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2 05: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

第一篇: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

崇尚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比较研究

一.中西绘画史概况 1.中国绘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称都是独特体系。它用毛笔, 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上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或山水画,花鸟画(卉)画动物画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使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代水墨画盛行。明清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2.西方绘画简介:

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油画的产生: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剂额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使绘画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技巧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一直流传于世界各个国家至今。

二.中西绘画特点: 1.中国绘画的特点

我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的绘画也以其迴异于西方的表现技法和审美意蕴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从古至今,在历代的传承当中,中国绘画在审美上形成了讲笔墨、求气韵、重表现等独特的绘画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客观上与中国国土的山川地貌、气候水土等自然景观极为吻合;在主观上又与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及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并涵盖在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下。例如,中国书法起源有三:一是汉字起源于象形,二是书写工具为毛笔,三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由此,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这和中国绘画同出一辙,“书画同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多表现为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另外一支为民间绘画,包括寺庙洞窟壁画、民间年画、画像砖、画像石等。

一、笔墨苍润随心而动

“笔墨”即用笔用墨。西洋画主要用透视、体积和色彩来塑造形象,其画面效果是空间感、体积感极强。而中国画却是以线和墨作为造型的手段,画面效果呈现散点透视、平面轮廓感极强,色彩注重装饰性。“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是也。

二、应物传神 写物之真

中国画较之西画,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西画追求的是客观物象的再现。对于客观世界,中国画给人的感觉是既象又不象,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恰恰是“意象的神韵”,而不是形象的再现。因此,“传神”和“写意”是中国画最明显的特征。

三、意境灵动 象外有韵

中国画强调意境,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詩书画一体是中国画的特点,特别是历代山水画。

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含蓄、虚实相间,画面中实处有形,虚处也是形,山水画尤为如此。所谓虚处,就是笔和颜料没有画到的地方。“计白当黑”、“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是西方绘画不可能比拟的。中国历代古建筑也是如此,在空间的分割和处理上,“虚”与“实”的理论传承始终。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艺术的直接影响。

例如:五代后梁画家关仝的代表作《山谿待渡图》:

此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2.西方绘画的特点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

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

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虽然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能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如拉菲尔的《雅典学院》: 此图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 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 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三.中西绘画的区别

1.中西方的绘画工具材料不同

中国画用线造型,用色为墨,而西方画用块面造型,用色为色彩。其次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采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画注重再现与写实,采用焦点透视法。正因为上述特点,中西方绘画给人的感觉不同

中国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而定型的笔、墨、纸(绫、绢)、砚,俗称文房四宝。笔是指经过精心制作的尖头毛笔,毛是从毛皮好的小动物身上,经过精心挑选而来的,一般有狼毫、羊毫、兼毫等;纸是指中国特有萱纸(有生熟两种,其中红五星净皮为最好),质地柔软晕化效果好;墨是指高级的油烟墨,不是一般墨水或任何颜料可以代替的,它通过水可以分若干层次,有墨分五色之说,即枯、湿、浓、淡、焦;砚是指是用一种特有的石头制作而成的(其中以鸡血石最为名贵),专用来为磨墨的。西方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有笔、纸(布)、色、刀等。笔是用鬃毛制成的平头的,象刷子,纸(布)都比较粗糙而且厚,有水彩纸、水粉纸、油画纸和油画布等,还有在经过处理过的麻袋布上作画;色是西方各种绘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通过色相和明度来分层,来表现事物形象的,一般有水粉、水彩、油画等色彩(指不同的画种使用不同的颜色,画油画就用油画颜色);刀是画油画时专用来刮出特殊效果和处理脏颜色的工具。

中国绘画由于所用的笔是尖头,这就决定了是用线来造型。不过中国绘画中的线是很有要求的,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古代人物画,特别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通过潦潦几根线条就把诗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思横益的风度跃然纸上;而西方绘画由于用的是平头笔,一笔下来是一片,这就决定了是用块面来造型,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2.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它所用的颜色是特制的中国画颜色(分水色和石色两大类),以水稀湿济,因而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后期的工笔重彩画也讲究滋润、自然的效果;西方绘画用的颜色(包括油画色、水粉色、水彩色等),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乔尔乔涅的《暴风雨》等。

