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年5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按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全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覆盖2个镇、7个办事处、31个社区、20个行政村(含乐家湾镇),全区常住总人口37.11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5.19万人,农村户籍人口3.41万人。劳动力资源17.8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资源15.4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2.4万人。从业人员16.74万人,未就业人员约11200人(其中包括无就业愿望、依靠房屋出租、季节、打短工作为生活来源人员及在校学生)。
(一)培训工作现状。目前,城东区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3所,其中公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所:“城东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隶属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辖区各类人员的短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西宁世纪职
2三个特点:一是就业渠道多元化。约36%的人员从业于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其余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从业于二、三产业:其中,约有1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业务,约14%的人员从事居民家庭服务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约8%的人员从事建筑业,约1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约12%的人员从事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从业趋势朝多元化发展。二是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 %,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25%,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3%,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12 %,文盲半文盲约占13%,呈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文化素质格局。三是就地就进就业。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本市区域,在本市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80%,体现了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四)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 就业愿望及企业培训 用工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未就业人员约11200人(其中包括无就业愿望、依靠房屋出租、季节工、打短工作为生活来源人员及在校学生),就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失地农民,还有一部分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少数复转军人。通过深入各镇、办、社区及行政村开展实地调查,全区有就业愿望人员约有3800人左右,其中城镇约2600人,农村约1200人。城镇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分别是中式烹饪、工艺美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商品营业员、商务礼仪、计算机操作、会计等技术专业培训,农村失地农民需要参加掐丝、十字绣、中式烹饪、汽车驾驶、电脑、电气焊、电工、会计等技术专业培训。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分别是司机、保安、公岗、餐饮护理、电气焊工、家电修理工、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拉面工、电脑维修、计算机操作员、普工等就业岗位。
通过对东川工业园区青海月亮太阳能有限公司、青海古林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青海世纪信通信息安全有限公司、青海科创铝业、青海金煦铜业、青海旺旺食品集团、青海金阳光电子材料公司、青海聚能钛业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进行了企业用工情况的走访调查,无论是外商独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乃至一般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问题。一是企业在普工招录方面,最看重的是年龄优势。西宁市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一些城中村、城边村因为国家征用耕地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其中不乏青壮年,但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因手中有土地补偿款,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从事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完全也可胜任这类工作,但大多因为普工工资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兼之自负具有一定的学历,所以大中专毕业生也多不情愿从事普工职业。二是在一些有一定技能专业需求的用工方面,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看似劳动技能并不低,但
6针对城东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一)宣传落实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在职业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工作上取得新成就。利用制作宣传标语、展板、宣传栏、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LED大屏幕、邀请市内媒体、电台进行专题报道、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广大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全面掌握优惠政策,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改变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信心和勇气,营造积极就业、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创业就业意识教育,在职业培训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市委提出的“大开放、大创业、大发展、大和谐”总体工作部署,开展创业就业意识教育。以城东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市民学校为依托,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意识教育,力争做到参与创业就业意识教育面广,受众人数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老师、专家教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授课。通过开展创业意识教育,使广大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创业就业、全民创业的重要意义,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积极鼓励全区城乡居民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扎实推进以下岗失业人员自强创业、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妇女群体巾帼创业、高校毕业生圆梦创业为主体的“四类”群体创业。
(三)强力推进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在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培训工作分三个层次有序推进,即短期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不仅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注重开展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培训。努力尝试开展商业、旅游、餐饮服务、电子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培训。在培训中,针对劳务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培训。一是实行基地培训。以城东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西宁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等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为基地,注重职业培训。二是实行联合订单培训。精心组织,把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联合本地区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培训后的失地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三是实行联动培训。实行城乡联动、校企联动、部门联动,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实行“量身”培训。以市场需求“量身”开设从烹饪、家政、电脑、服装裁剪到电焊、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一系列专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免费求职登
10网运行,把就业服务工作重点前移到社区和行政村,实现信息资源互通、互融、互享,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准确、真实、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第二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各类高级的专家,而且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提高。
特别是目前,我国劳动就业的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固然有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原因,但同职业教育不够发达也有密切关系;社会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长的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能力而不能就业,而许多企事业单位又往往补充不上合格的人员。于是,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迫切的问题。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来解决。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就更充分地说明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使广大青年在就业前接受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具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这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直接的意义。同时,对下岗和失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也为他们重新就业创造了条件。
