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5:3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第一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一、工作成效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6万人,参保率100%,实际报销比例 77.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参保4万人,参保率96.7%,实际报销比例51%。2011年已参保人员达3.7万人,参保率90.1%,目前报销比例达60%以上;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35.8万人,参合率95.19%,实际报销比例从2006年的37.02%提高到目前的64.23%。按照医改政策要求,将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全省率先降低了儿科起付线。二是门诊统筹全面开展。根据省、市有关精神,县上建立完善了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方案,取消了居民医保个人帐户,并根据不同病种,对符合政策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依照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和3000元两个标准,按50%的比例予以报销。县上在2010年积极探索新农合门诊统筹运行方式的基础上,2011年制定下发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方案》,普通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80%。截止2月底,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8605人,补偿金额43.4万元。三是基本医疗筹资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160元,在校学生由100元提高到120元。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水平从2006年的5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元。四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有效开展。2010年,全县共救助城乡贫困患者2694人,发放救助金1432万元,资助1.7万人参保参合,人均资助参保参合资金达到30元。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一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序进行。做为全省首批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8个试点县之一,在省、市有关会议召开之后,及时对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物进行库存清理,对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在省、市政府及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从2010年5月25日起,在 19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个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据统计,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全县共降低就诊群众药品费用178.6万元。二是药品二次议价顺利完成。于2010年6月完成了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二次议价工作,共确定配送企业12家,药品1695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044种。据测算,通过药品二次议价,全县药品采购价格比省级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33.25%,比2009年我县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17.38%。三是药品配送趋于规范。根据医改方案,县上及时成立了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核定事业编制7名。制定出台了《医疗机构药品配送管理实施方案》,确定由成功竞标的12家配送企业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药品进行统一配送,并将县级医院使用的基本药物也纳入企业配送范畴。为切实规范企业配送行为,确保药品供应不断档,县上又制定出台了《药品配送企业阳光积分监督考核办法》及《药品配送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办法》,规定每月由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对药品供应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直接取消配送资格,确保了药品配送工作的规范、合理、公开和透明。四是积极开展药品质量监管。在药品二次议价时,县药监部门提前介入,审核竞标企业资格,建立了药品配送企业档案。在日常监管中,药监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84人次,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792户次;抽检基本药物目录药品21批次,不合格4批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61起,罚没款2.2万元,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32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硬件建设方面。县上紧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各类卫生项目,基层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2008年以来,争取并实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项,累计总投资5559万元,总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2008年以来,为基层医疗机构共配备各类医疗设备3265台件,总价值700万元,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配备的8辆急救车也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软件建设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本地培训等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切实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2010年,先后共选派147名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24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省全科医师、护士转岗培训,106名医务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参加了高一级专业学历教育,对全县248名乡村医生委托属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培训,全年共邀请省、市医疗机构专家指导业务工作26人次。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县上积极与上级医疗

单位衔接,全力搭建县内医疗单位与省内知名医院间对口帮扶平台。2010年,在首阳中心卫生院建成兰州军区总院帮扶基地,开创了全市军地共建医院的先河。县一院与兰大二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促进了县一院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帮扶基地于今年1月在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属全市首家中医药领域内的对口帮扶基地。资金补偿方面,县上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将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或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10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财政一般预算补助1455万元,较上年增长1.92%,基本保证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乡村一体化管理方面,县上结合对村医的管理实际,严格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即统一行政、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药品、统一考核、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的工作要求,以云田二十铺村卫生室为模式,对基础设施优,村医业务素质高,工作开展好的村卫生室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截止目前,全县78家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力争年内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达到70%以上。