韩熙载夜宴图 暴风雨 3.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而西方的二元论将天人分开,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注重人和人的潜能,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崇尚理性精神。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

富春山居图 雅典学院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

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4.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是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与享受。

5.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 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 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封建社会先秦时期。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与此相关,它造就了 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天人合一的 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 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 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 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 自然。

2、中华民族的盆地文化与西方海岛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一,崇尚“自然”和“自我保护”的中华民族心态。

由于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定型的盆地经验和长期的农耕生活,强化了热爱自然,自我保护的心 态。表现在政治上“先礼后兵”和“后发制人”;反映在军事上崇尚“保存实力”和“避实 击虚”;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内敛深沉”、“不事张扬”、“曲径通幽”、“深藏不 露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戏战术; 20世纪60-7 0年代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韬光养晦”的政 治策略,都是上述思想的高度发挥。

第二,强调“主动出击”和“暴露张扬”的西方民族心态。

欧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长期的海岛 生态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付外来入侵者,只能抢先占领制高点,只能“主动出击”“先发制 人”和“全方位迎敌”。在孤岛环境中,当外来入侵者登陆海岸时,岛内民族决无逃跑退路 和 自然庇护场所,抢先登上制高点,主动出击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这些长期的生态环境经验,也以文化的生物的“基因”伴留下来,形成了西方民族在政治上的具有开放性、攻击性和侵 略性的心态;在建筑形式上的“暴露张扬”性,如偏爱“山顶城堡”。表现在绘画上是直观 的、张扬的、裸露的艺术。

3、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象征文化的比较分析

如果把中国现代绘画中的象征主义内容以及传统山水画象征性意境的作品内容同西方 象征主义艺术作品进行全面对比的话,那么,我们在抛弃掉基本的形式及表达效果、目的上 的一致性之后,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对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意识方面的直接把 握上,西方人较为模糊,于是只好诉诸象征性手段,他们所展示的人物内心世界也就不甚明 确,西方艺术自古至今往往较为直观、直接、裸露,一旦采用间接、委婉、譬喻的方式,对 东方人而言就显得晦涩。相对而言,中国艺术家自古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刻画,运 用象征手法往往能做到游刃有余。西方象征性艺术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悲剧感;而中国的象征 性艺术包括山水画多采用理想化的特征手法,借用暗示、比喻手段,题材多是自然景观、自 然物、花鸟虫鱼、动物怪兽,或是古典诗文、神话典故、历史故事等等。

在表达目的、旨意上,西方艺术多是直接地表达深层含义,反映时代精神、人类情感,也表达某种共同的哲学理念;而中国象征性的艺术多以个人幻想的、独特的形式手法表达 自己的人生观、哲学理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又以自己的情感方式展现对人生对社 会现实的理解,以中华传统的艺术语言(仅仅是借用“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时代的生活准 则与精神风貌。在艺术作用与意义上,西方象征主义艺术是连接19世纪浪漫主义与20世纪超 现实主义的桥梁。我国的象征性手法及艺术作品内容,自唐宋古典主义山水艺术的象征性意 境表达开始,经过以后历代革新、发挥、充实,发展到明至清代中叶,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程 度。具体讲,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兴 奋剂,所以西方艺术是撩去外在的面纱,来解释其本质,然后由这本质实在加以挥发抛洒,进而尽情表露创作者的情感与意图;而中国的象征性艺术则是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意象,用以展示作者的主观情感、志向及个性。西方象征性艺术实质上是再现艺术,是裸露艺术,“裸文化”,它赤裸裸地表现了人物主体内心的恐怖及污浊的世界。展示的是一种直观的、波涛翻滚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中国的象征性意境山水画及现代绘画则是中庸、简洁、含蓄地 表达意蕴与精神。相比之下,西方艺术象征偏重简单、直接和裸露特征,中国艺术象征则较 为委婉、曲折和隐蔽。

6.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外国绘画,都有其共性的东西组成整幅画面。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的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怎样去认识和掌握色彩,怎样使色彩在绘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色彩写生中,训练直观的视觉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懂得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规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在美学领域,色彩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文化上的差别,中外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学来的中外文化都用来发展中国文化,虽然在文中只是提到了中外绘画,归根究底,最终目标还是中国文化。我们要大量吸收中外绘画文化,崇尚中国文化。广州画室www.feitianhuashi.net

四.总结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 “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 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

