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与佛法修行修学报告
弟子规与佛法修行修学报告 eb 30114 2012年6月
从发心学佛,报名网络学院学习至今已有2个月,期间学习了《佛教是什么》、《细讲弟子规》和《弟子规与佛法修行》,第一门课程教材法宝请到时间不久,正在得用闲暇时间重新温习,《弟子规》也能够做到时常读诵并向孩子讲解与交流。此次借此学习报告,细致地整理一下两个月来的学习和修行,查找不足,对症下药,恭请老师同修们指点,得以坚固信心,取长补短,夯实基础,为下一步学习修行起到提高促进作用。
存在问题:
信心动摇。这几日,看书听课听开示,能有感悟,心也欢喜,可是这种体会不能持久,进了办公室或回到了家中,又回到了原始状态,真是一念开悟一时悟,反复无常。对自己成佛的信心有了动摇,弱化了学佛的动力。
原因分析:
一、患得患失的矛盾生活。单位里,我是一个行政人员,免不了应酬,酒肉不绝,心里不安。特别是酒,愈发地感受到是修行的大碍,也曾一度不出席不应酬,事实上,不仅是工作,而且对学佛这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令一些人对学佛误会更深,成见更大,目前只能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场合,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在家里,孩子的吃、学、玩,占用大量时间,加之初学,尚不知从何处着手,在网上浏览感觉学佛禁忌不少,所以没有制订早晚课,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学院课程一步一步地学,不知何时能放下执著分别,此生是否还有开悟之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自己却天天活在相里。
二、未得利益的日常修行。日常生活中,尽管上下班走路时间能够专持佛号,但妄想纷飞,而且似乎比以前更明了,更纷杂,一旦历事,深究起心动念之处,还是有我,还是自私自利。总感觉两个月来心境变化不大,受用不确实不具体,看人看物看事还常有不顺眼之处,以至发脾气或暗自忿恨,没有真实利益,没明显进步,没有成就,信心动摇。
三、缺乏忍辱的主观意识。5+2=0,用在我身上明显贴切,周一至周五的时段,特别是每日早晚上下班途中,虽不能专心念佛,但总是能观照到散乱之心,时刻纠正念头,在执一念和执万念之间徘徊斗争,感觉良好。到了周六周日这两天,不上班在家里就懈怠放松,特别是周日,没有网课,有时尽管选择性的听听开示,但在主观上就有放松的意识,本身不慎独,加之周围缺乏学习共修的氛围,不能忍辱精进,修行如逆水行舟,一退千里。
解决之道:
一、坚固信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这一句,在每次的朗读中要大声读出来,做心理暗示,按老师所教一门深入,长时熏习。同时,目前让孩子现在接受佛法困难重重,把《弟子规》孩子的德育规范,几年工夫,相信会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信佛,一定要坚信能成佛,对佛所说的事实真相,相信了,那是口头上,语言上相信,行动上没有做到,还不是真正的相信,不能求速,特别是恶缘现前,对佛就否认了,今天听老师的开示,说能够在三五年内做到真正的相信,就是中上资质的人,对于自己就按下等资质做三四十年的准备。
二、谨慎自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首先充足学习的动力,树立目标和榜样,向先贤圣人,佛,菩萨那样学习。“居有常,业无变。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其实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把每天的讲课的时间安排好,尽量固定学习时间,对照教材和讲记,摄心收神,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每天要在早晚把课程听完,白天以行动来验证感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时刻警醒自己,做到心不随境转。这样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具体上外在的要管好自己的嘴“言语忍,忿自泯。话说多,不如少。”,对内要减少自己的欲望 “财物轻,怨何生。勿谄富,勿骄贫。”
三、力行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口眼,信皆要。”无论是网络听课,还是阅读书籍讲记,时间安排上要“宽为限,紧用功。”,周末时,多出去,到山庄,选清静地方温故知新。每天的开示要认真聆听,细心体会,在生活中相印证,在点滴之中起到点拨开悟的作用。
《弟子规》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在未来生活中,仍将以其作为指导我处理人事,修正自我的法宝。将上述经文书写置于明显外,时刻警醒我应当迅速规正的不足以及需要再接再厉的方面,在下次学习报告中,一定要有契入、受用的经验分享,自已,同修共同精进。
第二篇:《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末学从2006年开始接触《弟子规》,由《弟子规》而入佛法,专修净土法门,在不断的修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弟子规》是我们做人和学佛的基础。没有这个根,佛法修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成就。佛云: “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师长告诉我们:中国过去的修行人不学小乘,之所以能够契入大乘,是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有深厚的儒、道的基础,而儒、道之学足以替代小乘。我们修学多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就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弟子规》是儒学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末学最近有幸参加当地暑期《幸福人生(弟子规)讲座》义工,落实《弟子规》的教诲,略略体会到《弟子规》就是佛法修学,与“三学”、“六度”、“三福”、“六和”、“普贤十愿”无二无别。例如:为学员叠被子这样一件小事,细细琢磨竟然也是修“菩萨六度”:真诚为人服务的心行是“布施”;按照一定的方法,循规蹈矩,叠成标准的“豆腐块”是“持戒”;每天要重复很多遍,不厌其烦,极有耐心去做是“忍辱”;一次比一次叠得更快、更好是“精进”; 叠被子的整个过程中,心地清净(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是“禅定”;悟到“叠被子”也是修行、无一法不是佛法,好像“智慧”也开显了一点。
以下末学按照“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次序谈谈个人修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入则孝
