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案例
《走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例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小书签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人员有:三年级6个班
2、单元与课型设计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课余两周实施。
方法指导课:通过场景模拟,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期反馈课:让学生分组汇报前段活动成果;互动交流各组活动成果与情感体验;总结反思,规划下阶段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校外资料收集实践,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
交流评价课: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成果设计课:指导学生完善活动资料,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用课堂1课时完成。
成果展示课: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各阶段的活动结果并交流。学生可以办手抄报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心得,归纳整理资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还需努力的方向。
二、活动过程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一、开题课:
(一)播放录像、激发兴趣
1、(看录像)这段录像上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庆祝什么? 生:录像上的人们在庆祝各种节日呢!师:你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过节是我们最盼望的一件事了,不过有关节日还大有学问呢!有世界节日、传统节日、民族节日,你们想不想来研究研究?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生谈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师进行小结。(三)展开讨论引出课题
师:你喜欢研究哪个节日的内容 师: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研究 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 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四)确立课题组建小组
1、选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2、组建小组:选择同一课题的同学自由合成一个小组。(教师要鼓励各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有号召力的口号,这样可以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3、统计分组情况
(五)教师小结宣布活动开始
二、方案设计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制定活动方案
1、明确各组活动课题
2、小组讨论制定方案,教师巡视指导(三)、展示完善活动方案
1、各个小组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2、完善方案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一)根据方案各小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二)以班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三)实践过程的指导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2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1)快乐小组实践过程:
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电视、报刊信息;请教家长、专家;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及来历。(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节日的热烈氛围并指导学生有辨别能力,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教师提供搜索的相关网址)活动图片:(3)团结小组实践过程:
小组通过网上收集资料,收集图片、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请教专家、其他学科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等方式获得资料。(4)奋进小组实践过程:
小组通过网上收集,请教老人、专家,上街调查等方式全面收集节日的传说及习俗。
(5)火焰小组实践过程:
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资料、可以是文字、音像、图片等。聘请家长及其他学科教师指导、记录整理我国节日的现状、撰写研究报告。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1)引入交流,明确要求。
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2)自主交流,谈谈收获。(3)集体汇报,一起评价
(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氛围,利用各种机会,主动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了解活动进展情况,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所作的纪录,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指导下一阶段活动。
(1)小结“交流评价”活动,评选出优胜小组。(2)下一阶段你打算怎样展示自己的成果?
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把自己收集到资料与班内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一)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给出具体的建议。
快乐小组:我们把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制作成精美的手抄报,一起浏览一下,请提宝贵意见。通过请长辈、伙伴讲故事,网上查询等方式研究有关节日的起源和故事;
智慧小组:爱好诗歌的学生朗诵了节日的古诗名句;
团结小组:用图片展示节日的风情人俗。也制作了精美的手抄报; 奋进小组:通过讲解、演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传统习俗。还表演了他们创编的短剧。
火焰小组:爱好常识的学生,介绍了传统节日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的更热闹、被更多的人关注呢?请听听我们小组的建议。将加工整理、编写小报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
(教师鼓励并尊重学生用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讲解、朗诵、手工、表演、绘画小品等,来展示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到的各地过年习俗的研究成果。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此次汇报交流活动令人大开眼界:声情并茂的朗读,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精致出众的手工艺,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交流汇报中,学生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坚定了他们继续探究的信心。)
(二)汇报评价
1、单组评价: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时,其他组要对汇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组员参与情况、表现、声音、及完成程度等)