(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稳步推进。县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考核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督导和考核等具体实施工作。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培训,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多万份,占任务的100.1%,其中重点目标人群建档管理7.9万人,占任务的106%; 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7万人,占任务的100%;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6104人,占任务的122%;乳腺癌检查1210人,占任务的60.5%;对3498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占任务的79.5%;为3117名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投服叶酸,占任务的137.9%;为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占任务的100%;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共检测孕产妇3806人,占任务的79.3%。共下拨使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909.05万元,及时兑现了村卫生室人员每村每年6000元的补助经费。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完成。一是科学核定编制。坚持按需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及岗位等基础资料信息进行认真摸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编制449名。二是公开选拨领导班子。为切实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县上制定下发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实施办法》,对2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岗位于2010年7月进行了公开选拨,竞聘产生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于8月10日全部到任。以乡镇卫生院院长选聘为契机,结合卫生系统内部考察结果,兼顾公选成绩,通过综合考评,将28名优秀的卫生系统干部职工选拔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副职领导岗位。三是全力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工作机制。县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制定工作方案、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考察聘用等9个程序,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对未聘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4人采取了卫生系统内统筹调剂,对11人办理了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7人鼓励自谋职业,确保了和谐稳定。四是兑现绩效工资考核。根据省、市关于绩效考核的有关精神,县上制定印发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分为机构考核和人员考核两类。机构考核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结果按照分值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作为各级财政补助经费扣减(10%)和奖惩(排名前三3位的按照2:1:1发放奖金)的依据。人员的考核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按月和按年进行,绩效工资按照“突出一线,兼顾平衡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将人员分为公共卫生服务(防疫、妇幼)、基本医疗服务(临床、护理、医技等)和后勤保障窗口服务(财务、司机、总务、药房人员、合管科人员)3大类,绩效工资构成按照基础工资占70%、岗位工资占10%、奖励工资占20%的标准核发。

(六)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陇西自然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和发育,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都两中心”目标定位,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医改办《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县上加大落实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根据省、市《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和《中医科室建设标准》,在县卫生主管部门设立了中医股,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县级各综

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药管理科、中医科、中药房和中医病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45%的基层医疗机构设有理疗科和煎药室。同时,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中医药疾控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保健科,县卫生监督所设立了中医监督科,有效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提升了中医药普及运用水平。二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县上把创建中医药特色示范机构和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全县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卫生室开展了中医药特色创建活动。2010年开始创建中医老年病专科和针灸康复专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重点针灸理疗专科、1个市级重点中风病专科。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运用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疾病工作的通知》,县上积极开展“西学中”、“中学典”和“师带徒”等活动,启动实施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遴选指导老师29名、继承人67名,先后有 8人被评为省乡村名中医,11人被评为市名中医。切实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训力度,2010年,共选派8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中医学院适宜技术师资培训班,县内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20项,受训人员437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有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应用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至少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年1月,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中医康复理疗馆,截止目前,共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320人次,减免医药费用2.8万元。四是推广使用中医药验方处方。在认真做好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的基础上,县上组织了20名中医药专家,以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编印了12个中医验方,在全县进行推广使用;各医疗机构也按照疾病谱排序和县域地产中药材资源,编写了10个能治疗当地常见病的中医药处方和方歌印发各医疗机构,并组织乡、村、社区基层卫生人员,对处方的加减辩证运用进行培训。通过中医药验方处方的推广运用,全县各医疗机构中医药使用比例较上年明显提高。2010年,各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人次达16.68万人,其中门诊15.7万人次,住院9800多人次;中医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32.1万元;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由13.02%提高到22.87%;门诊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3.27%提高到21.46%;住院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7.14%提高到24.2%。五是严格落实中医药费用报销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省卫生厅新农合医保对中医治疗常见病给予全额报销的政策,2010年,新农合中医药总共报销2586人次,报销金额970万元。

