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

时间:2019-05-12 04: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

第一篇: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

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这本书是由蔡伟忠老师所写的,讲述了很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和技巧解决的实例和方法,从多个层面帮我理清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及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很喜欢这种信手拈来,却能满载而归的感觉,因为满满的都是作为教师的感触与启发。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翻开目录,我们可以了解整本书的一些内容:只要这样做,孩子就会喜欢上幼儿园;然后就要建立孩子的常规;学会正确利用区域活动减轻工作负担;原来环境布置是很好的教育工具;让家长从接受、信服到跟从;这才是真正的幼儿园课程„„光看题目,就是我们教师当前需要了解的内容,蔡老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创新,并在书中介绍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全面渗透教育理念,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读这本书时,我一点都不觉得像读其他理论书时的那种费劲,感觉完全像是在读一本小说,吸引着我不断地翻阅。

蔡伟忠老师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乖乖静坐着听讲那不算是好的常规。最主要的看看是老师不在或者老师的注意力没法集中在幼儿身上时幼儿的表现。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该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遵守常规呢?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二、通过谈话、故事、儿歌等形式,强化幼儿的活动常规。

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形象、不断变化的故事,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之一,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所以,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时,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故事等,以此来强化幼儿的活动常规。

1、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弱化其自我中心意识方面:

首先设置了值日生,并让每个幼儿轮流担任。让值日生担负起提醒同伴的责任,这样做效果很好。

2、在培养幼儿合作方面: 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商量做游戏,不争不抢,开心快乐地共同游戏,并让幼儿从家里带来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扮演角色,学会协商。这样通过一些活动,并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幼儿逐渐有了合作的意识。

3、在培养幼儿轻轻做事情方面:

让幼儿懂得要轻轻做事,不干扰别人,养成关心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使幼儿感受到做事轻轻的人才会手大家的喜爱。

现在,我们正轰轰烈烈地搞着区域活动,我首先翻到了该章节。蔡老师说“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作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这不是非常好吗?什么是区域活动?蔡老师没有干巴巴的理论词,而是形象地把区域活动比喻成一个房子的空间划分为客厅、餐厅、卧室等,如果教室只是进行集体活动,功能只有一个,只需桌子和椅子,这就好比一个房子只是用来会客,只要摆上沙发就可以了。房子大,空间就可以固定下来,而房子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就有不同的用途。区域也是一样的,把活动室划分不同的空间,形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是临时性的,或者是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功能,也可以是固定的。多么通俗易懂的讲解!然后,蔡老师同样用这些浅显的语言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区域活动有什么不同“、一般划分为哪几种区域”、“区域布局的要点、要求”、“材料和玩具有什么不同,停放材料需要注意什么”、“每个区域材料投放的特点”、“区域开放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安排”、“区域在课程中的应用、教师的角色”和“孩子不进区怎么办,孩子太多、空间太小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读蔡伟忠老师的例子时,我的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蔡伟忠老师幼教现场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所写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

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读蔡伟忠老师的例子时,我的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蔡伟忠老师幼教现场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所写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

第二篇: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引言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引言

不同国家的文化培养出不同思维模式的国民,我们不能够说那种思维模式比那一种强,但是如果能够用多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那么在看待问题的高度会有所提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本书作者蔡伟忠老师出生于港英殖民地年代,就读于法国教会开办的学校,70年代移民美国,于美国完成大学教育。过去25年一直在国内外从事幼儿园课程指导,培训幼儿园园长及老师,幼儿园环境规划及设计工作,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思考角度和国内大部分专家的有所不同。

这本“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手册”是蔡伟忠老师根据过去在国内幼儿园前线指导老师的经验整理的作品,选材采用针对现在幼儿园教师最需要的内容作为主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创新,可以说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跳出传统思维的角度去思考幼儿园的工作,然后在介绍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相信这书不但能够协助老师解决工作中的困惑,还可以促进老师的思维发展!

书的内容分十章,每一章里面再分为大约十个分题:

第一章:只要这样做,孩子就会喜欢上幼儿园

相信大部分老师都同意,只要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教育工作就相对容易进行。这个看似容易的工作其实难倒不少有经验的老师,试想想妈妈要孩子早上起来去幼儿园是多么困难的事,但如果是出去旅游,孩子早早就起来。老师应该让孩子期待上幼儿园就像期待去旅游一样。但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不是讨好孩子,更不是给糖果、玩具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是要孩子从心里喜欢上幼儿园,并非为了礼物而去幼儿园。

要做到这样,老师就必须掌握幼儿的心理。在这一章里,蔡伟忠老师会在实例里渗透幼儿心理学,让老师既可以学会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方法,同时又明白幼儿心理学的应用。