2、综合评价: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表现最佳的个人。
三、收获与体会
我看春节 三(3)李宇茜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节日,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春节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枝奇葩。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更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便是为了驱赶每逢除夕出来的凶兽—“年”,因此春节又称为“过年”,也因此有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多数是民间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等。春节贴“福”字,同样也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在一句句祝福语中,又一年过去了,而春节的种种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学习,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
重阳佳节读唐诗 三(4)全体学生收集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唐诗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佳节”即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则是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可见,重阳节的活动总是与登高密不可分的。登高,不仅能赏心驱邪,还能寄景以抒情思。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九日登高》即为登高题材的佳品。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有驱蚊杀虫的功能,还可以入药,现在的中药铺里仍可以见到。在汉代,重阳节这一天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以后便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了。这在梁代吴均《续齐谐记》里就有记载。而到唐代,诗人们借茱萸以寄情思,其中又多为思情、愁感,如杜甫《九日蓝田雀氏庄》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除登高、插茱茰,重阳节还有饮酒、赏菊、食糕等习俗。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
2.归纳整理资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还需努力的方向。3.活动反思
四、评价与反思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1、在创设情景中生成主题
通过观看、展示等活动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生成活动,而且给予极大的鼓励,并为此创造了一种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我表现、充分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大舞台,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使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也不错,收集的资料很多。
2、教师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活动的开展顺利。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保障活动价值的关键。有效的指导应是适度、适当、适应、适时、适合的,同时渗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性方法和策略性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次主题活动分为三部分:
(一)让学生谈自己过年的体验和感受,唤起学生的美好回忆,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索,并把资料拿出来交流、讨论,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节日的形式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注意到节日时风俗,并收集或制作相关图片、绘画、手抄报,再拿出来展示,让全班学生通过欣赏,帮助学生将已有的表象进行再造,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运用展览的形式让学生的作品展现在众人面前,请老师、同学参观他们的作品,可以帮助孩了们回顾自己做了些什么、知道了些什么,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三个方面一环扣一环,渐渐深入,我捕捉住教育的时机,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成长,他们互相合作,共同设计,共同研究,共同创造,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感受到了学习的热情和快乐。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和体验生活。
第二篇:走近传统节日
走近传统节日之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指教者:哈密路小学 俞嘉伦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由来、习俗等内容,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运用的能力。
2、通过了解传统节日的传承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激趣引入 关注学生
1、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摇花船》这篇课文,你能用1、2句话来介绍最感兴趣的内容。
2、学生交流。
师:“摇花船”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活动,课文对花船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就是人物)、活动经过等几个方面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3、引入4大节日
师:同学们一定知道,传统节日可不止元宵节这一个。中华的传统节日,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它为我们民族世代相传至今。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节庆日,需要我们的继承与发扬。有4大传统节日越来越收到重视,有了固定的假日,他们是„„(学生说)
4、媒体播放4个节日
5、请学生交流作业单1中的内容
师:4大传统节日各有特色,请大家拿出学习单1,就你搜集的节日,挑其中一个方面来交流。
评语:你感兴趣的是节日的传说;你对流传下来的诗歌感兴趣;老师听出来了,你关注的是节日的习俗活动;你关心的是节日的饮食文化„„
6、师:同学们要想让人清楚地了解这个节日,要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学情估计)时间、由来(传说)、习俗活动、传承意义、„„(是根据学生回答一一板书出示)
二、示范指导 体验尝试
1、师:老师这里有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介绍,大家一起来学做小编辑,能不能从中找到相对应 的内容?
举例:比如第一节中“每年„„”这就是写上“时间”,动动笔,两人合作,在资料旁边做些标注。
2、指导整理信息
(1)关于传说:可选择一个介绍即可(指导学生删减)
(2)关于习俗:可以概括着一一列举即可,不必将活动具体介绍。(指导学生概括、略写)(3)关于传承意义:应当将内容进行重组,以简洁的语言用一两句话写清。(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重组)
师:4-6节都是习俗活动,是不是都需要呢? 生:只要把名称例举一下就行了。点评:好的,这个方法不错。
生:写一个最喜欢的,其他的简单写写。
点评:你有详略,具体介绍一个,其余的可以用“还有„„等习俗活动。”这就简洁清楚地说清了。
师:传承意义这一节,可以挑选几句话,重组一下,注意语句通顺有条理。学生动笔操作。
交流一二,评价:你们都可以成为实习的小编辑啦!