而西画则不然。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

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 “仿”、描摹、仿造 事物,偏具象。后期毕加索(西班牙画家,立体派创始人)、凡高(荷兰画家,后印象派 的代表)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中国画的资料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西方画的资料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第二篇:中国画与欣赏

中国画与欣赏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对中国画痴迷的人。下面我就对中国画的认识与如何欣赏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什么是中国画呢?中国画就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为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中国画植根于华夏民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各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分类有山水、动物、人物、工笔、写意等,其中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中国画“画分三科”即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分类。所谓“画分三科”,就是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的关系: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

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通常画中国画的必要前提是得学会欣赏中国画,会欣赏才能够从作品中看出其优缺点,然后揣摩与消化别人作品中的优点,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欣赏中国画也可以反省自己的作品,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加以改进自己的国画技法,不断进步。那么怎么来欣赏中国画呢?欣赏一幅中国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以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欣赏方式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一般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绘。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国画,一般来讲,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欣赏,因为它是真实、具体的,属于容易看得懂范畴。但如果是写意的、粗放的作品,特别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比较难欣赏,因为它形象不具体、不写实,就看不太懂,而且没有办法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那么,怎样来欣赏中国画的呢?欣赏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感觉,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着色、构图、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本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常常是画家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

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了教育和启迪,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大家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一幅中国画,用心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那么关于中国画的现状呢?我觉得我们似乎停滞发展了,原因就是现代社会里充斥的浮躁与嘈杂,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关于这个冲击我觉得原因

不仅仅是外部的环境,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是我们缺乏对中国画理论源渊的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画发展之所以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与我们缺少对中国画的理论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分不开的,是我们的画家对本民族拥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了中国画家在艺术理论上的混沌,发展上的徘徊不前。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画家在不停地追求虚浮的东西,很少沉静下来深究一些有关的文化知识与理论问题,在这种状况之下,也只会重复以“术”论“术”的道路,不可能在理性层面上有所提高,达到以“理”论“术”的境界。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那么中国画艺术将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总结来说中国画要想发展它的出路在哪里呢?还有如何发展、朝哪里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技法的变革与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而对于中国画的继承应该是继承古人之心而不是古人之迹,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我相信中国画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将会有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到时候就可以让国人看到更更富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中国画。

第三篇: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最终版]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

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却不知他国不仅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甚至于完成了工业革命,已经从思想、政治、经济全面升级换代,我们已然从世界强国之列逐步退出。经济上,重农抑商,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地位,长达两千年。始终处于农业文明的框架之内而不能突破。思想上,农业文明决定了封闭保守,愚昧封建的思维模式。教育制度实行的科举制度,退变为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培养“奴才”式的人才和官员。缺乏自然科学的教育,缺乏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些就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其实这是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加固封建专制,不断地加强皇权,不断地强化封建农业经济。不肯改变,不肯变革的后果。

日本是中国近邻,自古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等皆取之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日本仿中国隋唐制度为蓝本,结合日本旧习,从政治到经济,进行了改革,从而进入到封建社会。因而其政治、经济等方面与中国非常相像,近代前夜的日本也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中国、朝鲜、荷兰与之通商交往。可见,两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国情背景。但是,日本也有其特点。政治上从12世纪以来,武士阶层掌握了政权,天皇成为傀儡,政权落入到将军幕府中,军人掌权,没有经济、文化作支撑,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将军下的大名及中下级武士与将军幕府也是矛盾重重。这势必造成日本中央集权的分化,弱化了将军幕府的封建集权,为以后变革减少了阻力。经济上日本也是封建经济,但其国土狭小、多山,耕地有限,故其手工业、商业相对发展较好。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是一个岛国,文化多来源于外部。思想上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是中国封建社会所不具有的。这样一来,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阻力、对外来事物的接纳,改革者的成分,中日两国必然是截然不同。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2、国际环境:中日改革的时间不同。中国是1860年后,日本是1868年后,但同属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正好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阶段。欧美强国在进行工业革命中,急于解决本国内部的社会各种矛盾。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是一个较为有利的改革时机,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是一个同等的机遇。

第二,从思想认识上看。而面对相同的国情,相同的发展机遇,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所进行的反思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在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洋务派的先进人物尚且如此看待自身与对手,不要想其他人了。这一认识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改革的目的、内容、性质、作用的重大缺陷,注定了它失败的结局。