第二章:然后就要建立孩子的常规

如果访问老师什么工作是最困难,相信大部分老师都会回答是建立孩子的常规。尤其是现在新一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结果很多父母没有注意在进园前的常规培养,导致孩子常规建立的工作变得困难。部分老师会采用严厉的手段来建立常规,有些老师还以为只要让孩子怕老师就可以建立常规。

正确建立的常规应该是老师不在还有效的才是对孩子有价值的常规,所以建立常规不是让孩子遵守规则这样简单,建立常规是让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一个过程。要完成这个目标也不困难,只要掌握孩子循序渐进的秘诀就可以。在这一章,蔡伟忠老师教你循序渐进应用到建立常规的方法,老师只要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序渐进”就能够为老师解决更多的问题。

第三章:学会正确利用区域活动减轻工作负担

可以说,区域活动是老师学习现代教育法的最佳途径,因为区域活动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间接指导工具之一,它的操作包括了空间的运用,孩子教育孩子的策略,必学活动和自选活动的运用,材料教育孩子技巧等等。里面的道理可多呢!

掌握了区域活动,等于进入了现代化教育的门槛。在这一章,蔡伟忠老师会把区域活动里的空间规划到它与整体课程的运用一一解剖给老师知道。相信老师不但能够灵活运用区域,还会对教学工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章:原来环境布置是很好的教育工具

“把老师的工作转化为孩子的教育任务”是蔡伟忠老师指导幼儿园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意思就是只要站到比较高的层次去看,其实很多老师的工作可以让孩子去做,从而变成是教育孩子的任务。其实就是体现教育名言“孩子能够做的就让孩子做“。

在这么多繁琐的工作里,环境布置是其中一项最困扰老师的工作,因为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换回来的只是昙花一现的美感和孩子一瞬间的兴趣,性价比实在太低。但是不做又不行,难道就让课室四面白墙?蔡伟忠老师教的“把老师的工作转化为孩子的教育任务”就可以在这章内充分体现,环境布置原来不是工作负担,还可以成为教育工具!

第五章:作为老师,课一定要上得好

能够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但是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小,中,大班的标准又有什么不同?教学活动和一般的活动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对老师来说对是困惑。

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老师首先需要懂得评价活动的优劣,然后是设计活动,最后才是组织活动的技巧。当然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是不管是什么标准,都不能够偏离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所以在这一章里,蔡伟忠老师会渗透很多幼儿学习心理特点在评价标准里。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是必须懂得思考什么是对孩子有价值的目标,这一点也是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老师必须懂的以大教育的全面考虑,蔡伟忠老师在这一点就渗透了很多大教育的理念。可以说这一章不但是教老师如何上好一堂课,而且还灌输大教育观念给老师!

第六章:原来主题的核心价值是这些

其中幼儿园老师最困惑的就是如何解决教学小学化的问题,现在大部分老师还是像小学一样,按照时间段安排教学内容,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但是幼儿教育应该是以丰富孩子各种有价值的发展经验为主要目的,而小学教育则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在小学里,孩子采用单一的学习方法,学习大量的知识。在幼儿园里刚刚应该相反,孩子应该以大量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简单的知识。主题课程是很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老师提供给孩子的经验里,有一种隐性的经验是很多老师不知道的,就是老师为孩子设计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是在生活里的,也可以是在学习里。其中最能够体现在学习里的学习规律带来的教育价值就是在操作主题课程里面的固定步骤。

在这一章里,蔡伟忠老师不但教老师如何利用主题课程解决以上的问题,而且还教老师用周计划串连主题的内容和家长汇报的方法,应该可以大大提升老师在运用主题课程的能力。

第七章:系统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可能是终极的教育方法

作为幼儿园老师,你知道幼儿教育不可取代的价值吗?即是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可以取代的价值!只有掌握这个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园老师才能够体现本身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体现这个职业的专业。

在这一章,蔡伟忠老师会告诉老师什么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体现这种价值?蔡老师认为这一章是清楚区分了幼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价值,这种区分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幼儿心理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这一章里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幼儿心理的理解。

第八章:从观察记录到设计个性化教育计划

从这一章开始的最后三章是本书的高级部分,应该看完前面的才看这三章。因为这一章教老师体现“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虽然“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的奋斗目标,但是在我国班额大和其它客观原因的情况下,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掌握前面教的种种教学技巧,因为只有掌握前面教的技巧,老师才懂得利用间接指导减轻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时间抽离繁琐的直接教学任务,静下心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方法形形色色,评价孩子的标准也五花八门,蔡伟忠老师在这一章里会指导老师如何选择甚至设计合适自己的观察记录方法,然后就是观察记录的资料如何利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就是提高整体教育的性价比。