末学因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缘故,与父母及兄弟姊妹之间产生了极深的隔阂,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几乎不往来。现在才明白是“养不教”的结果。父母没有教导我们孝弟的道理,也没有为我们作出孝亲及兄友弟恭的榜样。“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也不能怪罪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教导过(圣教衰落都一个多世纪了!末学今日能够听闻圣贤教诲,何止三生有幸?)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孝”既是儒家成圣成贤的根本,也是佛家圆满成佛的根本。古圣先贤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末学现在知道:自己一切不顺皆因不孝,修学没有功夫也因没有力行孝道。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亲憎我,孝方贤”。目前,在自己力行孝道的过程中,逐渐化解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重新找到了一些“父子有亲”、“知恩报恩”的踏实感。
出则弟
“兄弟睦,孝在中”。与兄弟姐妹不能和睦相处也是不孝。《幸福人生(弟子规)讲座》期间,我劝导哥哥姐姐和他们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大姐和侄儿参加学习并明显受益了,证明至诚是能感通的。虽然兄弟姐妹之间的坚冰完全消融尚待时日,但末学庆幸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多因财物及言语不能相让。因此“菩萨六度”修“布施、忍辱”;“四摄法”修“布施、爱语”。末学从事医务工作,面对来自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以前感觉压力挺大,今天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心态面对(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警醒自己顺境不起贪著,逆境不生嗔恚,历事练心,久而久之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些了,恭敬心也能生起来了。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末学业习深重,一直不能克服昏沉懈怠的毛病,非常惭愧!
“晨必盥,兼漱口„„入虚室,如有人”。是恭敬心的体现,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对一切人与事物的恭敬。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慌张,畏难懈怠正是我的毛病,许多事因此做错了,有些事虽做了却不能善始善终。末学深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此悠悠放任,何时成就道业?忏悔!
信
《无量寿经》中的善护三业,“善护口业”放在第一,口业最易造作。“话说多,不如少”,作为念佛人,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冷静观察,当我们起心动念想说什么时,许多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其中,心已经不清净了。真是“出口动手便错”。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都是教导我们谨言慎行,勿造新殃,否则无意之间会造成许多修行的障碍。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无论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的好老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生只有我一人,一切人都是佛菩萨示现教导我们。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学佛贵在知过能改,不但行为不能再犯,起心动念处也要时时检点。如果知过不改,还要掩过饰非,那是罪上加罪,根本不是学佛。
泛爱众
师长教导我们放下十六个字(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众生与我本是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一切众生就是为自己。
修行重在修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体现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与“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是从存心处区别。劝善与规过是为利益他人,而揭短与说私却是存心不善。“将加人,先问己”、“恩欲报,怨欲忘”,莫不体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
亲仁
有缘听闻佛法,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有幸遇到净土法门,更是稀有难逢。“能亲仁,无限好”。末学今日有幸得人身、闻佛法,愿时时与仁者(圣贤佛菩萨)为友,依靠他们的教诲,断恶修善,以期“德日进,过日少”,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亲仁”则必亲“小人”。烦恼习气是自己无始劫来形影不离亲近的恶友,害我们在六道三途生死流转、苦不堪言,真正是“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佛法讲“解行相应 ”,解帮助行,行帮助解。学佛要老实真干,故“力行”是关键。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师长教导我们读经就是戒定慧齐修。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整个佛法修学要想成就,必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是对一切事物的恭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不读圣贤书则不懂做人,邪知邪见还会染污自己的清净心。古人云:“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不仅世间邪知邪见之书要摒而勿视,即使佛书也不可博而杂,末学决心抱定一部《无量寿经》,先读三千遍再说。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师长教导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末学相信只要“老实、听话、真干”,循着佛陀指引的目标和方向,仰赖师长一生修学的经验,道业一定会有成就的!
