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时间:2019-05-12 05: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第一篇: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这阵子趁着时间还算空闲,我读完了小说《失控的陪审团》。小说思路清晰,不同于我以前看的外国小说那般晦涩难懂,且颇有悬念,让人有不忍释卷之感。下面,我就想仅从法律角度来谈谈透过此书的一点感悟。

这本书对于学法之人最大的好处在于让我比较直观、全面地了解了美国陪审团制度。当然小说并不是从学术层面来向读者介绍制度的,而是通过剧情的发展慢慢呈现。美国的陪审团由12人组成,另外还有候补陪审员。担任陪审员,对于任何一位美国公民来说是一种无法推卸的义务,当然要成为陪审员还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在被随机挑中之后,也不是一定就能够坐在陪审席上。而对于双方律师来说,在随机挑选中若干陪审员后,他们的战役就打响了。小说开头就描绘了两方律师在密闭的房间里,通过仪器反复查看他们搜集到的待定陪审员的信息,以确定是否要留下这个人。而到了法庭筛选环节,首先法官以身体等一系列原因排除部分,其后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双方律师各方行使否决权,无条件否定某个待定陪审员,最终留下12人成为正式陪审员。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美国这样一个自由的国度,崇尚人文自由,个人重视隐私权,但每一个成为待定陪审员的公民,其隐私却如同一层薄纸,一捅就破,各方律师使出浑身解数,挖掘他们的隐私,他们的生活点滴都被专业追踪人员摄于镜头之下,供律师和专家分析,然后透过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各方所要的人选。人们说小说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不能否认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夸张程度,但也不能就此否认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像小说中所描绘的偷拍等行为,如果我是美国公民,一旦我被系统选为待定陪审员,我会不会就此生活在一种惶恐之中,会担心我的一举一动早已被摄入相机,被人放大到屏幕上,对我进行评头论足,如果是这样,我又怎么能以冷静客观的心态来进行判断?所以说,崇尚并不代表实现,重视并不代表十全十美,隐私权的保护再周全,也总有另外一个制度使其出现漏洞。

小说中第一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便是律师行使否决权甄选陪审员候选人的场景。这是开庭前双方火力的一次比拼。小说中法官给了双方各十次否决权,如何合理运用,如何最大可能留下对本方有利之人,同时也能通过对方的筛选,对于双方都不喜欢的人,是等自己开口将他“划掉”还是等对方行使,这亦是种心理战术的较量。如此比较来看,美国律师的工作量可比中国律师要大得多,不仅要做好出庭准备,更要尽最大可能挑选到能让本方胜算大的陪审员。其实在接触这部小说之前,我还是相信律师是个干干净净的职业,虽然不否认在从业过程中要处理好一系列人际交往关系,法院、检察院需要有一定人脉,平时的吃饭喝酒、请客应酬在所难免,但身为中国律师,多数还是本着职业操守工作,刑法中规定的律师伪证罪使很多律师工作起来多了一层顾虑,所以大多还是清清白白地进行代理,进行辩护。而在美国,如果真想清白从业,那么在陪审员筛选上就会使对方更胜一筹,而判决的出炉最终取决于陪审员的判断,失掉了陪审团,也就失去了获胜的可能性。前文提到的偷拍等,虽不违法,但终究是游走于道德边缘的行为,不是能够拿到台面上可以侃侃而谈的一些工作,如果是一个秉承道德良知职业的律师,如果过不了这个坎,想来是无法立足。

