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调查及感受作文
交通调查及感受作文
1月25日,一个普通的休息日,下午1点至1点半,我区某十字路口,我在此期间观察到,无论东西走向还是南北走向,几乎每遇红灯时,都有行人大模大样地横穿马路。我随机采访了部分人“为什么对红灯视而不见”?回答居然五花八门:
两位外地妇女:“红绿灯不是只管汽车吗?”
商店女售货员,本地人:“我站马路中间儿等会儿,没事儿!”
某大学男生,有点不好意思:“看别人都这样,我也就……”
中年男人,本地人,有些不耐烦:“你管得着吗?”
女护士,本地人,年轻时髦:“谅他们也不敢撞我。”
……
他们显然没有交通规则意识,但又不仅仅是没有交通规则意识。有句俗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自行车和行人就是马路上的“光脚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机动车齐刷刷在停车线后停下,自行车却敢不停。自行车还敢理直气壮地和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抢道。这一点行人也敢,也同样理直气壮。不是自行车和行人不怕撞,而是他们知道汽车不敢撞他们。只要不怕丢,城市的任何一块空地都可以成为自行车的“存车处”。只要不怕死,马路的任何一个点都是行人的“过街道”,连有护栏的地方都不例外。
第二篇:交通调查心得(推荐)
交通工程调查心得体会
为期两天的交通调查结束了,虽然它的时间很短,但我很努力,很辛苦,她使我初步了解到了交通的一些知识。进一步对交通工程有一定的认识,学习交通工程的一些基本理论,掌握一些交通流量的统计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做准备。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报告全部弄完,也多少有些成就感。
下图为本小组在3号门十字路口的调查图:(一)、实习的认识和收获:
1、对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交通流量的调查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2、接触认识了很多交通标志、交通设施,了解了一些交通设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理念;
3、认识并熟悉了交通工程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设备,并且对车管所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4、了解了交通工作的辛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六、实习体会:
这次实习给了我很深刻的感受。
首先,我们亲自去进行了交通流量的调查和统计,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艰难,也体会到了父母抚养我们成长的不易,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的奋斗,为自己的人生创出一条路来。
其次,这次实习锻炼我的动手实践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对社会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与交通工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交通工程是新兴的专业,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始终贯穿我们日常生活的专业,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我相信,在未来,交通工程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定当会担当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
用现在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当中,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设计。
最后,我想说的的就是,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学到知识同时,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篇二:交通调查心得
经过几个下午的交通调查实践,我们在四公里附近的交叉口进行了交通量、延误等调查。整个实践过程与其说是实验,倒不如说数车更为准确。时间不长,但也感觉蛮辛苦的。数车每次都差不多要数两个小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最后一次数车牌号,那天天气比较冷,数完车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冻僵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虽谈不上获益匪浅,但多多少少比以前有些进步。
通过参观实验室,我认识并熟悉了交通工程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设备,对交通方面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而整个实践过程,我也了解了交通工作的辛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体会到了父母抚养我们成长的不易。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的奋斗,为自己的人生创出一条路来。其次,这次实习锻炼我的动手实践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对社会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与交通工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交通工程是新兴的专业,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始终贯穿我们日常生活的专业。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我相信,在未来,交通工程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定当会担当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现在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当中,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设计。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学到知识同时,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篇三:交通工程学实习心得体会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学 院