以上是末学学习《<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之修学报告,祈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修学修德修行浅谈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
修学修德修行
——浅谈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学习感悟 “三严三实”,修身为先。古人云“修齐治平”者,律己修身先行。修身不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空谈,党员干部也是一样。习近平同志所提“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便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最基本门槛。近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三级党委、政府都围绕“三严三实”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作为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我在这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中收获良多,对于如何更好的贯彻上级领导对于我们“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有了如下感悟:
一、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应以修学为先 修身,最基础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干任何事情首先都要有基本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和能力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反思,也只有通过学习来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才能去浮躁,增智慧,进而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学”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对于党员干部,学习即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以学修身,是为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学,可以从书本中学,可以从工作中学,还可以从人民群众身上学。
一、从书本中学,这就要求我们多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著作,认真学习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特别是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知识武装头脑、理论指导工作的基本水平,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并及时将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把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本领。
二、从工作中学,作为我们乡镇干部,在遇到一些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书本主义”,特别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时,要能快速作出反应,必须从以往的工作的经历中提出科学的决策和方法。只有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从群众身上学,作为与群众的直接接触者,我们更要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海洋,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财富。只有不断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要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眼睛向下,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情绪和呼声,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并善于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用以更好地推动工作。
二、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要以修德为本。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党对于干部的选拔标准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对于官员的重要性,古今皆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打虎拍蝇的案例都证明了:忽视道德修为、放弃德行护心的官员,越是高效行权、阔斧竞进的“能者”,对于党和国家的破坏力就越大。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守底线、知敬畏、常修德”,才能既担当重任,又拒腐防变。因此,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在严以修身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通过打造“金刚不坏之身”,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在弘扬社会正气上做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端正自身的品德,才能更好的贯彻实行各项政策。而修德,最重要的是静心和律己。“静则灵,灵则慧”“若是不静,则见理不明,省身不周,一切皆浮云”,要修德,首先就是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与学习,以平常之心面对“名”,以淡泊之心面对“位”,以知足之心面对“利”,以敬畏之心面对“权”,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踏踏实实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真正的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图。进一步是要加强自律,自律是指自我约束控制、自强不息,能自觉和自愿地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情绪与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消极的思想情绪与行为,并使严以自律养成自觉的思想行为习惯,体现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之中。自律是严以修身的关键。严以自律,是从政之基、为官之本,是干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干部严于自律,就要使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出从政道德的内在自觉与外在实践,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事业、敬畏用权。懂得自律,既展示着一个干部的修养境界,也体现着一个干部的从政修养,更昭示着一个干部的修身程度。只有做到心静和身律,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必以修行为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修身,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过程。以行修身,要的就是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纸面上、精神上,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身体力行、开拓进取的不懈努力。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修行,就是要当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坚定的与周围各种违法乱纪的诱惑作斗争,做有精神、知道德、讲文明、守纪律、懂法规、益人民的人。
对于我们乡镇领导干部,以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依法用权、清正廉洁、为民谋利这三点。
一、依法用权。要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利不是个人的、而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党纪国法约束的。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把握好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等之间的关系,严格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办事,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
二、清正廉洁,要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群众受益,用不好害人害己,面对诱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党的纪律和干部的职责。明代著名的清官于谦讲:“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心中若无名节操守,用权就失去了法度,难免会陷入诱惑的陷进;重视良好的名节,坚持清正廉洁的行为准则,才会保持拒绝腐蚀、永不沾污泥的干部本色。
三、为民谋利,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的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这既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广大干部严以修身的最终目的。我们乡镇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保持一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只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只要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民所谋,为民所利,不论是解决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大事,还是群众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是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就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必有落实、有落实必有结果。
第四篇:修学 修德 修行——浅谈严以修身 加强党性修养
修学 修德 修行
——浅谈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学习感悟
“三严三实”,修身为先。古人云“修齐治平”者,律己修身先行。修身不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空谈,党员干部也是一样。习近平同志所提“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便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最基本门槛。近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三级党委、政府都围绕“三严三实”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作为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我在这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中收获良多,对于如何更好的贯彻上级领导对于我们“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有了如下感悟:
一、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应以修学为先 修身,最基础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干任何事情首先都要有基本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和能力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反思,也只有通过学习来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才能去浮躁,增智慧,进而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学”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对于党员干部,学习即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以学修身,是为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学,可以从书本中学,可以从工作中学,还可以从人民群众身上学。
