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709自考马克思主义必考小抄问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答: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7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0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答: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2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14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答: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5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答: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1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8: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0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21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答: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2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答: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3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答: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24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答: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5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6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7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8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9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表现在: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0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答: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1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32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答: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3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答: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7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9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10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1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12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4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5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1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18: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9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0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1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2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3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24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25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6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27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28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29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30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31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2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二篇:湖北自考商务英语翻译必考词组小抄
翻译的形式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2)意译free translation
(3)活译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国际商务合同的术语及其解读
inquiry询盘,offer发盘(offeror发盘人,offeree受盘人)
firm offer实盘,indefinite offer虚盘,counter offer还盘,accept承诺,contract合同/契约
termination of a contract合同的终止,suspension of a contract合同的中止合同条款的翻译与解读
Whereas Clauses鉴于条款,Assignment Clauses转让条款,Warranty Clauses担保条款,Default Clauses违约条款
Escape Clauses免责条款,Arbitration Clauses仲裁条款
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国际货物销售合同
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国际技术转让合同
Contract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Contract for Sino-foreign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Projects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Contract for Compensation Trades补偿贸易合同
Contract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中外合作开采自然资源合同
Contract for Foreign Labor Services涉外劳务合同
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Leasing Affairs国际租赁合同
Contract for Sino-foreign Credits and Loans涉外信贷合同
Contract for International Build-Operate-Transfer国际BOT项目投资合同
Contract for Introduction of Complete Plant and Technology成套设备技术引进合同
BOT(Build,Operate,Transfer)as a way of investment,is still a new concept in China.股市行情的主要专业术语:
stock issuance发行股票,principal本金,face value面值,indemnity补偿,bonus红利,market tone市场行情,bull market牛市(股票看涨),bear market熊市(股票看跌),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道琼斯工业指数,stock value股票值,barometer晴雨表,stock value股票值,brokery industrial worker股票经纪人
Common Stock普通股,Preference Stock优先股,distribution(股息的)分配
Bond债券(次重点)
识记:主要专业术语:
security证券
public issue公募
private placement私募,underwrite认购
credit interest rate贷款利率,trust indenture act信托契约法,default违约,provision条款
real estate地产
mortgage bond抵押债券,debenture(无担保)债券,(海关)退税凭单
Credit Card信用卡(次重点)
识记:主要专业术语和翻译:
Acquire取得,on credit赊,a line of credit信用额度
validity有效性
account number账号
ceiling limit限额
reimbursement偿付
grace宽限
sales slip签购单据
trade-off权衡,prevailing盛行的,net净赚,demand loans活期贷款,term loans定期贷款,working capital流动资金,teller出纳员
certificates of deposit大款存款单,call repayment 偿还贷款
premium保险费,annuity年金,life expectancy估计寿命
safeguard保险条款
1.agency经办(销)处,代理行,经纪业务,公司,主要指替别人或别的公司服务的机构
2.associates同事,伙伴,(联合)公司,主要指人或企业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强调联合3.business商店,企业,事务所,工厂,事业,主要指生产、销售货物、提供服务从而能从中换回货币或盈利
4.company公司、商号,主要指自产自销的公司、贸易公司,用途较广
5.corporation法人,社团,公司,侧重在法定的,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公司,职员的权利与责任和投资人的相分离
6.corporate强调整体概念,常作形容词
7.concern商号、公司、企业、康拜恩,重点指由不同的经济部门的大企业或大公司和银行组成的垄断组织
8.exchange交易所、公司,侧重于针对的是有会员参与买卖或交易的地点及场所
9.firm商号、商行,指经营性或生产性的10.line航线、运输系统、公司,运输线,指提供交通方面服务的11.office办公室,办事处,公司,单独用时指办公或办事处,营业所,与head, home, branch等词连用时表示公司
12.organization团体,组织,机构,大型企业或公司,侧重在人们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成立的机构,表示公司时则指内部机构复杂
13.service(s)公共服务、服务公司;服务、劳务,表示不带来产品而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性行业的公司
14.store(s)大商店,百货商店,杂货店、百货公司
15.subsidiary子公司,附属机构
16.system系统,体系,(广播、航空等)公司
17.center中心、公司总部
FOREX: Foreign Exchange外汇;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FIE: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外商投资企业
SAFE: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外商投资企业;
PBC: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中国人民银行
广告的特点:nonpersonal非个人性的;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传递信息;paid for付费;persuasive劝诱性;identified sponsor明确的发布人;media媒介
第三篇:宪法学自考小抄
宪法:就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
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
宪法分类: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的宪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 不成文宪法: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法院判例形式出现的宪法
宪法实施监督方式:事先审查;事后审查;附带性审查;宪法控诉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
宪法控诉: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诉,有权
宪法的作用:1宪法对组织和规范国家权利的作用2宪法对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3宪4宪法对经济的作用5它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宪法解释:由法定的机关对宪法条文的的内容、词义以及适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宪法惯例:在国家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宪法规范:是调整有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 宪法规范特点: 1宪法规范是最高的法律规范2宪法规范的包容性和概括性3宪法规范的宪法规范表现形式: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宪法判
1宪法规范的科学性2宪法规范的完备性3适宜的社会外司法审查制度:在实行宪政的国家由法院按照诉讼的程序对某些行为进行合宪审查
: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以“天赋人员”、“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积极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近代宪法正是基于上述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因素才得以产生的,它是时代的产物
《国旗法》内容: 关于国旗升挂、使用和实施监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自管辖范围内国旗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1954年宪法的制定贯彻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体现了原国经验和外国经验、领导智慧与群众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为普通立法提供了原则和依据,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好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部宪法带有过渡性的特征,没有很好地解决宪法的稳定性问题。宪法自身对于宪法的保障与监督也没有用出有效的规定。当我国宪的稳定和严肃性便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内容: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导3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5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6的规定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9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10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811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12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13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革命形势的压力之下预备立宪,于1908年9月颁十九信条:1919年重大信条十九条,也称为十九信条,是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公布的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由中国的宪法性文件。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各项基本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的宪
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大职权: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监督权、应当行使的其他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解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的审批权、人事任免的权力、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国家生活中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1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2是同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3是保5是接受原单位和群众监督
人大制度是根本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充分和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的阶级本质。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和依据,反映国家政治生活的全貌
人大制度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表现在:1从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政权组织形式: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
所组成的。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的使者,能够充分地体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和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代表机关即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规定有一定任期意志和利益。人民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接受选民或选举单位的监督2从人民代
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或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形式上由君主或国王一人掌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机构的 核心。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它监督3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 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 中央的原则,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才能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央又不能集权过多,必须充分照顾地方特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 特点,使地方有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首创精神
人大的性质和组成:现行《宪法》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这表明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其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地方制度:在国家治理上有关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国家机关或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以及力机关,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之上,也不能与之平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全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核心的各种经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基本是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军队)相结合,而以地域代 表制为主的代表制
经济制度特点:1982 年的宪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制定的,在经济制度方面它突破了长地方各级人大会的性质、职权和任期: 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年。职权:1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了四次修改,主要是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宪法的修改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非常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我国宪法先后进行不适当的决定2地方性法规制定权3地方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监督权6其他职要的意义。其中,2004年修正案在经济制度方面主要增加和修改了以下内容:1 加大私权
有财产保护力度2 继续提升非公有经济地位。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在朝着更深入的方宪法强化全国人大职权的具体表现:1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向发展,其改革的成果必将会在我国宪法中有所反映。因此,我国宪法在经济制度方面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有关的规定也将还会有所修正和变化
有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在发展经济方面,实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做的部分调整方案。电大答案,电视大学教学2,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针。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通过计划来有权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等等 配置社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社会的一切经营活选举:由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推举民意机关代表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动都要执行和遵守国家计划。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是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地决定各种: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有关制度的总称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国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利用价格、税收、利率以及 各种政策导对市场施加影响和调节。到底用何种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每一个享有选举权的公民,从法律上确认其选民资格的行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我国 1954 年《宪法》规定: “ 国家用经济计划导国: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选举权的平等性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有一个的独立和安全。”我国 1975 年《宪法》规定: “ 国家实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社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社会生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5选民对代表实际监督和罢免的原则6选举的物质保障和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978 年《宪法》规定: “ 国家坚持鼓足干劲、法律保障原则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完善选举制度:加强选举制度的民主化1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2改进和健全候选人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我国 1982 年《宪法》原来规定: “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4改进和完善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办法5健全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机制6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禁止任除了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还可以探索辅之以按界别选举与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1993 年《宪法修正案》第 7 条表的办法,使民主的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将之修改为: “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实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 :1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决定意义23持国家性质:的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在政治学上称国体。在宪法学上国家性质一般以有关的实现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点4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力保障
