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差异 帮助成长 ---北师大感想
尊重差异 帮助成长
前几天,听了北师大教授的精彩报告,我受益匪浅,更被北师大专家们的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深深震撼了,思维的火花也在我的头脑中不停地闪动、碰撞,渐渐凝练成“尊重差异、帮助成长”这八个沉甸甸的大字。
应该承认,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着天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让你发现每个孩子都是拥有特点的个体。但现实教育中,不管是家长、教育部门,甚至某些社会舆论,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优秀生,只看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学成绩是否优秀,也看学生的一纸成绩……即使教育主管部门声嘶力竭地呼吁:“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学期两次考试的权威下,似乎任何一种评价都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乎,呼吁归呼吁,在教育的现实里依然上演着“分数高于一切”的剧目,所以,本应该快乐学习,个性张扬的学困生,依然在学海中苦苦挣扎。这是我们教育不容忽视的现状,也不是我们一两位教师能够改变的现实,但是,我要说,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学生的差异,尽我们所能给他们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也许他们不一定都成为人才,但应该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走属于自己的路。
带着收获,我反思自己的工作,我自认自己是一位负责的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不辞辛苦、想方设法,提高、提高、再提高,在我的努力下,学生自然而然也奋力拼搏,几乎所有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当学生出现厌倦时,我不厌其烦地“用优异成绩的取得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至理名言来鼓励他们,而对于学生个人来讲,他们似乎看不到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一味跟着我的脚步,想一想,班里的李鑫等孩子,跟得将是何等辛苦呀!因为,那本该闪着纯真光芒的小眼睛,看着我时竟是如此呆滞,没有孩童应该拥有的调皮与灵气。想着想着,北师大专家们向我们传递的“尊重差异、帮助成长”的理念如醍醐灌顶,是我猛然惊醒。“不行,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于是,课下我主动和李鑫等谈心,进一步了解成绩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真正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一点点地落实分层教学,不管是课堂,还是家庭作业,都从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让他们轻松学习;同时,关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综合实践活动、读书等方面,渐渐地,我得到了惊喜,李鑫虽然记字、分析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朗读能力却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下五子棋时竟然赢了我们的优秀生,我第一次在他的脸上看到成功的喜悦,那张尽带得意的笑脸让我不由从心底涌动出感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我眼中的学困生,也因我的变化而改变……
报道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在我的脑海中激起波澜,我坚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动去了解学习成绩并不优异的孩子的心事,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健康地成长,做我们教师应该做的,这就足够了。
第二篇:尊重差异,学有所获
尊重差异,学有所获
——嘉兴市特殊教育培智领域专题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10月27日,带着一节展示课,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平湖市培智学校。到校时,正是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都在操场上进行抛接球、走独木桥等活动,看到客人老师们,他们还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以“培智领域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为主,上午,我观摩学习了两堂唱游与律动课《小鱼快跑》、《桔梗谣》。周亦平老师的《小鱼快跑》是一堂音乐游戏课,在故事引导中,让学生学会鱼儿“游”和渔夫“抓”的动作游戏,增强乐感,同时,她也注重个别化教学,对几个课堂参与性较低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如:他们游的动作不会做,就让他们扮演“水草”,他们抓的动作不会做,就让他们捏握软球,周老师关注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浦雅琴老师的《桔梗谣》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三拍子,在初高中段学生的教学中,本课以朝鲜族的风俗特色导入,通过拍一拍、跺跺脚等方式徒手学习感知三拍子节奏;再出示长鼓,学生轮流学习用三拍子节奏来敲鼓,学生对长鼓的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最后以挖桔梗的律动来表现三拍子节奏,教师表现力强,结合教师的歌声,学生“挖桔梗”也是干劲十足,本课循序渐进,三拍子节奏的教学逐步深入,结合不同的打节奏形式,内容充实,时刻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致。
