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管理服务水(政协)(小编推荐)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打造生态和谐友好
立山区政协经科二组
针对街道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组成员对友好街道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年以来,友好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关指示精神和市委提出的“三转型一创新”的具体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努力拓宽社会管理思路,找准切入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优化社会管理平台,实施“五抓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使街道社区成为了服务居民群众的第一平台、管理社会事务的第一层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
一、抓网络体系建设,强化职能定位,延伸社会服务工作手臂
友好街道以转变街道职能为突破口,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根本上实现街道职能归位。建立完善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服务机制,构建了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体系,整合了街道社会管理服务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群众利益诉求中心“三办一中心”四大部门,强化分工合作,理顺工作职能,有效解决了部门分割、力量分散等问 题,使街道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形成有机整体。明晰了社区六大服务窗口的服务职责,确保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11个社区推行了区域网格化、一格多员化社会管理模式,在每个网格均配齐了7种力量,包括以社区干部为主的网格管理员;以公共服务单位人员为主的网格助理员;以社区民警为主的网格警员;以“两代表一委员”为主的网格巡视员;以街道机关干部为主的网格督导员;以网格党员中选出的网格党支部书记;以党员志愿者为主的民生联络员,在全街形成了一支300余人的社会管理新型队伍,覆盖全街11个社区52个网格,七种力量形成合力,发挥了集聚效应,推进了全街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服务的长效化。
二、抓服务平台建设,聚焦便民利民,打造民生普惠工程
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街道以“大民生”观为统领,不断提升辖区居民民生服务工作的普惠性。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街道大力实施人性化管理,社区服务化建设。近年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设和改善了社区管理、治安防范、卫生福利、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居家养老等服务设施,打造了8个社区“一站式”办事大厅,努力让居民享受到“进一扇门办百件事”的快捷服务,为居民搭建了高效、便捷、舒适、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公益性互助服务和商业服务,建立与煤水电等公共事业单位横向接待日 制度,设置了社区电子代缴代收服务台,为居民提供煤、水、电、手机费、电话费缴费等多项业务,实现了公共服务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街道以人户管理为重点,以辖区各类社会组织为辐射,建立了街道、社区上下对应的人口、社会组织、低保、再就业、志愿者队伍等社会服务管理“信息超市”,实现了数据的动态化管理。统一制作了三万五千张信息详实的居民登记卡,依托信息卡做到了“流动人口清,弱势群体清、常住人口清、党员人数清、特管对象清”。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向居民发放社区“便民服务卡”、开通服务QQ群,推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一线工作法”建设,机关、社区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随时向社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爱心服务超市,组织和发展社区义工队伍五百余人,通过实施“1+N服务”,即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就业培训、设施维修、家政服务、居家助残、托老托幼等服务项目,有效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全面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三、抓群众诉求机制,畅通诉求渠道,营造和谐有序社会环境
为更好地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去年11月初,街道成立了群众利益诉求中心,所辖11个社区相继成立了群众利益诉求应诉工作站。街道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建设了200余平高标准独立的中心办公场所,打造了人性化办公领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室服务窗口,细化了办事流程和工 作制度,整合了辖区23家基层站所负责人及街道综治、司法、低保、民政、城建、计生等与群众密切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解决群众诉求网络体系,实行集中接待、统一批转、归口办理、协作配合、限时办结、跟踪问效、及时反馈的联动联调工作机制,打造民情流水线工程,多形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通过开通民情诉求联络热线、民情微博,民情网站、设置群众利益诉求信箱,发放致居民一封信、便民联系卡,让群众有苦衷、有困难、有诉求、有纠纷就知道第一时间找群众利益诉求应诉中心,做到第一时间记录、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反馈。街道始终坚持实行“有话就说”制度,推出了“民情直通车”,通过随时随地听民声、网上民情微博听民意、领导挂点深入居民家中查民情等形式,建立了民情民意的搜寻采集、研判分流、办理追踪、答复反馈和代言、代诉、代步、代办、代访“五代”等机制,打开了一条居民“下情上达”、街道管理服务有的放矢的“快速通道”,达到了民声及时听、民情仔细察、民忧快速解、民心悄然聚的目的,使群众利益诉求解决无缝隙,工作常态化。今年以来街道和社区共受理群众利益诉求3398件,如团结社区嘉莲铭座九部电梯停运将要引发群体堵路问题、华强社区150余户居民定时水“吃水难”问题、居民区下水井堵塞脏水四溢问题、弃管楼房屋漏水、蓄粪池堵塞等问题,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形成了群众诉求工作大家做、共同做、就近做、随时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民情民意有所呼,党委政 府积极办”的社会管理运行新机制。
四、抓社会组织管理,创造发展空间,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
友好街道域内共有社会组织697家,街道本着服务、管理的原则,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实行归口管理,设置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窗口,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选派责任心和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专门负责管理,设置了36名社会组织联络员,建立了联系点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30余件,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培植和发展了美国西妙早教中心和大有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等新社会组织,组织引导域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了相约社区工作站、服务进社区活动,煤气、自来水、电业、房产、公安、综合执法等三十余多家驻街执法、公共服务单位开展了治安及公共服务参与活动。同时组织社会组织开展献爱心、送岗位、结对子活动,今年以来,为困难群众捐款救助两万余元、为社区爱心超市捐物万余元,安置再就业人员2600余人,与困难群体结对帮扶36人,搭建了街道与社会组织共驻共建的交流平台。
五、抓多方参与格局,促进共同治理,提升社会管理工作的协同力
街道不断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倡导“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构筑社区管理工作“八方八联”共做模式,形成了社区 党委牵头、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群团组织、“两新”组织、驻街单位、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八方共同参与,实现社区居民文明素质联抓,社区治安联防,弱势群体联助,公共环境联建,文体活动联办,社区事务联做,物业服务联动,矛盾纠纷联调协同格局。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去,建立了街道自上而下的11个社区党组织、11位民生委员、351名民生信息员、1452名民生联络员、居民群众全面联系的五级民生诉求网络,实现诉求表达“零距离”。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维权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社区志愿服务队伍22支,通过设岗定责,履责承诺,开展志愿服务。为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11个社区开设了社区大讲堂,借助这一平台,以“唱讲学做创”活动为契机,开设了心理辅导、健康养生、法律维权、安全防范、科普知识等内容的课程,并把社区大讲堂搬到户外和家庭,使广大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学习新知识、增进新技能的愿望。今年以来社区大讲堂开课83讲,受教育人数达7000余人。