专业年级 组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交通工程学 交通学院 2010级交通工程(1)班 第二组 郭建刚 2011年7月7日 10级交通工程(1)班 102262007001 王志聪 这次的交通工程学实习首先我们专业的全部人集合在一起,听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 下实习的内容以及在实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我们首先明确了这次的实习任务,大家在郭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参观福州南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湾边大桥的立交组织情况。接下来是各组成员找自己需要调查的有信号灯的三叉交叉路口和四路交叉路口,每个组的情况有所不同,分别运用点样本法和停车线法调查车辆的分布情况。
接下来我首先说一下去参观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湾边大桥的情况,我们一起到了收费站后,首先在老师的讲解之下了解了进站口分为不停车收费车道、自动发卡车道和计重收费车道。其中电子收费车道有一条,自动发卡车道三条和计重收费车道一条。电子收费车道通过时要限制速度20千米每小时,保持车距以便能够是行车安全。在进入收费站时应该不能抢按照一定的交通规则进入即可。收费站处的监控系统也有助于观察在进入和离开收费站时的车辆行驶秩序,有利于为此处交通事故的解决提供有力的资料。虽然以前也曾经到过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但却并没有仔细认真地观察过收费站的组成情况还有如何进行车辆的收费程序的。经过这次的观察了解,最基本的组成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以及进入收费站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怎样才能快速安全的通过收费站,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
些人就是因为在收费站等得不耐烦才会引发一系列的事故。这次的观察对于我们理论联系 实际有比较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多出去进行一些观察。观察完高速公路收费站后,我们接着就去了湾边大桥,在那里我们观察到立交的组织形式和车辆上下立交所经过的路线。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搞清楚情况,不知道车辆如何上桥和下桥的,立交桥的建设本来也是为了解决交叉路口车辆太多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
但是如果不能够很好地了解立交的车流方向就不知道该如何上立交,很有可能会发生
交通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下车后在立交桥下观察到车流的走向以及如何上下立交桥的,实际的立交走向图需要通过各个方向的观察才能够画出来。我观察到此立交由南到西的车辆需要借助立交汇合到从东到西的车流中,还有从东到南车辆需要借助立交汇合到从北到南的车流中,才能发挥好这座立交桥的作用。此立交桥分为三层,地面这一层可以行使由北到西的车辆和由北向东的车辆,由南到西的车辆需要借助第二层向第三层过渡,由东到西的车辆需要借助第三层向第二层过渡。立交桥的存在本来是为了解决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要学会正确使用立交,发挥它的长处。
经过这里两个地方的观察,对于我们了解高速公路收费站和立交桥有比较好的帮助,接下来的实习是要调查三路和四路的交叉路口延误以及通行能力。在经过组内的讨论和分配工作定出了这两个交叉口的位置以及从何时开始调查,由于第一次的情况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我们遇上了比较大的麻烦,数车的方法有所出入以及开始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我们又重新开始观测。在调查延误时每个方向的路口要有四个人,一个人负责计时,一个人负责数停驶数,一个人负责数不停驶数,还有一个人负责数每隔15秒内停在停车线后的车辆。而调查通行能力时需要数出左转、右转和直行车道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分为大小车辆。进过几次的失败后我们终于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而且调查完了各项数据。这次的实习总体上来说历经一天半,而且大家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了解各种交通设施和
理论与实际的区别,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10级交通工程 100022007002 潘宝宁
通过这次实习,可以对刚学过的交通学调查知识有一个综合应用的机会,也可以更好的巩固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在这场实习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粗心、大意,都将直接影响实习的进度。实习要完整的结束,单靠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成员团结起来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既分工又协作的能力, 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小组每个成员都尽了120%的努力来完成这次实习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地学得知识。6月21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福州南高速公路收费站,参观学习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在老师的解答下,我大概了解到了高速公路是分车种,按重量级别,按行程公里数收费。收费站的收费方式与我想象中的人工收费有很大差别,收费站采取的有:半智能化的人工打卡收费和智能化的自动感应收费(etc).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超载处罚等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又坐校车参观湾边立交桥。
经过实践前的准备,在测量学实习间隙,我们在7月2日上午对建新的三路交叉口进行了延误和通行能力的调查,我们与7月4号来到燎原调查四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延误,这次调查,大家都对调查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实践总能发现许多问题,在这次调查实习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实际一般都比理论复杂,刚开始调查时,出现了几次错误,不得不重新开始,耽误了好些时间,错过了高峰小时,而且在车辆的划分上大家也存在分歧,摩托车到底该划再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而且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一项工作。
