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

时间:2019-05-12 05: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

第一篇: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其典型代表实验?】

答: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何谓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观察复杂问题时眼球快速微颤,其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非随意性眼动)】

答:(1)感受器的适应现象:①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均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②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2)生理心理学意义:①在观察一个复杂的客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扫视,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②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③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答:(1)①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②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③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⑤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2)意义: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简述随意运动的皮层中枢。】

答: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的初级运动区(4区).前运动区(6区).额叶眼区(8区)。在初级运动区皮层中,不仅类似初级感觉区与躯体点对点的空间对应关系,还有类似感觉功能柱一样的结构-运动功能柱。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躯体运动功能的空间对应关系。功能复杂.运动精细的头面.唇舌以及手在皮层中的运动代表区很大,而躯干部的运动代表区就非常小。对头面部皮层运动区精细结构的研究发现,每个人脑均不相同,似乎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初级运动皮层内存在着与皮层表面垂直的运动功能柱,全部运动神经元都有共同的“运动效应野”。换言之,共同支配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运动的全部皮层神经元集中在同一个运动功能柱中。★【简述眼折光成像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答: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为保证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与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瞳孔的光反射.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通过正常人的什么实验和什么病人来证明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一侧化)?主要表现在哪些生理心理过程中。】

⑴韦达试验:对人脑两半球言语功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韦达试验。韦达首先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韦达试验考查人脑对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⑵【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⑶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在正常人的研究中均发现人脑言语功能中两半球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差异是不显著的,一般说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⑷病人用割裂脑来做实验,正常人用麻醉做实验。割裂脑病人:两半球间的胼体后部切断。无论是正常被试还是割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左侧半球语言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右侧半球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优。★【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在性别和个体特征形成中的意义。】

答:性别差异是个体间生理差异中最显著的表现。随着两性生理的差异,心理活动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男孩空间住处处理能力强,女孩言语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女孩左半球功能较早地显现出它的优势,而男孩右半球的功能优势以后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应用PET脑构像技术怎样对人类被试进行言语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结果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1)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糖代谢率和血流量的测定,为正常和病人言语思维活动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采PET技术,用减法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2)减法实验设计: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最简单的是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到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作出反应。其次,让被试读出听见或看到的词,这不仅包括言语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最复杂的是联想功能,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到“面包”一词,应说出“吃”字。被试完成言语感知任务时的区域性脑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完成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性血流量减去感知任务时的脑血流量;完成联想任务时脑血流量再减去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血流量,这样相减的结果,分别是言语感知、言语运动和言语联想过程所要的区域性脑血流量。(3)结果,首先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依单词呈现的方式(视觉或听觉)不同,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脑血流量迅速增加,而且没有重叠现象。说明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其次,在语词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最后,在语言联想功能中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时左额叶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⑷这些事实表明,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而且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什么是失语证?其特点是什么?脑结构基础是什么?】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间脑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

①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氏认为长期酗酒造成的记忆障碍的特点是遗忘加虚构。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现轻微的顺行性遗忘,随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②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③慢性酒精中毒者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又丧失了对某些往事的记忆,而且对自己记忆力的这种严重变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别人提问时,竟不自觉编造谎言以虚构内容填补记忆空白。这些谎言大都是过去的记忆内容。病情继续恶化的人脑子里的记忆几乎成了空白,连自己过去经历的重大事件也忘得一干二净。最后病人变得情感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嗜酒说谎者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③间脑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也遭到破坏;海马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却保持良好。★【视网膜的神经层由哪些细胞组成?在信息传递中生物电反应方式上有何不同?】 ①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②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③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④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大;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⑤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户神经编码。视网膜的横向联系中,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信息的处理和从光感受细胞至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为基础的模拟过程,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什么是联想性失认症?是脑什么部位损伤所致?】

患者能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并进行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匹配任务,正确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锥体系的组成、功能及症状?受损伤后出现的反应?】

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单位,主要功能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1)锥体系的组成: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和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2)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3)锥体系症状:锥体系受伤出现的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诊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几锥体束受损的根据。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试述锥体外系及其运动功能。】

答:神经解剖学将锥体系以外的脑下行性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这些纤维都不经过延脑腹侧的锥体,都不直接止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它的运动功能;而是通过中间神经元或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影响和调节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锥体外系的组成复杂,其纤维来自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此外,小脑系的神经纤维也可以看成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许多下行性联系,还包括许多返回性纤维联系。锥体外系在维持适度肌张力.姿势和随意运动的准确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是随意运动的前提条件和准确性的保证。所以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时的主要运动障碍就是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表现为齿轮样强直。当医生用力拉动病人弯曲的肢体就会感到似乎在拉动一个齿轮,时松时紧断断续续地逐渐把弯曲肢体拉直。四肢肌张力的这种齿轮样强直状态,使病人常常半握两拳弯腰曲腿曲臂,走起路来是慌张步态,前冲欲倒的样子,由于脸部肌张力的异常,使病人缺乏面部表情的变换,呈假面具脸。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型震颤.手足徐动.扭转性痉挛等。★【视觉功能柱、超柱及超柱的特征提取(多模式感知细胞及生理意义)】

(1)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所以称之为功能柱。功能柱是感觉的基础。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2)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3)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4)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超柱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试述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简述脑的等位论及其实验证明。】

(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①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暂时性联系只能发生在皮层-皮层、皮层-皮层下或皮层下-皮层的中枢之间。所以,他提出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大脑皮层是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前提。③汤姆逊在总结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时指出,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的条件反身,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即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征,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因此,现在公认的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是,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③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试述拉施里的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的实验依据及评价。】

答: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然而,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拉施里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存在许多不足,然而他的脑等位论思想却延续到现在。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前额叶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及实验(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的问题)】 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1)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2)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3)实验结果证明,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只有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可见,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简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米斯金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什么是朝向反射?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是什么?/简述注意机制?】

(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2)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解释:①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②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③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④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简述索科洛夫的朝向反应。】

(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2)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种之后,朝向反射就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射又重新建立起来。索科落夫认为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所再次引起的朝向反射都是同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的机制所实现的。★【感受野,视皮层感受野的类型及特点】

(1)①感受野:某一感受系统神经细胞对某一范围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分,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②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③神经元对自己的感受野中的适宜刺激感受阈值最低,感受最灵敏。(2)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①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分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②复杂型感受野: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③超复杂型感受野:它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试述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何不同。】

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开反应;相反,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闭反应。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开中心细胞;相反,其感受野中心区引起闭反应的,而周边区引出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闭中心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简述睡眠的功能。】

答:睡眠的功能:休息和从疲劳中恢复是睡眠的生要功能之一,从更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睡眠还有促进生长发育.易化学习.形成记忆等多种功能。★【人类睡眠的种类及特点】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1)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2)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异相睡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3)慢波睡眠分为四个发展时期:①睡眠一期(入睡期),开始进入睡眠状态,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脑电活动(以8-13次/秒的α节律为主)。②睡眠二期(浅睡期),脑电活动更不规则。被试已经入睡,并出现鼾声,但将其叫醒后自称没睡着。③慢波睡眠三期(中睡期),被试已经睡熟,但尚易叫醒。④睡眠四期(深睡期),不但睡熟还难以叫醒,被唤醒后报告做梦者人数极少,但梦魇或恶梦惊醒者多。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的四期。(4)在慢波睡眠之后,常出现异相睡眠。此期睡眠者肌肉呈完全松弛状态,甚至肌肉电活动完全消失,睡眠深度似乎比慢波四期更深,体温仍较低,对外部刺激的感觉功能进一步降低,难以将睡眠者从此期立即唤醒。与行为变化相反,脑电活动为极不规律的低幅快波。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从异相睡眠中唤醒后,80%以上的人声称正在做梦,梦境形象生动,以视觉变幻为主。(5)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4-6个周期所组成,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0-90分钟,包括20-30分钟异相睡眠和约60分钟的慢波睡眠。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顺序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次异相睡眠。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次更替一个周期,异相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长。所以,后半夜睡眠中,异相睡眠时间的比例增大。

★【试述睡眠机制的理论发展。/脑干是维持大脑觉醒和睡眠中的重要作用是怎样证明的?】 答:60年代对睡眠机制的认识水平:脑干以上横断脑(孤立脑标本),动物陷入永久睡眠状态,脑干中间横断脑(桥脑中部模断),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脑干下位横断脑(孤立头标本),动物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的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下部的网状结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70年代以来对睡眠机制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事实,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与转换对睡眠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慢波睡眠来说,关键性脑结构是缝际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前脑基底部;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脑结构是桥脑大细胞区.蓝斑中小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脑网状大细胞核等许多脑结构。与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特别是诱导睡眠肽和γ-氨基丁酸受体蛋白质。

★【试述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重要作用。】

答: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建立了猫的孤立脑标本和孤立头标本。前者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后者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他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各种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入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因此,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微电极电生理学技术的应用,也积累了许多科学事实,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简述海马的记忆功能。】

答: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

海马结构与情绪体验有关,近些年发现,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及其特点、脑结构的基础是)】 ①顺行性遗忘指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②特点:智力正常,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例如让病人阅读一段惊险故事,每天重复读一遍都感到格外新奇。每天重复做一件游艺活动,也总是兴致勃勃,并总说过去从未玩过;对一些重大事件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方可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记忆,而不能形成明确而巩固的长时记忆。③脑的结构基础: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后的病人对的每件事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即,海马和内侧颞叶是形成顺行性遗忘症的脑结构。

★【三突触回路的特性,为什么成为长时记忆的基础?(长时程增强效应及其形态基础和理论意义)】

①三突触回路:三突触回路始于内侧嗅区皮层,这的神经元轴突形成传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锥体细胞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有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②三突触回路的特性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③长时程增强(LTP)指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长时增强,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LTP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④所以,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小脑运动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

(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震颤。在意向性震颤中,完成某项运动完全不必要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而且这些肌肉完全不能协同工作,甚至使一个简单动作也变得非常复杂,失去连贯性。小脑引起精细运动功能的障碍,突出地表现为序列性运动和弹导式运动无法完成。(3)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和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均发现,小脑是瞬眼条件反射运动行为的最基本中枢。对于短潜伏期的习得行为反应,小脑比其它脑区更为重要。