六、抓党组织平台建设,活化党建载体,努力构筑“大党建”格局
街道党工委围绕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通过打造区域化党建平台,完善组织网络,结合社区党委换届,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实行以楼院和“功能型”党支部为重点,分类定岗设置党支部,逐步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功能型党支部、楼院党小组、两新组织有党的工作”的组织网络。并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在综合考虑资源、功能、区域的基础上,建立了5家非公企业、11家新社会组织独立和联合党支部,围绕“党建带工、团、妇建”总体思路,建立了相应的工、团、妇组织。主动加强了与驻街52家单位党组织的横向联系,积极参与特色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区域内的各级党组织和居民群众,逐渐消除区域内条块分割、各自为界的概念,实现党员作用的最大化。
存在问题:
1、街道社区干部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区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表现在有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不足,内部功能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发展和服务群众水平的提升。
3、有些群众利益诉求在与责任部门协调工作上存在一定难度。如物业管理服务方面,由于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有些物业公司弃管,如鞍钢物业小区、嘉莲铭座物业小区、鹏程苑物业小区等,导致卫生、电梯、公共设施等无人管理,居民意见大,群众诉求较多,在协调上难度较大。自来水、煤气公司对管道维修后续恢复工作不及时,清掏下水井清运不及时,影响了居民、车辆出行和小区环境。还有辖区内的弃管楼问题,由于无产权单位管理,上下水漏、堵、房屋维修等问题无法与产权单位协调,解 决难度大,居民反映强烈。
4、特困群体由于大病导致生活、生存困难的情况日趋严重,帮扶难度大。
以上是我街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探索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推进“小社区,大社会”的建立,在街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摸索和探出一条社会管理的新路子,让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受益,群众满意,人民安康。
2011年8月10日
第二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汇报材料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重点从优化服务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地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三项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服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镇始终将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首要目标,今年,更是加强了民生工作落实力度,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非农就业。一是坚持“以培训促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特别是紧盯北京现代三工厂和印刷产业园在建企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引导劳动力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累计培训劳动力245人次,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的131%,全镇“纯农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归零”。二是为劳动力安置转移搭建平台,举办**镇招工招聘会,实现51名劳动力就业;还积极组织镇域劳动力参加南彩、杨镇等乡镇举办的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全镇实现转移就业180人。三是就业转非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已实现67人就业转非,完成全年指标(88人)的83.8% ;“绿色就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积极宣传城乡医疗保险各类政策,增强群众的投保意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实现100%,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二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划拨10万元对镇域80岁以上老人进行补助,扩大补助范围(往年只针对9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三是依托 1
**区慈善协会**分会,吸引社会资源助推慈善事业,拓展救助范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为各类困难群体捐赠救助款物价值10万余元。四是落实“九养”政策,增设老年人餐桌、电器修理等服务项目。
(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口、教育、医疗等工作发展。坚持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优质服务,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 96.9%,农村新生儿入非率达100%;立足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兴农讲堂”,邀请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授课,向群众传授园林绿化、保洁等专业知识,提升镇内劳动力就业技能;与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医院联合开展2次义诊活动,累计为4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完善五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
镇党委政府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作为提高社会管理实效的保障,通过完善五项工作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完善基础事务管理机制。一是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此次换届选举,我镇共设立大选区3个、小选区19个、投票站19个,拟选举区人大代表6人、镇人大代表48人。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重点从健全组织领导、出台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和加强外围安保四个方面入手,多次召开换届动员会和部署会,确保了换届选举一次成功,为镇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按照北京市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的要求,作为**区的试点乡镇之一,我镇在15个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了软硬件条件,其职责主要是对村务决策、村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村级重大事件进行监督,收集、受理村民意见和建议,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在线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
明度。