作为二组的组长,我认为选调查点很重要,测点的好坏决定了调查的速度与质量,我事先去踩点,找到了建新三叉路口,和燎原四岔路口,这里的车辆相对来说较少方便调查。准备工作很重要,如果不准备好就开始调查,就会陷入极大的盲目性误区,最终导致工作的杂乱无章与失败;这次实习我们组先开了个会,确定了16人分为四小组,每组四人,大家讨论了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方法等细节,绘制好了数据表格。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问题,综合这些问题我总结了。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能够多增加一些调查工具,力求使每一个小组都拥有一套完整的工具,并且更新调查方法,运用先进点的仪器设备进行交通调查;希望有具体的老师的整体安排,说明各种事宜,有情况具体指导; 通过实际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学会了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动脑和绘图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这次也是我明白责任的意义,虽然说当组长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我还是坚持做完了本质的工作,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这锻炼的我的毅力,更体会到班委们平时工作的辛苦。这次实习与测量学实习赶到一起了,如何能在不耽误测量实习的同时把交通工程实习也做了,让大家能顺利回家,这成了我那几天经常思考的问题,而且在最后的报告撰写过程中,幸好有组员们的帮忙,才使得报告顺利完成。一次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心得体会 102262007004 李晓峰
第一天我们组进行了三岔口道路通行能力和延误调查,地点是建新路口。全组到达于8:30到达路口,进行了分组分工。首先开始交通延误调查。我们小组负责北进口道。我个人负责记录不停驶车辆,60s一个周期。其中一个人负责计时,一个人负责0s,15s,30s,45s停车数,一个人负责停驶数。三个组统一开始记录,一共记录十五个周期。然后进行道路通行能力调查。通行能力分为左转,右转,直行。还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这次是70s一个周期。分工结束后,三个组统一开始记录。
在调查期间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延误调查是在高峰小时调查的,由于我们在路上耽搁了,开始调查的时候高峰小时基本上快结束了。所以数据上有点误差。再加上前期工作没做好,记录出错了进行了三次才完成,耽搁了不少时间。在通行能力调差时,由于摩托车是不是机动车而又分歧。结果大家同意把摩托车单独记录出来,回去再讨论。在记录时,有的机动车不在车道上行驶,而是在人行车道上行驶,以至于漏掉了几辆机动车。还有一部份非机动车不按常规路线行驶,例如;有辆机动车左转之后,竟然又直行。这些现象是记录有误差。还有就是我们的调查地点三岔口端是一个别墅区后门,出入车辆并不多,但也有少数车辆进出致使记录有些麻烦。
所以,在进行调查时,前期工作要准备好。地点要选择好,时间要把握准,组织要积极。调查时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要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处理突发状况。最关键的是把我们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我们的知识。第二天我们进行了四路交叉口延误和通行能力调查,地点在燎原。这次全组于8:00到达调查地点,由于大家都熟练了,所以这次就很快就开始进行延误调查了。这次我们小组负责北进口道。这次是在高峰小时,所以停驶车辆特别多,记录有些误差,不停驶车辆则很少。进行了15个周期调查,这次数据很有规律。
然后我们进行了道路通行能力调查,由于仍处于高峰小时而且是四路交叉口。交通量特别大,给记录到来了困难。这次是100s为一个周期,进行15个周期。
在进行通行能力调查时问题还是不少呢!首先车辆太多,很难数清楚,再加上公交车多遮挡视线,忽略了好多小型车辆。还有就是中型车辆,不容易分清楚,导致数据有误差。还有就是在延误调查时,排队车辆太多,很难分清楚在哪辆开始不停驶驶过停车线。
实习心得体会 10级交通工程(1)班 102262007005 谈笑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前实践专业知识。我们在考前和考后各用了几天的时间分别去参观收费站、湾边大桥和去建新和燎原路口调查交通情况。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城市收费站和立交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调查路段以及交叉口的交通量,对交叉口的车辆分布有了实际的了解。
首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湾边大桥的情况。在到达收费站后,老师先讲解了进站口的分类,分为不停车收费道、自动发卡车道和计重车收费道。其中电子收费车道有一条,自动发卡车道三条和计重收费车道一条。电子收费车道通过时要在速度低于20km/h,保持车距以便能够行车安全。
然后参观了湾边大桥,在那里我们观察到立交的组织形式和车辆上下立交所经过的路线。我们下车后在立交桥下观察到车流的走向以及如何上下立交桥的,此立交桥分为三层,地面这一层可以行使由北到西的车辆和由北向东的车辆,由南到西的车辆需要借助第二层向第三层过渡,由东到西的车辆需要借助第三层向第二层过渡。立交桥的存在本来是为了解决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要学会正确使用立交,发挥它的长处。2012年7月2日,我们组早上8点我们去了建新三岔口。以60s为一周期测了15s,30s,45s,60s的停车数量,还有就是清点每分钟的停驶数和不停驶数。以70s为一周期测了直行,左转,右转通过的车辆数,并且大小车分开计数,共15个周期。刚开始测量时,不是很会测,耽误了很久,测错了,所以大家又重新测量,也彻底学会了通行能力测量的方法。成员一起去调查有信号灯的路口通行能力和延误的调查。7月4号,我们来到燎原附近的四路交叉口,我们组16个同学平均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交叉口行车延误和通行能力的调查。我负责统计主干道上不停驶数和左转车辆数。通过两次调查,我对交叉口延误的概念和计算,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总之,此次实习体悟很多,也让我认识到了各种交通设施和理论与实际的区别,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有较大的帮助的。
第三篇:交通调查论文
车辆调查论文
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建筑10-2班
姓名:贾月
