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

时间:2019-05-12 05:2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

第一篇: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

1.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5.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第二篇: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1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摘要: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1.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B.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第三篇: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平平静静的说说中国的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平平静静的说说中国的科研(ZZ)来源: 张磊的日志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平平静静的说说中国的科研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了,早想写一些东西了。但好几次都是提起笔又放下了,有时候是因为不想写,有时候是因为不忍写,有时候是因为不能写。

但是我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因为我分明感觉到岁月的激流不停的冲刷着我的记忆,往事被一片一片的剥离,越来越残缺了。

写下来总还是能更长久一些,当然不奢望永恒。

2006年1月,我正式地向中科院某所递交了退学申请。在经历了将近半年的煎熬后,我平静的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和老板的争吵,以及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都突然消失了,我很轻松,而且有久违了的平静。尽管2006年整整一年我还是有很大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在经历了阵痛后,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在中科院呆了三年多,必须承认,我得到了很多锻炼和提高,逐渐变得理性,客观。

退学又让我变得独立,沉稳,坚强。

现在的生活让我平静,乐观,自信。

痛定才会思痛的,我常常想中科院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

科学院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他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更是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的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这是由于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有选择的支持,这没有错。但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1,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2,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在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平时在这些圈子的人脉方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这样就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3,课题立项全是高精尖。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们申请课题时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其实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的不怎么招摇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4,去探索未知世界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而探索其实严格来分析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的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5,科学家也会傍大款,傍大腕。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名曰“共同申请”,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6,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师从的老板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二)重立项,轻验收,导致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三)再说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其实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现在很多人以为研究生是硕士,博士就是博士。这是一个小题外话,我只是想说,以下我说的研究生包括硕和博。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目前有少数地方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上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导致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他们在国外做的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一回来就都被阉割了?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的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得,产出却没影了。就那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的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第四篇: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平平静静的说说中国的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平平静静的说说中国的科研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了,早想写一些东西了。但好几次都是提起笔又放下了,有时候是因为不想写,有时候是因为不忍写,有时候是因为不能写。

但是我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因为我分明感觉到岁月的激流不停的冲刷着我的记忆,往事被一片一片的剥离,越来越残缺了。

写下来总还是能更长久一些,当然不奢望永恒。

2006年1月,我正式地向中科院某所递交了退学申请。在经历了将近半年的煎熬后,我平静的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和老板的争吵,以及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都突然消失了,我很轻松,而且有久违了的平静。尽管2006年整整一年我还是有很大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在经历了阵痛后,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在中科院呆了三年多,必须承认,我得到了很多锻炼和提高,逐渐变得理性,客观。退学又让我变得独立,沉稳,坚强。

现在的生活让我平静,乐观,自信。

痛定才会思痛的,我常常想中科院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科学院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他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更是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的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这是由于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有选择的支持,这没有错。但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1,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2,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在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平时在这些圈子的人脉方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这样就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3,课题立项全是高精尖。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们申请课题时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其实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的不怎么招摇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4,去探索未知世界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而探索其实严格来分析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的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5,科学家也会傍大款,傍大腕。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名曰“共同申请”,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6,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师从的老板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

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二)重立项,轻验收,导致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三)再说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其实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现在很多人以为研究生是硕士,博士就是博士。这是一个小题外话,我只是想说,以下我说的研究生包括硕和博。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目前有少数地方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上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导致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他们在国外做的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一回来就都被阉割了?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的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得,产出却没影了。就那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的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文章出处:各个网站均有转载。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可查。

第五篇:一个中科院博士的读博感想

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篇论文完成了,小憩一会。顺便来晒晒我的博士成绩单,主要谈谈自己对读博士及发表SCI的一点感受。

我是03年本科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中科院的硕士,第一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基础课,由于当时想着可能会读博士,顺便就把博士生的必修课也完成了(也就是政治和英语再加上几个学分的专业课程),由于大家都直忙着课程学习,许多同学都在准备托福和GRE考试(现在想起来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不是他们其中的一位,起码对英语提高还是有点好处),对SCI是什么,有什么用并不清楚,只是觉得挺难的。

04年秋天回到研究所开始论文阶段的学习,刚开始的几个月就是看文献(导师写的一些论文、本方向的两本英文书和大量的SCI论文),郁闷的同时也慢慢的理清了一些思路,大体知道本方向当时的“热点”,“难点”等,导师提议让我把最近几个月阅读的文献整理成一篇中文核心的综述文章(本方向此前只是02年的时候导师有一篇中文核心的综述文章,国内相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第一次写文章,很兴奋但也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能参考英文综述写了,完成后给导师修改,反反复复10多次,文章写成投稿,很快有了结果,04年的最后一天,文章接受了。

05年,我转为博士(硕博连读,最后只有一个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又完成了另外两篇中文核心文章,审稿很快也都很顺利的接受了。转为博士了,必须尽快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说来惭愧,确定课题方向花了一年的时间),通过与导师交流,自己对文献的阅读,结合我们自己的样品、实验方法及仪器等情况,终于确定了博士论文的方向。时间过的很快,05年结束了。下一年我得奔着SCI去了。我们所的博士毕业必须要发表SCI的。

