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自检自查报告
XX县教育局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自检自查报告
县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新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贯彻执政为民新要求的一项战略任务。教育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作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战略任务,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健全领导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科(室)以上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信访办,明确一名思想端正、政治可靠、素质过硬的老同志专门负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教育系统综治工作、矛盾纠纷、安全生产和来信来访工作的责任领导及责任人。二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以“为民谋利、敬业奉献、诚信包容、团结友善、勇于担当、廉洁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三是指导各乡(镇)
—1— 中心学校、乡(镇)中学和县直学校(幼儿园)健全了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责。
(二)纳入总体目标,明确实施要点
教育局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县情认识,理清科学发展思路,以办XX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的总体目标。一是实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从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改进工作作风,引导机关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严格执行群众工作纪律,坚决纠正漠视群众诉求、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结合《XX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制定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细化职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课程教科书,受惠学生达 136387人,受益金额1319.28万元;按新标准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8909.11万元;对义务教育阶段52050名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费5292.82万元。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近13万人。
二是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为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入
—2— 园难”问题,2011年,共投资802.83万元,启动了待补、矿山、娜姑、大桥等4个乡镇的6个幼儿园建设项目。2012年,除继续在村落分散、不适于集中办幼儿园的乡(镇)开办学前班外,规划在较大的村委会和村落比较集中的地方,利用校点撤并后的闲臵资源兴办23所幼儿园。
三是扎实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为2.8万名不同程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寻求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减免学费24.4万元;发放各级捐赠救助金781.7万元;为2018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174.7万元。目前,正在启动新一轮干部职工捐资助学工作。
四是大力开办农村寄宿学校。为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教力度,教育局抓住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学校建设项目的机遇,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调整校点布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学生宿舍109幢、学生食堂71幢,寄宿制中小学达121所,基本解决了5.3万名中小学生的食宿问题。
五是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按照县委、县政府深化政务公开提升服务质量的要求,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选派1名工作人员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承担教师资格证认定和民办教育机构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优质化服务。上学年以来,办理
—3— 教师资格证76人次,审批新建民办幼儿园6家。
六是畅通师生利益诉求渠道。结合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制发了《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在基层学校设立局长信箱、直接走访干部群众、建立“两卡一台帐”和实行领导开门接访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和利益诉求,指导各学校共同做好矛盾排查处理工作,坚持把矛盾化解在第一线。一季度以来,接待来访30批次83人次,处理来信3件次,办理省市县转办件9件,办理县交办件2件,办理回复省网上信访件2件,调处化解社会矛盾20件次,积案0件次。
七是着力维护公共安全。高度重视并着力维护学校公共安全,多次组织人员对学校(幼儿园)的房屋设施、消防安全、食堂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各学校做好安全隐患大排查和防灾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限时整改。多年来,全县教育系统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和安全责任事故。
(四)健全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开展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行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教育局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重指导,职能科室齐配合、求实效”的工作模式;把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纳入目标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党政干部政绩
—4— 综合考评体系,与干部政绩、任用、考核“三挂钩”;明确由教育局纪委和督导室负责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重点检查和追究因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人及责任科室。以上措施,使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并在推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截止目前,没有因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发生任何群体性事件或造成不良影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困难进一步加大。一是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日益凸显,农村留守儿童数目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代沟管教”及“亲情缺失”给农村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困难,大规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加重了城区教育资源的负担。二是基层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不高。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没有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很多时候公民基本不参与社会管理,进而加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负担。三是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仍显单一。由于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着渠道不畅、保障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民众“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一些法院裁判后的案件又重新进入信访渠道,最终由上级批示甚至包案才
—5— “息诉罢访”、“人走事了”。
三、下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建议把城市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全面落实“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措施;继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二)完善群众维权机制。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法律援助体系和关爱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乡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做好基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勤排查,早发现,先处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民办幼儿园的工青妇组织;发挥各学校家长委员会作用,引入社会民众参与管理;依托乡(镇)综治维稳中心,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继续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扎实开展突出治安问题和场所排查力度,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6—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细读《群众工作九法》,让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省委书记栗战书凭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实践总结中,系统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教给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先进方法,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更有学可致用的方法示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牢固的群众观念、深厚的群众感情、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感受到他长期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的为民情怀,感受到他讲实话、办实事、求真务实抓工作的作风。这对于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领会栗战书书记《群众工作九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协调群众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栗战书书记“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的谆谆教诲和要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要有强烈的赶超雄心,奋发有为的壮志,一切发展为群众的观念,抓好发展促进和谐,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着力协调好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多数群众利益与少数群众利益的关系,时时刻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帮民困、排民忧、解民难,处处关心体贴群众,努力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为民情怀,感受到他讲实话、办实事、求真务实抓工作的作风。这对于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