通过观摩这两堂课以及聆听专家、同行的点评,让我对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要注重四大领域:感受与欣赏,让学生能欣赏来自大自然、生活中、乐器中的音乐;演唱,让学生学会演唱或有节奏地念童谣、歌曲;音乐游戏,通过故事引导或活动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游戏中,体验乐趣;律动,让学生能根据音乐节奏做出简单的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及其生活经验,强调音乐体验;重视音乐实践,发展音乐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别差异;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刻板行为,可以创设一些结构化音乐活动。
学无止境,通过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我收获了唱游与律动课的不少经验,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每个培智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注重个别化教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第三篇:议论文写作《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保持个性
胡慧
习惯跪着的觉得,站着的是假清高;而站着的眼里,跪着实属卑贱。
在富人看来,穷人难免都有红眼病;在穷人眼里,富人多少有些不地道。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太不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走路的人觉得驾车的人简直就是横冲直撞横行霸道。
从内部看,这样的分歧,不为别的,源于自我。只因人们大多总是用自己的视野看别人,难以走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那个圈。
左手提笔却被众人嗤之左撇子,水中种瓜引发惊诧与议论,这可都是思维定式惹的祸。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是从头上剥,差异如此之大,却不能说谁一定是对的。因为没有谁一定要去改变谁,那一份惊诧仅存心地就好……
天下之美,美美不同。对待生活中的小分歧,大不同,学会去欣赏并接受。
正如千古名作《红楼梦》,不也正是有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智慧;平儿的细致才让这大观园流光溢彩,敞开胸怀,学会包容。
在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我们亦须坚持自我,毕竟没有一个人能防碍你是你不能按你的本性去生活,只要你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出道17年,王小帅基本保持着每两年拍一部电影的节奏。由于他一直坚持在走文艺片的道路,所以尽管他的作品总是在柏林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无数大奖,在国内却无人问津,大部分影片甚至没有公映。而王小帅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地方也恰恰在此。他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和票房而改变自己的风格,依然坚持他的理想主义,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从外部看,我们变得这样惊诧!社会的标准化,制度化亦是元凶之一,当代人的生活绚烂多彩,不愁衣食,却渐渐缺失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中说:“中国就像一大群羊,在头羊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前走,相互攀比这谁走得好,谁走得齐,谁走得快……”国人总是习惯于挺行别人的安排,或追随他人的行动,缺乏独立的人格,就一直在前人告诉你用右手写字,过要种在田地里这样的思维中浑浑噩噩,糊糊涂涂的过着。害怕不一样,不敢创新,更不敢玩出新花样。因为那样会被众人嗤之。羊随大流挨打,人随大流不换罚便根植于心中。
对于他人的从众心理,人家怎么样,我们无法左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答题过程中,能不听风就是雨,不被左右;在与人交谈中学会三思而后行,提身自我涵养与思辨力;对于每一热议事件,我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勇敢与人分享,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百态精彩纷呈,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答案因情况不同而不能单一断定,走出自己心中那个定式的圈,用一颗沉静的心坚定的心去包容,去坚持自我。
思维应成为我们生命之舟上的压舱物,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稳健前行,学会并将独立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让你的思想在荒野上奔驰吧!