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福泽谕吉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还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他还呼吁说:“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福泽谕吉为日本选择的振兴之路,就是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文明体系,进而使日本成为欧洲型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其思想核心就是接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一切先进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入欧”。与中国的认识相比,高下立判。我们看到的是西方的皮毛,日本抓住的是西方的精髓。

落后不可怕,挨打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了、挨打了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挨打,还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对症下药。马克思说:“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我们的洋务运动就像行尸走肉,缺少改革的灵魂,焉能不败。

第三,从改革者的成分上看。改革是创新,就必须由新型的阶级阶层来组织实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恭亲王奕䜣以及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重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其本身仍然是封建政权的支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必然是封建地主。他们想到的首先是如何维护其封建利益,这样,学习西方就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谈何改革,这与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只是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使中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模式,诸如工厂、机器什么的,聊胜于无。我们无意否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巨大作用,究其本质,它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者也不能提出全新的思想理念,无非是封建皇权的再加固。

反观日本,其经济结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交换关系也日益频繁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他们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由于日本的封建制度异常僵化,统治等级的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是改革的具体领导者。可见,在日本,代表先进资本主义的力量及其同盟者领导实施了改革,他们是用一种新的体制来取代旧的体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第四,从改革的内容看:

洋务运动首先是军事技术的改革,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早期措施均是军工企业,是为了方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起的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也都是为军事工业的补充。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也是应外国的要求,为方便与外国打交道而设立的,改革涉及了经济、军事、教育三个方面,而且只是一部分。经济上使用机器生产,其管理还是封建性的,从性质上讲,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并非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是为了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以达到“自强”“御外辱,弥内患”之目的。军事上只是使用洋枪洋炮而已,军队的组织机构,管理机构、运行机构还是旧的体制。教育上只有一所翻译学校和一些留学生,全国性的、普及性的教育机构都没有,教育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西学的内容,美其名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些狭窄的、补充性的改革措施,怎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明治政府,于1868年4月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其后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方面,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政权的统一有利于改革政令的颁布实施。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经济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显而易见,日本的改革是全面的、顺应历史潮流的,用全新的体制取代了旧的体制,当然也保留了大量旧的有利于日本统治的的内容,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学史以明志,鉴史知兴替。通过对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我们认识到改革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国情,更新观念,开放思想,大胆实践,选贤任能,切合实际,适时调整,不断完善,只有不间断地将改革进行、深入下去,才能一直走下去,走向更加强大。

第四篇:教学质量与英语外教重要性对比分析

教学质量与英语外教重要性对比分析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英语外教对于英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使孩子们走向世界,长大后不甘于人后,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这一关,于是家长们开始苦心寻找语言环境来训练孩子,一股脑的跑去请外教,或参加有英语外教课程的各类英语学习机构。

给孩子找外教,同时相信“学英语,当然要找英语外教,这样发音才纯正”的家长确实不少。但不幸的是,常常出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偏信英语外教只会让贻害中国更多的孩子。

教学质量远比外教更重要

盲目追从“英语外教”,倒不如关心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教多年,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最近家长中颇为关注的被称作“浸入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就让我感触颇深。然而目前的少儿英语教育市场,能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机构是少之又少,abc360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家。他的外教都有专业的资格证还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家长不用担心口音问题。

警惕“洋南郭先生”

暑期中,祭出“英语外教”旗号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不在少数,“英语外教”授课,似乎也成为一些家长选择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准。

于是“金发碧眼”成了外语学校招揽学生的法宝。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中的外教不乏“洋南郭先生”。如果让自己的孩子赶上了这样的“黑外教”,钱的损失还在其次,让孩子养成发音不好的坏习惯,学了个跑调的英语,那就很难改正了。就目前国内的这些“黑外教”、“洋盲流”来说,他们并不具备教师资质、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再者,外教不能深入的了解中国学生的弱点和优点,无法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教学的弊端相当明显。家长们如果盲目地迷信外教,也只能是花高价“练听力”,打发时间。最后,孩子学了半天也就只能上交一份“白皮书”,什么也学不到。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英语外教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出发,认清英语教育的本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真正好的英语外教相当关键。

