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培训主要做法与成效
家长培训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常规管理,常抓不懈
在抓家长学校常规管理方面,我们作到了一提高,二聘请,三落实,四活动,五保障。
“一提高”:自从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主抓,并由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家长代表组成了家长委员会,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又从教师中选拔出一名优秀教师任专职教师,专门负责家长学校工作,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并在学校阶梯教室配备了电脑、大屏幕投影等,作为家长上课的教室。家长学校工作已列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了。
“二聘请”聘请社会上有知名度的离、退休老领导为家长学校的名誉校长,聘请知识面广、有经验的老师为兼职教师,每位班主任为活动联落员,这样就组成了一支稳定的、家教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全校形成了指挥灵活、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学校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辅导”:即每学期三次集中辅导,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开学初召开家长学校开学典礼,介绍学校的基本概况,公布家长学校的各项制度,教学计划。学期中以《家长读本》为辅导内容,联系实际开讲座,布置课后作业。期末知识测试,对本学期面授、刊授、自学的内容进行验收。每次答卷既有基本题,又有理论联系题,评出优秀试卷进行表奖。
“四活动”: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把学校办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我们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家长的参与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每学期召开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座谈会,征求家长在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展示学生作业及特长表演。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向家长开放的窗口,让家长充分了解子女在校表现的同时,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每学期抓住节目、纪念日的庆祝契机,教师与学生同台献艺,邀请优秀家长参加活动,使家长感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伙伴关系。每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邀请家长到学校担任监考员,使家长体会到学校狠抓教学质量的决心。每学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一次,请优秀家长介绍从家长学校学到的教育子女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尝试,同时表彰本学年度的“优秀家长”。
“五保障”:一是学校设有家教办公室,家长上课的大教室,并配备电脑、多媒体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有一支业务精湛、教子有方、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每位辅导教师授课时都能理论联系实际,多方位,多角度多视角地为学员们授课,师资力量保障;三是在教学中一直使用《家长读本》一书,学员人手一册,这套教材编写有层次,案例分析典型,是一套深受家长欢迎的好教材:四是制度齐全,并制订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有了制度保障;五是资金投入保障,有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布置教室、购置教学备品,外出学习,表彰优秀学员等。
(二)讲座引路,全面推开
为了办好家长培训,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以定期专题培训、集体面授为主,特色系列活动为辅等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合理的教育手段,加大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力度,不断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按照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每年要进行2-4次的面授,每学期培训时间不少于6小时,通过专题报告、系列讲座、家长开放日、家教咨询、《家教小报》等形式,有计划地完成教学计划。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五明确”、“四个结合”、“三个落实”、“二个保证”、“一个开放”。“五个明确”是: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每节课的课前调查内容,必须有针对性;明确普遍现象与个别现象的存在及原因;明确讲解内容与课后作业相结合;明确社会、学校、家长各自的职责。“四个结合”是:对家长的系统教育与结合学生、家长、学校实际而进行的专题讲座相结合;定期对家长的系统教育与向家长发有关问卷调查、宣传资料等函授教育结合;每学期对全校家长的集中培训与班级召开的家长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分散指导相结合。“三个落实”是:家长学校的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的落实。“二个保证”是:保证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保证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一个开放”是:家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学期向家长开放一次。
家长们参加学习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从教育孩子毫无经验到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过程的转变。翻开家长心得,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寥寥数语,都能看出来自不同素质家长的肺腑之言,这些话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力量。
(三)以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家长的教子水平。
十九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影响最深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把未成年人培养好、教育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近几年来,宝安区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扎实开展家庭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良性局面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在全省走在了全面。宝安区每年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家庭教育宣传周,我校根据区家长学校的部署,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每一届家庭教育宣传周的主题为口号,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了宣传周启动仪式、名家大讲堂、国学经典诵读、家庭亲子论坛、亲子手抄报、亲子书信互动、张贴相关标语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会感恩”中英文演讲比赛、创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家长开放日活动、家庭学习论坛活动、真情“面对面”风采展示活动、系列“家校互动”交流活动等。