★【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有哪几种基本的反应原则?其特点如何?分别对应于哪几种电位?】 ①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②“全或无”规则(03名)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③级量反应: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④去极化: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⑤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内负外正—70毫伏):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⑥反极化或超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⑦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继续进行,是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⑧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

★【何处横断脑为脑干标本?脑干标本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简述脑干标本及意义)】

答: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大脑标本。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此时,可观察到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去大脑以后可见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这就是去大脑强直现象。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颈紧张反射。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常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方向转动,称为迷路反射。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试述大脑三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在完成言语和思维功能方面的生理心理意义。】 答:大脑3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完成言语.思维的功能。首先,一些非言语活动区接触外部事物产生知觉,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语言功能区或概念形成区是位于额.颞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间脑某些结构间的复杂网络,这一功能结构可分为名词.概念区.构词与句子执行区和动词调节区。最后,言语.思维调节的高级功能区,不仅在言语.思维功能间发生调节作用,也在言语思维和情感意志间发挥调节作用。如果这一高级调节区发生病变,就会造成言语思维贫乏和严重的衰退状况。支持这种理论设想的科学事实多来自失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简述面孔失认症。】

答:面孔失认症: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试述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 答:防御.攻击行为类型:母性攻击行为与保护自身的生存无关,而是一种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行为。杀幼行为是将幼仔杀死的行为。杀幼行为也是对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其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杏仁核.隔区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这一功能进行着调节与控制。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于捕食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实现着抑制性调节作用。基外侧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产生兴奋性影响,电刺激此核引起动物的情绪性攻击行为,损毁此核使情绪性攻击行为明显减弱。隔区对攻击行为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简述“假怒”及其生理机制。】

答: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述下丘脑-垂体功能意义。】

答:下丘脑-垂体可将从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起着换能神经元的作用,从而以下丘脑为枢纽,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调节人类的心理活动。

★【简述摄食行为的生理机制。】

答:研究表明,与饥饿有关的脑结构主要是下丘脑的外侧区,与饱感有关的脑结构主要是下丘脑的旁室和围穹窿区。动物下丘脑外侧区的损伤导致动物不吃.不饮状态;如果电刺激此区则引起动物大量饮食的行为。在发现饥饿中枢的同时,也注意到下丘脑的旁室和围穹窿区电刺激能使摄食中的动物停止进食;损毁此区导致动物过度饮食与肥胖的后果。又将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为饮中枢。在下丘脑中就存在着饥.饱的两个对立中枢,它们之间的机能关系决定着摄食行为,故统称为摄食中枢,调节动物的摄食行为。★【简述性行为的神经机制。】

答:性行为作为本能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段,更具体地说是腰髓前角的球海绵状核。下丘脑的前部存在一个脑高级的雄性性行为中枢,它位于内侧视前区,称为性两形核。除了雄性动物的性两形核和雌性动物下丘脑的腹内侧核之外,两性动物的性行为还受更高级的脑中枢调节,颞叶皮层在性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颞叶损伤的人或动物均表现出严重的性功能异常。

★【试述视觉信息的传递方式.记忆的痕迹理论及双分离技术。】

答: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视锥细胞自中央凹向周围逐渐减少,所以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

记忆的痕迹理论: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这一理论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作为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存在于什么脑结构中,有什么特点?长时记忆的化学变化与重要物质是什么?脑形态学改变的含义是什么?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脑内外条件是什么?电活动反响怎样转化为脑化学或结构改变?二三十年来,生理心理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对其中一些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然而绝大多数问题得不到真正的答案。虽然这个理论仍是生理心理学解释记忆机制的主要传统理论,但70年代以来对神经信息传递机制的认识,已经看出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双分离技术: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又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此外一些脑外伤的病人,在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形成新的记忆,却不能回忆起伤前的近事。这些都说明,记忆可以分离为不同系统。这种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地证明,寄存或存贮信息的过程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两个不的记忆功能系统。这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称为双分离技术。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试述记忆痕迹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什么实验证明。】

答: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

这一理论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作为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存在于什么脑结构中,有什么特点?长时记忆的化学变化与重要物质是什么?脑形态学改变的含义是什么?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脑内外条件是什么?电活动反响怎样转化为脑化学或结构改变?二三十年来,生理心理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对其中一些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然而绝大多数问题得不到真正的答案。虽然这个理论仍是生理心理学解释记忆机制的主要传统理论,但70年代以来对神经信息传递机制的认识,已经看出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实验:首先训练动物完成主动躲避条件反应或被动躲避条件反应,然后对动物进行电抽搐处理,再检查电抽搐之前,习得行为保持的程度。改变习得行为训练和电抽搐处理之间的间隔,从数秒钟至数十秒乃至几小时,考察间隔时间不同与短时记忆丧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两者间隔时间的延长,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明显变弱,间隔1小时以上则电抽搐已不影响记忆。这种结果成为记忆痕迹理论最初的有力证据。它说明短时记忆很不稳定,易受电抽搐的干扰,经过1小时以后,记忆已经巩固,不再受电抽搐的影响,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1小时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

★【试述机体内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稳态,指通过体温调节和其他生物学的机制使得体内因素的诸多变量处于—个相对同定的范围内,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或心理活动。

体温调节是内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在生物体内体温调节的机制就是通过启动包括生理的和行为的活动,来保持体内的各个变量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数值。很多情况下,体内的变量需维持在有一个很小范围的设定数值范围以内,例如饮食中缺钙,血钙浓度低于0.16/L,则多余的钙就会沉积在骨路中,—部分钙还会排山体外。体内的其他因素,例如血压.血糖.酸碱度.脂肪.蛋白质水平.血钾钠氯等离子浓度均通过类似机制进行调节。★【试述聂顶枕联络区的功能。】

答:一百多年来,神经解剖学家就已经发现,在各种感觉功能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两级功能区,即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此外,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皮层感觉区之间还存在着联络区皮层。近年所积累的神经心理学的科学事实和灵长动物实验资料,都说明颞.顶.枕联络区皮层,特别是颞下回.颞上沟.顶叶背外侧区(5,7区)对物体知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顶叶皮层,特别是下顶叶和前额叶皮层对复杂物体.运动物体和具有时间因素的知觉具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说,次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

★【试述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

答:60年代起,一些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利用许多动物学习和记忆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海马在辨别空间信息.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和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重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海马对学习过程的这些作用,并不是其特异性功能,其他一些脑结构也有类似功能。海马对学习的这些调节作用,也与其对注意.情绪和运动等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同时,海马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影响特点还表现为抑制性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在学习行为的精确适应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消退抑制过程的发展都与海马的这一功能有关。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海马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而对情绪性学习产生调节作用。★【简述特异感觉系统】

答: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实现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

★【试述脊髓动物标本的症状及神经生物学意义。/简述脊髓运动反射。】

答:脊髓动物标本的横断手术后(延脑和脊髓之间横断切开),首先看到的是脊髓休克现象,各种脊髓反射完全消失,肌张力降低呈现软性瘫痪状态。数小时或数日之后,脊髓的运动反射才逐渐恢复,这时可以观察到脱离脑控制的脊髓运动功能特点。首先,单突触和二突触反射活动十分亢进,如果轻敲膝盖或足部向上轻推时,都可看到小腿或中部出现阵挛性节律性运动,分别称膝阵挛和踝阵挛反射。这些异常亢进的脊髓反射往往造成全身肌张力增强,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硬性瘫痪状态,四肢伸肌与屈肌同时收缩,肢体发硬。如果医生用力强行弯曲其肢体时可观察到铡力样强直症状。如果这种病人能得到很好照料,他们即使长期卧床,肌肉也并不萎缩,许多植物性神经功能还保持得很好。这些事实说明,正常情况下,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简述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答: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学经典理论,我们按其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分为:詹姆士-兰格理论.卡浓的丘脑学说.巴甫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和塞里的应激学说。经典实验:假努实验.努叫反应和自我刺激实验。

★【简述失认症及其生理意义。】

答: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综上所述,可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简述听觉失认症。】

答: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受损所致。★【简述体觉失认症。】

答: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3-1-2区)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简述嗅觉的一般特性。】

答: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同一动物对不同气味的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类通常可辨别2000-4000种不同物质的气味,有人分析了600种气味的物质他们的化学结构,提出至少存在7种基本气味可以组成众多的气味。这7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醒辣味.腐醒味。大多数具有同样气味的物质具有共同的分子结构,或有例外。人的嗅觉非常敏感。在阈值水平时引起的嗅觉是非特异性的,只有当浓度进一步增时,才能鉴别嗅味的种类。嗅觉敏感程度随年龄而下降。患某种疾病时,如糖尿病.老年痴呆,嗅觉发生异常但原因不明。嗅觉在母婴辨认中也起作用,6周的婴儿便能辨认母亲的味道,而改变其吸奶速度,母亲也能辨认出婴儿的气味。★【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答: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认知活动知觉则是高于感觉的认知活动。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以任何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都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简述脑和脊髓的组织学特点。】

答: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简述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37.简述大脑左右半球与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的关系。】 答: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前者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简述颜色失认症。】

答: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视锥细胞所含的视色素的缺失或量的减少是引起色觉缺陷的主要原因。红色盲也称第一色盲,绿色盲也称第二色盲,蓝色盲也称第三原色盲。有些色觉异常的人并没打缺乏某种视锥细胞,只是表现为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差一些,这种情况有别于真正的色盲,称为色弱。★【简述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

答: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简述局部膜蛋白变构作用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答: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大。★【简述视觉信息的传递。】

答: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视网膜上的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级量反应,这种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与邻近细胞的慢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视觉信息横向联系的作用正是以慢电位变化的总和效应为基础的。在视网膜上对光刺激的编码,只有神经节细胞才类似于脑内其他神经元,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出神经编码。视网膜的横向联系中,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信息的处理和从光感受细胞至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为基础的模拟过程,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非随意折光成像机制及其高级中枢位置。】

答: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为保证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与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瞳孔的光反射.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与颜色觉有关。

★【简述瞳孔反射的神经通路及其主要特征。】

答: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视觉的传导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