第九章:让家长接受、信服、到跟从

老师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家长工作的内容放在末后?这可是现在老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蔡伟忠老师把这章放在书的后面是因为他认为家长工作不是讨好家长、迎合家长。真正要把家长工作做好,基本条件就是专业要过硬。即是对本书前面那些内容都基本理解,专业比家长硬之后,才学习家长工作的策略与技巧。没有专业做基础的家长工作只是虚的,所以这章内容放在第九章。

但是只有专业还不足够做好家长工作的,要做好家长工作还要结合现代的客服概念,包括了正确面对家长的心态,表述的技巧等等。所以在这一章里,蔡伟忠老师还会传授老师这些现代客服的专业知识,利用具体的实例讲解给老师。相信这一章带给老师的不止是工作的提高,甚至是对人生的理解的提高!

第十章:这才是真实的幼兒园课程。。

最后这章是理论篇,为了让老师容易明白理论,蔡伟忠老师尽量利用简单的实例说明幼儿教育理论。让老师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那些很熟悉又很遥远的词汇,例如:“过程比结果重要”“认知和知识的区别”“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和学习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教育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经验的关系和什么是学会学习。这一章可以说是把前面的内容做一个归纳整理,老师就能够进一步提升!

第三篇:读《教师成长手册》有感

读《教师成长手册》有感

这几天我们自学了《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此书分为:新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和成熟性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两大部分。而对于我这个3—5年新教师来说,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摸索与逐步建立经验。所以,新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中“班级建设、家长工作、来园准备、来园接待、运动、生活、游戏、学习、离园、与同事的关系、案头工作及自我专业发展”11个版块详细全面的解读,不仅为我找到发展的方向,而且激发我的思考。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从家庭接触社会走出的第一步。《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特备注重以孩子为本,从关爱孩子的人性化角度,为每个教师详细制定了孩子学习、运动、游戏、餐饭和休息等所有环节的工作步骤与细节。其中,在“班级建设”中的依据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促进孩子之间在班级规则的基础上和谐共处。”对“关系”的解读,这种“关系”能让你赢得孩子的信任、爱和尊重,从而更愿意听从你的指令和建议,这种“关系”还能让每个孩子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他们会更自信、放松地与你沟通,让你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互利的。但是如何来建立这种“关系”呢?这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自从做老师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如何让这群孩子听我指挥?”有时候,孩子很乖、很听话,教室里永远那么安静,可往往这些孩子是看到老师“怕”,二不敢乱说乱动,长时间会造成孩子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胆小怯场。如何让师生之间的氛围变得“和谐”呢?一个字“爱”。要时刻有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真诚地关心、善待每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爱,对所有的孩子公平对待。在孩子中树立威信,并不是靠“严厉”。有时,老师的指挥也会让孩子们钦佩、服帖。自然而然地愿意听你的。在《手册》中也提到:寻找孩子经验中熟悉、感兴趣的食物。与孩子沟通,并表现出你在这方面的长处,让幼儿佩服你。在孩子身上付出的点点滴滴都能得到回报的。

慢慢细读《手册》,越加发现它就是我工作中的“锦囊”。2011、10、24

李洁如

第四篇: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读书笔记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读书笔记

[美] 蔡伟忠著

作者介绍

蔡伟忠老师

美国加州大学学前教育博士

资深幼儿园培训师及教育环境设计师 二十八年培训国内外幼儿园教师经验

广东和深圳幼儿园讲师团的首席导师(即培训那些培训幼儿园老师的老师)、广东学前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执行主任,深圳学前专业委员会理事,协助制定相关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方向,曾任北师大客席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地方教委和多所师范大学认可的专家,也参与到制定教育部相关教育策略。著作有:《唠叨以外的教育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跳出传统思维的园本教研》等

个人博客:524816626.qzone.qq.com 邮箱:524816626@qq.com 微博:t.qq.com/caiweizhong

我把幼儿园建立常规的深层意义归纳为这几点

第一,利用低幼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想法”的特点,运用环境塑造“有价值的行为习惯”;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即不会灵活变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隐藏着规律,孩子自有生命开始就有秩序感,但往往在出生后遭到破坏),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 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

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是“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够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

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

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

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形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

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经验基础上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通过由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从少到多地交往、逐渐适应。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封闭区域中,区域与外面是隔开的,孩子在这个封闭的区域内跟少数孩子(一两个)交往,这样孩子就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不受打扰地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也不用一下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只是在小组里处理问题,影响面降低,管理工作相对就容易一些。这些阻隔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孩子乱跑的几率。