(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有效加强。县上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22项制度,切实执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机制,先后健全完善了《医疗服务有奖举报制度》、《医疗机构检查结果共享制度》、《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等规章制度,将“四个排队”和 “八个排队”结果及时予以公示,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规范了医生用药行为,减轻了患者负担,过度医疗得到有效治理。根据对全县各基层医疗机构2009年第四季度与2010年第四季度排队结果分析比较: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由20%提高到26%;平均住院费用由850元下降到660元;平均门诊费用由31元下降到22元;门诊输液人次由15%下降到11%;单病种平均费用由1231元下降到1059元;患者满意度由95%提高到97%。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经县编委批准成立了“陇西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核定编制3名,具体承担全县医改日常工作。为建立权责明确、协调有效的医改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县上制订印发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实施办法》,确定了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包保”基层医疗机构名单,切实健全了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医改工作启动实施后,县上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省、市领导对我县医改工作也高度重视,多次亲临陇西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切实了解工作动态,掌握医改难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深入研究讨论,及时协调解决,确保了全县医改工作有序推进。县医改办也经常召开医改成员单位座谈会,听取工作建议,研究制定医改措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二)制定配套政策,靠实工作责任。在深入调研测算、准确掌握县情实际的基础上,县上经过深入研究,多方征集意见,根据《甘肃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先后编制印发了操作性强的“一主五辅”医改文件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方案》等5个配套文件,细化了工作措施,靠实了工作责任,为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切实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县上制定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和《城市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规范了工作程序。

(三)开展调研摸底,加强督促检查。为切实摸清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数据,县上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调研,特别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财务收支、债务等方面开展详细调研,对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核对,为搞好医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翔实资料。同时,县上领导非常重视对医改工作的检查督促,多次亲自带队或安排县医改办组成督查组,对全县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医改各项任务进展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过程坚持跟踪督办,确保了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工作氛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的调整,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县上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医改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医改工作,引导老百姓对医改成效作出合理预期。同时,县上主要领导逢会必讲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要求全县要大力宣传医改的进展情况和成效,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推动医改所做的努力,为深化医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卫生部门也在全系统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多种方式,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和县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精神,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相关政策,让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工作者掌握政策、理解政策、自觉执行政策。

第二篇:陇西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陇西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陇西县作为全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8个试点县之一,在省市医改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全面贯彻中央“保基本、打基础、强基层”的医改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医改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成效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2.6万人,参保率100%,实际报销比例 77.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参保4万人,参保率96.7%,实际报销比例51%。2011年已参保人员达3.7万人,参保率90.1%,目前报销比例达60%以上;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35.8万人,参合率95.19%,实际报销比例从2006年的37.02%提高到目前的64.23%。按照医改政策要求,将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全省率先降低了儿科起付线。二是门诊统筹全面开展。根据省、市有关精神,县上建立完善了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方案,取消了居民医保个人帐户,并根据不同病种,对符合政策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依照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和3000元两个标准,按50%的比例予以报销。县上在2010年积极探索新农合门诊统筹运行方式的基础上,2011年制定下发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方案》,普通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80%。截止2月底,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8605人,补偿金额43.4万元。三是基本医疗筹资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160元,在校学生由100元提高到120元。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水平从2006年的5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元。四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有效开展。2010年,全县共救助城乡贫困患者2694人,发放救助金1432万元,资助1.7万人参保参合,人均资助参保参合资金达到30元。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一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序进行。做为全省首批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8个试点县之一,在省、市有关会议召开之后,及时对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物进行库存清理,对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在省、市政府及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从2010年5月25日起,在 19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个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据统计,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全县共降低就诊群众药品费用178.6万元。二是药品二次议价顺利完成。于2010年6月完成了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二次议价工作,共确定配送企业12家,药品1695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044种。据测算,通过药品二次议价,全县药品采购价格比省级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33.25%,比2009年我县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17.38%。三是药品配送趋于规范。根据医改方案,县上及时成立了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核定事业编制7名。制定出台了《医疗机构药品配送管理实施方案》,确定由成功竞标的12家配送企业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药品进行统一配送,并将县级医院使用的基本药物也纳入企业配送范畴。为切实规范企业配送行为,确保药品供应不断档,县上又制定出台了《药品配送企业阳光积分监督考核办法》及《药品配送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办法》,规定每月由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对药品供应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直接取消配送资格,确保了药品配送工作的规范、合理、公开和透明。四是积极开展药品质量监管。在药品二次议价时,县药监部门提前介入,审核竞标企业资格,建立了药品配送企业档案。在日常监管中,药监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84人次,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792户次;抽检基本药物目录药品21批次,不合格4批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61起,罚没款2.2万元,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32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硬件建设方面。县上紧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各类卫生项目,基层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2008年以来,争取并实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项,累计总投资5559万元,总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2008年以来,为基层医疗机构共配备各类医疗设备3265台件,总价值700万元,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配备的8辆急救车也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软件建设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本地培训等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切实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2010年,先后共选派147名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24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省全科医师、护士转岗培训,106名医务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参加了高一级专业学历教育,对全县248名乡村医生委托属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培训,全年共邀请省、市医疗机构专家指导业务工作26人次。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县上积极与上级医疗单位衔接,全力搭建县内医疗单位与省内知名医院间对口帮扶平台。2010年,在首阳中心卫生院建成兰州军区总院帮扶基地,开创了全市军地共建医院的先河。县一院与兰大二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促进了县一院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帮扶基地于今年1月在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属全市首家中医药领域内的对口帮扶基地。资金补偿方面,县上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将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或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10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财政一般预算补助1455万元,较上年增长1.92%,基本保证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乡村一体化管理方面,县上结合对村医的管理实际,严格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即统一行政、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药品、统一考核、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的工作要求,以云田二十铺村卫生室为模式,对基础设施优,村医业务素质高,工作开展好的村卫生室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截止目前,全县78家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力争年内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达到70%以上。