一、从书本中学,这就要求我们多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著作,认真学习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特别是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知识武装头脑、理论指导工作的基本水平,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并及时将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把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本领。
二、从工作中学,作为我们乡镇干部,在遇到一些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书本主义”,特别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时,要能快速作出反应,必须从以往的工作的经历中提出科学的决策和方法。只有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从群众身上学,作为与群众的直接接触者,我们更要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海洋,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财富。只有不断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要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眼睛向下,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情绪和呼声,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并善于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用以更好地推动工作。
二、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要以修德为本。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党对于干部的选拔标准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对于官员的重要性,古今皆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打虎拍蝇的案例都证明了:忽视道德修为、放弃德行护心的官员,越是高效行权、阔斧竞进的“能者”,对于党和国家的破坏力就越大。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守底线、知敬畏、常修德”,才能既担当重任,又拒腐防变。因此,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在严以修身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通过打造“金刚不坏之身”,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在弘扬社会正气上做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信任、群众的支持。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端正自身的品德,才能更好的贯彻实行各项政策。而修德,最重要的是静心和律己。“静则灵,灵则慧”“若是不静,则见理不明,省身不周,一切皆浮云”,要修德,首先就是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与学习,以平常之心面对“名”,以淡泊之心面对“位”,以知足之心面对“利”,以敬畏之心面对“权”,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踏踏实实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真正的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图。进一步是要加强自律,自律是指自我约束控制、自强不息,能自觉和自愿地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情绪与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消极的思想情绪与行为,并使严以自律养成自觉的思想行为习惯,体现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之中。自律是严以修身的关键。严以自律,是从政之基、为官之本,是干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干部严于自律,就要使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出从政道德的内在自觉与外在实践,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事业、敬畏用权。懂得自律,既展示着一个干部的修养境界,也体现着一个干部的从政修养,更昭示着一个干部的修身程度。只有做到心静和身律,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必以修行为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修身,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过程。以行修身,要的就是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纸面上、精神上,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身体力行、开拓进取的不懈努力。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修行,就是要当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坚定的与周围各种违法乱纪的诱惑作斗争,做有精神、知道德、讲文明、守纪律、懂法规、益人民的人。
对于我们乡镇领导干部,以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依法用权、清正廉洁、为民谋利这三点。
一、依法用权。要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利不是个人的、而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党纪国法约束的。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把握好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等之间的关系,严格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办事,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
二、清正廉洁,要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群众受益,用不好害人害己,面对诱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党的纪律和干部的职责。明代著名的清官于谦讲:“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心中若无名节操守,用权就失去了法度,难免会陷入诱惑的陷进;重视良好的名节,坚持清正廉洁的行为准则,才会保持拒绝腐蚀、永不沾污泥的干部本色。
三、为民谋利,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的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这既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广大干部严以修身的最终目的。我们乡镇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保持一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只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只要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民所谋,为民所利,不论是解决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大事,还是群众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是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就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必有落实、有落实必有结果。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系列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让我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排头兵”,唯有在“修学、修德、修行”上持久用功,才能做到律己修身,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成为一名真正被人民群众所信赖和爱戴的乡镇干部。
第五篇: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科学
作者:广超
发布时间:2010-02-26 来源:《网海莲舟》
今天,我们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从佛教的观点来说,科学是人类以有限的能力,观察后所得到的结论。根据佛法,人类的能力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类有某种障碍,在佛教称为“所知障”。所知是所知道的东西,障是有障碍。就是这个“所知障”限制了我们对世间观察的准确性。
若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科学,我们就会说他们的科学已经落伍了。那什么叫科学落伍呢?所谓科学落伍,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子才是最科学的,到了以后也不是了。也就是说科学不是永远对的,而一个接受科学的人,应该先接受这点。
举一个例子来说,关于光线的理论在科学里曾经有过一个很大的转变。在爱因斯坦(Einstein)发现相对论(Relativity)以前,人类认为光是走直线的。但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却说因为有地心吸引力(Gravitational Force)等的影响,光线会弯曲,而不一定是直的。
爱因斯坦发表了这个理论后,有些人不能接受,因为他是用数学证明出来的。但是后来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转证明了他的理论是对的。太阳系(Solar System)里有颗土星,这土星有个卫星(Satellite)绕着它旋转。根据他的推测,当这个卫星还被土星遮住的时候,人们就应该看到它了。那是因为从这个卫星发射出去的光被地心吸引力弯曲了。后来人们利用高能的天文望远镜证明了这件事实。
所以说科学是我们以有限的能力所得到的结论罢了。
这个结论在当时的情况底下是对的,以后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对科学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态度。我们不应该迷信科学。很多人迷信某一种宗教,包括迷信佛教,也有很多人迷信“科学教”。科学教他的东西他都信,都认为一定是对的,这就是迷信科学。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真正搞清楚了,在你的知识能力范围里认为没有错了,你相信它,那以佛法来说,这不是迷信。但是你的知识范围里面,所知道的可能是一种错误,这就是佛法所谓的“所知障”。这障碍使你没有能力更进一步超越你所知道的。
许多人都认为科学的理论是第一的,什么都要用科学来判断对与不对。若以一个佛教徒的观点来看,他会说佛法才是对的,应该以佛法来判断科学对与不对。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我们先以科学的角度来看佛法。佛法里面谈到很多的道理和现象。如果以科学来看佛法,我们就需要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佛经里所讲的某些东西超越你的能力,你不能因为科学没有说,你就先否定它。你只能说科学还没有办法解释,可暂时保留。你不能因为科学无法证明,就说它错,不然这就是迷信。
比方说,佛经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时间可以变长缩短。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这部经里说有一些菩萨,他们有神通,能使时间加长缩短,你说科学吗?有些人认为那是神话,但是现在科学却证明可以。当一艘太空船,以快到接近光的速度行驶的时候,时间就会转变了。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所提到的时间可长可短。这不是很科学吗?但是当你没有学到相对论的时候,你不了解这件事,就会认为乱说,时间怎么会变呢?