海明健康文化研究所“海明职业培训说明会”主要针对这类群体的特点和求职择业要求,从环境分析到择业技巧,从形势政策到有关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予以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帮助他们的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在广西南宁,一家专门为社会无业、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兼职等职业培训指导的公益性机构——海明健康文化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要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号召,联合了国内外的高级专家和有成就的学者一起主办了“海明职业培训说明会”,主要针对那些待业、下岗、想创业群体的特点和求职择业要求,从环境分析到择业技巧,从形势政策到有关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对他们予以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意识,帮助他们的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
据了解,海明健康文化研究所“海明职业培训说明会”经过近10年的无私奉献,先后在广西、福建和海南省培养了100多名成功老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指导了3000多个人每月增加了3000元的收入;帮助了10000多名儿童入学或重返校园学习,为社会做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第三篇:温家宝: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
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会议指出,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十分突出。因此,必须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二要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培训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三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切实抓好落实。
第四篇: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的用工、劳动者的就业更是与职业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培训作为促使人力资本增值的有力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曲阜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根据我市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技持职业培训、发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劳动者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2所,在校生800人,年招收技校生300人;就业训练中心1所,年培训2720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6个,年培训各类社会急需人才2000余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劳动者的普遍认可。今年以来,全市有1610人次通过各类培训和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发展21人。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技工教育仍然比较薄弱,一些长期制约职业培训发展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一是技术工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共存。一方面,不少企业还存在《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能工人“的现象,企业宁愿花高价招收博士、硕士和学士,也不愿给技术工人适当的薪酬,致使人才使用与岗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职工个人片面追求高学历,对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热情不高。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中技能人才供需情况看,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甚至出现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断层现象。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新机制还没有其正建立。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发展、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上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但由于市场信息与学校办学之间灵敏性的差异、成熟专业建立的周期长、投入大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专业调整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差,出现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难的现象。三是职业培训的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步伐加快,录取比例逐步提高,高中毕业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增加,将使得技工院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四是社会上还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将技术工人当成体力劳动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工人“和 ”干部“的身份差别依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缺乏认可,技术人员享受不到 ”人才“应有的待遇。
三、几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努力改善培训条件。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部分用于职业培训。要研究制定职业类院校融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企业要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要全部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培训的能力。一耍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实际,加大就业资金用于实训补助的力度,重点技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二要对现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已有培训机构通过评审认证等途径引导其参与企业用工的培训,并要突出与我市产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市区,由政府统筹,依托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在农村,把职业培训平台向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一级延伸,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能就近参加培训,减少农民因参加培训而增加的一些不必要的生活方面的开支,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对本企业职工培训的同时,承担起接收在校学生实习的工作,并为学校建立定点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三)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财政经费组织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和组织教师到企业跟班顶岗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深化技工院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草,加强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相关待遇,确保职教师资 ”引得进、留得住"。要通过认证和资质评定的办法,积极鼓励引导培训机构聘请优秀师资到由社会兴办的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师资,提升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
(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面向生产服务岗位需要,结合工作过程和生产现场对劳动者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同时,要结合开发就业岗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需要,开展好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第五篇:广宗县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广宗县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广宗县牢固树立“就业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的理念。在就业服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创新机制,大力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为全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三马”并驾,开拓就业岗位“新”渠道。一是项目拉动就业。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环境等优势,把劳动就业与项目建设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积极推进“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年”、“重大项目攻坚月”等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占地7平方公里的城东工业园区,大批项目落户广宗,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市级园区,正在申报省级园区,入驻企业83家,其中已建成投产60个,吸纳就业3600余人,在建项目16个,预计可再提供就业岗位1300多个。二是产业带动就业。围绕县域资源、区位优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转变就业方式,挖掘就业潜力,大力发展以自行车零配件、棉纺织业、木材加工为支柱的三大产业,通过市场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县共有自行车零配件企业600余家,吸纳就业2.8万人;棉花加工企业100余家,吸纳就业1.2万人;木材加工企业150余家,吸纳就业7800多人。三是特色产业促动就业。以实施蔬菜产业“百、千、万”工程和杨祥集团肉鸭屠宰加工项目的引进为契机,转变农民就业观念,支持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肉鸭养殖业等特色产业,以扩大农业产业链条的就业容量,扩大农村就业比例。目前,全县蔬菜大棚总数已达到5200多个,发展肉鸭养殖村25个,日加工肉鸭达到2万只,就近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
