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共5篇)

时间:2019-05-12 06: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

第一篇: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

后进生的转化

叶元清

一、问题提出:

2016年秋季开学,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后进生人数占班级人数比在全年级最高(没有统计全校是否是最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从接手这个班级到现在,一直在尝试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转化辅导实录:

2016年十月的一个早自习,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对学生刘可、李佩文、何小丽、陈宇、郭兆伦进行辅导谈话,因为作业没有做或是照抄有迹象。

教师:“陈宇、郭兆伦同学,你们的作业为什么没有做?”

„„(沉默,陈宇的外套十分随意的敞开,一条腿还在不住抖动,但绝对不是害怕,因为他的眼中有一种十分明显的不耐烦)

教师:“这次的作业只是将课后的词语注音并工整书写,你们应该会做吧?”

„„(依然沉默)

教师:“那你们可以告诉我,你们两人的作业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吗?” 郭兆伦(略微迟疑):“我下午交。”陈宇依然沉默,动作依旧。

教师:“好吧,记得书写要工整一些!陈宇,我希望你下午也能把作业交上来,你们先进去吧!”陈宇的这个态度目前是无法有效沟通的。让他反思一下。

转向三个女生:“你们三个人的作业为何错的是一模一样,而且十分的荒谬?是相互讨论过吗?”(为了他们的面子,我一般不直接说抄袭,而用交流讨论这个说法)

“我不会做!”何小丽的眼睛告诉我,她的这句话是真是的。其实,我也知道,这个女孩的基础确实是十分薄弱,近乎是一个智障学生,但人十分老实。

“我抄她们的。”刘可低下头,轻轻的说。只有李佩文直视着我,没有说话,也说不清是一种什么眼神:似乎是嘲弄,又似乎无所谓,还似乎是„„

沉默了一会,老师:“刘可,你把做错的字词自己用字典查一遍,每个错误的词语再多写几遍,加深印象,同时教会何小丽如何查字典,如果没有记错,你们这一届学生,都免费提供了字典。你们先回教室。李佩文,你打算怎么做?”

在其余两个女生进教室后,李佩文的眼神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偶尔向别处看一下,然后又直视老师,依然没有说话。

“你能说说你的打算吗?” „„沉默

“你的父母对你的学习了解吗?他们对你在学习上的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女生一般在家是比较懂事的,父母的话应该会听。

“不知道!”她回答十分干脆。也不知道她说的“不知道”指的是哪一个方面,随后,我不论问什么,都不再有其他的回答。

随后,我找这个班级原来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下情况:刘可和何小丽的情况大体上和早上表现的一致。但是,郭兆伦的情况极为特殊,有偷窃记录,而且是偷窃老师的手机,在通知他父亲后,他父亲似乎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孩子,反而有炫耀自己“光辉业绩”的倾向。而李佩文则是这个班级的前任英语老师一直在中午辅导的对象,但英语成绩总是在三四十分左右,而且据以前的班主任介绍,这个女孩似乎没有一句真话,很难了解其家庭状况,更不谈内心的想法。陈宇是现在的班主任极为器重的一个学生,认为这个学生的智力很好,给我的建议是:求着他学习,一切顺着他的性子来。我这才隐约知道了陈宇今天表现的原因:因为我刚刚批评他上课的表现:身体歪向一边,一条腿在上课时总在不住的嘚瑟,时不时甩一甩头发,一支笔在几个手指头间不住的转动。这个表现对于我来说,没有当堂发火就已经是极大的忍让了,还不能批评?