同样的,佛法有生死轮回的说法,即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过去这说法被科学否定,现在却开始接受了。外国已经有很多间大学在研究这个课题。他们把它叫做灵魂学或灵学。
其实科学最大的毛病在那里呢?科学最大的毛病出在从事研究跟实践的是不同的人。比方说某某人有能力做到一些现象,但是他却没有去研究,而那些所谓科学家,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那个现象。譬如一个运动员,他赛跑第一,其他人就专门研究他的赛跑技巧,但是他们自己却永远不能跑第一。科学家往往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在脑袋里构思做研究,可是他们本身却做不到,这就是科学家最大的一个毛病。
那么科学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因为科学家在从事研究的时候,为了获得超越人的能力所能得到的讯息(Information),就得依靠种种仪器的帮助。但是就是这个科学态度使得人退化。怎样讲使人退化呢?根据佛法,人原本有很多能力,但是因为迷于应用种种的物质,不懂发展自己的本能,所以就退化了。
我们应尽量运用自己的本能,因为根据佛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跟佛一样的神通自在。由于我们没有加以训练怎么去运用它,在佛教称为修行,结果我们就失去了一些本能。
科学家都犯上了一个毛病,那就是过于依赖仪器的帮助。近代有一类科学家,他们发现人类有很多的能力超越科学所能够解释的,他们就专门研究这类现象。在中国,他们把这种能力称为特异功能。
我举个例子,在中国北京科学院,有一个人拿着一瓶药丸,在手中搓一搓,一颗药丸就会从瓶子里面掉出来。其他人打开瓶子数一下,果然少了一颗药丸。接着他把那颗药丸,往那个瓶子一按,药丸就进去了。科学家都傻了。这个现象恐怕是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科学家就把它叫做“心灵至动”。但是有什么用呢?他又做不到。他只不过是在把他所看到的现象讲出来,给个名称罢了。至于解释呢,他是一窍不通。
再来说,有一个人拿了一张卡片,叫那些科学家在上面签名。然后,他把那卡片放在口内咀嚼到碎烂了,再吐出来,搓成药丸的形状。过后他说要将这个纸团还回那张卡片给他们。谁相信?结果那个人用手搓一下,一张卡片就出来了,而且上面的签名全还在。那么你说科学怎么解释呢? 刚才我提到现代科学家在研究生死轮回的事。他们收集资料,记载各种生死轮回的现象。有些记载人死后的情况,有些记载某个人在转世后,述说他前世的事情。这类由科学家亲自记载的书证明了佛教所讲的生死轮回。但是若一个科学家不深入研究佛经里所讲的生死轮回就一口否定,那么这个科学家就是迷信科学。所以不要以为科学永远是对的,而一口否定不符合科学的说法。你不去了解,不去深入探讨,这样就否定,这种人是最迷信科学的人。
我们来看佛教里面讲的种种现象。根据佛教,我们人类这个世界只是无数个世界的其中一个罢了。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人在居住。这个跟现在的科学所谓外星人的说法是一样的。
佛经有提到这个世界是怎样慢慢形成又会怎样慢慢毁坏。当这个世界形成的时候,是没有人类的。是后来才慢慢有人类在这个世界居住。当你看到这类超越你所能理解的经典时,就先一口否定,那你就是迷信。
再来,佛经里曾说过,佛观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也就是说佛用他的一双眼睛看一杯水,就能看到里面有很多的细菌。一杯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是形容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生命。这说明了佛能够直接用他的眼睛看到水中的细菌。
又有一部经典说,佛有一位弟子叫做阿那律,是一个阿罗汉。他看世间好象看手掌上的一个水果一样。这就有如一个人登上月球看着地球一样。他凭什么这样说?