当这些孩子能够在小范围里遵守常规,懂得交往的方法、技巧后,我们就把这些区域从封闭逐渐扩展到开放,可能一开始区域里就只有两个孩子,慢慢增加到三个、四个,最终到大班时根本不存在区域的形态,区域只是在心里,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的口诀是:“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形到无形”。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多方兼顾,既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盲目服从的人,丧失自主性,又不会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常规的含义

一、学会听老师的指令

二、按照时间表和要求进行活动

三、遇到问题如何处理

四、按照规定取放物品

五、不能够做的事

“还有五分钟就要收拾玩具了”,不如“你们还可以多玩五分钟”

孩子不遵守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看到有些老师要求小班孩子收拾一大筐雪花片,但小班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做到,于是做一下就失去耐心了。另一个经常碰到的例子是老师要求孩子排队,队伍太长,等待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耐心,孩子开始还能够保持安静,但是等久了就开始说话。这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勉强去做,只会让孩子厌恶、讨厌,根本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常规。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孩子前一晚睡得不好,或是饮食不好、身体不舒服,这在小班经常碰到。因为情绪不好,所以不想做。老师要根据孩子平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孩子平时都很守规则,今天突然不同了,老师就要注意让他到隐私区休息或在旁边休息,别给他太多压力。

第三种情况是幼儿在家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我曾经见过孩子喜欢跷脚,就是因为在家学习了父母的坐姿。还有更严重的是用积木模仿打牌,这些都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角色转换法,即告诉孩子他的身份是这个班的孩子,他是独特的,和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父母)做的事是其他人的事,他只能按照这个班规则去做。这种思维能够让孩子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免疫能力。

第四种原因是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这种孩子就是和他一起做,有耐心地慢慢教导。

最后一种原因则可能是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惩罚也是一种关注,所以有老师奇怪,为什么不管怎样惩罚,孩子都改不了他的坏习惯,其实是因为孩子就想老师关注他。家里缺乏爱和关心的孩子最容易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取代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不予理睬,冷处理,同时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取代错误的方法。当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时,老师立即处理,让孩子知道做了老师才会关注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正过来。

对于建立常规的忠告就是——建立孩子的常规,从老师个人的素质开始

高结构游戏:有固定答案 低结构材料:如水和沙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

二、缓解个体学习差异

三、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

四、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五、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

角色区老师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包括零散、不系统地投放材料,情景和材料不匹配,有材料没情景等

表演区的价值能够用其他区取代 阅读区老师给的空间太多了

KT板,大纸皮,水松板,泡沫板,有机玻璃,原木 洗手的照片能够提醒孩子认真洗手

孩子被动接受型的环境vs孩子与环境互动型

环境布置的维护人

直接教育功能基本就是传递信息 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 第二种是通告式的 第三种是感谢式的 第四种是记录式的

第五种是作品展示式(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

孩子从中得到宝贵经验包括:管理上的科学方法,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情感上的感恩,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受用一生的素质

间接教育功能,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 具体方法包括: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找关系法和操作法

一、分类法 1.矩阵分类 2.多级式分类 3.统计式分类 4.随机式分类

二、配对法

三、描述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说话的习惯

四、找关系法:

五、操作法:笔顺练习,绑绳结,剪剪贴贴,自画像,心情告白,天气报告

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

“主题动态环境布置” 步骤一,老师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任务,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任务就是随着主题的生成、变化,不断调整环境。

步骤二,引导孩子和环境发生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生成新的内容,环境就好像故事书,记录主题活动的过程。

除了个人卫生、日常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等知识是对幼儿产生即时影响外,其他的二手知识都不是很急于要用到的。

超前教育反而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期的孩子更多是采用模仿学习,无法通过一堂课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经验铺垫,为他们以后的理解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学如何丰富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当然同时要教育家长认同这种观念)

把“教学”过程视为包括“提供经验”,“整合经验”和“发展经验”三个环节的一个循环过程。

集体活动的特点

一、效率高:可以快速地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很多孩子

二、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之间互相学习

必须通过上课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直接传递一些知识给孩子

二、系统性的学科教育

三、帮助孩子整合经验

四、传授孩子学习(游戏)的方法

五、教导孩子运用区域材料工作纸(work sheet)的方法

指导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一、活动是否有必要

集体活动比较难以把握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得到的一般都是二手知识,而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手经验。

二、教学活动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价值。

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及意义。

“发展目标”和“活动目标”是两个概念,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可以没有绝对的相关关第,而只有相互依附的关系。