在之后的整个八年级,一直到九年级的上学期,我都不厌其烦的的找这些学生。这当中,刘可的作业总在自己做和抄袭之间反复。何小丽虽然错的多,但是很少出现抄袭的情况,但可惜在八年级结束后辍学了。而李佩文的作业越来越难以看到,九年级时分流到其他的班级。陈宇的的不论是作文还是作业,一律不交:因为我随后又多次批评他上课的表现。当然,我单独找他谈过几次,但每次他都是沉默,最多一两节课表现稍微好一点,然后又是故态复萌,后来,随着现任班主任的“看重”,甚至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我后来也只有放弃过问他的作业,当然,他后来的成绩除了班主任的那一科之外,其余所有的学科都不及格。郭兆伦的作业改进不少,虽然有时明显是抄袭的,但很少不交作业。

事情在九年级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在九年级下学期开头,刘可和陈宇在作文中都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刘可在作文中说:“我终于凭自己的努力真正及格了!”我能感受她写这句话时的自豪,当时在她的作文上加了一句:“任何时候,付出总有回报!继续加油!”。而寒假期间,我随学校家访组专门去了一趟陈宇的家,当时没有见到他,他母亲在学校所在的集镇上经营者一家母婴店。我对他的母亲如实反映陈宇在校的表现。但是当时给我的感觉:陈宇的母亲并不在意他的成绩:她的手机微信的前五个就有我们学校的公共微信号,我在班级微信群中给她留言她一直没有回。可他母亲还说没有加我们学校的微信,不了解学校的情况!但是下学期上课时的陈宇表现规矩多了,显示积极思考的状态,在开学的综合检测作文中说:“我现在才发现,我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好笑与无知,我要努力珍惜最后的时间。”我在作文上的批语是:把学习捡起来,付诸行动!在这一学期开始后,他们二人在语文课上再也没有分神,综合检测屡屡及格,陈宇甚至有两次还达到了优秀!

而郭兆伦则在不久前的一个早自习给了我另一个惊喜:当时,我正在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复习七年级的课文,附带检查作业。我发现郭兆伦背书比较投入,于是翻开他的作业,发现他对自己做错的练习有很多订正的痕迹。但还有一些空着的题目,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他应该能回答,说:“这个题目你看了吗?比较方仲永和陈元方的相同点应该不难吧?”他略迟疑了一下,我知道,他习惯性的将一些主观题不做,潜意识认为自己不会做。但是,这次他略加思索,说:“他们在小时候都很聪明。”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这不是很容易吗?这个课外的文言文段不难,你试着把大致意思说给我听听,不会的地方跳过去。”后一句话是我临时想起的,没有想到,在经过不到一分钟的阅读后,他几乎逐句译出这这个课外的文言语段。这个时候,我突然记起,在九年级的上学期,一次综合检测,他没有写作文就把试卷交了,试卷批改后我十分生气,让他把作文单独重写一次,随后我发现他重写的那次作文在各方面都还不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你的书写如果规范一些,这篇作文可以得到42分。”当时他的眼神十分意外。现在想想,他这次把文言文段逐句翻译出来,还是在平时用功了的。

三、辅导反思:

通过对这几个后进生一年多的工作。本人认为:后进生不可怕。虽然产生后进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作为这些后进生最直接的施教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我认为,后进生的转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真情。这是前提,只有对学生怀有真正的关爱之心,只有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之心,他们才会听从老师的教导,转变自身不好的习惯,才有可能由后进生到进步生。

二要有耐心。这是保障。后进生在转化中极易反复,如果老师放弃,学生一定再次回到原来的后进。这个时间不可能是一周,至少是一个月,乃至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很多老师最缺的就是这一块,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三要细心。只有心细,才能发现他们的有点,才能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才有可能去鼓励他们。同样的只有心细,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才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些后进生是难以转化的,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没有成效,可能这不单是我们老师可以改变的。

第二篇:课改体会与困惑

课改体会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仍给我们以困惑:今后的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既然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又为何转向对初中英语式的课文内容等之类的考查?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1.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为数学的教育和传播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数学技术为人人掌握数学、用数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数学技术将有利于使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

1.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2.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2.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2.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3、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3.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3.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3.3变相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逐一解决。

反思: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来设置。探究应是学生随着学习的开展,随着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师引导与促进而开展的。

4、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4.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4.3应如何拓广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广与加深,如在课内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等。但是,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加深?什么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什么样的知识点不必拓展?在什么时机进行拓展与加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盲目拓展只会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教学不易进行,出现教师用延长课时来弥补的不良状况。

4.4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

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是《创新课堂》,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1)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4)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5)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4.5如何对试卷进行合理命题?

