉴赏”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生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构思作品,如何运用视觉特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但在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以下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2、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3、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一、欣赏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的安排不合理

在我们使用的中学美术课本中,已大大增加了欣赏部分内容,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编排,但安排在每学期美术课程首尾部分的美术欣赏课通常只有一节两节课的内容,其它大量课程均为基本知识课或技能技法技巧课,欣赏部分在整本书中所占比例比重很小。

2、教师教授的方式和课堂评价的设计不合理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较易忽视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的融入与参与,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使学生缺乏对美的事物的主动体验。很久以来,多数美术教师在上欣赏课时有一种固定模式:准备大量相关范图,出示范图,进行细致分析、详尽讲解,四十分钟下来,教师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学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学效果无从谈起。也难怪 许多 老师大发慨叹:“最难上的就是欣赏课啊!”欣赏课中、“满堂灌”,违背了课堂教学原则,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不了审美技能,得不到进步的愉快和成功的快感,更达不到深层的审美体验,极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许多美术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忽视美术欣赏教学,导致“美术课就是绘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美术学科的评价,大多也只看学生的画画得好不好,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如何不大关注。

二、欣赏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接触、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美术技巧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对一些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但我发现,他们的创造能力普遍较差,虽然有时表现出较强的创作冲动,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除了专题专课的欣赏内容外,还包括在绘画课、图案工艺课、手工课中根据需要加入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加强美术课堂的直观性、启发性、艺术性,使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欣赏相关内容的美术作品,对学生实践动手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中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美感特质,对美的感受、认知与喜爱自有另一种心灵语言,并且随著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他们对美术作品内容的了解、对作品的鉴赏具有异于成人的着眼点;对色彩的使用规律,往往跳出成人世界的习惯;对造形、构图的理解,也有各年龄阶段的独特眼光。同时,学生个别差异的事实也不容漠视,天赋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差异都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不能忽略这个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严肃的艺术史要故事化,深奥的理念用语要儿童化,抽象的画面要具体化,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2、尊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是做数学题,它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与美术作品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美术作品以情感来塑造形象,以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理。美术欣赏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艺术、视觉艺术、时间艺术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和人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有密切关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没有一定之规,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多种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观点与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真正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3、结合美术基础知识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欣赏是锁,基础知识是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内容要素的探究,欣赏方法将难以掌握,欣赏能力也难以形成。美术欣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层面,应以一定的美术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白:美术作品的创作表现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内容而已,画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重点部分。

4、适当融合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音乐、文学、影视作品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使学生在听觉中加强视觉的感受,并感受到画面上的视觉元素和音乐元素在韵律和节奏上的共鸣,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诗歌文学历史等因素加进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反之也可使其更形象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深远的意境,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深入生活,内容丰富,对中小学生更具吸引力,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创作素材,其视觉美感同样能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提供动力。

5、使用多媒体教学协助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仅利用挂图和大量讲解远远不够,图片展示繁琐耗时,欣赏对象多为局部,色彩易失真,观赏角度显单一,不能全面地展示作品,学生很难领悟作品的内涵,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们更直观的感知客观事物,达到事半功倍、身临其境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漫步于世界美术的长廊,使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美术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给美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会改变欣赏课中教师唱独角戏,教学单调乏味的缺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6、利用当地相关美术资源进行美术欣赏教学

有条件的话,带领儿童观赏美展,引导儿童走进艺术殿堂,使儿童透过艺术家凝聚智慧与感情完成的作品,接触美、感受美、享受美。当前各小学由于不同原因观赏美展的风气不够普遍,其实对于儿童只要稍加引导,很容易激发潜藏的美术兴趣。经常安排儿童参观美术馆各类美术作品展,增加亲近艺术品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天性,增强美术鉴赏的信心与能力。传播美术文化,进行审美教育并不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其它课程的随堂欣赏里,从绘画、图案,还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美术等课程里,领略丰富的中外美术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民族艺术风采。

7、欣赏作品的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叙述。在课上尽量多地准备实物照片或幻灯片等资料,让学生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作品,以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为开端。学生对被欣赏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而且学生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让学生充分地观摩作品后,教师不急于叙述,以免让自己或大众的感受制约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弄清并叙述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个细节都不能漏掉。例如:在欣赏“狮身人面像”这件雕塑作品时,让学生充分观摩图片后,要求学生他们叙述所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学生叙述了他们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例如:浑圆的人的面部四周长着象狮子一样的鬃毛,伏卧的身体象狮子,眼睛直视前方,额头上似乎有装饰物等等,观察得非常细致。学生也对所欣赏的作品印象深刻,而且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尽量少讲解,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