四、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限制最高的学习目标。

五、活动是否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阶段性建构。

阶段性目标的体现就是孩子从不会到会,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一路学习,一路提高。其他评价标准琮有: 1.材料投放的简易性

2.活动的可操作性、简便性、创新性,方便共享、学习3.老师预设的提问及难点的合理性 4.有没有照顾到个别孩子的需要 5.有没有体现孩子之间的互动

组织活动的难点是要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掌控孩子注意力的关键元素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活动(30个)、小集体活动(15-20个)和小组活动(8个)

好奇心:通过类似“猜一猜”的口吻引导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孩子的犹豫点(即最近发展区)代入感:先以一个小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主导活动目标,孩子主导活动内容

幼小衔接

·孩子要面对不同科目、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

·孩子的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要面对更多的抽象性教学; ·老师采用更多的提问式考核方式;

·孩子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更强的任务意识; ·孩子需要更强的倾听讨论能力

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预教的方法,可是预教了小学的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上小学时失去学习兴趣。孩子已经知道了内容,一、二年级还能够应付,到了三年级就容易出问题,因为一、二年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反正不学也会,到三年级就不会学习了。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紧密结合幼儿园活动教学的特点。

老师千万不能动摇对活动教学的信念,反而应该多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环节,加强目标导向,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的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幼儿阶段

在幼儿园老师的任务里,让班里“所有孩子”都理解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老师都知道“一个都不能少”

“内容延续”,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即不同教学活动之间有相关性、延续性 切割式的分科教学适用于高效率的知识传递,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教育,但对于以身心发展为主导的幼儿教育来说却行不通。

幼儿教育的目标更多是素质的培养,让孩子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使用多种学习手段围绕同一个内容,孩子得到的发展就全面

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延伸成多种发展目标的观念,产生了多种主题课程的模式。活动之间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连,延续性很强的。有些老师误会了主题课程的意义,结果变成了以单一的教学手段传授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知识

“小小爱因斯坦科学课程”由四个固定步骤组成:猜一猜、找一找、试一试及作品欣赏

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一、教育措施的阶段性计划

二、课程结构的规律为孩子提供了相关的学习经验

陈鹤琴把他的“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和检讨 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的课程结构是: 1.收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制作作品 4.检测反思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三种能力,包括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及评定结果四个阶段。

在幼儿阶段不是要让孩子学得多,而是要让他学得好,促进他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孩子七八岁抽象思维完全发展了,认知的铺垫好了,自然就学得快、学得多。

蒙氏课程有三个特点:

一、相信并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预设的环境让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由孩子自己决定最近发展区,不要求孩子们都一样

二、采用幼儿教育幼儿的策略,混龄生活。

三、有效利用教学工具。

我国幼儿园条件有限,不能完全实施蒙氏课程。

一、蒙氏课程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会操作蒙氏教具便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以个人魅力影响孩子

二、社会环境的支持,蒙氏需要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帮助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但是我国大环境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主题课程有以下优点:

一、主题课程的结构和设计主题网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几乎只有主题课程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主题课程“内容延续性”的特点能够统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

三、主题课程“教学手段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让孩子在有兴趣的领域重新学习其他无兴趣领域学不会的内容,用高智能的领导带动低智能的发展,促进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是“幼儿不会识别与选择该学、不该学的内容,身边所有环境的影响都是他们学习的内容”

以暴制暴:谁打人?出来,你怎么打人?打人是不对的,打人多痛啊,你再打人到时候我就罚你

用爱和包容:另一种说法是: 他打人啊?我们知道他其实不想打的,我们一起来抱换他,让他知道他其实是想抱我们

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塑造孩子,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价值观,这些是没办法通过上课完成的,只能通过“长期固定的生活模式”来培养。

系统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

让孩子成功地被“塑造”还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孩子的心理状态要符合“被塑造”的要求,心理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受支配感,对这个环境的感觉是案例的。

二、其次,孩子不会受到相反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老师教孩子要用爱与包容待人,但是社会上的环境,如电影、父母等却教导孩子要以牙还牙,这就不行

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喜欢的教师。

假如孩子在幼儿园里,所有人都呵护他,从来没有人责备他,没有人说他不对,这个孩子到小学、到社会后还能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呢? 反之,如果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处被批评,批评以后又没有人加以引导,这可不是教育了,而是受罪

角色转移法

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元素

设计具体“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的原则

一、先想目标,再想方法

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设计策略

一、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

二、家庭教育里的生活教育元素

建立和谐社会从幼儿园班级常规入手是最有效的 常规的另一层意义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常规有显性的,就是身体安全、服从老师的指令等

隐性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伤害别人感受的事情

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能做到这些,以后进入社会就会积极、平和,就会健康、开心,面对挫折也会以平常心对待。