在小说中,等到真正确定陪审员以后,烟草公司一方,操作辩护的一个团队,就开始处心积虑地通过各种手段影响陪审员对于案件的看法,要么施加压力,要么间接施以影响,使陪审员倾向于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正因为陪审员独立,美国人相信陪审员是不受任何人操纵的,他们对案件最终的判断完全是基于一个正常人的理智,通过若干天旁听庭审,由自己内心、良知以及情感倾向作出的。很多人质疑这样一个制度,让美国五花八门的人都参与到庭审中,由他们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对事实问题进行裁决,实在有失公正,这样一群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如何能够从法律角度来深刻剖析双方争议焦点问题,从而得出由法律逻辑推演出的结论呢?是的,我也这样质疑着。更多的人,因为没有法律思维的基础,考虑问题完全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要想真正筛选出一个在案子开庭以前就对案件没有任何想法、对任何一方没有任何倾向的人,简直天方夜谭,只要是人,面临一个案件,总能形成最直观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会随着倾向一方的陈述变得愈发深刻,以至于另一方无论怎么陈述也抹不去原始的印象。要一群普通人,抹去原始印象,通过听到的证据和辩词,以理智角度去分析,得出颇为公正、合乎法律逻辑的结论,对普通人莫过于是一种苛责。所以,从辛普森案件中就可以看出,基于黑人种族的情感,陪审团做出了有利于辛普森的裁决。美国之所以还坚持着这样一种制度,只是找不到更好的制度罢了。(引自《历史深处的忧虑》)陪审团制度设计立论认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话,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断。理论如此,但实践却并非完美。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可以讽刺地说一句,这就是一个笑话吗。让两个无知的妇孺坐在合议庭席上,正常庭审表现得呆滞不说,没有发问,没有关注,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坦白说,其实世间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既然没有完美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去操纵这个制度。美国既然敢大胆放手让一群普通人才决定事实问题,中国的合议庭审议,纵然有两名人民陪审员,也还有审判长带领着来进行裁决,可以说比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还更为科学,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国人并不会操作这个制度,或说只是将这个制度流于形式,将之束之高阁,没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价值,忽略了精髓所在。

小说中陪审员在接受正式任命以后,就被法官警告了许多项规则,比如不可以和其他陪审员交流案情,不可以和其他人讨论案情等,这些规定无非也就是为了保持陪审员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的独立。那可真的是靠个人自觉了,如果两位陪审员真要交流,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这样想,不禁感慨美国的陪审制度是建立在多大的一个风险之上,从陪审员选择开始,一直到作出最后的裁决,这中间的距离,实在有太多变数,法庭无法为陪审员的独立构筑起一层密不透风的网,陪审员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所谓独立,也仅仅是相对的,较之于为各种信息包围的普通人来说,这群特殊身份的人他们接受到的信息量可能少一些,但绝对的独立,绝对凭理性作出判断,是不存在的。小说中,被告一方为了争取更多有利票数,挖掘陪审员不堪的往事、设下圈套对陪审员家属施加压力从而指望家属影响陪审员,亦或是暗着给陪审员好处,让陪审员在不知不觉中感情倾向发生转变,更绝的是,与某个有能力操控陪审团的人达成交易,购买有利判决。其实透过小说还是可以发现,制度是可行的,因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精神让美国人愿意履行这项义务的同时,也愿意按照规定自觉地履行这项义务,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平民,有一天能成为一宗举世瞩目案件的最终决定者,自己对于这个案件的走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会不会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幸,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本着主人翁的心态来面对这项义务的履行?我想会的,有时候做某些事情,正是因为自己的无足轻重,才有恃无恐,草草了事,倘若能够让旁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我想一个有理智有良知的人一般是会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进行的。所以说,陪审团制度使存在风险,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确定的,但风险的背后也是美国社会对于其公民的一份信任,相信有机会担任陪审员的个人会依法办事。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平衡。