学号:120104703058二、三线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是城市的过快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城市交通问题成为我们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着重从城市现在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谈起,分析了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及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二、三线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正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不适现象日趋明显,“行车难”、“走路难”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通病,并不断向小城市、新型城区和中心乡镇扩散蔓延,这个通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一)现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量增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城市交通量的剧增。
二、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之间的关系失调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通量影响分析没有严格的规定,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和吸引之间的和谐关系失控。如前些年杭州西湖的道路拓宽及高楼建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州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工程等,未经土地使用强度评估和交通流量预测、沿新建、改建道路的高密度房地产开发甚至引发了比原先更加严重的交通、规划及社会问题。
三、城市交通设施基础薄弱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的全国交通里程仅为807km,公路密度仅0.8km/100km2只是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私家车数量激增,公共交通萎缩。同时公共交通采用固定线路的运输方式,时间效率不高,舒适性也差,即使是以快速著称的轨道运输方式,其速度优势也不明显,再加上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公共交通的萎缩。这种极不合理的交通结构,导致我国的道路网络运输效率较低。
四、现代交通意识缺乏
我国行人的交通意识普遍较低。如:在繁华路段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每天学生上学、放学家长都要聚集在校门前,很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现象。再如:道路被摆摊设点的商贩占据,迫使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挤占道路,形成混合交通,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并且越是交通拥挤,容易堵塞的路口和路段越是商贩云集,这会进一步加剧交通秩序的混乱局面。
五、交通结构失衡
交通结构不合理,各类交通工具比例失衡;城市功能整体协调的失衡。忽视交通供需平衡的社会经济政策对交通流量的逆向调节;滞后的交通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交通现状不相适应都是造成我国交通拥挤的原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交通方式比例严重失衡,非机动车和小汽车(出租车)比重过高,公交方式不断萎缩。许多城市对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轻轨、地铁、高架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有的城市热衷于修建步行街、商业街等,还有的在新建主干道、高速路时不从交通系统的整体均衡出发,次干道和交通性支路严重不足。
(二)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研究新进展方面
目前比较突出的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多中心城市空间理论、精明增长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市交通拥堵疏导决策理论以及综合交通与赛博空间理,这些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层面、结合供需的空间层面、拥堵疏导的高技术层面以及结合无形传输的综合交通层面等不同层面上,对解决拥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方法:
一、加强道路建设
加强城市的道路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容量,以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
二、提高交通效率
在道路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优化交通结构 ,提高交通效率同样可以大大减少产生交通拥堵的几率。实践证明 ,只靠修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 ,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
着力提高交通科技含量,提高交通效率。交通管理智能化是未来交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也是解决当前道路资源条件下交通拥堵的重要砝码。我们除了在交通指挥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上提高科技含外,还要着眼于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人人主动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比如,国内有些城市已经研发出一种带有上传功能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将该系统安装到每辆机动车上,将城市几十万个实时在线的道路信息来源,经智能化管理中心计算后,通过广播频道发出,让所有装有该系统的运行车辆,无偿地接收道路实时信息和智能化指挥,从而达到合理均衡分配整个城市车辆的流量,合理地配置城市道路资源,对城市交通起到
主动式智能化管理的作用。
三、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变人们的交通需求选择,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散交通需求,以减轻消除交通拥挤。交通需求管理是交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是城市正常运行,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有效方法。它主要由城市交通实施的容量有限、交通需求持续增长、土地资源少、不能扩大道路面积率、净化环境的要求等因素决定的。尽管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非常复杂,但大都可以采用以下的措施: 优先发展政策;控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政策的引导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限制私车的使用量