制度的根本属性。1982年《宪法》开宗明义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精神文明: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和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表现:1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文明通常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他们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状态的标志。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明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3神生活的进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方面 社会事务4通过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编织的形式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5我国人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还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这些自由 和权利非依法律不得剥夺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从领导权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2从阶级基础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他们都是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3从国家职能来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 样,在实现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方面也是一致的4从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我们的人民
国家形式:要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地消灭私: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制,同时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导下,“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爱国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同盟军以
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结构的形式: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还包括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国家结构形式分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一直存在着这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
我国单一制原因:1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无论是相互压迫还是相互友好,中国量。现在这个联盟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这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当前社会变革中3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5根据我国尚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个联盟是全体社会主义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上的联盟,它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总之,国家结构形式是特定国家为实现统治所采取的适合于自己国情的形式。
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的依靠力量。国内电视大学学生交流社区,提供学习资料复合制国家:以几个有一定独立性的单位组成各种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联邦下载,交流,电大就业导等。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所谓一个国家,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统一的不可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联盟也有了新的发展,其范围空前地扩大了,它不仅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了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和台湾,都不能分割或分离出去,也不能变成任何独立的政治实体。所谓的两种制度,在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
我国一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政党制度:就是有关政党的产生、其法律地地位和作用;政党的活动方式、其参与或影响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能允许一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实行“一国
两制”后,突破了原有模式,形成了在一个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两政党制度特点: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这个制度就是中国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国家制度上的一大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体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民族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我们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进一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事务的政治制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地方制度的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组成一党制: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的手里,只有该政党才是惟一合法政党的制部分23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力
两党制:在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他们通过几年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有大会制定的,有关本地区这行民族区域的基本组织原一种制度 范性文件
多党制:就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自治权的范围内根椐当地民
我国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1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2组织本地方公安部队的自治
4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5管理本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自治权6配备民族干部和培养民族人才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的统一2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逐步消除民族间发展的事实上的不平衡,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有利于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以有利于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生产的发展3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政区域划分既要便于政府工作,同时又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4照顾到历史状况、民族传统和人民生活习惯以及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特别行政区在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又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特别行政区自治权:1原有的政治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2原有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不变3行政管理权。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的规定自行处理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制定和执行政策,进行人事任免,管理社会治安,编制财政预算和决算,提出法案、议案等4立法权5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6财政独立权7.特别行政区在中央人民政府授权范围内,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8除悬挂国旗、国徽外,可使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职权:行政权、与立法有关的职权、人事任免权、中央交办事务的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的职权:制定并执行政策;管理各项行政事务;办理基本法规定的中法规;草拟行政法规;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等 设立特别行政区理论法律根据:《宪法》第3l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宪法是根本法,它巩固并确认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现在,宪法在行政区域划分中提出特别行政区,无疑说明允许特殊情况下可以有另一种制度的存在。这些制度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1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群众性的社会组织,不同于国家政权2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3基层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的特点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1层人民政府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导关系2众性自治组织在与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等等。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历史性3国家机构是一种国家组织,享有特殊的强制力45协调性
国务院的七项职权:1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权2行政措施的规定权3提出议案权4对所5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组的领导和管理权及对外事务的管理权6行政人员的任免、奖惩权7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国家主席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交权;荣典权 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我国人民法院基本上是以国家行政以有利于审判工作和方便群众诉讼为原则设立的,组织系统:最高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最高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本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法院院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从本级人民法院副职领导人中决定代理的人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在省、自治区内按行政公署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免。人民法院院长的任期与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均为 5 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实践中,除军事检察院外,还有铁路运输检察院。)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下级人民检察院在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的同时,还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因此是一种双重领导体制 居委会性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组织
“政治避难权”或居留权。一国公民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进入该国居 人权:就是作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人所固有的权利
: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从事一定行为和要球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 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表达对国家事务、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1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平等,即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也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予以保护。而对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3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人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3公
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关系。公民与集体、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现行《宪法》第 33 条规定: “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条重要原则。表现在: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同改善党的领导关系是:为了坚持党1要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就是要加强党的制度的建设2改善党的领导,要实行党政职能分开,革除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端3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要改进党的作风4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解决好党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问题人民政协会议的性质:根据新的《政协章程》的规定,机关,也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的范围,但它同国家机关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1954年以前人民政协曾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起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当时,就其性质来说它仍然是统一战线的组织,除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外,它仍然有自己的工作任务。1954年以后,人民政协虽然不再具有国家机关的职能了,但它仍然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自1959年以后,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同时召开会议使他们更便于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讨论。必要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还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人民政协会议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 参政议政: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人民政协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宪法、法律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公共政策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公共政策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P26 2.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政策思想:
P7 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荀况:君如舟而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李世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3.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智囊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是《战国策》。
P8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赫伯特·西蒙,其获奖主要著作《管理行为》一书,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他在理论上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提出决策的有限理性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概括出了决策过程理论。P22,P84 5.拉斯韦尔揭示公共政策学具有的特点:
民主性、逻辑实证性、时控性、跨学科性和动态性。
P27-28 6.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即七个阶段或步骤:情报(信息)、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P28,P206-207 7.克劳塞维茨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前半期,对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主要条件有:P17-26(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1(4)凯恩思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9.公共政策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P34-43 10.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会的成立(2)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3)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4)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1.马克斯·韦伯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表现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P13-15 12.公共政策学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洛尔
P32-33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2.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
P89 3.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表明决策中“暗箱”的存在。P89-90 4.政治系统理论认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
P90 5.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
P85 6.从精英决策模型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7.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8.“多数人民主”与“少数人决策”这一难于克服的悖论的解释是基于公共政策的精英模型。P92-93 9.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规范最佳模型。
10.试图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 2 论是逻辑经验主义。P69 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12.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即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P57-58 13.美国政治学家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P91 14.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集合体)、政策链(先后制定的同一政策问题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和政策一般。P50-52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著名政治学学者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P108 2.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即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P108 3.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P109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P152 5.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6.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7.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元政策或叫总政策,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P135-136 8.中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 3 行政决策。
P118 9.美国的公共决策(政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10.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不存在着司法决策这一形式,而美国则存在司法决策这一形式。
11.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地方政策是省、市、县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P128-131 12.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P124 13.公共政策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政策的塔形结构、政策的链形结构、政策的圈层结构、政策的网状结构、政策的矩阵结构、政策的群落结构。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P147-148 14.在我国,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但须经过2/3的人大代表通过。对宪法的每一次修改和解释都意味着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动。P120 15.依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将公共政策分为如下基本类型,P141-142即:
政治政策:包括外交、国防、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力资源、阶级、民族、政党政策,等等。
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农业、工业、金融、财政、贸易、环境、房地产、区域发展政策,等等。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救助(社会救济)、人口、宗教政策,等等。
教育政策:包括国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政策,等等。
文化政策:包括大众传播、文学艺术、体育政策,等等。
科技政策:包括科技管理、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等。16.政策内容构成的其他分类方法,如:(1)美国学者西奥多·丁·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
(2)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即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3)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象征性公共政策是指哪些创造情感忠诚的政府行为(爱国主义,如国庆纪念日、忠诚、服从、民族自豪感)或把社会地位赋予社会精英(如授予称号或勋章,“三八红旗手”、“五四奖章”等)政府还经常用某种道德象征(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来营造一种氛围以支持国家制度。P145 17.政策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P159 1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体现了其调控功能。P163-164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根据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方式,将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在间接主体中体现一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是利益集团。P167-169 2.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主要依据的是: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即表现为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政策反馈的不断循环往复。P206 4.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 5 系统构成。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P171,P173 5.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的政府治理能力的标志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P190 6.政府能力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强政府能力是分不开的。有能力的政府对某一政治问题能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相反,无能政府对政治问题常常陷入“霍布森选择”中,直至束手无策。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被后人讽刺为“霍布森选择”。P191-192 7.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路径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P216 当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这部分社会问题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转化为公共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政策来解决。只有在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并能够进入政策议程时,公共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说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P169 8.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选择理论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私者”,他关心的只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交易政治学。P214 9.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P210 10.公共政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P195 11.公民(选民、民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即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公民往往兼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只能是由负责任并且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做出。因此,形式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不可能改变的,即,在多数情况下,公民只能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12.综合西方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P208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所谓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非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P216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觉察;(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P218-219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这指的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指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P219-220 4.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有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等。P226 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它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机理不是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P231 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个人角度、组织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P227 5.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P234 政府议程执照其建立过程中多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四种阶段性类型:(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P235 6.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P236-238 有了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一些有可能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地进入政府议程,并不必非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不必非要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7.政策诉求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策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P222 8.人们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即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P239 9.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程的主要主体是政府。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P242 2.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非拟定政策方案)。
3.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P242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未来的预期性两大特征。
4.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 8 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P245 “跳一跳,够得着”说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挑战性与可行性。5.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为步骤的过程。P247-248 6.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我国个别地方(如深圳)自80年代价格决策领域就引入了听证制度。公共政策听证与公共政策论证,二者不是一回事。P251 7.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P252-253 8.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P255 9.公共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P256 能用于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有直观的预测,也有非直观的预测;有演绎式预测,也有归纳式预测等。P258 德尔菲法是一种由专家匿名介入的直觉预测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归纳式外推或后推预测法,是指根据事物从过去到现在随时间而变化的形态,来为今后该种事物的演变趋势作预测。
10.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政策的法律化即政策立法。
政策的抉择过程因抉择主体不同而抉择过程不同,一般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较行政决策程序复杂得多,一般 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议案这四个阶段。P270-272 从政策立法的政策范围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要法律化,而是哪些有立法必要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政策,即政策立法所具备的三要件。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政执行是指公共政策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P273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实践环节。2.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P277 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求神似,去形似”是合理、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政策变通的典型范例。P279 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策合理变通的关键所在。P280 3.政策执行理论有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和系统理论。P280-281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4.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主要有:P281(1)过程模型,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提出,又称史密斯模型。(2)互适模型,亦称“互动理论模型”,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创建。结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3)循环模型,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构建。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其顺序为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奕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 10 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系统模型,美国学者霍恩和D.米特提出,又称“霍恩一米特模型”。(6)综合模型,美国学者D.梅兹曼尼安和P.萨巴提尔提出,又称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5.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P287 制定计划,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指的就是政策分解。P288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就是政策实验。
6.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而非完全中断。P291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同时兼有政策执行和制定的双重特征,它属于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直接为既有政策的对象服务。P295 7.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P297-299 8.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是政策目标的偏离。
9.“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是替代式政策执行。
“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是照搬式政策执行。10.政策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11.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手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 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了与现行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5)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真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行动。特点是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有:
(1)政策质量低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B政策内容混乱。C政策标准不合理。
(2)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3)利益集团的压力。(4)政策资源的不足。(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多个阶段、各个环节,对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19 政策评估的目的就是取得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美国学者J.E安德森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P318-319 3.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一般可分为三种:(1)政策延续;(2)政策革新;(3)政策终结,无论选择哪种去向,都必须对原有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P321 4.公共政策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政策评估主体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P322-323 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P324 5.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
(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
(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13(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7.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含了五个要素,即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政策评估的结果便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输出结果,那么政策系统的输入情况,政策评估系统的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都要对其评估结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地讲,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下面几个: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涉及面广,要使其得到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付诸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而且这些利益往往互相矛盾,政策目标就会很不确定。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或间接的、共时的和历时的,象征性和实质性的等等。政策影响的如此广泛和多样,常使有责任感的评估者感到评估困难,尤其感到对深层的影响和长远的影响做出评估是力不从心的。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这使评估者不易确定某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因果关系。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不但是对政策的价值判断,而且还是对政策主体的行为及其客体化的价值判断。这是政策评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有些政策评估者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可能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有关政策的某些事实,或试图由看似科学的评估形式将评估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但是,在我国政策信息工作刚刚起步,信息系统尚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可靠性就会有不少问题。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政策评估者在不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政策评估,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所需经费不易获取。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约束,而这种意识形态有可能使政策主体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是与政策评估的科学追求完全对立的,因此政策主体会坚决地拒绝和阻挠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8.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在始—中对比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政策运动规律中政策效力规律的影响,政策效力规律是政策运动的基本规律。政策效力是指一项政策付诸实施后所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效力,可分为政策正效力和政策负效力。相应地,政策效力规律也可分为正效力周期规律和负效力周期规律。政策正效力周期规律表明,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政策效力低效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和政策效力递减期。P342 有—无对比法是测量“纯效果”的主要方法。P343(2)价值分析法: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分为三个基本步骤:(1)分析对象的选择;(2)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3)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价值分析功能评价公式为V=f/C(其中V为功能值,C为某功能的实际成本,f为实现该功能的最低成本)。9.政策监督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和公民等。P346 10.我国日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监察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11.政策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找出偏差和错误,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12.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1.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以实行。P355 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P355 2.政策的变动有两种类型: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断裂型的政策变动是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证。P359 3.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P360-361 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1)主体调整,这指的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发生的变更;(2)客体调整,这指的是政策问题的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4.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在政策的上升期。
5.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 16 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在政生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6.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7.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有:
(1)政策制定者,政策终结的决定是由决策者自己做出的,他们作出判断时会权衡利弊得失。首先,制定者在心理上会有顾虑,抵触情绪。其次,政策制定者不愿付出太大的代价。
(2)政策执行者,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也像决策者一样,不愿承认政策的失败,尤其是终结某项政策,危及他们的利益时,抵触会更为强烈;二是执行机构产生的阻力。
(3)政策受益者,这些即得利益者包括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和普通大众,他们囿于既得的利益,担心政策的终结会使自己丧失已有的实际利益,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8.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9.政策终结及其对象、方式与作用。(1)政策终结的定义,详见前第5点。(2)政策终结的对象:
A、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B、组织,组织终结指伴随着政策终结的组织缩减或撤销。
C、政策,政策本身的终结指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承当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D、计划,计划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对象中,计划的终结最易达成。(3)政策终结的方式:
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阻力较小的局部的、渐进的终结方式。主要有:
A、替代,政策替代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种种需求基本不变;
B、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C、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划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D、缩减,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
A、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终止一项已经过时或是无效的政策,那将是对有限的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
B、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旧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的提高。
C、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D、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公共政策的研究指的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的分析和预测行为。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治与社会活动者共同合作的场所,是融科学、知识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形式。
3.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4.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5.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侧重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结合的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过程和步骤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过程。(3)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邓恩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即事实、价值和规范。6.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RAND)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提出并加以使用的。P400 7.PPBS,即“计划—规划—预算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P400 8.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专家技术或称智囊技术。P404 9.公共政策分析的常见的定性方法有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
对公共政策进行直觉、灵感、洞察力分析是一种超理性分析。
10.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效果较好的有趋势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模型预测法、动态分析法(又称历史分析法)。
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P428 11.公共政策咨询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决策咨询与政策信息咨询两类。公共决策咨询是自上而下的思维视角而进行的政策咨询。政策信息咨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
附:
案例分析
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 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
(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 水体变清。
(3)到2010年基本解决清泉河富营养化问题,河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3.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
(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黄牛、兔子等养殖业。(3)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4)一部分土地种粮,一部分土地种草,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 答:方案(4)是最优方案。
政策方案评估择优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度尽可能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尽可能小等。
根据以上标准,方案(1)几乎不能实现政策目标,因为虽然粮食产品产量会有所增长,但涨幅毕竟有限,对农民脱贫没有实质性影响。方案(2)和方案(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风险程度和副作用都较大;消耗的政策资源也可能较多,相比较之下,方案(4)把地区优势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风险程度低,副作用小,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最佳选择。
4.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量已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且水位仍在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泄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指挥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因而提出了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
一是认为水库水坝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据预测,水位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水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备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抢险人员的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
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至少冲毁三个自然屯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会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
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但可以延缓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
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冯兴同志的作法是与以上三点相一致的。县委炸坝决定的精神实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少受损失,冯兴同志的保坝作法比炸坝更能实现这一点。因为冯兴同志在抗洪现场对实际情况更了解,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决定。正是把政策的基本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冯兴同志才做了保坝的决定。
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把1978年统计:政府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为97%,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为94.4%,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为99.7%。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就占70%。
摘自《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电视系统讲座专辑》
材料2 目前生产资料价格80%以上,农产品90%左右,市场零售商品价格90%以上,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
搞自《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材料3 有的企业借税制、汇率和价格改革出台之机搭车涨价;有的地方、部门乱收费用;有的经营者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漫天要价,垄断价格,欺行霸市,牟取暴利。
某地服装大厦,一件紫貂皮大皮在“让利销售”活动中,从原价46.8万元降至9.8万元,竟“让利”37万元;某地一家夜总会饮料标价:一小杯“人头马”338元,一瓶矿泉水40元,一听青岛啤酒45元,一瓶“大享”果茶50元,一杯茶水35元。
据测算,1993年在社会零售物价上升13%的总幅度中,自发涨价部分为6.8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价格秩序混乱而引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经济日报》1994年5月4日
材料4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监审是指:通过调价备案制度,监测其价格走势,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必要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提价行为进行审核,并视情况进行管制干预。监审价格的具体种类,包括面粉、粳米、食用植物油、猪肉或牛羊肉、鸡蛋、牛奶、食盐、民用煤、自来水、学杂费、医药费、市内公共交通费等20项。
国务院决定1994年继续开展全国物价大检查,制止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度上涨。
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钢铁产品价格管理的通知》,1994年5月20日起执行,规定铁路专用钢材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的基建生产用钢材用及军用、农用钢材实行国家指导价,对重要的钢铁产品实行企业调价备案制度,其他钢铁产品,继续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请回答:
(1)在计划价格机制向市场价格机制转变中,材料3反映出了政策执行的 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材料4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什么情况,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1)材料3的一些情况说明出现了政策执行偏差。产生这些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A、执行者的利益驱使;B、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价格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多);C、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2)材料4属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其作用和意义有:A、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B、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使计划价格机制顺利向市场价格机制过渡;C、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6.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建国以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控制人口的问题,但该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直到70年代末才得到应有的重视。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1年3月6日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希望到2000年总人口能控制在12亿以内,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有所减缓,1981年为10亿,1988年达11亿,1995年突破12亿,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若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可能在1987年就达到12亿了。现在党和政府对提出到21世纪中期要把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因此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仍长期继续执行。
请回答:
(1)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察觉及政策建议为什么没有被政府采纳?(2)从78年至今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育政策为何能持续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有哪些积极效果?
答:(1)仅有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是不易于建立政策议程的,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而马寅初的建议恰恰在当时是毛主席所反对的,所以不会被政府采纳。
(2)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持续执行是因为这项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中国人 口问题仍未解决。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A、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B、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C、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7.据报载,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雄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时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只剩下12个。各部门负责人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直及1994年连续两年,企业纯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正式职工虽只有900人,却与众多的超大型企业同列全国企业500强。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题意说明这种终结方式有何作用?
答:它属于政策替代。
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政策替代。它可以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由于政策替代意味着人员的裁减与更新,因此终结旧政策有利于优化政策人员,提高效益。二是政策组织优化,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没有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8.我国的户籍政策一直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力量,必须尽早予以调整。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以及物价、特别是主要食品价 格的全面市场化,城乡之间的制度化壁垒有所松动。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籍身份密切相连。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户籍身分带来的福利差距是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的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1985年-1995年,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收入从685元增加到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578元。二者的比差(以后者为1)从1.7:1扩大到2.5:1,同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差从2.3:1扩大到3.4: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物价等方面所享受的补贴待遇。1995年,仅国家财政用于价格补贴支出就高达365亿元。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严重。而且,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又难以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以上材料说明政策持续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会导致政策僵化,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政策僵化的内涵。
答:政策僵化是指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政策僵化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户籍政策的僵化付了惨重的代价,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变动体现在:
(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2)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经费,原来一般都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 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以社会办保障的本来面目。
(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4)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主要有:
(1)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保障制度必须改革。
(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少,资金来源少(而且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项目也不完备,经过调整后在人、财、物各方面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0.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不起病”、“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的病困现状普遍存在,试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包含的农村公共政策问题?你所在地农民就医状况如何?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构建你有何政策建议?
第五篇:企业经济统计学自考小抄
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一,企业;二,企业组织;三,资金密集型企业;四,劳动密集型企业;五,技术密集型企业;六,主营;七,企业管理;
二、简答题:一,简述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二,简述企业运行的条件;三,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四,简述企业三大经济核算的相互联系;五,简述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标志。六,简述企业活动条件统计。七,简述企业投入统计。八,简述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章 企业统计组织工作
一,名词解释;一,经常性调查;二,统计报表制度;三,综合性原始记录;四,企业统计台账;五,综合性台账,六,专用台账;七,企业信息化;八,统计信息库; 二,简答题;一,简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二,简述企业统计整理的概念及作用。三,企业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有哪些。四,什么是原始记录?有哪些作用及设置原则?五,厂内统计报表内容和种类有哪些?六,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简述统计台账的定义,作用及种类。八,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哪些?
第三章 企业产品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物质产品;二,企业产品;三,未完产品;四,半成品;五,标准实物量;六,商品流转;七,国内纯购进;
二,简答题;一,企业产品的表现形态有几种?它们的内涵各是什么?二,建筑产品按完成程度如何划分?三,企业产品的计量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各是什么?四,企业产品原始实物量统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统计工业产品的实物量?五,何谓标准实物量?工业产品标准实物量折算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六,如何划分商品流转的类型?七,简述反映商品流转量(购,销,存)的统计反指标。八,如何划分“服务产品”的类型?怎样统计服务产量?
第四章 企业产值统计,一,名词解释;一,企业工业增加值;二,工业商品产值;三,企业农业生产净值;四,企业建筑总产值;五,企业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六,企业服务总值;
二,简答题;一,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二,计算企业产值指标应遵循的统计原则是什么?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四,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指标计算的特点有哪些?五,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六,企业工业增加值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七,工业商品产值与销售产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其与工业总产值有何区别和联系?八,企业农业总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九,何谓企业建筑总产值?包括哪些内容?其计算特点是什么?十,企业服务总值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第五章 企业产品品种与质量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产品品种;二,产品品种数;三,专利;四,产品质量;五,企业工作质量;六,准确指标;七,工序能力;
二,简答题;一,什么是新产品?新产品的条件是什么?二,何谓产品质量?可从哪些方面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企业服务质量的统计指标有哪些?四,什么是控制图法?如何运用控制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其特点。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六章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企业从业人员;二,实际工作工时数;三,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四,岗位技能工时制;五,企业生产定额;六,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七,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八,劳动时间平衡表;
二,简答题;一,如何计算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二,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是什么?三,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进行哪些统计分析?四,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零,说明报告期内从业人员总数没有变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五,何谓劳动生产率?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六,工资总额比重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七,简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
第七章 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价值工程系数;二,最佳采购批量;三,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四,单耗定额;五,单耗定额指数;六,原材料利用率定额;七,季节性储备;八,经常储备;九,一次能源;十,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
二,简答题;一,原材料采购时要考虑哪些因素。二,企业原材料消耗与企业原材料消费量有什么关系?三,简述企业原材料存量统计的范围。四,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分类如何?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如何进行储备定额的执行情况分析?