第二步是分析。最初的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要深入地了解作品,还有赖于分析。在这一阶段,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的方法,一般是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有侧重地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这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比较欣赏法。例如:把古希腊式建筑与古罗马式建筑这样的有继承关系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就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的风格特点。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三步是解释。主要由教师来介绍学生不明白的知识。例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等。

第四步是评价。我认为对作品的看法与评价不应当由教师做出。而应当由学生来谈论感受。但不论学生喜欢与否,都要求学生说明理由,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评论的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以上所谈的,是对具象作品的欣赏方法。而对于抽象的作品就不能完全按照这样的方法了。

五、了解美术语言有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

鉴赏教学领域,是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的。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成为首要任务。具体地说是指美术语言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它们给人的视觉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视觉心理,即是它们的语义。美术作品正是以它的形式元素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些形式元素就是美术家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家主张“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艺术语言的同义语。就是运用有毛笔功力的线描、点,中、侧锋,顺、逆笔等笔法来体现墨彩、墨韵,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必须结合具体作品与学生共同探讨。如:潘天寿《映日》和齐白石《荷塘》就体现出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情墨趣。《映日》中线条强劲并以浓重的墨色(面)与红花(点)相映衬,表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韵。《荷塘》是深秋景色,画中荷梗以有力的线条组合交错,产生丰富变化,无序中有序。

总之,鉴赏美术作品只有先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而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因为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得美术语言就进行美术作品鉴赏,那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只有先解决了“美术语言”这一关,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当然,要过“美术语言”这一关是多途径的。这就要靠我们美术教师去努力、去探索。美术鉴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美术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美术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美术审美教育,不同于美术专业院校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技术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画画。现代教育思想所强调的美术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造型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为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深受学生喜欢的美术审美教育课,其意义在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兴趣,情感得到了陶冶,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高了分辨美丑、明辨事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价值,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育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认知的环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一年级下册《花地毯》一课,农村的学生家里一般没有铺地毯的习惯,于是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颜色鲜艳的图案又美丽的地摊。引导学生预设,假如你的家,在地板上铺上漂亮的花地毯,是不是可以让你的家更加的美观,同时,你是不是就可以在地板上打滚,做游戏?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处在好动的年龄,想像着自己在地摊上打滚现在,做游戏,兴趣就被吸引过来了。鉴于美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趣味的重要性。美术教师便要认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多播放漂亮的花地毯,引导学生观察“小地毯“的图案,发现漂亮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强对美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这样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美”,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农村美术教育不应该停留在那些内容过时的课本上,学习过程中,只靠美术课本是不够的,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抓紧时代的节奏,适当选看一些美术参考用书。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本精读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关键,研读时应细细琢磨,搞清楚其中的概念。在研读的同时,结合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加深学生对审美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审美理论水平,由“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大自然是无私的,它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人们。带学生去欣赏自然界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起到潜移默化

作用。比如说一年级下册中《走进大自然》一课,在上这课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操场上进行走进大自然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草、树、土、沙的特征和思考它们的用途,然后发现我们的科学家把这些资源拿来盖房子、造轮船、开公路、做衣服,我们的艺术家把这些资源做成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有沙雕、冰雕、泥塑、木刻„„最后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把各种材料重叠或向四周扩展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从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色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告诉学生如何欣赏,能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

2>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要选择符合儿童情感的儿童感兴趣的艺术品。最能刺激儿童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比如四年级下册《改改画家的画》一课中,除了教材中的图片,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烧的《呐喊》、明亮的《向日葵》等图片。我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这些作品学生会津津乐道,同时也对美术欣赏增加了兴趣。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

动,扩大学生的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当然欣赏活动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在农村学校开办美术创作课。应试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记忆力成为考试优劣的关键,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创作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通过某种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从而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中,我运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的形式,首先让学生看看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想想现在交通工具存在的不足,说说未来交通工具相对于现在的交通工具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在外形设计和色彩,功能上要怎么创新。最后,创作,画出你的想法。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了作品展示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互评互议,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最有闪光和最具创造性的地方。通过这样的美术创作课,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开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农村美术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提高。我个人认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巧,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佩你,听从你的教学安排,工作才能开展起来。教师只有在专业上确实有水平,平时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崇拜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在反思,每一

堂课,每一篇教案,有哪些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才能弥补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一节美术课除了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外,往往还涉及到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也会长看看别的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层次,彻底改变美术课就是绘画课的落后模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结: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具备创造再现美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讲审美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既积极地影响着我们人类精神世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接受美,如何认识美,如何享受美。同时让学生自觉的追求美、创造美。这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三篇: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姓名:严梦佳学号:

班级:汉语言文学班 201010102043

2011年4月23日期:日

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摘要:美术鉴赏是运用多种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美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审美评价具有功利性,审美评价要求主客观的同一。关键词:感受审美艺术认识