在剧情发展到中间的时候,出现了较为戏剧化的一幕,那就是陪审团被整体隔离,以前出完庭还能回家与家人相聚,而现在则是要居住在法官安排的旅馆,与外界隔离,有专门的会晤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到了普通公民对于担任陪审员表现出的不愉快的一面,毕竟是可以说是要一个人脱离于社会,放下手头一切,而专为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做打算。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窥见美国对于陪审团制度的规则还是相当细化,比如当认为陪审团已经受到外界干扰会影响裁判时,可以对陪审团进行隔离;如认为某个陪审员违反规则,可以将之驱逐出陪审团队伍,让候补陪审员补上;如认为陪审团整体受到了不正当影响,无法做出客观的裁判时,法官可以宣布审判无效,隔一段时间后,再由一帮不一样的人组成陪审团,再次演绎重复工作。前文中我提到了对于风险的这样一种平衡,而这里我想说的就是对风险的一种保障。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也不完全是构建在巨大风险之上,却全无保障,反之,风险之后是有条条框框的规则来约束陪审员,这种约束可以看做是有形的,是程序角度的,而对风险的平衡,更多是无形的,侧重于从道德角度的。不得不再一次提到,世界上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任何制度都要依靠其项下细微的规则来尽可能地使之完美,如果人有心,只要不是背离时代潮流的制度,经过修缮,总可以发挥其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作用,如果人有心。

以上便是我对美国陪审制的一点感想。

第二篇: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

《失控的陪审团》是美国法律制度一部简明的教科书,它讲述了陪审团制度打到产生和对于美国的效果。下面,我仅就这部电影,就美国的法律体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电影过程不赘述。

一、陪审员的选择和产生

1.陪审员的要有一定的资格条件,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通例。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的规定并不相同,但一般都是从陪审员的国籍,年龄,住所,交流能力,有没有重罪前科和职业的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限定,比如审判是未满18周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或者有犯罪前科等,都没有资格当陪审员。另外像律师,法官,医生,牙科医生,消防队员,教师和政府官员也不能充当陪审员。作出如此的规定,原因其一是不能充许少数专业人员的垄断,而由一部分公民以普通人的情感、常识和判断力参与司法活动;其二是因为,陪审员的一旦设定往往是强制性的,所以对于一定社会职业人员,例如消防队员等特殊职业的群体,当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比参与审判更加重大时,也会把他们同时排除在外。

2.对于陪审员的选任也有严格的规则限制。美国的刑事诉讼规则中规定,陪审员一般从选民登记名单或者驾驶执照持有者名单中挑选产生,也有的从电话簿或报税单上挑选。挑选的原始名单一般包括80%的地区人口,有时甚至达到了90%。通常由书记员采取随即抽签的形式挑选。初选出来的陪审员名单一般为20人,重大案件可达40-50人;初选者将会得到法院的发函通知或传票,并被要求提供其基本情况;拒绝陪审义务者将会受到惩罚。

3.陪审团的审判规则。美国的刑事程序的基础是美国宪法,陪审制度上升为一项宪法的原则,则把陪审团制度上升为一个宪法原则,美国宪法中对它的规定可谓不厌其烦:第五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第六修正案:“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有权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第七修正案:“在习惯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额超过二十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由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合众国的任何法院除非按照习惯法规则,不得重新审查。”《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第6章第38条: “要求陪审团审判的权力”,共包括权利保障,要求,争点的确定,放弃,海事和海上请求5款内容。

第47条:“选定陪审成员”,包括对陪审团人员的询问,强制回避,免除3款内容。第48条:陪审团成员人数――参与裁决。第51条:对陪审团的指示:异议。

二、陪审团制度的定义

陪审制度就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机关吸收一定数量的普通公民参加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判的一种制度,一般采取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形式。大陪审团一般只运用于刑事案件,通常由23名陪审员组成(美国联邦诉讼规则规定,可以低于12人,但不能低于6人),职责主要是在庭审前,确定被告是否由犯罪嫌疑和是否提起公诉。所以大陪审团应当对检察官提出的被告人的罪证是否成立进行审查,而且这种审查是在被告人和其他律师不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审查后,按照多数表决的原则裁定检察官控告的证据是否成立或不足,从而决定案件是否起诉。小陪审团一般由若干陪审员组成,为6-7人,职责是听取庭审,查看证据,然后进行评议,就案件的事实部分进行裁决10。

