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磨课计划3篇
篇一:初中数学磨课计划(605字)
为充分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吸收更多的教育精髓,积极开展磨课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一、磨课的意义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良好的途径。在磨课中,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来剖析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在磨课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教师伙伴的团结互助精神,通过教研组伙伴互助、引领伙伴互助,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这种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使执教老师,而且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提高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其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一堂展示课本身。
二、指导思想
认清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新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磨课措施
1、课前积极研究教材,并讨论多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2、制定合理有序的上课及听课安排。
3、及时做好听评课记录,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磨课及进行多次磨课练习。
4、争取人人拿出好的教学方法,并能取长补短,运用到实际教学。
5、组织听课,及时记下有针对性的评课意见和反思。
6、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或听后心得体会,并有针对性的改正。
7、及时写好磨课心得,并定期组织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先进经验。
篇二:初中数学磨课计划(1023字)
一、专题名称:动起来,想出来—聚焦公式教学,打造“行动学习法”
二、课题内容:xxxxxx
三、研究成员:于振华 崔素琴 王伟 陈延光 王永娟
孙玉红 张玲 郑秀霞 马瑞芹 郎萍
刘永美 李苗苗 王晓宁 范江玲 张军
四、责任人:齐丽峰 于振华
五、执教人:李苗苗
六、本专题研究目标
1.进一步明确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透过行动实践学习,即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成学习目的。
3.加强课堂合作交流,少走弯路。使学生的行动与反思合二为一,是本专题的追求目标。
七、工作措施:
1.在专家指导下,深刻挖掘核心研讨内容的内涵,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2.加强与本校老师、各级名师和各级专家的沟通,寻求支持。
3.团结群组成员,及时在网上交流研讨。
4.发动圈子成员,加强互动,及时反馈,打磨高质量的课例。
5.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
八、具体安排:
11.21召开制定计划会,确定研讨主题,明确群组成员分工,并将课例打磨计划上传到网上。
11.22—23执教人李苗苗老师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并上传第一次备课稿。
11.2
4(一)召开备课研讨会。所有群组成员发表意见、建议并及时整理上传会议记录。群组内的老师上线直接修改教案和发帖。
(二)观课准备会。讨论明确观课要求、观课维度、做好观课分工,准备观课工具、选择观察点、落实观课时间。
11.25—26--李苗苗老师汇总第一次研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第一次备课反思和总结并上传相关资料。
11.27—11.28 在群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李苗苗老师修改教学设计并将第二次备课稿上传到网上。
11.29李苗苗老师根据第二稿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执教。组织观课活动,收集观课数据。李苗苗老师进行教学反思,整理教学实录。
11.30召开观课研讨会,分析观课时收集的数据,进行议课、评课。观课教师写出并上传观课报告。
12.1李苗苗老师汇总第一次观课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反思和总结并上传到网上。
12.2—4李苗苗老师根据第二次备课总结情况,进行第三次备课,上传教学设计的第三稿。
12.5—6根据第三稿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执教。组织观课活动,观课教师写出并上传观课报告。整理教学实录,进行教学反思,上传第二次上课视频。
12.7—9执教人进行课例打磨总结。群组成员撰写反思文章进行课例打磨总结。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课例打磨总结,并上传相关资料。完成本组本次磨课的自评。
12.10—11根据平台自动随机生成的互评小组展开研修组间互评。
篇三:初中数学磨课计划(1079字)
一、指导思想:
根据《峄城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全员磨练合格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南,以“新课程系列课达标”活动为基础,以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中心,以示范课为导向,以研讨课为主体,以评比课为促进,以验收课为评价,引领教师聚焦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发扬成绩,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做到“磨课”活动“全员、全程、全方位”。不断完善“磨课”活动的形式,深化教研,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磨课形式:
1。校本“磨课”
(1)以课堂为载体,施行区教研室制定的学科教研模式
a、集体备课
落实“三定四备”要求(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发挥集体智慧,提出课堂教学设计。
b、磨练合格课
推出学科带头刘兴华老师先上示范课,进行教学实践。其他教师学课、练课、上课。
c、反思调整
参与听课的领导、教师集体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后,执教教师与备课组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反思调整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手段、策略。
d、重新上课
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再上课。
e、总结提炼
在听课者的集体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执教教师应在第二次反思中提出哪些较为成功,为什么?哪些需要改进,为什么?并能概括出有推广和借鉴价值的教学经验。
f、集体交流
教研组利用磨课日的最后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集体交流。
(2)不断丰富“磨课”的内涵,注重磨新课改的理念、磨教学目标、磨课堂教学的模式、磨教学的技巧、磨教师的素质。建立健全“磨课”活动过程监管机制、奖惩机制和磨课组的捆绑式的考评机制,保证“磨课”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3)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增加效能性权重,突出学生主体性维度,促进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4)实行“磨课组”成员量化“捆绑制”,建构起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而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本着“个人申报——学校验收”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迎接第三批合格课验收工作。
2、网络“磨课”
加强网络磨课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以学科为单位建立自己的博客群。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建立自己的博客,每学期发教学博文不少于15篇。博文内容可以是教学反思、磨课心得、教学随笔等。广泛开展学科专题报告、示范观摩、经验交流活动。
3、区域“磨课”
阴平学区各小学结成学校“磨课”共同体,以学校联盟的方式促进学校“磨课”活动的共同发展。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其他教师“磨课”发展。
第二篇:小学数学磨课计划
临盘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磨课研课活动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希望,新的举措、新的成效。让我们数学教研组所有的老师们在新学期一如既往、精诚团结、共同开创新学期的教学教研新局面!为了更好地落实数学教研组的工作,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发展,为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和生机,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将遵照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教学教研计划,立足课堂、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二、目标任务
1、认真学习先进的经验,积极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落实”教学模式的经验。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效运用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3、关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尝试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提倡教师把日常的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对所上的课进行教后分析和反思。