第八章 企业固定资产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生产经营固定资产;二,按重围价值计价;三,固定资产平衡表;四,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六,企业新增固定资产;七,生产设备;八,基本生产设备;九,动力设备;十,动力设备综合利用指标;十一,企业生产能力;十二,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
二,简答题;一,固定资产的标准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征?二,简述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办法。三,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四,如何计算固定资产的磨损系数和有用系数?五,什么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其计算条件是什么?六,如何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变动?计算企业固定资产变动指标应采用何种总值指标?七,什么是企业生产设备?有哪些分类?如何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总量?八,从哪些方面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相应指标如何设置?九,如何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完好状况?指标有哪些?十,什么是企业动力设备?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遵循什么原则?十一,什么是企业生产能力?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十二,工业,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统计指标各有哪些?怎么反映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
第九章 企业财务成本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固定成本;二,企业营业利润;三,企业资产;四,所有者权益;五,企业无形资产;六,期间费用;
二,简答题;一,应从哪些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二,什么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从哪些方面去度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三,企业的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分别由哪些项目构成?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四,企业可以分配利润一般的分配顺序是什么?五,为什么要把企业的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六,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如何规定的?
第十章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投资效益;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三,综合指数法;四,经济效益;五,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六,项目投资回收期;
二,简答题;一,什么是投资经济效益?企业投资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区别是什么?二,对企业经济效益用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时,为什么不宜采用动态比较指标?三,从哪些方面设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四,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总论
一、名词解释:
一,企业:是指工厂,矿山,农场,商店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生产;二,企业组织: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三,资金密集型企业:指投资大,用于生产的设备多,资金有机构成高;四,劳动密集型企业:指需要集中较多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资少,资金有机构成低的特点;五,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技术开发和引进方面投入较多,不断采用新技术且成果卓著的特点;六,主营:企业主要从事的经营活动;七,企业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控制,以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产经营目的活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一,简述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2.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二,简述企业运行的条件内部条件1.人力要素.2.物力要素物力要素包括:一,劳动手段或劳动资料;二,动力;三,原材料,辅助材料;外部条件:大致可归纳为自然环境,初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三,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内容?:一,企业经济活动条件指标条件.二,企业投入指标体系.三,企业产出指标产业.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四,简述企业三大经济核算的相互联系: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合称企业三大经济核算构成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企业三种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紧密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侧面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在三大核算中,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的业务核算侧重于对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没有健全的企业业务核算,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五,简述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标志。随着经济技术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三大核算,特别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将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化.即对同一种数字来说,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六,简述企业活动条件统计。一,企业内部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活动条件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就形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条件或三个方面.二,企业外部活动条件统计.企业经济统计坠子进行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统计外,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外部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的统计研究.企业及时发现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在于把外环境与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内部条件三者协调起来.七,简述企业投入统计。企业投入主要是生产三要素的投入,即综合为物化劳动的投入,活劳动的投入.财务的投入;一,物化劳动投入统计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虽然属于物化劳动的投入,但在实际使用中的投入方式是大不相同的.二,活劳动投入统计.活劳动的投入主要体现劳动报酬的投入.三,综合投入统计,企业投入统计既可以从上面诸方面进行计量考察,但更需要从综合方面,将各种投入因素加以汇集,研究其综合
第1章 投入,就用货币表示,具体表现生产费用核算,财务成本核算.八,简述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统计组织工作
一,名词解释;一,经常性调查;连续性的调查,它随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二,统计报表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上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形式.三,综合性原始记录;是在一张记录表上记录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情况.四,企业统计台账;为统计吞整理和统计分析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汇总资料和积累资料账册.五,综合性台账,将各项有关指标按照时间顺序综合登记在一个表册上.六,专用台账;把某一项指标按照时间顺序系统登记在一个表册上.七,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而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革过程,也是企业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效益和生产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八,统计信息库;是各基层单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统计资料采集,存贮,分析与开发,提供基础信息的系统.二,简答题;一,简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企业经济统计主要有三个工作阶段构成,即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企业统计分析.首先根据统计任务和目的,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搜集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加工.进行分析研究.以反映其中的规律.这就是全部过程.二,简述企业统计整理的概念及作用。统计整理是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调查取得各
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并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不仅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同时,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承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搞好统计资料的整理,会使综合的资料十分丰富,使调查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三,企业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有哪些。企业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包括生产经营条件,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经营成果的分析.一,在生产经营条件中,有人,财,物诸方面的条件,其中物的条件中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应地在统计分析中,就有存量和流量的分析.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利用各种生产经营条件进行生产,以取得生产成果的过程,也是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三,生产经营成果的分析,可以对企业总体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也可以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进行分析.四,什么是原始记录?有哪些作用及设置原则?原始记录就是对事物发生最初实际情况的各路记录.一,应满足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需要;二,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状况;三,应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成为管理制度中的组成部分;四,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五,厂内统计报表内容和种类有哪些?是根据原始记录或统计台账的资料汇总编制的.种类,按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从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原材料收发存情况,成本,资金,利税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设置企业统计报表;按报表时间不同有日报,周报,旬报,月报第2章 等.六,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统计报表制度是我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方式。它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统一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时间,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报告制度。它具备统一,时效,全面和可靠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各级管理层次的需要。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能够快速提供口径范围一致的国情国力信息,为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提供基本依据.七,简述统计台账的定义,作用及种类。企业统计台账是指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汇总资料和积累资料的账册.种类主要有.按企业资料统计组织系统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的统计台账和二个层次的统计台账,按其内容繁简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台账和专用台账.八,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哪些?一,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企业投入产出的活动是在统计信息活动的作用下进行的,要使生产经营过程沿着计划目标进行,就必须合理地管理和利用统计信息.二,信息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对信息及其有效的管理,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三,信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水平.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高级的开拓工作.四,信息决定企业经济的发展.信息用为一种新型资源,它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第3章 企业产品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物质产品;又称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作为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创造了新的实物形态和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二,企业产品;企业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可以随时提供社会使用的产品.三,未完产品;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或者完成了全部生产过程而未通过检验的产品.四,半成品;在本企业内完成了或几个车间的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等待移交后续车间做进一步加工的产品.五,标准实物量;在经济效用相同,而品种,规格,含量不同的同类产品中,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的产量.六,商品流转;通过买卖行为,把工农产品由生产领域送达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七,国内纯购进;商业部门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向商业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的商品,它包括:从工农业生产部门和个人购进的商品,从物资分配购进的国家统一分配的商品;以及从居民和机关,团体购进的废旧物资.八,商品库存额;反映一定时点上全部商品库存总金额和各类商品库存金额的综合性指标,是研究商品库存占用资金情况和商品库存构成情况的重要资料;
二,简答题;一,企业产品的表现形