第五篇: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y-1088296学校代码:10475学 号:104753040607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ies and practices research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专 业 名 称:美术学 专 业代 码:!!!研究方 向:中国画教学研究 生 级:二o O四级 研究生姓名:堕焦宣 导师姓名、职称:马岭教授 完 成 日 期:三o o七年四月

论文主题词:美术鉴赏/中国画鉴赏/中国画鉴赏教学 中文摘要

我国古代的绘画鉴赏活动由来已久,近现代对美术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美术教育已经被确立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鉴赏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进一步实现民族的复兴,理所当然成为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古代绘画鉴赏活动与近现代中国画鉴赏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意义的阐述,结合基于郑州市第九中学中国画鉴赏教学的实践调查所进行的现状分析和研究,提出旨在提高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及相关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论证,形成科学实用的教学指导方法,希望对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鉴赏中国画鉴赏中国画鉴赏教学 Abstract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paim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since anciem time,and

accomplished with the deeper knowing about the

aesthesiseducation,aesthesis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in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Education.Chinese painting art is aform that fuse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and possesses thedistinct features of

national culture.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s the important channel to foster students to know the tradkional culture and

improvethe whole nation’S artistic appreciation,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education Can help our students to build the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andstimulate their patriotism

affection.Furthermore,it takes them to succeed the nationalculture and develop vigorously Our

nation.Therefore,hi曲school Chinese paintingappreciation education

certainly should be the key of aesthesi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against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inancient time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modemtimes,the expound of the meaning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education,and also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practice

investigation in ZhengZhou No.9 Middle School,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suggestions and education mode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Through the mutual expound and prove betwee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taking form a scientific and functional education

guide method,hopefully it Can make some help to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aesthetic appreciation,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美÷学位论交独立完成和魂霉创新的喜蹉

五人向河南兀擎提兰硕:拳,_立年请。友/、、释童声明:所至交的擎住论工置赢I、香导师妇指导下独立兄成甑.肆研研晃的课题有新奇勺见解。据戢所_i=={.黔炙平特别加以说明.标童和致谢醐地方外,论芰::不g括兵他/、。已经发丧或撂写过的妒冕戌最,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百、奢研札枸的掌‘三或t三车爰段保存、j二转车住论叉(甄辰炙左、帝鬯÷交互)。(涉及保誉矗晷鲤学位论天在解誉后适慝五捩舫、毒)

学t三袤得者(季t三论天传芽:釜名 名垄寥 学吐论文赣导教情茎名 玎即导厂互吆二 引 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艺术学习领域的必修课程之一”。1并规定“美术鉴赏”成为其内容标准的五个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之一,且在其它四个系列的八个模块的“每一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2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至少三个模块的课程,但鉴于“美术鉴赏”对普通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和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再任意选择其他模块。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和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两大类。美术作品中,绘画艺术又是其它美术门类的基础。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鉴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关键。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绘画,传统的政治、传统的经济到传统的伦理观念,一切传统的文化,均无复古代的辉煌”,这在“许多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不可置疑的自卑。”误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文化的发达,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民族自信心的不足。“传统是一种资源,传统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和财富,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就有可能站到一个别人所没有的高度,从而形成特色,形成优势。传统又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个人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这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会鼓舞和推动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开拓新的境界。”4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1版,294页2同上,306页3徐建融著;‘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孔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第1舨,43页4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期 l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卫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进了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距离。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和全球意识的形成,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日渐频繁。西方文化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居于全球优势文化的宝座。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西方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来,文化交往不可避免。虽然“文化交流是文化生产和保持活力的根源。但是文化交流决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自身的品质为代价”1。目前,许多孩子对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非常熟悉,却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知甚少,对达芬奇、凡高的了解远比对吴道子、齐白石多得多,这的确非常可怕。要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一种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2

美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它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教育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条件。我们既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又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但有学者提出“鉴于目前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低下,更有必要在多元文化趋势中,适度强化本土和民族文化。”3

反映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加强传统美术文化内容的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中国画作为传统雕塑、工艺、建筑等相关美术门类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1尹少淳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12页2同上3尹少淳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13页4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1版,295页

2地成为美术教学的重点。中国画的鉴赏教学在普及中国画鉴赏知识、培养鉴赏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意义重大。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了对当前中国画鉴赏教育的发展现状有较为整体和全面的把握,笔者决定从对中国画鉴赏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入手。3