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领会栗战书书记《群众工作九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协调群众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栗战书书记“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的谆谆教诲和要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要有强烈的赶超雄心,奋发有为的壮志,一切发展为群众的观念,抓好发展促进和谐,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着力协调好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多数群众利益与少数群众利益的关系,时时刻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帮民困、排民忧、解民难,处处关心体贴群众,努力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用务实的作风密切群众关系。群众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不能密切干部群众鱼水关系。栗战书书记“放低姿态,平等交流;贴近群众,问计基层”,既是他持之一贯的作风体现,又是他长期亲民爱民的领导风格。其务实的作风,鞭策着我们只有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读懂群众,才能找到解决群众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协调式尊重谦让,亲人式关爱照顾”,才能站稳群众立场、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进农家门、住农户屋、吃农民饭,才能在群众中学到方法、听到意见和发现问题。作为基层干部,党委政府所有的工作都要在一线落脚,都要在群众中宣传开展,都要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就需要我们要有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群众抓落实,带着群众抓落实。特别在当前各种矛盾不断凸
显,群众上访和重访案件不断增加,更需要我们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抓好发展,在服务群众中化解矛盾,从而融洽各方面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领导干部要提高群工能力,坚持用灵活的方法解决群众问题。栗战书书记“说群众的话,讲百姓的事;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有理说理,以理服人;言而有信,兑现承诺”,是他在多年群众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指导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会不会做群众工作,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栗战书书记用亲身体会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笔者在余庆履职近六年,跑遍了所有的村组,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直接而具体,也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自身修养,提高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依法履职的能力,才能抓好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范围广、诉求多、情况复杂,我们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对待,用灵活的头脑去分析,用变通的方法去处理,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只要按照栗战书书记的方法和要求去做,走进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群众就会真情流露、真心拥护,各种社会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第四,领导干部要增进群众感情,坚持用真挚的情感赢得群众信任。栗战书书记“群众工作九法”,深刻地告诉我们:用真挚的感情解决问题,是处理群众诉求最根本的方法。基层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对人民群众有着最深的感情,没有这种感情,就不可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尤其在面对有困难、有冤屈、有意见的群众时,一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正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诉求当家事去处理解决,多做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疏导,把做接访群众工作的过程,变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我县龙溪镇木叶顶村木顶组熊华英上访一案,是一个典型的“三跨三分离”,事发在广东肇庆,户口在余庆,历时五年四次进京上访和非正常访,通过我们无数次与广东肇庆对接,无数次与她促膝谈心,沟通思想,真诚帮助,最终让她走出困境,走上正常生活。
认真践行栗战书书记《群众工作九法》,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自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按照“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坚持“务必求快、只能是快、越快越好、更快更好”的总要求,“快”字为先、“干”字当头、“拼”字求胜,着力推进余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是抓好第一要务,着力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以及省、市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强化项目投资拉动,细化项目资金对接,加强核心经济指标调度,全力保“快”,奋力促“快”,确保全年进位突破,确保第一季度开门红。二是抓好用好载体,着力坚持开展“四在农家”、“五心教育”、“服务型党组织”等活动,扎实抓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发挥好县委群众工作部、乡镇党委群众工作站职能职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信访积案化解机制、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加大平安创建,着力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巩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三是抓好作风建设,继续推进“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以及“三访”等活动,层层抓好《群众工作九法》的学习领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努力在实践中学会贯通,在总结中学会运用。
(作者为中共遵义市委常委、余庆县委书记)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
阿克苏市委党校 张玉华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经常性工作,贯穿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要敢于做群众工作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时下,少数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这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一些镇村干部日常只顾在办公室工作,不善于联系群众,由于缺少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在做群众工作时,便抓不住人心,解决不了问题,面对群众时自信心不足。所以,要有“敢面对”群众的勇气,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面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二、要乐于做群众工作
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首先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事实说明,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
三、要勤于做群众工作
勤于做群众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多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步要勤,沉下身去,准确掌握了解广大群
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并为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提供准确的信息。回顾过去,我们做群众工作是不够勤的,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
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