三、美国采纳陪审团制度的原因.历史根基以及美国殖民者在反抗英国的革命中赋予陪审团审判的重要意义。2.人民的意志的体现(法意识)。

3.陪审团制度是对政丨府权力的有效制约,防止政丨府在法律制度中滥用权力。4.陪审团可以反映社会的人口特征和价值观念(陪审员的代表性)。

5.美国人信任陪审团制度还因为所有人在这一制度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将同样接受陪审团的评判。

四、陪审团的利与弊

利处: 1.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人,但他们是从上千人中遴选出来的,这个遴选过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过程;在审判过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而且普通公民参与审理和裁判,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关系、法律思维。因此,陪审团审判不大会将法律变为与生活脱节的神秘而抽象的东西。而是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所以陪审团审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相对于课程化法制教育来说,参加这种司法活动(陪审团审判)对于培养人们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把它说成是“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2.在美国陪审团有促法立法的功能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民是最终的审判者,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审判者。

弊处:

1、费钱。虽然每个陪审团成员一天的补贴只有16美元,但是一场审判往往旷日持久,有时候甚至长达几个月,再加上前期挑选陪审团、组织陪审团工作以及每天的伙食和其他开支,积少成多也不是一笔小开支。

2、缺乏专业性。按照法律规定,陪审团成员应当是非法律专业。陪审团成员挑选的随机性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理性的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作出判断,而往往只是感性的按照个人直觉做出结论。就像影片最后陪审团讨论的时候,支持辩方的那名成员说的,我们所要关注的应当是枪支公司有没有违反自己的法律义务,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杀人偿命的逻辑直接将矛头指向枪支公司。

3、并非绝对公正。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问题和秘密。正像辩方顾问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柄,只要抓住了就能左右他们的决定。换句话说,只要找对路,就一定能够收买陪审团。也正因为如此,陪审团有时也会失控,会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判决,比如说90年代的那场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正像Nicholas最后说的,他并没有主导陪审团的讨论,他所做的只是防止陪审团被人控制,让每位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投票。

第三篇:读《失控》有感

失控的社群,不确定的传播

——读《失控》有感

一个文科生读理工类的书,常常是一场灾难。我大学的时候不自量力,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认为自己看懂了,还兴奋地用荧光笔划出寓意深远的句子。结果那时我读理工科的女友在桌头偶尔看到这本书,读了后跟我说,“书真不错,就是不知道谁读的,重要的没看出来,不重要的反而都标下来了。”

之后,我就常常跟理工类的书保持距离。然而在看完《三体》三部曲以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三观尽毁,决心重新用科技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我是一个科技盲,然而今天,连科技盲也能意识到互联网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过去大家觉得科技和人文是两件不相干,甚至是对立的文化领域,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告诉我们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和人文正在往高度整合的方向前进,未来是否出现超级人工智能,甚至替代人类,不少人都相信会出现。KK就是其中一个。

KK是《连线》的创始主编。第一届世界黑客大会的发起者。1994年就出版了这本《失控》,2010年出版中文版。人们感叹的是,书中很多关于二十年以后的预言,现在大都实现。不过读此书的目的,不是追星的艳羡,而是理解网络和数字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乃至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的革命跟我们这些东方人的古典思维方法其实息息相关。KK说“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整本书似乎到处都展现出东方神秘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调调,这是我所熟悉的,但是它不是通过言简意赅的哲学,而是通过对科技进展的描述来呈现,这是我所惊讶的。不少朋友反映不好懂。“不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用通常的线性思维惯性来理解这本书的观点,而这本书却似乎刻意用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叙述笔法来展示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可能性:理论上说就是并行分布式计算,通俗点说,就是蜂群思维逐渐替代中心化的思维范式。

所谓蜂群思维实际上是对蜂巢的认识:十万多只蜜蜂的蜂巢秩序如何形成的?蜂群的灵魂在哪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统治者并不是蜂后,而是滚雪球似的舞蹈投票,最大蜂群获胜。这是一个类似白痴组成的选举大厅,但是效果惊人,这种彻底的分布式管理却让昆虫群体形成了一个仿佛有意志的有机体。这是一个由两万个群氓构成的有机体,或者叫超级有机体。蜂群思维展示的是群体的“涌现”的思维。