★【简述躯体感觉模式及编码的一般规律。/简述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 答:躯体的感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由表及里分成三个层次: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这些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而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着;对于刺激强度则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刺激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简述联想学习的种类与特点。】

答: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3种学习模式统称联想式学习,包含外部动因间的联结.刺激-反应联结和脑内中枢间的联结(暂时联系)。

★【简述情绪的激活学说和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的生理心理学意义。】

答: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的激活学说和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集中地表达了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脑高级功能的理论成果。把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和情感过程联系起来,与巴甫洛夫以前经典神经生理学对于情绪的理论相比,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还有许多著名的经典实验,对情绪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如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实验等。★【简述长时记忆的脑机制。】

答:传统记忆痕迹的最后一个观点,即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虽然记忆痕迹理论形成时,人们对突触化学传递的知识还很少,但根据当代积累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一论断归结为3方面含义: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大。他们对比了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和脑结构变化的关系。这一研究足以说明脑形态结构与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精确说明长时记忆痕迹究竟与哪几项脑结构或突触变化有关。★【简述皮肤电反应生理机制。】

答: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简述脊髓运动反射。】

答:谢灵顿认为,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这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发散.闭锁.易化和分数化等。★【简述去大脑皮层动物标本及意义。】

答: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这种标本称为去大脑皮层动物或间脑动物。这种动物基底神经节.间脑和中脑都保存着,正常的翻正反射.步行运动功能仍不受影响;但在两侧白质或内囊受损的病人由于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出现了去大脑皮层性强直的姿势,表现为两上肢屈曲而两下肢强直。各高一级脑组织对低一级脑结构运动功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抑制性的;但红核.桥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对脊髓运动功能却实现着兴奋作用。这些结构脱离它们各自的高一级脑结构的控制,就会引出亢进的脊髓反射活动。

★【简述循环信息流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

循环信息流是知觉觉知和注意,以及主体意识知觉的生理基础。拉莫2003年将循环信息注流分为两类:

1)各层次视知觉皮层之间的循环信息流,参与现实物体的模糊性觉知,这类信息流大约发生在100—150毫秒的时程上,实现无意识的知觉。

2)循环信息流则大大超出物体视知觉皮层,在额叶、顶叶和聂叶很多皮层区之间的循环信息流。人们对物体产生清晰的意识知觉,离不开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记忆,大范围循环信息流是产生意识知觉的基础,与记忆网络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流,这类信息流大约发生在200-300毫秒的时程上。

★【简述言语知觉机制的运动理论。】

运动理论是利伯曼和马丁利(1985)提出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言语知觉系统和发音的言语运动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

2)言语知觉是人类特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出生以来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

3)言语知觉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因为人类生来就具备言语发生和言语知觉相互结在一起的机能系统。

视觉信息参与言语知觉的实验事实,对言语知觉运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发音时的口、唇、舌等运动状态,便于人们默默地重复这些发音动作,提高言语知觉的正确率。

★【简述言语知觉机制的听觉理论。】

言语知觉的听觉理论(The auditory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在上述3个方面与运动理论完全不同。首先,这种理论认为知觉并不是言语运动的产物,而是听觉系统对各种声音信号进行自动解码,对说话人有意发出音素的规则序列发生知觉的过程;其次,言语知觉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许多动物的听觉系统与人类听觉系统十分相似,动物也可能具有相似的言语听觉机制;最后,言语知觉不是先天的,虽然婴儿听觉系统就已经十分发达,但婴儿早期必须经过学习和作业之后,才获得言语知觉能力。

★【简述言语知觉机制的听觉理论与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不同?】 ★【简述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突触传递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沿轴突传给突触后神经元,不可逆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因此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经中间神经元,然后再由传出神经元传出,使整个神经系统活动有规律进行。

2.总和作用:突触前神经元传来一次冲动及其引起递质释放的量,一般不足以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只有当一个突触前神经元末梢连续传来一系列冲动,或许多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释放的递质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激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现象称为总和作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可以进行总和。

3.突触延搁:神经冲动由突触前末梢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必须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其作用于后膜引起EPSP,总和后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种传递需较长时间的特性即为突触延搁。据测定,冲动通过一个突触的时间约0.3~0.5ms.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如果同时分别记录背根传入神经和腹根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可发现两者的频率并不相同。因为传出神经的兴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传出神经元本身的功能状态。在多突触反射中则情况更复杂,冲动由传入神经进入中枢后,要经过中间神经元的传递,因此传出神经元发放的频率还取决于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和联系方式。

5.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神经元间的突触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酸碱度升降、离子浓度变化等均可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缺氧可使神经元和突触部位丧失兴奋性、传导障碍甚至神经元死亡。碱中毒时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甚至发生惊厥;酸中毒时,兴奋性降低,严重时致昏迷。

6.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较敏感性和易疲劳:许多中枢性药物的作用部位大都是在突触。有些药物能阻断或加强突触传递,如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可以提高突触后膜对兴奋性递质的敏感性,对大脑中突触尤为明显。士的宁能降低突触后膜对抑制性递质的敏感性,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对脊髓内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作脊髓兴奋药。各种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而发挥生理效应。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性抑制。★【简述小脑的主要功能。】 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论述老年退行性痴呆的疾病性质、诊断、早期预测和干预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中老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或伴随出现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出现这些症状,我们称之为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老年原发性退行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二是脑血管性痴呆,三是混合性痴呆。总之,老年痴呆是指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现代医学已经从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基因学、病毒学等方面对老年痴呆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由于该病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治疗也不尽人意,目前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1)延缓或阻止痴呆程度的加重。(2)减轻痴呆症状和改善记忆功能。(3)抑制和逆转老年原发性退行性痴呆早期的关键性病理改变的发生。(4)提高痴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5)减少并发症,延长存活期。★【简述知觉信息流在知觉理论中的意义。】

知觉信息流流动于非常复杂的皮层-皮层网络之中,这些功能并非都是实现底-顶加工的信息流,其中很多实现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按照距离,可分为短、中和长三类反馈联系。

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把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兴奋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而不平衡,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极易兴奋而难以抑制为特点,与胆汁质相对应。活泼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平衡而灵活,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以反应敏捷、活泼好动为特点,与多血质相对应。安静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平衡而不灵活,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但不容易替代或转换,以安静、沉着、有节制和反应迟缓为特点,与黏液质相对应。抑制型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弱,以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和反应缓慢为特点,与抑郁质相对应。

第二篇: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填空题

1.在选择注意过程中,对干扰项发挥抑制作用的重要核团是【丘脑网状核】。2.视网膜中央凹附近视敏度【高】,视感受单位【小】。

3.在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中应用【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实验方案能证明记忆系统是多样性的。

4.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5.视觉信息提取功能柱理论,目前答题有两种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柱】功能柱。

6.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半球语言功能和抽象思维能力优于【右】侧半球。

7.【视交叉上】核是睡眠与觉醒周期的生物钟。8.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质是由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10.人类在异相睡眠中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与之相应眼电现象显著加强,在脑桥等处可记录到周期性高幅放电现象,称之为【PGO】波。

11.【超柱】仅实现同一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知觉。

12.研究睡眠机制时,所建立的猫孤立头标本是在【脊髓与延脑】之间横断,此后猫保持【正常的觉醒与睡眠】状态。

13.脑的能源代谢物99%来自于【葡萄糖】。

14.视皮层神经元有3种不同形式的感受野,分别是【简单型】、【复杂型】和【超复杂型】。28.丘脑网状核在非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转换中起着闸门作用,【中脑网状结构】的兴奋使丘脑网状核抑制,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额叶-内侧丘脑】的兴奋引起丘脑网状核兴奋,是随意注意的基础。

29.视觉失认症包括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30.对于睡眠与觉醒周期的生物钟研究发现,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在睡眠与觉醒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1.对情绪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经典实验有: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实验】。

26.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髓神经组成。27.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皮层下重要整合中枢。

28.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存贮】信息过程和【提取】信息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记忆功能系统。

29.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

30.在情绪的边缘系统研究中,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帕帕兹】和【麦克莱恩】。31.近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

26、大脑皮层前岛叶是【味觉】高级脑中枢。

27、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知觉。

28、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29、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这种标本是【间】动物标本。

31、长时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是【生物化学】和【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32、静止性震颤是【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的表现;意向性震颤是【小脑】运动障碍的表现。2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是随着刺激物长时间的作用,感受灵敏度【降低】感受阈值【增高】。28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为上运动神经元;【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为下运动神经元。

29在脊髓与延脑之间横断,横断以上称【孤立头】标本,横断以下部分称【脊髓动物】标本。

30熟人面孔失认症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联系受损所致。31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它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26.人的反射活动,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系统内部都存在着【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

27.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两大系统。28.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皮质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

29.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组成。30.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31.逆行性遗忘是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32.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幕幕情景,这是【情景性】记忆。

1.考查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双耳分听实验】。2.颞下回的远离枕叶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3.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

4.联络皮层中的【多模式感知】细胞,能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6.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的【全或无】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过程。

21.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以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23.与简单视感觉有关的脑区是【V1】;【V4】则主要与颜色视觉有关。25.习惯化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

26.海马的功能不仅与【学习】和【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情绪和运动等多种生理心理过程。

27.发现“语言感觉区”的学者是【维尔尼克】。

感受野基本相同的神经元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功能柱】,成为感受外部事物属性的基本【视觉】单位。

对外界事物产生“这是什么?”和“它在哪里?”的视知觉是通过脑内物体知觉【腹侧】通路和空间知觉【背侧】通路实现的。

眼的基本功能是把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感觉信息】。在感觉皮层中【超柱】仅实现同一感觉模式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形成简单知觉。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人类大脑中最大的联络区皮层是【下顶区】。

记忆痕迹理论认为长时记忆的脑机制是【突触】与【细胞】的变化。

第三篇: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名词解释

★【全或无定律】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根据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如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

★【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这类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朝向反射】就是由一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统觉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命名性失语症】病人可以正常理解语言,并能产出有意义的语言;但往往不能正确叫出物体的名称,只能用语言描述该物体的属性或功能。颞叶皮层受损所知,颞叶前、中部皮层功能与具体物体的名词表征有关;左颞叶后部与普通概念及名词表征功能有关。