4、协助教务处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各班教学质量。认真重视抓好教科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研究,积累素材,期末每人上交一篇教学论文。
5、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利用学具操作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主要措施
1、教研组长配合教务处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严格执行学校教务处的计划。
2、坚持每周二的教研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校本研究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以听课+交流+反思的过程进行,通过上公开课——组织听课——讨论评议,课后写好课后反思,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严格备课制度。坚持超前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案的设计要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看出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基础知识是怎样训练的、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怎样调动的等等。
4、严把作业质量关,对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力求做到“四精”,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严格控制作业量及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规范,对学困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5、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每堂课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力求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6、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有所进步,以提高数学成绩的合格率。
四、磨课活动安排表
1、九、十月:马凤珍
2、十一月:
杨丽丽
3、十二月:
李捷
4、一月:
张玉华
第三篇:磨课计划
磨课计划
教学课题《我与老师交朋友》鲁教版
目标任务
1、通过课例研究,贯彻课标新理念,使老师走近学生、关注学生、亲近学生,提升整合素材、聚焦信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拓宽情感教育的渠道,增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通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基本式”课例研究,呈现一个完整的案例磨课过程,让每位参加磨课的老师都能够熟悉磨课流程,并借助这一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研究问题
1、思想品德常态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2、如何在常态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说明事项
一、研究问题的形成:
1、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之,才不会满足于一知半解。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问题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与阶梯,进而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遗憾的是,好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有的明知故问,肤浅、单一;有的隔靴搔痒、漫无边际;有的梯度不够;有的思辨性不强„„如此种种司空见惯的怪现象,极大阻碍了思品课堂的目标达成。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第一个研究问题。
2、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思想品德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理应高扬情感大旗,但现实的课堂中,老师们更习惯于把它上成机械、死板的知识、技能传授课,认为把该记住的记住,考个高分就足够了,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愿与学生达成情感的共鸣。即便有一点情感的流露,也大多是授课老师不得已而为之的“独角戏”,不但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反而更加彰显了德育的疲软和虚假。为了使我们的思品课堂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我们确定了第二个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追踪:围绕磨课计划中确定的研究问题,全组讨论,制定本组的磨课计划,撰写并修改教学设计;全组集思广益,探求最佳解决方法;在观课研讨中,围绕研究问题确定相应的观察点;在课堂教学中,观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记录问题解决的情况;在课后研讨中,分析观课记录,得出观课结论;在评议过程中,不断反思,共同提高。
第四篇:初中思品教研组磨课计划
赣榆县思品协作1组磨课计划
群组名称: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初中思品协作1组
课题名称:19.1《做情绪的主人》
所属类别:苏教版七年级思品
群组成员:协作1组全体成员
目标任务:
1、通过亲身参与磨课,使老师们能准确把握文本和学情,制定明确、切合实际的教学
目标,有效突破重点、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2、在备课、上课、观课、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思品课堂教学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3、学会教给学生学习思品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节思品课中让学生
有“看得见”的提高和进步”。
活动措施:
1.在两所学校思品组组建课例研修与打磨的教师团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为课例打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按照本次研修提出的“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认真完成各个环节,高质量地完成打磨任务,并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及时上传各项材料,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3.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研讨、专业培训等活动,通过活动,集中解决教学与技术等问题,并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及能力。
4.执教老师认真完成若干次备课的教案;针对成员的两次打磨情况,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试教,并整理出教学实录。
5.本组成员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针对执教人的三次备课,要完成2篇教案修改、6次发帖、1—3篇反思或总结;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整理出评课材料。
6.及时与其他专题组交流信息,提高研修效率。
六、时间安排:
3月3日组建课例打磨研修团队;
3月7日 团队成员在学校会议室召开第一次会议,确立打磨课题,形成打磨计划。3月17日 教研组内老师完成第一次备课,并组织研讨。
3月24日 在厉庄初中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包括观课、团队成员评课、研修组长进行专题讲座等内容,完成教案打磨,做好第一次正式研讨的资料准备;
3月31日 上传第一次备课,进行第一次打磨;
4月7日召开课例研修团队第二次会议,第一次打磨活动总结,修订打磨计划,明确新目标;执教人完成并上传第一次备课反思、第二次备课,组织群组成员对第二次备课进行打磨;
4月14日 第二次打磨总结,团队成员完成并上传同课异案,在试教的基础上,形成课堂实录及第三次备课;
4月21日执教人形成并上传第三次备课、试教实录;
4月下旬形成定稿并上传。
第五篇:数学磨课总结
数学磨课总结
1.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尝试讲义、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 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
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今天,有幸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课,受益匪浅,感觉耳目一新,学到了不少知识。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两位老师的导课都非常新颖、富有情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课堂。刘秀峰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在4时这个时
刻,可能在干什么,大部分学生把4时理解成下午4时,只有一个学生说老师可能在睡觉,这位学生把4
时理解为凌晨4时,在矛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一天中有2个4时,有效的导课为
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还让学生认识一天中有2个12时(中午12时和晚上12时)。接着老师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天中会出现2个一样的时刻呢?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解释老师提出的问
题。(因为一天有24小时,而钟面上只有1到12,只能表示12个小时,所以时针在钟面上要转2圈,这