一方面认为为了高考,课堂上要多讲一点,讲难一点,多补充一点,单元测试卷不宜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练习的价值,而且学生会骄傲,可能不再去多花功夫;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已大不如前,课堂上讲多讲难,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单元测试卷出得难,让那么多学生考不及格,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开学至今两次考试平均分都不及格,后段学习中应如何命题,心中无数。

4.6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4.7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材特别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相关软件作图、进行数学运算、算法语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等,在现在的教学设备条件下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四篇: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跨入新的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应该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品质,拓展了空间,构建了平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反思三年的高中课改历程,重要的是三个方面。

一、学校坚持主动发展、自我更新。

每一次的教育变革,只有真正融入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自我需求,植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才能真正焕发教育改革的生命力。主动发展、自我更新是学校和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学校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研制发展规划,对学校改革与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探索,形成共同的价值,努力追求学校的高品质、跨越式发展。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改革项目进行创意设计,通过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构行动的桥梁,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课程统整,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要增强教师投入课改的激情和勇气,教育改革不是外来文化的移植,而是植根于本土教育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为此,学校创建名教师工作室,利用这一平台,一方面总结提炼优秀教师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指导一线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降低重心,充分保障教师和研究团队拥有更多的教学民主与决策的机会和权利,激活组织智慧,教师专业团队合作水平明显提高。要努力形成责任人和合作者的新型人际关系,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共享意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三、学校重点关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课程改革,课堂是根本。从学生学习情趣、教师问题情景设计、学生独立思维和主动表达、教师有效指导和化难为易、学生有效训练等方面关注常态课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优化。关注学生班级生活质量,转变班级建设方式,从班级岗位、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等方面提高班级建设能力,提升学生成长需求。加强资源的统整和开发,整体设计学校活动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困惑。一是学校在谋求主动发展、自我更新、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环境保护和专业服务,改革缺乏安全感。二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老一辈教师相比,新生代教师无论上专业能力上还是在个性素质等方面,有较大落差。在教师培养方面,不仅仅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体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影响力。三是教育评价仍是素质教育的瓶颈。一方面是工具化、功利化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分数而教扭曲了教育理念,异化了教育行为,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评价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较为单

一、机械,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高考改革方面,过多地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对内容、命题、阅卷方面的关注不够,我们认为,内涵的改革是关键,是核心。

第五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组:马倩玲

在新课程推行的这三年中,所有担任新课改的老师一起经历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首先感谢教培中心和学校组织许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困惑。这些困惑源自于我们对新课程的陌生和教材的不熟悉;新教材传达的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冲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三、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3、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需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经过三年努力,新课改 的第一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我们教师工作的极大的鼓励,也希望我们能再接再厉,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下载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从快乐无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许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求学之路已经开始。坐到教室里眼睛不停的张望,打量着老师,玩弄......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唐海帆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重庆市作为最后几个......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北滩小学杨洁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与实践,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

    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5篇模版)

    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问题与对策渔峡口镇中心学校陈开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县各学校于20004年九月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度......

    学会与学生交流(共5则)

    学会与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的途径有很多:动作、语言、眼神、乃至心灵。从教多年,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心与心的呼应。先说一下以前教室里的位置摆放吧,很传统的,一排一排,两人一组。虽......

    协会与烟草共发展

    协会与烟草共发展随着“和谐烟草”构建活动的推进,协会在卷烟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体现,为了更好地推进终端建设,长期以来,县局不断发挥卷烟经营者协会的积极作用,以各种形......

    企业发展的困惑(共五则)

    一:我们成长慢的原因在哪里?据有关统计,60%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超过5年。成长慢、集聚抗风险能力弱是许多民企难以通过生命高危期的主要原因。而经营管理上的短板和经营理念......

    **作业的困惑(共5篇)

    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长 霍山县白莲岩中心小学何向群 与学生相处,既有欢乐的瞬间,也有困惑不解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春学期开学检查作业时发生的一幕情景,结合这次班主任远......