他不需要用任何仪器,而直接以他的能力去观察。这种超人的能力在佛教叫做神通。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这种能力呢?那是因为我们有种种障碍,使我们没有办法启发这些神通。
在中国,他们研究一个人只要打坐、练气功,就能激发出这种能力。佛教里也说,如果一个人修禅定,就能够产生神通。为什么呢?这道理是很简单,很科学的。根据佛法,众生的心本来是能够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你一出生你就执着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种种现象,一直迷惑于现前所接触的东西。结果你的能力就被限制和约束着,使到你的思想乃至你的一切无法超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当一个人修禅定的时候,就会不再执着他所看,所听和所接触的一切,而本身的潜能就能慢慢地发挥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神通了。
所以说,我们人类本来有很多的能力。但是因为我们迷惑我们眼看耳听的种种事物,使到我们失去了这种种的能力。这就如一个人进入电影院看电影一样。他迷惑于荧幕上光影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乐,却不知道这么做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人在世间也是如此。
我这么说是否在否定科学呢?并不是的,而是要告诉你们,科学是人用他的感官和仪器,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所得到的结论和知识罢了。超出他能力所及的,就说是违反科学,这种态度将使人没有办法进步。他应该认识到有很多现象是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必须接受这一点。
现在有许多关于外星人的影片,有些提到外星人如何来到地球,并且教导人类许多知识。同样的,人间有很多东西我们人类还不懂。有些人通过修行,激发了一些超能力,再把他所体会到的讲出来,教其他不懂的人。比方说,现在的科学相信我们的身体有经脉,也承认了针灸。但是这些经络穴位都是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到的东西。不过,那些有打坐练气功的人,却能慢慢地感觉到这些东西。根据佛法,当一个人打坐、坐禅、静坐,达到某种境界的时候,甚至能够观察自己的内脏和血液的流动。那么这是不是科学呢?其实这也是科学的。
研究科学往往逃不了眼睛和耳朵。例如当你用望远镜观看天体,你还是在用你的眼睛观察,对不对?根据佛法,当一个人打坐,修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就能看到自己的骨头和内脏。而练气功的人,他们能够感觉到气在身体运转,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用这种方式去得到他的知识,他是用他的能力直接观察到,不是凭推理的。如果科学家要从事研究,就必需借助仪器,若要通过感官来观察并发现人的身体有气脉在作用,这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所以你说什么是科学呢?说穿了还是那句话:科学只是在人类能力的范围里面所得到的知识罢了。
释迦牟尼佛具足各方面的能力,他把对这世界所觉悟、所知道的现象告诉我们,这是否非科学的呢?把亲身验证到的东西说出来是绝对符合科学的,除非那是凭空捏造,或是出自个人的思想和推理。因此,我们看佛经时要弄清楚,凡是佛经上所讲的一些科学没办法证明的东西,你只能说那超越现在科学的能力,我们还无法证实,却不能说那是迷信。比方说,佛经里面提到世间有鬼;从前的科学家认为有鬼的说法是迷信,但是现在的科学家也在研究鬼了。而鬼实际上是有的,只是你没有办法看到罢了,但有些人却能够看到啊!根据佛法,鬼很难自己找到吃的,要靠人供给。我们人布施给它,它才有饭吃,那是不是很迷信呢?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人亲眼看到。
根据佛法,所谓的科学应该通过三种方法来印证,在佛法里面叫做“量”。实际上佛法是很科学的。佛在经典里面有提到我们怎样能得到正确的知识。他说获得的知识有三种:
一、现量:这是你亲身现前所体验到的,你认为没有错误而得到的知识;用这种方式而获得的知识叫做“现量”。
二、比量:当你用现量所得到的知识还没有办法得到结论时,便通过推理去寻求答案;通过这种方式而得到的知识叫做“比量”。
三、圣言量:圣言就是指圣人所讲的道理。他们的能力超越我们,所讲的道理都是可信的;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叫做“圣言量”。
但是现在的科学家,他们只相信现量和比量所获得的知识,他们不信圣言量。但是他们对那些曾研究出一些结论的科学家所讲的话,却是深信不疑;其实这样也是通过圣言量来获得知识。比方说,爱因斯坦说光是能走曲线的,你看到了吗?没看到,但你相信,对吗?那就是因为你把他当做圣言量,你认为他不会骗你,他讲的话是值得相信的。其实我们人类自古以来,一般人,包括科学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得到知识的。
因此当佛经记载了一些事实,我们没能力知道是非对错时,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是一个圣言量,目前没办法证实罢了。我们需要用这样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佛法。
现在让我们用佛法来看科学。根据佛法,我们人类因为过去的种种因果,形成了现在的身心。我们现在身心所具备的能力就局限了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们没办法知道。一旦我们转换了另一个身心,我们又会具有其他的能力了。例如,火箭炮飞行时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类听不到,狗却听得到,它就吠起来,也就是说狗有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我们人类。在这个世间,有很多动物的能力超越我们人类。它们只是思想上比我们差,但它们的触觉和感觉能力不一定输给人类。佛法里面说甚至有些动物,它们也懂得修行,可能修得比我们人类还好。人类自命是高等动物,但是不等于说没有其他动物能够强过我们。只是我们人类不知道罢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这道理是很简单的。比方说,你现在去买一些鱼,然后放在鱼缸里养。过了一些日子,这些鱼生了小鱼,那么这些小鱼就只知道你的家,它的世界就是你的家罢了。它们就好比中国的一句成语所形容的“井底之蛙”,对吗?