通过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引导家长们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引导家长们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家长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营造一个与孩子共同求知求识的家庭氛围,以促进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让家长了解了最新家庭教育信息和动态,感知肩上责任的重大。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使家长们养成了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重视家庭的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家庭不仅成为一个温馨的港湾,更是浩瀚无边的学海。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家长反响较好。我校也因此受到了宝安区教育局及宝安区家长学校的好评,连续三年被评为“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
(四)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作为新一轮家庭教育的重要工作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实现家长学校实验研究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 及“书香型家庭”活动作为实现家长学校工作的新突破。实验中我们深深感到“创建学习型家庭” 及“书香型家庭”的过程,是家庭成员成长的过程。在创建中,家长是主体,家庭成员中既要发挥“大手”牵“小手”的帮带作用,也不能忽视“小手”对“大手”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的指导、引领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全程、全员的终身学习。
1、成立“创建学习型家庭” 及“书香型家庭”领导小组
实验中,我们选出一部分家长与学校共同组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的核心。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学习有关文件,了解创建工作内涵,提升理论指导含量。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创办《亲子手抄报》,通手抄报向实验的家长发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家长们自愿、购买《家长读本》一书,百余名家长参加了实验,每个家庭制定了“家庭学习计划”。
2、培养学习型教师队伍
“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创建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的专利,作为教师,不管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都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下,身先士卒的创建“学习型家庭”。为此,学校把读书活动带进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校创建“学习型校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习型家庭” 及“书香型家庭”创建的特色之一。首先,学校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在教师中大兴读书之风,成为创建学习型校园的开端。在读书活动中,教师们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建立个人微博及电子图书馆,争分夺秒挤时间学习。他们蕴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潜能得以展示。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做了很好的铺垫。
3、不断扑捉实验中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家庭分享
针对家长在实验中的存在的片面性,对创建“学习型家庭” 及“书香型家庭”理解的不够全面,有的家长认为放弃了自己的继续学习机会,陪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才是合格父母等,我们组织召开了“合格父母之经验谈”的家庭教育研讨会,通过成功家教经验,使家长们对“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有了新的认识。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习给了我快乐”征文活动。孩子们畅谈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活动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进行提高家长素质实验研究并非一个讲座,一次讨论,几次活动就能解决的,这是一场家庭教育的变革,是需要持续发展的活动。
4、加强课题研究,提升家长教子水平。
2006年10月起至2009年10月,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这一课题的理念,已经植根在广大一线教师的头脑中,对课题一些概念的界定有较科学全面的认识。(2)学校已初步建立起问题学生转化的评价标准,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管理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3)一线教师已经将研究如何转化问题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4)课题组成员以及教师已经撰写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论文。(5)家长明确了管理意识,提高了教育孩子的管理方法。
(五)积累经验,不断进步
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形成了科学育人的家庭氛围。
形式多样的培训、咨询、辅导,使广大家长懂得了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及科学育人的方法,为创建家校的优育环境创造了条件,我们家长学校每学期上2次课,听课率每次都在95%以上 ,作业完成率100%,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进了家教的方法,有些家长戒烟酒戒赌,以身教来加强对子女的家教:不少家长对子女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使子女能乐于接受:有些家长放弃晚上看电视的习惯,辅导孩子学习。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建设,不少家长扩大了对子女的教育面,由原来的单纯知识学习教育,扩展了做人的教育,也即由片面教育走向了全面教育,如:敬老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家教质量的提高,家庭育人环境的明显改善,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面貌大有改观;学生们遵纪守法、学习勤奋、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做工作,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及“书香型家庭”,现有A级达标家庭35%,部分家庭正在达标中。
2、教师的家教经验逐渐丰富
学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德育经验和家校结合教育经验,自身的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他们每个人都记载了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笔记1-2万字,教育观念比较更新,每人都设立了家访活动记录簿、学生谈话记录簿、课题实验活动记录簿,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家庭教育情况登记表和家校联系册,教师们积极开展个案跟踪调查, 并及时总结家教经验。
3、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家长学校的创办,使学校与家庭得到了及时的沟通,学生的优缺点得到了及时反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网络。孩子们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健康地成长。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仅从学校门口日渐减少的接送学生车辆数量,便足以说明:此外,从校园的整洁卫生,学生的文明举止,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无一不说明家长学校的开办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
3、家长学校的创办,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高