三、同伴合作
操作实践
1、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这整理信息的本领是编辑的基本素质,刚刚大家都实习过了,接着就该亲手编辑你们自己搜集的资料。
布置任务:先请组长-分配组别-召集同伴-同学们拿上你的资料加入到相对应的节日编辑部(放音乐)
2、任务要求
师:每一组至少要交出2份完整的学习单,彼此分工合作,学以致用,做到快速、高效。
3、交流(不做全文读,只要说说大致内容)
四、总结拓展
课后延伸
1、意义总结
师:他们说得真好,可能原先我们只知道在这些节日中吃什么,玩什么,通过这节课中,大家有选择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也使我们更深地了解到每个节日背后的传说、习俗背后 2 的故事,更让我们明了了民俗节日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
2、兴趣拓展
师:要了解民俗传统节日,不仅可以从这几方面介绍,还可以从文人墨客写的诗歌,民间谚语等方面来介绍。我们年级其他班已经完成了一些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或许对你们会有所启发。作品展示
师:以你所擅长的,看看如何展示你的作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找搭档合作完成,我们的学习单3。
第三篇: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端午节文化的搜寻、思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锻炼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民俗,了解民俗文化,知道我们的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特地让大家开展了寻访端午民俗文化活动,寻访端午节民俗节日文化,话说“端午节”开展了探究活动。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践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食俗以及文化。感受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表现力
3.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4.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5.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6.通过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课堂评价。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课题的不同,多渠道地搜集资料,并创造性的设计展示形式。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敢)我们中国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等下老师会播出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看谁能说出是哪个节日,并说说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生:春节,春节的习俗有拜年,吃年糕等。
生:元霄节,元霄节的习俗有看花灯。
生:清明节,习俗有扫墓。
生:中秋节,习俗有赏月,吃月饼。
2、师:接下来,老师会播出几张图片,请同学们先观察,然后猜猜这些画面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3、指名回答,老师板书:端午节
4、师:今天开始,老师就想利用一星期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板书)端午节,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二、看书,初步认识端午节
1、师:刚刚同学们都看了图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3页,把这一段话齐读一遍,结合生活的实际,告诉老师你对我们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什么认识。
生:齐读。
2、指名汇报,初步认识
师:从这段话中以及你们自己平常的积累,你知道了端午节的哪些知识?(出示幻灯片)(注意提醒学生说题的完整性“我知道了”)
生1:我知道端午节和屈原有关
生2:我知道端午节跟粽子有关。(端午节时,人们会包粽子吃。)
生3: 我知道了端午节时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三师:看来,同学们刚才非常认真地看了书。你们还想更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和有关的活动吗?(生:想)
三、再次播一些有关端午节来历或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师:看来,同学们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再次带来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出示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图片,例如屈原,龙舟的,粽子,雄黄酒等)
师:大家刚刚看了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图片,通过看图,对端午节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浏览书本34页至40页,边看书边思考:你想了解端午节的什么呢?看完书之后小组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端午节的什么呢?
生1:端午节的由来
生2:端午节的习俗
生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如何包粽子以及粽子的原材料?
生4:屈原跟端午节有什么关系?
生5:端午节为什么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板书:由来:屈原 习俗:粽子、龙舟)
四、指板书,归纳总结,梳理问题。
1、师:看见同学们这么好学,老师非常高兴。(指板书)你们看,同学们都想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屈原
习俗:粽子、龙舟)
2、师:这么多的问题,单靠个人力量能在短时间解决吗?(不能)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3、指名回答:
生1:我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看书、访问来解决。
生2:还可以小组一起去想办法来解决。
4、师:对,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访问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确定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小组。
1、师:现在,老师就把同学们想了解的知识分成了6个方面,把同学分成6个小组。分别是“端午节由来调查组”“端午节习俗调查组”“屈原信息小组”“粽子小组”“龙舟小组” “端午节诗词、歌谣”。
2、师:现在,自己问自己,你最想了解哪一方面?(你对哪一方面最有兴趣,最想研究?)
生:我最想研究端午节由来
师:好,现在老师请你当端午节由来调查组(给回答的这个学生组牌)师:有哪位同学是想研究端午节的习俗?(发给学生组牌)
师:研究屈原的呢?粽子的呢?龙舟?端午节诗词、歌谣呢?