四、要善于做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能仅有热情和干劲,还须有新方法、新招数,要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掌握法规。这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掌握法规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这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如果我们的干部学法懂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二是掌握方法。这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做群众工作,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时刻把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主动告诉群众,镇、村里正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打算,对他们会产生影响等等。同时,要创新宣教的形式。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生产生活习惯,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
总之,我们的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依法办事,那么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群众工作就会由难变易、由被动变主动。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街道构建“走百户、访百人、谈百心、交百友”
群众工作网络
**街道位于**中心地带,它东临迎宾路,西靠体育路,北接亲贤北街,南至晋阳街,辖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18493万人。近年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以建设“和谐、稳定、宜居”**为目标,以强化群众工作为主线,以“双包三联”为工作平台,以“走百户、访百人、谈百心、交百友”的“四百”活动为主题,以“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健全服务群众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为重点,积极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起因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第一年,也是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今年面临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村委换届选举也是今年工作之重,工作量大、矛盾急剧凸显,通过深入开展“四百”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下到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地解决群众最想最盼、最难最怨的现实利益问题。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队伍在做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
(一)不愿做群众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困难视而不见,很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马虎应付,敷衍了事,就算下到基层了解情况,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愿接近群众,从不主动找群众谈心,了解群众所想、所盼。
(二)不敢做群众工作。有的党员干部不敢面对群众,嫌麻烦、怕负责,能躲则躲,能避则避,害怕触及矛盾,感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稍有不慎激化矛盾,引火烧身,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于是碰到问题绕着走,明哲保身,处于不作为状态;有的面对矛盾和问题畏难发愁,遇到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惊慌失措,甚至处臵失当,激化矛盾,使工作遭受严重损失等等。
(三)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对做群众工作虽然怀有热情,也确实很想把工作做好,但实践中却束手无策,有心无力,总是说老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有的党员干部不熟悉政策法规,处理矛盾与问题时犹豫不决,模棱两可,迟迟不能作出处理办法,又或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导致有失公平,激化矛盾;有的党员干部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熟悉群众语言,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引起群众的抵触和反感。
二、主要做法
通过开展“走百户、访百人、谈百心、交百友”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上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姓忧、助
百姓富”,大力拓展民情收集渠道、民意诉求渠道、民困帮扶渠道,努力做到“你家底我清楚、你困难我资助、你就业我帮助、你发展我服务”,着力构建“有户必联、有诉必应、有难必帮”的群众工作新格局。
(一)“走百户、访百人”,着力构建民情联络网,实现“有户必联”。
建立固定的包居(村)蹲点下访制度。采取“包居(村)、包组、联户”的方式,把走访联系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全覆盖的走访和联系辖区内的每一户居民,做到“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联系人”。同时建立定期调研下访制度,实现干部进居(村)入户制度化、常态化。
党员干部在走百户、访百人中,要做到“五访五问”,即走访贫困户,注意询问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走访示范户,询问致富经验;走访打工返乡户,询问发展思路;走访诉求户,询问诉求事由;走访党员户,询问意见和建议。在指导共建居(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与共建居(村)农民群众的走访联系和结对帮困活动。
(二)“谈百心”,着力构建民意诉求网,实现“有诉必应”建立“民生台帐”,做到 “四清”即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清、收入情况清、就业情况清、主要诉求清;对在走访联系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能及时解决的要尽快解决。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居(村)为单位建立每月一次的“民情恳谈会”制度,包居(村)干部与居(村)干部到会征求群众代表意见,倾听民声、了解民盼、解决民难、化解民怨,并对台帐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梳理解决,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相关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对于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要及时整理上报。
(三)“交百友”,着力构建民困帮扶网,实现“有难必帮”广泛开展助贫、助困、助残、助学、扶持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助一扶”结对帮带活动,做到“三帮”,即帮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鼓励群众勤劳致富,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解决问题;帮解困——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提供信息、资金及其他服务,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发展——积极提供和介绍就业创业信息,引导和帮助帮带对象参加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做好“四员”,即: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民情民意的收集员、矛盾纠纷排查员、解决问题的协调员。
三、取得的成效
(一)畅通了上情与下情互通渠道。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开展舆情调查,全面了解和对上反馈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同时,群众工作站结合部门职能特点,积极开展农保、医保等政策法规解读,将上级精神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到基层,通报给群众,让群众及时掌握惠民利民的大政方针。
(二)提高了干部的素质能力。参加“走百户、访百人、谈百心、交百友”活动的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掌握当前涉农惠农扶农政策,注重学习法律和科技知识,为服务群众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进得了百姓门,听得懂百姓话,说得到百姓听,办得了百姓事,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要懂得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做群众工作,提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水平,认认真真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收集上来,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三)化解了不稳定问题。党员干部在走访中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列为主要任务,开展了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查隐患,找问题,及时稳控处臵,防止矛盾转化升级,保持了社会稳定。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指导我们分析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历来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宗教复杂的实际,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把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转变作为根本,坚决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深刻总结和反思孟连事件的经验教训,依理说事,就事明理,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像抓经济建设那样,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格局不断完善。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协调推进,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坚持把中央要求与云南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民情责任区、实行一线工作法、建立警民联系点、发放民情联系卡等有效方法和措施,组织开展“三走进三破解”、“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等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推进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专题培训、典型案例教育、创办全国首家农村干部学院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不断健全。