态有几种?它们的内涵各是什么?可分为企业物质产品和企业劳务产品两大类。物质产品又称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作为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创造了新的实物形态和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劳务产品是与物质产品相对应的产品,又称无形产品,一般称之为“劳务”或者是“服务”。企业劳务可以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生产性,非生产性服务,产出的是服务性或劳务性产品;另一类是物质性生产企业随带经营的生产,非生产服务,产出的同样也是服务性或劳务性产品。二,建筑产品按完成程度如何划分?建筑产品的生产,从工程开工到工程完工,一般都要经过许多施工操作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品,一般可以划分为交工工程,已完施工和未完施工三种不同的状态,或者说建筑产品的三种不同产品状态。交工工程是指企业完成了承包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工程。移交建设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无疑是建筑业的成品。已完工一般是指施工企业已经完成预算定额所规定的工程内容,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未完施工与已完施工相对而言。它是施工单位已投入了人工和材料,但还没有完成预算定额所规定内容的工程三,企业产品的计量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各是什么?企业产品的计量方式有三种:企业产品实物量,企业产品的劳动量和企业产品的价值量。企业产品实物量即企业产品产量,它是以实物单位来计量企业产品的数量。企业产品劳动量是指企业用生产各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产品数量。企业产品价值量,反映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产品价值量是通过产品实物量乘以相应的价格取得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产品价值量的大小,因而选择合适的价格标准,是搞好价值量统计的最基础一环。四,企业产品原始实物量统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统计工业产品的实物量?基本原则是1,必须符合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2,必须是本期生产的产品;3,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目录的规定统计;实物量统计是对企业生产成果的统计,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有其特殊性.工业企业产品按完成程度分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而作为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的,不仅是企业的成品或最终产品,也可是企业半成品,企业产品生产凡列入工业产品目录的,不论是企业成品,企业最终产品或半成品,不论是作为商品销售的,还是作为本企业自产自用的,是正式生产或试车生产的,只要是合格品,都要加以统计.五,何谓标准实物量?工业产品标准实物量折算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标准实物量是从经济用途相同,而品种规格,含量不同的同类产品中,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产量.工业产品的标准实物量折算,一般有三种方法:1,按产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折算标准实物量;2,按产品耗用劳动量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量.六,如何划分商品流转的类型?商品流转可以从不同的经济角度进行分类.1,从是否结束再生产过程来划分,可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2,从商品流转与统计总体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商品总流转和商品纯流转.3,从商品流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4,从商品流转是否通过商业部门来划分,可分为生产者自购自销和商业机构商品流转.七,简述反映商品流转量(购,销,存)的统计反指标。1,商品购进统计指标.商品购进是商品流转的起点,是促进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市场商品供应的首要环节.2,商品销售指标.商品销售是商业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商业活动的中心环节.3,商品库存指标.商品库存是指已经购进并拥有所有权而尚未出售的商品.八,如何划分“服务产品”的类型?怎样统计服务产量?服务产品分类:1,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相对应,这类非物质生产性服务可以为分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等.2,与服务产品生产及实现方式对应,服务产品可以分为有载体服务和无载体服务.有载体服务是指服务企业生产出某种物质载体,并通过该载体传递给消费者的服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从服务对象出发,以享受服务的人数为核心,结合服务次数,时间等因素设计享受服务者人数,人次数, 人天数等指标反映服务企业的服务和产量;第二种,从有载体服务的服务载体出发,以服务载体为核心,用服务载体的数量来表示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量.第4章 企业产值统计,一,名词解释;一,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其价值构成为C1+V+M.二,工业商品产值;本期生产的可供销售并能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三,企业农业生产净值;企业在报告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V+M.四,企业建筑总产值;又工作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产品问题.叫五,企业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企业一定时期内批发和零售活动成果的货币表现,是企业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产品上的价值量.六,企业服务总值;企业在报告期内提供的以货币表现的服务总量,就是该企业服务总值.二,简答题;一,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企业产
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2,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3,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4,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二,计算企业产值指标应遵循的统计原则是什么?1,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在于: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计算到哪里,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计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到哪里分界.2,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即计算产值指标是以什么为主体进行计算.3,计算的空间范围的统一原则.企业计算产值指标时,必须在起讫时间上,遵守规定的时间标准;在空间范围上,遵守规定的空间标准.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企业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有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是反映企业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以整个企业单位,把企业本期工业生产的最终有效成果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进行加总计算.四,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指标计算的特点有哪些?1,企业工业总产值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2,企业工业总产值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3,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五,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企业工业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其价值构成为C1+V+M.六,企业工业增加值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第一,企业工业增加值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基础.第二,企业工业值指标有助于反映本企业为社会生产做贡献的份额.第三,企业工业增加值指标满足统计资料国际对比的需要.七,工业商品产值与销售产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其与工业总产值有何区别和联系?工业商品产值是指本期生产的可供销售并能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其价值构成与工业总产值相同为 C+V+M,是工业总产值中的可供销售部分.工业总产值着眼于生产,生产多少,计算多少;而商品产值着眼于经济收入,凡本期生产可供销售,取得经济收入者,才予以计算,否则不予计算.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范围一致,但两者计算的基础不同;八,企业农业总产值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打算?企业农业总产值,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农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农业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农业总产值采用”产品法”计算.统计农业总产值,首先要明确计算范围.然后,再把它们加总求得企业产值.最后企业生产值相加,即得企业农业总产值.九,何谓企业建筑总产值?包括哪些内容?其计算特点是什么?企业建筑总产值,又叫建筑工作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企业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经营成果,用以计算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综合指标.包括:建筑工程产值,设备安装工程产值,房屋,构
筑物修理产值及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注意四个问题:一,建筑总产值的计算采用的是”产品法”.二,建筑施工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产品生产过程常常存在跨期现象因此,建筑总产值的计算必须与本期投入的劳动消耗相适应.三,建筑业产品具有实物产品和生产性作业两种形态.四,建筑业产品是企业进行建筑安装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十,企业服务总值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企业在报告期内提供的以货币表现的服务总量,就是该企业的服务总值.它类似于物质生产企业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报告期服务经营规模的综合性指标.企业的服务总值也就是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所取得的经营总收入.计算服务总值有收入法和支出法两种方法:应用收入法计算时,即用报告期该企业服务活动总收入减去非服务营业性收入.支出法计算企业的服务总值主要包括项目:一,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支付的各种物质资料的费用.二,固定资产折旧旨.三,职工劳动报酬.职工福利基金.本期应缴税金.六,本期应得利润.七,其它.第5章
企业产品品种与质量统计
三,名词解释;一,产品品种;企业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类别.二,产品品种数;报告期内企业实际投产的品种数.三,专利;是一种产权,是由国家专利局根据申请,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革新,创造发明成果所拥有的权益.四,产品质量;产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或属性.五,企业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关的各项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它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也就是说,企业的各个科室,车间,班组及每个职工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六,准确指标;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上的准确两个方面,可以采用准确率指标来反映.七,工序能力;工序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即工序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生产合格品的能力.四,简答题;一,什么是新产品?新产品的条件是什么?在一定的地域内,第一生产和销售的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料,技术指标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的产品.具备条件:1,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2,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有很大提高;3,产品的结构有明显的改进;4,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二,何谓产品质量?可从哪些方面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企业服务质量的统计指标有哪些?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有的特性或属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来衡量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优劣.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质量越好;反之质量越差;由于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实物和劳务两种形态,因此,企业产品质量也就包括实物产品质量和劳务质量两大类.一般说来,实物产品质量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与外观质量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服务质量可从安全,迅速,准确,方便和满意等几方面的服务质量特性进行一应评价.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通常包括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产品的外观质量特性通常是指产品的造型,光洁度,我色泽,装潢等外形特性.三,企业服务质量的统计指标有哪些?企业除工作质量以外的各种质量统计指标,可以从
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设置.1,安全指标.反映安全特性的主要指标有:事故件数,死亡人数,货损率.2,准确指标.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上的准确两个方面,可以采用准确率指标来反映.3,速度指标.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用及时率指标反映.4,便利和满意指标.便利是指用户享受服务的方便程度,满意是指用户对提供服务的感受程度.四,什么是控制图法?如何运用控制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运用一套统计方法,绘出控制图,借以控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持质量稳定的一种管理手段.控制图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控制图上点的分布反映生产过程的稳定程度的一种方法.工序处于控制状态时,控制图上的点随机分散在中心线的两侧,离开中心线,接近上,下控制界限的点少.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其特点。国家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经”.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是全企业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了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直到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是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划分成上层,中层,基层管理,”全企业管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第二,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企业的有关部门中的,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把分散到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4,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也越业越复杂,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因素,又有管理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上述的基本要求都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这一企业的目标的,这是我国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6章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三,名词解释;一,企业从业人员;在企业中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二,实际工作工时数;以工时为单位计算的工人在报告期内从事生产的时间总数.三,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工人在报告期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的工时总数.四,岗位技能工时制;按照工人在生产中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分别规定不同工资标准,凡能达到该岗从头再来技能要求,并能独立操作未完成者,可领取此岗位的工资.五,企业生产定额;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六,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实际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七,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企业在工资以外实际支付给职工个人和用于集体的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八,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一,简答题;一,如何计算从业人员