3、师:刚才我们定了各组的组长,现在你们带着你们的课本跟着组长走到你想研究的那个课题组里,并且坐好。
4、学生自由走动,老师协调个别小组成员。合组坐下。
六、1、发表格,分组讨论,制定计划。(时间大概15——20分钟)
引导:现在老师发给组长两张表格,等一下我们开始讨论研究:我们打算去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打算利用什么方式去研究?把讨论得的内容填写其中一张表格,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书本33页到40页的一些介绍!注意我们只需要订好研究的计划,现在不是要研究的结果。现在请组长带领我们的组员们开始研究,老师期待听到你们精彩的计划汇报!
2、教师巡堂指导,了解讨论情况,为汇报做准备。
九、汇报计划。
1、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巡了一下,发现同学们的合作精神真厉害。每个小组都能积极讨论。我相信,等一会的汇报一定很精彩,对不对?行不行?、、、、、好,哪一小组先来。
2、小组派代表投影汇报计划,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教师指导评价
评价一:你们小组想得真周到!汇报得真精彩!
评价二:连这个都能想到,真了不起!
评价三: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老师真佩服!
评价四:(粽子组)听了你们的计划,老师仿佛闻到了粽子香,真想尝一尝你们亲手做的粽子!
评价五:(龙舟小组)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马上投入到龙舟的研究中,好期待欣赏你们制作的小龙舟!
评价六:你说得多好啊,老师相信你们小组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诗词、歌谣的收集。
3、小组修改、完善,确定研究方案
十、总结全课,安全教育。
1、师:同学们,这一节,老师真高兴。因为看到同学们都那么积极,那么认真地组织活动。我相信,我们一起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能大有收获的,下星期的成果展示会一定会很精神的。但在实践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老师有两个要求,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一。要注意安全。二要注意文明礼貌。大家能做到吗?(做到)好,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展示汇报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喜洋洋》,动听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节日的喜庆,今天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上,再高高兴兴的过一次端午节吧!上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话端午》的研究性学习,并根据同学的意愿分成万里追踪组、风俗民情组、心灵手巧组、诗情画意组(各组组长示牌),各组人员都作好了准备。今天就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时候。在汇报之前,你想给即将上台展示的同学们提出哪些注意事项?
那么当小组汇报时,台下的观众们又应当怎样做呢?
是啊,同学们的点评应该紧扣这些标准,老师也根据这些标准拟定了以下几个奖项(最佳口才奖、最佳巧手奖、最佳表演奖、最佳诗意奖),这些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为这些奖项寻找适合它们的得主吧!
下面我宣布:《话端午》课题展示会现在开始!
二、展示汇报: 第一小组:
师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看看万里追踪组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精彩的展示呢?
学生汇报:端午节的含义和由来(课本剧、讲故事)
组织点评:同学们在这些精彩的传说中,你认为他们说得怎样呢?请为他们做出点评。师: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纪念祖先们的日子。我们综合实践这门课不仅要求我们会搜集资料,更要会整理资料和富有创造性的展示这些内容。尤其是与人物、传说故事等有关的资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个组的方式方法来展示。他们出色的表演真是让我们佩服!谢谢他们!第二小组:
师导语:端午节的别称和传说异彩纷呈,那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又是怎样欢度这一节日的呢?看风俗民情小组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呢?
学生汇报:端午节的习俗(幻灯片展示介绍、手抄报、香囊、五彩绳等展示)同学们,这个小组是从多方面来展示端午节的习俗的。你觉得他们展示的如何?请点评!你们家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师评价:老师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没有主持人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将几个版块完美的衔接起来,分工如此的细致。这就是小组合作的精神!并且收集了资料,展示了实物,制作了手抄报,综合实践培养的不就是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吗?掌声送给他们!第三小组:
师导语:提起端午节,我们总是想起香香的大粽子。心灵手巧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哪些别样的风采?