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更神奇的是,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当大量虫子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复杂到某一阶段,“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我们从蜂箱中发现的一切,都潜藏在蜜蜂的个体中,但是从任何一只蜜蜂都永远不能找出蜂巢的特性。”

当整体的行为从各个部分的有限行为里有规律地涌现时,身体与心智,整体与部分的二元性就真正烟消云散了。但我们不知道如何从底层涌现的。KK进一步指出: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要想洞悉一个系统的涌现结构,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运行它。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数量带来本质性差异。“记忆就是许多离散的、非记忆性的碎片汇总起来而从中涌现的事件。”蜂群思维是能同时进行感知和记忆的分布式内存。

这种思维范式和我们通常对于思维产生的理解是很不同的。我们过去假定有个大脑,或者有个社会的中心在做出设计和规划,然后大家遵守和服从这些规划,就能够实现社会的秩序。但是现在蜂群思维是在互联网和数码科技的条件下,人类不再通过中心形成规则和秩序,而是在大规模似乎“无意识”的集体行动中,形成人类社会的秩序。互联网如同原始人的一把斧子,或者火,它使得人与工具融合。不过互联网比斧子或者火这样的工具厉害,那些工具被单个人使用,而互联网则是众人一起使用,并进而产生了所谓蜂巢效应,你不知道是怎么形成集体行动的秩序,但是当大家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地构建事务的时候,秩序借助最少的规则完成。完善的计划已经不可能了,也不需要。人造的(文化)与自然(nature)已经不再是断裂的,而开始呈现出连续性。

在KK看来,(我觉得也是我们理解社区实验对于今天世界秩序的意义的关键),世界的秩序按照两种逻辑发生,一种是按照顺序操作的思路来构建系统,()另一种则是许多系统平行运作拼凑起来,从彼此并无关联的事件中产生。从群体中涌现出的不再是一系列起关键作用的个体行为,而是众多的同步动作。后者的群体模式更重要,这就是集群模型。两种极端的组织方式的混合构成现实生活的所有系统。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社区或者社群,我们就发现这样的系统就是两种极端组织方式的混合体,一方面政府系统或者市场组织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同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系统。它自然汇集着许多自治成员。自治意味着每个成员都根据内部规则及其所处局部环境而各自做出反应。这与服从中心命令,并根据整体环境步调一致的反应截然相反。这些自治成员形成一个对等网络,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它的特点是: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特征;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

这种分布式系统的好处是具有很强的可适应性;弹性;无限性;新颖性,具有可进化的特征。当然,同时它常常不是最优,它不可控,不可知,不可预测,不能及时反应。

对社区这样的认识对我们的社区实验提出了新的策略思考,可以说,从终极来看,社区需要的是失控的集群,而在NGO或者发展机构干预的过程中,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还是要采用可靠的老式钟控系统。多数社区实验都是在控制与适应性寻找一个平衡。“最有利于工作的设备就是部分钟控装置和部分群系统组成的生控体系统的混血儿”.而我们过去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发的群系统的作用,但是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机制将两者融合。这是下一步实验需要明确的方向。

KK在书的最后提到了如何无中生有的九律,类似于老子的《道德经》。他再次说明21世纪的科学图标不是原子,而是网络,网络背后是没有权威、没有中心的控制。由复杂性而生的凌乱之力并非能够杜绝错误,但却具有容纳错误的能力,这使得分布式存在成为学习、适应、进化的沃土。它与其说是一个物体,不如说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其实在社群的形成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只有无常。

对我来说,这种古老哲学和当代科技的融合,并嵌入到我们的人文生活中来是对我最重要文化震荡。我们对于社区或者社群得思考已经不能不总是要引入互联网的生态条件了。这种数码科技的嵌入究竟是给了社群中的人们更多赋权,还是剥夺了人们思想的深度和多向度的可能性,还很难下定论。但是在我们的生活操作的策略层面,它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对社群传播的颠覆性的变化。