一、浅谈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

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

二、美术鉴赏的认知和审美功能

美术鉴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知知识和经验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一种鉴赏的乐趣;通过掌握有关美术鉴赏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鉴别能力。

1、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

从美术的认知功能来说,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鉴赏美术作品可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等。

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当然人的感知能力有时候和一个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但是归根结底它主要是由后天的实践和学习而习得的。在艺术教育中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就要经常让受教育者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反复感受、体验,不断激起他们对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积累艺术审美感知经验,从而提高和丰富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敏锐性。

2、美术鉴赏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艺术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逻辑判断,而是透过艺术品形式达到对它们情感表现性的把握。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总结出美术作品的一般特征和各自的规律,让我们的审美视野更加宽阔,让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不过,美术欣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 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 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

同时,还要 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 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 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

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 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 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四、结论:

“真”不一定美,“善”也不同于美,“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美”算得是人类文明的主体,然而“美”之于人不会是天生的。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被有识之士所认识,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大学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中,对他们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五、参考文献: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美]R.玛格欧纳《文艺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美]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第四篇: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把握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由于美术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要欣赏美术作品的美,必须以直觉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对象。要通过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性状貌,以及美术家所使用的线条、明暗、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对整个外部形态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最初欣赏作品时,感情往往多于理智,欣赏者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动情,有时会产生兴奋、喜悦,有时又会沉思、落泪,引起某些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学生一看到凡·高的《向日蔡》时,立刻就被它那强烈的色彩所感染,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感受时,他们争着说这幅画给人的色彩感觉太强烈、太刺激了,每朵花都像一团火,它们在画面上燃出激情的火焰。此时,学生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了共鸣,再问学生:这种强烈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色彩,强对比黄色与蓝色的关系以及造型,也许初中学生的感受还比较简单、浅显,但这确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想象,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美术欣赏虽然依靠直觉感受,但这种直觉却经常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这样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能够启发欣赏者的审美意象,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不相同的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诱使学生们调动他们自己的一切生活经验、知识、记忆和感情,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给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补充和丰富,在头脑中重新联想和想象。

(3)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培养审美理解力。

美术欣赏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感受和理解互相促进的心理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必须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各种知识、理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诸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和具体方法等等,都要在欣赏中尽可能深入地去了解。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才能更准确地感受它,才能挖掘出题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罗中立的《父亲》曾经感染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又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去了解达·芬奇和他的作品,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并涉猎音乐、诗歌、几何、天文学等多种领域,探究绘画的科学性,这幅作品中蒙娜丽莎安详端庄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那神秘的微笑,体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精神的美,作品中他采用了“明暗转移法”,使画面上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发展了西洋绘画。通过此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理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欣赏感觉得到了提升。

二、结合品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审美导向

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许许多多的德育内容要随机进行,使之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学习欣赏齐白石《荷花图》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白如玉的风格,在欣赏张大千《长江万里图》时,可以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大物博,万里山河美丽、壮观,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土里感到无限的幸福和自豪。在欣赏徐悲鸿《奔马图》时,使学生联想到我们祖国的腾飞如万马奔腾一样,一日千里、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学中让学生从中观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培养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不少青少年学生,对人体绘画作品和裸体扑克等淫秽图片区分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甚至由于受到淫秽品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淫秽品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它们用下流变态的方法故意宣泄性欲,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丑与美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淫秽品侵袭,增强自身免疫力,升华审美情感。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树立远大正确的审美理想。

三、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审美培养效果

美术欣赏不能依赖说教,审美感受不能依靠灌输。如果违反了审美的规律,强求学生对自然与艺术作品只能有一种统一的理解,这就会泯灭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只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越来越低。因此,在教学中应认真设计各个环节,使每一细节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组织教学中,教师的教态,服装、语言、声音、举止境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尽量给学生亲切、美丽、动听、大方的美的感受。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可以用听音乐,读诗歌,做游戏,看古画、现代画,赏析优秀美术作品等,在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给学生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情感。课题的展示,尽量用较形象的美术字去写。在授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清晰、生动、精炼,深入浅出,层次要分明。演示要有指导性。范画和教具可用幻灯、直观教具等形式。板书要注意字迹工整,设计要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的导向。指导作业时,可以欣赏同龄的学生的作品来鼓励大家大胆表现美好事物,表现美好愿望,采用讨论、自评、互评等形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小结时,教师也要用美好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美、认识美、表现美的感情。

第五篇:上好美术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上好美术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教学人生的点滴思考