家长学校的创办,在不同阶段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为学校整体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和科学的家教手段的实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具有奠基性作用,而且对其终身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有信心,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辐射作用,借助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东风,进一步探索办好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实现新一轮家庭教育革命,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绚丽的画卷。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三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灵台: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灵台县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创新方式,着力加强全县党员教育工作,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党员教育工作合力。县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纪检、宣传、党校、综治、信访等部门参加的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党员教育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沟通情况,协调培训计划,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综合管理。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并推行了以农村党员“三卡”管理、机关党员分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学习培训、作用发挥、考核激励等制度。三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将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党建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责任。结合目标责任书考核,落实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构建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二、注重阵地建设,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网络。一是建成了覆盖乡村两级的远程教育站点。2005年以来,依托中央、省、市项目,全县共建成远程教育站点197个,其中依托站点116个,卫星模式站点31个,宽带模式站点50个,实现了乡村远程教育站点的全覆盖。二是建立了赴外培训和县内实训基地。县委制定了干部赴外培训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党员干部赴外培训备案制度,在山东潍坊、浙江温州建立赴外培训基地2个。依托什字塬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中台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全县建成党员教育实训基地18个。三是实施了标准化村级阵地建设工程。依托第一、二轮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430.2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79处,总建筑面积达到19450平方米。今年,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20万元,组织实施了村级阵地规范化扫尾项目,计划新建村部13处,扩建村部16处,改建村部11处,努力实现村村有标准化村部目标。同时,全县184个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村村响工程,为开展党员培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从乡镇、部门等负责人中为县委党校聘请兼职理论教员24名,落实了乡镇党校理论教员聘任制度,在中心村设立了乡镇党校授课点,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乡、村分层承接,县内培训与赴外培训有机结合、全面覆盖的培训网络。
三、强化分类指导,因人因需制定培训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因需施教的培训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着力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机关党员干部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并严格落实了机关党员每周二、四两次理论学习制度,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或支部集中理论学习,推行了党员述学、评学、考学、讲学等制度,把学习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测试,努力提高机关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农村党员突出致富能力培养。2008年以来,抢抓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试点工作的有利机遇,以“双教双培三增强”活动为载体,聘请省内外专家和县内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人,组建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专家服务团”,投入20万元组织编印乡土培训教材7个篇目2.4万册,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科技苑”专题栏目,依托乡镇党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双培双带”培训基地等阵地,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考察学习、结对帮带等形式,对全县5092名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开展了致富能力培训。把培训与技能转化相结合,扎实组织开展了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
四、突出综合培养,科学分解细化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培训内容细化为把握政策、应用科技、开拓市场、筹措资金、经营管理、产品营销和创业致富七种能力,重点从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经营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在政治理论方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法规方面,以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大及十七届一至六届全会精神及各级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着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法律意识和自觉应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以科学养牛、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劳务技能和农村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的水平和务工技能。在经营能力方面,以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发展现代农业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把握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资源、组织营销等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五、优化培训方式,着力增强党员教育实效。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贴近实际,用活载体,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做到了“五变五确保”。一是变“固定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兴趣。