(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稳步推进。县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考核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督导和考核等具体实施工作。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培训,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多万份,占任务的100.1%,其中重点目标人群建档管理7.9万人,占任务的106%; 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7万人,占任务的100%;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6104人,占任务的122%;乳腺癌检查1210人,占任务的60.5%;对3498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占任务的79.5%;为3117名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投服叶酸,占任务的137.9%;为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占任务的100%;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共检测孕产妇3806人,占任务的79.3%。共下拨使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909.05万元,及时兑现了村卫生室人员每村每年6000元的补助经费。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完成。一是科学核定编制。坚持按需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及岗位等基础资料信息进行认真摸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编制449名。二是公开选拨领导班子。为切实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县上制定下发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实施办法》,对2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岗位于2010年7月进行了公开选拨,竞聘产生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于8月10日全部到任。以乡镇卫生院院长选聘为契机,结合卫生系统内部考察结果,兼顾公选成绩,通过综合考评,将28名优秀的卫生系统干部职工选拔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副职领导岗位。三是全力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工作机制。县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制定工作方案、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考察聘用等9个程序,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对未聘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4人采取了卫生系统内统筹调剂,对11人办理了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7人鼓励自谋职业,确保了和谐稳定。四是兑现绩效工资考核。根据省、市关于绩效考核的有关精神,县上制定印发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分为机构考核和人员考核两类。机构考核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结果按照分值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作为各级财政补助经费扣减(10%)和奖惩(排名前三3位的按照2:1:1发放奖金)的依据。人员的考核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按月和按年进行,绩效工资按照“突出一线,兼顾平衡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将人员分为公共卫生服务(防疫、妇幼)、基本医疗服务(临床、护理、医技等)和后勤保障窗口服务(财务、司机、总务、药房人员、合管科人员)3大类,绩效工资构成按照基础工资占70%、岗位工资占10%、奖励工资占20%的标准核发。