坚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保证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维护稳定救助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针对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无灾不成年”的特殊省情,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机制,增强灾害救援能力,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拓宽社会参与抗灾救灾渠道,健全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和队伍,出台抗灾救灾,防震减灾、防洪、气象、森林等方面的法规,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就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作出了统一安排部署,出台了《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使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了联系群众、体察民情、解决民困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懈努力,云南省局部地区、领域和环节社会管理较为薄弱、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大为改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省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管理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大社会管理力度,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扎扎实实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为关键,以加强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为保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以社会管理的新成效促进我场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第一,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要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社会建设,科学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举措,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拓展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提高党员干部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是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切实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确保政府应该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坚持守土有责的原则,切实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四是要充分依靠群众,切实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五是要大力增强法治意识,切实推进依法治省。结合云南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全省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把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二,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不同主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探索完善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良好局面。一是各级政府要明确管理和服务职责。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加快完善社会领域的政策法规,加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理顺关系,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特别是遇到难事推诿扯皮的问题,努力形成各职能部门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二是城乡社区要进一步强化自治和服务功能。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建设。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把社区建设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三是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强化社会责任,明确管理和服务员工的职责。各级各类组织都要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更好地集中民情、反映民意、汇聚民智,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完善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做好直接服务群众工作。第三,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切实打牢社会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千方百计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完善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不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做好城市低保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城乡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的救助工作。特别要妥善做好库区水电移民、被征地农民和城市房屋拆迁居民安置等工作。三是要加快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解决群众就医看病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改危、抗震安居”的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解决好全省各族群众的住房需求问题。四是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深入推进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群众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好了,就从源头上根本上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就会变得更加坚实。
第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量工作在基层一线,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作。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基层力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社区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影响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和服务的优势。推动街道(乡镇)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整合基层管理和服务资源,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搭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增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干部选拔培养工作。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社会管理的用人导向,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和落实政策等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加大从机关选拔干部到基层工作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社会管理队伍。三是要切实加大对基层社会管理的投入。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第五,针对社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要抓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加强对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等的管理和服务。落实刑释解教人员有关安置政策,帮助和教育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认真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管护,积极组织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加快建立境外来滇人员管理和服务联动机制,构建覆盖境外来滇人员全过程、信息化的动态管理体系。二是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快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群众组织,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内部安全稳定。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管理。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严格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完善舆情监测体系。建立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上技术手段和力量建设,建立对网上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对网吧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第六,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时常威胁着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几乎每年都会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加强防灾减灾,始终是我们强化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防治水平、加大生物灾害防控力度为重点,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尤其是要针对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通航条件差,群死群伤的交通事故频发多发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少交通安全事故。