在开展培训前,我们结合党员干部的需求和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将苹果种植技术、肉牛饲养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外出务工常识及强农惠农政策等作为重点内容,由党员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参训班次,充分尊重了党员的意愿和要求,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县委党校近年来在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前,探索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培训需求,并认真归纳梳理吸收,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变“灌输式”培训为“互动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所获。在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员与学员的互动,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群言堂”教学,采用研讨式、问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员和党员的双向交流,将培训人员由“播音员”变为“主持人”,将培训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变集中培训为“送学到家”,确保党员全面受益。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办班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科技苑”专题栏目,安排了畜牧养殖、果园管理、务工常识等专题,确定每周播出一个专题讲座,每个专题播出40分钟左右,每周不间断滚动重播3次,使广大农村党员坐在家中即可观看专家讲座,接受技术培训。同时,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开通了“手机飞信”系统,定期为党员发送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四是变单一的课堂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党员学以致用。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偏弱的情况,为了让广大党员种植户“学有所教、做有所看”,进一步弥补集中办班培训的不足,我们大力推行了直观教学法。除各级党组织自行组织的赴外考察学习外,县委党校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每年坚持结合1-2期主体培训班,在集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都要安排2-3天时间组织学员到邻近县区考察学习,用亲身经历激发和调动党员提高技能、掌握本领的热情。五是变定点培训为流动培训,确保党员学而不厌。县上积极与省、市业务部门有关专家和甘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邻近高校专家教授进行了衔接联系,组建了由专家教授及县内中级以上职称及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分肉牛及奶牛养殖、果树栽植及其它种植、养殖3个专家服务小组,制定印发了专家服务团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服务团成员的工作职责、报酬等,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巡回各村、产业基地,对党员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各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党员农技服务队,负责长期驻村指导党员栽种,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六、坚持“五个整合”,积极搭建党员培训平台。为切实搞好党员集中培训工作,我们采取整合规划、整合资金、整合师资、整合阵地、整合信息“五个整合”的办法,把全县党员培训活动的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大培训、大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是整合培训规划。每年坚持将农牧、扶贫、财政、果业、社保等涉农部门实施的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万名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畜牧世行贷款、“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将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零星培训计划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全县党员群众培训的大计划、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有效盘活了培训资源。二是整合培训资金。采取县财政配套一点、涉农项目经费投入一点、党费列支一点、乡村两级自筹一点、县直部门帮扶一点的 “五个一点”办法,将方方面面的培训资金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安排、合理使用,防止乱用滥用,确保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党员教育培训经费467.7万元,其中党费投入31.7万元,财政投入65万元,其他资金371万元,集中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整合师资力量。从农牧、林业、畜牧、扶贫、科技等县直12个部门精选50多名业务骨干,从乡镇站(所)选取20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授课教师,从村、社筛选13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作为农民教员,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专家库”,形成县、乡、村三级教师网络辅导体系,初步解决了培训师资短缺的问题。四是整合培训阵地。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县农广校、乡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站点、农民信息之家、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培训阵地作用,结合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开展农村党员“冬训”等活动,根据农时季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层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学习培训4.1万人(次),使党员的培训由原来的县上统一培训变为县、乡、村分层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培训阵地的作用。五是整合培训信息。充分利用村村通电话、通手机、通广播电视这一优势,构建“三电一中心”(即县电视台农业栏目传播、农业技术电话服务热线、农民电脑上网、农技110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把“三电”所涵盖的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农业政策、气象与农事、劳务、招商信息等内容与农技110服务中心免费开展的专家现场咨询、专家实地调查解决难题、专家热线电话答疑、上网查寻、发布信息、提供书面技术资料、播放农产品信息和农业技术影碟等业务优化整合,形成一体,使广大农村党员能够真正享受到 “零距离培训,零距离服务”。
七、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拓宽党员培训渠道。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本县实际,我们先后探索出了党员教育培训的五种模式。一是“县委党校+乡镇党校+村级活动阵地”的培训模式。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原则,将党员培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委党校、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培训任务确定相应层次的党组织负责完成,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培训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层级式农村党员培训模式。二是“县内培训+赴外培训”的培训模式。为适应党员教育培训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培训的层次,我们依托浙江温州、山东潍坊2处赴外培训基地,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实地考察“取经”,实地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思维理念,有效促进了农村党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积极鼓励县委党校、县科协等农村党员培训的职能部门“走出去,引进来”,主动与县内外的高等院校协作,实行“联合办学”、“挂靠办学”,提高培训层次。三是“党校+协会+基地”的培训模式。