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根据佛法,我们众生是井底之蛙,有很多很多东西我们没办法知道。那为什么我们没能力知道呢?佛法说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
所谓“所知障”就是说你现前的能力障碍着你,使你没办法知道。而所谓“烦恼障”,就是你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使你没办法知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上一节数学课时,假设有一个人,他爱上了另一班的同学。那么,他在上课时就整天想着她,上课时老师讲些什么他弄不清楚,对不对?这就使到他的学习能力降低了,这就是所谓的烦恼障。我们人类有很多的贪、嗔、痴烦恼在障碍着我们,使到我们有很多东西没有能力知道。因此根据佛法,你要知道更多的东西,就得先清理你的烦恼。接着,你必须将你现前所得的知识丢掉,如果你一直运用现前所得的知识,那你就有所知障。因为你的所知就在你原本的范围里,用来用去也在这个范围里,如果丢不掉,你就永远只是知道那套学说罢了。那丢掉了怎么办呢?根据佛法,当你丢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把这个世间看得更清楚,那时候你看东西就会有另一个层次的认识;这就叫做修行。所以说,修行本来就是很科学的。比方说,你有很严重的贪心,要怎么克服呢?
佛教说应该从布施开始。起初别人向你讨东西,你给他一毛钱。他第二次讨时,你还是给他一毛钱。当你觉得布施一毛钱对你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时,那么你就可以慢慢地增加布施的数目,两毛,五毛,一块钱的布施,以后你就不会那么贪心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方法,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
其实佛法所讲的一切,完全都符合科学。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不要随便听信别人讲的,也不要因为那个人的权威而相信;也不要因为别人一个传一个,传了大家都在说,你就相信。”你必须自己去体验,通过佛教的三种量来印证。你认为正确,你才接受。如果没有通过这三种量,你就接受或反对,那你就是迷信的人。反对其实也是迷信。这怎么说呢?比如你家里,妈妈或婆婆在那里拜神,你极力反对,你也是迷信。她迷信在拜,你迷信在反对,你根本不知道她在搞什么。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她为什么对某个神这样尊敬,原因可能有好几个。例如:可能她到一间神庙去,神庙里的乩童向她说种种事情,结果很灵验,她就相信起那个神,然后她就回家拜。你没有经历过,就否定她的信仰,这样做你就对吗?其实你也是错的。因为她曾有一些事实的东西证实给她看,她才相信有值得信的一面,而你只看到她在那里拜拜罢了。同样的,如果一个佛教徒每天拜佛,而你是信科学的,你会觉得拜那个木头来做什么?在还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的时候,你这样说他,那你是什么?你是在迷信科学。至于圣言量,你凭什么相信某某人讲的东西都是圣言量?那是因为你相信他讲的话从来都没有错。那什么人值得你相信而从来没有错呢?当然,佛教徒说是释迦牟尼佛,基督教徒说是谁呢?上帝?错!上帝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话,你们错了。他们所相信的圣言量从那里来呢?是相信耶稣说的,相信圣经里记载的,相信他们的先知说的。这些先知是什么呢?他们跟某种神灵界接触,把所得到的东西写下来。在我们佛教,我们就相信佛所说的是圣言量。为什么我们这么相信呢?那就有几个原因了。
根据佛法,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你相信他所说的一切,完全是对的。
(一)这个人必须没有烦恼,也就是没有烦恼障。
(二)他必须没有所知障,也就是说,他想知道什么,他就能够知道。
根据佛法众生是可以有这种能力的,是可以没有所知障,我们佛教徒相信佛没有烦恼遮盖住他,也就是说佛有智慧现前,没有所知障,所以他讲的我们都可以相信。
佛教里面说,有些人通过修行,解脱烦恼了,而证得阿罗汉果。他讲的都可以信吗?根据佛法,这是不一定的。阿罗汉有时候也会讲错的。佛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佛有两个大弟子,一个目连尊者,一个舍利弗尊者。他们两个人各别收了一个徒弟,并教他们修行不同的法门,结果两个人都教错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两个人应该修什么法门,这是他们的所知障。还有很多东西阿罗汉是不知道的。如果你以为他们没有了烦恼,他们的话是一定对的,那你就错了。