忙碌的06年。年初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获得批准,下办年英语学习四个月(当时获得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人都要去学习外语,通过考试才能最终派出)。其他时间主要是进行样品的准备工作(地球化学的同行都知道,样品准备情况直接决定了实验的结果),到年底,我的实验数据已经出来不少。部分需要到别的单位进行的实验样品也基本都准备好了。努力了一年,感觉有信心十足,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容易。

07年前半年,主要是部分实验的补充和重复(确保数据可靠,导师多次告诫我,数据一定要铁)。到7月份,我的所有数据已经完成了,对博士论文也有个大概的框架,剩下的工作就是写了。8月份,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去美国访问1年。9月份,我投出《科学通报》,两个月后收到小修意见,修改后返回接受。算是我的第一篇SCI了。

08年收获的季节。由于不想推迟毕业,我3月份我回国博士论文答辩,一切都很顺利。4月份返回美国后不久,我1月我投出一篇SCI收到小修意见,修改返回,7月初接受,第一篇国际SCI(07年IF 2.34)。5月份投出另外一篇SCI,3个月后收到拒绝意见(三个意见:两个审稿人和主编,一个审稿人似乎不在乎我的文章,而是列了很多文献要我引用“里边都有一个人的名字,我估计他就是审稿人”;另外一个审稿人提出了不少意见;主编自己则说我们的前言写的不好,没有明确的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英文也有一些问题),但主编强烈建议修改后重新投,按照要求一条一条的修改后重投,再次送审,10月初最终接受(不容易啊,该期刊07年 IF 1.33)。6月份一篇国际会议全文接受。7月底投出另外一篇SCI,10月底接受,这篇文章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一篇(2007 IF 2.05)。

08年下办年,我已经工作了。最近刚刚完成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篇论文。

总结:博士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中文核心论文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国际会议全文1篇。参加国际会议3次,提交第一作者国际会议摘要8篇,其中7次做海报展示;国内会议4次,其中两次做口头报告;研究所内做口头报告2次。博士期间申请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个。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奖学金赴美国访问1年。慢慢的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也要感谢很多帮助我的朋友,尤其是我导师(多次资助我参加国际国内会议,许多同学都很羡慕,当然我也要做到每次有所收获;大量的实验花费),包括国外的合作者。

通过这几年的博士学习,及博士生发表SCI,我想说以下几点,这些大家最后都会明白,但早明白点岂不更好些:

1.我更愿意把博士学位看作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有一番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2.至于很多人谈到的和导师的关系,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做个诚实,正值,上进的人,和谁相处都不难,何况自己的导师呢。当然多交流很重要,特别是很多导师学生很多,公差繁多,要相互理解(生活上的事情最好别烦劳导师)。自己主动很重要。平时能帮导师省钱则省,这样的话用有限的钱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了。

3.对于SCI, 有人说它是Stupid Chinese Idea,有人说它是科学界的圣经,我想如果你发了一些所谓的SCI后,你怎么说都可以,但你一篇SCI都没有,说什么都不靠谱。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可以代替的标准,接受吧。大家都得毕业,不是吗?

4.大量阅读文献,把读文献养成一种习惯,读完后问文自己,别人做了什么,发现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清楚了,那文献算是没有白读了。很多科研的想法都来源于文献,同时要争取各种参加会议的机会,国际会议的机会更是不能错过(不少国际会议对

下载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中国科研 ——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科研感想(范文)

    我的科研感想 研究生生活已经度过两年,从最初对研究生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现在研究生生涯已走过大半,总结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学习,作为......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一棵小树苗,在经历风风雨雨后,总会成长起来,长出新的许多绿叶,而这棵小树苗,总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题记“惨淡愁云不消,烟雾弥漫各地”,我感觉用于描绘过去的中......

    我眼中的辅导员-感想

    我眼中的辅导员 游来红 “万金油”、“高级保姆”、“消防员”等等,提到这些词汇,我想在教育行业首先便能想到“万能”的辅导员。一年的辅导员工作,说来不长,但却让我深深体会了......

    一个博士生关于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观点[小编推荐]

    一个博士生关于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观点 作者简介:王文忠,南京大学物理学系0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广厚教授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材料......

    我眼中的一个世界──我的家

    我的父母既不是什么高权显贵,也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只是很普通得不能在普通得的,像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样。但是他们对我们付出的远远大于一般父母的付出。我的家比较......

    我眼中的中国高速铁路

    我眼中的中国高速铁路 摘要:回顾中国高速铁路从自主摸索研发到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历程,以CTCS列控系统为例说明整合吸收国外先进成熟技术为中国高铁带来的技术革新。通过对......

    《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

    《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我眼中的中国。看这张图,在今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这张图刷爆各大网络,相信也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热血沸腾。这场跨越120年的辛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