适应大量集中党员比较困难,小范围集中相对比较容易的特点,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利用协会作为中枢,党校宏观指导,以基地实践为主要内容,加强农村党员培训。目前,全县共组建行业协会143个,组织开展党员培训1.3万人(次)。四是“远教站点+远教中心户+党员户”的培训模式。以县远程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村远程教育站点为基本单元,以村社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产业能人为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户”,采取一个“中心户”联系2个以上党员户开展经常培训、一个远程教育站点辐射10个以上中心户、县远程教育中心统揽全县的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组织农村党员进行学习培训。目前,全县共设有远程教育“中心户”920多户,联系农村党员2800多户,开展培训2.2万次,传授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100多条,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今年依托建成的村级文化广场,整合投影仪等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在全县建成了可容纳500人以上的远程教育广场7处。至目前,全县共利用远程教育广场播放各类技术培训课件58部,播放各类红色经典影视60多部,培训党员4.1万人。五是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项目。今年以来,坚持以经济工作的理念和项目化管理的手段抓基层党建工作,推行了党建项目化管理,组织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党建项目,各党(工)委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整合部门资源,依托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和流动党校,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县上每2个月举办一期高规格的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传经送教,至目前,全县共培训党员干部2.1万人,有效地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八项规定主要做法和成效
八项规定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根据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省工商局紧密结合实际,于年初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使制度规定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省工商局充分利用党组会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等时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纪委《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动员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讲清重要意义,明确具体要求。各设区市工商局也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意见或工作方案,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坚持求真务实,改进调查研究。省工商局机关带头轻车简从深入调研,严格要求处级以上党员干部每季度下基层调研不少于10天,省工商局主要领导随行不超过3人,基层陪同不超过2人;其他省工商局领导随行不超过2人,基层l人陪同。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下基层调研不召开全局性汇报会,不悬挂标语横幅,不打字幕,不列队迎送,不摆放花草水果,不接受礼品,不住高档酒店,不上高档菜肴,不到景区参观,不安排合影,条件具备的全部在食堂用餐。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采取“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的办法,与基层干部群众、监管服务对象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谈话。省工商局领导班子6位成员先后分批深入25个县(市、区)工商局、28个工商所、16家企业,召开调研座谈会37场次,征求意见建议139条,逐一明确责任,抓好整改落实。邀请22家企业代表、5名内部督导员在省工商局召开了座谈会,省、市、县(区)工商局和基层工商所四级联动,一起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查找“四风”问题。此外,省工商局向设区市政府联系工商部门的领导、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省直机关相关部门和设区市工商局发出征求意见函359份,并设立意见箱,通过多种渠道认真了解、解决在履行职能和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3.注重提高效用,精简会议活动。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次数,取消了迎春晚会、茶话会、联欢会等节庆活动和聚餐。压缩会议规模,召开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人数控制在150人以内;召开全省工商系统专项工作会议,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一般不请各市、县(区)局主要领导参加;各处室召开的全省性对口业务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注重提高会议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精简会议材料,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等全省性会议均改为视频形式,一般不再请外地同志到主会场参会,一律不挂会标,不摆放瓶装水和鲜花,会场简朴,空话、套话明显减少。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共召开各级全局性会议活动1035场次,相比去年同期减少592场次,下降36.39%,节约会议活动经费614.69万元,下降67.39%。
4.努力改进文风,精简文件简报。一方面,大力减少各类文件和简报,按照“必发才发”原则,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明确规定的,上级文件中有关政策已经明确、未提出具体贯彻意见的,能通过电话、传真、办公网络解决问题的,会上领导讲话已印发的,不再发文;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能以办公室名义印发的,不以局名义印发,一般性经验材料、情况报告不以电报或文件形式转发。另一方面,提高文件、简报的质量和时效,规范文件和简报资料的报送程序和格式,改进文风,压缩篇幅,注重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意尽文止、条理清楚、文字精练。充分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和简报无纸化,节约经费,提高效率。注重新闻宣传报道向基层倾斜,以“短、实、新”形式,多反映民生问题以及工商服务监管问题,多报道基层工商机关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共下发文件、简报11342份,同比减少1838份,下降13.95%,基本上均采用电子形式发文。
5.厉行勤俭节约,控制办公开支。省工商局注重利用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创建优势,常态化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教育,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落实节油、节水、节电等节能指标,鼓励办公设备耗材循环利用。加强财务装备计划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及差旅、会议、文电、通信等公用经费支出,对会议、干部培训、资产配备、业务宣传、课题调研和出国培训考察经费等实行计划管理,科学制定计划,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切实规范公车使用,实行定点加油、维修、停放,在11个县(市、区)局的223辆车上安装GPS定位监控装置,加强使用管理,节约能耗开支。截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公务用车运行费共计2525.74万元,同比减少199.84万元,下降7.33%。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认真执行接待宴请和陪同人数标准,全省各级工商局和基层工商所共置办食堂或培训中心438个,各种公务接待原则上均安排在内部食堂或培训中心。截至9月初,全省工商系统公务接待费共计1970.57万元,同比减少841.87万元,下降29.32%。严格把关出境出访活动,规定省工商局主要领导出访每年不超过1次,随行5人以内;其他领导2年不超过1次,随行4人以内,出访国别、天数、经费等严格按章执行,今年以来共出访7人次,同比减少5人次,节约经费1.07万元,下降2.8%。除厦门以外的各设区市局今年均未安排出访。