(二)完善社会面防控机制。一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按照“以专带群,专群结合”的原则,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整合治保、民调和专职巡防队力量,建立专群力量“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的工作机制;加快科技创安步伐,目前,我镇电子监控探头达到304个(镇级39个、村级177个、企业88个),技防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全面开展“打非”工作,对镇域企业、出租房屋、违法建设等领域开展隐患排查,累计检查47家企业,排查隐患94处,责令28家企业当场整改、19家企业限期整改,现已全部复查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净化了镇域经济市场秩序。三是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镇相关科室部门年初与各村委会和镇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责任书,每月召开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会,总结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联合执法检查,对不规范及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三)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推进信访代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信访代理机构,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室的“调和”职能,及时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诉求,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实行包村工作月报制度,包村组长每月填写包村工作月报表并上报镇组织部,详细记录各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在下月报表中详细说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结果,实现对工作的动态管理,搭建镇村联系的桥梁。
(四)完善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一是继续落实信访、纪检、综治、司法、民调“五位一体”的联合办访工作制度,加强责任村及责任部门与信访部门的联动、村级信访信息员与镇信访办的互
动,形成以信访维稳部门为主,全镇上下整体联动、紧密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二是继续落实《**镇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减少决策出台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三是发挥信访信息员作用,及时发现信访和纠纷苗头,协助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构建多元的矛盾调解机制,信访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继续保持“三无”态势,为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实行联审制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引进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实地建厂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抬高低端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减少和消除小、低、散等低端业态,着力构建“数量与地区承载力相适应,质量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流动人口格局。二是坚持“村企联管”和“四集中”管理制度,做好基础信息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房屋租赁登记和流动人口“二次登记”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管理;推进两个村的村级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实现一站式办公,下移流动人口管理的关口。三是开展流动人口调研工作,今年6月份,镇主要领导分批次与15个村书记、镇域重点企业负责人开展流动人口专题会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方法,探索好措施、好方法,并逐步写入村规民约,发挥群众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四是坚持寓服务于管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给予帮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宿感,促进流动人口逐步融入镇域环境,与本地群众和谐相处。
三、紧跟发展形势,谋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认真总结并推广我镇在精细化管理、矛盾调处、农村基础事务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
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创新服务项目,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探索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理念,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工作网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其中,打造区、镇、村“三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二是突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各级就业帮扶体系、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促进我镇劳动力充分、优质就业;大力推进就业转非工作,使农民进入城镇职工基本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体系。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三篇:浅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几点措施
浅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几点措施
2012年,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交警系统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措施,九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全县交管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强化督导检查。以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措施为契机,推行“十项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打造安全和谐、融洽相处的交通管理环境。
一、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教新氛围
大队将会同县文明办召开一次新闻媒体通报会,公布“文明交通”民意调查结果,并以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测评结果通报,进一步督促各职能部门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健全道路安全设施、落实宣传教育主体责任。以“百城联播”为载体,充分协调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刊播,切实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以“千乡联倡”为主线,积极组织交通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倡议签名接力活动,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以“万家联勉”为动力,大力开展做文明有礼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祝平安活动,充分调动全民倡导文明出行的参与热情,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计划”,营造全社会遵章守法、文明出行的浓厚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推进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
大队严格按照业务学习计划的要求组织全体民警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学习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集中开展规范执法教育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执勤用语、执法程序、简易事故快速处理等内容,确保全体民警熟练掌握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处理和指挥疏导方法,提高民警执勤执法能力,确保民警都能达到“标准作业”。并苦练做群众工作基本功,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以“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为目标,建设高素质民警队伍,引导民警带着深厚感情去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执勤执法、调处纠纷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推进驾驶考试智能监控评判新功能