建立常规的两个原则

一、少数服从多数

二、即使你不同意,最终投票出来的结果不是你认可的,你也得全力支持

观察记录法

一、实时观察记录法

二、量表式观察记录法

三、作品观察记录法

观察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孩子知道被观察

二、做实时观察记录时,要实事实记

三、其他注意事项 重点环节在于 1.生活环节 2.区域活动环节 3.户外活动环节

4.模拟环境观察记录法

个性化教育方法包括:

一、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三、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实施的时候记住以下几点

一、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二、确定孩子明白老师的要求和指导

三、先情后理的原则

四、客观冷静

五、尊重孩子

六、同一立场

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描述性表扬

二、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假设性的提问

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行为改正法

二、冷处理

三、同侪教育法

四、正确示范法

五、换位思考

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一、带着孩子一起做

二、留点空间让孩子自己发现

三、全感官活动

四、作品欣赏法

正常孩子教育法和异常孩子训练法

个性化教育系统一、观察记录

二、利用幼儿发展档案对比分析

三、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拥有清楚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语言能力包括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包含了理性的要求和感性的感受。

这些能力可以用“明白”二字表达,即孩子明白老师的意思与感受,老师明白孩子的感受和表达的意思。

教育计划有三种

一、有关学科能力的发展

二、素质和非学科能力的发展,如: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育行为异常的孩子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一、用直观的示范或解说配合语言,丰富孩子对语言的理解

二、扩散式和凝聚式的提问:

扩散式提问是指那些天马行空、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例如:你喜欢哪些玩具? 凝聚式的提问是有导向的,例如:你喜欢小车还是小马

三、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安慰

假设性提问是要求孩子通过假设情景思考问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换位思考。也可以用于教学中,对科学活动的预测以及故事的角色代入等。孩子的形象思维到中班前后才形成,所以低幼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 同理心安慰是建立师幼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观察孩子的肢体反应,判断孩子的真实感受

幼儿语言的可靠性是不高,例如:孩子在不断地、无意识地玩弄衣角,眼睛看着地面等就说明孩子的情绪不安,这时候就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 规范用语,还包括正确地运用量词、名词和介词。老师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不要说一些不必要的口头禅以及松散、零乱的个性语言,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的严谨规范性,尽量做到表述准确,描述生动。

让家长信服的专业能力

一、教育家长理解并运用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 如:幼儿从自我中心慢慢发展到适应群体生活,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就是老师面对低幼儿时不能够命令、支配孩子,因为孩子心里只有自己,老师只能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就是我说的“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如果老师强行支配孩子,孩子的行为就容易反弹,甚至可能产生叛逆行为,处处和老师对着干。第二点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到形象,最后才是抽象,这就告诉老师在和孩子沟通时就应该按照这个特点进行,要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总之就是遵循从少到多、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从直观到抽象的不变定律。

二、教育家长教孩子写字和学外语的正确方法 写字需要执笔,执笔需要强有力的虎口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所以学写字前要让孩子多锻炼这两种能力,比如让孩子玩橡皮泥、白纸、做家务等;然后是在绘画活动时教孩子画各种点和线,因为字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接下来才是正式学写字。铡开始用手指按照字形描写,如果有带字形的沙板更好,老师只要用胶水在硬 纸皮上写字,然后撒上少就完成了,可以作为游戏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指顺字形感受,这样可以建立孩子的触觉记忆,还不会影响孩子手指的发育。

开始执笔时要提供粗杆笔,最好是三角笔,因为孩子用三角形的笔才会清楚三个手指头的位置,而且刚开始不要用方格纸,而是用大白纸让孩子随便写,到用方格纸时也要从特大格开始。写的内容一定是孩子有经验,不求多,求好玩,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会写一手好字。

教孩子学外语就要了解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包括了“猜”和模仿发音。“猜”就是猜测发音的意思。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如果有条件就尽量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语言,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包括外语或方言)。同一个人不要用两种语言,宁可配合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还能拓展孩子以后学习语言的能力。

三、教育家长孩子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知识就是记名词,所以不断让孩子记忆物品的名称。其实知识不等于认知。认知越丰富,对知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就越强,这些认知要从经验里积累获得。所以不断丰富幼儿期孩子的认知经验,对他以后的学习能力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让家长跟从的方法