样一天就出现了2个一样的时刻,但它们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时间点)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区分是哪一个时
刻,就需要在时刻前面加上“上午”、“下午”等字眼来帮助我们准确的掌握时间点,就像刘老师形象的举了班里出现的一个例子:我们班有2个人都叫××(同名同姓),为了区分这两个人,我们就在她们名
字的前面加上“小”、“大”这些字,称呼为“小××”、“大××”,这个贴近生活的形象比喻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的记住普通计时法怎么去表示。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多留心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多积累一些素材,以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信手拈来供教学使用,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很难
理解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仇建美老师一上课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去导课,故事是这样的:两人相
约7时见面,但是有一人到了约会地点,而另外一人却没有赴约,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解释,没有说清是上午7时,还是晚上7时。这时仇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在时刻前面必须加“上午”、“下午”等词汇。接着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不加这些词,又不出错,我们就用24时计时法去计时,引出课题。
二、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两位老师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用24时计时法去计时,学生说出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多给知识面广的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善于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三、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两位老师借助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天中的每个时刻都在干什么,边演示边让学生说自己在这个时刻正在干什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认识24时计时法。当时针转完一圈,接着转第二圈时,外圈在对应的12个数字旁边出现了13时,14时,15时„„24时。这样形象直观的引出时针转第二圈就要从12时接着数,转到1就是13时,转到2就是14时„„转到12就是24时,这样就和一天有24小时联系在一起。
四、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刘老师把一天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发现第一圈时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时刻不变,不同点是普通计时法前面要加“上午”、“下午”,第二圈时,两种计时法的时刻也不同了,通过观察发现24时计时法的时刻比普通计时法多加了12)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及时进行表扬,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仇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也非常好,详细的板书中就充分看出了老师善于总结归纳方法,知识比较扎实。
五、数学生活化。
在练习环节中,两位老师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进行两种不同计时法的转换练习。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特别是刘老师在让学生进行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时,用很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要记住穿上外套(即时刻前面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语,反之,要脱掉外套)。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六、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刘老师在做练习中,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正确时刻。老师一喊“预备”----学生闭眼思考;再喊“开始”----学生仍然闭眼,集体拍一下手,然后出手势表示出答案。老师们都觉得这种方式新颖、有趣,值得学习、推广。
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分格截然不同:刘老师的课富有亲和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整堂课学生都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新知,整堂课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是一节独特的课;仇老师的课,一环扣一环,课堂扎实有效,比较细腻!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今后一定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要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三年级数学老师,有幸在丁卯小学参加了由教研室组织举行的三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同课异构”赛课活动。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计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良好习惯。但抽象的时间单位的学习,学生无疑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能正确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观这7节数学课,可以说是各具特点,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令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将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7节课的老师都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驾驭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形象直观有趣的课件,通过师生对话,组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揭示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明确了两种计时法之间转换的方法,达到能准确地用两种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从而掌握了数学知识。
2.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这七节课,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者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都不约而同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美好的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小朋友们这是都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配以星空、月亮、太阳等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3.生活中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设计上都采用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有一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上制作了课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创设了生活情景,串联了练习题,一道道练习题就是一幅幅生活画面,真正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了,非常形象有趣。)让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数学。
不成熟甚至略显幼稚的两点思考:
1.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无可厚非地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是否就意味着多媒体课件完全就可以取代数学教材呢?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用好数学书呢?(这7节课上没有一节课是让学生翻过书的)
2.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表述应力求严谨、准确、科学,切忌随意,想当然。如:凌晨12:00的表述就有问题。如:某节课的导入部分,有一名学生已经说出了是用的24时计时法了,可老师却这样反问:你怎么会想到24时计时法?学生不知所措,无语以对。其实,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自然揭示课题即可,也不至于陷入茫然境地。再如:某节课的巩固练习阶段,一学生把银行储蓄业务时间说成是:“下午17时30分”,按理接下来该组织讨论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弄明白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的方法,可老师只是指着板书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黑板上没有这样的计时。”也许是怕影响授课进度,就匆匆走过场了。这样的出来很是
令人费解,只会让学生学得混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