第四篇:尊重差异,保持个性
尊重差异,保持个性
习惯跪着的觉得,站着的是假清高;而站着的眼里,跪着实属卑贱。
在富人看来,穷人难免都有红眼病;在穷人眼里,富人多少有些不地道。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太不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走路的人觉得驾车的人简直就是横冲直撞横行霸道。
从内部看,这样的分歧,不为别的,源于自我。只因人们大多总是用自己的视野看别人,难以走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那个圈。
左手提笔却被众人嗤之左撇子,水中种瓜引发惊诧与议论,这可都是思维定式惹的祸。差异如此之大,却不能说谁一定是对的。因为没有谁一定要去改变谁,那一份惊诧仅存心地就好……
天下之美,美美不同。对待生活中的小分歧,大不同,学会去欣赏并接受。
正如千古名作《红楼梦》,不也正是有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智慧;平儿的细致才让这大观园流光溢彩,敞开胸怀,学会包容。
在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我们亦须坚持自我,毕竟没有一个人能防碍你是你不能按你的本性去生活,只要你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出道17年,王小帅基本保持着每两年拍一部电影的节奏。由于他一直坚持在走文艺片的道路,所以尽管他的作品总是在柏林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无数大奖,在国内却无人问津,大部分影片甚至没有公映。而王小帅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地方也恰恰在此。他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和票房而改变自己的风格,依然坚持他的理想主义,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从外部看,我们变得这样惊诧!社会的标准化,制度化亦是元凶之一,当代人的生活绚烂多彩,不愁衣食,却渐渐缺失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中说:“中国就像一大群羊,在头羊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前走,相互攀比这谁走得好,谁走得齐,谁走得快……”国人总是习惯于挺行别人的安排,或追随他人的行动,缺乏独立的人格,就一直在前人告诉你用右手写字,过要种在田地里这样的思维中浑浑噩噩,糊糊涂涂的过着。害怕不一样,不敢创新,更不敢玩出新花样。因为那样会被众人嗤之。羊随大流挨打,人随大流不换罚便根植于心中。
对于他人的从众心理,人家怎么样,我们无法左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答题过程中,能不听风就是雨,不被左右;在与人交谈中学会三思而后行,提身自我涵养与思辨力;对于每一热议事件,我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勇敢与人分享,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百态精彩纷呈,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答案因情况不同而不能单一断定,走出自己心中那个定式的圈,用一颗沉静的心坚定的心去包容,去坚持自我。
思维应成为我们生命之舟上的压舱物,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稳健前行,学会并将独立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让你的思想在荒野上奔驰吧!
第五篇:尊重 帮助
尊重 帮助
关于一节品社课的反思
雨花实小马宁
刚刚执教完一节品社科——《想想他们的难处》。虽然品社我刚刚入门,但是通过这次区级展示,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就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追问品社科内容缘何呈现于此。
接到这样一个课题时,我一直在反问自己,为什么课本为什么要呈现这一课,它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我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孩子已习惯于“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事常有发生。面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会嘲笑,瞧不起。再加上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残疾人,对他们的难处很难感同身受,更不要谈精神上的尊重和生活中的帮助了。
二:斟酌品社科呈现形式
试上时,设计的内容比较生硬,孩子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残疾人真正的难处。根据学生这样的实际特点,我开始着手搜集和引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孩子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带学生走进残疾人中间,以达到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认识,引起情感的共鸣,体会到他们的艰难和种种不便,唤起孩子们的恻隐之心,找到行为的方向。即使现在不能很快的将认识化作具体行动,但是孩子们也能在一次次的体验活动中接受一次爱的洗礼,对残疾人这个群体多一份理解和同 情并在将来愿意加入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完成这一教学目的的关键就是体验,围绕体验,我将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结合学生的生活,活动化地处理教材,删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教材的旨意。比如课文中让学生体会盲人的难处是让那个学生单纯的想象看不到美好世界的痛苦,学生很难走进盲人内心,真正感同身受他们的不幸与不便。所以就改成了不用双手翻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感觉他们的“难”。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他们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那么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德育目标在学生以后的生产行为中也就水到渠成了。残疾人很多时候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也应该享有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尊严。如何唤醒学生们对他们的尊重呢?一些身残志坚的残疾成功人士的故事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靠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坚持,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事,足以打动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知道,残疾人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身体有残缺但是品质不残缺的人。所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故事,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呈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三:品社中的“两难问题”,让问题变的容易。
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逐渐匮乏的尴尬时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要面对的不是大是大非的简单选择,而是层出不穷的两难问题。这类问题一方面更贴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则更能考
验学生权衡正误,分清是非,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搜集素材时,有我们的设施建设和使用存在着很多跟残疾人朋友争利的矛盾问题。所以我就截取了典型的盲道被早摊贩占用的两难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这样的两难问题,学生们会更加坚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不为蝇头小利给本来就不幸的残疾朋友带来更多的不便。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前面陈老师、黄老师在我试上时的细心指导,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对自己教学风格的认识。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改变不了性格,我们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即使不煽情,也能走进学生的内心,直达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