★【感觉性失语症】病人主动性语言产出功能基本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言语,称为听觉性失语症,是维尔尼克区受损所致。看不懂书面语言称为失读症,又称视觉失语症,是顶叶皮层的顶下小叶和角回受损致。

★【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调节反射】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非联想学习】非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颈紧张反射】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颈紧张反射。

★【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

★【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

★【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病人智能正常,也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对他来说,每天的每件事都与过去无关。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

★【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辐辏运动。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双耳分听实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最后共同公路】(1)谢灵顿认为,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这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2)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发散、闭锁、易化和分数化等。

★【PGO波】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性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故异相睡眠又常称快速眼动睡眠。与之相应,眼电现象显著加强,在桥脑、外侧膝状体—枕叶皮层中可记录到周期性的高幅放电现象,称之为PGO波。

★【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突触】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突触前兴奋的神经冲动并不能跳越突触间隙直接传向突触后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化学传递机制,才能完成信息传递过

程,突触根据功能可分兴奋和抑制性突触。

★【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

★【运动单位】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

★【联想性记忆】指两个无关的事几乎总是同时发生,重复次数多了,这两件事在脑子里就形成两个了巩固的联系,其中一件事一出现,自然就想起另一件事。

★【内隐记忆/启动效应】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可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启动效应即是内隐记忆。

★【雌性动物的杀幼行为】是将幼仔杀死的行为。杀幼行为也是对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这是由于(1)雄性动物只有杀掉哺乳中的幼仔,才能使雌性动物较早地摆脱哺乳期而重新受孕。(2)雌性动物的杀幼行为可能与幼仔多、过于拥挤或哺乳能力所不及而引起的。母动物总是选择最弱小仔动物除掉以保证有强壮的后代延续种族。

★【脑等位论】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然而,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拉施里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存在许多不足,然而他的脑等位论思想却延续到现在。

★【级量反应】与上述规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此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注意缺陷障碍】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最高级味觉中枢】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

★【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这些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

★【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

★【多突触反射】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称多突触反

射。

★【逆行性遗忘症】脑震荡以后,首先出现短时期的逆行性遗忘症,无法回忆受伤的原因和经过,但几天后这种逆行性遗忘症状就会缓解。

★【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结构,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它与记忆功能有关,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长时程增强现象】又称LTP现象,即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异相睡眠】又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心因性遗忘症】其含义比较广,包括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

★【习惯性记忆】单一刺激重复出现,仅引起脑内单一中枢的适应性反应的记忆,称为习惯性记忆。

★【韦达试验】对人脑两半球言语功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的早期方法。即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的实验。★【原发性饮水】渴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渴和饮水行为,是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称为原发性饮水。

★【次发性饮水】渴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称为次发性饮水。

★【特异感觉系统】指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

★【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即寻求性欲满足的对象与性行为的方式与常人不同,违反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欲满足的行为。

★【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慢波睡眠】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

★【共轭运动】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脑器质性痴呆】指由于脑器质性损伤造成的脑功能障碍所致的痴呆。

★【元记忆】现代心理学将人们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

★【神经调质】神经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通常它本身并不能强烈地兴奋或抑制神经,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即能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它们仅在递质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有的神经调质能限制神经递质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一般说来递质与调质无明确划分。

★【终板】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形成的结构,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连接。

★【超限抑制】指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

★【海马结构】海马结构与情绪体验有关,近些年发现,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

★【脑干】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又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电位。

★【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其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借助于以往经验所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

★【维体束】脑干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又称维体束。它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的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如3-5mmm,中央为—小凹,即中央凹。在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感光细胞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故在亮光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在暗处则视力较差。

★【痛觉】痛觉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感觉。

★【操作式条件反射】固定强化的实验程序,能促成动物形成高反应率的操作反应。固定间隔的强化实验程序可促成动物较稳定的操作反应。大鼠在箱内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偶尔碰上杠杆而获得了食物。这种意外的收获多次发生以后,大鼠便会获得这样的经验:按动杠杆能够得到食物奖励。于是,大鼠便有目的地按动杠杆。这就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假怒】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帕帕兹环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动作电位】神经元AP指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快速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神经效应器接点】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聚合现象】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或一个运动神经元堆,可以接受较多传入神经元和高位运动神经元来的许多冲动,这种现象就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聚合现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散现象】一根传入神经或少数感觉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向较多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现象称发散。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脑干标本】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大脑标本。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镜像神经元】这类细胞能把别人的行为意图,投射到观看者的脑内,定名为“镜像神经元”

★【注意机制中的警觉网络】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意向性震颤】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震颤。在意向性震颤中,完成某项运动完全不必要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而且这些肌肉完全不能协同工作,甚至使一个简单动作也变得非常复杂,失去连贯性。小脑引起精细运动功能的障碍,突出地表现为序列性运动和弹导式运动无法完成。

★【感觉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发作性睡病】这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这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警醒程度减退和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大多数患者伴有一种或数种其他症状,包括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性幻觉,故又称为发作性睡眠四联症。

第四篇: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选择题

1.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C】

A.脊神经 B.脑神经 C.脊髓 D.植物神经 2.静息电位时细胞膜所处状态是【A】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D】

A.快电位 B.双电位 C.全或无 D.可以总和

4.担当“激发视网膜上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是光【D】

A.锁相机制 B.共振机制 C.编码机制 D.感受机制 5.听觉感受器是【C】

A.梅斯诺氏器 B.莫克儿氏器 C.柯蒂氏器 D.朗飞氏器 6.皮层高级知觉背侧通路实现【B】

A.“是什么?”的知觉 B.“在哪里?”的知觉 C.“认识吗?”的知觉 D.“喜欢吗?”的知觉

7.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立者是【D】

A.斯金纳 B.彼得森 C.索科洛夫 D.巴甫洛夫 8.朝向反应中,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A】

A.皮肤电反应 B.脑电α波阻抑反应

C.血管运动反应 D.骨骼肌运动反应

9.证明海马与空间辨别学习有关的最有说服力的经典实验模式是【B】

A.交替延缓反应 B.辐射状八臂迷宫 C.延缓不匹配训练 D.主动躲避学习10.老年退行性痴呆的先兆是【D】

A.逆行性遗忘症 B.顺行性遗忘症 C.元记忆障碍 D.短时记忆障碍 11.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发现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失读症的重要基础是【B】

A.深层长距离纤维发育过度 B.深层长距离纤维发育不足

C.浅层短距离纤维发育过度 D.浅层短距离纤维发育不足 12.一直被视为饥饿中枢的是【B】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上丘脑腹内侧核 D.上丘脑外侧区 13.用切除法研究情绪的经典实验是【C】

A.怒叫中枢 B.自我刺激 C.假怒 D.被动躲避 14.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是【A】

A.深反射亢进 B.浅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 D.深浅反射均减退 15.艾森克认为,内—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是【A】

A.皮层兴奋水平 B.神经过程强度 C.神经过程均衡性 D.神经过程灵活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16.属于条件抑制的是【BCE】

A.外抑制 B.分化抑制 C.延缓抑制 D.超限抑制 E.消退抑制 17.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的逆信使是【ABC】

A.腺苷 B.一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 E.二氧化碳 18.视觉失认症是【ABD】

A.联络区皮层受损所致 B.枕叶皮层17区受损所致 C.枕叶皮层18区受损所致 D.枕叶皮层19区受损所致 E.视觉通路受损所致 19.知觉信息串行加工主要耗费【AC】

A.时间资源 B.脑网络资源 C.心理资源 D.生理资源 E.空间资源 20.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是【ACD】

A.假怒B.精神盲 C.怒叫中枢 D.自我刺激 E.被动躲避 生理心理学 2009.4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C】

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自主神经 2.大脑皮层的21区是【D】

A.视觉一级皮层区B.听觉一级皮层区C.视觉二级皮层区 D.听觉二级皮层区 3.传递听觉信息的神经通路是【C】

A.内侧丘系B.脊髓丘系C.外侧丘系D.三叉丘系 4.前岛叶是【A】

A.味觉中枢 B.痛觉中枢C.嗅觉中枢 D.饥饿中枢 5.音高的物理声学基础是【B】 A.振幅 B.频率C.相位D.频谱

6.远离枕叶部分的颞下回在认知学习中的主要功能是【B】 A.图形的鉴别B.物体的鉴别C.字的鉴别 D.照片的鉴别 7.左额中回受损产生的障碍是【C】

A.看不懂书面语言B.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语言C.书写困难D.口头语言的流畅性和韵律性异常

8.慢波睡眠的常见障碍是【D】

A.入眠前幻觉B.猝倒C.发作性睡病D.梦游症

9.使猫保持每日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在【A】

A.桥脑中部横断B.上丘和下丘间横断C.中脑和桥脑间横断D.延脑和脊髓间横断 10.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是【A】

A.脊髓运动神经元 B.锥体系C.锥体外系 D.外周神经 11.与痛觉有关的脑结构是【C】

A.丘脑腹后核B.丘脑背内侧核C.丘脑旁束核D.丘脑背外侧核 12.脑电图的Alpha波是【B】

A.4-7次/秒 B.8-13次/秒C.14-20次/秒 D.20-40次/秒 13.使猫陷入永久性睡眠的动物标本是【B】

A.孤立头标本B.孤立脑标本C.间脑标本 D.去大脑皮层标本 14.与图形或客体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皮层区是【C】 A.V4 B.V3C.V2D.V1 15.情绪的应激学说的创始人是【B】 A.詹姆士B.谢利C.林斯莱D.帕帕兹

16.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生了【A】 A.外抑制B.内抑制C.分化抑制 D.消退抑制

17.一些婴儿只吃自己母亲的奶,不吃其他人的奶是【C】 A.内隐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 D.联想性记忆 18.空间辨别学习的脑中枢位于【A】 A.海马B.小脑C.前额叶 D.颞叶 19.脑的耗氧量与耗能量占全身的【D】 A.30% B.27%C.24%D.20% 20.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的【C】