不要以为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就什么都会,绝对没有这回事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一个人的智慧,他的能力是否受到了各种限制,而佛教认为最严重就是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至于佛法,以我们佛教徒的眼光来看,全都是由智慧所讲出来的道埋。你可以凭你的智慧判断对在那里,错在那里。不像某些宗教,他说你要相信他,你就得救,佛教并不是这样。佛在教导某一位众生时,若他的智慧不够,能力不够,佛劝他信就好了。就是说他没有能力通过现量跟比量来衡量佛法,只好依靠圣言量。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时候,针对某一个众生在没有办法之下所用的法门。
我们看佛经的时候,我们就要明白佛向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佛法。我们众生有种种烦恼,所以佛就必须讲不同的法门。佛法就像一种药可以对治我们种种烦恼之病。佛法说病药对治,不是病治药,也不是药治病。
其实你们如果有研究化学,病与药是互相克制着对方,不是吗?当你身上有不平衡的地方,你会感到不舒服,但当综合了你就没事了,这就是佛法说的病药相治。
谈佛法与科学就是要让你们认识到要以怎么样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佛法,不要用迷信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佛教,这是很大的损失。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的能力所不解的,如果你相信圣言量,你便得到了这些知识,对你是很有益的。但是若你一定要用比量或现量来衡量这些知识,而你又做不到,那你就会损失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一个人跟你说打坐了身体会有气在走,你说怎么会有?气是什么鬼东西?然后你就不愿意去尝试。你不去尝试,你就永远无法体验到这个气在体内的运行,你就永远不信。但是如果有一个练气功人,气很强能够把你推倒,那怎样呢?你就佩服他了!为什么?因为你用现量证实了,那时你才肯去学。
所以我们不要一直以自己的能力为准则,认为我们的能力所知的我们才接受,能力所不知的我们就不接受,这是一种损失。我们在这个世间,要相信有一些人,在某一些地方超越我们,如果他讲的话值得相信,你应该接受。刚才我说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一个圣人。根据佛法,佛没有过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口、意无失。他将他所觉悟的一切告诉众生,而他抛弃他的一切来利益众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的真理,他过去世的因果使他今生能够这样做到。他把所觉悟到的讲出来,让众生朝着他同样的路去修道,去觉悟。用佛法来讲是修道觉悟,以科学来讲就是照科学去实践。前人实践过的,你照实践罢了,不过这些实践被人讲成宗教。
佛法一点也不迷信,一个人如果学了佛法,他看这世间的事物会更深一层。为什么呢?因为他将看到自己。怎么说看到自己呢?比方说,你们可能有听过这样的故事,爱迪生在读小学的时候,问他的老师,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那老师骂他笨蛋。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呢?很多人都没想过,其实一加一等于二是近五十年来数学家才能解决的问题,你们知道吗?五十年前的科学家,数学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爱迪生很聪明,他早就看到了,一有多大?到底一有多大?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这些我们从没有质问过,是不是?在佛法里,佛说你该观察自己,人家讲这个是这样一回事,你就应该观察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有深入学习佛法,你就会看到它独特的一面了。根据佛法,世间的一切是人类命名的。这个叫一,那个叫一,这个“一”跟那个“一”放在一起就叫二。这是个很简单的比喻。但是里面所牵涉到的道理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们人类整天说一定要事实证明,但是人类是最不现实的,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却从不追究。
整个世间宇宙的一切,在佛法里面都有深入地说明,这是因为佛有全知的智慧。哪一个人能够将一切的东西讲得清清楚楚,这是很了不得的。
你们看佛经,要去探讨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有没有错。我以前是信“科学教”的,后来看了佛经,却找不到释迦牟尼佛的错误,反而是发现很多科学家的错误。结果我就信了我原本以为是“迷信”的佛教!
现时代,如果你想让修行尽快进入轨道,少走弯路,不受人蛊惑、不落入偏执当中,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深入地研习《法华》、《楞严》《金刚》、《起信》等经论,并经常地诵习《地藏经》和《普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