在安德森那里,现代传播构成了我们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要素。而这种传播往往被国家意识形态有效地把控着。但是广袤的互联网跨越了国界和族群界限,权威机构控制的强制传播曾经被认为天经地义,现在却几乎一文不值。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我们进入了真正的自媒体时代,即使你坚持让每个电视台都放《新闻联播》,人们也只看自己的朋友圈,甚至在朋友圈,人们也只看自己有兴趣的。

第二,在自媒体时代,消费者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关心的内容,营销只是附带的。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传播的要义是“利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有利他精神的公益性传播作品才能在互联网真正存活下去。所以所有的传播者考虑的不应该是如何想着卖自己的产品或者思想,而是需要专注于受众的需要和阅读愿望,甚至去创造这一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做这样的社群的传播?在这个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人的智力支配的世界里,有效的传播要发生,最重要的是创意。互联网时代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意为王,没有创意的传播宁可不要生产。有了创意,还要生产出精益求精的作品,这个产品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任何可能的媒介。有了作品,还要有有效的传播的管道和方式。粉丝众多的大V的推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动员方式。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还是走题了。一篇想讨论科技的札记还是变成了对于人文的随想。“重要的没看到,不重要的都标记上了”.还是失控了,就此打住。

第四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观《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学院:教科院

班级:1108班

学号:071122011

姓名:刘思雯

本学期,在“电影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上,我观看了很多关于法律的电影,有《费城故事》,《杀破狼》,《杀人回忆》等等,受益良多。《失控的陪审团》同样是一部以法律为基础的电影作品,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影片。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影响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在前面叙述最多的便是“陪审团”三个字,我觉得,要深刻的了解这部影片的意义,首先要对“陪审团”这一名词有着明确的认识。

陪审团为法院中,用以判定事实的团体,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目前于司法制度中采用陪审团制度的有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等。

陪审团按照英文的意思应该称临时公民审判团,或者公民审判团。陪审团是指向法官宣誓并且对给定的案子做出裁决的一组人员,尤其是指被法律召集听取并且在法庭上做出案子最终裁决的一组人员。

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初审法院的重要工作,在采用陪审团的审判制度里,由普通民众所组成的陪审团通常用来认定纯然客观之事实。陪审团所认定的结果仅具事实认定之效果而非正式判决,法官会据以参酌法律判断做出判决。如果陪审团认定事实不合乎常理,或者有违背法官所给的法律指示,法官得一一找之申请排除陪审团的结论而迳为判决。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陪审团的权利与法官同等,甚至高于法官。作为陪审团组成成员的陪审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被告人内心的道德内容,这不仅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首要的职责,判断法律是否公正,使不公正的带有压迫性的恶法失效,让陪审员们成为与政府的专政和压迫相抗争的希腊自由女神帕拉斯的象征,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实现了陪审制度的宗旨——被陪审团审判,也就意味着被国民审判。在简单的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重温《失控的陪审团》,我就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有了更深的思考。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的、决定对嫌疑人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这是一个从英国沿袭过来的制度。哲学里面有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陪审团制度在美国沿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历经这么长时间而不衰,足以证明这项制度的社会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陪审团中的一员呢?

美国法律规定,除不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外,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美国的法律还规定,刑事案件要有12名陪审员,民事案件要有6名陪审员。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只有人认为陪审员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等有可能对公正审判有影响的,都可以提出调换,直至双方包括法官都认可了,才能做为正式的陪审员。这就是说,陪审团将凭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基本的是非标准和简单的法律知识来判断一个嫌疑人是否有罪。这就是陪审团制度存在并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础。

但是,面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我们不免会心生疑问:让那些毫无法律知识基础的普通人参与案件的审判,决定案件的审理结果,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可能有人要说,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是有严格的分工,陪审员只对案件事实问题作出裁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要是个正常的人,具有一定的常识和生活经验都可以胜任,甚至有时候比法官更加公正。其实不然,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只是理论上为了方便研究而作的完美假设。在实践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常常以不可分解的方式纠结在一起,难以区分。基于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相互纠缠而难以厘清,一位研究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的学者感叹:区分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问题。