一、教育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第一是心理因素,这种行为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他需要别人关注他,或者是他想让家长或老师明白“其实我是重要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不想听话,他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可以支配你”或“我要你注意我、关注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够不够,是不是孩子在家里缺少关注。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不仅仅是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但没有跟孩子好好交流,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只是不断支配孩子,这样不但无益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不知道正确处理问题及表达需要的方法。比如争抢玩具可能孩子只会用原始本能的处理方法——打架,这种情况家长就只需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例如用语言沟通等文明社会允许的沟通方法。假如孩子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某件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创设模拟环境好好地和孩子一起做,多做几次,让孩子掌握正确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模拟环境教育法会在下文具体介绍)

第三种不听话的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一般家里都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小空间或隐私区,就是一个小纸皮箱或小盒子,让孩子躲进去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你不高兴,不喜欢人家打扰你,你就躲在里面,外面挂一个牌‘请勿打扰’,等你心情好了再出来,好不好”。如果情况很严重,可以给孩子一个枕头或拳击袋,等他发泄完,再跟他讲道理。

二、教育家长正确表扬的方法

表扬孩子不要随意,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表扬他,注意多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如孩子付出了努力或礼貌的行为等。

表扬首先是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关心,要用心才行

三、教育家长模拟环境教育法和其他方法 就像情景剧,然后让孩子演练 “跟我一起做” “冷处理” “取代法” “星星记录表”

每天反思,自找不足,找到问题,然后思考该怎样调整才能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

先表扬,然后再告诉他该怎样做才会更好。

孩子说不喜欢去幼儿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可能是和家长抬杠等

对孩子提要求,但这种要求不是支配、批评、体罚孩子

教育不是老师教孩子或家长教孩子这么简单,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大家都在学习,大家都在教育。孩子固然要跟老师、家长学习,但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大从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老师固然会向专家领导学习,但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影响更多;同样的道理,我们固然要直接指导家长,但家长更容易接受的是孩子、家长等对他们的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让家长直接听我们说该怎样做,更多是要让家长亲眼看到别的家长这样做效果更好

教育家长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又一个终级任务,要用心去做。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它能塑造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人、对事的行为态度,形成他本能的想法和反应。

幼儿教育的塑造跟青少年以后的塑造不一样的地方是,幼儿不会选择,只要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模仿学习,并对其产生直接、根本的影响;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常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有自我判断能力,会有自己的喜好,不是什么都学,而是通过选择再学。

塑造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环境的直接塑造,就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的塑造。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成功来之不易

第二种塑造是间接塑造(即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模仿。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的启示

一、保证幼儿模仿对象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二、学习怎样看待人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受益终生。

孩子出生后,神经系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作出取舍,只保留那些有需要的神经系统,不需要的就淘汰,这是人类神奇的地方

孩子和大人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学习是从无意识学习到有意识学习我们成年人学习则是从有意识学习到无意识学习。例如:成年人学习拼音输入法,刚开始是有意识地思考、分解、找按键,但熟练后就不用想,完全是条件反射,这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学习,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变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孩子的学习刚好相反,他们是无意识的学习,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理解和转换,这就是学习敏感期。

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才是有效学习,所以活动学习的秘诀就是让孩子在运用中学习。幼儿期不要贪内容多,而要注重深度。

幼儿期要提高的是能力,让孩子以后用这这个能力学习更多的东西。

自由游戏就是没有要求,孩子自己设计目标与规则,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去玩。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重现过去的经验,重现的过程中重新建构形象思维,每一次重现原来的知识就产生了一次新的意义

这种自由不单只是个人的自由游戏,还有集体游戏,通过集体游戏,孩子能够互相定规则,创造出新的或不同的集体游戏,这种经验对孩子走向社会很有价值。因为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人之一,就是制定规则让别人去遵守的人,如果孩子幼儿期间就已有创建游戏规则的经验,长大了就有这种经验去创建规则。

传递技巧不是只让孩子学会模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将老师的技巧和自身的经验相结合,老师的责任是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老师的技巧只是方法之一,不是唯一的。

3岁之前的孩子头脑里的海马体还没有成熟,所以没必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且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你的话。3之前处于不听从语言指示的状态,到了差不多3岁,语言指示才开始有意义

5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抽象思维的,应该用量化的、很清楚的语言,配合动作来说明一些事,因为孩子在5岁时抽象思维才初步萌芽,大概朦朦胧胧懂得抽象语言的意义。

孩子在5岁之前的行为特点就是自发性行为,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喜欢受支配,不喜欢人家告诉他你要穿什么衣服或你该怎么样,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想做的,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孩子在5岁之前做的事情都应该尽量是他自己想做的,不是成人支配他做的。

所谓顺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直接支配小孩,就是要用环境约束孩子。

要让孩子顺利完成自发性行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自主权,也就是要遵循尊重孩子的基本原则。

学会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对象,学会跟谁学习

二、学会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自主探索、商量合作、被动接受、查找资料等。

三、孩子对符号(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四、学会判断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五、学会归纳信息、运用信息