平均人数?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其计算公式为:平均人数=报告期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因为从业人员为时点数,所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一般采用序时平均法.二,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是什么?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除了从事生产活动外,还从事非生产活动,所以企业的从业人员,并不都是生产劳动都.根据统计分析的不同需要,企业从业人员统计可以有两个口径:一是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企业劳动者,二是反映规模的企业全部劳动者.三,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可以进行哪些统计分析?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的分析可从各种未使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重入手,一般地说,比重较大者即为主要原因.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分析加班加点情况,可以用制度内实际每百个工时中的相应的加班加点工时数以及加班加点工时数占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的比重来反映.4,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反映.四,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零,说明报告期内从业人员总数没有变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零,说明报告期内从业人员总数没有变动.”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反映从业人员的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期内净增人数或净减人数与其实人数对比的百分数.当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零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报告期内从业人员总数确实没有变动,即期未人数等于期初人数;二是报告期内增加人数和减少数相等,同样期未人数等于期未期初人数.所以,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为零,不能说明报告期内从业人员总数没有变动.五,何谓劳动生产率?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用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逆指标用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正指标与逆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六,工资总额比重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工资总额各部分
比重分析,要考察工资总额构成是否合理,要看各项工资的支付及比例是否符合合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有利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为了从对比中加判别,对工资总额的构成,还应进行动态分析,掌握构成的变化情况.如发现构成变化较大,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对工资总额构成变化的分析,尤其要观察这种变化对生产的适应情况,以探索合理的工资结构的数量界限.七,简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应该是工资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反过来推动工资的更快增加.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弹性系数来反映和分析这一关系.计算公式为: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弹性系数=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工资增长率.弹性系数如果小于或等于1,那么工次增长是不正常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扩大再生产的萎缩;如果计算的弹性系数大于1,一般是正常的,这就是我国现行工资制度执行的实行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但是如果弹性系数数值特别大,也必须检查和分析工资增长是否太低了,防止因工资增长过低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7章
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价值工程系数;
运用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对原材料的功能F和成本C进行对比分析,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的,以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二,最佳采购批量;供应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原材料采购批量。三,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生产某批产品或完成劳动成果,自开始投料到制成成品或完工劳动成果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全部数量。四,单耗定额;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工作量所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数量标准。五,单耗定额指数;实际单耗定额水平与单耗定额水平对比所得的结果。六,原材料利用率定额;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必须取得的由该种原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七,季节性储备;由于原材料供应的季节性中断而设立的。八,经常储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过程对原材料的经常需要而设立的储备。九,一次能源;也称天然能源,是指对天然能量资源直接开发利用,不需要经过加工转换的能源。十,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及非生产经营活动的能源数量。二,简答题;一,原材料采购时要考虑哪些因素。三个因素:1,企业对原材料种类,质量,数量的要求;2,物资市场的可供资源,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及企业的仓储能力;3,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类型,如连续需求或一次性需求等情况.二,企业原材料消耗与企业原材料消费量有什么关系?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是指生产某批产品或完成劳动成果,自开始投料到制成成品或完工劳动成果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全部数量.企业原材料总消耗量是以产品或其他劳动成果为对象计算的,即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完成某一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全部原材料;企业原材料消费量是以企业为对象计算的,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的原材料消费均应计入,既包括企业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消耗,也包括非直接产品生产消耗的原材料,如劳动保护,科学试验方面的原材料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原材料总消耗量构成企业原材料消费总量的主要的部分.三,简述企业原材料存量统计的范围。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量必须是企业有支配权的原材料数量.不论其来源如何,也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只要是尚未进入消费,尚未转移支配权的库存原材料都要计入库存量.四,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分类如何?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企业原材料定额包括三部分,即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和季节性储备定额.1,经常储备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过程对原材料的经常需要而设立的储备.它的大小,决定于原材料供应周期的长短和平均每日原材料消费量的大小.因此,原材料经常储备的最高限度应该是在前后两次供货之间的时间内所需要入库的原材料数量.2,保险储备是指企业为了防止由于经常供应万一中断而影响生产所设立的储备.3,季节性储备是由于原材料供应的季节性中断而设立的.其最高限度应该季节性供应中断期间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总量,最低量应接近于零.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就是上述三种储备量的需要量之和.五,如何进行储备定额的执行情况分析?企业原材料储备需要进行定额执行情况分析,针对储备定额的两种表现形式,采用下面两种方法:1,将实际储备天数与定额储备天数相比,分析储备定额天数执行情况:原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原材料实际保证天数/原材料储备天数*100%;2,将实际储备量与定额储备量相比,分析储备定额数量执行情况:原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原材料实际库存量/原材料定额储备量*100%分析原材料是否有超储现象时,应以最高储备定额为依据;分析原材料是否有不足时,应以最低储备定额为依据.企业固定资产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生产经营固定资产;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二,按重围价值计价;对原有固定资产重新估计的全部价值,即按当前的生产条件和价格标准,重新购置或新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计价.三,固定资产平衡表;用固定资产变动的平衡关系说明固定资产变动的过程和原因.四,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五,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固定资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和自然力的作用,会逐渐磨损,这种损耗即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六,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又称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指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新增固定资产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量指标,也是反映建设速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研究企业重要依据.七,生产设备;直接用于劳动对象或把劳动对象加工成为社会必要产品的劳动工具的总称.八,基本生产设备;直接参与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设备,或直接运送货物,旅客的运输设备,或直接用于传递信息的设备.九,动力设备;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动力,提供给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用的各种设备的总称.十,动
力设备综合利用指标;综合说明动力设备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它是动力设备在报告期全部工作时间内生产的动力同报告期全部日历时间内充分利用最大有效能力而生产的最大可能动力之比.十一,企业生产能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十二,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它反映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起重和动力设备,以及有产厂房和生产建筑等,在原材料,燃料供应充足,劳动力配合理,设备运转正常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二,简答题;一,固定资产的标准是
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1,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具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不变.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3,固定资产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为了出售.二,简述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办法。固定资产的更新是指用新的设备或技术先进的设备,更换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设备更新是保障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其目的是促进技术进步,发展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固定资产更新要花费相当资金,过多或过早地进行更新是不合适的,所以企业需要计算最佳更新期,作为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依据.三,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直线折旧法,包第8章 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偿债基金折旧法中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为递减模式,即折旧额逐年减少;而偿债折旧法却为递增模式,即折旧额逐年增加.四,如何计算固定资产的磨损系数和有用系数?为搞好固定资产的更新,要求及时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现状,磨损程度和有用程度.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预提的大修理费用-已支出的大修理费用/期未固定资产原值有用系数=期未固定资产净值/期未固定资产净值五,什么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其计算条件是什么?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又称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固定资产价值.新增固定资产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量指标,也是反映建设进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研究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是,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正式移交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才能计算新增固定资产.没有安装需要安装的设备,正在施工的建设工程等都不能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现有企业单纯购置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后即可计算新增固定资产.六,如何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变动?计算企业固定资产变动指标应采用何种总值指标?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可以通过编制固定资产平衡表和计算固定资产动态指标及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指标来反映.1,固定资产平衡表就是用固定资产变动的平衡有关系说明固定资产变动的过程和原因.年初固定资产价值+本年增加固定资产价值=本年减少固定资