路权是全体市民的路权 ,路权的分配应按照出行人数而不是出行车辆进行分配。道路等公共设施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建的道路设施 ,却被占总人口不到 20%的小汽车和出租车使用者占用 ,无论从路权分配来看 ,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 ,都极不公平。目前 ,发达国家的不少城市都意识到,解决交通堵塞,最重要的是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量而非拥有量。在纽约,私车一律停放在市郊,开车人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然后再乘公交或出租车去上班。
(2)提倡市民使用自行车出行
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但是只能在短距离发挥作用 ,而这种距离刚好是小汽车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破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痼疾”,在城市整体交通规划中开辟自行车道不失为一剂“良药”。德国交通部不惜重金在境内建成了密集、通畅的自行车路网,仅2002年投入自行车道的建设资金就高达两亿欧元。不少城市还在自行车道下安装磁感应器 ,当自行车到达交叉路口时,信号灯指示汽车停下,让自行车优先通过。德国每1000名居民拥有自行车814辆 ,其中38%的人骑车上班。在人均拥有汽车比例十分高的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 ,也在积极推广自行车,大力建设自行车道。有鉴于此,各地政府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把自行车道变成“机动车和自行车共用道”,甚至把自行车赶上人行道,人为造成市民骑车出行难,而应加宽和确保自行车道,在硬件上为市民骑车出行提供保障。
(3)推行公共交通
通常私家车人均时空占有率是公共汽车的7倍左右。因此充分利用好公共交通资源,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
(4)给出租车以优惠政策
出租车服务是城市交通的一大组成部分,近几年出租车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鼓励行人乘坐出租车也可以降低私人车辆的出行数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因此,在政策和交通设施上对出租车以优惠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四、改善执法环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可以从民警不愿管,群众不服管以及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入手,逐步改善执法环境,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要建立民警激励机制,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力求达成从“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要依法严处各种造堵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撞红灯、双黄线掉头、逆行等严重造堵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力度,迅速形成严管重罚的工作态势,形成震慑力。
五、收费制度
征收汽车使用税(包括汽油税、停车税)和交通拥挤税是一种有效的减少私人车辆出行的方法。具体的征收方法可以根据城市的拥挤状况而定,比如只对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收取交通拥挤费,也可以对高峰时间上路的车比非高峰时间上路的车收取更高的牌照费。
【结束语】:城市交通拥挤已经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重大问题,而解决的基础便是对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和产生过程有一个具体以及清晰的认识。随着交通管理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尤其是交通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必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①李述:《关于城市交通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②景国胜:《城市交通问题与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管理——以现状典型的交通问题整治为例》
③黄欣 杨新苗 常玉林 程杰《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探析》
④刘秋菊,景国勋,房耀洲《浅析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及解决方法》
⑤张爱东《城市交通拥挤分析与对策》
⑥耿志民,季 令《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探讨》
⑦李小蔓,钟生军,李军《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些建议》
⑧李兰冰《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⑨李 敏,杨 莉,王 波《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
⑩李维生《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第四篇:交通调查心得
经过几个下午的交通调查实践,我们在四公里附近的交叉口进行了交通量、延误等调查。整个实践过程与其说是实验,倒不如说数车更为准确。时间不长,但也感觉蛮辛苦的。数车每次都差不多要数两个小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最后一次数车牌号,那天天气比较冷,数完车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冻僵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虽谈不上获益匪浅,但多多少少比以前有些进步。