(六)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陇西自然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和发育,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都两中心”目标定位,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医改办《在深化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县上加大落实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根据省、市《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和《中医科室建设标准》,在县卫生主管部门设立了中医股,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县级各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药管理科、中医科、中药房和中医病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45%的基层医疗机构设有理疗科和煎药室。同时,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中医药疾控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保健科,县卫生监督所设立了中医监督科,有效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提升了中医药普及运用水平。二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县上把创建中医药特色示范机构和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全县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卫生室开展了中医药特色创建活动。2010年开始创建中医老年病专科和针灸康复专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重点针灸理疗专科、1个市级重点中风病专科。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运用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疾病工作的通知》,县上积极开展“西学中”、“中学典”和“师带徒”等活动,启动实施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遴选指导老师29名、继承人67名,先后有 8人被评为省乡村名中医,11人被评为市名中医。切实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训力度,2010年,共选派8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中医学院适宜技术师资培训班,县内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20项,受训人员437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有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应用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至少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年1月,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中医康复理疗馆,截止目前,共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320人次,减免医药费用2.8万元。四是推广使用中医药验方处方。在认真做好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的基础上,县上组织了20名中医药专家,以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编印了12个中医验方,在全县进行推广使用;各医疗机构也按照疾病谱排序和县域地产中药材资源,编写了10个能治疗当地常见病的中医药处方和方歌印发各医疗机构,并组织乡、村、社区基层卫生人员,对处方的加减辩证运用进行培训。通过中医药验方处方的推广运用,全县各医疗机构中医药使用比例较上年明显提高。2010年,各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人次达16.68万人,其中门诊15.7万人次,住院9800多人次;中医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32.1万元;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由13.02%提高到22.87%;门诊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3.27%提高到21.46%;住院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7.14%提高到24.2%。五是严格落实中医药费用报销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省卫生厅新农合医保对中医治疗常见病给予全额报销的政策,2010年,新农合中医药总共报销2586人次,报销金额970万元。

(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有效加强。县上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22项制度,切实执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机制,先后健全完善了《医疗服务有奖举报制度》、《医疗机构检查结果共享制度》、《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等规章制度,将“四个排队”和 “八个排队”结果及时予以公示,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规范了医生用药行为,减轻了患者负担,过度医疗得到有效治理。根据对全县各基层医疗机构2009年第四季度与2010年第四季度排队结果分析比较: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由20%提高到26%;平均住院费用由850元下降到660元;平均门诊费用由31元下降到22元;门诊输液人次由15%下降到11%;单病种平均费用由1231元下降到1059元;患者满意度由95%提高到97%。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经县编委批准成立了“陇西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核定编制3名,具体承担全县医改日常工作。为建立权责明确、协调有效的医改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县上制订印发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实施办法》,确定了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包保”基层医疗机构名单,切实健全了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医改工作启动实施后,县上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省、市领导对我县医改工作也高度重视,多次亲临陇西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切实了解工作动态,掌握医改难点,县委、县政府主

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深入研究讨论,及时协调解决,确保了全县医改工作有序推进。县医改办也经常召开医改成员单位座谈会,听取工作建议,研究制定医改措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二)制定配套政策,靠实工作责任。在深入调研测算、准确掌握县情实际的基础上,县上经过深入研究,多方征集意见,根据《甘肃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先后编制印发了操作性强的“一主五辅”医改文件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方案》等5个配套文件,细化了工作措施,靠实了工作责任,为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切实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县上制定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和《城市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规范了工作程序。

(三)开展调研摸底,加强督促检查。为切实摸清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数据,县上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调研,特别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财务收支、债务等方面开展详细调研,对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核对,为搞好医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翔实资料。同时,县上领导非常重视对医改工作的检查督促,多次亲自带队或安排县医改办组成督查组,对全县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医改各项任务进展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过程坚持跟踪督办,确保了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工作氛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的调整,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县上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医改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医改工作,引导老百姓对医改成效作出合理预期。同时,县上主要领导逢会必讲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要求全县要大力宣传医改的进展情况和成效,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推动医改所做的努力,为深化医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卫生部门也在全系统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多种方式,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和县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精神,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相关政策,让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工作者掌握政策、理解政策、自觉执行政策。

第三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四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档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展开。

会议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会议要求在重点突破以上三项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会议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执业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下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市医改第二督查组各位领导: 你们好: 自中、省、市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赵玖梅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

    城关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 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山......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盐池县人民医院 2011年7月县卫生局 2011年在县委、政府、主管厅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卫生厅在我县召开全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现将我委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

    家长培训主要做法与成效

    家长培训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常规管理,常抓不懈 在抓家长学校常规管理方面,我们作到了一提高,二聘请,三落实,四活动,五保障。 “一提高”:自从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