A.钠离子浓度高 B.钙离子浓度高C.钾离子浓度高D.镁离子浓度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是【abcd】

A.起绝缘作用提高传导速度B.起到脑清洁工的作用C.必要时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D.形成脑血屏障阻止有害物进入脑

22.属于基地神经节脑结构的是【ACD】 A.豆状核B.乳头体C.杏仁核D.尾状体 23.声源空间定位的编码是【CD】

A.级量反应式编码B.细胞分工式编码C.锁相-时差编码 D.强度差编码

24.在知觉信息加工研究中,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分串行和并行两类,串行的加工方式主要耗费【AB】

A.时间资源B.心理资源C.脑网络资源D.生理资源

25.能证明条件反射建立的脑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的实验是【AC】

A.经典瞬眼条件反射B.主动躲避条件反射C.软体动物的条件反射D.简单运动条件反射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A】 A.脊髓B.脊神经 C.脑神经 D.植物神经 2.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C】 A.上丘脑B.下丘脑 C.底丘脑D.上丘 3.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B】

A.10~50纳米B.20~50纳米 C.30~50纳米 D.40~50纳米 4.非条件抑制是【A】

A.超限抑制 B.分化抑制 C.消退抑制 D.延缓抑制

5.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α的节律变化为主,其频率范围是【C】

A.14~30次/秒 B.10~20次/秒 C.8~13次/秒D.4~7次/秒 6.有一些神经递质是【D】

A.脱氧核糖核酸B.核糖核酸 C.三磷酸腺苷 D.单胺类 7.电生理现象中的级量反应是【D】

A.单位发放B.动作电位 C.峰电位D.后兴奋电位 8.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加以分类的受体是【C】 A.肽类受体B.激素受体 C.自感受体D.药物受体 9.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A】

A.强度差编码B.细胞分工编码C.调频式编码 D.级量反应式编码 10.躯体感觉的初级皮层区位于【D】

A.额叶的中央前回 B.顶叶的中央前回C.额叶的中央后回D.顶叶的中央后回 11.痛觉的重要脑中枢是【A】

A.板内核B.缝际核C.隔核 D.脚间核 12.词聋患者大多数是【C】

A.两侧颞叶皮层的22区域和42区域受损所致 B.两侧颞叶皮层的22区域和41区域受损所致C.左侧颞叶皮层的22区域和42区域受损所致D.右侧颞叶皮层的22区域和42区域受损所致

13.非联想式学习是【A】

A.习惯化学习B.经典条件反射C.观察与模仿 D.印记式学习14.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D】

A.特异型分子 B.脱氧核糖核酸(DNA)C.三磷酸腺苷(ATP)D.蛋白分子变构 15.表述性记忆是【B】

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

16.失写症是【B】

A.左额上回损伤所致B.左额中回损伤所致 C.左额下回损伤所致 D.右额下回损伤所致 17.对人脑进行生化活体动态研究的方法是【A】

A.PET(正电子发射层描术)B.CT(计算机化层描术)C.NMR(核磁共振成像技术)D.ERP(脑事件相关电位)18.与情绪性攻击有关的脑结构是【A】 A.杏仁核B.豆状核C.尾状核 D.红核

19.中国学者卢于道和朱鹤年早在30年代研究情绪生理机制的有关标本是【A】 A.怒叫反应 B.假怒反应 C.自我刺激D.精神盲 20.多突触反射是【C】

A.跟腱反射 B.提睾反射C.屈曲反射D.膝跳反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脑糖代谢的特点是【AB】

A.代谢率在全身中最高B.99%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底物C.脑内糖源贮备很多D.脑内糖源贮备极少

2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A.舌下神经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 23.与注意生理心理学有关的理论是【ABD】

A.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B.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C.丘脑激活理论 D.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24.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CD】

A.生物化学B.脑细胞增多 C.突触增多或增大D.突触前或后的变化

25.海马除了记忆功能外,还参与的功能是【ABCD】 A.注意B.学习C.运动D.情绪 1.下列物质中是逆信使物质的是【B】

A.去甲肾上腺素 B.一氧化氮C.多巴胺 D.乙酚胆碱

2.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曲率变大,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这称为【D】 A.瞳孔反射 B.分散C.共钝运动 D.调节反射

3.一些低等哺乳类动物中,存在一种习得行为模式,它仅仅发生于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其习得行为特征存在于母-幼关系中。它是【D】

A.程序性学习B.认知学习C.情绪性学习D.印记式学习

4.经典饥饿中枢是【A】

A.下丘脑外侧区 B.下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下丘脑 D.隔区

5.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字,但却不能重复别人的话,也不能按别人的命令作出相应反应。这种是【A】

A.传导性失语 B.命名性失语C.完全性失语 D.运动性失语 6.变化性朝向反应中存在的特异性脑事件相关电位波是【A】 A.MMN B.顶负波C.P3 D.P1 7.视皮层功能超柱的组成部分不包括【D】 A.方位柱 B.眼优势桩C.颜色柱 D.空间频率柱 8.睡眠过程中生长激素分泌最高的时期是【D】 A.慢波1期 B.慢波3朋C.异相睡眠 D.慢波4期 9.锥体外系的神经纤维可来自于许多脑结构,但不包括【D】 A.大脑皮层 B.纹状体 C.脑干网状结构 D.下丘脑

10.非联想性的学习中,重复刺激引起感觉阈限下降的现象称【B】 A.习惯化 B.敏感化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11.在知觉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脑中枢位于【A】

A.颞下回联络皮层 B.顶区联络皮层C.枕区联络皮层 D.前额叶联络皮层 12.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

A.脊髓腰段 B.下丘脑性两形核C.下丘脑腹内侧核 D.颞叶皮层

13.艾森克理论中,包括三个重要的与生理心理学有关的概念,其中不包括【D】 A.驱力 B.皮层兴奋性水平C.条件反射能力 D.自我 14.大脑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其中,晚成分是指【C】

A.10至50毫秒 B.10至500毫秒 C.50至500毫秒 D.50 至 1000毫秒 15.深感觉不包括【B】

A.位置觉 B.振动觉C.动觉 D.受力的感觉

16.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看,人脑的记忆系统不包括【D】

A.资料驱动的系统 B.概念驱动的系统C.基于期望的系统 D.基于认知的系统 17.在液态智力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B】 A.大脑左半球 B.大脑右半球C.额叶 D.颞叶 18.与运动性失语症有关的脑结构是【A】

A.布洛卡区 B.维尔尼克区C.卵下小叶与角回 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19.帕帕兹环路除了与记忆有关以外,还参与了【A】 A.情绪 B.运动C.知觉 D.注意

20.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同心圆式感受野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A】 A.侧抑制 B.前抑制C.正反馈 D.负反馈 21.视知觉的形成中重要的知觉通路包括【AC】

A.枕一顶通路 B.额一顶通路 C.枕一颞通路 D.颞一顶通路 22.海马在以下类型的学习和记忆中起作用【ABCD】

A.情绪性学习B.空间辨别学习C.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 D.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 23.参与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包括【ABD】 A.内侧下丘脑 B.杏仁核 C.小脑 D.隔区 24.以下属于非表述性记忆的有【AD】

A.童年时学会的舞蹈 B.做过的一道数学题的解法 C.会背的一首唐诗 D.总是同时发生的两件无关的事情

25.慢波睡眠的常见障碍包括【AC】 A.夜尿症 B.发作性睡病 C.梦游症 D.入眠前幻觉

1.属于纹状体的脑结构是【B】

A.尾状核与杏仁核B.尾状核与豆状核C.杏仁核与豆状核D.豆状核与屏状核 2.代表大脑兴奋过程的脑电波是【C】 A.δB.αC.βD.θ

3.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A】

A.频率加快,幅值不变B.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C.频率加快,幅值降低D.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4.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 】 A.极化B.去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 5.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C】

A.纤维上的动作电位B.神经元的单位发放C.突触后电位D.峰形电位 6.作为颜色视觉光生物化学基础的细胞是【D】 A.视杆细胞B.水平细胞C.神经节细胞D.视椎细胞 7.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C 】 A.枕叶V4区B.枕叶V3区C.枕叶V2区D.枕叶V1区 8.视网膜中央凹处的【C】

A.感觉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觉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觉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觉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9.音强的物理声学基础是【B 】 A.频率B.振幅C.频谱D.相位 10.内侧膝状体是【D】

A.嗅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B.体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C.视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D.听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11.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 】

A.前梨状区B.前岛叶C.上丘脑D.杏仁核

12.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本质是脑内发生了【B】 A.内抑制B.外抑制C.分化抑制D.条件抑制 13.躯体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是【A】

A.内侧丘系 B.脊髓丘系C.三叉丘系D.外侧丘系

14.具有联想式学习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是【A 】 A.味—厌恶式学习B.印记式学习C.情绪性学习D.认知学习15.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A 】 A.前额叶B.颞顶枕联络区C.海马D.下颞叶 16.远离枕叶部分的颞下回(前部)与【D 】

A.运动物体认知学习有关B.颜色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C.二维平面认知学习有关D.三维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17.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D】

A.瞬时性遗忘B.反应性遗忘C.逆行性遗忘D.顺行性遗忘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A 】 A.雌性性行为中枢B.雄性性行为中枢C.饥饿中枢D.饱食中枢 19.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是【B 】

A.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B.脊髓运动神经元C.锥体系D.锥体外系 20.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D】

A.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B.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C.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D.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21.属于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的是【AC】 A.海豚投篮球B.猫捉老鼠C.猴子骑自行车D.黑熊捉鱼

22.能证明条件反射建立的脑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的实验是【AB】

A. 低等软体动物能建立条件反射B.经典瞬眼条件反射 C.被动性躲避反应D.主动性躲避反应 23.情绪过程的重要脑结构基础是【ABCD】 A.前额叶皮层B.颞叶皮层C.隔区D.杏仁核

24.正电子发射层描术(PET)是脑研究的一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BC】

A.检查脑细胞的形状变化B.检查脑糖代谢率的变化 C.检查脑血流量的变化D.检查脑结构的变化

25.研究人脑运动功能节段性机制的标本是【ABCD】

A.去大脑皮层动物B.去大脑动物C.孤立头动物D.脊髓动物标本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B】