第一章古代中国画鉴赏与近现代中国画鉴赏教育的发展历 程 目前,笔者尚未发现关于美术欣赏教育发展史的专门研究,但一些学者关于美术教育史的论述中经常涉及或包括美术欣赏教育的发展情况。如: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讨论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情况,其中包括美术欣赏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以下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画鉴赏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大致的回顾。

一、古代绘画鉴赏概述

我国古代关于中国画的鉴赏教育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没有专门的欣赏教育。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的教育,其中的“乐”、“书”可以看作艺术教育的开端。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教化作用。自魏晋开始涌现出的不少画论、画评等著作,实际上就是一种鉴赏活动的产物,它们在客观上起到了进行绘画鉴赏教育的作用。南齐谢赫的《画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客观上已经起NT鉴赏教育的作用。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在翰林图画院设立“画学”,画院体制形成并逐渐完善。画学中的学科设置中除技法之外还重视文学修养,所设画理问答实际上涉及了欣赏的内容。元代至清末,出现了各类供人欣赏和临习的画集、画谱,在实际上也起到了欣赏教育的作用。

二、近代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画鉴赏教学始终包含在美术欣赏教学之中)

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打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使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响。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兴起,其目的是适应工商等实业的要求,改变半殖民地中国极贫极弱的状况。这一时期开设的图画课和手工课都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到了民国初年,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开始被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受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主义的审美教育思想,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为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蓬勃兴起,在教育思想体系上铺平了道路~。“五四”运动以后审美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23年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中,“欣赏”成为包括“制作”和“研究”在内的小学美术教育的三个领域之一。至此,美术欣赏教育在中国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初步确立。我国最早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大约始于1932年。这一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即提出了“艺术概说及形象美学浅说”的课程目标,同时在实施方法概要中也提出了对于古代、近代等名作与现代精神作比较观。以后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同样沿袭了这一要求。1940年《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教育涉及了描述和评论的内容,并要求掌握相关艺术史知识,这是美术欣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图画课程标准草案》则出现了美术简史和名作欣赏的内容,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灌输学生美术常识,并培养其了解并欣赏美术作品之能力”。1948年颁发的《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不仅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供给欣赏各项美术作品之机会提高爱美之兴趣”,而且将美术史分为中国美术史概说和西洋美术史概说。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79页 5

三、1 949年后的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建国初期的教育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此时期的美术教育以实用功能为重,欣赏教育的目标弱化,但还保留了少量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由于某种政治与历史的原因,近20年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美术教育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美术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1979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关术教育的思想?逃芎蜕竺拦δ懿⒅兀朗跣郎湍芰Φ呐嘌匦鲁晌朗踅逃闹匾勘曛弧P轮泄闪⒁院螅捎诟髦衷颍泄舐降厍胀ǜ咧谐て诿挥锌杳朗蹩纬獭#保梗梗澳瓴糠值厍伎杳朗跣郎脱⌒蘅危⒈嘀屏讼喙亟炭剖椤5剑保梗梗材甑氖焙颍朗踅逃难Э铺逑登饔谕晟疲我的谌莅靶郎汀薄ⅰ盎婊薄ⅰ肮ひ铡薄#保梗梗衬辏诶钺扒甯弊芾淼闹苯庸鼗诚拢医逃被嶙橹嗽弊攀种贫ǜ咧幸帐跣郎涂谓萄Т蟾佟K孀叛K刂式逃牟欢仙钊耄帐跣郎驮嚼丛绞艿接τ械闹厥印#保梗梗茨暝医涛椒⒊鐾ㄖ笃胀ǜ咧姓加帽匦蘅问奔淇琛耙帐跣郎汀笨危懊朗跣郎汀保#保梗梗的臧洳剂恕镀胀ǜ呒吨醒б帐跣郎涂谓萄Т蟾伲ǔ跎蟾澹罚魅饭娑朗跣郎涂问瞧胀ǜ咧械谋匦蘅危朗醪耪浇肓似胀ǜ咧械目纬烫逑怠8么蟾俟娑ǖ慕萄谌萁鱿抻诿朗跣郎汀#保梗梗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其基本精神和内容与1995年颁发的大纲是一致的。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摆上了与德智体同等重要的位置。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艺术学习领域的必修课程之一”。并规定 “美术鉴赏”成为其内容标准的五个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之一,且在其它四个系列的八个模块的“每一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1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l版,294页