三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和政法队伍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四是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的案件,确保各族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五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第七,加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服务,继续巩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云南省边境线长,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加大边境地区违法犯罪活动的整治力度,加强防范境外突发事件及边境冲突对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维护边境安宁。二是要强化反渗透工作大力加强国家安全队伍和缉毒队伍建设,增加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器材。推进口岸设施建设,加强边防、海关、电信、邮电、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进一步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加强文化稽查队伍建设,切实搞好市场管理,改善稽查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持宗教领域的稳定有序。对宗教问题较多的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要进一步充实宗教工作部门力量,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宗教团体组织,妥善解决他们的活动经费、办公地点和开展正常工作的相关问题。四是要大力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巩固和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寨”、“平安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成果,积极组织开展“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寺院”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五是要启动实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进一步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境外罂粟替代发展政策,严厉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遏制艾滋病上升势头。
第八,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只有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只有成为全省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规范,才能真正牢固稳定。必须坚持把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看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引导各级党组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引导群众用合法手段理性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增强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三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活动,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四是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加强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社会管理与利益问题密切相关,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公正合理、及时有效地解决好群众的利益诉求。一是要针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认真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因素,找准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二是要继续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回访工作,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反映出来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主,仲裁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等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以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为重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四是要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食品药品行为,加大整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及执法司法不公等背后的腐败案件或渎职行为。
第十,全力以赴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的实效。一切工作都离不开群众工作,社会管理更是如此。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检验社会管理成效的重要尺度。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全部工作的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带着爱心做群众工作。二是坚持把群众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做到决策部署到哪里、工作推进到哪里,群众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子,置身于群众之中,认真研究政策、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既让群众得实惠,又让群众高兴满意,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取信于群众。三是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和机制。通过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制度、群众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群众工作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水平。四是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针对当前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用好传统办法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形势和社情民意的变化,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共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决策中体现和维护群众权益。掌握群众心理,熟悉群众语言,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做到说服而不压服,换位思考而不居高临下,体谅包容而不斥责训示。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按政策法律办事,以理服人,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透,取得群众的谅解和支持;在不违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沉到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开展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干群互信,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完善一线工作法,真心实意在一线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促发展。五是及时把各地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与应运而生的新方法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疏导群众情绪,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群众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更具实效的多样化形式,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主动权。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把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抓实抓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必须担当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级党委要坚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社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具体抓,把社会管理工作抓出成效。其他领导干部必须履行“一岗双责”,既要对分管工作负责,又要对分管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工作负责。各部门要把社会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同步抓好落实。各地要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绩综合考评体系,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优化队伍,增强本领。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制度,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善于做社会管理工作、乐于做群众工作、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把社会管理得更加井然有序、健康向上、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三是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人大、政协要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增强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的特殊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创造条件,强化保障。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政策举措,加快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会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