6.强化制度落实,严格监督检查。全省工商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采取自查自纠、征求意见、集中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党组巡察、信访受理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各单位及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情况的执纪监督,对违规违纪问题直查快办、及时反馈、适时通报。建立监督检查结果报告、点评和运用机制,将干部遵守“八项规定”情况作为其评先评优和任用的重要依据,相关材料归入个人廉政档案;将各单位落实情况列入绩效评估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至9月初,各级工商局共组织监督检查263次,发现违规问题4起,已处理责任人2名,有效督促干部队伍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和总局《实施意见》。
第五篇:党务公开主要做法及成效
水务局党务公开经验材料
水务局党委按照《关于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要求,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拓宽了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落实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途径,健全了党务公开制度,加强了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对党务公开内容、时限、和形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机制。
按照市委纪委、组织部的部署,水务局党委高度重视,把党务公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周密安排部署,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及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部门任成员的党委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发挥职能作用,局党政办公室承担党委全局和中心工作相关内容公开,并负责机关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纪委承担与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内容的公开任务,负责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党委负责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内容的公开,形成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的工作格局。
(二)大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党委会议,专题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支部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党务公开的重大意义、方法步骤、目标要求,使党员群众更好地参与党内事务,增强民主,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人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标语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三)制定工作方案,严密组织实施。
水务局党委根据《关于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要求,结合本局的实际情况,注重公开内容、形式、程序,及时研究制度了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了下发了《*县水务局关于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的实 施 意 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工作。局党委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负起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责任,对党务公开内容按“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程序,做到规范、有序、到位。添置了硬件设施,包括党务、政务公开栏,并对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步公开,临时性工作及时公开,基本形成了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党务公开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一是坚持聘请党务、政务公开监督员制度,有效的发挥了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二是坚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对党员、群众围绕党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设立意见箱,指定专人处理后进行研究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三是坚持党务公开责任制,明确党务公开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党务公开工作负总责。
(四)完善机制,规范党务公开
党委以“三固定、一注重”方式扎实推行党务公开,构建了开放透明的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局场两级党组织的党务公开工作,有效扩大了党内民主,促进了党内和谐。目前,全局党组织党务公开率达到100%。一是固定党务公开内容。按照“群众有所呼、组织有所应”的要求,明确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焦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都要进行公开。党委对党委任期目标,党建工作计划及工作完成情况;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办公电话;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对象,信访接待日时间等方面进行公开。同时,要求将党员党费缴纳情况、党内辅助情况、发展党员情况、民主评议情况、党员干部定岗定责情况、党员为民办实事情况等方面进行公开,有效提高了公开内容的 “含金量”。二是固定党务公开时限。党委将需要公开的内容按“增强时效性”的原则划分为“三个层次”,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及时公开。对目标、班子分工及各项党内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长期公开;对党费收缴情况、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情况、工作目标进展及完成情况等内容每季度公开一次;对发展党员情况、先优推荐(选)情况、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党内扶助情况、党内奖惩等情况,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在事前或事后7日内公开。三是固定党务公开形式。采取立体化公开模式,按照“四个一”的要求进行公开,设立一个党务公开宣传栏;每月设立一个公开日;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党员、职工群众代表议事会,公布半年工作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全体群众参加的质询会,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四是注重党务公开效果。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 3
领导,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落实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公开排名、责任追究,全局各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率100%。通过党务公开拆掉了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隔心墙”,达到了党员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