通过参观实验室,我认识并熟悉了交通工程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设备,对交通方面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而整个实践过程,我也了解了交通工作的辛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体会到了父母抚养我们成长的不易。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的奋斗,为自己的人生创出一条路来。其次,这次实习锻炼我的动手实践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对社会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与交通工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交通工程是新兴的专业,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始终贯穿我们日常生活的专业。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我相信,在未来,交通工程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定当会担当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现在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当中,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设计。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学到知识同时,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第五篇:美国交通感受
-哥伦比亚新城
受美国联邦公路局Joon H.Byun博士邀请,参观了位于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市之间的哥伦比亚社区(Columbia Association,也可称之为哥伦比亚新城)。这个占地57平方公里的小城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路上Byun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小城的历史和规划特色。1963年,ROUSE公司向140个私人分别购买土地,然后完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的新城。其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目标,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为理念,注重保护土地并提高土地的质量,延续地区历史,强调公共空间的开发,提倡环境为社区共享,构筑清晰的“新城—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体系。哥伦比亚城共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由4到5个组团构成,组团、小区、城市都有各自的中心并围绕中心展开。在国内学习《城市规划》类科目时,常常被教材中的邻里单元、组团结构等概念和图形所迷惑。在参观时豁然明白,那是因为当时在我们周围找不到这样的实体,因此也无法理解我们的居住环境竟然可以设计的如此美妙——当然,这是在土地资源足够的条件下。
ROUSE公司将超过城市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用在公共开放场地,包括各类公园、运动场、湖泊等。现在10万人口的哥伦比亚城有3500个经济体提供8.9万个就业岗位,小城中还有26个中小学以及医院、商业中心、社区大学、图书馆、剧院等等。如此精心的规划和均衡的混合性用地,也从根本上消除了交通拥堵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城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被评为美国最宜居100个地区的第四和第八,也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
最后从其他角度整理一些印象深刻的体会:
·人均道路资源丰富:这一点中国城市无法与其相比,这是造成交通差异的根本原因,影响到交通结构、税费制度、交通秩序各方面;
·交通素质:美国人开车规矩并不是其素质好,在交通资源缺乏的芝加哥、迈阿密、华盛顿城区,乱并线、长鸣笛、与行人抢道等同样存在。礼让行人更是出于法律约束和经济制裁,而非素质,与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会带来天价损失;
·低油价:美国油价每天在变,到不同城市会变,即使同一城市,黑人区的油价也会低5%左右。整体而言,直接换算就比中国要便宜20%-30%左右。如果考虑收入水平购买力,则会更低,因此油价涨跌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可以忽略;
·线形设计和交叉口拓宽:交叉口一般会为左转车流拓宽一条独立车道,如果不拓宽,那最左侧车道便是“左转”“直行”的共用车道。绝不会像北京一样,在直行车道上行驶中,突然会发现本车道前方变为“左转”车道,需要向右并线;
·相反的指路标示:这个很有趣,在北京交叉口,横在你面前的路名指的是你现在的道路,而美国相反,指的是横在你面前的道路;
·自助加油站:加油站全是自助的,插信用卡—选标号—摘枪—加油—取收据,没人为你服务,主要原因应该是这里的人力成本高。另外,长途开车中,加油站也意味着厕所;
·通行能力:相同条件下,北京道路实际通行能力要高不少,因为北京的司机知道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道路资源。由于道路资源丰富,美国人没条件培养这种能力,而更注重安全性。这也是使用美国微观交通模型让国内学者最头疼的地方;
·停牌(Stop Sign):这是国内司机到美国最不适应的地方。美国Stop Sign很普遍,每天开车都会遇到很多,遇到Stop Sign必须停车观察后再走。交大东路上的Stop Sign形同虚设;
·校车:如果遇到校车上的停牌(STOP)亮出来,就得停车,超车的后果是数百美元的罚款。上下学时段,学校附近路会限速到20 mph;美国对校车制造的安全规范极为严格,曾发生过悍马与校车相撞,校车无恙而悍马只剩半个;
·水泥路面:我国沥青路面比例远高于水泥路面,而美国相反,多是坚硬、噪音大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寿命长、污染少,路面上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更好(10%左右),但维护费用高;
·路灯长明:白天开路灯非常普遍(实际上,我没发现过关路灯),这个国家资源丰富,但浪费成性。办公楼的中央空调从来不关,即使半夜、周末或是假期,而且我得几乎夏穿棉袄冬着单衣;类似还有停车场、体育场的高功率灯等;
·租车还车:租车公司都在机场设点,距离稍远的都设有往返于机场的免费班车,下飞机后直奔租车公司是美国人出差的习惯。还车时如果租车点下班,把钥匙直接扔到指定地方即可;
·Downtown:想起去年12月参加排放模型国际研讨会时,美国环保局的Richard Baldauf博士问我“北京的Downtown在哪里?”竟无从回答。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下,很难讲北京哪里是Downtown。相对美国的多数城市,北京五环内这个大饼都能算得上Downtown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