学生汇报:包粽 DV展示,图片展示,三个同学现场包粽。
师评语: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我们亲自去实践,去体验,这个小组给我们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他们活动的过程,让我们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而共同喝彩!第四小组:
师导语:看来啊,端午节的名堂还真是不少,难怪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诗词佳句,这不,诗情画意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学生汇报:端午文化(诗朗诵)同学们,听了他们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师点评:这一组同学不但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还从这些诗词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做个爱诗爱文的孩子,让我们的生活也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吧!
三、收获总结:
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节课呢的收获是什么呢?
2、让我们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投票评出今天的展示大奖吧!
3、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你知道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我想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走近留守儿童
走近留守儿童
——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珍惜生活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留守儿童》,感触很深,发人深思。片子中的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状让我们揪心,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好多沉重的包袱,精神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近半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在性格上呈两面性和隐蔽性,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留守老人对他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力不从心。而父母又不在身边,爱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各种各样问题不断的出现在面前,并且日趋社会化。再看看身边这些“城市里的花朵”,个别的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娇生惯养,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尊重和分享等问题也会表现在他们身上。基于对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关注,设计开展这次围绕“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珍惜生活”为主题,“走近留守儿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从小接受爱的教育,懂得去关爱别人,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懂得珍惜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生活现状,数据资料、未来发展方向等)
(二)情感目标:
1、让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意识。
2、懂得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公平、正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正义感。
3、让学生在平等自主的交流中,感悟生活。
4、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沟通交流,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情怀。
(三)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学会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认真感悟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问题:确立了活动主题与目标后,让学生围绕“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珍惜生活”自主讨论,畅所欲言,从多角度针对“留守儿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与方向。例如:1.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有哪些?
2.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
3.留守儿童玩什么游戏,有多少零花钱?
4.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5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6.父母不在身边,遇见苦难怎么办?
7.为什么学习成绩不理想?怎样才能避免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问题?
8.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与自己同龄的小小兄弟姐妹们?
(二)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走访、讨论收集材料,做好记录整理。3.整理资料,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研讨,写出研究报告。
4.展开活动主体——教师带队,走入农村小学,与农村小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助体系。(事先要与农村小学沟通好,保证学生往返安全,如有条件,可多次组织该活动)
5.活动总结
(三)活动小组成立
针对研究的问题,学生成立一下几个小组
A组: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B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C组:了解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
D组: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了解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各小组成立后,按照自己小组所要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方法等做出计划。
如:A组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1.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学习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等
2.提高与同龄人及长辈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活动步骤:1.请老师讲解相关知识。
2.上网或从报纸、书刊、电视媒体收集资料。
3.走访部门农民工,从留守儿童父母处了解其学习状况。
4.通过自己的亲属,熟悉农村生活的熟人介绍相关情况。
5.深入农村学校,与当地小朋友沟通,谈心,交流学习经验。
6.整理资料写成小组报告。
活动方式:调查、走访、听讲解、查阅资料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开始实施。
关于主体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其他小组一同完成任务。
A组: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及学习遇到的困难等。
2.针对困难,带去一定的帮助(如:向农村学校的学生送去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资料,及学习用品等。)
3.向学习优异的留守儿童学习,交流学习经验。
B 组:1.走访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了解其成长环境
2.深入农村,自己体会留守儿童生活的艰辛。
3.摄取留守儿童的生活剪影供全班交流体会。
4.邀请留守小伙伴休息日到自己家做客(在经济、父母、学校和各方面允许和支持的情况下)
5.整理资料形成书面报告。
C 组:1.通过书籍资料等了解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情况。
2.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和留守小伙伴一起游戏,娱乐,走近他们。
3.相互交流自己的游戏形式,经验,将自己的可课余活动介绍给他们,有可能的话,将自己的玩具与他们一同分享或赠送给他们。
4.建立长期的联系,相互沟通。
5.将所获得的资料、经验。体会总结整理,形成书面报告和班级同学分享。
D 组:1.向留守儿童父母或亲属了解你人际交往对象,了解其性格特征,并与之成为好朋友。