六、对身边周围的信息敏感,有比较能力,有批判性、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育目标只能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感受、体验、经历,最后通过自身的内化成为孩子本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学习目标,更多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有价值的文明,是一些技巧类或者是一些知识类的信息,包括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可以传递的,而且必须传递,因为只有通过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不用花时间去探究。

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分,一个是过程的建立,一个是知识的传递,两项任务可以同时完成。

设计好幼儿园的课程: 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

第二注重孩子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性、整体性

只有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幼儿园才叫好的幼儿园。

蔡伟忠游戏中学习培训群号:138207328,每周一中午11点30分和周四晚上22点整都由张老师在群里讲解养育孩子的各种问题,欢迎家长们加入QQ群学习。

第五篇:读《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有感(小编推荐)

读《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有感

港下中心幼儿园 张婷婷

教育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的是教师。学前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所面对的是还不能正确表达意愿、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幼儿,以及深爱着幼儿们的家人。精通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热爱这门艺术,了解这门艺术所针对的不同对象,掌握这门艺术的技巧,并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沉着应对。读到序中的这些话语,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对于学前教育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让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想看看这本书中讲了些什么。

初看目录,本书从班级建设、家长工作、来园准备、来园接待等等方面一一阐述,我想是有作者的用意的。常常我们都会谈论某某班级的常规好、上课认真之类的话,班级建设做好了,才会有之后的上课常规好等等,那样幼儿也会从各个方面获得成长,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工作的重要性我相信所有教师都明白,《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阅读了书中“游戏”这一节让我感触颇深,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是最让我感到困惑的。它不像集体活动那样可以先前预设,有教材来让我们分析研究,再一步步设计环节,然后将它灵活的搬到课堂上。在自主游戏中由于幼儿的活动受到具体事物的影响,如果没有符合他们需要的材料、不受干扰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会觉得玩不起来,需要教师在幕后给幼儿的游戏做好服务。我一直为如何做好这样的服务以

及游戏之后如何讲评、怎么样在讲评的过程中能让幼儿有所提升。在书中“试试这样做”中告诉了我一些措施,如“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游戏材料,但与幼儿一同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并提醒遵守。”接着又以一些实例来告诉我怎么在游戏的时候一步步的顺应幼儿的喜好、兴趣、需要来设置之后的游戏,并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加以丰富,让中班幼儿逐步能够学会玩“小医院”的游戏。我知道以后要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的发现他们的需要,再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逐步提升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成长。

应彩云老师的文章《静静的水 长长地流》我读到“教师只有达到眼里只有孩子而无他人的境界,才可能处“波澜”而不“惊”。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无限的共鸣,是啊教师的眼里应该只有孩子呀!但愿我们如水,静静而悠长地流„„让我们这般清澈的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嫩的心灵,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下载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跳出教育的盒子”有感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张国强 知道我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知道我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孩子的。在书城,是书名吸引了我——《跳出教育的盒子》,然后这本书中前言里的一句......

    读《计算机思维》有感

    读《计算机思维》有感 《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机思维)是Jeannette M.Wing博士,亦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科学系的系主任于2006年3月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刊《COMMUNIC......

    读《企业文化手册》有感

    读《企业文化手册》有感 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意义重大而深远。企业是拥有良好文化的组织,以多种形式来鼓舞人的情感、平衡人的心理、维系人的忠诚、激发人的智慧、调动人......

    读《行动手册》有感

    读《行动手册》有感最近,全厂掀起了读书热潮,在我读了《行动手册》后感受颇多,全书突出一个主旨那便是主动性。读完这本书,使我真正意识到我们对待日常工作应自始至终保持饱满的......

    读企业文化手册有感

    读企业文化手册有感 非常幸运,分发到我手上的这本企业文化手册恰恰有些朱总的赠言和签名,赠言为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而,这本企业文化手册对于来说,除了......

    读师德手册 有感

    读《中国师德手册》心得体会盘县职业技术学校何兴荣 2012年10月4日学习《中国师德手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现代师德新的涵义,我认识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读《朗读手册》有感

    读《朗读手册》有感吉姆。崔利斯的名作《朗读手册》我在7年前就拜读过。当时教的是2年级的孩子,身边有很多人向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更强调的是“渴望阅读”,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

    A3思维-教师手册(五篇)

    1. 知识点的呈现形式: 通过阿特·斯莫利的故事,让学员初步了解A3思维,从而引入A3思维。 2. 授课时间: 4分钟 3. 案例或故事: 美国有一个叫阿特·斯莫利的,他是第一批到日本丰田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