6择至少三个模块的课程,但鉴于“美术鉴赏”对普通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和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再任意选择其他模块。. 据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画鉴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渊源。在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绘画鉴赏教学,但绘画鉴赏活动却是传统教育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对绘画本身的品评赏析外,还特别强调其社会政治功能和修养心性、怡情悦趣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画论、画评著作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绘画鉴赏教育的作用。近代以来,除了特定历史阶段,对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视程度基本上在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似乎出现了美术欣赏一统高中美术教学天下的局面。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美术教学从单纯的美术欣赏课转向了注重操作实践活动与鉴赏活动相结合。但是,可以看到鉴赏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受到相当的重视。7 第二章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意义

任何-fq学科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其二是该学科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变化,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一门学科不具备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就不配在“寸土寸金”的学校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美术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通过美术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中国画鉴赏教学,作为美术学科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俞剑华在其《国画研究》中指出:“国画之价值甚多且大,由其对于吾中华民族有密切之关系,与无量之助力。凡属国人惧应爱护之,提倡之,使之发荣滋长,永为吾民族之光辉。…并将“中国画之价值”分为“普通之价值”、“教育上之价值”、“特别之价值”三大类,每类之中又分若干子目。笔者也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点,将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意义分为两大类:

一、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一般意义,二、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殊意义。“一般意义”指美术鉴赏活动所共有的意义系统,“特殊意义”是指中国画鉴赏教育较之其它艺术形式的鉴赏教育所具有的特别的意义。

一、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一般意义

(一)开阔眼界,扩大认知领域——认识功能 绘画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反映艺术家或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同时,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能够直观、形象、具体的传达信息,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顾恺之之《女史箴》,阎立本之

《步辇图》、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认识途径。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坞页

8又如八大山人的“零碎山川颠倒树”、徐渭的“笔墨无多泪点多”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和感受,从中可以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以便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和洞察力。

(二)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教育功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社会意识形态形象化的表现形式。美术家在表现美术作品时,必然要反映一定的哲学意识、宗教意识、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尤其是中国画极重视画家人格之修养、思想之纯洁,注重抒高雅之情,写深沉之意,因而也更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古,美术就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鲁迅先生曾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教师日记》中写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意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1

(三)满足审美需要,提高审美能力——审美功能

审美需要是人的本性。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并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2所谓“享受”,既有物质享受,还有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其中也包括审美享受。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生俱来,但要真正形成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审美实践的培养和锻炼。中国画鉴赏活动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同时,还提高着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优秀的绘画作品,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结晶,是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物化形态,是现实美的提炼、概括和升华。1转引自:叶志杰;‘论中小学美术教育文化生态创生》,《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2期,30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3页 9

(四)娱情怡神,促进身心健康

鉴赏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娱乐方式。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中国画风流潇洒,随笔挥写,多文学之趣味,富哲学之幻想,含诗词之韵味,具优雅之情调”1可使学生情感得到疏导和释放,情绪得到调节。

二、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殊价值

(一)树立民族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画家俞剑华在其著作中提出:“故欲民族之复兴,必先使之有自信力,欲使之有自信力,必先使知民族本身。有丰富之宝藏,有高尚之文化,有为人所望尘莫及而足以自豪之物,吾黄炎华胄,并非劣等民族,则自信力自油然而生,民族始有复兴之望。”并谈到:“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世界各国亦以吾国有此高妙之艺术,对于吾民族亦发生相当之敬仰”。2当代学者谈到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时也认为:“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艺坛的前端和领导位置,而且举世公认。”3并在文章中以详尽且具说服力的文字加以阐明。通过中国画鉴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了解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其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基本的国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之中。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只是泛泛地空谈爱国主义思想,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中国画的鉴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感悟’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2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页3陈传席:‘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学术讨论》,2000年第7期

lO和理解,不失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下载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国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5篇)

    儿童国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 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 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渊远千年,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的特殊风格,也吸引着孩子的兴趣,用惯了蜡......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

    英汉对比研究[5篇模版]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 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伊顿纪德英伦国际校服发展中心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此提案受到了很大重视。校服究竟应做成何......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让学生学会欣赏并评价中国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设计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二课 《中国画与油画》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让学生......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