A 边缘系统 B 胼胝体下回 C 丘脑 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C 】

A 丘脑 B间脑 C中脑 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B 】

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A】

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D】 A中线核 B内侧核 C外侧核 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A】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C 】

A极化过程 B去极化过程 C复极化过程 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B】

A无足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B 】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A】

A20-16000赫兹 B30-17000赫兹 C40-18000赫兹 D50-20000赫兹

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D】

A顶叶21区 B颞叶21区 C顶叶41区 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

A丘脑腹后核 B丘脑底核 C丘脑前核 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C】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C】

A记忆有关 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 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D】 A防御行为中枢 B饮水行为中枢 C性行为中枢 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 动物标本是在猫的【A】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 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 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A】

A异相睡眠 B慢波二期 C慢波三期 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关细胞是【B】

A延脑网状大细胞 B桥脑网状大细胞 C蓝斑中的小细胞 D缝际核

19、提出情绪动力定型学说的科学家是【B】 A詹姆士 B巴甫洛夫 C卡侬 D林斯莱

20、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表现的经典实验是【C 】 A躲避条件反射 B自我刺激 C假怒 D怒叫

21、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是【BCD】 A脊髓丘脑束 B脊神经 C脑神经 D植物神经

22、听觉理论有【ABCD】

A空间频率理论 B位置理论 C行波学说 D共振假说

23、对情绪有调节作用的脑结构是【ACD】

A杏仁核 B豆状核 C隔区 D海马

24、属于非表述性记忆的是【ABCD】

A程序性记忆 B习惯性记忆 C内隐性记忆 D间接事物的联想记忆

25、临床表现为肌张力消失、肌肉萎缩、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的损伤部位的【CD】 A锥体系 B皮层运动神经元 C脑干运动神经元 D脊髓运动神经元 1【C】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2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A】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 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 D大脑皮层顶部

3【C】组成纹状体。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仁核与屏状核

4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 【A】

A20~50纳米 B15~40纳米 C10~30纳米 D10~50纳米

5大多数神经原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A】

A内负外正70~90毫伏B内正外负70~90毫伏 C内负外正100~110毫伏D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6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也是 【C】 A直线式 B圆式 C同心圆式 D长方形式

7【A】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A V1B V2C V3D V4

8瞳孔的反射中枢是 【D】

A睫状神经节 B缩孔核 C上丘 D顶盖前区

9人最敏感的声波是【C】赫兹。A200~800 B300~900 C400~1000 D500~1200

10听觉的次级皮层区是 【C】

A枕叶41区 B颞叶41区 C颞叶21区 D顶叶21区

1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 【A】 A行波学说 B共振假说 C齐放原理 D位置理论

1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 A孤束核 B杏仁核 C豆状核 D疑核

13脑事件相关电位中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的负波是 【A】 A N1波 B N2波 C N2a波 D N2b波

14【D】是非联想式学习。

A认知学习B尝试与错误学习C情绪性学习D敏感化

15程序性学习或熟练技巧性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 【C】 A锥体外系 B基层神经节 C小脑中位核 D底丘脑

16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 【D】 A联络皮层 B海马皮层 C下颞叶皮层 D前额叶皮层

17传导性失语症被认为是【D】受损所致。

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 C顶下小叶与角回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18异相睡眠期脑电活动类似【A】

A清醒期 B慢波二期 C慢波三期 D慢波四期

19我国生物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猫脑发现【B】 A假怒中枢 B怒叫中枢 C惩罚中枢 D奖励中枢

20【A】处横断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

A脊髓上部 B桥脑中部 C延脑上部 D桥脑与中脑之间 21注意的生理心理学理论是【ABCD】

A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B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C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D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

22与听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A内侧丘系 B外侧丘系 C下丘 D上丘

23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ABD】

A脊髓丘脑前束B脊髓丘脑侧束 C脊髓丘脑后束D脊髓丘系

24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有 【ACD】

A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B学习过程中的兴奋性调节 C情绪性学习的调节D空间辨别学习

25长时记忆痕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BCD】

A生物化学变化B细胞结构变化 C突触前的变化D突触后的变化 1.__________是非条件抑制。【B】

A.消退抑制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2.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A】 A.后兴奋电位B.动作电位 C.峰电位 D.神经元单位发放 3.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________过程而引起的。【B】 A.极化B.去极化 C.复极化 D.后超极化 4.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B】

A.感受单位较大, 视敏度高 B.感受单位较大, 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 视敏度高 D.感受单位较小, 视敏度差

5.外侧膝状体是_________感觉的皮下中枢。【C】 A.躯体 B.听觉C.视觉 D.嗅觉 6.人最敏感的声波是【B】

A.300---800赫兹B.400---1000赫兹 C.500---1200赫兹 D.600---1400赫兹 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D】

A.细胞分工编码 B.调频式编码 C.级量反应式编码D.强度差编码 8.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C】

A.疑核B.豆状核 C.孤束核D.橄榄核 9.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D】

A.额叶的中央前回 B.顶叶的中央前回C.额叶的中央后回 D.顶叶的中央后回 10.音乐失认症患者, 多为________听皮层受损所致 【D】

A.左颞叶21区或41区 B.右颞叶21区或41区 C.左颞叶22区或42区 D.右颞叶22区或42区

11.________是非联想式学习【A】

A.习惯化 B.印记式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2.证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经典实验是【A】

A.交替延缓反应 B.延缓不匹配训练 C.空间辨别学习D.辐射状多臂迷宫 13.简单空间辨别学习中枢位于【A】

A.海马 B.前额叶皮层 C.顶枕颞联络区D.下颞叶 14.手术在脑_________切开称割裂脑【C】

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 B.延脑与脊髓间C.胼胝体间 D.内囊间 15.人类睡眠(入睡期)脑电活动为 【C】

A.4---6次/秒B.6---8次/秒C.8---13次/秒D.13---16次/秒 16.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旁室核是_______中枢 【C】 A.性行为B.情绪性攻击行为 C.饱中枢 D.饥饿中枢 17.______横断猫脑, 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C】

A.上丘与下丘之间 B.中脑与桥脑之间 C.脑干中部(桥脑中部)D.延脑与脊髓之间 18.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C】 A.假怒 B.怒叫 C.自我刺激D.躲避条件反应

19.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________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D】 A.多血质B.粘液质 C.神经质 D.内一外向

20.帕帕兹--麦克林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_______学说理论【C】 A.情绪的激活B.情绪的丘脑C.情绪的边缘系统 D.情绪的动力定型 21.视网膜上的_______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BCD】 A.神经节细胞B.视锥细胞 C.双极细胞 D.水平细胞 2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AB】

A.脊髓丘脑前束 B.脊髓丘系 C.内侧丘系D.外侧丘系

23.用正常人做被试, 研究言语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BD】 A.双重任务法 B.速示试验 C.双分离技术 D.双耳分听实验 24.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 表现为【AC】

A.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B.深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D.软瘫 25.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 【ABCD】 A.小脑 B.红核 C.丘脑底核 D.纹状体 1. 异相睡眠期电活动相当于【D】

A. 慢波四期 B.慢波三期C.慢波二期 D.慢波一期 2.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B】 A. 隔核B.屏状核 C.齿状核 D.球状核

3.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_________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C】

A.0.3---5B.4---7 C.8---13 D.14---30 4.________是神经递质。【B】

A. 核糖核酸 B.胆碱类C.三磷酸腺苷 D.脱氧核糖核酸 5.猫的________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C】 A.间脑 B.去大脑皮层C.孤立脑 D.孤立头

6.双侧或右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_______失认症。【 D】 A.联想性B.统觉性C.颜色性D.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 【A】 A.振幅B.频率 C.频谱 D.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D.反极化

9.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B】 A.枕叶V1区 B.枕叶V2区C.枕叶V3区D.枕叶V4区

10.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D】 A.视杆B.视锥 C.水平D.神经节

11.词聋患者大多数是__________皮层受损所致【C】

A.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右颞叶的22区或42区 C.左颞叶的22区或42区 D.两侧颞叶的41区

1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 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B】

A.幅职增高, 频率不变B.频率加快, 幅职不变 C.频率加快, 幅职增高D.频率加快, 幅职降低 13.海马损丧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C】

A.瞬时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顺行性遗忘 D.反应性遗忘 14.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

A.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B.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C.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D.内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15.内侧膝状体是__________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A】 A.听觉 B.视觉C.躯体觉 D.嗅觉 16.___________是表述记忆【B 】

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17.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C】 A.情绪的激活学说B.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C.情绪的丘脑学说D.情绪边缘系统学说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_________中枢 【A】 A.雌性性行为 B.雄性性行为 C.饥饿 D.饱食

19.静止性震颠是___________损伤所致【D 】 A.小脑B.锥体系 C.前庭核D.锥体外系

20.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 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 C.自我刺激反应D.精神盲 1.___________是非条件抑制过程【CA】 A.外抑制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D.分化抑制 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A.杏仁核 B.孤束核C.前岛叶 D.前梨状区 3.___________学习模式是非联想式学习【CD】 A.印记式 B.认知C.习惯化 D.敏感化 4.___________是边缘系统的结构【ABC】

A.胼胝体下回B.海马结构 C.下丘脑乳头体 D.桥脑被盖 5.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__________ 【AD】

A.生物化学 B.长时程增强效应C.三突触回路D.脑细胞与突触的变化

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了(A)。

A、行波学说

B、共振假说

C、齐放原理

D、位置理论 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

A、孤束核

B、杏仁核

C、豆状核

D、疑核

3、程序性学习或熟练技巧性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C)。

A、锥体外系

B、基层神经节

C、小脑中位核

D、底丘脑 4、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D)。

A、联络皮层

B、海马皮层

C、下颞叶皮层

D、前额叶皮层 5、传导性失语症被认为是(D)受损所致。

A、布洛卡区

B、维尔尼克区

C、顶下小叶与角回

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6、异相睡眠期脑电活动类似(A)。

A、清醒期

B、慢波二期

C、慢波三期

D、慢波四期 7、脑事件相关电位中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的负波是(A)。

A、N1波

B、N2波

C、N2A波

D、N2B波

8、我国生物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猫脑发现(B)。

A、假怒中枢

B、怒叫中枢

C、惩罚中枢

D、奖励中枢 9、(A)处横断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

A、脊髓上部

B、桥脑中部

C、延脑上部

D、桥脑与中脑之间 10、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B)。

A、边缘系统

B、胼胝体下回

C、丘脑

D、中脑被盖 11、属于条件抑制的是(B)。

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 12、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A)。