2.和留守儿童进行感情交流,谈心。3.建立长期联系体系(如,每个月一次亲情电话沟通,每个月一封亲情书信等)4.总结经验,形成报告,有可能的话,邀请几位留守儿童到班级做汇报交流。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阶段
经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同学们会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整理研究报告向其他小组同学汇报,相互交流,并谈谈各自的体会,提出如何帮助留守儿童的建设性建议。
四、活动延伸拓展
1.在学校内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倡议活动,号召全体同学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留守儿童,关爱自己同龄的小伙伴
2.邀请农村留守儿童走近校园,和同学交流体会。
3。举办征文大赛。短信大赛等,充分调动同学们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五.总结点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关爱别人,学会珍惜生活的意识,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对留守小伙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小就将爱心、关心留给别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是一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是一次爱的教育,在情感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六.不足
由于作者我还未真正的参加教学实践,设计的案例难免过于理想化,关于留守儿童这是个很大的话题,而针对小学学生而言,理解程度不高,还无法深入的去探讨研究,因此,本设计可能过于肤浅,深度拓展还不到位。另外,实施起来可能也有难度,需要各界的广泛配合,使城市学生深入农村,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也可能是很大的问题,控制不好就会产生矛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教。
第五篇:走近李白综合实践课
“走近李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朝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古往今来,多少珠玑之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成为经典。其中李白的名字在这之中格外显眼。炎黄子孙,有谁不会吟诵几句李白的诗词,有谁不能历数几件李白的趣事?那铁杵磨成针的千古佳话,至今仍是众多学童的启蒙教材。四年级的孩子,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华文化浸染之后,对李白、杜甫等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前我校正在开展创建人文校园的活动,各类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正悄悄走进学生的生活。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诗词歌赋也渐渐被同学们所喜欢。当他们摇头晃脑地背诵这些诗歌的时候,传统文化也悄悄的熏陶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孩子们吟诗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民族,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兴趣点,我们决定开展以“走近李白”作为突破口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迈出系统阅读诗人作品的第一步。
二、活动主题:
交流在“走近李白”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游戏、鉴赏等多种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三、活动目标:
1、学生汇报在“走近李白”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四、活动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方向,寻找伙伴(时间:一节课)
1、回忆所有曾经学过或者背过的李白的诗,使学生再次感受李白的才气、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并指出,李白所作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他是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确定研究目标。
3、讨论提出研究方向。(如:李白生平、李白古诗、李白的信仰„„)
4、讨论确定成果呈现方式。(汇编成册的诗集、手抄报、古诗朗诵会„„)
5、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确定研究方向,并做出详细分工,以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书面成果(时间:一周)
1、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方便,并提供适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其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相关的资料。
2、根据自定的研究方向以及资料搜集情况,整理资料,分门别类,形成书面成果。(这一阶段主要的成果是学生的自编书,教师相机对学生编书的体例、排版作个别指导)
3、召开书面成果展示会,并开展学生的即席自我评价与评价。第三阶段:让李白之韵永久回荡在心中(时间:一周)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李白的古诗中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配乐朗诵,启发可加入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2、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排练。
3、组织李白诗词朗诵会。
五、活动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谈话:在最近的“李白诗歌专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2、出示“诗仙李白”特写。(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作背景)
3、导入:一个星期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 “走近李白”!
[设计意图: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李白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二)汇报展示,收集资料
1、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2、提问: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3、个别汇报。教师出示《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四首诗。师生共同吟诵。
4、在了解学生阅读、背诵李白诗歌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将读到的李白诗歌分类。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李白与美酒„„
5、小结,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李白诗歌”这一主题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搜集资料,大大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信息互补、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交流扩展,共同品味
1、将李白诗歌简单分类后,提问: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能举例吗?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2、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3、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展示形式不限,朗读、吟诵、书画、唱歌等均可。展示内容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教师适时点拨。
4、游戏激趣,名句激情(1)组织游戏:
游戏一: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赠孟浩然》。游戏二: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游戏三:请看图的意境猜李白的诗。出示画面:《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2)鉴赏名诗名句。
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渔舟唱晚》,师生齐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活动结束,拓展延伸
通过“走近李白”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大李杜”中的杜甫专门赞美李白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