大队车管所在考试受理环节采集原始报名照片并用于科目二的比对。在现有使用“五小”车辆驾驶技能考试系统进行科目二考试的准驾车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系统应用。进一步完善考试监管系统的功能,规范系统使用管理,及时发现和堵塞系统存在的漏洞。对监管系统进行一次全面升级,提升监管效果。不断推进驾驶人考试智能监控评判功
能。
四、推进“五小”车辆检验监管网络新进程
按照上级交管部门制定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联网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本地实际,大队明确监管系统网络、设备配置和安检机构以及车管所检验监管职责。按照“五小”车辆查验有关工作要求,完成系统软硬件建设。在车辆管理所搭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监管平台,完成与“五小”车辆安检机构的联网,实现检测过程全程监控、检测数据自动传输、检验合格标志远程核发。对不具备联网条件或拒不接受联网监督的安检机构,公安交警部门将不予认可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从而全面推进“五小”车辆检验监管网络进程。
五、推进利用网络电话办理业务新机制
加大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针对服务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的远程业务办理,确保远程服务平台发挥实效。通过电话服务平台实现补换领机动车牌证和驾驶证、预约驾驶人考试、信息变更备案、处理交通违法等业务办理功能和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交通违法情况查询、交通事故处理情况查询、业务办理咨询等功能。不断推进利用互联网和电话办理业务工作。
六、推进摩托专卖代办注册登记新要求
根据上级机关制定的《汽车品牌专卖店代办摩托车“带牌销售”业务工作规范》,制定本县实施意见,明确摩托车销售商代办注册登记的资质条件、工作程序、监督管理等工作要求。按照全县摩托车销售商 “带牌销售”工作意见,做好选点、系统软件安装、网络安全接入、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确保实行全面推广。
七、推进省内异地处理交通违法新规定
大队有效查纠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依托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取消由民警现场收缴罚款、核销交通违法记录处理权限,完全实现罚缴分离。根据《江西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异地罚缴暂行规定》的要求,实现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全省异地罚缴,即:所有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可在全省任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营业网点缴款,并即时对账,核销网上违法记录。力争实现交通违法网上银行、自助缴款机缴款等多种缴款方式。
八、推进交通管理服务站点建设新标准
大队将制定全县交通管理服务站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提出完善交通管理服务站布局、功能和工作程序等具体意见和标准。力争大队车管所能代办汽车类牌证业务,所有乡、镇交警中队都能办理或代办摩托车部分牌证业务。积极与邮政、保险等单位合作,深入推进农村“双站”建设,已经实现了覆盖全县五分之三乡镇的工作目标。
九、推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新举措
大队将会同司法行政部门、保险监管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规范,制定统一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工作台账和法律文书等。全面总结道路交通 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将推行人民调解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本地整体工作特别是事故处理工作的评价考核范围。
十、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综合应用新平台
大队将制订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硬件配备和建设经费,并按照《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外挂系统请求服务平台使用规范》提前部署外挂软件改造工作。切实加强外挂系统网络建设,指定专门技术人员操作,强化综合应用平台交通管理业务培训,不断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综合应用新平台有效建立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李晓阳 学号:1130359031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途径有多条。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途径,又有社会方面的途径。既有治标的途径,又有治本的途径。因此,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一手抓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还要一手抓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因为利益诉求引起的,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希望一下子完全解决,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置之不理,则有可能酿成大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破解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疏导,使之得到缓和和化解,从而保持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大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需要。行政的基本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我们党通过90年的不懈努力,在政治上完成了建国大业,构建了政治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经济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构建了经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成了国家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行政职能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新的生长点。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用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尽快从传统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要树立服务为先、协商协调的理念,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尽可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
段综合运用转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切实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利益。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塑造新型伦理道德。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群众工作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加强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实现全面覆盖,联通共享。
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四、以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为目标,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党委工作重要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4年6月,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正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的加速期。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矛盾多发期。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才能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从而实现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