周建通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 262700

美术,美化之术、美容之术、美饰之术。它是多少人快乐的童年,童年时的梦想。儿时最喜欢的看的“小书”,记忆犹新的那些身着护甲(有护心镜的)手持大刀或红缨枪的将领,更是手头乐此不疲的描摹对象。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把一切美好的改变归于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有钱了,当然越来越美了,不否定有一定的道理。有句俗话说得好,有钱你能买到贵的,不一定能买到美的。美是一种境界,是人的大脑的审美水准的直接反应。美对于人是如此重要,它不仅影响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品味与境界,而对于一个掌握国家权力的领袖,他的审美力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所以每一个人如果能尽早对美有更多的思索、审美与感悟,无疑,你的人生将更加精彩。但愿人们不会都那么俗,尽管处在世俗中。

审美要从娃娃抓起,家长们在孩子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动了些心思。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喜欢的图画书、美术材料。比如如何画好儿童画、各种花卉动物的简笔画、折纸、车模、建筑造型图版(在里边能看到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孩子在这种没有约束,没有压力的艺术氛围中自由的探索。一点一滴的积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审美素养慢慢得到提高。孩子们聪慧、伶俐、悟性很高。遗憾的是,到了中小学阶段,孩子们审美素养的培育受到极大的遏制,美术课成了真正的“闲课”,时不时的被主科冲掉占用。一学期下来,学生上不了几节美术课,升学任务被强化到极端的地步。一切都围绕文化课为中心。家长们也已经没有对孩子审美素养方面的培养心思和要求。整天挂在嘴上的是这次成绩考的好不好,考了多少分。要不要上补习班之类的话。考学成了全家人的生活目标。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着实内疚。审美素养不是以后有了好工作,挣了多少钱就能补上的课程。“土豪金”多么可笑而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现实的字眼,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放在心上。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上好美术鉴赏课,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一刻也不能耽误。美使人高尚,审美满足,是包含了某种高尚思想和理性精神的情感满足。既不同于生理的快感满足,也不同于获得知识拥有的理智、冷静和欣慰,更不满足于道德满足的清高。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说:“高度的艺术鉴赏力要求具备丰富的感觉,长期积累的经验,正走向善感的心灵,高尚的精神,略带忧郁的气质,以及灵敏的器官。”

美术鉴赏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培养学生的感悟力、想象力、在一定美术基础上的审美水平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的方面。

一、走进经典作品,增强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宝藏。通过鉴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悟祖国山川秀丽景色,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像鉴赏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画家在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的长卷中,将山川、绿翠、江河、村舍尽收眼底,意境气势恢宏、雄浑壮阔,可谓描绘自然风光的大手笔。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浙江富春山一带秀丽的山川景色,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可谓山清水秀,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会深深打动每一位同学,增强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挖掘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例如,在鉴赏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时,同学们通过交流和课前预习(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历史老师请教),知道画面中表现的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后来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对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自古以来,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步辇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驳斥民族分裂主义者的有力证据。

三、领悟美术语言的魅力

中国画意境深远,寥寥几笔也能让人玩味无穷。而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表现,讲究精神表现与细节刻画。人物环境给人以真实感。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尽在其中。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力,飘带芊芊随风而起,表现人物出神入化。山水画点苔的各种表现,炉火纯青,全身功夫,尽在笔端。各种皴法将物象表达的活灵活现。花鸟画的隐喻,特别是中国文人画更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葩。“梅兰竹菊”四君子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

四、体会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对立与统一,节奏与韵律,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在中国书法作品中可谓表现得登峰造极,一点一画都是艺术家心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中国画和书法的章法、布局。“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都是形式美理论总结的精华之所在。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鉴赏课学习中一点一滴去积累、感悟。潜移默化并逐步领会形式美的真谛。美是和谐的,美只能从对立统一中求得和谐。

法律的规范,让人彬彬有理;道德的规范,让人心灵庄重;美育的培养,使人情操高尚。美与善一样崇高,一样值得人类永远追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下载提高美术审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美术审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变美术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五篇)

    改变美术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叶集试验区三元中学 杨友祥 摘要:审美素养是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素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现代......

    艺术(美术)领域审美目标

    艺术(美术)领域审美总目标1、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技能 任何方法的教学都会有一定的结果,我对小学学科的认识与小学美术的反思。一、实践教学的应用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

    论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论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沈雪芳 学前期的儿童,他们审美发展的潜能开始得到发挥,出现了审美能力......

    论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论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沈雪芳 学前期的儿童,他们审美发展的潜能开始得到发挥,出现了审美能力......

    创意美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5篇范文

    创意美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幼儿时期所进行的艺术上的教育是幼儿接受全面的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幼儿的艺术性思维的产生,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世界。当......

    美术教学可以多一点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可以多一点审美教育 《小画框》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由于是校公开课,于是我非常认真得备了这节课。这次的备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我先多次解读教材,自己设计教案,再去网......

    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培养

    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培养 ——小学一年级为例摘要: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给小学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