产价值+扑救固定资产价值;2,固定资产动态指标,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程度.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企业固定资产总量/基期企业固定资产总量.3,固定资产的更新系数和拆除系数,补充说明固定资产的变动.更新系数=报告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报告期未全部固定资产原值拆除系数=报告期拆除的固定资产值/报告期初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七,什么是企业生产设备?有哪些分类?如何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总量?企业生产设备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或把劳动对加工成为社会必要产品的劳动工具的总称.它是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现代化生产不可以缺少的条件,是企业固定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生产设备主要是按经济用途和设备的作用功能分类.生产设备按用途在不两只的物质生产部门有不同的划分.如工业设备按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两大类.设备按作用功能分为基本生产设备和辅助生产设备.基本生产设备是直接参与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设备,或直接运送货物,旅客的运输设备,或直接用于传递信息的设备.辅助生产设备是指不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制造或流通过程,但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必不可少的设备.八,从哪些方面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相应指标如何设置?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可从数量,时间,能力,综合四个方面来反映.1,企业生产设备数量的统计.2,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统计.3,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统计.4,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统计.设备综合利用的指标=设备实际能力*设备时间利用率;九,如何反映企业生产设备的完好状况?指标有哪些?划分设备的完好程度,往往需要一组反映设备技术状态的标志共同确定.各类企业根据本系统设备的特点具体规定.一般来说,单项设备的完好,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即:设备性能良好,能达到原设计标准;设备运转正常,条例操作,运行技术指标;原材料,燃料,油等消耗正常.反映设备完好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设备完好率,它表明完好设备占赛况设备的比重.各行各业对设备好率的计算略有区别.十,什么是企业动力设备?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遵循什么原则?动力设备是指把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动力,提供给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用的各种设备的总称.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凡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的动力设备能力都应计算,包括直接作业的和企业运输工具中的第一次原动机生产的功能;第二,要消除功能转化中的重复计算;十一,什么是企业生产能力?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企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工程学观点看是理论上可达到的最大产出,即既定技术可能技术下可以达到的最大生产潜力.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有:设备数量,设备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位设备的生产能力.设备数量,指已经安装好的设备,不包括不配套的和未安装的以及备用的设备;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指设备全年最大可能运转的时间;单项设备生产能力,指某项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通常以台时产量表示.十二,工业,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统计指标各有哪
些?怎么反映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工业,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指标及反映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指标分别如下:一,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基本指标.1,年初生产能力,指企业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年产量,当企业的产品结构基本稳定时,年初生产能力即为上年未生产能力。2,年未生产能力,指企业年未的产品生产能力。3,全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和年未生产能力都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生产能力,为了反映全年能力的一般水平,就要计算全年平均生产能力。4,工业产品能力利用,指标,为了观察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揭示企业设备能力未能充分利用的潜力,就要计算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指标。计算公式为: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本年实际产量、年平均生产能力二,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能力基本指标1,机械设备总能力,是指同一种机械设备的设计能力之部和。这是反映建筑施工单位各类机械承担施工任务的总能力.2,机械设备年生产能力,该项指标是核定全年可以承担的施工任务和编制下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3,机械年生产能力利用率,是以单位时间内的机械实际产量与定额产量对比而求得的.它可以综合反映施工单位的机务管理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第9章
企业财务成本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固定成本;在企
业的制造成本中,其成本额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和在一定时期内经常保持一定数额,不随产品数量的多少而变动的那部分间接费用;二,企业营业利润;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主营业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三,企业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四,所有者权益;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五,企业无形资产;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六,期间费用;企业必须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二,简答题;一,应从哪些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坠子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外,还要企业的经营规模,设备技术水平以及企业市场环境的影响.所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把企业的利润水平与相应的营业收入,产值,成本,资金等指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利润率,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另外,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盈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会形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二,什么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从哪些方面去度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1,短期偿债能力又称为企业的支付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根据短期偿债能力的基本概念可以确定,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基本的两个指标是净流动资产和流动比率.企业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越多,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债务清偿能力越强.2,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是保证未来到期债务及时偿付的可靠程度.从企业资金结构的合理选择考察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可以计算资产负债比率和所有者权益负债比率两个分
析指标.三,企业的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分别由哪些项目构成?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企业的制造成本对一般企业双称为营业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直接费用是可以按成本对象归集的费用,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力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耗费,直接人工工资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应当由产品或劳务的制造成本负担,但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制造成本的有关费用,如机械设备的折旧费用.期间经费用是企业必须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它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四,企业可以分配利润一般的分配顺序是什么?企业可分配利润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弥补企业以前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公益金;4,提取任意公积金;5,向投资分配利润;五,为什么要把企业的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与固守资产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同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它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但是,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各有特点,主要表现在:1,流动资产作为垫支于劳动对象上的资金,其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生产经营成果的成本中去,从而需要一次收回,一次补偿,这与固定资产价值逐步转移,逐步补偿有很大不同.2,流动资产的周转期取决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周转期比较短,而固定资产的周转取决于较长的使用年限.3,企业流动资产在周转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动性,不但需要量随生产任务和供产销条件变化,而且不断改变其形态.六,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如何规定的?企业销售商品时,如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四个条件,即确认为收入:1,企业已将商品时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第10章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一,名词解释;一,投资效益;即指成果与投资的对比关系.投资建设过程中所耗劳动表现为投资,投资的成果表现为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固定资产.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固定资产运用系数,是以某时期新增固定资产额与该时期投资完成额及期初未完工工程投资额之和的比率表示.三,综合指数法;在确定一套合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四,经济效益;经济过程取得的经济效果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用的总称,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经济消耗之比.五,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建成投资项目,新增单位生产能力平均耗费的投资.六,项目投资回收期;自项目建成移交生产之日起,累计提供的盈利总额,达到建设所投资总额之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一,简答题;一,什么是投资经济效益?企业投资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区别是什么?投资建设过程中所耗劳动表现为投资,投资的成果表现为新增生产力和新增固定资产,即企业的投资效益就是成果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企业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即实现一定的生产能力投入资金的过程,包括投入资金的数量以及建设阶段资金占用期的长短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投资的回收过程,即建设项目完工投入生产以后,新增生产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单位投资提供的增加值以及投资回收期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是指企业在现有投资状况下通过现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统计着眼于企业现期的生产经营,从经营成果与投入的劳动,生产资料,资金等方面的对比中研究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企业改进生产经营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多的生产经营成果提供决策依据.二,对企业经济效益用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时,为什么不宜采用动态比较指标?对企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时,选取的各项指标应符合经营效益指标的特定含义,动态比较指标则不宜选入,其主要原因是,动态比较指标,所评分数虽然能够综合反映经济效益的变动趋势,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但不能反映经济效益的变动幅度以及企业实际达到的水平.三,从哪些方面设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经营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企业经营效益指标主要从劳动消耗与劳动占用的效益指标及反映满足社会需要的效益指标去设置.1,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效益指标,企业的劳动占用率表现为企业资金占用,反映企业劳动占用最综合的指标是企业的资金利税率.2,满足社会需要的效益指标.我们可以从产品的质量,市场营销,企业对合同的履行情况等方面,反映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效益指标.四,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为了观察和测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消耗及各种劳动占用是否合理,所获得的生产经营成果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就必须从成果与消耗,成果与劳动占用,成果与社会需要等各种不同角度,分别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由一,于从不同角度计算的经济效益指标不能直接加总,为了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和评价,还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环节,各因素的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起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做出总的评价,这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