有学者提出,期盼未曾受过法律训练,没有法律工作经验的普通公民能够出色地完成司法审判任务,恐怕只是一种乐观的愿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由不懂法律知识的人从事审判活动,其所依据的不是法律而是个人的知识和观念,这不是实行法治,而是一种人治。

尽管陪审团的裁定能力广受质疑,但是无可否认,陪审团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一、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如果审案由法官一锤定音,那么行贿的对象就是明确的,因为法官也是人,不能指望所有的法官都是包青天。而在陪审团制度下,法官只能主导法庭辩论和定案后的量刑。断案的是陪审团,法官无权干涉。那么要想行贿只能行贿于陪审员,而陪审员是从平民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直到开庭,控辩双方才知道谁是陪审员,陪审团也才知道要开庭的是什么案子,搞清楚了陪审员的来龙去脉,案子早已审完。况且,在陪审团期间,是不可以与外界接触的。重要的案子,连离开陪审团室都要有法警陪同。可以说,司法腐败在陪审团制度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陪审团制度规定,陪审团员中,有一人持否定意见,这个案子就不能判决。这样做可能带来审判效率不高,但它绝不会出现冤假错案!而一次次公正的判决,带给人们的信号就是,审判是公正的,判决结果是不容质疑的,因而极大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

三、有助于减少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分析近年来我们的涉法涉诉案件,原因无非是审理不公,让当事人不服,多次不公正、不严肃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对法官甚至对审委会失去信任。陪审团制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审判不公的问题。

四、有助于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参加了陪审团,不仅在开庭前要接受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受法律专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特别是在讨论判决的过程中,是一次最好、最生动、最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使陪审员从一个个具体的案子中,懂得了法律规定了什么?他为什么违法了?怎样才是不违法的?违法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法律素质。在我们正处在改革特别是司法改革的今天,陪审团制度的做法、意义无疑对我们是一种极好的启示。

有人认为陪审团造成办案效率很低,象日本地铁毒气案的主谋麻原明明是罪犯还审上几年,象张子强这样的人,为什么在国内就能迅速把他崩了遏止了他继续为恶,而在香港他嚣张了这么多年?我们认为,在我国有刑事案件审判效率极高的一面,但往往是牺牲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为代价,在一个文明法治社会,是不会轻易判定一个人为法律意义上的有罪,宁可漏掉一个坏人,也不枉断一个好人。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很和谐、很人性化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陪审团制度在世界各国的运行中仍有缺陷,但这一制度所体现的人民主权思想是值得我们拥护的。

经过了解与比较,我发现,虽然我国陪审制有一些不足,但也是从民主和正义的法的精神出发,倘若我们能立足我国的司法现状,吸收陪审团制度的优势,经年发展,我国的陪审制也能发挥其本来作用,充分体现司法审判的公平和正义。

第五篇:《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影像中的正义----经典法律电影赏析

姓名:

学号:

学院:化班级: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课上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回去后我又仔细看了一遍。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首先《失控的陪审团》这部影片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审判。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飞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在挑选过程中,双飞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我也对其有了相关的思考。

陪审团的利与弊 利处:

1.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陪审团人数虽然只有12人,但他们是从上千人中遴选出来的,这个遴选过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过程;在审判过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语言的影响;而且普通公民参与审

理和裁判,直接体验法律与生活关系、法律思维。因此,陪审团审判不大会将法律变为与生活脱节的神秘而抽象的东西。而是把法律变为现实生活。所以陪审团审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重要渠道,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扩大了司法审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而且相对于课程化法制教育来说,参加这种司法活动(陪审团审判)对于培养人们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把它说成是“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2.在美国陪审团有促法立法的功能

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陪审团制度实现了人民是最终的审判者,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审判者。

弊处:

1、费钱。虽然每个陪审团成员一天的补贴只有16美元,但是一场审判往往旷日持久,有时候甚至长达几个月,再加上前期挑选陪审团、组织陪审团工作以及每天的伙食和其他开支,积少成多也不是一笔小开支。

2、缺乏专业性。按照法律规定,陪审团成员应当是非法律专业。陪审团成员挑选的随机性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理性的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作出判断,而往往只是感性的按照个人直觉做出结论。就像影片最后陪审团讨论的时候,支持辩方的那名成员说的,我们所要关注的应当是枪支公司有没有违反自己的法律义务,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杀人偿命的逻辑直接将矛头指向枪支公司。

3、并非绝对公正。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问题和秘密。正像辩方顾问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柄,只要抓住了就能左右他们的决定。换句话说,只要找对路,就一定能够收买陪审团。也正因为如此,陪审团有时也会失控,会作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判决,比如说90年代的那场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正像Nicholas最后说的,他并没有主导陪审团的讨论,他所做的只是防止陪审团被人控制,让每位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投票。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这样,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

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而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陪审制度的国民参与性是美国诉讼制度最具诱惑之处,充分体现了美国法治的民主化。其实,陪审制度更体现了一种规则的游戏性,正如美国人所言,至少陪审制的问题与它的好处一样多。

然而,人民陪审员有可能被非法操控,使得正义得不到伸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凡事都可以被金钱左右,正如影片中的那样,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置正义于不顾,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当陪审团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后,就会有人主动地威逼利诱,在利益的面前,谁又能保证坚定地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呢?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影片表现的,是陪审团摆脱利益集团的纠缠,独立自主地做出公正裁判的过程。影片的结局是很和谐的,结尾也告诉我们人心的向善终会导向一个相对正义客观的审判结果。

启发:法律真正的目的是指引人们去理性地选择,对于一些社会败类的不理性甚至不人性的行为,法律可以去制裁,但制裁的效果也许不能让当事人满意,可是法律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也

许当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就会有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所以社会需要真正能够引起广泛反思的存在。

法制电影正是我们所需的这种反思。电影直面社会中一些阴暗面并真实记录的巨大勇气,以及对势要 查明真相和为权利正义斗争的高度赞美。像许多美国的同类型法律题材电影一样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其中固然有编剧、演员、导演的精彩表现,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电影直面社会 中一些阴暗面并真实记录的巨大勇气,以及对势要查明真相和为权利正义斗争的 高度赞美。敢于反思并有所行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

因此法律题材电影是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下载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失控的陪审团》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团的制度的思考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思考《失控的陪审团》这部影片讲的是一起状告枪支商的审判。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双飞......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电影《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持枪权争议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拥有雄厚实力的枪械公司受到来自在一场枪击案件中失去丈夫并独自抚养幼子的母亲的控诉,双方已成对峙......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精选五篇)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剧情介绍 《失控的陪审团》讲述的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儿子生日那天因枪击事件死在公司,两年后,死者妻子控告枪支制造商维轻公司,索取巨额赔偿。原被告两......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共5篇)

    《runaway jury》观后感 作物科学学院090101117陈雪梅 周四的民事诉讼法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电影——《runaway jury》。影片以反面的角度介绍了美国最具特色的法律审判机制:陪......

    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

    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事件开始于一场位于新奥尔良市的枪杀案。原告在这场案件中失去了丈夫,她以 “枪支泛滥使枪击案频发”为名,将一名富可敌国的军火商告上了......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本学期我选修了“文学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作为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想从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了解法律知识。文学中的法律,就是从......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美国陪审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本站推荐)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 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欧阳璐 法学4班20101867影片“失控的陪审团”由一个由枪杀案开始,围绕着受到控诉的枪械公司聘请的律师团,妄图控......

    陪审团(推荐)

    一、两大法系陪审制度异同 (一)共同点:其一,陪审员资格受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具备法定的年龄、居住权、前科、职业、文化程度等。其二,陪审员的确定均采取抽签方式。其三,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