(二)“四轮”并驱,拓宽就业培训“新”思路。今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需求,通过“四个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服务于大建设、大发展的主战场。一是结合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抓特色培训。通过主动上门、广泛宣传、开通服务热线等方式,建立与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企业的联系制度,及时掌握项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专业嫁接、岗前岗中培训等有效办法,做到在项目签约时了解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人才培养,在项目竣工投产时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努力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与经济建设对接。目前,已有400余人通过特色培训,加入到该县重点项目建设中。二是结合就业愿望抓技能培训。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单位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及退役士兵中,开展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在产业经济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生产技术培训。共培训各类技能人员600余人。三是结合市场需求抓订单培训。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转移就业职业,县就业训练中心根据市场和劳动者参训需求开办培训专业,减少对接盲目性,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通过订单培训,300余人身怀一技之长,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人才。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依托人才市场平台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培养技能型农民的内在要求,该县就业训练中心采取带科技人员、带信息技术、带电教设备,深入农村开展了种植、养殖、兽医、农机修配、沼气安装等多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先后培养了200余名技术性、集约型和智能型人才,切实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五路”并进,拓展创业就业“新”局面。该县把自主创业促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实施了“创业促就业五个一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设立一个窗口。在县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服务”窗口,为有创业愿望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计划制定、创业项目论证、开业指导、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同时,负责受理参加创业培训、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业务;建立了跟踪帮扶制度,对创业人员实施“扶上马、送一程”,及时协调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了创业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全面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二是办好一笔贷款。凡是辖区内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贷款期限按政策给予贴息。发放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10多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近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三是落实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为创业人员打好创业基础;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全力为创业人员保驾护航;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波”助“澜”。四是充实一个项目库。结合实际,一是从省就业服务网搜集创业项目;二是整理当地特色创业项目,重点发布特色化、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由县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组织专人编印了《创业指南》,通过县就业训练中心向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免费发放,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五是表彰一批典型。为充分发挥创业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更多的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促进全县创业群体快速壮大,该县积极开展“十大创业能手”等创业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创业致富、创业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该县辖8个乡镇和1个工业聚集区,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7.7万人,农村人口25.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13万余人,年新增劳动力约为1.2万人。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尽管该县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扩大就业范围,但提供的岗位仍然无法充分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者技能素质与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普遍,部分群体就业难与部分企业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近几年来,随着该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标准也在逐渐提高,使得大量初级劳动力缺乏就业岗位,而许多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技能人员的就业岗位又招不到人。
(三)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该县已挂牌成立了乡镇劳动保障所,但由于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尚未落实到位,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村基础性工作落不到实处,难以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三、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济拉动就业的作用。一要实施更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和产业政策。要把推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攻方向。政府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时,继续扶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要统筹兼顾,就业为重,多为群众就业创造条件;在规划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时,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建立投资项目与就业岗位增长统计和考核体系。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生产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及其产业链的延伸做文章,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就业。三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产业集群,着力抓产业、抓项目、抓园区,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广宗,并推动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壮大园区经济,培植经济发展后劲,开辟新的就业领域,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五要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集中于中小企业,就业容量相当大。该县非公经济比较薄弱,要深入贯彻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坚持把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功能。一要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大投入,完善覆盖城乡、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现职业介绍服务经常化、程序化,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提供劳动力市场各类信息,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方面服务。二要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认真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税收减免等各项扶持政策。三要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和援助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行动,着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残疾人,采取免费培训、提供小额贷款、政府购买公益就业岗位、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等,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和问题。
(三)坚持把强化就业培训与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技能促就业的作用。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在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创办培训学校,对运作规范的培训机构加以扶持壮大,对基础薄弱、社会效益差的培训机构予以淘汰,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竞争的社会化培训格局。二要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普遍推行政府再就业培训补贴与再就业效果挂钩的工作机制,建立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政策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指导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要设置培训专业,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力求技能培训与就业有机衔接。三要改善教学环境,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采取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为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后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