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 13、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D)。

A、中线核

B、内侧核

C、外侧核

D、板内核

14、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A)。

A、20% B、25% C、30% D、40% 15、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C)。

A、极化过程

B、去极化过程

C、复极化过程

D、反极化过程 16、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B)。

A、无足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神经节细胞 17、视网膜中央凹部分(B)。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8、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A)。

A、20-16000赫兹

B、30-17000赫兹

C、40-18000赫兹

D、50-20000赫兹

19、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D)。

A、顶叶21区

B、颞叶21区

C、顶叶41区

D、颞叶41区 20、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A)。

A、20~50纳米

B、15~40纳米

C、10~30纳米

D、10~50纳米 21、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是(C)。

A、直线式

B、圆式

C、同心圆式

D、长方形式 22、(A)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

A、V1 B、V2 C、V3 D、V4 23、瞳孔的反射中枢是(D)。

A、睫状神经节

B、缩孔核

C、上丘

D、顶盖前区 24、人最敏感的声波是(C)赫兹。

A、200-800 B、300-900 C、400-1000 D、500-1200 25、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A)。

A、内负外正70~90毫伏

B、内正外负70~90毫伏

C、内负外正100~110毫伏

D、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26、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C)。

A、敏感化学习

B、印记式学习

C、尝试与错误学习

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27、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C)。

A、记忆有关

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

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2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D)。

A、防御行为中枢

B、饮水行为中枢

C、性行为中枢

D、饥饱感觉中枢 29、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A)。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

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

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30、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A)。

A、异相睡眠

B、慢波二期

C、慢波三期

D、慢波四期 31、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B)。

A、延脑网状大细胞

B、桥脑网状大细胞

C、蓝斑中的小细胞

D、缝际核 32、提出情绪动力定型学说的科学家是(B)。

A、詹姆士

B、巴甫洛夫

C、卡侬

D、林斯莱 33、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A)。

A、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B、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C、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D、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34、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

A、极化

B、去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35、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是(B)。

A、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

B、脊髓运动神经元

C、锥体系

D、锥体外系 36、作为颜色视觉光生物化学基础的细胞是(D)。

A、视杆细胞

B、水平细胞

C、神经节细胞

D、视椎细胞 37、内侧膝状体是(D)。

A、嗅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B、体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C、视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D、听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38、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本质是脑内发生了(B)。

A、内抑制

B、外抑制

C、分化抑制

D、条件抑制 39、具有联想式学习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是(A)。

A、味—厌恶式学习

B、印记式学习

C、情绪性学习

D、认知学习40、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A)。

A、前额叶

B、颞顶枕联络区

C、海马

D、下颞叶 41、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A)。

A、雌性性行为中

B、雄性性行为中枢

C、饥饿中枢

D、饱食中枢 42、远离枕叶部分的颞下回(前部)与(D)。

A、运动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B、颜色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C、二维平面认知学习有关

D、三维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43、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D)。

A、瞬时性遗忘

B、反应性遗忘

C、逆行性遗忘

D、顺行性遗忘 44、躯体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是(A)。

A、内侧丘系

B、脊髓丘系

C、三叉丘系

D、外侧丘系 45、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一种天生固有的生理反应,称之为(D)。

A、本能

B、印记动作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46、间脑由(B)、下丘脑、上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A、中丘脑

B、丘脑

C、侧脑室

D、胼胝体 47、研究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

A、饥饱感觉中枢

B、饮水行为中枢

C、性行为中枢

D、防御行为中枢 48、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A)。

A、假怒

B、怒叫

C、自我刺激

D、躲避条件反应 49、大脑皮层枕叶区(B)。

A、以听觉功能为主

B、以视觉功能为主

C、以嗅觉功能为主

D、以内脏脑功能为主

50、电压门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时就会(A)。

A、直接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

B、间接引起A、P,产生突触后电位

C、不一定引起产生突触后电位

D、产生静息电位向动作电位转变 51、双侧或右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D)失认症。

A、联想性

B、统觉性

C、颜色性

D、面孔 52、相睡眠期电活动相当于(D)。

A、慢波四期

B、慢波三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一期 53、视网膜上的(D)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A、视杆

B、视锥

C、水平

D、神经节 54、(B)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A、隔核

B、屏状核

C、齿状核

D、球状核 55、(B)是神经递质。

A、核糖核酸

B、胆碱类

C、三磷酸腺苷

D、脱氧核糖核酸 56、海马损丧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C)。

A、瞬时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顺行性遗忘

D、反应性遗忘 57、人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C)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

A、0.3--5 B、4--7 C、8--13 D、14--30 58、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A)。

A、振幅

B、频率

C、频谱

D、相位 59、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60、词聋患者大多数是(C)皮层受损所致。

A、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右颞叶的22区或42区

C、左颞叶的22区或42区

D、两侧颞叶的41区 61、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B)。

A、幅值增高,频率不变

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D、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62、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B)。

A、枕叶V1区

B、枕叶V2区

C、枕叶V3区

D、枕叶V4区 63、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

A、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

B、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C、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

D、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64、内侧膝状体是(A)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听觉

B、视觉

C、躯体觉

D、嗅觉 65、(B)是表述记忆。

A、联想性记忆

B、情景性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66、美国心理学家卡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C)理论。

A、情绪的激活学说

B、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C、情绪的丘脑学说

绪边缘系统学说

67、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A)中枢。

A、雌性性行为

B、雄性性行为

C、饥饿

D、饱食 68、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B)。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

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

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69、(D)是非联想式学习。

A、认知学习

B、尝试与错误学习

C、情绪性学习

D、敏感化 70、静止性震颤是(D)损伤所致。

A、小脑

B、锥体系

C、前庭核

D、锥体外系

71、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

A、怒叫反应

B、假怒反应

C、自我刺激反应

D、精神盲 72、音乐失认症患者,多为(D)听皮层受损所致。

A、左颞叶21区或41区

B、右颞叶21区或41区、情D

C、左颞叶22区或42区

D、右颞叶22区或42区 73、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D)。

A、后兴奋电位

B、动作电位

C、峰电位

D、神经元单位发放 74、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B)过程而引起的。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后超极化 75、(C)横断猫脑,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A、上丘与下丘之间

B、中脑与桥脑之间

C、脑干中部桥脑中部

D、延脑与脊髓之间

76、(C)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77、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A)。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

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

D、大脑皮层顶部

78、(C)组成纹状体。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仁核与屏状核

79、外侧膝状体是(C)感觉的皮下中枢。

A、躯体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80、人最敏感的声波是(B)。

A、300--800赫兹

B、400--1000赫兹

C、500--1200赫兹

D、600--1400赫兹

81、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D)。

A、细胞分工编码

B、调频式编码

C、级量反应式编码

D、强度差编码 82、(B)是非条件抑制。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83、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C)。

A、疑核

B、豆状核

C、孤束 D、橄榄核 84、猫的(C)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A、间脑

B、去大脑皮层

C、孤立脑

D、孤立头 85、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D)。

A、额叶的中央前回

B、顶叶的中央前回

C、额叶的中央后回

D、顶叶的中央后回

86、(A)是非联想式学习。

A、习惯化

B、印记式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87、证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经典实验是(A)。

A、交替延缓反应

B、延缓不匹配训练

C、空间辨别学习

D、辐射状多臂迷宫

88、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

A、丘脑腹后核

B、丘脑底核

C、丘脑前核

D、丘脑后核 89、简单空间辨别学习中枢位于(A)。

A、海马

B、前额叶皮层

C、顶枕颞联络区

D、下颞叶 90、上丘位于(B)。

A、丘脑

B、间脑

C、中脑

D、桥脑 91、手术在脑(C)切开称割裂脑。

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

B、延脑与脊髓间

C、胼胝体间

D、内囊间 92、孤束是与(B)有关的脑结构。

A、听觉

B、味觉

C、感觉

D、皮肤觉 93、人类睡眠(入睡期)脑电活动为(C)。

A、4--6次/秒

B、6--8次/秒

C、8--13次/秒

D、13--16次/秒 94、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旁室核是(C)中枢。

A、性行为

B、情绪性攻击行为

C、饱中枢

D、饥饿中枢 95、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表现的经典实验是(C)。

A、躲避条件反射

B、自我刺激

C、假怒

D、怒叫 9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C)。

A、桥脑中部横断

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

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97、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D)。

A、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

B、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C、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

D、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98、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D)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A、多血质

B、粘液质

C、神经质

D、内一外向 99、听觉的次级皮层区是(C)。

A、枕叶41区

B、颞叶41区

C、颞叶21区

D、顶叶21区 100、帕帕兹--麦克林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C)学说理论、A、情绪的激活

B、情绪的丘脑

C、情绪的边缘系统

D、情绪的动力定型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节律主要是。(C)

A.0.5–3.5次/秒

B.4–7次/秒

C.8–13次/秒

D.14–30次/秒 2.神经元的抑制伴随单位发放神经脉冲的。(B)

A.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频率减慢幅值增高

D.频率减慢幅值不变 3.眼动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a)

A.脑干

B.间脑

C.小脑

D.大脑 4.颜色失认症是。(D)

A.V1区皮层受损所致

B.V2区皮层受损所致

C.V3区皮层受损所致

D.V4区皮层受损所致 5.产生意识知觉的基础是。()

A.底–顶信息流

B.前向信息流

C.循环信息流

D.反馈信息流 6.朝向反应中,并不完全消退而是逐渐局限化的是。(B)

A.皮肤电反应

B.脑电α波阻抑反应

C.血管运动反应

D.骨骼肌运动反应

7.儿童课堂上不能持久静坐、小动作多、不能安静玩耍、打架斗殴等,属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C)4P83-2011

A.注意障碍型

B.品行障碍型

C.多动型

D.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型

8.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

A.条件刺激物

B.非条件反射

C.非条件刺激物

D.心理性唾液分泌反应

9.记忆痕迹理论认为长时记忆的脑结构是。(A)

A.海马

B.杏仁核

C.扣带回

D.丘脑

10.在“b”,“p”等辅音因素研究中,将从辅音释放到声道出现振动之间的时差,称为。(A)

A.嗓声发声时

B.发音发声时

C.声音发声时

D.出声发声时 11.大多数动物的主要防御行为模式是。(A)

A.主动逃避

B.主动隐藏

C.被动逃避

D.被动隐藏 12.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与情绪有关的实验是。(b)

A.假怒实验

B.怒叫中枢实验

C.自我刺激实验

D.被动躲避实验 13.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是。(b)

A.硬瘫

B.软瘫

C.浅反射亢进

D.深反射亢进 14.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不均衡,这种神经类型属于。(A)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15.有学者在总结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发现,人格变态者皮层兴奋性底下,感觉传入。()

A.增加

B.减弱

C.不变

D.中止

二、多项选择题

16.脑区域性能量代谢的特点是。()

A.对缺氧十分敏感

B.99%利用葡萄糖为能量代谢底物

C.脑内储备糖原很多

D.脑内不储备糖原

E.对血流量不足敏感 17.边缘系统是。(aB)

A.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B.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C.嗅觉的调节中枢

D.味觉的调节中枢

E.痛觉调节中枢

18.乐音失认症多为。(DE)

A.左颞叶皮层22区受损所致

B.左颞叶皮层42区受损所致

C.右颞叶皮层41区受损所致

D.右颞叶皮层22区受损所致

E.右颞叶皮层42区受损所致 19.视感觉皮层中的超柱包括。(adE)

A.左右眼优势柱

B.运动方向柱

C.空间频率柱

D.方位柱

E.颜色柱 20.椎体外系的纤维主要来自于。()

A.大脑皮层

B.纹状体

C.下丘脑

D.红核

状结构

E.脑干网

第五篇:自考英语语法问答题总结

自考《现代英语语法》总结

Chapter One

1.What are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sentence and what discourse functions are they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Statements are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declaratives and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giving information.Ques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interrogatives and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requiring information.Command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eratives and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requiring actions.Exclam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exclamatives and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mpression of something.2.What are the verbs which transferred negation often occurs with? What is their shared

semantic feature?

The verbs which transferred negation often occurs with are: think, believe, suppose imagine and expect.They are the verbs that express “opinion”.3.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tag question with a final rising tone and one with a final

falling tone.With a rising tone, the question expresses the speaker’s neutral expectation of the hearer’s response and invites the hearer to verify the truth of the proposition in the statement.With a falling one, the speaker asks for the hearer’s confirmation of the statement.It can be regarded as similar to an exclamation.Chapter 4

4.Can the definite article be used for generic reference and the indefinite article for specific

reference? If they can, give one example for each use.The definite article can be used for generic reference.For example, the panda is a rare animal.The panda here still denotes the whole species.The indefinite article can also be used for specific reference.For example, a dog chained at me when I was on my way home last night.Here a dog points to a particular, actual example of the class.Here “a” shows indefinite specific reference.5.What are some of the constraints that the double genitive is subject to?

The second noun in the double genitive almost always refers to persons, never to objects, and the first noun usually has indefinite reference(typically premodified by the indefinite article and the second noun is always definite.)

Chapter 5

6.Why do most contemporary English grammarians adopt a two-tense system?

Because tense is a verb form.Morphologically only present tense and past tense have their forms of verbs.A language which has no verb forms has no tense.7.If tense is related to time, what is aspect related to?

When ten points to the temporal location of an event or a state of affairs, aspect “reflects the way in which the verb action is regarded or experienced with respect to time.”

8.Why is the past tense often used for politeness?

Because the past tense can make a question or a statement or a suggestion less direct.It is more polite to use the past tense on the part of the speaker.9.Why can some non-progressive verbs occur in the progressive form?

Some non-progressive verbs can occur in the progressive form, which happens in the circumstances where they suggest temporariness, gradual increase and decrease.10.List at least 4 means of expressing future time.1)Will / shall do sth(e.g.I’ll come and see you next week.);2)be going to do sth(e.g.My grandma is going to learn to drive.);3)present progressive(e.g.The trees are losing their leaves soon.);and 4)simple present(e.g.Tomorrow is Saturday.)

11.As a future time expression, what special meaning does the simple present impart?

The simple present, as a future time expression, denotes especially the future of unusual definiteness, such as the future events that are determined in advance by calendar or timetable.Chapter 6

12.How many types of voice constraints for passive voic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voice constraints for passive voice, namely, grammatical constraint, semantic constraint, and stylistic constraint.13.What are the two major type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They are the be-subjunctive and the were-subjunctive.Chapter 7

14.What are the two major semantic categories of modal auxiliaries?

The two major semantic categories of modal auxiliaries are predictive and non-predictive.15.What do modal auxiliaries in the predictive use generally express?

in the predictive use, modal auxiliaries are generally concerned with the a speaker’s subjective assumption or assessment of probability, rather homogeneous in nature.And in most cases, indicates the speaker’s confidence(or lack of confidence)in the truth of his statement.Chapter 8

16.How many types in form can non-finite verbs be divided into? What are they?

The non-finite verb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y are infinitive,-ing participle and –ed participle.17.Give at least two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ing participle.The –ing participle can serve as the subject in a clause, the modifier of a noun, the object to a verb or the adverbial.18.what kind of grammatical functions can the –ed participle perform? Give at least two kinds.Part of the verb phrase to form the perfective aspect or the passive voice;premodifier in the noun phrase;post modifier as a subject complement or an object complement.19.what is the meaning of dangling participle?

When the subject of a participle is not expressed, it is normally understood to be the subject of the main clause.But the rule is often broken when the subject is vaguely understood to be “one”, “we”, “you”, people in general: 1)standing on the church tower’ the whole village could be seen;2)caught in a traffic jam, it is easy to lose patience.Chapter 9

20.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terminers and adjectives?

Determiners and adjectives are different in five ways: 1)determiners usually precede adjectives in pre-modification;2)The choice of determiners i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head word but not that of adjectives;3)Adjectives describe the head word by showing its characteristics, but determiners determine the head word by identifying or quantifying;4)adjectives can post-modify the head word, but not determiners(except enough);and 5)adjectives have comparative forms, inflectional or periphrastic, but not determiner(except few, little, many and much).Chapter 11

21.What ar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

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 are the two important ways in which two or more units are combined into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units.But coordination is realized by coordinators which join units at the same level.For example, Peter is a doctor and Mary is a nurse.Subordination is realized by subordinators which join units at different levels so that they form a hierarchy.For example, I am wondering whether to punish him or not.Chapter 12

22.List the types of antecedents.The antecedent is divided into nominal antecedent and non-nominal antecedent.Nominal antecedents fall into different subclasses: they may be common nouns or proper nouns, personal pronouns or demonstrative pronouns.Non-nominal antecedent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lause, verb phrases, predicative adjective.23.What is a double relative clause? How many types of the double relative clause do we have?

Double relative clause is a type of multiple postmodification which is realized by more than one relative clause modifying the same head word.It falls into two types: one that consists of parallel clauses and the other of hierarchical clauses.Chapter 13

24.How many types of time adjuncts do we have?

We have three types of time adjuncts: when-adjuncts, duration-adjuncts and frequency-adjuncts.25.Provid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style-disjuncts and content-disjuncts.Style-disjuncts express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wards what is being said.For example, Frankly, he isn’t working hard enough.Content-disjuncts denot the speaker’s comment on the content of what is being said.For example, Obviously, she could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One formal criterion that helps to distinguish the two types of disjuncts is whether or not we can insert the word speaking.26.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oordinator and a conjunct?

Conjuncts are different from coordinators in that most conjuncts are mobile but not coordinators which are put before the clause that they introduce, and coordinators are mutually exclusive, but not with conjuncts.Chapter 14

27.Explain the three principle of concord with examples.The three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of concord are the grammatical principle, the notional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Pronoun has referential meanings.When it is used, it must refer to a noun previously mentioned in the context.This noun is its antecedent from which the reader or the hearer know the identity of the pronoun.In this case, a pronoun must agree with its antecedent in number, in gender, in person, otherwise the identity of the pronoun can be ambiguous.That is why pronoun co-reference often cause our hesitation in the use of English.Chapter 15

28.Why does an average English sentence contain the given information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Where is each normally located in the sentence?

In order for our communication to be smooth and meaningful, it is a general rule that our utterance often needs to contain given information, without which the utterance would probably strike as irrelevant and, more importantly, new information, without which the utterance would probably be considered as sheer nonsense.Generally speaking, the given information is offered at the beginning in each sentence while the new information is consistently found in the predicate which normally constitutes the latter half of a sentence.29.Explain the features of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1)The existential there is the formal subject.2)Apart from the typical use of the lexical verb be, other intransitive verbs which denote or incorporat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can be used.

下载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总结01-11年问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

    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 1.秘书长座谈会的意义:提出三服务指导思想和四个转变要求,突出了秘书部门参谋作用问题,强化了信息、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后勤工作 2.80年代我国秘......

    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

    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 1.秘书长座谈会的意义:提出三服务指导思想和四个转变要求,突出了秘书部门参谋作用问题,强化了信息、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后勤工作 2.80年代我国秘......

    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第二章感觉生理心理学 1.神经生理学将感觉系统分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2.......

    试卷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及作品赏析(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广义的儿童文学2.儿童视角3.《狐狸和葡萄》(只需写出该寓言的寓意)P258 4.《最后一课》(作者及其国籍、文体)5.凡尔纳(写......

    自考02326操作系统问答题

    操作系统问 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系 统?它由哪些部分组 成? 计算机系统 是能按 用户要求接收和存储 信息, 自动进行数据处 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 系统。 计算机系统 由硬件 (子)......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1、 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

    自考试卷

    兰州大学新闻院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

    自考试卷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